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23课《〈孟子〉三章》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点击画面播放视频新课导入:23《孟子》三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以“仁政”治理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至圣:孔子。作者简介:儒学亚圣:孟子童年孟子幼时父亲便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曾经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子的学习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一个学堂附近才较为满意。后来孟子在求学中途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告诫他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牢记母亲不要半途而废的教诲,立志成才。孟母三迁孟母断织青年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去孔子的家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学习。一般认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越发崇拜孔子和他的学说,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成年以后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取得成就,小有名气。邹国和鲁国的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难以实现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弟子前往大国齐国。但齐国并不采纳孟子的思想,于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却处处碰壁,最后他回到邹国,决定著书立说,成就名垂千古的《孟子》一书。早年受教游说齐宋大约45岁之前52岁左右奔赴魏国二度奔齐54岁左右60岁左右再游宋国离宋赴鲁60多岁《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是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其显著特点: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易懂。“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缘木求鱼杯水车薪事半功倍自暴自弃一曝十寒与人为善明察秋毫出尔反尔独善其身解民倒悬言近旨远同流合污赤子之心当务之急知人论世出类拔萃舍生取义为富不仁左右逢源不言而喻引而不发夜以继日齐东野语始作俑者书中成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书中名句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习目标:1.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心论点及其论证思路。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解释红色字词。2.翻译下面句子。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寡助天时地利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夫环而攻之是天时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

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故君子有不战

自学指导一: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内城外城包围武器装备放弃离开护城河这坚固锐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施行仁政少有利的天气时令有利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上下团结自学检测一: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限制巩固征服、震慑通“叛”,背叛到了极点归顺凭借凭借要么2.翻译下列句子: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

三里之城

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辍耕之垄上

地利不如人和

春和景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

有利条件锐利的到指得道者到、去和谐和煦巩固本来易错点一词多义利之和固点拨精讲:易错点词类活用点拨精讲: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中的“□□□□□,□□□□□。”最能表达“人和”的重要性。其中“得道”与“失道”的结果不同,“得道”则“□□□□”,“失道”则“□□□□”。2.本文论证逐层推进,孟子首先提出三个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突出了“□□”的重要性,得出中心论点。接着用攻打“小城”的例子证明“□□□□□□”;用弃城而逃的例子证明“□□□□□□”;最后进一步进行类推,由战争推想治国,指出“人和”的实质就是“□□”,并运用□□论证的方法,从“□□□□”与“□□□□”两个不同的结局来再次强调中心论点。自学指导及检测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下顺之亲戚畔之天时地利人和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对比天下顺之亲戚畔之

全文论证思路:

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以战争中攻守的得失利弊为论据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

此后由人和类推出治国的道理,从而在此基础上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人和”的实质。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做结,突出说明“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进一步深化文章主题。易错点点拨精讲: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七里环而攻不胜小得天时举例论证进攻方防守方高.深.利.多委而去治国(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总分总课堂小结:1.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吴广之次所旁从祠C.地利不如人和诚如是D.委而去之去国怀乡2.解释下面红色的词语。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B.亲戚畔之畔:(

)C.多助之至之:()

D.委而去之委:()3.翻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能胜利。D放弃凭借,依靠来去往代词比得上像离开离开限制通“叛”,背叛到当堂训练:4.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B.文章二、三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运用否定排比句式。C.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D.文章论述的观点与孟子所说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一致。C法家韩非子的思想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的论证多运用排比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B.第一段两个句子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论证,下部分运用对比说理的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C总结的句子6.文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论证了“□□□□□□”的观点。7.作者认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该靠“□□”。“得道者”战必胜的原因是“□□□□□□,□□□□□□”8.文章指出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得道得道天下顺之提出观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论述战争层面治国层面“人和”之重要失道者寡助得出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攻城战例守城战例对比域民固国威天下反面亲戚畔之④________不以君子战必胜天时<地利地利<②_____封疆之界山溪之险③________人和兵革之利天下顺之9.用“

”画出文中的观点句,用“//”划分文章层次,并梳理论述思路。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地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进攻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们定居下来而不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第二课时:《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诚、命、戒、正、由、淫等)2.了解孟子的思想志趣。一、读准字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的语感。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也往之女(rǔ)家二、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意。(重点字词:诚、命、戒、正、由、淫等)自学指导一: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译文】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他们)安定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译文】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真正,确实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战争停息,天下太平怎么、哪里自学检测一: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教导、训诲行冠礼【译文】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教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教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出嫁告诫同“汝”,你谨慎丈夫准则,标准(一)古代成人礼冠(ɡuàn)礼笄(jī)礼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前,要先占卜以确定行礼的吉日与协助行礼的贵宾。加冠(ɡuān)时,先加缁(zī,黑色)布冠,次加皮弁[弁(biàn),一种帽子;皮弁是用白色鹿皮制成的帽子],最后加爵弁(“爵”同“雀”,这种弁的颜色赤而微黑,如雀头的颜色,故名爵弁)。三加之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发。加冠后,可取字,并以成人之礼相待。古代女子十五岁时行笄礼,加笄时举行仪式,盘发插簪。加笄后为她取字,之后一般用字来称呼她。拓展延伸:襁褓(qiǎnɡbǎo)婴儿而立三十岁孩提儿童、幼儿不惑四十岁垂髫(tiáo)幼年知命(知天命)五十岁总角(jiǎo)幼年花甲六十岁豆蔻(kòu)女子十三四岁古稀七十岁及笄女子十五岁耄耋(màodié)八九十岁加冠(ɡuān)、弱冠(ɡuàn)男子二十岁期颐(yí)一百岁(二)古代对不同年龄的称谓4.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天下最准确地位置,喻指“礼”天下最宽广的住宅,喻指仁【译文】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天下最准确的道路,喻指义遵循使……惑乱使……改变使……屈服实现其志愿安居而天下熄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与民由之(古义:对人的尊称,你。今义:儿子。)(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生命。)[古义:遵从。今义:由于,缘由,归(某人去做)。](古义:平息,消亡。今义:熄灭。)点拨精讲:古今异义: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⑦

以顺为正者⑧

富贵不能淫(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古义:常法。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道妾妇之道也独行其道(名词,规则)(名词,道路)戒戒之曰必敬必戒(动词,告诫)(形容词,谨慎)得道多助(名词,道义)居安居而天下熄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名词,住宅)一词多义:淫富贵不能淫淫慢则不能励精(动词,惑乱、迷惑)(动词,放纵)之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代词,指“丈夫”)往送之门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往、到)(助词,的)《诫子书》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助动词,能够、可以)(动词,实现)①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②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③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④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词类活用:齐读文章,回答问题。1.第一段通过问句引出话题,有何作用?(内容上的作用)2.第二段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论证作者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示:常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自学指导二:齐读文章,回答问题。1.第一段通过问句引出话题,有何作用?(内容上的作用)2.第二段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论证作者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示:常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自学检测二:答:第一段通过问句引出话题,引起读者深思,同时为下文论述作铺垫。答: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分别从妾妇之道、大丈夫两方面进行论证。“妾妇之道”指的是以顺从为原则,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以“妾妇之道”为例,对比论证公孙衍、张仪之流的行为非大丈夫之道,突出“大丈夫”精神品质的可贵。议论文常见论证方法:(1)道理论证:通过引用X的话,充分有力证明Y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举例论证:通过举X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证明Y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3)比喻论证:把X比作Y,证明Z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通过X与Y对比,鲜明、有力的证明Z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点拨精讲:

对比论证: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先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表现:“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又从反面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通过对比论证,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伟大,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把握观点与思路】分别用“

”“

”画出文中的两个对立观点,并用“∥”划分第2段的层次,在此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自学指导及检测三:提出观点分析论述得出结论反驳大丈夫标准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表明态度:非大丈夫(反问)类比说理:①____________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得志与否,坚守原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破立妾妇之道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提出的可以称为大丈夫的三个条件,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自学指导及检测四:

按照孟子“大丈夫”的标准,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文天祥被俘后拒绝高官厚禄的诱惑,写诗明志,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富贵不能淫”的体现。朱自清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宁可挨饿,也不肯领取带侮辱性的“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尊严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是“贫贱不能移”的体现。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和嚣张气焰,仍然拍案而起,宁死不屈,是“威武不能屈”的体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妾妇之道:解决问题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丈夫之道:

做“大丈夫”以顺为正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课堂小结:一、解释标红字词。女家()丈夫之冠()以顺为正()大丈夫()二、翻译句子。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行冠礼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准则、标准夫家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当堂训练:三、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具有“一怒天下恐”的威力应该可以称大丈夫吧。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不是大丈夫,因为他们不符合“仁”“礼”“义”的条件。C.孟子认为“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意思是说这一般人所要遵守的“礼”,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通俗地讲就是“在其位,就和人们一起努力;不在其位,就独自努力。”(选做题)四、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C【解析】选C,文章没有说“离大丈夫条件还差得远”的意思。

这句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第三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字词:发、举、曾、衡、出、入等)2.品味文章语言特点。

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

百里奚(xī)拂(fú)乱曾(zēng)益其所不能。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一、读准字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形成初步的语感。二、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疏通文意。(重点字词:发、举、曾、衡、出、入等)自学指导一: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2.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译文】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兴起,指被任用结合注释,理解字词,并翻译全文。田地选拔市集自学检测一:农夫→天子泥水匠→相小贩→辅佐武王监狱→相隐居→相集市→大夫出身贫贱历经磨难终成大器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使……痛苦这【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使……劳累使……饥饿使……资财贫乏违背使……惊动同“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同“横”,梗塞征验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译文】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同“弼”辅佐常常国内【译文】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显露、流露了解在国外匹配、相当通假字①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②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③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发表;揭露。)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选拔,任用。今义:往上托,往上伸;选举。)④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对人的美称。)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词。)⑥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⑦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集,征用。)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⑧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通过这些。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今异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动词,显露、流露)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从)(介词,给)生于忧患(介词,在)有时朝发白帝(动词,出发)国国恒亡国人道之(名词,国家)(名词,国都)一词多义而而后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顺承)(连词,表并列)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违背)(动词,同“弼”,辅佐)士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狱官)(名词,贤士)①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②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③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④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⑤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⑥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词类活用齐读文章,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举了几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他们有何作用?2.第二段主要从哪两方面来论证作者观点,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提示:常见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自学指导二:齐读文章,回答问题。1.第一段中举了

个历史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1)

;(2)

;(3)

。运用了

修辞手法,运用了

论证方法,为中心论点提供了充分的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从而,归纳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

.六出身都卑微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排比举例论证事实论据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自学检测二: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

论证方法,以个人为例,从

论证忧患挫折产生的

作用;接着,由个人推及

,从

论证安乐无忧的弊端。最后,归纳出全文中心观点:

反面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常处安逸,会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国家积极对比论证正面论据的类型:

论据要与论点一致。(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①事实论据:举例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事实论据要确切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如:本文中开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所举六个历史人物,即是文章的事实论据。点拨精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事实讲道理正面个人层面名人事例贫贱—大业艰苦环境造就人才客观因素生于忧患正面个人层面过而能改有所作为思想斗争造就人才反面国家层面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国恒亡死于安乐主观因素结构梳理:

本文与《富贵不能淫》一文在证明观点方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相同点不同点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对比,《富贵不能淫》以“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对比,本文则从个人成才、国家兴亡的角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从而得出生与死的结论,构成对比《富贵不能淫》采用问答的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清晰;本文先以六个“历经磨炼最终成就大业”的人物为例,然后分析,层层深入,由个人到国家,最后得出结论“忧患”如何使人成才?“安乐”如何使国家灭亡?

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