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新乡市新河高级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喀纳斯沈苇

那年在阿勒泰,我随一旅行车队去喀纳斯。出发时天就下起雨来,在阿勒泰山区,这是多余的季节,雨水宣告了夏天的结束和秋天的开始,空气中有了些凉意。从小城哈巴河到喀纳斯湖,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大部分是砂石路和泥路。车开得缓慢,颠簸,像蜗牛一样爬行,好在坐在车里看风景是一件怡然自得的事,所以心里也不太着急。

走到图瓦人居住的白哈巴村已是中午,我们匆匆吃了午饭,继续赶路,内心也振奋起来,因为只剩下最后二三十公里了。我们指望越野车开足马力,一鼓作气,直达目的地。雨继续在下,过了一座桥,山势变得陡峭,苍翠浓密的西伯利亚泰加林一望无际。在林中陡坡上,路突然没有了。落叶松、红杉、云杉和山杨组成了一座巨型迷宫,仅在粗壮树干间留下一些空隙,汽车就在这些空隙间左右扭动,艰难前行。好在车是好车,三辆丰田牌越野车,司机都是棒司机,熟悉这一带情况的哈萨克人。但我们想错了,车越来越不听使唤,发出牛一样的喘息——车轮开始打滑了,在泥泞中如在油脂或冰面上一样打滑。办法想了不少:挂上前加力,垫上松枝、杂草、树叶,挖去车轮四周松软的腐殖土,但都无济于事。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了:推车。十来个乘客都下了车,人的体力变成了车的马力的一部分。车在泥泞中挣扎,咆哮,仿佛它的肺都要气炸了,人在泥泞中齐心协力,骂骂咧咧。泥浆四溅,喷到脸上、身上,我们也顾不上了。我们的样子一定滑稽可笑,惊扰了山斑鸠和红冠松鸡,咕咕叫着隐向密林,说不定它们正蹲在不远处的哪根松枝上,一边吃着美味的浆果,一边嘲笑我们呢。但我们已顾不上这些啦。最后十几公里,我们在泥泞中足足挣扎了三四个小时,车几乎是被我们推上山去的。人都变成了‘泥人,我们相互看看,哈哈大笑,前仰后合。

雨不知什么时候停了,突然有人喊了起来:“彩虹!彩虹!’’一道彩虹档在了我们面前,它太近了,几乎伸手可及。的确,,它的一端就从我们身边拔地而起,大弧度跨向天空。有几秒钟,我们目瞪口呆,惊讶得说不出话来。接着大家纷纷跑过去照相,我也照了一张,一手几乎搂住了彩虹。奇怪的是,这张照片后来洗不出来,我们问了同行的好几个人,他们都没有拍出与彩虹的合影,要么照片上人在,彩虹却消失不见了,这至今是我心中的一个谜,使人备感神秘。难道这不是真的,只是一个幻觉?不过,真也好,假也罢,换着想想也是安慰,大自然将美显现给你,让你的眼睛看到,将五彩的种子撒进你心里,这就够了,你想把一切好的都占有并带走,是有点过分了。大自然是慷慨的,它瞬息的显现已是一种赐福,一次奢侈的奖赏。一道彩虹对我们艰难的旅行是最好的奖赏,它近乎一种神示,假如没有以艰难为前提,我们便与它无缘相遇。我凝神静气地看着这道很快会消失的彩虹,它像一个壮丽的拱门,打开远方黛青色群山的宁静、绵延,淡淡的雨雾轻纱一样掠过松林,笼罩了人们的遐思……我心中浮现瓦雷里的诗句:“多好的酬劳啊,经过了了番深思!/终得以放眼远眺神明的宁静!”(《海滨墓园》)时间过去了近十年,那次旅行的喀纳斯湖的美景,有关湖怪的传说,醉人的喀纳斯特曲,手抓羊肉,散发松香的林中木屋,等等,都有些淡忘了,唯有一道彩虹在内心深深扎下了根。我珍藏着它,这份大自然的神恩,这永不褪色的五彩之美。

(选自《新疆词典》)16.文题为“喀纳斯”,但是文中涉及新疆喀纳斯湖的美景却少之又少,作者着重向我们介绍了途中偶遇彩虹的经历,如此岂不是“文不对题”,你是如何理解本文中“文”与“题”之间的关系的?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文章中划线部分即瓦雷里的诗歌,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作者在照片中洗不出来那道若即若离的彩虹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味?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略2.课外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朱佩弦先生叶圣陶朱佩弦先生是国立清华大学的教授,任职已经二十多年。以前在浙江省好几个中学当教师,也在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教过书。他毕了北京大学的业就当教师,一直没有间断。担任的功课是国文和本国文学。他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教师有所谓“预备”的工夫,他是一向做这个工夫的。不论教材的难易深浅,授课以前总要揣摩,把必须给学生解释或提示的记下来。一课完毕,往往满头是汗,连擦不止。看他的神色,如果表现出舒适愉快,这一课是教得满意了,如果有点儿紧张,眉头皱紧,就可以知道他这一课教得不怎么惬意。他教导学生采取一种平凡不过也切实不过的见解: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因为我们跟作者接触凭藉语言文字,而且单只凭藉语言文字。一个字的含糊,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打通了语言文字,这才可以触及作者的心,知道作者的心意中为什么起这样的波澜,写成这样的一篇文字或一本书。这时候,说欣赏也好,说领受也好,总之把作者的东西消化了,化为自身的血肉,生活上的补益品了。他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又写了不少文篇,主要的宗旨无非如此。我们想,这是值得青年朋友注意的。好文字好作品拿在手里,如果没有办法对付他,好只好在它那里,与我全不相干。意识跟观点等等固然重要,可是不通过语言文字关,就没法彻底分析意识跟观点等等。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只是枝节,要知道离开了这些枝节就没有另外的什么大事。他是个不断求知不惮请教的人。到一处地方,无论风俗人情,事态物理,都像孔子入了太庙似的“每事问”,有时使旁边的人觉得他问得有点儿土气,不漂亮。在文学研究方面,这种精神使他经常接触书刊论文,经常阅读新出的作品,不但理解这些,而且与这些同其呼吸。依一般见解说,身为大学教授,自己自然有已经形成的一套,就把这一套传授给弟子,那是份内的事儿。很有些教授就是这么做的,大家也认为他们是行所当然。可是朱先生不然,他教育青年们,也随时受青年们的教育。单就他对于新诗的见解而言,他历年来关心新体诗的发展,认明新体诗的今后的方向,是受着一班青年诗人的教育的,他的那些论诗的文字就是证据。他待人接物极诚恳,与他做朋友的没有不爱他的,分别时深切的相思,会面时亲密地晤叙,不必细说。他在中学任教的时候就和学生亲近,并不是为了什么作用去拉拢学生,是他的教学和态度使学生自然乐意亲近他,与他谈话和玩儿。他在大学里还是如此,学生就是朋友,他哪里肯疏远朋友呢?可是他决不是到处随和的好好先生,他督责功课是严的,没有理由的要求是决不答应的,当过他的学生的都可以作证明。学生对于好好先生当然不至于有什么恶感,可也不会有太多的好感,尤其不会由敬而生爱。像朱先生那样的教师,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有亲切的友谊,又有坚强的责任感,这才自然而然成为学生敬爱的对象。他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非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决不乱写。不惮烦劳的翻检有关的材料。文稿发了出去,发现有些小节目要改动,乃至一个字还欠妥,总要特地写封信去,把它改了过来才满意。他毕生尽力的不出国文跟文学,他在学校里教的也是这些。“思不出其位”,一点一滴地做去,直到他倒下,从这里可以见到一个完美的人格。(选自中国二十世纪散文精品《叶圣陶卷》,有删改)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朱佩弦先生认为,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只要不含糊一个字、一句话,就能打通语言文字,就能触及作者的心。B.除了多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用力、实践而外,朱佩弦先生还写了不少文篇,阐述打通语言文字才可以从阅读中获得补益的观点。C.朱佩弦先生有坚强的责任感,是学生敬爱的教师,他不做“好好先生”,督责功课很严,没有正当理由的要求决不答应。D.朱佩弦先生作文,作诗,编书,都极其用心,所以下笔不怎么快,有点儿矜持,不是自以为心安理得的意见他决不会乱写。E.本文通过记述朱佩弦先生做教师时的一些具体情况,勾勒出一位尽职尽责、乐于合作、亲爱学生、严于律己的教师形象。16.朱佩弦先生“是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师和文学教师”,体现在那些地方?请简要说明。(4分)

17.关于读书,朱佩弦先生认为打通语言文字是关键,陶渊明则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即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你赞同那一种观点?请结合原文和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一谈。(6分)

参考答案:15.BC(5分)16.①朱先生一向做上课前的“预备”工夫,授课以前总要揣摩。②教会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欣赏和领受文学作品的方法。③朱先生督责功课很严,没有理由的要求决不答应,有坚强的责任感。④不囿于自己已经形成的一套,受青年们的教育,实践了古人所说“教学相长”。(答出2点即可)(4分)17.第一种情况:①赞同朱佩弦先生的观点。②因为欣赏跟领受着根在了解跟分析,不了解,不分析,无所谓欣赏跟领受。了解跟分析的基础在语言文字方面,一个字的含糊,一句话的不求甚解,全是了解跟分析的障碍。③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言之成理即可。第二种情况:①赞同陶渊明的读书观点。②“不求甚解”同样需要用心读书,只是不死抠字眼。因为读书者摆脱单纯的“咬文嚼字”后,专心致志地刻苦探求,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对问题的实质认识得更加深刻彻底。③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言之成理即可。(6分)

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③可是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

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12.文中加点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是“自私”的?13.节选第②段,“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生的欢喜”?14.节选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的什么精神品质?15.节选第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一种怎样的矛盾的心理?请分析。参考答案:12.“自私的念头”指的是将常春藤牵进“我”的屋子。说“自私”是因为“我”要牺牲常春藤的自由来装饰自己的房间,装饰自己抑郁的心情。

13.表达了“我”面对常春藤蓬勃的生机所产生的喜悦和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14.“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表现了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15.“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地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常春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着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真正的理解。(能够明确地说出作者内心的矛盾,意思对即可)点睛: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解题方法:一、抓关键词语来答题。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句子里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特点: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4.运用了修辞的词语,多指比喻、比拟、借代、反语、反复.5.注意句子中有特色的也往往是某一点,题中考查的往往集中在某一个方面。二、结合位置特点来答题。根据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看,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由浅入深,全面完整地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要考查的句子大都是具有内涵丰富和表达特色的,要分析清楚,力求不遗漏要点.。1.含蓄委婉的句子要用直接明确的语言转述出来,恢复它的本来面目.2.概括简练的句子要根据句子中的内容分点解说出来.3.内涵丰富的句子要说出它的浅层意思和深层意思.4.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四、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理解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首先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体现出常春藤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于文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理解“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于“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中的矛盾心理,首先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加以总结形成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郭淮字伯济,建安中举孝廉,除平原府丞。文帝为五官将,召淮署为门下贼曾,从征汉中。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马。渊与备战,准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①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今臣遭唐、虞之世②,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及见,一一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太和五年,蜀出卤城。是时,陇右无谷,议欲关中大运,淮以威恩抚循羌、胡,家使出谷,平其输调,军食用足。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正始)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八年,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讨蜀护军夏侯霸督诸军屯为翅。淮策维必来攻霸,维果攻为翅,会淮军适至,维遁退。进讨叛羌,降服者万余落。(节选自《三国志·魏志》)【注】①防风:即防风氏,大禹时期人物,协助大禹治水。②唐、虞之世:尧、舜时代。唐,尧之国号,虞,舜之国号。指上古人民康乐、政治清明的理想时代。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召淮署为门下贼曹

署:代理,暂任。B.故计远近为稽留

稽:迟延,拖延。C.淮逆击之

逆:预料,预先。D.诸将皆谓欲攻西同

谓:以为,认为。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半济而后击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①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①一一知其款曲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①昔禹会渚侯于涂山

②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郭淮“有智谋”的一组是①推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主,诸营乃定②既陈,备疑不渡③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④淮策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⑤淮独以为此见形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⑥诸羌相结叛乱,攻围城邑,南招蜀兵A.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侯渊死后,为了稳定军心,郭淮临时推举荡寇将军张郃为军中主将,事后曹操正式授给张郃主将符节。B.文帝即位时,郭淮奉命前去祝贺,因路上“留迟”受到文帝严厉的责备,郭淮巧妙应对,得到文帝的赏识。C.太和五年,蜀国出兵卤城,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郭淮强迫羌人和胡人家家拿出粮食,避免了从关中运粮的麻烦。D.羌人叛乱之时,夏侯霸率领大军驻扎在为翅,郭淮估计姜维必来攻打,果然不出所料,不过由于郭淮率兵适时到达,姜维退兵而去。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4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分)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4分)

参考答案:9.C(逆:迎击。)10.B(都是介词,因。A项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C项①代词,他们的;②助词,无意义。D项①介词,在;②介词。从。)11.A12.C(原文“抚循”,应该是安抚、慰问,而不是“强迫”。)

13.(10分)(1)既然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便)又想扩展它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的国土),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关键词:既、封、阙、焉)(2)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3)沛公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关键词:置、车骑、道、间行)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郭生,邑之东山人。少嗜读,但山村无所就正,年二十余,字画多讹。先是,家中患狐,服食器用,辄多亡失,深患苦之。一夜读,卷置案头,狐涂鸦甚,狼藉不辨行墨。因择其稍洁者辑读之,仅得六七十首,必恚愤而无如何。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晨起,见翻摊案上,墨汁浓泚殆尽。恨甚。会王生者,以故至山,素与郭善,登门造访。见污本,问之。郭具言所苦,且出残课示王。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又复视涴①卷,类冗杂可删。讶曰:“狐似有意。不惟勿患,当即以为师。”过数月,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比晓,又涂之。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是岁,果入邑庠。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由是两试俱列前名,入闱中副车。时叶公文章,风雅绝丽,家弦而户诵之。郭有抄本,爱惜臻至。忽被倾浓墨碗许于上,污荫几无余字;又拟题构作,自觉快意,悉浪涂之;于是渐不信狐。无何,叶公以正文体被收,又稍稍服其先见。然每作一文,经营惨淡,辄被涂污。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以是益疑狐妄。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狐又尽泚之。乃笑曰:“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旦见封锢俨然,启视则卷面涂四画,粗于指,第一章画五,二章亦画五,后即无有矣。自是狐竞寂然。后郭一次四等,两次五等,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②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选自《聊斋志异?郭生》,有改动)[注]①浣:弄脏。②狃:因袭。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责问B.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友好C.王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玩味D.乃录向之洒点烦多者试之——抄录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C.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表现郭生虚心和骄傲态度的一组是(

)A.又积窗课二十余篇,待质名流

自以屡拔前茅,心气颇高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

于是渐不信狐C.回视旧作,顿觉所涂良确

是真妄矣!何前是而今非也D.每市房书名稿,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遂不为狐设馔,取读本锁箱簏中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生家中经常闹狐患,丢失了许多东西,不少习作也被弄得污浊不堪,难以阅读,因此他非常怨恨狐狸。B.老友王生前来拜访,郭生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烦恼。王生觉得狐狸不仅无恶意,而且还可以当郭生的老师。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18.翻译下面的句子。①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②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参考答案:14.A

15.D

16.B

17.C

18.①(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14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质:询问。故选A。【15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而,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因为;C项,所字结构;D项,介词,由/介词,在。故选D。【16题详解】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题中B项,“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是指郭生重新看过之后,觉得确实像可以删去。没有谦虚之意。“于是渐不信孤”是指郭生慢慢地不相信狐狸,并没说他骄傲。故选B。【17题详解】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C项,“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错误,文中内容为,郭生对狐狸在叶公的文章上泼墨感到怀疑,一直到最后不相信狐狸。故选C。【18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1)但;副词;只是、仅仅;异:意动用法,以之为异,感到奇怪;白:告诉。(2)以是:固定结构,因此;德:动词,感激、感恩;恒:常常;啖饮:吃。【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参考译文】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沉静,好典籍。父卒,隐居墓侧。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馀,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仲长统曰:“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其后辟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并不应。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荐寔才美能高,宜在朝廷。召拜议郎,迁大将军冀司马,与边韶、延笃等著作东观。出为五原太守。五原土宜麻,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寔至官,斥卖储峙,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苦。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九奔命。寔整厉士马,严烽候,虏不敢犯,常为边最。以病征,拜议郎,复与诸儒博士共杂定《五经》。会梁冀诛,寔以故吏免官,禁锢数年。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初,寔父卒,剽卖田宅,起冢茔,立碑颂。葬讫,资产竭尽,因穷困,以酤酿贩鬻为业。时人多以此讥之,寔终不改。亦取足而已,不致盈余。及仕官,历位边郡,而愈贫薄。建宁中病卒。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为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树碑颂德。(节选自《后汉书?崔寔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A.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B.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C.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D.服竟三公/并辟皆不就/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是指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义或职位;“迁”既可以指官职的调动,又可以指官职的晋升。B.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C.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既可指司马、司徒、司空,又可指太傅、太师、太保。D.“建宁”是帝王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一般来说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寔明于政务,做官才能卓越。他撰述的《政论》曾获仲长统高度评价,认为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B.崔寔关注民生,改善百姓生活。他做五原太守时,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置纺织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C.崔蹇秉性纯正,事亲至孝。为父守丧期满,三公请他做官,他都不去。母亲病死,他于赴任途中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D.崔寔为官清正,品性廉洁。他父亲去世时,家中资产竭尽,十分贫困,为葬父只能卖掉田产;他病逝时,甚至没有钱装殓,同僚出资替他料理后事。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是时胡虏连入云中、朔方,杀略吏民,一岁至九奔命。(2)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参考答案:7.B

8.D

9.D

10.(1)这时匈奴连续入侵云中、朔方,杀害抢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内多次逃命。(2)服丧完毕,朝廷征召并任命他担任尚书。崔寔因为时局动乱,称病不去上任,几个月后被免职归家。7.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三公”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桓帝初”表时间,后面断开;“除”是“授予官职”的意思,前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D项,逻辑错误,为葬父而卖掉田产才导致家中资产竭尽,十分贫困。1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是:这;略:抢掠;九:多次;服竟:服丧完毕;以:因为;视事:上任。参考译文:崔寔字子真,又名崔台,字元始。少年时沉稳冷静,喜欢阅读典籍。父亲去世后,在坟墓旁边隐居守丧。守丧期满,三公皆征召他做官,他都不去。桓帝初年,皇帝下诏给公卿、郡国推举最为孝顺和品德最好的读书人。崔寔被郡国推举,征召到官署,因病不能参加面试,任命为郎。崔寔对政事很精明,做官的能力很强,写了评论当代政事的意见数十条,题目叫《政论》。针对当时要害,言辞宏辩而且确切,当时的人非常赞赏他。仲长统说:“所有国君,应抄一遍,置于座旁。”后来,朝廷叫崔寔到太尉袁汤、大将军梁冀府里去当官,崔寔都不去。大司农羊傅、少府何豹上书推荐崔寔,说崔的才干很好,能力很强,应在朝廷做官。于是皇帝封崔为议郎,升任大将军梁冀的司马,与边韶、延笃等人在东观著书立说。后来崔寔出任五原太守。五原的土质宜于种麻,而当地人不知道织布,老百姓冬天没有衣服穿,堆些细草睡在草里面,拜见官吏就披着草出来。崔寔到此为官,叫百姓卖掉储藏的粮食,替他们添制纺绩、织缍的工具并教他们如何使用,百姓才免受冻馁之苦。这时匈奴连续入侵云中、朔方,杀害抢掠官吏百姓,百姓一年之内多次逃命。崔寔就厉兵秣马,严饬烽火台侦察,敌人不敢进犯,成为边塞最安宁的地方。崔寔在病中,被拜为议郎,又与当时的名儒博士一同审定《五经》。恰逢梁冀被诛杀,崔寔因为是梁冀的故吏被罢免了官职,关在牢里数年。当时鲜卑多次进犯边境,皇帝下诏书给三公推荐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推荐崔寔,崔寔被任命为辽东太守。走到半路上,母亲刘氏病死了,崔寔上疏请求回家料理丧事。母亲刘民生前品德很好,广泛浏览书籍。起初,崔突在五原任太守,母亲经常教导如何治理政事,崔寔的优秀功绩,母亲很有帮助。服丧完毕,朝廷征召并任命他担任尚书。崔寔因为时局动乱,称病不去上任,几个月后被免职归家。当初,崔寔的父亲去世,崔寔卖掉田产,修筑坟墓,树立墓碑。埋葬完毕,家产竭尽,因为穷困,便以卖酒贩粥为生。当时人多用这事讥笑他,他始终不改。他做生意只求够本就行,不多赚钱。等到做了官,多是边境地区,所以更加贫薄。他在建宁年间死去。家里很穷困,没有钱装殓,光禄勋杨赐、太仆袁逢、少府段颊等替他准备棺椁葬具,大鸿胪袁隗替他树碑,称颂他的功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音”一般意义上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有规律、单纯的,是乐音;①_________。这个分类标准强调的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②_____________。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朋友却在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的午睡,让我厌烦,所以对我而言.此时的钢琴曲就是噪音。由此可见,③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可能会因不同的人的心理感受而发生改变。参考答案:①振动起来无规律、杂乱无章的,是噪音;②“音”还可以从主观心理属性的角度分类;

③乐音与噪音是相对而言的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有规律、单纯的,是乐音”可知应该填写“振动起来无规律、杂乱无章的,是噪音”,第②空根据前面的“这个分类标准强调的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分类标准”可知应该填写“还可以从主观心理属性的角度分类”;第③空根据前文“由此可见”可知是对前文的总结,应该填写“乐音与噪音是相对而言的”。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拥有成功经验,可以作为处于发展关键时期的非洲的前车之鉴。②从柳忠秧的《岭南歌》的雄浑豪放、勾魂摄魄,想到当前诗歌的疲软、轻飘,我感到,今日诗坛,也应呼喊诗的真情,呼喊诗的黄钟大吕。③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和经营自主权,政府部门重点是做好规划引导和服务、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忌越俎代庖。④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等是新疆不同地域果品的代表,但是说到新疆水果的后起之秀,伽师西梅绝对是一大有力竞争者。⑤雷锋离世几十年,他留下的“雷锋精神”却从未消失,每个年代“雷锋故事”一直信手拈来。“雷锋”=字成为乐于助人的代名词。⑥关于核武器政策,特朗普本人和媒体各执一词,特朗普否认自己有扩大核武库的打算,但他承认美国的核武器需要进行更新和现代化。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⑥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①前车之鉴:比喻可以作为鉴戒的以前人失败的教训。与句意不符。②黄钟大吕:比喻文辞高雅、美妙。③越俎代庖:比喻越过权限办事或包办代替。④后起之秀:指后成长起来的或出现的优秀人物。使用对象错误。⑤信手拈来:形容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素材。与句意不符。⑥各执一词:各自坚持一种说法,互不相让。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为了适应干旱环境,梭梭树的叶子退化为鳞片,以减少其蒸腾面积。①____________,梭梭的内在生理特性也适应干旱环境。梭梭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提高土壤中的养分,②____________,植物生长成林,可以防沙固沙。除了生态价值外,③_____________。梭梭最重要的经济价值莫过于它是肉苁蓉的寄主。有“沙漠人参”之称的肉苁蓉是一种名贵中药材,经济价值相当可观。参考答案:①除了外表形态适应外

②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③梭梭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谈的是梭梭树生态价值及经济价值。①处上文谈提梭梭树的外表为适应环境而退化,下文说“内在生理特性也适应干旱环境”,可推断出此处应填过渡句,如“除了外表形态适应外”;②处上文说的是梭梭树有环保作用,能改善土壤,下文说“植物生长成林”,可见此处应填“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一类内容;③处上文谈梭梭树的生态价值,下文说“经济价值”,此处应填一个过渡句,如“梭梭树还有很大的经济价值”。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B.业内人士认为,疏通与各部门职工之间的对话渠道,改善劳动环境,提高飞行员待遇等,才是各航空公司留人的根本途径。C.今年大西洋飓风季的首个飓风“艾琳”(Irene)在美国东部时间27日早7时在北卡罗来纳州登陆,已导致10人死亡,至少超过二百万人撤离家园。D.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福利院部分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可改为“广发而热烈的讨论和深刻的思考”;C项,“至少超过二百万人”语意重复,“至少”“超过”应删去一个。D项,“教育、慈善和公益事业”并列不当,应改为“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六、写作(60分,共1题)11.根据下述情景,以“致我的前辈”为题作文。在翻捡家里的老照片时突然发现了一帧发黄的小照片非常像我,便拿去问爸爸。爸爸说:“这是我的祖父(或祖母),连我也没有见过。”我盯着这帧小照片看了很久,相隔那么遥远,外貌那么相近,真是奇怪。终于,我决定对这位前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