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1页
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2页
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3页
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4页
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与参考答案(2024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天宫的玉皇大帝为了使世间充满生机,于是撒下许多花籽。花籽撒下后,便长出了各种各样的花,从此世间便有了百花齐放的美景。然而,过了许多年,人们却发现,花籽撒得最多的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原来,那些花籽在适宜的环境中,竞相生长,开出艳丽的花朵;而在荒漠中,由于环境恶劣,它们纷纷枯萎。一位智者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被关注的人,更要关注那些被忽视的人。因为,那些被忽视的人就像荒漠中的花籽,虽然他们身处困境,但他们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他们就能开出最美的花朵。(选自《关注被忽视的人》,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古老的东方的传说”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B.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被忽视的人的生命力。C.文章中的“智者”是作者为了阐述观点而虚构的人物。D.文章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一、语言现象1.古汉语的“者”字,在句中一般不充当成分,仅作语气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者”字;2.古汉语的“于”字,相当于“在”,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中的“于”字;3.古汉语的“而”字,相当于“却”,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而”字;4.古汉语的“之”字,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助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之”字;5.古汉语的“于”字,相当于“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于”字。二、文言文断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三、文言文翻译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哎,斑鸠呀,不要吃那桑葚。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情思。四、文言文内容理解1.《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字,指的是什么?2.《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字,指的是什么?3.《庄子》中“逍遥游”一篇中,庄子认为人应该怎样生活?4.《左传》中“子曰:‘君子不器。’”中的“器”字,指的是什么?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识者。四方求师,不遇也。于是,益刻意学习,随所之,求师问难。或遇其人,则师之矣。不知饥渴,不知疲极,亦不知有岁月之变更。一日,见其友,曰:“吾道矣,吾道矣!”因自喜,遂舍其业,不为也。后数岁,友人再遇之,曰:“吾道矣,吾道矣!”而其业已荒矣。(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对文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嗜:爱好B.致:得到C.约:约定D.业:事业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B.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识者C.四方求师/不遇也/于是/益刻意学习D.后数岁/友人再遇之/曰/吾道矣/吾道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幼时的勤奋学习,展示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B.作者在成年后,虽然四处求师,但并未遇到真正的良师,因此放弃了学习。C.文章通过对比作者前后学习态度的变化,突出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D.作者最终在友人的鼓励下,重新拾起了学业,展现了坚强的意志。二、翻译题(每小题6分,共12分)4.翻译下列句子:(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5.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6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对比“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景象与“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景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B.诗句“晓驾炭车碾冰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清晨驾炭车在冰上碾过车辙的艰辛。C.诗歌最后两句“此身长作诗人骨,留得文章万口传”表达了诗人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D.诗歌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小题2】(9分)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本诗中表达的情感。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题目:请根据以下提示,默写出《离骚》中的名句。提示:作者屈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以下句子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服务,AI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然而,AI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以下是一篇关于AI伦理的文章节选。【甲】近年来,AI伦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AI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例如,AI在招聘过程中可能存在歧视现象,因为算法可能会根据历史数据中的偏见做出决策。此外,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担忧,患者的信息可能会被不当使用。【乙】为了解决AI伦理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立法,明确AI的应用边界和责任归属。例如,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3)》明确提出,要加强对AI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可控。其次,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推动企业加强内部伦理审查。例如,我国人工智能学会制定了《人工智能伦理规范》,要求会员企业在开发和应用AI产品时,必须遵循伦理原则。【丙】在AI伦理教育方面,我国也在积极探索。一方面,将AI伦理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另一方面,开展社会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AI伦理的认识。这些举措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AI伦理的良好氛围。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I在招聘过程中可能存在歧视现象,因为算法可能会根据历史数据中的偏见做出决策。B.我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加强AI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可控。C.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担忧,患者的信息可能会被不当使用。D.我国在AI伦理教育方面,仅限于高校课程体系,没有开展社会普及活动。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指出AI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然后介绍了我国政府、行业、教育等方面的应对措施。B.文章通过列举AI在招聘、医疗领域的应用实例,说明AI伦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分层次论证,使论证更加清晰。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3.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到在线教育、医疗诊断,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AI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安全问题。以下是一篇关于AI伦理的报道:【甲】近日,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GAIR)在浙江杭州举行。峰会期间,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就AI的伦理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AI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技术突破,更应该关注其对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乙】在AI伦理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规范AI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3)》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构建人工智能伦理体系”。【丙】与会专家指出,AI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数据安全。在AI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数据来提升算法的准确性。然而,这些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往往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如何平衡AI的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丁】此外,AI的决策过程也需要透明化。目前,许多AI系统的决策过程是黑箱式的,用户无法了解其决策依据。这种不透明性可能导致AI的偏见和歧视问题,损害社会公平。【戊】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要加强AI伦理教育和研究,提高公众对AI伦理问题的认识。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开发和应用中的伦理规范。最后,要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伦理原则融入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融合”在这里指AI与其他领域的结合。B.“突破”在这里指AI技术在某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C.“伦理”在这里指AI发展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原则。D.“黑箱”在这里指AI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指出AI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需要关注其对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B.文章提到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AI的发展,这表明我国在AI伦理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C.文章强调AI伦理的核心问题是数据安全,并指出如何平衡AI的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D.文章提出了解决AI伦理问题的建议,包括加强伦理教育和研究、完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八、写作题(60分)题目:以“时间的印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个人经历,探讨时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珍惜时间。2024年河南省郑州市语文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天宫的玉皇大帝为了使世间充满生机,于是撒下许多花籽。花籽撒下后,便长出了各种各样的花,从此世间便有了百花齐放的美景。然而,过了许多年,人们却发现,花籽撒得最多的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原来,那些花籽在适宜的环境中,竞相生长,开出艳丽的花朵;而在荒漠中,由于环境恶劣,它们纷纷枯萎。一位智者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被关注的人,更要关注那些被忽视的人。因为,那些被忽视的人就像荒漠中的花籽,虽然他们身处困境,但他们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他们就能开出最美的花朵。(选自《关注被忽视的人》,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古老的东方的传说”引出中心论点,使文章显得生动有趣。B.文章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被忽视的人的生命力。C.文章中的“智者”是作者为了阐述观点而虚构的人物。D.文章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答案:C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一、语言现象1.古汉语的“者”字,在句中一般不充当成分,仅作语气词,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中的“者”字;2.古汉语的“于”字,相当于“在”,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中的“于”字;3.古汉语的“而”字,相当于“却”,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而”字;4.古汉语的“之”字,既可以作代词,也可以作助词,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之”字;5.古汉语的“于”字,相当于“比”,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于”字。二、文言文断句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三、文言文翻译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3.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哎,斑鸠呀,不要吃那桑葚。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情思。四、文言文内容理解1.《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字,指的是什么?答案:复习。2.《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字,指的是什么?答案:道德。3.《庄子》中“逍遥游”一篇中,庄子认为人应该怎样生活?答案:顺应自然,不拘泥于世俗。4.《左传》中“子曰:‘君子不器。’”中的“器”字,指的是什么?答案:器物,引申为才能。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识者。四方求师,不遇也。于是,益刻意学习,随所之,求师问难。或遇其人,则师之矣。不知饥渴,不知疲极,亦不知有岁月之变更。一日,见其友,曰:“吾道矣,吾道矣!”因自喜,遂舍其业,不为也。后数岁,友人再遇之,曰:“吾道矣,吾道矣!”而其业已荒矣。(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1.下列对文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嗜:爱好B.致:得到C.约:约定D.业:事业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B.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识者C.四方求师/不遇也/于是/益刻意学习D.后数岁/友人再遇之/曰/吾道矣/吾道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幼时的勤奋学习,展示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B.作者在成年后,虽然四处求师,但并未遇到真正的良师,因此放弃了学习。C.文章通过对比作者前后学习态度的变化,突出了勤奋学习的重要性。D.作者最终在友人的鼓励下,重新拾起了学业,展现了坚强的意志。二、翻译题(每小题6分,共12分)4.翻译下列句子:(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2分)5.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品质。答案:一、选择题1.D2.A3.B二、翻译题4.(1)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2)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得以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三、简答题5.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和品质包括: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作者幼时家贫,但依然勤奋学习,通过借书、抄书等方式获取知识。求知若渴,不畏艰辛:成年后,作者四处求师,不惧饥渴,不知疲极,展现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在友人的鼓励下,作者重新拾起了学业,体现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小题1】(6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通过对比“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景象与“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景象,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B.诗句“晓驾炭车碾冰辙”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清晨驾炭车在冰上碾过车辙的艰辛。C.诗歌最后两句“此身长作诗人骨,留得文章万口传”表达了诗人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追求。D.诗歌运用了对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小题2】(9分)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本诗中表达的情感。【答案】【小题1】D【小题2】诗人在本诗中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具体表现在:①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如“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②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③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如“此身长作诗人骨,留得文章万口传”。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题目:请根据以下提示,默写出《离骚》中的名句。提示:作者屈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君主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以下句子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之情。答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解析:这句诗出自屈原的《离骚》,表达了诗人长声叹息,以手掩面流泪,哀叹人民生活艰难的情感。其中,“太息”指的是长声叹息,“掩涕”指的是用手掩面流泪,“民生之多艰”则是指人民生活的艰难困苦。这句诗通过屈原的真情实感,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服务,AI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然而,AI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以下是一篇关于AI伦理的文章节选。【甲】近年来,AI伦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一方面,AI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引发了诸多争议。例如,AI在招聘过程中可能存在歧视现象,因为算法可能会根据历史数据中的偏见做出决策。此外,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担忧,患者的信息可能会被不当使用。【乙】为了解决AI伦理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立法,明确AI的应用边界和责任归属。例如,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3)》明确提出,要加强对AI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可控。其次,建立行业自律机制,推动企业加强内部伦理审查。例如,我国人工智能学会制定了《人工智能伦理规范》,要求会员企业在开发和应用AI产品时,必须遵循伦理原则。【丙】在AI伦理教育方面,我国也在积极探索。一方面,将AI伦理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另一方面,开展社会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AI伦理的认识。这些举措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AI伦理的良好氛围。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I在招聘过程中可能存在歧视现象,因为算法可能会根据历史数据中的偏见做出决策。B.我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加强AI的监管,确保其安全、可靠、可控。C.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引发了对隐私保护的担忧,患者的信息可能会被不当使用。D.我国在AI伦理教育方面,仅限于高校课程体系,没有开展社会普及活动。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指出AI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然后介绍了我国政府、行业、教育等方面的应对措施。B.文章通过列举AI在招聘、医疗领域的应用实例,说明AI伦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C.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再分层次论证,使论证更加清晰。D.文章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3.文章最后一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答案】1.D2.B3.画波浪线的句子“这些举措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AI伦理的良好氛围”在文章最后一段中起到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的作用,强调了全社会共同维护AI伦理的重要性,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这句话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AI伦理问题。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从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汽车,到在线教育、医疗诊断,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AI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和安全问题。以下是一篇关于AI伦理的报道:【甲】近日,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GAIR)在浙江杭州举行。峰会期间,多位知名学者和业界专家就AI的伦理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他们认为,AI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技术突破,更应该关注其对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乙】在AI伦理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规范AI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3)》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构建人工智能伦理体系”。【丙】与会专家指出,AI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数据安全。在AI训练过程中,需要大量数据来提升算法的准确性。然而,这些数据的采集和使用往往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如何平衡AI的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丁】此外,AI的决策过程也需要透明化。目前,许多AI系统的决策过程是黑箱式的,用户无法了解其决策依据。这种不透明性可能导致AI的偏见和歧视问题,损害社会公平。【戊】针对这些问题,专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要加强AI伦理教育和研究,提高公众对AI伦理问题的认识。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开发和应用中的伦理规范。最后,要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伦理原则融入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融合”在这里指AI与其他领域的结合。B.“突破”在这里指AI技术在某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C.“伦理”在这里指AI发展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原则。D.“黑箱”在这里指AI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指出AI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需要关注其对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B.文章提到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AI的发展,这表明我国在AI伦理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C.文章强调AI伦理的核心问题是数据安全,并指出如何平衡AI的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D.文章提出了解决AI伦理问题的建议,包括加强伦理教育和研究、完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答案:1.B2.B解析:1.“融合”在这里指AI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是正确的;“突破”在这里指AI技术在某个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也是正确的;“伦理”在这里指AI发展过程中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也是正确的;“黑箱”在这里指AI决策过程的不透明性,也是正确的。因此,选项B不正确。2.文章确实指出AI的发展不仅需要技术突破,还需要关注其对社会、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影响,选项A正确;文章提到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来规范AI的发展,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我国在AI伦理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因此选项B不正确;文章强调AI伦理的核心问题是数据安全,并指出如何平衡AI的发展与个人隐私保护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选项C正确;文章提出了解决AI伦理问题的建议,包括加强伦理教育和研究、完善法律法规、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等,选项D正确。因此,选项B不正确。八、写作题(60分)题目:以“时间的印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结合个人经历,探讨时间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珍惜时间。写作示例:时间的印记时光荏苒,岁月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