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圆明园的毁灭

文本分析:

本文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主题,用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

它被毁灭的过程,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

恨,这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文章。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宜采

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设计思路,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教给学生多种学习

方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多角度地利用媒体创设情境;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文本信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深处的情感,增强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

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4.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

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课时安排:2课时

・・・©HCW・・・

课时目标

1.会认“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理

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3.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要点把握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导语:同学们,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

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

能亲眼看见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圆明园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呢?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的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教师出示展现圆明园辉煌

过去的相关图片。)

2.教师由“辉煌”过渡到“被毁灭”,揭示课题。

过渡:是啊!昔日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既有民族建筑,

还有西洋建筑;它还是一座博物馆、艺术馆,有历代文人字画,有奇珍异宝。圆

明园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被称为“万园之园”,而如今却只剩下屹立在风中的断

壁残垣。(教师出示圆明园遗迹的图片。)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

园的毁灭》,(教师板书课题。)一起去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3.读课题,想象画面。

(1)学生读课题,教师激情叙述。

师:“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万

园之园的“园”。一座圆满无缺的光明普照的万园之园,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2)学生想象画面,自由交流。

示例:我仿佛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看到了圆明园中各处的名胜古迹;看

到了一群无耻的强盗正在圆明园内烧杀抢掠。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圆明园是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

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止匕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

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占地面积3.5平方千米,建筑面

积达20万平方米,园中有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稹(即

雍正帝)的赐园。1722年雍正帝即位以后,拓宽原赐园,在园南部增建了正大

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乾隆帝在位期间,除对圆

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

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帝时,又对绮春园进

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

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也不放弃圆

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圆明园在清室150余年的创建和经营下,曾以其宏大的地

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

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2.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

1856年10月,英国和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配合下,联合发动了第

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进

入圆明园后,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销毁罪证,18日,三

四千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大火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北京城。这座

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付之一炬。事后据清室官员查奏,偌大的圆明三园内仅有

二三十座殿宇亭阁及庙宇、官门、值房等建筑幸存,但门窗多有不齐,室内陈设、

几案均遭劫掠。与此同时,侵略者又劫掠和焚毁了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

玉泉山静明园的部分建筑。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与同桌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学生认读,教师适时点拨。

认读:估煌殿珑剔澜陵宏奉烬

书写:毁估辉煌拱殿陵览境宏唐闯统销奉

♦认准读音:

“珑、陵、宏、拱、唐、统、奉”都是后鼻音,“烬”是前鼻音。

♦写对字形:

“统”的右边不要写成“充”,“奉”的下面不要写成“丰”。

♦区别形近字:

统----流销----消拱----供筑----恐境----镜

♦书写指导:

[珑]左右结构,左小右大。“珑”右部第一撇略向左下伸展,竖弯钩舒展

有力。

[览]上下结构,上部略扁,下部宽、大。“见”竖弯钩宜舒展。

[奉]上下结构。横画间距均匀,撇和捺要舒展有力。

[筑]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工”末笔横变为提。

(2)采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①“玲珑剔透、众星拱月、金碧辉煌”三个词可出示图片进行理解。

②以李白的“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加深对蓬岛、瑶台这些仙境的理解。

♦预设难理解的词:

[众星拱月]无数星星环绕着月亮,比喻许多东西围绕着一个中心。拱,环

绕。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玲珑剔透]①形容器物精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

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②形容人聪明伶俐。

5.学生掌握字词后,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过

程。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交流。

(1)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有哪些内容不懂?

(3)试着梳理结构。

预设: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适时指导学生概括段意的方法,

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1)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教师分别请五名学生读课文。

预设: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既是对学生前一环节自读课文的检查,又可以让

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审视自己概括的段落大意,真正做到熟读课文。

朗读指导:第1自然段中的“中国”与“世界”两个词要重读。另外还要注

意“量”的读音,读“lidng”。第3自然段的结尾一句很有意境,找学生再读一

遍。读第5自然段时,试问“为什么放火烧呢”,感受“销毁罪证”一词的意义。

(2)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谈谈圆明园留给自己的印象,试着概括小标题。

小标题示例:①损失不可估量;②布局独特;③建筑宏伟;④文物珍贵;⑤

毁灭惨痛。

(3)梳理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两方面,一是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二是圆明园的毁灭。

①写圆明园毁灭的部分。(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②找出过渡句。

预设:通过找过渡句,让学生明白描写圆明园辉煌的部分是第2、3、4自然

段。

明确: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③运用合并自然段标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

量的损失。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再

现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④学生朗读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课文后,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预设答案:无奈、痛恨、惋惜。)

四、情景导学,初“识”圆明园

导语:读完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层次,我们对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

过程有了大概的了解。老师特地找到了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片段,现在请

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共同感受那个黑暗的、令人愤怒的时刻。

1.教师播放视频: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烈火焚烧,建筑倾倒的声音

和场景)。

思考: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拥有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

在连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看着这熊熊燃烧的烈火,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教师利用影片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震撼,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

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真正把

课堂还给学生。通过教师的提点,将读书的目标再次提高,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

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将其梳理成本课的两大主要学习问题。

①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

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

2.与学生谈话:读了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学生的感悟可长、可短,一句话或一个词也行。

示例:(1)我觉得圆明园是我国的名胜古迹,它被烧掉了,很可惜。(2)

我想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悲痛欲绝。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L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上,我们识记了生字,理解了词语,梳理了文章的主

要内容,了解了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过程。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感

受到了作者之所以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让我们了解这座园林艺术的瑰

宝,引起我们的共鸣,从而让我们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

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下节课上,我们将去细细欣赏圆明园中的瑰宝,用心

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朗读课文的方法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的魏・••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

2.领悟文章通过对比表现主题的写法。

3.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点把握

1.领略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

2.激发爱国情,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导语:请同学们各用两三个词来分别描述“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

灭”。(学生自由作答。)

明确:“圆明园的辉煌”一一举世闻名,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园林艺术

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圆明园的毁灭”一一不可估量的损失,痛心疾首。

2.谈感受:从“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的对比中,你感受最深

的是什么?

明确: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是啊,昔日的辉煌毁于一场大火,圆明园的遗迹如今历历在目,这是

我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人们铭记历史,不要忘

记我们祖国曾经遭受的苦难。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一起去铭

记这段曲折的历史。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走"近"圆明园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提出重点词。(板书:不可估量。)

(2)多媒体出示圆明园的废墟图片,感受圆明园“大”的特点。

①教师介绍圆明园占地面积约为350公顷,估算相当于多少个教室那么大。

②再读第1自然段,把刚才看完图片的感受和估算的感受带到课文里。

(3)句式转换练习。

预设:这一段用“是……也是……”把两个意思连起来了。既然有不可估量

的损失,必然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请同学们挑战自己,也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圆明

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明确: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圆明园的价值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

的,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学生齐读。)

过渡: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多好啊!既然圆明园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必

须先要走近它,看看它的过去究竟如何辉煌。

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历史。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运用读书符号记录读书收获。小组

合作学习:圆明园是一座怎样的园林?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2)学生汇报。

预设:结合文中对圆明园的价值高度概括的三句话:①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

家园林;②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③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

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板书:布局独特、建筑宏伟、珍贵文物。)

过渡:这座园林建筑为何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里面到底有什么呢?我们来

细读课文,走进圆明园。

(二)走"进"圆明园

1.走进这座博物馆、艺术馆。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根据理解画出圆明园的布局。

①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明园的俯瞰图,理解“众星拱月”。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手绘圆明园布局图,与同桌交流。

(2)师生共读第3自然段,思考:圆明园里有哪些宏伟建筑?

①学生朗读感悟,教师相机点拨朗读语气:读出自豪之情,读得底气十足。

②教师引读,重读“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

仅有...还有....”。

③学生勾画文中的景观,初步感受圆明园内景观的丰富。

④教师展示“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武陵春色”

课件。

⑤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景观并加以想象,具体描述出来。

⑥展开想象:假如你漫步园中,看到眼前的美景,你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学生慨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感受圆明园的历史价值。

①引导学生从“上自……下至……”中感受圆明园中收藏的珍宝的历史之悠

久。

②教师引导学生从“最珍贵”中感受圆明园中收藏的珍宝的价值无法估量。

③回顾第1自然段,具体感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过渡:这“瑰宝”和“精华”是谁创造的?(学生: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圆明园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更是一个奇迹!然而它如今已

变为废墟,让我们走进毁灭的圆明园。

2.走进被毁灭的圆明园。

(1)学生带着感受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教师给出阅读要求。

①浏览第5自然段,思考:圆明园是怎样被侵略者毁灭的?在文中画出相关

词语•,从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做简单批注。

②同桌对比朗读,把“闯进”换成“进入”,把“凡是、统统、实在、任意”

等词语删去,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③用“不但……而且……甚至……”的句式来说说强盗毁灭圆明园的经过。

(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3)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目睹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4)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明确:①赞叹之情:圆明园举世闻名,值得全世界人民的赞叹。

②惋惜之情:这样一座辉煌的建筑被侵略者付之一炬,全世界人民都为之感

到惋惜。

③仇恨之情:圆明园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作者对侵略者的

仇恨?

(5)教师小结。

小结: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等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

类文明的铁的罪证。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学生结合板书齐说:不

可估量。)

(三)走“出”圆明园

过渡:圆明园在今天作为一处遗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在离开圆明园的时候,

我们不光要停留在恨上、难过上,还要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留给我们心中的

思考还要继续。

1.穿越时空,联想表达。

导语:走出圆明园,我们就要把刚才的感情化为理性。现在我们做一次小小

的体验,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860年。现在,你回到了那个时候,面对圆明

园的毁灭,假如你是把握国家前途命运的皇帝;假如你是辅佐皇帝、参与朝政的

大臣;假如你是保卫圆明园或者保卫祖国疆域的普普通通的士兵……。请选择其

中的一个角色,说一说面对这样的毁灭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

2.学生自由思考、交流,各抒己见。

预设:让学生在特定角色的交流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

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侵略者的欺辱;从而领悟语文学

习的真正目的和魅力所在,那就是不但要会学习,更要懂得怎样做人!这正是语

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3.先同桌交流,再在班级上汇报。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篇

过渡: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毁得让人心碎。如今,圆明园的大火早已熄灭,

但那残垣断壁仍屹立在风中,且越发显得坚挺。这里铭刻着所有中国人的伤痕,

这里记载着我们伟大祖国的苦难历史。历史不容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等于

背叛”,圆明园只是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华大地上还有数不尽的像这样需要人们

铭记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去品读爱国人士闻一多先生的《澳门》和《香港》,

去回顾澳门和香港的过往,感受浓浓的爱国情。

1.教师课件出示阅读片段。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阅读与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理解诗歌的意思。

(2)教师简介诗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1922年冬到1925年春,闻一多留学美国。留学期间,他切身体会到了弱国

子民在强国所遭遇到的无处不在的歧视与欺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深沉

的爱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力作。1925

年5月,闻一多提前结束了留学生活,启程回国。然而,刚刚踏上祖国土地的闻

一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五卅惨案”的斑斑血迹。被失望乃至绝望

笼罩着的闻一多愤然北上,将《七子之歌》等几首爱国之作投稿给《现代评论》

首次发表。其时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七子之歌》一经问世就

引起强烈的共鸣。

(3)教师播放根据诗歌创作的歌曲,学生听歌曲,感悟诗歌抒发的感情。

(4)教师指名朗读,学生交流感受。

交流示例:

①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

②这样写作有什么好处?(采用第一人称不但让人感到亲切,而且极大地增

强了归属感,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强烈表达了对祖国

母亲深沉的眷恋。)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L摘抄文中描写建筑的词句,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布局]「掠走

景物—“不可估量的损次।一毁坏

文物」[烧毁

A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在读中学会思考与想象

师:同学们,请告诉我,为什么英法联军毁了一座圆明园就激起我们那么大

的恨、那么大的怒?读课文第2〜4自然段,用一句话回答问题,边读边做记号。

要会读书,会读书的人能把三段话读成一句话。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教师

指导。)

师:一边读,一边思考,“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功夫兴味长”,要静心、

专心读书。(教师指导。)

(学生默读。读完一遍后,教师要求再读第二遍、第三遍,并提示学生边读

边进行圈画、批注,用笔做记号留下自己的思考。自己阅读和批注,再与同学交

流。)

师:读书要读得进去,还能跳得出来。谁能把第2〜4自然段的内容用一句

话概括出来?

生: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宏伟、壮观,真不愧是万园之园。

生:圆明园不仅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还收藏着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意思都有了。谁还能说得更简洁一些?

生:它是一座历史博物馆,里面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生:它是一座宏伟的建筑物。

师:同学们越说越简洁了。如果你会读书,除了能把厚书读成薄书、把一段

话读成一句话外,还可以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第3自然段写了许

多景物,你们见过杭州的“雷峰夕照”“平湖秋月”吧。你们可以由此想象圆明

园是何等宏伟!何等美丽!何等壮观!

生:我感觉圆明园就是全国各地优美风景的一个缩影。

生:圆明园虽然在北方,但是这些建筑能让人也感受到江南风景的韵味。

师:很好,大家的想象很丰富。这就把一句话读成一段话,把薄书读成厚书,

这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好,现在请大家用这种方法读第2〜3自然段。

(学生一边读一边联想。)

师:告诉我,在你的想象中圆明园美不美?

生:美。

师: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还被收藏在里面,

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语气去读第4自然段呢?

(学生自由朗读。)

生:用赞叹的语气去读。

生:看着这些宏伟的建筑和奇珍异宝,我的心中充满自豪。

师:可惜,这些奇珍异宝被英法联军夺走了,被一把火烧掉了。记住国耻!

记住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记住1860年10月6日这一天!读……

生(齐读):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要善于抓要点,把一段话读

成一句话,把一本厚书读成薄书”。这由厚到薄、由繁到简的过程其实就是归纳

概括的过程。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把短文读成长文,把薄书读成厚书”,即

又由薄到厚、由简到繁,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透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世

界。在这厚与薄的来回、抽象与具体的往复中,学生自然会掌握两种不同的读书

方法,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锻炼。这样的教学设计的确是

独具匠心。

...........................>教学反思...........................

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

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语言文字已经有了一定

的理解能力,在初读课文后对这段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爱与恨的情感不是十分

鲜明,尤其是把这份情感升华到民族的责任感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学本质是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历程。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

情感。

反思课堂教学,我认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了以读促思、迸发

情感的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始终以情为线,以读为轴,把多种阅读形式交替

使用,以读引思,以读悟法,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中感悟和积累。我尽力做到了

引导学生一步步把课文读懂、读深、读透,真正让学生在“阅读中走了一个来回”。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2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

情,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

是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语

文要素】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

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

中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2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情感的变化。

3.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重点)

一、课前谈话,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帕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

圣母院图片)同学们知道这几幅图片是哪里吗?它们是全人类建筑文

化的瑰宝,雨果曾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埃及的金

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

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2.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赞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4课,齐读

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L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

段写了什么?

2.字音都能读准了吗?我们来试试,一生领读,读对了其他人就

跟读两遍。

3.有哪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你想提醒大家?

第一组:众星拱月金碧辉煌武陵春色宏伟殿堂

第二组:不可估量掠走毁灭奉命闯入统统销毁

三、理清层次

L发现文章整体结构:再看看这两组词语,你能发现什么?你是

怎么想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是写昔日的圆明园,第二组是写毁灭后的

圆明园。

2.聚焦:哪些自然段是写昔日的圆明园?哪些是写毁灭后的圆明

园?

预设:第2~4自然段写昔日的圆明园,第1、5自然段写毁灭后

的圆明园。

四、整体感受:皇家园林

下面,请同学们先默读第2~4自然段,看看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

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作简单批注。

第2自然段预设: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课件出示平面图)

小结:这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一一皇家园林。五、以读入景:

建筑风貌

L咱们接着谈,你还感受到什么?

第3自然段预设: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田园风光

山乡村野平湖秋月

蓬岛瑶台武陵春色民族建筑西洋景观天南海北风景名胜

2.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又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

目光和脚步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师生合作读:圆明园中,有

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

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3.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对比)对比只是这一处吗?(园

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

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

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

观。)

4.那接下来,同桌两人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先合作读读这儿句话。

看看对比手法还体现在哪里。

(1)汇报发现。(各地名胜一一诗情画意;民族建筑一一西洋

景观)

(2)男女生读:男生读前边,女生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

能让我们再次感受圆明园中建筑的不一样。

(3)师小结感叹:漫步园内,犹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

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六、欣赏视频:珍贵文物

L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

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从哪些地方你还能感受到圆明园的美?(预设:

文物)

2.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音乐起,欣赏文物图片。)

3.小结:漫漫几千年,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

都折射着我们不朽的历史。这些奇珍异宝就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

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七、结合资料,布置作业

那么,此时你还想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1.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写几句话在批注本上。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3.小结: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和文物

吗?不,远远不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

第2课时♦课时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情感的变化。

2.能借助关键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

3.能结合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

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难点)

一、课题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4课,大家举起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

“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