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分析报告_第1页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分析报告_第2页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分析报告_第3页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分析报告_第4页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分析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分析报告

目录第一章项目概述 61.1项目名称 61.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6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6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61.5项目建设背景 81.6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91.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31.8社会与经济效益 131.8.1.1省级及地区社会效益 141.8.1.2市社会效益 151.9主要结论与建议 19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212.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12.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23第三章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43.1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243.1.1项目背景 243.1.2项目现状分析 273.2与政务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政务目标分析 313.2.1政务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分析 313.2.2政务职能相关的政务目标分析 323.3业务功能、业务流程、业务量需求分析 333.3.1医疗卫生服务业务分析 333.3.2社区卫生服务业务 343.3.3公共卫生服务业务 353.3.4综合卫生管理业务 363.4用户需求分析 393.4.1居民个人 393.4.2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403.4.3公共卫生专业机构 41⑸急救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构 43⑹健康教育中心 443.4.4卫生行政部门 443.4.5其他卫生相关单位与部门 453.5信息量分析与预测 463.6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50(1)基础设施体系 50(2)信息共享与交换体系 51(3)终端接入系统 51(4)信息资源库体系 51(5)卫生管理决策体系 51(6)应用与服务体系 51(7)集成门户 51(8)信息标准体系 51(9)信息安全体系 52(10)项目管理与运维体系 523.7信息系统装备和应用现状与差距 533.8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563.8.1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医改的必然要求 563.8.2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必然要求 573.8.3省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必然要求 573.8.4市卫生管理与决策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583.8.5市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583.8.6市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必然要求 593.8.7保护投资、扩大已(在)建系统实效的必然要求 60第四章总体建设方案 624.1建设原则和策略 624.2总体目标与分阶段目标 634.3总体建设任务 644.4分阶段建设内容 644.4.1.1试点建设阶段的建设范围 65(1).市级平台建设 66(2).试点区数据中心建设 66(3).医疗服务业务系统试点 66(4).网络与数据中心硬件建设 674.4.2全面建设阶段 674.4.2.1全面建设阶段的建设范围 67(1).市级平台建设 68(2).区(县)数据中心建设 68(3).平台业务系统建设 69(5).公共卫生业务系统与接入建设 69(7).县级医院业务系统与接入建设 71(7).民营/职工医院业务系统与接入建设 71(8).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71(9).网络与数据中心硬件建设 714.4.3运维验收阶段 724.5总体设计方案 744.5.1平台业务架构图 744.5.2平台互联架构 754.5.3市级平台总体架构 764.5.4区(县)数据中心总体架构 794.5.5平台总体技术路线 80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855.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 855.1.1区域卫生平台建设 855.1.1.1健康档案数据库 855.1.1.2电子病历数据库 855.1.1.3数据仓库 855.1.2平台业务系统建设 855.1.2.1公共健康管理系统 855.1.2.2医疗服务与协同 865.1.2.3公共卫生服务与协同 865.1.2.4基本药物管理制度 885.1.2.5综合卫生管理 88⑴.GIS系统 88⑵.药物应用监管系统 885.1.2.6办公自动化系统(OA) 905.1.3公共卫生机构业务系统与接入建设 905.1.4市直医院业务系统与接入建设 955.1.5民营/职工医院业务系统与接入建设 985.1.6区(县)数据中心及业务系统建设 98⑴.区(县)数据中心基础软件平台资源库建设 98⑵.区(县)数据中心业务系统建设 995.1.7区(县)医院业务系统与接入建设 995.1.8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系统 995.1.9卫生服务门户建设 995.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1005.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建设方案 1015.3.2.1病历概要 1055.3.2.2病历记录 1055.3.2.3转诊记录 1075.3.2.4法定医学证明及报告 1075.3.2.5医疗机构信息 1075.4应用支撑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1075.5数据处理与存储系统建设方案 1095.6终端系统建设方案 1115.7网络系统建设方案 1115.7.1总体网络互联架构 1115.7.2市级平台网络架构图 1135.7.2.1卫生信息平台局域网络 1155.7.2.2POS系统接入区 1165.7.3区(县)级数据中心网络架构 1175.7.3.1区(县)数据中心局域网络 1175.7.3.2POS系统接入区 1185.7.4域间互联架构 1195.7.5网络链路选型 1195.8安全系统建设方案 1205.8.4数据安全 1245.8.6安全管理 1255.9备份系统建设方案 1265.9.2灾难备份 1275.10运行维护系统建设方案 1275.10.2网络系统运行维护 1305.11其他系统建设方案 1325.12主要软硬件选型原则和详细软硬件配置清单 132⑴.硬件选型原则 132⑵.软件选型原则 1325.12.2详细软件配置清单 1335.12.3详细硬件配置清单 1335.13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方案 133市信息中心机房环境简介: 133(一)装修工程 133(二)电气工程 134第六章环境、消防、职业安全和卫生 1376.1环境影响分析 1376.2环保措施及方案 1396.3消防措施 1416.4职业安全和卫生措施 141第七章节能分析 1427.1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1427.2项目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分析 1437.3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1437.4能耗指标 1437.5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等内容 144第一章项目概述1.1项目名称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1.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国标报批稿;《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国标报批稿;《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国标报批稿;《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准则》国标报批稿;《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体系系列规范》;《基于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妇幼保健信息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征求意见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修订稿2009版》;《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版》;《居民健康卡技术规范2011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管理方案的通知》;《2010年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门诊统筹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试点项目技术方案》;《省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中国金融集成电路(IC)卡规范》;《市市民卡系统规划》;《社会保障(个人)卡规范》;《市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的批复。1.5项目建设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发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简称“新医改”)是我国从2009至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有关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医改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等八大体制机制(简称“八项支撑”)的建设,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简称“四大体系”),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八项支撑”之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被提高到了新的历史水平。因此,自2009年起,卫生部先后颁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方案(试行)》、《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等一系列的标准与规范,用于指导国内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及相关的业务系统建设。国内以福建厦门、广州番禺、上海闵行等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试点也已取得经验与成效。各地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迅速开展起来。1.6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1.6.1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紧紧围绕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立足现有的全市卫生信息资源条件,着眼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系统整合”的基本原则,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条块结合”、“互联互通”、功能比较完备、标准规范统一、安全可靠的,集医疗卫生信息和社保、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相关卫生信息为一体的全市区域化信息体系。平台建成后将极大地改善市卫生资源的配置,实现市医疗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市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市医疗卫生服务的能力,强化市医疗卫生服务的协调与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市医疗卫生管理与决策水平。1.6.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分平台,将在市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进行搭建,充分利用市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将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据中心放在市政府信息中心机房,并共享市政府信息中心灾备机房和市政府电子政务外网专线。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建立从市、区(县)、乡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三级卫生信息网络;覆盖全市所有的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含民营/职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以及其它所有医疗相关机构,主要包括市、区(县)两级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血液中心、妇幼保健院/所、120急救中心、辖区内省部级医院、市直医院、区(县)直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民营/职工医院以及其它与医疗卫生服务相关的机构(如社保、计生、民政、公安、银行等)。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搭建市统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同时向上接入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通过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实现“长株潭”及省级其他地(州)市乃至中南地区卫生信息的数据共享与交换。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建设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与管理、综合卫生管理的业务系统;建设全市健康档案资源库以及电子病历资源库;建设与完善全市公共卫生业务系统;建设与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及医院信息平台;建设与完善基层卫生服务系统。实现管理机制创新、服务模式转变、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可以向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供市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详实的医疗原始数据和真实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业务的高效整合,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和医疗保险密切相关的改革措施,如双向转诊一增、一减、一免等各项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社会保障部门可直接通过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进行实时监管及结算,制订定点医疗机构费用和服务考核量化管理指标,对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医保政策、规定及医疗服务协议等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与考评,实现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联合监管,将医疗保险基金支出和参保人个人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降低医疗保险基金风险,减轻参保人的个人负担,进一步促进市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民政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卫生系统可从民政系统获取女性人群的婚姻信息,并将已婚育龄女性作为孕产妇保健预备管理对象。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公安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可从公安系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户口迁入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出生、户口迁入)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也可从公安系统获取户口迁出的人口信息,触发户口迁出人群所对应的健康档案的封存和转档等。公安系统可以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得人员的电子病历信息,作为相关案件的参考;公安系统也可以通过覆盖人员一生的健康档案信息对人员进行管理,比如死亡人员户籍注消等。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计生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可从计生系统中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在健康档案的建设中,将育龄妇女作为孕产妇保健预备管理对象。计生系统可以从健康档案中获取孕产妇保健专项档案信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海量数据能够为计划生育提供最直接的数据进行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孕产妇健康状况、儿童健康状况等分析,为市优生优育、调节人口增长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助于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模式。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金融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可以实现医疗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包括在诊疗卡上集成金融功能,实现医疗费用自费部分的自动支付等功能。商业保险公司也可以借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总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能够确保医疗服务人员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能够确保公共卫生工作者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能够确保居民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够确保卫生管理者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卫生的服务质量。1.6.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分为三阶段,其中项目第一阶段包含项目的规划设计和项目试点建设两个阶段,共18个月;项目第二阶段为本项目的全面建设阶段,共13个月;第三阶段为项目的运维验收阶段,共5个月。本项目总工期约为36个月,主要包括:项目规划设计与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分为规划设计阶段以及试点建设阶段。其中规划设计阶段自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主要的任务包括:1)从各级单位抽调专业人员,组建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小组,启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2)对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其它相关部门(如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进行深入的调研;3)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4)编制规划方案,对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所涉及的基础平台、业务系统、硬件及网络、安全、预算、分阶段建设内容等提出具体的规划以及较为详细的设计方案;5)开展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与技术的论证和设计工作。项目试点建设阶段自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主要的任务包括:1)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总体规划,对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所涉及的软硬件进行招标采购;2)通过市卫生信息化的调研结论,选择试点地区以及试点的业务系统,对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进行试点建设;3)借鉴试点建设的过程和经验,不断丰富对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不断的对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与论证。项目全面建设阶段:全面建设阶段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主要任务包括:1)根据试点建设的经验,开展全面的建设,建设范围覆盖全市所有的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其它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等;2)对已建成的平台、系统等进行全面的集成测试,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3)继续对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与论证,积累有益于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宝贵知识财富。项目运维验收阶段:运维验收阶段自2014年2月至2014年6月。主要任务包括:1)对建成的平台、业务系统、硬件等进行性能监测,并根据性能监测的结果对相关部分进行改造与调优;2)对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专家评审,并验收。1.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1.8社会与经济效益1.81.8.1.1省级及地区社会效益《省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快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市、州、地方医疗中心;健全农村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机构的建设;加快构建各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形成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格局。同时,《省级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公共卫生优先战略、医疗服务转型战略、卫生要素支撑战略、卫生资源优化战略”等“四大战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是实现省级“十二五”规划以及省级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支撑。市作为省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省的优势医疗卫生资源都集中在长沙,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对于省级省级平台、市(州)级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参考价值。《规划》明确提出要改善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发展面向民生的养老、社区健身服务设施;推动大型医疗设施、综合疾控中心、应急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以信息化带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长株潭地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一切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所紧密联系的城市整体规划和社会建设都离不开以数据整合、数据共享、数据交换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市的经济规模、人口数量、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居主导地位,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直接影响长株潭城市群规划的实现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省级的医疗卫生资源与能力在中部地区及全国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卫生资源分配较不均衡,相对集中在市范围内,市的医疗卫生资源与能力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及省级级平台能够覆盖到整个省级,在全省范围内构建“各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推动形成城市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格局”、缓解全省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等。1.8.1.2市社会效益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用户包括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全市所有居民、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卫生机构、以及其它医疗卫生相关部门等。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可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采集到的市全民诊疗信息、公共卫生信息海量数据,实现对医疗卫生业务的有效科学管理,避免管理上的被动;利用区域卫生网络全面掌握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区域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利用卫生信息平台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采集、归并与挖掘分析,提供业务监督与决策支持。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政府可以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理平台,综合社会各方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协调和指挥能力。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实时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通过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提高上报效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性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卫生监督机构可以实现管理对象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关联,实现将个人的健康管理和人群管理统一起来。通过信息共享,加强执法力度,杜绝人工管理的弊端,实现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实时的、动态的高效管理,覆盖到全市各医疗机构,公共场所,餐饮机构,供水单位,学校等,形成集卫生监督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为一体的卫生监督综合信息网络体系。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妇幼保健机构可以有效的改善业务数据的离散度,形成个案全面的数据管理,实现围产保健个案数据跟踪以及保健与临床信息的统一;实现妇幼保健业务与医疗业务数据一处录入多处利用,有效的提高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儿童系统管理率,加强对高危孕产妇和体弱儿童的监护与追踪管理;实现妇幼保健业务管理的全面整合,从而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妇幼保健服务。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全市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职工医院等所有的医疗服务机构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能够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发生、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效益。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把优质的医疗服务资源延伸到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村卫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有效的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医疗服务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医院可以减少信息重复录入的工作量,可从电子病历中自动获取并提交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血液中心等公共卫生部门需要的数据和信息。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与社会保障系统、计划生育系统、公安系统、金融系统的无缝对接。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可以向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供市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详实的医疗原始数据和真实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险业务的高效整合。社会保障部门可直接通过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进行实时监管及结算,制订定点医疗机构费用和服务考核量化管理指标,对定点医疗机构执行医保政策、规定及医疗服务协议等情况进行审核监督与考评,实现卫生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联合监管,进一步促进市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民政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可从民政系统获取女性人群的婚姻信息,并将划定年龄段的已婚女性作为孕产妇保健预备管理对象。民政系统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建设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能够更好地向全市居民与特殊人群提供包括医疗、公共卫生等在内的专项服务。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公安系统的信息共享和交换,可从公安系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户口迁入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出生、户口迁入)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也可从公安系统获取户口迁出的人口信息,触发户口迁出人群所对应的健康档案的封存和转档等。公安系统可以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得人员的电子病历信息,作为相关案件的参考;公安系统也可以通过覆盖人员一生的健康档案信息对人员进行管理,比如死亡人员户籍注消等。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计生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可从计生系统中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在健康档案的建设中,将育龄妇女作为孕产妇保健预备管理对象。计生系统可以从健康档案中获取孕产妇保健专项档案信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海量数据能够为计划生育提供最直接的数据进行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孕产妇健康状况、儿童健康状况等分析,为市优生优育、调节人口增长提供重要的参考,有助于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模式。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与金融系统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可以实现医疗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具体的实现方式可以包括在诊疗卡上集成金融功能,实现医疗费用自费部分的自动支付等功能。商业保险公司也可以借助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1.8.2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提供的海量数据、以及数据挖掘与统计分析工具,能够帮助市政府、市卫生局快速提供管理与决策所需要的数据,并能够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所提供的工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从而减少大量的人工统计成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实现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业务协同,医疗服务机构与公共卫生相关的数据能够自动生成并传递给公共卫生机构,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重复检验/检查提示等途径,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从而直接或间接降低医疗成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以病人主索引为核心的数据归集,实现了全市医疗服务之间的业务协同,从而能够降低病人的诊疗、检查、检验费用,有效缓解病人看病贵的问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能够整合全市所有的医疗卫生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双向转诊、远程会诊、远程预约、健康档案管理等服务,通过“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疗、康复在社区”等途径极大的方便病人的就诊等服务,减少病人的医疗支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全市所有的医疗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系统,实现信息的单点录入与生成、全平台共享,在全市范围内实现以病人主索引、机构主索引、人员主索引为核心的信息搜索与归聚,减少信息的重复录入与冗余,提高信息的唯一性、准确性与利用率。1.9主要结论与建议1.9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实现省级卫生事业发展“四大战略”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支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群规划与“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是新医改在市成功的重要基础。1.9.2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立足市,立足当前,面向未来,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以超前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坚持以服务长沙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市卫生信息化工作体系,致力于实现卫生工作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网络化、手段现代化,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几条原则。(1)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必须从市卫生的整体利益和实际需要出发,通盘考虑,科学规划,理顺各种关系,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正确把握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确保卫生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形成整体效益和整体优势,确保整体效能,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坚持做到网络建设与资源库建设并举,硬件与软件并举,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并举。(2)统一标准,适度超前。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贯彻落实有关技术、标准、协议、接口和国家、省的有关规定。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应适度超前,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按照国家、省、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部署,立足市卫生工作的实际,以超前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来推进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要认真研究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避免走弯路,不搞简单、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努力实现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3)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市卫生事业一项长远的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的在于利用信息化工作手段不断提高卫生工作能力,更好地服务广大市民。因此,在工作中要既全面规划,又要分清主次先后,分步实施,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突出卫生特色。要把建设与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提高结合起来,先集中力量解决关键和重点问题,不能追求短期效应,不追求大而全,从实际出发,树立质量效益意识,借鉴、兼顾已有的好的应用系统,避免重复和浪费,更加有效地开展市卫生信息化建设。(4)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要切实贯彻引用有关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具体的标准加以扩展和完善。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规范管理,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按照系统建设的要求,从全市出发,打破条块分割,互联互通,主动提供相关信息,实现共享共建,发挥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优势。(5)依法建设、安全保密。同时,必须坚持安全可靠原则,要严格遵照国家的有关安全保密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可靠的安全运行机制,在制度上和技术上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系统稳定和资料信息安全,杜绝泄密。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概况2.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市卫生局主要职能:(一)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拟订全市卫生工作政策措施,研究提出市卫生事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及重大疾病防治规划,并监督实施。(二)研究提出区域卫生规划,组织协调全市卫生资源配置,指导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三)研究制订农村卫生、妇幼卫生工作规划,依据国家确定的政策措施,指导初级卫生保健规划;依法监督母婴保健工作和专项技术的实施;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落实国家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疾病的防治规划,制订并组织实施血吸虫病的防治规划,组织对重大疾病的综合防治。(五)研究、指导医疗机构改革,依法对医疗机构设置的审批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及注册的核准,对医疗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六)依法监督管理采供血机构的采供血及临床用血质量。(七)研究拟订全市重点医学科技发展规划,组织重点医学科研课题的协作攻关,指导医学科技成果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八)依法监督管理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和食品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以及企业卫生安全。管理全市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九)组织实施国家卫生机构编制标准和卫生技术人员资格认定标准;制订全市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协调管理医学教育,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素质。(十)指导和促进医学卫生方面政府与民间的多边、双边合作交流,参与国际组织倡导的重大卫生活动,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卫生事业。(十一)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制订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十二)制订全市爱国卫生和农村改水改厕工作规划、政策和措施,协调组织有关部门实施;负责城乡爱国卫生工作的检查督导。组织开展全市除“四害”工作。(十三)负责市委、市人民政府及市保健委员会确定的保健对象的医疗保健工作,按照规定管理有关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十四)组织调度全市卫生技术力量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中的医疗抢救、疫情扑灭工作,防止和控制疾病的蔓延扩散。(十五)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事项。2.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实施机构是市卫生局。市卫生局负责项目的前期调研;组织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编制项目的建设规划和技术方案;负责组织项目的招标;实施建设;项目建设的总体管理和质量控制;项目建设完成后的管理和运营维护等。

第三章需求分析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3.1.1项目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于2009年正式发布。自此到2020年将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改变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给居民健康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将提出更高要求。目前,在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还存在着医疗服务费用增长过快、医疗服务可及性差、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卫生服务效率不高、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如果不进行改革,将难以应对这些新的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发展。众所周知,构建富有效率的卫生体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纵观各国卫生体制改革之路可以看出,尽管改革思路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卫生体制改革,更好的解决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与服务供给的平衡方面都有着共同的期望。当前,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效率,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党中央、国务院将信息化工作提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信息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卫生领域则要求统筹规划电子病历应用发展,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满足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大家迫切希望通过建立适用共享的卫生信息系统,使医疗服务人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以支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使公共卫生工作者能全面掌控人群健康信息,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促进工作;使居民能掌握和获取自己完整的健康资料,参与健康管理,享受持续、跨地区、跨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使卫生管理者能动态掌握卫生服务资源和利用信息,实现科学管理和决策,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医疗与服务质量的目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作为支撑。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数据整合为一个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满足与其相关的各种机构和人员需要。这是一种全新的卫生信息化建设模式,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已将这种模式作为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不同医疗体制和医疗市场环境的发达国家实践表明卫生信息共享能够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医疗成本及降低医疗风险。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已被公认是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方向。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支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通过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等八大体制机制(简称“八项支撑”)的建设,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简称“四大体系”),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新医改“八项支撑”中唯一的技术支撑,被提高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精神,指导我国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规范、科学、有效推进,卫生部先后颁布《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方案(试行)》、《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卫生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版)》等一系列的标准与规范,用于指导国内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及相关的业务系统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新医改以及国家卫生部卫生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的具体的要求,各省、市(地)、区(县)都在积极的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部分省、市(上海、浙江、杭州、厦门)已初见成效,有力的推进了国家新医改重点工作的实施。省级正积极推进全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制定并发布了《省级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要求各市(州)、区(县)高度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并安排卫生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积极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省级卫生厅已选择长沙、湘潭、郴州等市作为卫生部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明确提出:2012年8月,市需要完成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试点建设,并实现与省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当前,市医改各项工作正逐步走向深入,根据国家及省有关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市卫生局高度重视卫生信息化工作,于2011年6月30日正式向市政府提出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申请报告。于7月182011年8月,市卫生局成立了以郭塨局长为组长、相关局领导为副组长、局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各区县卫生局长、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组、资金物资保障组、项目调研组,正式开展项目调研等相关工作。3.1.2项目现状分析在市卫生局的组织领导下,从2011年8月开始,市区域卫生信息化调研小组,历时两个多月开展了针对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状况的调研工作。综合调研的各种数据及现场调研的情况可以发现,近年来市卫生信息化提速明显,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信息化工作中显露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1)随着卫生信息化的逐渐升温,各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对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地、明显地得到提升,对卫生信息化的投入有逐年增长趋势。(2)随着国家对基层卫生工作的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都在国家、省、市的财政扶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利用湖南卫生厅统一部署的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和自身建设的基本诊疗业务信息系统,开展了覆盖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完成了大部分居民的健康建档。(3)大力开展公共卫生信息化,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了覆盖全市的疫情信息网。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均能通过互联网络向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疫情信息,由市疾控中心统一实施的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免疫规划等业务系统得到普遍应用,有效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和快速、高效、准确地对儿童计划免疫进行管理和监控,实现了异地跨点接种,提高了预防接种的效率和质量,方便了群众。建立了卫生监督网,应用了卫生行政许可与办公自动化等系统,实现了卫生行政许可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审批发证等功能,使卫生监督执法人员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及时、全面、可靠的信息数据,有效提高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效率,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建设了全市基于GPS卫星定位系统和GIS电子地图系统的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了指挥中心对车辆的监控和实时指挥。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救助和对突发公共卫生实践的应急反应能力。市血液中心采用了采供血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血液管理控制。从血液采集、检测、成分制备、库存、发血等基本业务过程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保证了用血质量和安全。全市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覆盖助产机构在内的妇幼保健信息网络,通过互联网进行妇幼卫生统计报表和其他数据的网络直报,各县(市)区建立了实现孕产妇管理、儿童管理、妇女病普查、婚前医学前检查等功能的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孕产妇系统管理和儿童系统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4)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所有的市级医疗机构及部分区、县(市)医疗机构已建起适应自身情况需要的包括中心机房、局域网以及硬件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各医院已建立起医院信息系统(HIS),部分医院的诊疗一卡通系统、门诊排队叫号系统和预约挂号系统等医疗服务辅助系统已投入使用,一些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的医院已经开始全面应用PACS、LIS、合理用药等临床信息系统,其中更有理念较为超前的医院开始考虑电子病历系统、临床路径系统、绩效考核系统等高层次、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在本单位的应用。极大的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虽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思想观念有待转变和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高。目前,部分单位没有制定全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有的医院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医院发展的作用,有的领导对信息管理所涉及的医院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性变革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对卫生信息化所带来管理手段的重大变革,服务方式的彻底转变意义缺乏足够认识。(2)卫生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力资源建设有待加强。卫生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组织结构,使信息化工作得以全面实施,上下协调,统一建设。面对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各级各类工作人员计算机水平相对滞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缺少既熟悉卫生工作,又精通信息化管理的相关人员,同时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也有待加强。(3)卫生信息标准化的贯彻应用较为薄弱。从整体上看,我国卫生行业中各种业务规范和标准,目前已在逐步的建立和完善中,并已陆续发布试行,但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应用平台支持,各种已发布的业务规范和标准未得到贯彻和广泛应用,导致卫生信息资源在系统内和跨系统间依然无法共享,形成信息孤岛。(4)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卫生信息化建设是资金和技术密集性的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保证。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普遍年投入占收入比不到1%,公共卫生机构多年来投入就更少,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主要障碍。(5)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统筹。目前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还缺乏整体的工作方案,尚未形成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科学的工作机制,缺乏全面的规划指导和统筹协调,导致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相互分割,各种资源未能有效整合利用,重复投资与低水平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源和技术利用效益不高。(6)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备,发展不平衡。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还有待加强,基层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信息化发展环境和支撑体系尚待进一步加强建设和完善。(7)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医疗卫生服务工作不够。目前卫生信息化主要应用于费用管理、药品管理等基本应用,而将信息技术普遍运用于卫生工作的诊疗方面还有一定差距。详细调研报告见附件7。3.2与政务职能相关的社会问题和政务目标分析3.2.1通过对市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领域的深入调研与分析,主要包括如下方面的问题:现有卫生信息化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覆盖面广、任务艰巨,缺乏共享的信息系统支持。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医疗服务和医疗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手段。基本药物制度工作基础薄弱,涉及生产、流通和使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卫生服务监管和财务监管工作缺乏技术手段,卫生科学化决策水平低。医药卫生相关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缺乏技术支撑。政府投入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顶层设计与规划,“信息烟囱”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不能互通,资源不能共享。不同医疗机构之间重复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及检验检查,既浪费大量资源,又是导致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数据资源库建设迟缓。应用系统建设薄弱,难以适应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的要求。3.2.2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医药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公益性的原则,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市民提供,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全体市民病有所医。坚持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总结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医药卫生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坚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地方积极性,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从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兼顾供给方和需求方等各方利益,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的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医药卫生事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注重整体设计,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明显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3.3业务功能、业务流程、业务量需求分析3.3.1医疗卫生服务业务分析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居民希望得到全方位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预防、保健和治疗服务。居民对预约看病、远程就诊、专家会诊等数字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突出。居民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对象,是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受益者。获取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是市民的根本需求。卫生信息化要能够为居民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和卫生保健的手段,提高市民满意度,从而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要能够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相关信息,为居民提供网络化、信息化的健康服务与健康管理,居民能够获得连续性、综合性、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能够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减少市民看病等待时间;能够支持区域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解决社区与二、三级医院、预防保健机构间的分工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衡。3.3.2社区卫生服务业务社区卫生服务是市医药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环节,并成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个卫生体系的“网底”,开展“六位一体”的业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分析个体健康状况和健康风险因素,针对个体差异采取干预措施,制定保健计划,降低患病风险,改进健康行为,提供细致周到的健康服务,是本市社区卫生的主要服务内容。=1\*GB2⑴.开展“六位一体”业务的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融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和康复服务为一体即“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为每个市民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把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的人群,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妇幼保健作为重要服务内容通过健康档案实现六位一体的动态监测和管理。=2\*GB2⑵.开展健康干预跟踪服务的需要通过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实现区域内健康档案信息共享、联动全市的双向转诊、委托/受托检验和医学影像检查、图像和报告传递,实现个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跟踪。健康干预服务质量是衡量一个区域市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探索市市民在不同医疗机构间从孕产期保健到婴儿出生、儿童保健、终老的健康跟踪服务,利用手机短信预约服务等提供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可以有效提升健康干预服务质量。3.3.3公共卫生服务业务市的公共卫生各机构处理公共卫生事务时会产生很多数据信息,但往往应用于机构内病历记录的信息采集、保存和传输,无法实现共享与利用,所以对相关信息有以下共享需求:=1\*GB2⑴.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在全市建立格式、内容相对统一的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将能够确保市民的健康信息跟人流动,对跨区居住的市民,依然能够享受到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包括疾病预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职业卫生、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等内容,特别是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规定的九个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健康教育服务、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预防接种服务、传染病报告和处理服务、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将通过建设本系统由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辖区内所有市民均等提供,以解决市民群体性疾病的控制与管理。=2\*GB2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需要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对于很多严重事件类型的患者,往往一时很难明确临床诊断,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重点是立即抢救生命、稳定病情。“治病”意味先要明确疾病诊断,再行相应治疗措施,因而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适时的查阅,争取抢救病人的“黄金时间”,为预防暴发大规模的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与信息支持。3.3.4综合卫生管理业务=1\*GB2⑴.进一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目前,市医疗卫生行业利用信息化建设进行卫生体制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了配合新医改政策,满足市更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因此需要进一步以建设全市“市民健康服务”为主线,加强本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实现以市民健康信息为基础的更广泛共享,充分利用市民健康信息实现医疗卫生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同时加强系统的运营维护管理,才能推动进一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深化改革。=2\*GB2⑵.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成后,卫生局可以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通过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将使行政管理部门对卫生业务部门的监督和控制更加的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3\*GB2⑶.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由于过去市的卫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范和部署,各区、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网络物理上不联通,业务标准、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无法共享,形成了各单位、各条线的信息孤岛。首先,各单位对基础与公共信息都要重复采集与存储,由此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重复投资;其次,由于数据的重复采集与存储,导致数据冗余,影响数据的一致性与唯一性;最后,虽然数据被多处采集与存储,但由于标准不一致,数据还是无法共享。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成以后,可以完成跨业务、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利用。=4\*GB2⑷.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应急联动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市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处置系统,结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总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对于市,不管是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还是区域卫生综合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全市市民的健康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卫生综合管理都离不开长沙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建设必须以市民健康信息为核心,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构建统一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在区域内不同卫生机构间共享利用,实现各机构间业务更加协同,以提高医疗卫生业务质量和效率,提高卫生监管与决策能力,逐步缓解和解决市“看病难,看病贵”民生问题。3.3.5各医疗机构间协同医疗业务协同是指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通过平台实现业务的协同。通过医疗业务协同,可以有效利用全市的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具体而言包括: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等。=1\*GB2⑴.卫生各条线协同卫生各条线的联动主要体现在区域范围内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疾控、妇幼保健等业务条线的业务联动。由于许多卫生服务的信息源头是二、三级医院,例如产妇在产科医院分娩,病人在二、三级医院手术。产妇出院后,社区可以开展后续的产妇保健工作;同样病人手术出院后,需要康复指导。=2\*GB2⑵.政府部门间协同建立数字健康信息系统,一是以新医改政策为指导进行建设,通过为市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市民统一使用一张健康卡,能够充分享受在卫生、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等政府部门协同提供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二是本系统为市政府管理提供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等数字化的信息,能够提升在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中,应急指挥、公安、卫生、教育部门、食药监、工商、安监、民政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处置能力。=3\*GB2⑶.卫生服务协同建立协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紧急情况下医疗急救和安全供血统一调度指挥网络,实现儿童免疫接种信息联网和资源共享;推进医学检验、检查结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通用;进一步加强各专业领域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以上是通过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实现“卫生服务同城”着重考虑的需求。建设过程通过建立市卫生信息的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同城共享、电子双向转诊及检验检查结果同城互认和健康卡同城应用四个方面来实现上述长沙医疗卫生事业同城化发展内容。3.4用户需求分析目前,我国居民的健康相关信息分散在各个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形成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从用户的角度分析,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括以下几类用户。居民个人: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能获得可及的、优质的卫生服务;获取连续的健康信息、全程的健康管理等方面。医疗卫生服务提供机构: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等;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如何有利于针对性的服务的开展、健康管理的系统化等方面。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血液中心等;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加强疾病管理、卫生管理、应急管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卫生行政部门:如卫生局等;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强化绩效考核、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化解疾病风险等方面。其它相关部门:如保险、药监、计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主要关注的是风险管理、业务协同等方面。以下各节对每一类用户的具体需求分别进行详细的论述。3.4.1居民个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迫切需要享受更高品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及时获取有效的医药保健信息,提高生活质量。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及的卫生服务:通过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有效缓解“看病贵”的状况。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医院开展专家门诊预约、远程咨询会诊、转诊、转检、慢性病跟踪监控等服务,使居民就医更方便。建立区域性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共享,改变城乡居民的就医观念,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有效缓解“看病难”的状况。优质的卫生服务:居民在进行诊疗时,可以让就诊医生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及诊疗信息,从而使就诊医生更好的为自己服务,并可以通过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等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并可对不必要的检验/检查进行提示,逐步缓解“看病贵”的问题。连续的健康信息:按照标准,收集整理各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建立居民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健康档案,群众可以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或使用全区域统一的标识在各医疗机构中进行就诊,享受便捷的、全方位的疾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从而进行自我医疗管理、制定自我疾病防范及维护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全程的健康管理:各医疗机构可运用卫生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主动的、人性化的健康服务,一方面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科学的健康服务和保障。另一方面将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极大地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3.4.2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院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和提供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希望获得更多的病人健康信息,包括:医生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历次诊疗信息,及当前患者相关家属的健康信息,能够查询个人健康档案与患者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资料。医生在为患者诊治时可以获得治疗安全警示、药物过敏警示、重复检验/检查提示,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发生、降低重复检查费用。在进行远程会诊时,所有专家都可以调阅到当前患者的检查报告、医学影像。全市范围内病人检验单,检查报告的共享和互认。此外,医院希望减少信息重复录入的工作量,可从电子病历中自动获取并提交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业务单位或部门需要的数据和信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提供更优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医疗、康复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全科医生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时可以调阅到管辖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急诊、门诊、住院、健康等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在远程医疗和会诊时可以调阅居民的所有诊疗信息及健康档案信息。可以通过查询、分析特定时间与特定范围内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状况,诊断确定社区的主要卫生问题、优先考虑的问题、危险因素,为制定社区卫生规划、合理分配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群健康、实施有效管理、进行科学评价提供依据。社区医生可以将公共卫生各业务条线(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需要的数据通过平台上传到公共卫生系统中,并且获得公共卫生下发的数据,完成相应社区服务,避免数据重复录入。3.4.3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疾病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希望实时从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取疾病个案信息,智能分析出区域群体疫情信息,与医疗机构联网完善传染病的上报流程和模式,提高上报效率和质量,实现传染病、慢病、精神病等疾病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报告。方便、实时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方案发布服务,让整个区域所有卫生机构紧密结合在一起,将该体系纳入全区域应急联动体系和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业务联动,共同构筑区域人民疾病预防的健康大堤。卫生监督机构希望建立起管理对象档案,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实现不同机构,不同业务业间的信息共享,通过管理对象档案和居民健康档案和关联,实现将个人的健康管理和人群管理统一起来。通过信息共享,加强执法力度,杜绝人工管理的弊端,实现卫生监督的实时、动态的高效管理,覆盖到全市各卫生监督所,医院,娱乐场所,食品加工,餐饮,公共卫生,学校等,形成集卫生监督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研究、传输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网络体系。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建立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功能规范和信息标准体系。卫生监督机构建立网络化信息应用系统,实现网上受理审批,监督信息公布查询等信息化应用目标。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各业务数据离散度较大,分布在医院、社区、围产保健机构,难以形成个案全面的数据管理,围产保健个案跟踪数据缺乏,保健与临床信息无法统一。妇幼保健机构希望得到更丰富的信息,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妇幼保健服务。妇幼各业务工作量大,需建立与其他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横向网络体系,完成妇幼保健信息与其他信息系统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实现妇幼保健业务与医疗业务,做到数据一处录入,多处利用,实现妇幼保健行政管理业务的全面整合。如下图所示:图3-1妇幼保健信息关联示意=5\*GB2⑸急救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构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域卫生数据中心,建立区域急救中心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制和规范。急救中心希望及时、准确进行社会急救医疗信息资料、声像、业务档案的收集、分类等级和归档,完成各类院前急救医疗数据、报表的统计工作,实现急救业务的日常受理,派车,医疗救助及应急事件急救的指挥和调度,及相应的信息统计。通过建立120急救管理系统,使急救用户发出的呼叫信息以及系统产生的信息包括急救中心受理情况和医院出车情况、中心值班人员情况等本信息能够定期上报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立疾病电子监测机制,收集媒体网络信息和交通通报等信息,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预警处理。在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期,需进行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过程跟踪与反馈等医疗救治信息服务和管理职能。=6\*GB2⑹健康教育中心希望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疾病分布情况和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信息,有针对地进行健康教育计划,发布健康教育知识,举办健康教育活动,评价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一系统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全区域的健康水平。3.4.4卫生行政部门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可以为政府提供应急指挥的信息支撑系统,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为民办实事。建立了一个涵盖区域全民诊疗信息、预防保健信息、公共卫生信息等全面的卫生数据中心。利用平台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就可以实现对业务、管理有效的数据支持。同时由于对区域的在运行系统的数据有了跟踪能力,及时关注,避免管理上的被动。政府可以利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理平台,结合社会各方的资源,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政府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区内医疗卫生行业各种最新的统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建设区卫生信息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保障区内各类人才的健康需求,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全面掌握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区内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利用数据中心和卫生信息平台对区域内各种医疗卫生数据进行采集,归并与挖掘分析,提供业务监督与决策支持。3.4.5其他卫生相关单位与部门医保、药监、计生、公安、民政等相关部门希望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卫生机构和相关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如:药监部门可以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获得丰富的药品使用有关数据,可以进行实时在线的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提供用药分析服务等等。社会保险部门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掌握了大量健康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医疗整体面貌,进一步辅助和推动医保/新农合业务的开展,并完成审核监督、定点医疗机构布点、医保政策制定或更新等辅助管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民政系统获取女性人群的婚姻信息,并将划定年龄段的已婚女性作为孕产妇保健预备管理对象。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公安系统获取出生人口信息、户口迁入人口信息,触发新增人群(出生、户口迁入)的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可从公安系统获取户口迁出的人口信息,触发户口迁出人群所对应的健康档案的封存和转档。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计生委系统中获取育龄妇女信息,在健康档案的建设中,将育龄妇女作为孕产妇保健预备管理对象。计生局可以从健康档案中获取孕产妇保健专项档案信息。商业保险公司可以借助该信息网络平台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健康档案,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3.5信息量分析与预测3.5.13.5.1.1当前,市有7家市直医院、30多家公共卫生机构(包括疾控中心、卫监、妇幼、血液中心等)、约30家二级医院、约74家民营/职工医院、超过170家社区服务中心及乡镇卫生院,人口超过700万,此外还有10多家省(部)级医院。符合卫生部高级规模的标准,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非影像类数据采取平台集中存储的方式,而影像类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的方式。按照卫生部相关的标准指导:市级平台每日EHR交易缓存(HIAL)系统访问次数为7万次,EHR数据共享访问次数为4万次,PACS索引系统访问次数为0.35万次,因此每日总访问次数约为11.35万次。考虑到大部分的医疗机构80%的患者集中在上午8:30-10:30,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