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六单元教案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六单元教案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六单元教案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六单元教案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六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六单元教

案(教学设计)

第23课《〈孟子》三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重点难点】

L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

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

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出示目标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一一

课件出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

课件展示:

1.了解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

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

孟”。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简介《孟子》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

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

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

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知识链接

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

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

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这类作品的代

表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四、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展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学生听读课文,划分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天时: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如:及,比得上。

地利:地理优势。

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

夫:句首语气词。

得:得到,获得。

然而:这样却。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

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

利啊。

(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硬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

委:放弃。

去:离开。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3)译读课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故:所以,因此。

以:依靠。

固:巩固。

险:险要。

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威慑。

利:锋利,锐利。

得道: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少

至:极点。

畔:背叛

君子: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

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

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

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五、研读课文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预设:天时、地利、地利。最重要的是人和。

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

两个角度提出的?

预设:列举的两个例子:一是环而攻城不胜、二是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环而攻城不胜”是从攻的角度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城高兵利粮足不守。”是从守的角度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3.文章第⑤⑥⑦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①运用排比句式,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②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

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突出“仁政”的重要性。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

什么?

预设:不能。“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

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改变顺序。

5.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要

“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

逻辑性。

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预设:举例论证: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

和”的重要性。对比论证: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

论点?为什么?

预设: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

心论点一步一步推出的,它反过来又可以论证中心论点“人和”的重要。

8.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

预设: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

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师小结(中心):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岁月的想念以及对平淡生活的珍爱。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r战备」攻方得天时而不胜

人依守方得地利而不胜

得道多助论证《(技民

失道寡町J〔治国[蓊施行“仁政”

威天下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结论」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第二课时富贵不能淫

一、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展示)

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

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

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学生听读课文,划分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2.译读课文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冠:行冠礼。

命:教导,教诲。

戒(之曰):告诫。

女家: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必敬必)戒:谨慎。

夫子:这里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

由:遵从。

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

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

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的时候,

父亲给以训导;女儿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谨慎,

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一仁,站在

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一一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一一义。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

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

称得上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二、合作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预设: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3.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预设:“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主上的意思;“大

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

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

预设: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

5.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预设: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

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6.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预设: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

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

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

7.说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预设: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

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8.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

预设: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

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9.孟子是如何反驳景春的观点的?

预设:首先,以两个反问句表明态度,直接否定景春的观点;然后运用类比论证,用“妾妇之道”类

比“公孙衍、张仪之道”,指出公孙衍、张仪等人就像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没有独立的人

格,也没有独立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其所作所为不过是迎合君王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最后,从三个方面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大丈夫的标准。

10.简要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预设: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11.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预设:类比论证:将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无原则

的做法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根本谈不上是“大

丈夫”。

对比论证:作者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

师小结(中心):本文从“礼”入手,以“妾妇之道”类比公孙衍、张仪,指出他们不是真正的大丈夫,

进而提出大丈夫的标准与内涵,批驳了景春的谬论。

三、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树靶子: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批谬论:以顺为正、妾妇之道(类比)大

坚持仁、义、礼

立标准-坚守自己的道义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三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初读感知

L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展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联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学生听读课文,划分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2.译读课文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发:兴起,指被任用。

吠亩:田地。

举:选拔,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

市:集市。

苦:使……痛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空乏:材资缺乏。

拂乱:违背、扰乱。

曾益:增加。曾,同''曾

恒过:常常犯错误。

衡:同“横",梗塞,不顺。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发(于声):显露、流露。

喻:了解、明白。

入:指在国内。

拂:同“弼”,辅佐。

敌:匹敌、相当。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

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

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

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

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

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合作探究

1.文章第1段列举的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这些事例的目的又是什么?

预设:共同点:出身卑微,经历磨炼成就一番出色的事业。目的:用排比句列举六位由卑微至显贵的

历史人物的事例,引出并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极具说服力;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

更充分。

2.第1段第2句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预设:第二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受

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

3.第2段1、2两句分别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什么道理?

预设:第2段第1句从“个人”层面正面论述“生于忧患”;第2句从“国家”层面反面论述“死于安

乐”。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预设:在国内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能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话?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预设: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

此引申,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6.《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并说出理由。

预设:座右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理由:选择这句作为座右铭是因为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只有这样,个人才能

成长,国家才能长盛不衰。

师小结(中心):文章先用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证明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接着从个人发展和国

家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展开论证,得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一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三、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摆事实:历史上六个卓有成就的

「生于忧患

人物都历经磨难

(正面)

死艰苦环境的磨炼造就人才

于讲道理居安

X思想斗争的折磨造就人才

安Y思危

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

(反面)出则无敌国外患

第24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

课件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师:同学们,歌曲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上千年了,但

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愚公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影响?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愚公移山》吧!

(板书:愚公移山)

二、出示目标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一一

课件出示: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培养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

课件展示:

1.作家作品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

和神话传说。每篇文字,不论长短,都自成系统,各有主题,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如《纪昌学射》《歧路

亡羊》《杞人忧天》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列子,名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其学说源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认为人应该摆

脱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

2.文体知识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劝诫、教育或讽刺

为目的。寓言大多短小精悍,语言凝练、形象;往往采用拟人、夸张等手法讲故事,以突出强调其中的寓意。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寓言,其中有不少保留在《列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四、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展示)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en)o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s8),出入/之迂(yu)也,聚室/而谋日:“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he)担者/三

夫,扣石垦壤,箕畚(jTbe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齿匕(chen),跳往助

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目:“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w

u)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朔东,一

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听读课文,划分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第一段。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2)译读课文第二段。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且:将近。

惩:苦于。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室:家。

汝:你,你们。

毕:尽、全。

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杂然:纷纷地。

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如……何:把……怎么样。

且:况且。

焉:哪里。

置:放置、安放。

诸:相当于“之于”。

荷:肩负、扛。

叩:敲、打。

箕畚:用竹蔑、柳条等编织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妻:寡妇。

遗男:指死了父亲的男孩。

始龊:刚刚换牙,指七八岁。始,才,刚。批,换牙。

易:更替。

节:季节。

反:同“返”,往返。

焉:语气词。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北路途阻塞,出来进去

都要绕远,集合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

南岸,行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

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众人纷纷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

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土挖石,用畚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

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替,才往返一次。

(3)译读课文第三段。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叟:老年男子。

甚:严重。

惠:同“慧”,聪明。

毛:指草木。

其: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若:比不上。

弱子:幼儿,小孩。

虽:即使。

穷匮:穷尽。

苦:愁苦。这里指担心。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

连山上的一棵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

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孙

子的)儿子又有儿子,(他的)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担心挖不平吗?”

河湾上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4)译读课文第四段。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已:停止。

帝:指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厝:放置、安放。

陇:同“垄”高地。

断:隔绝。

抓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便向天帝报告。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

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

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

1.全文一共勾画了几幅图画?

预设:二山雄立图、移山动员图、毕力平险图、愚公智叟辩难图、神灵移山图。

2.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预设: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

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下文写愚公做铺垫。

3.愚公移山的原因、目标、方法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预设: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

之尾。

4.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预设: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员不

足:“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龊,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预设:细节描写。

①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累艰辛,突出愚公一行之坚毅。

②将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6.“笑而止之",你是怎样理解河曲智叟这一举动的?

预设:传神地写出了智叟对愚公的讥笑嘲讽和自作聪明之态。

7.“大家”对愚公移山持怎样的态度?

预设: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智叟: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8.智叟和愚公的观点及依据各是什么?它们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预设: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最大不同: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

世界。

9.下面是愚公之妻和智叟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那么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愚公之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预设: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对移山

的重要问题一一“焉置土石”提出疑虑。智叟是严厉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

有挖苦意;“其如土石何”则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

10.故事的结局是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了两座大山,这样的安排是否有损愚公的形象?

预设:不会。这个神话结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

动人们的美好愿望。正是愚公移山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大力神背走二山,这肯定了愚公的

精神,使之更加丰富高大。

11.文章对愚公他们具体移山一笔带过,而重点写移山前的讨论和愚公驳斥智叟,这样写合适吗?

预设:本文主要突出愚公的远大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移山一笔带过,主要写移山前的讨论和愚

公和智叟的辩论,这样有利于突出主题。至于具体的移山过程,一方面有简单的叙述,说明移山之艰难,

同时通过后文让操蛇之神“惧。让天帝“感”,读者也能侧面了解,故略写。

12.请简要概括愚公和智叟的人物形象特点。

预设: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

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好为人师的愚者形象。

13.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讨论分析一下。

预设:(1)“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

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

看出“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

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六、拓展延伸

师: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愚公移山的壮举,大家会有不同的见解。你的观点是搬家还是移山?请

简要阐述理由。

预设:观点一:愚公应当移山。愚公移山,是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生活中的困难毫不退避、迎难而

上的表现。这个故事的意义,不在于愚公能否移走大山,而在于他那认准目标、矢志不移的精神。搬家是

逃避困难、逃避现实,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愚公移山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

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让家乡更闭塞、贫穷、落后,又何谈发展呢?

观点二:愚公应该搬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力,也不

能违背自然规律。移山破坏了生态,不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搬家可使自己和子孙免于受苦,节省了

人力、物力、财力,也可以保护生态。此外,搬家还体现了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创新精神。

师:从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预设: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

神;做事不畏艰险。

师小结(中心):本篇寓言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蕴含唯物辩证法的寓意:只要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苦困难,勇敢

坚持斗争,就能改变客观世界。

七、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重点难点】

L把握本文写入叙事的技巧。

2.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从题目上看有哪些信息?

(生:题目中有人物、地点、事件。)

也就是说,题目的意思是周亚夫驻军细柳营。军队驻守,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却被载入史册,名垂

千古,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原因。

二、出示目标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一一

课件出示:

L把握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本文写入叙事的技巧。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学生齐读

三、预学展示

课件展示:

1.走近作者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谈之子,

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

太史公、历史之父。

2.知识链接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不仅是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

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史记》在史学上和文学

上的地位给予极高的评价。

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

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古代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其他二十三史,都

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

3.背景链接

本文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题目是编者加的。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

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

前158年,匈奴单于起兵六万,袭扰上郡和云中,杀了不少老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为了加强防卫,汉

文帝委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长安较近,为了鼓舞

士气,汉文帝亲自入营慰劳将士。本文讲的就是这次劳军的事情。

四、初读感知

L听读课文,把握字音、重音、停顿。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并展示)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人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u।]n;

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pT]甲,锐/

兵刃,毂[gbu]/弓弩[nd],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日:“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

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zhdo]'。"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

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p百i]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yT]曰:"介胄[zh6u]之士/不拜,请以/军礼/

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ndng]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

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学生听读课文,划分节奏,自由朗读课文)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第一段。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入边:侵入边境。

宗正:掌管皇族事务的官员。

军霸上:驻军霸上。

祝兹侯:封号。

守:郡守,是汉代郡一级的行政长官。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任命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

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任命河内郡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在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2)译读课文第二段。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劳:慰劳。

军:军营。

己而:不久。

之:到,往。

被:同“披。穿着。

锐兵刃:这里指刀出鞘。

毂:张开。

弩:用机械发箭的弓。

持满:把弓拉开。

先驱:先行引导的人员。

诏:皇帝发布的命令。

居:经过。

无何:不久。

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壁:营垒。

按辔:控制住车马。

揖:拱手行礼。

介胄:铠甲和头盔,这里用作动词,指披甲戴盔。

士:将领。

为动:被感动。

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文帝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驰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

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穿着盔甲,刀出鞘,张开弓弩,把弓拉满。文帝的先行引导的人员到了营门前,不

能进入。先行引导的人员说:“皇上将要驾到!”守卫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命令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

命令,不听从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文帝驾到,也无法进入军营。于是文帝就派使者手持符节去

告诉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垒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着文帝的车马随从

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到了主帅所在的营帐,将军

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陛下)。”文帝被他感动,

表情严肃起来,扶着车前横木俯下身子,表示敬意,并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

军仪式完成后离去。

(3)译读课文第三段。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曩:先前。

固:必,一定。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后,群臣都感到惊诧。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先前霸上、棘门的

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哪里是能够侵犯的呢?”

称赞了周亚夫很久。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

1.结合全文,说说第1段的作用。

预设:首先交代时间一一文帝之后六年,背景一一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然后交代了三位将领驻

军的概况。结构上总领下文,内容上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之中,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2.汉文帝劳军,受到了怎样不同的对待?

预设:霸上及棘门军:“直驱入,将以下骑送迎”。细柳军:“均不得入”,只能缓行,不能驱驰,严格

遵守军礼。(运用了对比手法)

3.皇帝进入细柳营的过程是怎样的?说明了什么?

预设:皇帝进入细柳营的过程为“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

乃传言开壁门”,说明细柳军管理严格,从侧面表现出周亚夫治军严明。

4.汉文帝对霸上、棘门军和细柳军分别给予了什么样的评价?请用问文中原句作答。

预设: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细柳军:嗟呼,此真将军矣!

可得而犯邪!

5.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预设:从“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上至,又不得入”“持兵揖

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等内容可以看出细柳军军纪严明,周亚夫是一个治军严谨,忠于职守

的“真将军”。

6.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文章用相当的笔墨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目的是将他们驻军的松弛情况与周亚夫的细柳

军进行对比,以反衬细柳军的军纪严明,这样就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跃然纸上。

7.汉文帝在细柳军营并未得到“至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

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周亚夫大加称赞。这一点应该如何理解?

预设:汉文帝在霸上军营和棘门军营,“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作者没有写汉文帝对此的态度,但

从下文推断,汉文帝起初并未将之放在心上,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在细柳军营,情形完全不同,军

中官兵均严格遵守将军之令,而将军则严格遵守军礼,即使面对天子也不例外。

对比之下,汉文帝才意识到霸上军营和棘门军营是何等儿戏,细柳军营是何等不可侵犯,而只有细柳

军这样训练有素、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是维护自己的统治(保家卫国)最需要的,特别是在“匈奴大入边”

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皆惊”的群臣面前贬斥玩忽职守的霸上军和棘门军的统帅,称赞周亚夫,也是

向群臣宣示国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文帝的开明、识大体。

8.从文中你可以看出汉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预设: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被挡驾,周亚夫以军礼见,汉文帝不以为怒,反而大为感

动,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胸怀宽广、深明大义、爱才、识才的君主。

9.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周亚夫精神的理解。

预设: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必然是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只有军纪严明,令行禁止,才能使所有战

士的力量集中在一起,形成合力。只有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当今时代,每一个人的工作都是一道“防线”,只有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我们的事

业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学校纪律就是我们的军纪,是我们能够正常学习的保障。我们应该自觉遵守学校

纪律,严格要求自我,做一个自律的人。

师小结(中心):本文通过写汉文帝慰问霸上、棘门与细柳军一事,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等手法,展现

了周亚夫治军严明、忠于职守的“真将军”风范。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第26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一一

课件出示: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学生齐读

二、教读《饮酒(其五)》

1.了解作者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

柳先生”,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

去来兮辞》等。

2.背景链接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

组诗共20首,以《饮酒》(其五)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3.文体知识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

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4.放声吟诵,读出节奏

(课件播放录音)

(1)读准字音。

结庐(hi)车马喧(xuM)东篱(M)相与还(huan)

(2)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学生读

课件出示要求:

①读音准确

②停连恰当

③富有节奏

④读出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