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管理方案TOC\o"1-2"\h\u12983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 328512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 3189801.2工业自动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329327第二章自动化生产线规划 4200602.1生产线的布局设计 4323142.2自动化设备的选型与配置 475482.3生产线的优化与调整 52320第三章工业控制技术 5103603.1工业的控制系统 5105683.1.1控制系统构成 5147033.1.2控制系统功能 55493.2的编程与调试 6270603.2.1编程方法 698213.2.2调试方法 6115383.3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6242813.3.1故障诊断方法 6174123.3.2维护措施 7114第四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7135754.1传感器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 742464.2检测技术的种类与选择 7115724.3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集成 814318第五章生产线信息化管理 8273115.1生产数据采集与监控 8152445.1.1数据采集概述 8101805.1.2数据采集方式 8143735.1.3数据监控与分析 9295965.2生产线调度与优化 9308065.2.1生产线调度概述 935735.2.2调度策略 9179505.2.3优化方法 9177335.3信息安全管理 10227475.3.1信息安全概述 1049005.3.2数据安全措施 10196095.3.3系统安全措施 10207345.3.4网络安全措施 1013427第六章质量管理与控制 10285036.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0105766.1.1管理体系规划 10113036.1.2管理体系实施 11325886.1.3管理体系评估与改进 11269026.2质量检测与监控 11244466.2.1检测设备与方法 1122116.2.2检测流程与制度 11125556.2.3质量监控与分析 11126686.3质量改进与持续优化 11214066.3.1质量改进计划 1144926.3.2质量改进措施 12324386.3.3持续优化机制 1218061第七章能源管理与环保 12298137.1能源消耗分析与优化 12367.1.1能源消耗数据监测 12276017.1.2能源消耗优化策略 12204267.1.3能源消耗评价与改进 13300347.2节能技术的应用 13320157.2.1高效电机与变频调速技术 13304077.2.2余热回收技术 13104997.2.3节能照明技术 13321497.3环保政策的遵循与实施 1386407.3.1政策法规遵守 13257407.3.2污染防治设施建设 1339497.3.3环保宣传教育 13290387.3.4环保技术创新 1311826第八章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 13285458.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394608.1.1安全生产目标 13143118.1.2安全生产组织架构 13181368.1.3安全生产制度与规程 14239608.1.4安全生产投入 14158268.1.5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 1487418.2安全预防与处理 14201828.2.1安全预防 14168248.2.2安全处理 14113618.3职业健康管理 15225068.3.1职业健康检查 15129138.3.2职业病防治 15277478.3.3职业健康档案管理 1532557第九章人力资源与培训 15279999.1人才队伍建设 15137649.2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 15203749.3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625934第十章项目实施与评估 16155310.1项目实施计划 16709310.2项目进度控制 172302410.3项目效果评估与改进 17第一章智能制造概述1.1智能制造的定义与发展智能制造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深度融合和升级,实现制造过程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智能制造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数字化制造: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数字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2)集成制造:将生产过程的各种信息进行集成,实现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多个环节的高度协同。3)网络化制造: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制造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制造业的应变能力。4)智能化制造: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决策和优化。1.2工业自动化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工业作为智能制造的关键设备,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等特点。在智能制造中,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自动化:工业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重复性、危险性较高的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安全性。2)质量检测与控制:工业具备高精度测量和检测能力,可实时监控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符合标准。3)物流自动化:工业可应用于仓储、搬运、配送等物流环节,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4)智能决策与优化:工业具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可根据生产数据实现智能决策和优化,提高生产管理水平。5)远程监控与诊断:工业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和诊断,降低故障率,提高设备可靠性。6)协同制造:工业可以与其他智能设备协同工作,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协同化。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自动化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第二章自动化生产线规划2.1生产线的布局设计生产线布局设计是自动化生产线规划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性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和成本。以下是生产线布局设计的主要考虑因素:(1)生产流程分析: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各环节的生产任务、物料流动路径以及生产节拍,为布局设计提供依据。(2)空间布局:根据生产流程分析结果,合理划分生产区域,保证物料流动顺畅,减少物料搬运距离,降低生产成本。(3)设备布局:根据设备特性、生产任务和生产节拍,合理配置设备,使设备之间形成高效的生产链。(4)人员配置:考虑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人员,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5)安全与环保:在设计生产线布局时,需充分考虑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因素,保证生产过程符合相关法规要求。2.2自动化设备的选型与配置自动化设备的选型与配置是生产线规划的关键环节,以下为设备选型与配置的主要原则:(1)设备功能:根据生产任务和工艺要求,选择具有良好功能、稳定运行的设备,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2)设备兼容性:考虑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保证生产线上的设备能够协同工作,提高生产效率。(3)设备成本: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选择成本较低的设备,降低生产成本。(4)设备维护:选择易于维护、故障率低的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停机时间。(5)设备扩展性:考虑生产线的未来发展,选择具有良好扩展性的设备,便于生产线升级和扩展。2.3生产线的优化与调整生产线的优化与调整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手段。以下为生产线优化与调整的主要方法:(1)生产流程优化:通过分析生产流程,找出瓶颈环节,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2)设备调整:根据生产任务和设备功能,适时调整设备布局,使生产线更加合理。(3)物料管理优化:加强物料管理,减少物料损耗,提高物料利用率。(4)人员培训与激励: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实施激励措施,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5)生产监控系统:建立完善的生产监控系统,实时掌握生产线运行状态,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通过不断优化与调整,使生产线始终保持高效、稳定运行,为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持。第三章工业控制技术3.1工业的控制系统工业的控制系统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核心部分,其功能直接影响着的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以下对工业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进行详细阐述。3.1.1控制系统构成工业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1)控制器:控制器是工业控制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和解析来自上位机的指令,并根据指令控制的运动。(2)驱动器:驱动器负责将控制器的指令转化为的实际运动。(3)传感器: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的状态和外部环境,为控制器提供反馈信息。(4)执行器:执行器根据控制器的指令,驱动完成各种任务。3.1.2控制系统功能工业控制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1)运动控制:控制器根据预设的轨迹和速度,精确控制的运动。(2)传感器数据处理:控制器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外部环境的感知。(3)任务执行:控制器根据预设的任务流程,指挥执行器完成各项任务。(4)故障诊断与处理: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部件的状态,发觉故障并及时处理。3.2的编程与调试工业的编程与调试是保证能够按照预定任务执行的关键环节。3.2.1编程方法工业编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离线编程: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的运动,运动的程序代码。(2)在线编程:通过控制器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实时编写和修改运动的程序代码。(3)手动编程:通过操作控制器上的按键,直接编写运动的程序代码。3.2.2调试方法工业调试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硬件调试: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工作,如驱动器、传感器等。(2)软件调试:检查控制系统的程序代码是否正确,以及运动轨迹是否满足要求。(3)系统调试:将与生产线上的其他设备进行联调,保证整个生产流程的顺畅。3.3的故障诊断与维护工业的故障诊断与维护是保证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3.3.1故障诊断方法工业故障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传感器数据分析:通过对传感器数据的分析,判断各部件是否存在异常。(2)控制器日志分析:分析控制器中的日志信息,查找故障原因。(3)现场观察:通过现场观察,发觉运行中的异常现象。3.3.2维护措施工业的维护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定期检查:对各部件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正常运行。(2)更换磨损件:根据磨损程度,及时更换部件,延长使用寿命。(3)软件升级:定期更新控制系统的软件,提高系统功能和稳定性。(4)培训操作人员: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误操作导致的故障。第四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4.1传感器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在智能制造领域,传感器作为获取生产现场信息的首要环节,承担着的角色。传感器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广泛,其主要功能包括:监测生产线运行状态、检测产品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以及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生产线的运行状态,如速度、温度、压力等参数,以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传感器可以检测产品质量,如尺寸、形状、颜色等特征,以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要求。传感器还可以控制生产过程,如调整设备运行参数、优化生产流程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4.2检测技术的种类与选择检测技术在自动化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的不同,检测技术可分为多种类型。以下为常见的检测技术及其特点:(1)视觉检测技术:通过图像处理和分析,实现对产品外观、尺寸、形状等特征的检测。视觉检测技术具有高精度、高速度、易于集成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生产线。(2)红外检测技术:利用红外线对物体进行检测,具有穿透力强、响应速度快等特点。红外检测技术适用于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3)超声波检测技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折射等特性,检测物体的内部结构、缺陷等。超声波检测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适用于材料、零件等领域的检测。(4)电磁检测技术:通过电磁场与物体的相互作用,检测物体的位置、速度等参数。电磁检测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检测。在选择检测技术时,需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检测对象和目的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可选择视觉检测技术;在高温、高压等恶劣环境,可选择红外检测技术。4.3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集成为了实现自动化生产的高效运行,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集成。以下是传感器与检测系统集成的主要步骤:(1)需求分析: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明确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功能、功能要求,为后续系统设计提供依据。(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传感器选型、信号处理、数据传输等环节。(3)硬件集成:将传感器、检测设备等硬件设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和调试,保证系统正常运行。(4)软件集成:开发适用于生产现场的检测软件,实现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等功能。(5)系统调试与优化: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调试,验证其功能和功能,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优化。通过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集成,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为智能制造的发展奠定基础。第五章生产线信息化管理5.1生产数据采集与监控5.1.1数据采集概述在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生产数据采集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数据采集主要包括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进度、物料消耗、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可以为生产线调度、优化及决策提供有力支持。5.1.2数据采集方式生产数据采集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1)传感器采集:通过安装在生产设备上的各类传感器,实时获取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参数等信息。(2)人工输入:通过人工录入生产进度、物料消耗、质量控制等数据。(3)自动识别技术:利用条码、二维码、RFID等自动识别技术,实现物料追踪、生产批次管理等信息的自动采集。5.1.3数据监控与分析生产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与分析,以发觉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数据监控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设备运行状态监控: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数据,发觉设备故障、异常情况,保证生产线的稳定运行。(2)生产进度监控:跟踪生产进度,保证生产任务按时完成。(3)物料消耗监控:分析物料消耗情况,优化物料采购及库存管理。(4)质量控制分析: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数据进行分析,提高产品质量。5.2生产线调度与优化5.2.1生产线调度概述生产线调度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任务、设备状态、物料供应等因素,合理分配生产资源,实现生产任务的高效完成。生产线调度主要包括任务分配、设备调度、物料调度等方面。5.2.2调度策略生产线调度策略如下:(1)任务优先级调度:根据生产任务的紧急程度、重要性等因素,确定任务优先级,优先安排生产。(2)设备利用率调度:根据设备运行状态、产能等因素,优化设备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3)物料需求调度:根据物料消耗情况,合理安排物料采购、库存管理,保证生产线的连续运行。5.2.3优化方法生产线优化方法包括:(1)遗传算法: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实现生产线的全局优化。(2)模拟退火算法:通过模拟固体退火过程,寻找生产线的最优解。(3)神经网络算法:通过学习历史数据,预测生产线运行状态,实现优化调度。5.3信息安全管理5.3.1信息安全概述在生产线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信息安全。信息安全主要包括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保证信息安全,有助于保障生产线的稳定运行,降低生产风险。5.3.2数据安全措施数据安全措施包括:(1)数据加密:对生产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2)数据备份:定期对生产数据进行备份,保证数据不丢失。(3)权限管理:设置不同权限,限制对生产数据的访问和操作。5.3.3系统安全措施系统安全措施包括:(1)防火墙:部署防火墙,防止外部攻击。(2)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发觉异常行为。(3)安全审计:对系统操作进行审计,保证系统安全。5.3.4网络安全措施网络安全措施包括:(1)网络隔离:将生产网络与外部网络进行隔离,防止外部攻击。(2)安全防护:部署安全防护设备,如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3)网络监控: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异常行为。第六章质量管理与控制6.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6.1.1管理体系规划为保障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质量,企业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规划,明确质量目标、管理职责、资源配置、过程控制等关键环节。企业应遵循ISO9001等国际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6.1.2管理体系实施在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企业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质量管理职责,设立质量管理组织,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2)资源配备: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充足的资源,包括人员、设备、技术等。(3)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控,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4)内部审计:定期进行内部审计,评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发觉问题及时整改。6.1.3管理体系评估与改进企业应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分析运行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同时企业应关注国内外质量管理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6.2质量检测与监控6.2.1检测设备与方法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应配备先进的检测设备,采用科学的检测方法。检测设备包括在线检测、离线检测等,检测方法包括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功能检测等。6.2.2检测流程与制度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检测流程和制度,保证检测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检测流程包括生产过程检测、成品检测、原材料检测等;检测制度包括检测计划、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反馈等。6.2.3质量监控与分析企业应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质量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6.3质量改进与持续优化6.3.1质量改进计划企业应制定质量改进计划,明确质量改进目标、时间表、责任人等。质量改进计划应结合生产实际,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设计: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可靠性、稳定性。(2)生产工艺: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率。(3)设备管理:加强设备维护保养,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4)人员培训: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提高员工操作技能。6.3.2质量改进措施为实施质量改进计划,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设立质量改进项目组,明确项目目标和任务。(2)开展质量改进活动,如质量管理小组、质量攻关等。(3)加强质量信息收集与分析,为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4)落实质量改进成果,持续优化生产过程。6.3.3持续优化机制企业应建立持续优化机制,保证质量改进工作的持续推进。具体措施包括:(1)设立质量改进基金,鼓励员工参与质量改进。(2)定期开展质量改进成果评审,表彰优秀质量改进项目。(3)建立质量改进数据库,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质量改进提供参考。(4)加强与同行业优秀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质量管理经验。第七章能源管理与环保7.1能源消耗分析与优化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普及,能源消耗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成本,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能源消耗进行分析与优化。7.1.1能源消耗数据监测建立能源消耗数据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生产线上的能源消耗数据,包括电力、燃料、水资源等。通过数据分析,找出能源消耗高的环节,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7.1.2能源消耗优化策略(1)优化生产流程: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运行和能耗。(2)提高设备效率: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设备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能源替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降低能源成本。7.1.3能源消耗评价与改进定期对能源消耗进行评价,分析优化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持续降低能源消耗。7.2节能技术的应用7.2.1高效电机与变频调速技术采用高效电机和变频调速技术,提高电机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7.2.2余热回收技术利用余热回收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废热进行回收利用,降低能源成本。7.2.3节能照明技术采用节能照明技术,提高照明效率,降低能源消耗。7.3环保政策的遵循与实施在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遵循环保政策,实施环保措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7.3.1政策法规遵守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法规,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安全。7.3.2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加强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标准。7.3.3环保宣传教育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环保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环保氛围。7.3.4环保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和应用环保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通过以上措施,实现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优化和环保政策遵循,为我国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第八章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8.1安全生产管理体系8.1.1安全生产目标为保证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安全稳定运行,企业应制定明确的安全生产目标,包括零、零伤害、零污染等,并将其纳入企业整体发展战略。8.1.2安全生产组织架构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设立安全生产管理部门,负责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8.1.3安全生产制度与规程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培训制度、安全生产检查制度等。8.1.4安全生产投入企业应保障安全生产投入,保证安全生产所需的设备、设施、资金和人员等资源得到充分保障。8.1.5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企业应加强安全生产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保证员工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8.2安全预防与处理8.2.1安全预防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安全:(1)加强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及时发觉并消除安全隐患;(2)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制度和规程,保证生产过程安全;(3)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安全意识。8.2.2安全处理(1)报告发生安全后,当事人或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向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伤亡情况等。(2)调查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应立即组织调查组,对进行调查,查明原因、性质、责任等。(3)处理根据调查结果,企业应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包括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4)整改企业应根据调查报告,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再次发生。8.3职业健康管理8.3.1职业健康检查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证员工身体健康。8.3.2职业病防治企业应加强对职业病的防治,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职业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员工职业病防护意识;(2)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保证员工职业健康权益;(3)对从事有害作业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发觉职业病及时治疗;(4)加强工作场所环境监测,保证有害物质浓度符合国家标准。8.3.3职业健康档案管理企业应建立健全职业健康档案,记录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职业病防治情况等,为员工提供全面的职业健康管理。第九章人力资源与培训9.1人才队伍建设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保证自动化生产线的顺利运行,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明确人才需求:企业应根据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的实际需求,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明确所需人才的类型、数量、专业背景等。(2)优化人才结构:企业应注重人才结构的优化,合理配置各类人才,保证人才队伍的梯次结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持。(3)加强人才引进:企业应通过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包括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猎头服务等,选拔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4)培养内部人才:企业应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通过选拔、培训、晋升等方式,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9.2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是提高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员工培训与技能提升:(1)制定培训计划: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保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多元化培训方式:企业应采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如线上培训、线下培训、内部培训、外部培训等,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3)加强实操训练:企业应注重员工的实操训练,通过模拟生产线、实际操作等方式,提高员工对智能制造工业的熟练程度。(4)建立激励机制:企业应建立员工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提升自身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