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作业指导书TOC\o"1-2"\h\u16356第1章公共卫生基础概念 3143181.1公共卫生的定义与内涵 359711.2公共卫生的核心职能 3290001.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 320203第2章预防医学概述 4142492.1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 4276282.2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 4269712.3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 412634第3章传染病与防控策略 5111793.1传染病的特征与分类 5195153.2传染病流行病学 5268023.3传染病防控策略 621195第4章非传染性疾病与预防 6266764.1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 6139014.1.1全球流行趋势 6175864.1.2我国流行趋势 611214.2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6178974.2.1遗传因素 7317504.2.2生活方式 7133824.2.3环境因素 7234714.3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 754144.3.1健康教育 7146214.3.2早期筛查和诊断 7322104.3.3健康管理 7309334.3.4环境治理 7234454.3.5政策支持 727240第5章环境卫生与健康 7167455.1环境卫生概述 7307005.1.1环境卫生基本概念 840965.1.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 826505.1.3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 8131195.2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 845175.2.1大气污染与健康影响 8185315.2.2水污染与健康影响 8222185.2.3土壤污染与健康影响 8231375.2.4噪声污染与健康影响 8120765.3环境卫生管理与改善 836545.3.1环境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892055.3.2环境卫生管理措施 9101475.3.3环境卫生改善工程 9300355.3.4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改善 919785第6章营养与食品安全 9247756.1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9309386.1.1营养素的生理功能 927966.1.2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940976.1.3公共营养与健康 9123746.2食品安全概述 9236286.2.1食品安全的概念 977986.2.2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 10325146.2.3食品安全预防措施 10155366.3公共营养政策与干预 10103416.3.1公共营养政策制定 10284136.3.2公共营养政策实施 10220776.3.3营养干预措施 109942第7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10152767.1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 10236117.1.1健康教育定义 10175497.1.2健康教育核心理论 10143447.1.3健康教育的目标 10309657.2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11168997.2.1健康教育方法 11270207.2.2健康教育策略 11144037.3健康促进的实施与评价 11214637.3.1健康促进的实施 1189287.3.2健康促进的评价 1126027第8章疾病监测与公共卫生应急 1235938.1疾病监测概述 123528.1.1疾病监测的基本概念 12261058.1.2疾病监测的目的 12124188.1.3疾病监测的意义 1229128.2疾病监测的方法与步骤 1284568.2.1病例报告 12113198.2.2哨点监测 13105968.2.3专题调查 1331018.2.4网络监测 13291568.3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131708.3.1应急预案的制定 1356878.3.2应急资源的配置 14187868.3.3应急响应与处置 14266528.3.4应急评估与总结 1426665第9章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政策 1411549.1疾病预防控制策略 1416389.1.1一级预防 14139839.1.2二级预防 1551779.1.3三级预防 15165849.2我国卫生政策概述 15313489.2.1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1584699.2.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15156659.3卫生政策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影响 16225499.3.1政策支持 1672239.3.2法律法规保障 16107749.3.3健康教育普及 16265239.3.4疾病防控策略优化 16224869.3.5资源配置优化 16128529.3.6跨部门协作 1629081第10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16636410.1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 161636510.2预防医学的研究进展 171960810.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未来发展展望 17第1章公共卫生基础概念1.1公共卫生的定义与内涵公共卫生是一门旨在保护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预防疾病和残疾,以及延长寿命的科学和艺术。它涵盖了各种学科,包括医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生物统计学、健康教育和健康政策等。公共卫生的内涵不仅关注个体健康,更强调群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状态,注重通过科学研究和政策制定,解决与健康相关的社会问题。1.2公共卫生的核心职能公共卫生的核心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健康监测与风险评估: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健康相关数据,监测人群健康状况,评估健康风险,为政策制定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疾病预防与控制:针对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疾病和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3)健康保障与促进:通过制定和实施健康政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健康权益,促进全人群健康水平的提升。1.3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关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密切相关,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预防医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探讨预防疾病、延缓疾病进程和降低疾病负担的有效途径。公共卫生则更侧重于在宏观层面,通过政策、法规和项目等手段,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预防医学为公共卫生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公共卫生则将预防医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健康问题,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维护和改善人类健康贡献力量。第2章预防医学概述2.1预防医学的发展历程预防医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当时人们已经开始通过隔离病人和消毒等方式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预防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始于20世纪。在这一时期,公共卫生问题的凸显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预防医学逐渐从临床医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2.2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预防医学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强调在疾病发生前采取措施,降低人群的发病风险。(2)群体观念:关注整个人群的健康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体。(3)科学性:依据科学研究,制定合理的预防策略和措施。(4)综合性: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方法,解决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5)持续改进: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预防措施,提高健康水平。2.3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预防医学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预防:通过健康教育、疫苗接种、环境改善等手段,降低人群的发病风险。(2)健康监测:对人群健康状况进行长期、连续的观察和评估,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3)疾病控制:针对已经发生的疾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和消除。(4)伤害预防:研究和推广预防伤害的有效方法,降低伤害发生率。(5)健康促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人群的健康素养,培养健康生活方式。(6)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为和社会提供科学的公共卫生政策建议。(7)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完善: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制定和实施应急预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3章传染病与防控策略3.1传染病的特征与分类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它具有以下特征:(1)病原体特征:传染病的病因明确,具有特定的病原体。(2)传播途径:传染病具有明确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3)传染性: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在人群中传播。(4)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地域性和人群聚集性。根据传播途径和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非典型肺炎等。(2)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甲型肝炎等。(3)血液传染病:如疟疾、乙型肝炎、艾滋病等。(4)体表传染病:如狂犬病、炭疽、破伤风等。(5)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等。3.2传染病流行病学传染病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分布、传播、流行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科学。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传染病疫情的监测与报告:通过收集、分析疫情数据,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2)传染病的传播动力学: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过程、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3)传染病流行因素:研究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各种因素,包括宿主、病原体和环境因素。(4)传染病防控策略的研究与评价:针对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并进行效果评价。3.3传染病防控策略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预防接种:针对某些传染病,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2)卫生防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切断传播途径。(3)病例管理:早发觉、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减少传染源。(4)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掌握疫情动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5)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6)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保障措施落实。(7)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传染病防控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传染病威胁。第4章非传染性疾病与预防4.1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非传染性疾病,又称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节将阐述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4.1.1全球流行趋势全球范围内,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逐年增加,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410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71%。4.1.2我国流行趋势我国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趋势同样严峻。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2018年我国因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的人数约为88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8.5%。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4.2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本节将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详细阐述。4.2.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家族史、基因突变等,可增加个体患病的风险。4.2.2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不良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4.2.3环境因素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社会心理压力等环境因素,也可增加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4.3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针对非传染性疾病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降低发病率、减轻疾病负担的关键。以下为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4.3.1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非传染性疾病的认识,引导人们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4.3.2早期筛查和诊断开展早期筛查和诊断,及时发觉和治疗患者,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4.3.3健康管理建立健全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实施个性化干预措施。4.3.4环境治理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4.3.5政策支持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的支持,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疾病预防。第5章环境卫生与健康5.1环境卫生概述环境卫生是指人类生活、工作、娱乐等环境中,为保障人体健康而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本章主要从环境卫生的基本概念、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概述。5.1.1环境卫生基本概念环境卫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环境卫生工作的目标是保障人们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能够享有健康的生活。5.1.2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环境因素与健康关系密切,环境污染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大气污染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水污染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土壤污染可影响食品安全等。5.1.3环境卫生工作的基本原则环境卫生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源头治理,全过程管理;科学决策,依法管理;全民参与,共建共享。5.2环境污染与健康影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本章主要分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健康的影响。5.2.1大气污染与健康影响大气污染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长期暴露于大气污染环境中,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5.2.2水污染与健康影响水污染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水污染可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等。5.2.3土壤污染与健康影响土壤污染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土壤污染可影响食品安全,导致慢性中毒、遗传性疾病等。5.2.4噪声污染与健康影响噪声污染可影响人们的听力、心理、生理等方面,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可引发听力损伤、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等。5.3环境卫生管理与改善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与改善。5.3.1环境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环境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环境卫生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5.3.2环境卫生管理措施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5.3.3环境卫生改善工程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提升环境质量;加强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环境卫生水平。5.3.4全民参与环境卫生改善加强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境卫生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境卫生改善,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第6章营养与食品安全6.1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是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物质基础,对于人体生长发育、免疫功能、疾病康复等具有重要影响。本节主要阐述营养素摄入与健康状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营养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6.1.1营养素的生理功能介绍各类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以及缺乏或过量摄入对人体健康的影响。6.1.2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分析营养摄入与慢性病、免疫力、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关系,阐述合理营养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6.1.3公共营养与健康探讨公共营养政策、措施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营养干预提高人群健康水平。6.2食品安全概述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本节主要介绍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6.2.1食品安全的概念阐述食品安全的定义,包括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等。6.2.2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等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6.2.3食品安全预防措施介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食品加工、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卫生要求,以及食品安全的应对措施。6.3公共营养政策与干预公共营养政策与干预是保障人群营养状况、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本节主要讨论公共营养政策制定、实施及营养干预措施。6.3.1公共营养政策制定阐述公共营养政策制定的原则、依据和方法,以及政策目标。6.3.2公共营养政策实施介绍公共营养政策实施的过程,包括政策宣传、培训、监测与评估等。6.3.3营养干预措施探讨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干预措施,如孕妇、儿童、老年人等,以及营养教育、营养补充等干预方法。第7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7.1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素养,培养健康行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本节主要介绍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7.1.1健康教育定义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信念、技能和行动,以改善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水平。7.1.2健康教育核心理论(1)健康信念模型:强调个体对健康行为的信念、态度和动机对健康行为的影响。(2)行为改变理论:包括阶段变化理论、自我效能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等,用于解释和预测个体健康行为的改变。(3)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环境和社会互动对健康行为的影响。7.1.3健康教育的目标(1)提高健康知识水平:使个体和群体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提高健康素养。(2)改变健康态度: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积极的健康态度。(3)培养健康行为:引导个体和群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疾病。(4)改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7.2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为实现健康教育的目标,本节介绍以下方法和策略:7.2.1健康教育方法(1)传播方法: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2)教育方法:如讲座、培训班、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3)干预方法:如个体咨询、家庭访视、社区活动等。7.2.2健康教育策略(1)群体策略: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群体,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2)个体策略:根据个体的健康状况、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3)环境策略:通过改善公共卫生设施、营造健康氛围等手段,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4)政策策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健康的政策,推动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7.3健康促进的实施与评价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7.3.1健康促进的实施(1)制定健康促进计划:明确目标、策略、方法、时间和责任人。(2)落实健康促进措施:保证各项措施得到有效实施。(3)建立合作关系:与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推进健康促进工作。7.3.2健康促进的评价(1)过程评价:评估健康促进计划实施的过程,如活动组织、参与程度等。(2)效果评价:评估健康促进计划对目标人群健康知识、态度、行为和健康状况的影响。(3)成本效益评价:分析健康促进计划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为优化计划提供依据。通过以上内容,本章对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基本理论、方法与策略以及实施与评价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第8章疾病监测与公共卫生应急8.1疾病监测概述疾病监测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解释与健康相关的数据信息,以便及时发觉和评估公共卫生问题,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章将从疾病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8.1.1疾病监测的基本概念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传播与健康相关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公共卫生问题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过程。8.1.2疾病监测的目的(1)及时发觉和预警公共卫生问题;(2)评估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3)为政策制定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促进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8.1.3疾病监测的意义(1)有助于早期发觉疫情,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降低疫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2)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提高防控效果;(3)有助于评估公共卫生政策、规划及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4)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8.2疾病监测的方法与步骤疾病监测的方法主要包括病例报告、哨点监测、专题调查、网络监测等。以下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及其操作步骤。8.2.1病例报告病例报告是疾病监测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制定病例定义,明确监测的目标疾病;(2)建立病例报告系统,提高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3)分析病例报告数据,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4)定期发布病例报告信息,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8.2.2哨点监测哨点监测是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疗机构或地区作为监测点,收集特定疾病或症状的病例信息,以下是其主要步骤:(1)确定监测目标疾病和监测点;(2)制定哨点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内容、方法和周期等;(3)建立哨点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共享程度;(4)分析监测数据,评估疫情趋势,为防控措施提供依据。8.2.3专题调查专题调查是指针对特定公共卫生问题进行的深入调查,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确定调查目标,明确调查问题和范围;(2)设计调查方案,包括调查方法、调查表和调查员培训等;(3)组织实施调查,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4)分析调查结果,为解决问题提供科学依据。8.2.4网络监测网络监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整合和分析健康相关数据,以下为其主要步骤:(1)建立监测网络,整合不同来源的数据;(2)制定监测指标,明确监测内容;(3)实施监测,定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4)发布监测结果,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支持。8.3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8.3.1应急预案的制定(1)明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和级别;(2)制定应急预案,包括应急组织、应急流程、资源配置等;(3)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对能力。8.3.2应急资源的配置(1)保障应急物资的储备和供应;(2)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能;(3)建立应急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8.3.3应急响应与处置(1)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保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迅速采取控制措施;(2)组织专家评估,制定具体的处置方案;(3)实施应急处置,保证措施落实到位。8.3.4应急评估与总结(1)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2)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3)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供有力保障。第9章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政策9.1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降低人群疾病发生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疾病预防控制策略:9.1.1一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心理和社会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减少这些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降低疾病风险。一级预防措施包括:(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引导形成健康生活方式。(2)疫苗接种:针对传染性疾病,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3)环境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疾病发生风险。9.1.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又称早期发觉、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指对已经发生疾病的个体进行早期干预,减轻病情,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二级预防措施包括:(1)健康体检: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期发觉潜在疾病。(2)疾病筛查:针对高风险人群,开展针对性的疾病筛查,早期发觉疾病。(3)规范治疗:根据病情和指南,给予患者规范治疗,提高治疗效果。9.1.3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又称康复治疗和疾病管理,是指对已经发生的疾病进行治疗和康复,降低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三级预防措施包括:(1)疾病治疗:根据病情和指南,给予患者及时、规范的治疗。(2)康复治疗:针对疾病导致的身体功能障碍,开展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疾病管理: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长期管理,规范治疗,预防并发症。9.2我国卫生政策概述我国卫生政策旨在实现全体人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下是我国卫生政策的主要内容:9.2.1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我国卫生政策的核心。主要包括:(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民参保,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2)基本药物制度:制定和实施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服务可及性。9.2.2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主要包括:(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疾病预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