背诵-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_第1页
背诵-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_第2页
背诵-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_第3页
背诵-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_第4页
背诵-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考点1: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2)例如:对鲤鱼来说,生活环境不仅仅指鲤鱼生活的池塘,在同一个池塘里,不同时期,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食物的多少等,都会影响鲤鱼的生活,都属于鲤鱼的生活环境。2.生态因素(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分类①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②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3)分析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①阳光、水、土壤、温度、空气等生物因素②杂草、蛇、蚜虫、瓢虫、蜘蛛、蝗虫等考点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常见实例光深海中无植物生长;山坡向阳面植物生长比背阴面好;藻类植物在不同深度海洋中的分层分布;猫头鹰昼伏夜出温度淮南为橘,淮北为枳;随海拔高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蛇、青蛙的冬眠;极地狐的耳朵小,沙漠狐的耳朵大水仙人掌的叶变成叶刺;沙漠中植物稀少,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空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人体内红细胞增多;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呼吸;土壤板结,植物生长缓慢(二)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制订计划(1)实验思路:要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关键是要设置对照实验。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①对照实验的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②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是指能反映实验目的、需要研究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是不进行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③实验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变量。本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给鼠妇提供了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观察鼠妇对环境的选择。

(2)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原则:①对照原则: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

②单一变量原则:在一组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必须相同。确保实验结果的变化只与所探究的变量有关,而与其他无关。③等量原则:是指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一个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无关变量要全部相同,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可重复性原则: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3)实验装置:(4)方法步骤: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在两侧各放入10只鼠妇。静置2分钟。②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考点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一)概述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小麦的生活受到其他小麦、周围杂草和鼠类等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定的生物关系。(二)生物之间的关系1.种间关系:(1)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的现象,如猎豹与羚羊。

(2)竞争: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争夺资源、空间和配偶等,如杂草与水稻。

(3)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存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离开后一方或双方都难以生存的现象,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4)寄生: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这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营养来维持生存的现象,如噬菌体与细菌、蛔虫与人。

(5)合作: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为有利的生活关系。两者分开后仍能独立生活,如寄居蟹和海葵。2.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个体间分工合作、互帮互助。(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间为争取食物、配偶、栖息地而进行竞争。考点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1)生物适应环境:例如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达到40.7℃时才会出汗——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海豹皮下脂肪非常厚——适应寒冷环境;莲的根状茎和叶柄中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适应水生环境。(2)生物影响环境:例如蚯蚓可以疏松土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大树底下好乘凉”,吊兰净化空气等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地、完全地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例如,北极的雪兔在冬季到来时换上白毛,以适应雪地环境,但如果降雪较迟,这样的体色反而易被敌害发现。第2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考点1:什么是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2.举例:生态系统的类型非常多,它们的范围有大有小,包含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多有少。一片森林,一片草原,一块农田和一条河流都可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3.断生态系统的标准有无包含这个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和环境。考点2: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生产者主要为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制造有机物,不仅供给植物自身,也是动物的食物来源。消费者绝大多数是动物,还有一部分为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者间接以植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蚯蚓、白蚁、蜣螂、秃鹫等腐食性动物。将生物的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2.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系(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3)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以供生产者再利用。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三者缺一不可。考点3:食物链和食物网(一)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2.组成: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书写:生产者→消费者,如:草→鼠→蛇→鹰。(1)每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都是生产者(植物),终结于最高级的消费者(动物)。

(2)箭头指向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方向,即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随食物链营养级依次为第二、三、四营养级。

(4)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第一营养级(生产者)数量最多。(5)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生物获取的能量越少。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6)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越多。食物链中营养级不是越高越好。(7)食物链中生物数量、能量、有毒物质的关系名称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最高级消费者生物数量(通常情况下)最多较少最少体内总能量最多较少最少体内所含的有毒物质最少较多最多(二)食物网1.食物网的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2.食物网中食物链条数的计算图中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3.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例如,图中鼠与蛇的关系是捕食,鹰与狐的关系是竞争,鹰与蛇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4.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改变对其他生物有影响。例如,草大量死亡,则鼠、蛇都会减少;蛇大量减少,则鼠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鹰大量减少,蛇的变化是先增加后减少。

5.食物网中体内有毒物质最多的生物是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物质可循环利用,能量单向流动。下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考点4:生态系统剧哟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1.概念: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不易被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生态平衡越容易被破坏。例如,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更强。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考点1:生物圈的范围1.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称为生物圈。2.生物圈的厚度3.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名称组成生物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还有细菌等微生物水圈的大部地球上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岩石圈的表面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草树木、各类昆虫、飞禽走兽、水生生物、细菌、真菌等4.生物可跨越圈层生活生物圈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生存,但有些生物的生活并不仅限于某一个圈层,可以跨越多个圈层生活。考点2: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1)分布:较湿润的地区。(2)主要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较稳定,被誉为“绿色水库”“地球之肺”。(3)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2.草原生态系统(1)分布:较干旱地区(2)主要特点:草本植物为主,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3)作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3.湿地生态系统(1)分布:湿地(2)主要特点: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种类很多,被誉为“地球之肾”。(3)作用:净化水质、蓄洪抗旱。4.海洋生态系统(1)分布:海洋(2)主要特点: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动物种类很多(3)作用:提供氧气。5.淡水生态系统(1)分布: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2)主要特点:藻类植物、多种动物(3)作用:供饮水、灌溉、调节气候。6.农田生态系统(1)分布:农田(2)主要特点: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较差。(3)作用:为人类提供食物7.城市生态系统(1)分布:城市(2)主要特点:植物种类和数量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人类起支配作用(3)作用:对人类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考点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中包含了各种生态系统。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的整体。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非生物因素: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都受非生物因素(阳光、水、空气等)的影响。

2.地域关系:各种生态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如黄河、长江流经森林、草原、农田、湖泊、城市等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各种生物能到达不同的生态系统。疑难解读疑难1:生物与环境关系1.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特点:(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相对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3.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疑难2: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判断:生态系统的标准有无包含这个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和环境。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一般是动物,分解者一般是细菌和真菌。(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最基本、数量最多的生物组成成分。(2)只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生物才能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3)在生态系统中,一般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但也有特殊情况。如硝化细菌(一类好氧性细菌)属于生产者;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依靠吸取被寄生植物的营养物质生活,属于消费者;细菌和真菌中的寄生种类依靠吸取被寄生生物体内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属于消费者;蚯蚓、蜣螂等动物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生活,属于分解者。3.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能量(1)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最终来源是生产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2)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为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消费者为生态系统的非必需成分,其中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不易被打破;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生态平衡越容易被破坏。例如,一般来说,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更强。5.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2)任何一条食物链都开始于生产者,其次是植食性动物,然后是肉食性动物,中间用箭头连接。(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捕食者。(4)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5)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