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01月口日13:39
第一章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概论
1.1信息与管理
1.1.1信息和数据
1代?自片和提的今
11’信息的定义:「言息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
(2)数据的定义: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3)信息和数据的区别:
(4)管理信息的定义: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5)只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才能成为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管理中
涉及的数据是一2.信息的递归定义
1.1.2管理和管理系统
1.(1)管理的定义:
(2)管理的含义:
2.企业管理系统
1.2管理信息
1.2.1管理信息的作用
(1)管理信息的作用
(2)物流和信息流相关(关注一下图1-3)
管理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判断、决策的过程。
生产活动中流动的是物,而管理活动中流动的是信息。
物流和信息流的关系:物流是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流动,信息流伴随着物流
产生,反映物流的状况。管理人员通过信息流了解物流的运动;同时通过信息流
计划和调节物流。因此,在经营管理中信息流起着主导作用。
企业中物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即有信息反馈。
(3)信息反馈的定义
1.2.2管理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1.管理信息的特点
2.管理信息的分类
(1)按看息稳定性分类,将信息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两类。
1)什么是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2)信息稳定系数
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
(2)按决策层次分类,将管理信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
企业是分层次进行管理的,不同层次的管理具有不同的职能,需要不同的信
息。
1)什么是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图1-4中有图)
1.2.3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
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提供五个方
面
1.信息的收集
(1)原始信息收集
(2)二次信息收集
(3)原始信息和二次信息收集的区别
2.信息的存储
3.信息的加工
4.信息的传输
5.信息的提供
1.2.4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
(1)管理信息处理的要求是什么?
(2)不同管理层次对信息适用性要求有哪些?
1.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1.3.1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即广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
段,分别是: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ataProcessing,EDP)、数据的系
统处理和支持决策阶段。
1.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ataProcessing,EDP)
2.数据的系统处理
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阶段。
(1)什么是MIS?MIS的特点是什么?
MIS有以下特点:
3.支持决策
(1)什么叫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DSS)?其特点是
什么?
(2)什么叫群体决策支持系统?
(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SS)
1)什么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2)什么叫专家系统?专家系统有什么特点?专家系统的组成有什么?
专家系统(ExpertSystem,ES)是使用某专业领域中专家的知识构成的计
算机系统,其目标是让计算机具有与该领域专家同等水平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ES具有以下特征:
一个专家系统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存放专门知识的知识库;另一个
是利用知识库的知识实现问题求解的推理机。
(4)什么叫经理信息系统?其特点是什么?
经理信息系统。经理信息系统(ExecutiveInformationSystem,EIS)是
向高层主管提供企业整体绩效信息的系统。EIS的目标是以决策者最容易理解和
接受的形式,向他们提供企业整体绩效的信息。其特点是:
1)科学的管理基础
2)领导的支持和参与
3)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和培训
1.4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2
1.4.1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形式
管理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结构类型有哪些?
1.职能结构
2.管理阶段结构
3.层次(纵向综合)结构
1.4.2管理信息系统软件
1.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MRPII)系统
什么是COPICS?MRPII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这里要注意:COPICS是管理阶段结构。
这个系统主要由12个子系统组成
COPICS是第一个完整用于制造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2.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
什么是ERP?其主要特点是什么?ERP和MRPII的不同点是什么?
3.商业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商业企业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1.5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1.5.1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和内容
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
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
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目前企业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
1.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
2.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
以上两个方面的结合,组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ystem,CIMS)。
3.企业商务活动的电子化
1.5.2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儿方面:
1.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是就是对企
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
速度等关键经营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三个强调为“根本的”、“彻底的”、
“巨大的”。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
2.虚拟企业
虚拟企业
虚拟化有两方面含义
1.5.3电子商务
1.什么是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的功能是什么?
3.电子商务的分类
4.电子商务的特点
3
第二章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历年考试当中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2.1计算机系统
1.什么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Computer)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机器。计算机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
以进行逻辑计算。计算机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
2.计算机的分类
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六大类。
3.计算机硬件系统
(1)基本结构
(2)基本构成:
①中央处理器。
②存储器。微型计算机中的存储器按用途和特性可以分为三类。如图2-4
所示。
4.计算机软件系统
计算机软件:
(1)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如P45页图2-5。
系统软件:
应用软件:
(2)软件、硬件系统的关系。
(3)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程序设计语言:用来书写计算机可以执行的程序的。常用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语言有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等。最新出现的是面向对象的语言4GL。
(4)操作系统。
5.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指标
评价计算机性能的指标:
(1)字长:
(2)运算速度:
(3)内存容量
(4)主频:
(5)存取周期:
(6)总线宽度:
2.1.2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计算机
1.基本概念
媒体:
多媒体:
2.多媒体系统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系统必须具备四个主要的特征:
2.2通信及网络系统
4
2.2.1数据通信技术基础
数据通信就是指在收发站之间传送这些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1.数据通信模型
通信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两个实体之间的数据交换。
信号:是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物理表示形式。信号电平连续变化才叫做模拟
信号,以脉冲形式变化的叫做数字信号。传送模拟信号的是模拟信道,传送数字
信号的是数字信道。
通信系统需要完成的任务如下:
2.数据通信的带宽
(1)两种通信系统,即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模拟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数字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
是经过量化的。
(2)模拟通信的带宽。信号的带宽就是频带的宽度,其单位是赫兹(HZ)。
传输介质或通信设备的带宽是指其允许通过的频率范围。
(3)数字通信的带宽。它反映通信速度的快慢及信道容量的大小。数字通
信中的带宽是指信号的传输速率,或叫位率、比特率,其单位是b/s或bps(每
秒位数)。
3.常用传输介质(从传输距离、传输速度、抗干扰能力、价格比较优缺点)
4.数据传输
(1)基带传输。
(2)频带传输。
在频带传输过程中实现信号相互转换的设备是调制解调器。把数字信号转换
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
5.调制与解调
调制:
解调:
6.多路复用技术
多路复用。
7.数据交换技术
(1)专线连接。
(2)电路交换。
(3)存储转发交换。
2.2.2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
1.计算机网络的结构
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1)资源子网(计算机技术):
(2)通信子网(通信技术):
主要的分类方式有两种:
(1)按网络传输技术分类:
(2)按网络覆盖范围分类
①局域网(LocalAreaNetwork,LAN):②广域网(WideAreaNetwork,
5
WAN)
③城域网(MetropolitanAreaNetwork):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各结点与通信线路之间的关系结构,实际上
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以下儿种。
(1)星型拓扑
(2)环型拓扑
(3)总线型拓扑
(4)树型拓扑
4.计算机网络协议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1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0SI)参考模型,
即网络七层协议。
2.2,3局域网
1.从应用角度看,局域网的技术特点如下。
局域网在逻辑上可以由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和连接转换部
件构成。
其中连接转换部件可以是中继器、集线器、网桥、路由器、网关等。
2.局域网软件系统主要包含三部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应
用软件。
(1)网络操作系统(NOS)o
功能:管理网络上的软硬件资源。
(2)网络管理软件。
(3)网络应用软件
3.局域网传输介质
4.局域网工作方式
局域网的工作方式有共享介质式和交换式两种。
5.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方式
为了实现对多结点共享传输介质,并在发送和接收数据时为防止冲突而加以
控制的方式有三种,即总线CSMA/CD控制、令牌环传递TokenRing控制和令牌
总线传递TokenBus控制。
6.局域网协议
控制网络访问的协议,这类访问主要就是CSMA/CD访问和令牌传送访问。
7.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
在局域网中,计算机的相对地位有对等和客户机/服务器方式两种形式。
8.网络互联技术
网络互联:指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类型相同或不同的、协议相同或不
相同的网络及设备,相互连接构成更大规模的网络,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
互联网络能够屏蔽各子网在网络协议、服务器类型、网络管理方面的差异。
要实现网络互联,必须做到几点.
2.2.4Internet的基础
1.Internet的组成
因特网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主机和信息资源等组成。
2.Internet通信协议
在进行数据通信时必须遵守统一的规范和约定。这种规范和约定就叫做网络
6
通信协议,因特网的网络互联通信协议是TCP/IP(TransmissionControl
Protocol/InternetProtocol)协议。
3.Internet网络地址
为了实现网络中的数据通信,规定因特网中每一台主机在子网内都有惟一的
网络地址。网络地址可以是真实的物理地址。也可以是IP地址或城名。
IP地址由4个字节(32位)的二进制数组成,表示为用圆点分隔的4个十
进制整数组合的形式。一个字节对应一个十进制数,所以每个十进制数的值应在
0-255之间。如,新浪网的IP地址是200.33.40.5
用字符来表示网络地址,就是网络域名。如,新浪网的域名是www.sina.com。
4.Internet的应用
5.Internet的接入方法
用户要接入Internet必须通过因特网服务供应商(InternetService
Provider,ISP),中国最大的ISP是具有国际出口的四大骨干网:
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
科学技术网CSTNET,金桥信息网GBNET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小型的ISPo
一般用户接入Internet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局域网接入;另一种是
通过电话网拨号接入。
6.企业内部网
所谓企业内部网(Intranet),就是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
立的独立网络。
(1)发展过程。
企业网络技术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2)Intranet的技术特点。其特点如下:
(3)Intranet的基本结构。Intranet是由服务器、客户机、物理网络和
防火墙四个部分组成的。
7.企业外部网
企业外部网(Extranet):
Internet、Intranet和Extranet区别,如课本P71表2T。
2.3数据库系统
2.3.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1.数据库的基本术语
(1)数据库(Data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
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
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指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简称为DBMS(DataBaseManagementSystem)0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库系统
的核心,DBMS通常由下列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
(3)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指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
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它一般由数据库、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数
据库管理系统和用户(最终用户、应用程序设计员和数据库管理员)四个部分
构成。
7
(4)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
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
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和其他数据管理系统相比,有如下一些基本特点。
数据库有三层模式、二级映像。
三层模式分别是:
二级映像:
①物理独立性
②逻辑独立性:
2.3.2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模型的概念
模型应当满足以下要求:一是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二是容易被人理解;三
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等。
信息采用逐步抽象的方法,把数据模型划分为两类,
2.概念模型
3.数据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是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
库数据的整体结构。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
分概念组成。数据结构是对系统静态特性的描述,人们一般以数据结构的类型来
命名数据模型,如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等。
2.3.3关系模型与关系数据库
1.关系模型
2.关系操作
(1)传统集合运算。传统集合运算有并、交、差三种。
(2)专门的关系运算。专门的关系运算主要有选择(筛选)、投影和连接
三种。
选择运算和投影运算可以同时用一-条命令来实现。
2.3.4Visual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
VisualFoxpro6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提供了3种主要的可视化
操作工具是:设计器、向导和生成器。
1.VFP的基本概念
2.VisualFoxpro6.0的基本操作
3.VisualFoxpro6.0的工作方式
第三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策略
3.1系统开发的任务和特点
3.1.1系统开发的任务
系统开发的任务
在计算机领域中,人们经常用“系统开发”•词来概括管理应用软件系统
从项目提出直到运行、评价为止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有时又称为“系统分析与
设计”或简称为“系统设计”。
3.1.2系统开发的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成果或产品是一套应用软件系统。与一般硬件设备的生
8
产过程和单项事务处理的程序编写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3.2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系统的特征主要有: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等特征。其要点如
下:
3.2.1系统的目的性
3.2.2系统的整体性
3.2.3系统的相关性
3.2.4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3.2.5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
软件是程序以及开发、使用和维护这些程序所需的所有文档。要及时按照一
定规范产生各种文档,做到工作成果文档化、图表规范化。这些文档有以下重要
作用:
3.3系统开发的方法(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选择)
系统的开发方法主要有: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方法、CASE方
法。在这一节中需要掌握每一种方法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如何在实际中选择。
3.3.1生命周期法(LifeCycleApproach)
生命周期法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划分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
施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成若干步骤。
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2.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缺点
生命周期法的主要优点是: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这种方法的一些缺陷:
(1)难以准确定义用户需求。
(2)开发周期长,难以适应环境变化。
3.3.2原型法(PrototypingApproach)
原型法的主要优点是:
1.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用户参与积极性高
3.开发周期短,使用灵活
原型法的主要缺点是:
3.3.3面向对象的方法(ObjectOriented)
面向对象的方法与传统方法比较有两点重大突破:操作与数据共同封装和类
与继承机制。
1.操作与数据共同封装
2.类与继承机制
3.3.4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omputerAidedSoftwareEngineering,CASE)是
提高系统开发效率和质量的重要途径。CASE技术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系统开发生
命周期内各阶段工作基于计算机的自动化。CASE的作用,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9
3.3.5开发方法的选择
生命周期法是目前各种开发的主要方法的基础,支持大、中型系统整个过程
的开发。
原型法需要软件支撑工具快速形成原型,并不断地与用户讨论、修改,最终
建立系统。要将这种方法用于大型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所有环节是不适宜的。因此,
它主要用于小型的、灵活性高的系统或局部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面向对象的方法是以对象为基础,利用特定的软件工具直接完成从对象的描
述到应用软件结构的转换,特别适合于小型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
在大型系统的开发中,常常不是采用一种开发方法,而是采用多种方法的组
合。
3.4系统开发的方式
目前,我国企业系统开发方式主要有:由本企业自行开发、委托开发、企业
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购买应用软件产品。本节中需要掌握每一种开发方法的含
义、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课本P106页表3-1。
3.5系统开发的组织与项目管理
3.5.1系统开发的组织
1.系统开发领导小组
系统开发领导小组应由企业负责人来主持,小组成员应包括1名公司副经
理、系统开发项目组长、有经验的系统分析师,以及用户各主要部门的业务负责
人,共约5-7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制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方针策略;指导项
目小组的工作;批准项目计划;在开发过程中,根据客观发展情况进行决策,协
调各方面的关系;控制开发进度。领导小组的职责范围如下:
2.系统开发项目组
系统开发项目小组直接负责系统开发的具体企业工作。项目小组成员由三类
人员组成,即系统分析师、程序设计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在系统开发的各阶段中。
各类人员的工作任务及应具备的素质如下:
(1)系统分析师。
(2)程序设计员。程序设计员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系统分析师所提出的设计
方案编制程序、调试程序、修改程序直到新系统投入运行。
(3)企业管理人员。主要参于系统分析、运行和评价。参加系统开发的企
业管理人员代表用户,在实际工作中提出用户的需求,一方面对开发工作的质量
进行监督;另一方面他们应按照新系统的要求,组织管理基础工作的整顿,提供
新系统运行所需的各种基础数据。
3.5.2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
在大型信息系统建立过程中,常采用网络计划技术,来对整个开发过程进行
本章主要包括五节,分别是系统开发的任务和特点、系统开发的指导原则、
系统开发的方法、系统开发方式和系统开发的组织与项目管理。本章考核主要集
中于系统开发的任务和特点,系统开发的方法、方式及系统开发的组织等内容,
主要涉及到单选、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本章题目难度不大,基本需要对相应的知
识点进行识记、领会即可。
10
第四章信息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信息系统规划是关于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计划,是企业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
部分。
4.1信息系统规划概论
4.1.1系统规划的目的
对信息系统规划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儿方面:
4.1.2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个企业的信息系统规划可划分为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两大部分。战略
性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规划,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化和细化。
1.信息系统的战略性规划
2.企业信息系统的执行性规划
企业信息系统执行性规划乂称为开发规划,是对战略性规划的具体落实,主
要内容如下:
4.1.3诺兰模型
美国专家诺兰(R.L.Nolan)提出了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
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诺兰模型六个阶段模型。
1.初始阶段
2.普及阶段
3.控制阶段
4.集成阶段
5.数据管理阶段
6.成熟阶段
4.2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
4.2.1战略集合转移法
4.2.2关键成功要素法
关键成功要素法(CriticalSuccessFactors,CSF)
CSF分析包括四个步骤:
4.2.3企业系统规划法
企业系统规划法(BusinessSystemPlanning,BSP)的基本出发点是BSP
方法实现的主要步骤有定义企业目标、定义企业过程、定义数据类、定义信息系
统总体结构等。
BSP是一种包括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的全面系统规划方法。
4.3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一般由企业主管信息系统的领导、系统分析师和有
经验的信息管理专家组成的可行性分析小组来负责。
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内容是进行初步调查。
4.3.1初步调查
11
初步调查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可行性分析小组需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儿
个方面:
1.企业和环境概况
2.信息处理状况
3.开展系统开发的资源情况
4.企业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系统目标和范围的看法,对系统开发工作
的态度。
4.3.2规划的可行性分析
系统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应从经济方面、技术方面、系统运行方面进行分析和
评价。
1.经济的可行性
2.技术的可行性
3.系统运行的可行性
根据可行性分析结果,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主要内容包括:
系统规划的可行性分析,以可行性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会议论证。会议
除企业领导、企业各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系统分析人员以外,还应邀请计算机
应用方面的专家参加,充分讨论,提出下一•步行动的建议或修改意见。结论可以
是下列四种之一:
(1)可以立即开始开发工作。
(2)需要推迟到某些条件(如资金、技术、管理)具备后才能进行系统开
发。
(3)需要对目标进行某些修改后才能进行系统开发。
(4)完全不可行,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开发,终止工作。
本章主要由信息系统规划概论、信息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和系统规划的可行
性研究三部分组成。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系统规划的重要性、目的和主要内容,
把握系统规划的主要方法,规划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的步骤和内容。
历年考题重点在于系统规划的内容和其主要方法、系统规划的可行性研究。
本章主要涉及概念性的问题,历年主要以选择、名词解释居多。近几年单选题一
般每年涉及上2个,名词解释有时也考一个。
第五章系统分析
本章介绍:
第五章系统分析是全书重点章节之一。
本章是历年考核的重点章节。重点是需求分析和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部分,
并且开始涉及到应用题目。本章内容曾以各种题型出现过,每年的题目的分值基
本在5T5分。
内容:
系统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以充分掌握现行系统全面
和真实的情况,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系统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现行系统的详细调查、用户需求分析和新系统
逻辑模型的建立等。
5.1现行系统详细调查
12
当系统规划的可行性分析报告获得批准后,系统开发工作就进入了实质性阶
段。
现状调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现状调查应“自顶向下”、由抽象到具体地进行,调查内容有企业组织结构
和信息关联状况、系统业务流程、系统数据调查等儿个方面。
5.1.1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关联状况
1.组织结构
现状调查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
系,并用组织结构图将它描绘出来。
2.信息关联情况。
在组织结构调查以后,接着应按照组织结构,进一步了解企业各管理层次、
各管理职能部门和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绘制出信息关联图。
5.1.2系统的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图和信息关联图描述了企业各组成部分及其信息之间的联系,是企
业管理信息系统背景的综合性概述,比较粗略和抽象。
业务流程图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
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业务流程图是系统业务调查中使用得最普遍、最
重要的工具。
5.1.3系统的数据调查
1.全面收集与业务有关的所有保存和传递数据的载体,包括各种原始凭证、
票据、单据、台账
对上述各种数据需要进行汇总、整理,为以后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库设计打下
基础。系统调查的数据汇总为三类:
(1)输入数据。(2)存储数据。(3)输出数据。
2.数据分布的估算
5.2需求分析和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
需求分析则是对原系统的功能和信息作进•步的分析和抽象,以确定新系统
应满足的要求,即明确新系统应当"做什么",从而完成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这个分析和抽象工作可分以下三步进行:数据流程图的绘制、数据分析、功
能分析
5.2.1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本小节是一个重点,出现了应用的知识点:(大纲)根据简单管理业务画出
数据流程图。本小节也多次在选择、名词解释和简单中出现。
数据流程图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
模型的主要工具。它描述数据来源的流向、处理过程和数据存储。它有两个特点:
(1)具有概括性。数据流程图将系统的各种业务处理过程及其数据联系起
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能反映出系统内部错综复杂的联系。
(2)具有抽象性。抽去具体的物理内容及处理细节,只描述数据的来源、
流向、处理功能和数据存储。这样可以摆脱原系统中一些实际问题对设计的限制,
有利于设计出合理的系统结构。
数据流程图的作用:由于数据流程图简明、清晰,不涉及技术细节,容易让
用户理解,因此数据流程图是系统分析人员与用户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也是系
13
统设计的主要依据。
1.数据流程图的符号
在数据流程图中,采用四种符号。
(1)外部实体。这是指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
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
(2)处理功能。这是指对输入数据流进行加工、变换与输出数据流的逻辑
处理过程。
(3)数据存储。这是指逻辑上要求存储的数据,不考虑具体数据的存储介
质和技术手段。
(4)数据流。这是指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
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箭头指向数据流动的方向,箭尾连接数据
产生的地方,它可以产生于或流向外部实体、处理功能,也可产生或流向数据存
储。有时还会出现双向数据流。
数据流用一根箭线表示。
历年考点比较多的是各种符号的含义(06、07均涉及过相关的选择题)。
2.顶层数据流程图
顶层数据流程图:将整个系统作为一个处理功能,描述系统与外部实体的联
系,以及系统共享数据存储的数据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的绘制,采取自顶向下逐
步求精的方法,即先把整个系统当做一个处理功能来看待,画出最粗略的数据流
程图;然后逐层向下分析,分解为详细的低层次的数据流程图。课本P137图5-8
(1)顶层数据流程图的一般形式。
(2)顶层数据流程图的绘制。
参见课本P137图5-8
3.低层次数据流程图
在顶层数据流程图的基础上,将处理功能(逻辑功能)逐步分解,可得到
不同层次的数据流程图。
采用分层次的数据流程图来描述系统有哪些优点?
4.扩展的数据流程图
扩展的数据流程图其绘制过程就是在原系统逻辑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
扩展,形成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新系统)逻辑模型的过程。
扩展的具体内容有两个方面:(1)应用计算机以后,可以增加许多原来手
工处理难以完成的各种功能。(2)扩展是增加对各种例外情况和错误情况的处
理。
应用题型:数据流图的画法
最终确定的数据流程图,是新系统的综合逻辑描述,着重反映系统的全貌。
而逻辑模型的许多细节,如每个处理功能的要求,数据流和数据存储的具体内容、
特征等,不可能在一套图中完全表示出来,因此还要进一步进行下面两步的分析
工作,即数据分析和功能分析。
5.2.2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将数据流程图中所出现的各组成部分的内容、特征用数据字典
14
的形式做出明确的定义和说明。
1.数据字典的作用和编写要求。
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的作用
2.数据字典的生成方法
生成数据字典的方法有两种:计算机辅助生成的数据字典具有查询、维护、
统计、分析等功能。
数据字典中的条目有以下六种形式:
(1)数据项。
(2)数据结构。
(3)数据流。
用以定义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流。
(4)数据存储。
(5)处理功能。
(6)外部实体。
5.2.3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是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从逻辑上进行分
析,处理功能可归纳为三类,即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处理、算术运算、逻辑判断。
常采用决策树.、决策表及结构化语言等作为描述功能分析的工具。
1.决策树
2.决策表
应用题型:用决策树、决策表描述逻辑判断处理的内容。
有关决策树、决策表的应用题目在04、05年都考过。
3结构化语言
结构化语春后用于描述一个逻辑判断的一种规范化语言。在自然语言的基础
上发展了一种规范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使用的词汇主要有三种:即祈使语句中
明确的动词;数据字典和数据流程图中的名词;表示处理逻辑结构的保留字。
用结构化语言任何处理逻辑都可以表达为顺序、选择判断、循环三种结构。
5.2.4数据/功能分析
U/C矩阵是一张表格。它可以表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的结果。它的左边第
-列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数据类的名称。表中在
各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叉处,填写功能与数据类的关系。如果在某功能中建立了…
个数据类,则在该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叉处填上字母“C”;如果完成某功能要应
用一个数据类,则在交叉出填上字母“U”。
U/C矩阵的正确性,可由三方面来检验:(多次考选择题)
U/C矩阵的分析也是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
5.3系统分析报告
系统分析阶段最后一项任务是编写系统方案说明书。它实际上是整个系统分
析阶段的工作总结或成果,又是企业领导对系统进入设计阶段决策的依据,其主
要内容包括:
1.原系统的状况和问题
2.新系统的目标
15
3.新系统的逻辑设计
4.有关新系统方案的比较
本章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之一,主要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以充分掌握
现行系统全面和真实的情况,分析用户信息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系统的逻辑
模型。共有现行系统详细调查、需求分析和系统逻辑模型的建立、系统分析报告
三部分内容,主要是第二部分内容。第在结束之前回过头看一下课本P126页图
5-1系统分析阶段的工具,在07年4月份的一个应用题就考了这个图,主要是
对图上内容填空。
第六章系统总体设计
第六章是关于系统总体设计的基本知识。主要分为系统总体结构设计、数据
库设计、数据库的物理实现和代码设计四节的内容。学习本章需要了解系统总体
设计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掌握系统总体设计的结构化方法和主要图形工具,
并能够使用Visual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和操纵数据库。
本章也是这门课程的重点章节之一。在历年考试中,本章考核的内容以各种
题型出现过,其中包括实际应用的部分。当然还包括对VisualFoxPro的基本操
作。本章在笔试中占5T5分左右。
系统分析报告经过专家和用户的评审、批准后,开发工作进入系统设计阶段。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新系统的物理实施方案。
系统设计阶段有如下主要活动:
本章主要是系统总体设计,第七章讲系统详细设计和编写系统设计报告。
6.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1.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逻辑模型设计应用软件系统的
物理结构。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
处理功能,这是物理设计的基本要求。
系统应具有可修改性,即易读,易于进行查错、改错、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
和用户的要求进行各种改变和改进。系统是否具有可修改性,对于系统开发和维
护影响极大。据统计,在系统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应用软件费用及人力投入大体
分布如下:
.系统开发:20%
.系统维护:80%
6.1.2结构化设计的基本思想
1.结构化设计的要点
系统是否具有可修改性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波动效应”的存在,
对某个模块的改动可能要修改整个系统,对于组成部分有复杂联系的大系统,各
部分间错综复杂的联系是造成修改工作难于进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设计一种
合理的物理结构,将波动效应降到最低限度,才能提高系统的可修改性。1974
年美国的W.Stevens等首先提出了“结构设计”的构想。
“结构化设计”的构想,成为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其要点如下:
(1)模块化。
(2)由顶向下,逐步求精。①把整个系统看做一个模块,然后把它按功能
16
分解成若干第一层模块,它们各担负一定的局部功能,共同完成整个系统的功能。
②每个第一层模块又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为更简单一些的第二层模块,越下层的模
块,其功能越具体、越简单。
(3)上层模块分解为下层模块,有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顺序结构、选
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控制结构图也称为软件结构图或模块结构图,它表示出一个系统的层次分解
关系、模块调用关系、模块之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关系,它是系统物理
结构的主要工具。
2.控制结构图的基本符号和规定
控制结构图中采用的符号,见课本P169页图6-4,在历年考试中多次考过
选择题。
模块之间的调用,如课本P169图6-3,按以下规则进行:
控制结构图既可以反映系统整体结构,又能反映系统的细节,能准确反映各
组成部分(各模块)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6.1.3模块分解的规则
1.模块独立性
所谓两个模块彼此完全独立,是指其中任一模块在运行时,与另一个模块存
在无关。独立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具有独立功能而且和其他模块之间相互作
用少的模块,称为独立性高的模块。
保证模块独立性高是设计一个系统的关键,它具有以下优点:
模块独立程度可以由两个定性指标衡量,即:为保证模块相对独立,应使模
块内部自身联系紧密,而模块外部互相之间的信息联系要尽可能减少,这是设计
物理模型的两项重要原则。
2.模块凝聚
模块凝聚是用以衡量一个模块内部自身功能的内在联系是否紧密的指标,也
是衡量模块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模块按凝聚程度的高低可分为以下五级:
(1)偶然凝聚。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彼此无关,偶然地组合在
一起,这是一种组织得最差的模块,凝聚程度最低。
(2)逻辑凝聚。一个模块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处理逻辑相似,但功能却彼此
不同。这种模块通常包含一个选择控制和若干彼此独立的处理功能。先执行选择
功能,再根据选择的结果,控制执行不同的处理功能。由于它的逻辑途径比较复
杂,修改困难,因此凝聚程度较差。
(3)时间凝聚。这是指若干处理由于执行时间彼此有关,集中在一起组成
的模块。如初始化模块,各处理内容必须在特定时间内执行,而各处理内容彼此
无关,故凝聚程度较差。时间凝聚的模块通常要影响到其他许多模块的运行,因
此与其他模块之间联系多,修改比较困难。
(4)数据凝聚。模块内部包含若干处理,它们按一定的顺序执行,且前一
处理所产生的输出数据,是后一处理的输入数据,这称为数据凝聚模块。这种模
块可较明确表述其功能,内部结构较密切,与其他模块联系一般较少,凝聚性较
好。
(5)功能凝聚。一个模块只执行一个明确的功能,即上级模块调用它时,
它只完成一项确定的任务。这种模块独立性强、便于修改。凝聚程度高,是结构
化设计模块的理想目标。一个模块的内部凝聚程度。
3.模块耦合
17
模块间的信息联系方式,称为模块的耦合,它是衡量模块间结构性能的重要
指标。耦合有三种类型:
(1)数据耦合。两个模块间通过调用关系传递被处理的数据称为数据耦合。
(2)控制耦合。
数据和控制耦合如P162图6-6o
(3)非法耦合。
模块间数据耦合是最正常的方式,为保持模块的独立性,模块之间互相传递
的数据要尽量少;要努力避免控制耦合,特别是避免自下而上传递控制信号;应
消除任何形式的非法耦合。
6.1.4控制结构图的绘制
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绘制控制结构图,首先是将上层数据
流程图映射为上层控制结构图,由顶层数据流程图开始,逐级下推。
每一层数据流程图(DFD)中的“处理功能”,映射为相应层次控制结构图
中的“模块”;而DFD中流人“处理功能”的数据流映射为输入模块的数据流,
DFD中流出“处理功能”的数据流映射成从“模块”中输出的数据流。能结构;
另一方面应按照模块分解的规则,将凝聚程度低的、或具有控制耦合、非法耦合
的结构进行分解。
低层次模块结构的分解
分解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分解、以业务为中心结构
的分解。
1.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
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
输出二大部分。
应用:以转换为中心结构的模块的分解。
2.以业务为中心结构的分解
待分解的模块要处理儿项逻辑上相似的业务,即它是一个逻辑凝聚的模块。
这种模块可以将之分解为一个检查业务类型的模块和一个调度模块,根据不同的
业务类型,调度模块调用不同的下层模块,进行不同的处理。
以上两种分解方式常常要混合使用,以达到模块凝聚程度高、模块之间独立
性强、易于修改的目的。
6.2数据库设计
6.2.1数据库设计的要求和步骤
1.数据库设计的要求
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合适的数据模型。这个数据模型应当是:
(1)满足用户要求:既能合理地组织用户需要的所有数据,又能支持用户
对数据的所有处理功能。
(2)满足某个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能够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实现。
(3)具有较高的范式:数据完整性好、效益高,便于理解和维护,没有数
据冲突。
2.数据库设计步骤
数据库设计可以分为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和物理结构设计三个阶
18
段。
(1)概念结构设计。
概念数据模型是面向问题的模型,反映了用户的现实工作环境,是与数据库
的具体实现技术无关的。建立系统概念数据模型的过程叫做概念结构设计。
(2)逻辑结构设计。
(3)物理结构设计。
6.2.2概念结构设计
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一联系)模型,或者叫做E-R图
(Entity-RelationshipModel)o利用E-R图实现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就叫做
E-R方法。
1.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
E-R图主要是由实体、属性和联系三个要素构成的。在E-R图中,使用了四
种基本的图形符号。如P169表6-1所示。(E-R模型符号历年也是多次考过选
择题)
其图例表示为:
(1)实体:用矩形框表示,框内写明实体名称。
如:表示“学生”这个实体
(2)属性:用椭圆形框表示,框内写明属性名称。
如:表示“学号”这个属性
(3)联系:用菱形框表示,框内写明联系名称,并用线分别与有关的实体
连接起来,同时在线上注明联系类型(1:1,1:n,m:n)o
如:表示“选修”这个联系
(2007.10,单选17)在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采用E-R模型属于()
A.逻辑数据模型B.物理数据模型C.关系数据模型D.概念数据
模型
r正确答案JD
2.确定系统实体、属性及联系
利用系统分析阶段建立的数据字典,并对照数据流程图对系统中的各个数据
项进行分类、组织,确定系统中的实体、实体的属性、标识实体的码以及实体之
间联系的类型。
在数据字典中“数据项”是基本数据单位,一般可以作为实体的属性。“数
据结构”、“数据存储”和“数据流”条目都可以作为实体,因为它们总是包含
了若干的数据项。作为属性必须是不可再分的数据项,也就是说在属性中不能包
含其他的属性。
3.确定局部(分)E-R图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画出部分实体一联系图。
在这些实体中有下画线的属性可以作为实体的码,这儿个实体之间存在着
1:1、l:n和m:n几种联系。
4.集成完整(总)E-R图
各个局部(分)E-R图画好以后,应当将它们合并起来集成为完整(总)E-R
图。在集成时应当注意如下儿点:
(1)消除不必要的冗余实体、属性和联系。
(2)解决各分E-R图之间的冲突。
19
(3)根据情况修改或重构E-R图。
先看课本的例子。
6.2.3逻辑结构设计
逻辑结构设计的任务,就是把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建立的基本E-R图,按选定
的管理系统软件支持的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转换成相应的逻辑模型。
这种转换要符合关系数据模型的原则。
E-R图向关系模型的转换是要解决如何将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转换为关系,
并确定这些关系的属性和码。这种转换一般按下面的原则进行(重要):
(1)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的属性就是关系的属性,实体的码就
是关系的码。
(2)一个联系也转换为一个关系,联系的属性及联系所连接的实体的码都
转换为关系的属性,但是关系的码会根据联系的类型变化,如果是:
1:1联系,两端实体的码都成为关系的候选码。
l:n联系,n端实体的码成为关系的码。
m:n联系,两端实体码的组合成为关系的码。
(3)具有相同码的关系可以合并。
1.转换关系
2合并关系
应用:E-R图的操作。E-R模型向关系模型的转换方式及优化方法。
6.3数据库的物理实现
数据库设计的最后阶段是确定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
也就是设计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6.3.1建立VFP的数据表
数据表也简称表,一个数据表对应一个关系,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计算机外
存中。在VFP中数据表一般应当包含在数据库中,叫做数据库表(简称库表);
但是也可以独立存在,叫做自由表。
1.建立数据表结构
(1)设计数据表。
(2)创建数据表。
在表设计器中我们已经可逐次键入字段名、类型、宽度及小数位数的信息。
字段名应当由不超过10个字符(5个汉字)组成。
2.数据表记录的输入
文件有两种打开方式,“以只读方式打开”的文件是不能编辑修改的。因为
不需要“共享”数据,我们选择用“独占”方式打开文件。单击“确定”按钮
后数据表文件被打开。
追加记录。首先在主菜单的“显示”下拉菜单中,单击“刘览”选项,打
开表的浏览窗口。
①追加•条记录。②连续追加。③成组追加。
3.浏览数据表记录
6.3.2建立VFP的数据库
在数据库中的表叫做数据库表,数据库为数据表提供了数据字典、各种数据
保护和数据管理功能,所以数据库表比自由表要完善得多。一个数据库是由数据
20
库文件(.DBC)、数据库备注文件(.DCT)和数据库索引文件(.DCX)三类文件
组成的。
1.建立数据库文件
2.创建数据库表
可以直接在数据库中建立数据表,也可以将自由表添加到数据库中,但是不
能将另一个数据库中的表拉到当前数据库中来。可以在同一个数据库中建立多个
表。
(1)添加数据表。
(2)创建数据库表。
3.数据库文件的打开与关闭
(1)数据库文件的打开。一般通过单击主菜单“文件”下拉菜单的“打开”
功能。在弹出的“打开”对话框窗口选定数据库文件后,单击“打开”按钮打
开。
在打开一个数据库表的时候,系统也会自动先打开其数据库文件,然后再打
开选定的表。
(2)数据库文件的关闭。除了可以通过像关闭其他Windows窗口一样,关
闭”数据库设计器”窗口来关闭当前数据库以外,还可以使用专门的命令来关
闭数据库。
6.3.3设置数据表的索引
1.索引表和索引文件
用3对数据曾常常会有不同的需求,为了加快数据的检索、显示、查询和打
印速度,就需要对文件中的记录顺序进行重组。实现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叫
做排序;另一种叫做索引。
2.索引关键字的类型
索引关键字:是由一个或若干个字段构成的索引表达式。索引表达式的类型
决定了不同的索引方式。VFP系统提供了四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主索弓|、
候选索引、普通索引和惟一索引。
(1)主索引。
主索引只能在数据库表中创建和使用,而且一个数据表只能指定一个主索
引。表的主索引就相当于关系的主码。
(2)候选索引。候选索引像主索引一样,是能够惟一地确定数据表中一条
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式。但是,一个数据表允许建立多个候选索引,可以
在数据库表或自由表中创建候选索弓I。如果将一个包含了重复数据的字段指定为
候选索引,系统会返回一个出错信息,并禁止创建该索引。表的候选索引相当于
关系的候选码。
(3)普通索引。普通索引允许数据表中各记录的索引字段或字段组合表达
式的值相同,而且既允许在数据库表中创建,也允许在自由表中创建。
(4)唯一索引。
3.创建索引文件
可以使用命令建立索引文件,但是利用表设计器创建索引文件更加直观、方
便。结构复合索引文件可以在创建数据表时建立,也可以对已经建立好的数据表
创建或修改索引。
4.索引的操作
(1)打开与关闭。
21
(2)确定主索引。
在程序中常常使用命令方式确定当前主索引。
(3)删除索引标识。
6.3.4创建数据表之间的关联
1.创建关联
在VFP中,表间的联系有“永久性关联”和“临时性关联”两种。
在创建数据表之间的关联时,当前表叫做父表,要关联的表叫做子表。必须
保证两个要建立关联的数据表中存在同名字段;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济宁学院《英语视听说I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张家界学院《建筑景观设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服装批发与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医疗机构新风系统施工合同
- 科学计算语言Julia及MWORKS实践 课件 14-类型系统
- 加装电梯施工培训
- 职业生涯规划心中的岛
- 弱电工程2024年度施工安全协议2篇
- 2024初中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总结初三英语教师工作总结
- 2024年小学教师工作总结个人
- MakingtheMark刻舟求剑PPT课件
- 催眠暗示训练对高中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 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 试论秘书的职业发展前景.doc
- 大学物理题库-第7章-磁场习题(含答案解析)
- 公司专家库管理试行办法
- 越南工业园区:如何筛选、落户
- 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练习及答案
- 变电站装饰装修施工方案
- 场致发射显示器FED
- 冰雪景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规程.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