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方案TOC\o"1-2"\h\u12369第1章引言 3224361.1三农人才培养背景分析 378001.2三农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价值 3320651.3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418954第2章三农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 4244352.1三农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 4180132.1.1需求总量分析 432972.1.2需求结构分析 5136922.1.3需求趋势分析 5157172.2三农人才供给现状与问题 5322402.2.1供给总量分析 5233412.2.2供给结构分析 5122372.2.3供给问题分析 5210142.3三农人才供需矛盾及原因分析 569572.3.1供需矛盾表现 5160612.3.2原因分析 527521第3章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689713.1人才培养体系概述 6302983.2三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框架 6133973.3国内外三农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68606第4章三农人才培养模式摸索 7141484.1农业人才培养模式 792854.1.1学历教育模式 7164084.1.2继续教育模式 7158854.1.3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787204.2农村人才培养模式 796774.2.1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 8284084.2.2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8110764.2.3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模式 8123264.3农民工人才培养模式 8124514.3.1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831854.3.2职业教育模式 82904.3.3创业能力培训模式 8273764.3.4职业素养提升模式 830034第5章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 8246955.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 869385.2核心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9261545.3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91661第6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1024776.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10229326.1.1目标导向原则:以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为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定位和方向。 1029886.1.2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10177686.1.3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0183916.1.4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摸索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047526.1.5共享性原则: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10229166.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0306516.2.1建设目标:构建适应农业产业链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平台。 10190906.2.2建设内容: 10300936.2.3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效运行。 10179926.3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 10272666.3.1实践教学内容: 10225956.3.2实践教学形式: 1126281第7章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11162997.1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1180397.1.1优化师资结构 11249097.1.2加强师资培训 1153857.1.3完善激励机制 11305417.2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11311087.2.1构建质量保障机制 11213837.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2206037.2.3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2291447.3教育教学评估与监控 12168777.3.1建立健全评估体系 12251787.3.2加强教学监控 1231447.3.3改进评估与监控方法 1225674第8章农业科技创新与三农人才培养 12134618.1农业科技创新与三农人才培养的关系 12280838.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2275308.2.1创新主体培育 13166128.2.2创新平台建设 13135418.2.3创新机制与政策 1368218.2.4产学研结合 1326338.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13261448.3.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 13271408.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1343668.3.3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 13227898.3.4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 132640第9章三农人才培养政策与制度创新 14229269.1政策体系构建与优化 1416369.1.1政策目标明确化 1493179.1.2政策体系完善 14164599.1.3政策措施创新 1483329.2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 14253129.2.1资金投入机制 14137749.2.2多元化筹资渠道 14260369.2.3保障机制创新 14144999.3激励与约束机制创新 14168669.3.1激励机制创新 14251409.3.2约束机制创新 14180479.3.3联动机制创新 1575639.3.4人才流动与激励机制 15208819.3.5政策评估与调整机制 1531536第10章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与评价 15657610.1体系实施策略与路径 152630710.1.1实施原则 152195310.1.2实施路径 152209910.2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151520610.2.1基本原则 151062710.2.2评价指标 152101910.3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与发展前景展望 162425110.3.1持续改进 161845710.3.2发展前景展望 16第1章引言1.1三农人才培养背景分析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因素。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明确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加强三农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当前,我国三农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人才流失严重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三农人才培养的背景,为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支撑。1.2三农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价值三农人才培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价值。加强三农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农业人才,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向高质量发展。三农人才培养有助于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三农人才培养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农人才,有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国家粮食安全。1.3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目标是: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三农人才队伍。构建三农人才培养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农民需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人才的主体作用。(2)统筹规划。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效益。(3)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类型的三农人才,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措施,提高培养质量。(4)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5)动态调整。紧跟时代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体系,保证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社会需求。第2章三农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2.1三农人才需求现状与趋势2.1.1需求总量分析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不断推进,对三农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当前,我国三农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及农村公共服务人才等方面。2.1.2需求结构分析在农业技术人才方面,需求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技术、绿色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与储运等领域;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方面,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农村公共服务人才方面,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2.1.3需求趋势分析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三农人才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对三农人才的需求将呈现以下趋势:农业技术人才需求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需求向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人才需求向优质化、均等化、便捷化方向发展。2.2三农人才供给现状与问题2.2.1供给总量分析我国三农人才供给总量逐年增长,但与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缺口。尤其是高端三农人才、创新型三农人才供给不足,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2.2.2供给结构分析在三农人才供给结构方面,农业技术人才供给相对充足,但高端农业技术人才、绿色农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供给以传统型人才为主,缺乏具备现代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农村公共服务人才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存在不足。2.2.3供给问题分析当前我国三农人才供给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优秀三农人才向城市和非农领域流失。2.3三农人才供需矛盾及原因分析2.3.1供需矛盾表现我国三农人才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总量供需不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2.3.2原因分析导致三农人才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二是三农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脱节;三是三农人才政策支持不足,人才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四是社会对三农人才的认知存在误区,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本章完)第3章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3.1人才培养体系概述人才培养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评价体系等多元化手段,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过程、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与组织,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育体系。它包括宏观层面的政策法规、中观层面的教育组织实施和微观层面的教学活动,是全面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保障。3.2三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框架三农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农人才。(2)系统化课程设计:根据三农人才需求,构建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等多方面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多元化教学方法:采用讲授、研讨、案例、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4)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等方式,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5)全程化质量保障: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从招生、培养、评价、就业等环节对三农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程监控与评估。3.3国内外三农人才培养经验借鉴(1)国内经验我国在三农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政策扶持:加大对三农人才培养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②分类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三农人才,实施分类培养,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③实践导向: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三农人才的实践素质。(2)国外经验国外在三农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做法:①美国:美国通过社区学院、农业大学等机构,开展农民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实施农业人才储备计划,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业领域。②德国:德国的农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色,即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毕业后可直接胜任相关工作。③日本:日本注重农业人才的培养,实施“农业经营大学”计划,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同时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技术水平。通过国内外经验的借鉴,我们可以为我国三农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第4章三农人才培养模式摸索4.1农业人才培养模式4.1.1学历教育模式农业学历教育模式主要依托农业大学、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管理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农业人才。通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1.2继续教育模式针对在岗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继续教育模式包括短期培训、岗位培训、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4.1.3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包括现场指导、培训班、科技示范户等多种途径。4.2农村人才培养模式4.2.1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以农村实用人才需求为导向,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现代农业技术等,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4.2.2农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创业指导等方式,鼓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农村创业人才。4.2.3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模式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群众意识。培养模式包括集中培训、挂职锻炼、学历提升等。4.3农民工人才培养模式4.3.1职业技能培训模式针对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焊工、电工、家政服务等,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4.3.2职业教育模式鼓励农民工参加中等职业教育,通过系统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潜力。4.3.3创业能力培训模式开展创业能力培训,帮助农民工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能力培训模式包括创业指导、项目推荐、政策支持等。4.3.4职业素养提升模式加强农民工的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升其在职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以上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摸索,为我国三农事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第5章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设计5.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课程体系构建是三农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与思路:(1)需求导向原则。紧密围绕我国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服务三农为目标,构建符合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2)能力为本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分类指导原则。根据学生来源、兴趣和特长,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4)模块化设计原则。将课程体系划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环节等模块,便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5)开放共享原则。加强校际、校企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课程质量。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的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5.2核心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根据三农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以下核心课程:(1)农业产业与政策:培养学生了解农业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政策法规的能力。(2)现代农业技术:教授现代农业技术知识,提高学生农业技术水平。(3)农业企业管理:培养学生具备农业企业管理与经营的基本能力。(4)农村社会与经济:使学生掌握农村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5)农村规划与建设:培养学生具备农村规划与建设的基本技能。(6)农业推广与营销:教授农业推广与营销知识,提高学生市场分析及营销能力。教学内容设计: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结合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3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1)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3)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实施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5)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第6章实践教学体系建设6.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6.1.1目标导向原则:以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为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定位和方向。6.1.2系统性原则: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6.1.3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教学与农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6.1.4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摸索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1.5共享性原则: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效果。6.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6.2.1建设目标:构建适应农业产业链需求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平台。6.2.2建设内容:(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等建设,满足不同专业实践教学需求。(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合作社等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2.3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高效运行。6.3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6.3.1实践教学内容:(1)基础实践:开展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基本操作。(2)专业实践: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3)综合实践:通过跨专业、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3.2实践教学形式:(1)课内实践:在理论课程中融入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课外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3)实践教学竞赛:举办各类实践教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4)产学研结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第7章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7.1师资队伍建设策略7.1.1优化师资结构(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2)强化专业带头人培养,提升学科专业整体水平;(3)重视中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7.1.2加强师资培训(1)实施多元化的师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2)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3)建立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7.1.3完善激励机制(1)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2)设立教学、科研奖励,鼓励教师取得高质量成果;(3)实施职称评聘制度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7.2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7.2.1构建质量保障机制(1)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运行顺畅;(2)制定严格的质量标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3)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保证教学质量。7.2.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加大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2)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加强产学研合作,拓宽实践渠道。7.2.3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1)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3)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7.3教育教学评估与监控7.3.1建立健全评估体系(1)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全面评价教育教学质量;(2)开展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形成多元化评估机制;(3)建立评估结果反馈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7.3.2加强教学监控(1)建立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明确监控职责;(2)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保证教学质量;(3)完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7.3.3改进评估与监控方法(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评估与监控的准确性;(2)采用多元化评估方法,全面了解教育教学情况;(3)定期对评估与监控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第8章农业科技创新与三农人才培养8.1农业科技创新与三农人才培养的关系农业科技创新与三农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核心动力,而三农人才培养则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支撑。本节将从农业科技创新与三农人才培养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8.2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8.2.1创新主体培育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包括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格局。8.2.2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农业科研设施和条件,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8.2.3创新机制与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与政策,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结合。8.2.4产学研结合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高农业产业的技术水平。8.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对于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8.3.1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8.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转化效率。8.3.3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产业整体水平。8.3.4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加大农业科技培训与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提供人才保障。通过以上分析,本章对农业科技创新与三农人才培养的关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进行了阐述。旨在为构建我国三农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第9章三农人才培养政策与制度创新9.1政策体系构建与优化9.1.1政策目标明确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三农人才培养的政策目标,将人才培养与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保证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9.1.2政策体系完善构建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领域的三农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形成政策合力,提高政策实施效果。9.1.3政策措施创新积极摸索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三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政策举措的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9.2资金投入与保障机制9.2.1资金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设立三农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9.2.2多元化筹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引导社会资本、企业投入三农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格局。9.2.3保障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粤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活动二《不一样的新年习俗》(说课稿)-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 2025版集成房屋节能减排技术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际教育合作项目合作协议范本2篇
- 2025年青岛版六三制新五年级语文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DGJ32-J146-2013 城镇户外广告和店招标牌设施设置技术规范
- 二零二五年度城市绿化工程劳务分包协议2篇
- 2024年汽车带牌转让与二手车置换及保养维修及保险理赔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洗煤厂与金融机构合作洗煤项目合同6篇
- 2025年新科版九年级科学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及检验批划分方案
- 七年级数学资料培优汇总精华
- 器乐Ⅰ小提琴课程教学大纲
- 主债权合同及不动产抵押合同(简化版本)
- 服装厂安全生产责任书
- JGJ202-2010建筑施工工具式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
- 液压爬模系统作业指导书
- 2018-2019学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期末测试数学试卷
- SFC15(发送)和SFC14(接收)组态步骤
- LX电动单梁悬挂说明书
- 旅行社公司章程53410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