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B.吾日三省(shěng)吾身。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D.逝者如斯(sī)夫,不舍昼夜。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仁在/其中矣

D.匹夫不/可夺志也

3.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从心所欲,不逾矩。

B.匹夫不可夺专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人不堪其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B.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

C.学而不思则罔罔:疑惑

D.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优点

5.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善者而改之曲肱而枕之

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C.学而时习之_人不知而不愠

D.回也不改其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下列选项中“而"表转折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三十而立

7.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学习周围人的长处的名句是:____,______。

(2)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怎样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____,____”给出了答案。

(3)《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__,________,__”,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5)孔子强调要珍惜时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1)作为主持人,你应该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现在就请你写出来吧!

(2)王翔同学想在座谈会上用对联的形式活跃气氛,他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

下联:________

(3)《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②舍生取义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⑤任重道远⑥诲人不倦

⑦一鼓作气⑧见贤思齐

(4)班上的张长林同学非常聪明,但就是平时学习不认真,不肯下功夫。在座谈会上,请你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并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各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说乎_________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___

(4)不逾矩___

10.翻译下列句子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吾日三省吾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

12.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朋党论(节选)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位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期,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封;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辩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B.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C.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D.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道”,字面的意思是有学问有道德,在文中活用作名词,指有学问、有道德的人。

B.“文质”,“文"指道德品质,“质”指外在表现,后来也指语言风格的华美和质朴。

C.“禄位”,借指官职。禄是古代官吏的俸给,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粮食、钱币等。

D.“亲戚”,通常用于称呼与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亲属,在文中指的是“内亲外威"。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裂地而封之

B.君子喻于义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然皆乱亡其国其皆出于此乎

D.自古为朋之多且大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的观点,与欧阳修在《朋党论》第一段所述内容一致。

B.孔子认为如果君子能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这样就可称为好学之人。

C.汉献帝禁绝好人结为朋党,导致了国家的混乱,好在后来他知错就改,任人不疑,国家才得以挽救。

D.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了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戴胄犯颜①执法

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⑤。”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⑥布:昭示。

1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

③故欲杀之故:___④天下无冤狱狱:

19.翻译下列句子。

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各题。

何岳轶事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旦日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注释]:①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2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人感谢而去___②俟他日来取

③尝教书于宦官家___④略不动心

22.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其留金也。

⑵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

⑶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23.分别用四个词概括文中写到的两件事,并说说为什么作者认为何岳第二次的行为比第一次更难能可贵呢?

答案

B2.A3.C4.C5.A6.B

7.(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1)示例:同学们,《论语》流传了2500多年,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熟读《论语》,我们会少一分稚嫩,多一分坚强。今天我们举办“交流学习体会”的主题座谈会,希望大家谈谈自己对《论语》的认识和阅读体会,让更多的人受益。请大家敞开心扉交流吧!

(2)示例:敏学好,交友信,择贤善

(3)③⑦

(4)示例:长林,你有聪明的头脑,大家都羡慕你出众的天赋,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你的成绩一定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9.(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10.(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11.忠信习品德

12.略

13.A

14.B

15.D

16.C

17.(1)把实行仁德当作自己的使命,(担子)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

(2)大体上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

18、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

19、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20、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