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八月开学复习巩固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八月开学复习巩固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八月开学复习巩固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八月开学复习巩固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八月开学复习巩固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银川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八月开学复习巩固测试卷语文试题命题教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公众场所、社会交流、学习和生活中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替代,引起了大众对方言的保护及传承的普遍关注。方言是各地区由于地域性差异而逐渐形成的语言,可以说方言是地方文化、风俗的活化石。对全世界来说,任何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是一种损失,即意味着我们了解这一地区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消失了。为了更好地找出方言衰落的原因以及人们对方言保护及传承的看法与态度,我们对社会上方言的存在现状进行了分析,将方言与普通话在各个地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34.72%的人认为如今大部分地区方言逐渐被普通话取代,17.6%的人认为方言仍占据主要地位,47.68%的人认为普通话和方言共存共荣。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已经在逐渐取代方言,使用方言交流不再是主流,但是普通话和方言在未来共存共荣是可以实现的。对于使用方言的优势与好处,大多数人持很同意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不同意或者很不同意这种说法。对于使用方言的劣势与坏处,大多数人并没有太多看法,并且同意与不同意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但是很不同意和很同意的人群也各占据一部分。通过计算均值,我们得出,在“方言的优势与好处”中,人们对“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的认可度最高;在“方言的劣势与坏处”中,人们对“会引起不平等对待”“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便”的认可度最低。对于影响方言发展因素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①普通话的全面推广对方言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但是不会使方言逐渐被摒弃,因为方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②方言因为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以及情感,所以与普通话没有很大冲突,但仍有四成的被调查者认为方言在逐渐被普通话替代。③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方言有其存在价值,是当地文化的象征。④经济的发展对于方言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我们分析出,在当今人们都有强烈的想保护方言的意识,但是在公众场所中大家还是更倾向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本地区倾向于选择方言和普通话两者共同进行交流。经调查得知,在能听懂当地方言的情况下,当地人更倾向于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在普通话的大力推广下,人们还是愿意继续保护方言、传承方言。被调查者们基本上都认为,在当今,方言是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及传承的。因为方言不仅是各地区的交流工具,它更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被调查者们并不是很了解政府、社会对方言所进行的保护及传承的工作。方言的保护以及传承,首先需要我们将方言的宣传工作做好,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方言的现状。其次,在调查中发现,放弃使用方言可能是因为会影响说普通话,由此我们建议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在方言和普通话的环境中成长。最后,通过调查可知,只要提出全面、适合的对策,接近95%的人愿意加入保护及传承方言的行列。通过对方言的各方面进行分析,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从多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政府角度政府部门是引领社会发展大方向的重要部门,因此对于方言的保护及传承需要政府部门的推动。由此我们从政府角度提出了以下几条可行的对策:①设立保护方言的部门,对方言进行保护及宣传。②设立保护方言的条例。③建立方言博物馆,可以让人们更加地了解方言,更加有利于方言的传承。(二)媒体角度当代,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力量,第一信息的获取及拓宽传播的广度都需要媒体的推助。由此我们从媒体角度提出了以下对策:①通过分析,我们得知喜欢语言类节目的人群较多,可是对语言类的节目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因此媒体应开放电视、网络等平台,推送有关方言类节目的频道,比如有段时间,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方言译制片在全国热播。②利用名人效应也是推动方言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召集更多有影响力的各行业名人来推动保护及传承方言。(三)自身角度①希望大家以家乡方言为荣,不要排斥抵触。并为外省人介绍家乡方言,为家乡人宣传保护及传承方言的重要性。②尊重使用方言的行为。尊重不同文化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要求之一,正是因为文化的独特性才让文化变得灿烂和多样,我们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尊重方言的使用。③正确理解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之间的关系。推广普通话势不可挡,但是保护和发展方言也责无旁贷。方言不只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普通话的推广之下,方言不应被摒弃。方言是探讨每一个地区的不同价值的重要线索,也是我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及传承,不要等到消失之后才为之叹息。最后,我们就此次调查作出以下总结:方言与普通话应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二者不是势同水火的,可以说二者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客观对待二者的关系,尊重规律,顺应发展。(摘编自王雪纯杨睿何倩文何丽丽《方言保护与传承的调查报告》)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地域差异而逐渐形成方言能够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风俗,了解方言也是在了解这一地区的文化。B.日常生活中普通话正逐渐取代方言,使用方言交流不再是主流,但是在未来普通话和方言可以共存共荣。C.普通话的全面推广是影响方言在当下持续发展的主因,但方言不会被摒弃,因为方言有其存在的必要性。D.在不同场所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比如在公众场所中,人们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概率可能会更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使用方言的优势与好处,“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认可度最高;对于使用方言的劣势与坏处,“会引起不公平对待”等认可度最低。B.人们愿意继续保护、传承方言,都认为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方言,但都不了解政府、社会针对保护、传承方言开展的工作。C.媒体有助于第一信息的获取及拓宽传播的广度,保护和传承方言应借助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名人效应比语言类节目更有利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D.一个文明社会应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会,文化因此才能具有独特性,变得灿烂和多样,尊重使用方言的行为即是尊重一个地方的文化。3.下列选项,不属于保护和传承方言可行措施的一项是()A.对各地方言进行录音保存。 B.学校开展了解方言的课外活动。C.电视剧《繁花》推出沪语版。 D.让本地的外乡人也说本地方言。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图1“您是否发现有些人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对您的理解产生了巨大困扰(比如授课教师、社会工作人员等)”与受访者出生年代的交叉分析:图2出生年代与听取方言口音困扰的关系图表A.根据图1可知,非常不同意父母使用方言和孩子交流的主要原因是怕影响孩子说普通话。B.图1显示只有极少数人非常同意父母使用方言和孩子交流,说明大多数人没有保护方言的意识。C.根据图2可知,90年代以前出生的认为受到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的巨大困扰的受访者占比七成以上。D.根据图2可知,带方言口音的普通话对于理解的影响大小和调查对象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5.调查报告应具有针对性、真实性、逻辑性等。请简要说明本篇调查报告是如何体现逻辑性的。【答案】1.C2.A3.D4.D5.①本篇调查报告首先分析了方言的重要性和存在现状;②接着进一步阐释了影响方言发展的因素;③最后从不同角度具体列举了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对策和建议,对此次调查报告作出总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普通话的全面推广是影响方言在当下持续发展的主因”错误。由“普通话的全面推广对方言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可知是“有一定影响”,而不是“主因”。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B.“人们……都认为……都不了解……”错误。由“被调查者们基本上都认为,在当今,方言是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及传承的”“被调查者们并不是很了解政府、社会对方言所进行的保护及传承的工作”,可知应该是“基本上认为”,“并不是很了解”,而不是“都认为”“都不了解”,属于以偏概全。C.“名人效应比语言类节目更有利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错误。由原文“我们得知喜欢语言类节目的人群较多,可是对语言类的节目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利用名人效应也是推动方言发展的重要途径”,可知没有对“名人效应”“语言类节目”进行比较。D.“一个文明社会应是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会,文化因此才能具有独特性,变得灿烂和多样”错误。应该是“正是因为文化的独特性才让文化变得灿烂和多样”,属于因果混乱。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D.“让本地的外乡人也说本地方言”错误。原文是说“并为外省人介绍家乡方言”,但不是让外乡人也说本地方言。所以该项不属于可行措施。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A.“主要原因是怕影响孩子说普通话”错误。图1没有提到原因。B.“说明大多数人没有保护方言的意识”错误。图表中由“只有极少数人非常同意父母使用方言和孩子交流”这一事实前提,不能推出“大多数人没有保护方言的意识”这一结论,过度解读。C.“90年代以前”错误。应该是80年代以前是76.92%,占比七成以上。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以及行文思路的能力。逻辑性主要体现在文章的行文思路上。①结合“公众场所、社会交流、学习和生活中方言逐渐被普通话替代,引起了大众对方言的保护及传承的普遍关注。方言是各地区由于地域性差异而逐渐形成的语言,可以说方言是地方文化、风俗的活化石。对全世界来说,任何一种方言的消失都是一种损失,即意味着我们了解这一地区文化的最有效的途径消失了”“为了更好地找出方言衰落的原因以及人们对方言保护及传承的看法与态度,我们对社会上方言的存在现状进行了分析,将方言与普通话在各个地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可知,前两段分析了方言的重要性和存在现状;②结合“对于影响方言发展因素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可知,接着进一步阐释了影响方言发展的因素;③结合“方言的保护以及传承,首先需要我们将方言的宣传工作做好……其次,在调查中发现,放弃使用方言主要是因为会影响说普通话,由此我们建议可以培养孩子从小在方言和普通话的环境中成长。最后,……”可知,最后从不同角度具体列举了保护和传承方言的对策和建议。(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白鹿原(节选)陈忠实冷先生指派药铺的伙计王相,到镇上的饭铺定下八个菜,又提来一瓶烧酒。他坐在上位,让白鹿两家的主事者各坐一侧,方桌剩下的一边坐的是老秀才鹿泰和。冷先生向来言简意赅,不见寒暄就率先举起酒盅与三位碰过一饮而尽,然后直奔主题:“事情不必再说,现在只说怎么弄,有话明说,过后不说。”一切都按着各人预定的轨道推进,没有差错。嘉轩摆出的自然是败家子羞愧的面孔,呷了一盅酒后,开口说:“踢卖先人业产,愧无脸面见人,咋敢争多论少?先生哥处事公正,你说怎么弄就怎么弄。我绝无二话。”鹿子霖早已领得父教,严谨地把握着自己的情绪,把买地者的得意与激动彻底隐藏,表现出对于自家兄弟不幸遭遇的同情与体悯,慷慨地说:“先生哥你就看着办吧!既然俺们兄弟俩信得下你,谁日后再说二话还算人吗?你说咋弄就咋弄。”冷先生连着喝下几杯酒,冷冷的面孔开始红润活泛起来,更见一副耿直不阿的风采:“话怕明说。你们两家是白鹿村的大家户,二位令尊与家父都是义交。我虽无意偏袒任何一方,但话说回来,再准的尺子也都量不准布,还要二位贤弟宽谅。”说罢眼光锐利地瞅一瞅鹿子霖,鹿子霖以同样坚定的眼光作了回答。冷先生再转过头瞅着白嘉轩,白嘉轩却一把捂住腮帮,似乎要哭出来,低下头去。冷先生紧紧追问:“嘉轩似有反悔之意?如是,现在还来得及。人说泼出去的水推倒了的墙——难收难扶。现在水还没泼墙还没倒,你说了不迟。”嘉轩抬起头来,头上竟沁出一层细汗,说:“反悔倒不反悔,只是畏怯子孙的愤怒和乡党的耻笑。”随之吞吞吐吐说出换地的想法来:二亩水地还是卖给鹿子霖,鹿家原坡上那二亩慢坡地转到白家,好地换劣地的差价,由鹿家付给自家。嘉轩说出这个方案后忽地站起,手抚胸膛红着脸说:“全是为了顾一张面子呀!还望先生哥和子霖兄弟宽容。”此话一出,毕竟是节外生枝,冷先生不大高兴地说:“既有这话,你该早说,我也好与买方早早说透。不过现在说了也好……”说完就瞅一眼鹿子霖。鹿子霖原以为嘉轩事到临头要反悔要变卦了,单怕到手的二亩水地又黄了,听明白了是换地,就作出豁达的气魄说:“这倒好!只要于嘉轩兄弟面子上好看,就那么办。”冷先生自己当然对两厢情愿的事不再有什么话说,只是这突然的变故打乱了他事先与两方交换过的关于地价的估计,随机应变的办法很快也就形成。既然如此小有变故,这事也不难办。冷先生说,嘉轩的水地是天字号地,子霖的慢坡地是人字号地,天字号地和人字号地的价码,按朝廷征粮的数目就可以兑换出来。如果二位同意这个弄法儿,事情就简单不过了。无论白嘉轩或是鹿子霖,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己的手掌而是他们的土地。他们谁也搞不清自哪朝的哪一位皇帝开始,对白鹿原的土地按“天时地利人和”划分为六个等级,按照不同的等级征收交纳皇粮的数字;他们对自家每块土地所属的等级以及交纳皇粮的数目,清楚熟悉准确无误决不亚于熟悉自己的手掌。土地的等级是官府县衙测定的,征交皇粮的数字也是官家钦定的,无厚此薄彼之嫌,自然天公地道,俩人都接受了。冷先生取来算盘,推给老秀才说:“你给兑换算计一下。”老秀才噼里啪啦拨动看算盘上的珠子,连拨两遍,一亩天字号地大体可以折合四亩人字号地。这样就推算出鹿子霖应该净给白嘉轩的银两,如果按市价折合成粮食或棉花该是多少石多少捆。冷先生就歪过头对老秀才说:现在该你忙活了。老秀才这时接过药铺伙计王相送来的砚台,开始研墨。他被请来的职责很单纯,那就是双方把话说到以后写买卖土地的契约。鹿子霖看着老秀才不慌不忙研墨的动作,心里竟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只要能把白家那二亩水地买到手,用十亩山坡地作兑换条件也值当。河川地一年两季,收了麦子种包谷,包谷收了种麦子,种棉花更是上好的土地;原坡旱地一季夏粮也难得保收。再说河川地势平坦,送粪收割都省力省事,牛车一套粪送到地里了。他家在河川有近二十亩水地,全是一亩半亩零星买下来的,分布在河川的各个角落。最大的一块不过二亩七分,打了一口井,两季保种保收。其余都是亩儿八分的窄小地块,打井划不来,不打井又旱得少收成。嘉轩这二亩水地正好与自家的那块一亩三分地相毗邻,含在一块就是三亩三分大的一个整块了,整个河川里也算得头一块大地块了。春闲时节就可以动手打井,麦收后如遇天旱,就可以套上骡子车水浇地不失时机地播种了。他眯着眼装作瞅着老秀才写字,心里已经有一架骡子拽着的木斗水车在嘎吱嘎吱唱着歌。白嘉轩双手抱成一个合拳压在桌子上,避眼不看老秀才手中的毛笔,紧紧锁着眉头瞅着那个密密麻麻标着药名的中药柜子,似乎心情沉痛极了。其实他的心里也是一片翻滚的波澜,那块蕴藏着白鹿精灵的风水宝地已经属于他了,只等片刻之后老秀才写完就可以签名了,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此项买卖土地当中的秘密。老秀才写好契约,冷先生先接到手看了一遍,又交给买卖双方的主人都看了一遍。冷先生把笔交给白嘉轩,白嘉轩捏着毛笔稍停了一下,似乎下了狠心才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鹿子霖接过笔很轻松地划拉了一阵。冷先生最后在中人款格下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落尾才由老秀才签名。冷先生取来印泥盒子,四个人先后用食指蘸了红色印泥,然后一齐往契约上按下去。一式两份,买方和卖方各据一份。冷先生给每人盅里斟上酒,一齐饮了。文本二: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的特点: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其二,不流动性。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关系上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卖地过程中,白嘉轩着意表现自己非常痛苦的原因,是因为踢卖先人业产,会招来子孙的愤怒和乡党的耻笑。B.冷先生连着喝下几杯酒后,面孔开始红润起来,更见耿直不阿的风采,然而事实上冷先生是偏向白嘉轩一方的。C.白嘉轩临时提出以好地换劣地再补差价的方案,冷先生虽然对此不大高兴,但是认为白嘉轩此时提出也不算迟。D.因为鹿子霖非常同情与体悯白嘉轩的遭遇,所以当白嘉轩提出新的卖地方案时,他便十分慷慨且爽快地答应了。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两个人物刻画得真切生动,个性鲜明。B.小说叙述视野开阔,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全景式地展现出酒馆里白鹿两家换地的一幕。C.小说语言风格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先生哥”“呷了一盅酒”“弄法儿”等。D.文本一以冷先生提烧酒上饭馆开始,以斟酒齐饮结束,表现出冷先生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8.文本一小说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个性鲜明丰富,请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陈忠实在《白鹿原》中如何体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答案】6.C7.D8.①人物内心想法与外在表情的对比。白鹿二人,心里盘算的和脸上显露出的表情完全相反。②白嘉轩与鹿冷二人的对比,白嘉轩暗处算计,冷先生和鹿子霖二人都被蒙在鼓里,信以为真。③人物前后心情的对比。换地前白鹿二人紧张担心,换成时内心的暗喜和轻松。9.①鹿白二人最熟悉的是自己的土地,费尽心思追求的也是土地,体现出中国农民对土地的依赖。②白鹿两家作为村里的大家户,世代居住于这片土地上,体现出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③居住于白鹿村的村人们都彼此相熟,白鹿两家为世交,白鹿两家和冷先生家也很熟络,体现出熟人社会的特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因果关系错误。白嘉轩的表情是装的,不是真痛苦,他的目的是骗风水宝地。B.“更见耿直不阿的风采,然而事实上冷先生是偏向白嘉轩一方的”错误,结合他本人的话“话怕明说。你们两家是白鹿村的大家户,二位令尊与家父都是义交。我虽无意偏袒任何一方,但话说回来,再准的尺子也都量不准布,还要二位贤弟宽谅”及文章内容可知,冷先生是个公正的人,并不存在偏袒任何一方。D.“鹿子霖非常同情与体悯白嘉轩的遭遇”错误,结合“鹿子霖早已领得父教,严谨地把握着自己的情绪,把买地者的得意与激动彻底隐藏,表现出对于自家兄弟不幸遭遇的同情与体悯……鹿子霖看着老秀才不慌不忙研墨的动作,心里竟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只要能把白家那二亩水地买到手,用十亩山坡地作兑换条件也值当”可知,鹿子霖是个比较看重利益的人,并非同情嘉轩,“同情与体悯”是装出来的。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表现出冷先生热情、豪爽的性格特征”错误,热情豪爽的概括过于牵强,冷先生是个中间人,其行为言谈都是为白鹿两家办事,谈不上热情豪爽。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白嘉轩双手抱成一个合拳压在桌子上,避眼不看老秀才手中的毛笔,紧紧锁着眉头瞅着那个密密麻麻标着药名的中药柜子,似乎心情沉痛极了。其实他的心里也是一片翻滚的波澜,那块蕴藏着白鹿精灵的风水宝地已经属于他了”,白嘉轩内心激动却紧锁眉头以示沉痛;“鹿子霖早已领得父教,严谨地把握着自己的情绪,把买地者的得意与激动彻底隐藏,表现出对于自家兄弟不幸遭遇的同情与体悯”,鹿子霖内心得意却表现为同情与体悯。白鹿二人,心里盘算的和脸上显露出的表情完全相反。这是人物内心想法与外在表情的对比。白嘉轩暗处算计,“那块蕴藏着白鹿精灵风水宝地已经属于他了,只等片刻之后老秀才写完就可以签名了,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人知道此项买卖土地当中的秘密”;“鹿子霖原以为嘉轩事到临头要反悔要变卦了,单怕到手的二亩水地又黄了,听明白了是换地,就作出豁达的气魄说:‘这倒好!只要于嘉轩兄弟面子上好看,就那么办’”,“冷先生自己当然对两厢情愿的事不再有什么话说”,冷鹿二人蒙在鼓里,信以为真,突出白的工于心计。这是白嘉轩与鹿冷二人的对比。“嘉轩抬起头来,头上竟沁出一层细汗……”“鹿子霖早已领得父教,严谨地把握着自己的情绪,把买地者的得意与激动彻底隐藏,表现出对于自家兄弟不幸遭遇的同情与体悯……鹿子霖原以为嘉轩事到临头要反悔要变卦了,单怕到手的二亩水地又黄了”,换地前白鹿二人紧张担心;“其实他的心里也是一片翻滚的波澜,那块蕴藏着白鹿精灵的风水宝地已经属于他了,只等片刻之后老秀才写完就可以签名了”“鹿子霖看着老秀才不慌不忙研墨的动作,心里竟是抑制不住的激动……他咪着眼装作瞅着老秀才写字,心里已经有一架骡子拽着的木斗水车在嘎吱嘎吱唱着歌……鹿子霖接过笔很轻松地划拉了一阵”,换成时内心的暗喜和轻松。这是人物前后心情的对比。文章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丰满,凸显了人物丰富而鲜明的个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无论白嘉轩或是鹿子霖,最熟悉的可能不是自己的手掌而是他们的土地”,鹿子霖为得到二亩天字号水地激动不已,白嘉轩为得到风水宝地费尽心机,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子霖,费尽心思追求的是土地,体现出乡村人对土地的依赖。这体现了乡土特色的乡土性。乡村人离不开土地,以农为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你们两家是白鹿村的大家户,二位令尊与家父都是义交”“只是畏怯子孙的愤怒和乡党的耻笑”的话里话外,都表现出了白鹿两家时代居住于白鹿原,并且不出意外也将一直居住下去,由此可见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从买卖双方白嘉轩和鹿子霖,以及与冷先生互相称兄道弟,如“既然俺们兄弟俩信得下你,谁日后再说二话还算人吗?你说咋弄就咋弄”等语句,以及白鹿二人换地,请相熟的冷先生作中介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居住于白鹿村的村人们都彼此相熟,白鹿两家为世交,白鹿两家和冷先生家也很熟络,体现出熟人社会的特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节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改)材料二:谈说之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①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受。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传曰:“唯君子为能贵其所贵。”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非相》)【注】①欣驩(huān)芬芗:指和气。驩,通‘欢’。芗,通‘香’。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厚者A为戮B薄者C见疑D则非E知之F难也G处知H则难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指表面上,与《登泰山记》“阳谷皆入汶”的“阳”词义不相同。B.智,指认为……聪明,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的“壮”的用法相同。C.矜庄,文中指严肃庄重,其中的“矜”与《陈情表》“犹蒙矜育”的“矜”意思相同。D.分别,指分析辨别,与现在所说的“分别处理”的“分别”并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用美名去游说想要追求厚利的进说对象,韩非子认为这样就会显得进说者没有心计又不切实际,必定不会成功。B.郑武公把自己的女儿嫁到胡国,关其思却建议武公先讨伐胡国,武公认为这是不义之行,因而一怒之下杀了关其思。C.在韩非子看来,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前后处境不同,原因是卫君的爱憎发生了变化。D.荀子认为借助一定途径使自己的观点显得宝贵、珍异、重要、神妙,则劝说通常会被接受,并援引古书论证。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2)虽不说人,人莫不贵。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14.两则材料对如何才能成功劝说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C12.B13.(1)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秘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2)即使沉默不高兴,别人也都会尊重他。这就叫能让自己所宝贵的学说得到重视。14.荀子认为只要劝说者态度端正,且能用恰当的方法,一定能受到对方的尊重;韩非子认为,要了解进说对象,根据对方的特点来决定劝说的策略,且要考虑对方是否值得进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置惩罚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在BD处断开;“则非知之难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表面上;/山的南面。句意: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B.正确。都是意动用法,认为……聪明;/认为……豪壮。句意: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智慧。/单于认为他的气节豪壮。C.错误。庄重;/同情。句意:以庄重严肃、正直真诚的态度对待人。/尚且受到同情。D.正确。分析辨别;/按不同方式,有区别地。句意:通过分析使之明白是非同异。/按不同的方式处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武公认为这是不义之行,因而一怒之下杀了关其思”错误,根据“昔者郑武公欲伐胡”可知郑武公本来就想讨伐胡国,杀了关其思是想迷惑胡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未必”,不一定;“泄”,泄露;“所匿”,所隐藏的;“者”,……的人;“危”,危险。(2)“说”,通“悦”,高兴;“是”,这;“贵”,以……为贵。【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能力。根据“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可知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重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获得猥贱待遇,一定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重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肯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重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重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接纳进说者的主张而外貌上抛弃了他,由此概括为:要了解进说对象,根据对方的特点来决定劝说的策略,且要考虑对方是否值得进说。根据“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欣驩芬芗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可知要以庄重严肃、正直真诚的态度对待人,坚持不懈地说服别人,用比喻的方法启发人,通过分析使之明白是非同异,和蔼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自己一定要珍爱、宝贵、重视、崇信自己的学说,可以概括为:只要劝说者态度端正,且能用恰当的方法,一定能受到对方的尊重。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进说的困难: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使自己的说法适合他。进说对象想要追求美名的,却用重利去说服他,就会显得节操低下而获得猥贱待遇,一定受到抛弃和疏远。进说对象想要追求重利的,却用美名去说服他,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又脱离实际,肯定不会被接受。进说对象暗地追求重利而表面追求美名的,用美名向他进说,他就会表面上接受而实际上疏远进说者;用重利向他进说,他就会暗地接纳进说者的主张而外貌上抛弃了他。这是不能不明察的。事情因保密而乐成,谈话因泄密而失败。未必进说者本人泄露了秘密,而是谈话中触及到君主心中隐匿的事,如此就会身遭危险。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来使他快乐,然后问群臣:“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复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发怒而杀了他,说:“胡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预防郑国。郑国偷袭了胡国,攻占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真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智慧,却对邻居老人起了疑心。关其思和这位老人说的话都恰当,而重的被杀,轻的被怀疑,那么,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置惩罚所了解的情况很困难。这是不行不明察的。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刑。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品德好。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何等爱我啊!”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冒犯了卫君,卫君说:“这人原本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其后开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化。所以被君主疼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被疏远。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得不察看君主的爱憎,然后进说。材料二:说服的方法:要以庄重严肃、正直真诚的态度对待人,坚持不懈地说服别人,用比喻的方法启发人,通过分析使之明白是非同异,和蔼地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自己一定要珍爱、宝贵、重视、崇信自己的学说,这样所讲的就没有不被别人接受的。即使沉默不高兴,别人也都会尊重他。这就叫能让自己所宝贵的学说得到重视。古书上说:“只有君子才能让自己所宝贵的学说得到重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薄幸吕渭老青楼①春晚,昼寂寂、梳匀又懒。乍听得、鸦啼莺弄,惹起新愁无限。记年时、偷掷春心,花前隔雾遥相见。便角枕②题诗,宝钗贳酒③,共醉青苔深院。怎忘得、回廊下,携手处、花明月满。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却谁拘管。尽无言、闲品秦筝,泪满参差雁。腰支渐小,心与杨花共远。[注]①青楼:指女子闺阁。②角枕:用兽角装饰的枕头,用角枕题诗相赠,表示感情深厚。③贳酒:赊酒,这里指用金钗换酒。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起调处就开始捕捉少女的“愁”,以“春晚”点出节候,烘托伤感之情。B.“昼寂寂、梳匀又懒”承“春晚”而来,昼长人静,女子百无聊赖,孤独寂寞。C.“鸦啼莺弄”一句以乐景衬哀情,本是春光美好,却“惹起新愁无限”。D.“记年时”一句总领下文,下片围绕女子所“记”内容叙写,写得极富情致。16.“如今但暮雨,蜂愁蝶恨,小窗闲对芭蕉展”三句情景交融,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答案】15.D16.①“暮雨”纷纷萧萧,如丝如麻,景象暗淡凄清而纷乱,表现了女主人公心情的烦乱与凄苦。②“蜂愁蝶恨”,明写蜂蝶,暗写女主人公心情的愁苦。③“芭蕉”寄寓了寂寞、悲伤的情感,“小窗闲对芭蕉展”着一“闲”字,抒写了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总领下文,下片围绕女子所‘记’内容叙写”说法错误。下片中“如今但暮雨”之后为眼前景象,非所“记”内容。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首词核心落在一个“愁”字。题干中三句是主人公所见之景,也蕴含了她浓浓的愁思。主人公所见第一重景是“暮雨”。黄昏的细雨纷纷萧萧,如丝如麻,暗淡凄清而纷乱。而她对恋人的思念也如这雨一样。景中暗藏女主人公心情的烦乱与凄苦。主人公所见的第二重景是“蜂愁蝶恨”,“蜂”“蝶”本是无知无觉的昆虫,而作者在这里用“愁”“恨”这两个表示心理情感的词语来形容,意在说明雨水之下百花凋零,连蜜蜂和蝴蝶都难免生出忧愁怨恨之心。其实这里明写蜂蝶,暗写女主人公心情的愁苦。主人公所见第三重景是“芭蕉展”。芭蕉表达人的孤独与愁思。作者在这里选用了“芭蕉”这一个典型意象,又特意着一“闲”字,则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从君王不注重节俭、提高修养、战胜欲望等反面立说后的结语。(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一般种树者让树木一天天背离天性的两种过分做法。(3)小刚在阅读古诗文时发现,“铁马”一词多用来表现古代将士的勇猛和剽悍,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②.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③.爪其肤以验其生枯④.摇其本以观其疏密⑤.金戈铁马⑥.气吞万里如虎(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时注意以下字词:茂、塞、验、疏、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定风波》上片的结尾用了这么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个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它A,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无非是说“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之中过来的,对此早就泰然处之了”。“任平生”字面上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当然,这里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是指政治上的风雨。古往今来,诗词中的一些关键性的语句,往往有巨大的思想容量,经得住人们反复咀嚼和回味。我们只要想想【甲】苏公B的人生际遇,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确实如此,【乙】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丙】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控诉早就C了,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18.请在文中A、B、C三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作者在文段甲、乙、丙三处对苏轼用了三个不同的称谓:“苏公”“苏轼”“他”。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答案】18.画龙点晴

饱经沧桑

习以为常19.①用三个不同的称谓,可以让语言更为活泼,避免了行文的呆板。②“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③“苏轼”及“他”是客观指代,表明作者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由“不同凡响的惊人之笔”“表现出了作者的胸怀、抱负,体现了全词的中心思想”可知,这个结束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填“画龙点睛”。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②横线后面有“遭遇”一词,提醒此处应该填形容词性成语,再结合苏轼一生数次被贬,仕途坎坷,及后文“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此处应填“饱经沧桑”。饱经沧桑: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③由后文“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可知横线后面写苏轼面对打击和挫折的淡定态度,此处填“习以为常”。习以为常:经常去做或看到某种事情觉得平常。【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称谓变换的效果的能力。用三个不同的称谓,从行文整体感受上看,可以避免行文的机械呆板;文段前面介绍了苏轼一生的坎坷经历及苏轼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之后,作者写到“只要想想苏公……的遭遇,我们就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苏公”是作者对苏轼的敬称,体现了作者对苏轼的景仰和钦佩。用“苏轼”的称谓,是作者在进行客观的叙述,如“苏轼在《定风波》上片结束时,用了这么一句”“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这些都是客观描述。后面用“他”也基本是客观指代,如“苏轼所经受的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多了。他一生长期被贬在外,尝尽了人世的艰辛”,这里的“他”承前指代苏轼,第三人称的表述显得客观冷静,对苏轼的遭遇进行冷静客观的评价。(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识经济”正以飓风的速度和威力裹挟着我们奔向新世纪。1923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出现时,人们都为之兴奋。随着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在南极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臭氧的减少,①,紫外光灼伤了皮肤,引发了皮炎。在发现含氟氯的烃类化合物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凶手的同时,人们自然想到了电冰箱,是科学知识把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联系起来了。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全人类,因此,全社会行动起来,又是立法,又是定条文,着手解决这一问题。最厉害的杀手锏是到某时间限制含瓶氯烃的电冰箱进入市场。这就②,于是仅用了3-5年时间,替代物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各种无氟、少氟的电冰箱相继问世,人们又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第三方面的认证服务应运而生。发一个绿色标志,在产品上一贴,消费者不费力就可以判断哪个品牌符合环保要求。这就又形成了一个市场,即咨询服务市场。剖析这个小例子,不难发现,知识在其中起到“红娘”的作用。其中所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比如基础科学研究、化学合成、轻工制造、咨询服务等领域的知识。①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需要研究的领域,②说到底是因为环境保护的需要。③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更清晰地检讨过去的做法。④有些做法当时可能是适合的,⑤但现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⑥持续发展的观点去衡量,⑦它们就可能是不可取的。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⑨这种事情可能愈来愈多,⑩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环境保护的挑战”。20.下列句子中的“等”与文中加点的“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等小民过着平常日子,有时走点小运,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B.本次列车开往深圳,途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韶关等地。C.冬天赖床竟有这等好处?专家建议:多赖5分钟,对身体更好!D.京剧舞台上曾出现过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四大名旦。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B21.①导致紫外光(的)增多(使紫外光增多)②刺激人们去开发氟氯烃的替代物22.③把“清晰”改为“清醒(理智)”;⑥在“持续发展”前加“用”或者“以”;⑧修改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同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的“等”,表示列举未尽。A.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B.表示列举未尽。C.种,类。D.列举后煞尾,表明列举内容已经结束。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句①,根据前文“在南极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臭氧的减少”,可知“臭氧的减少”充当此句的主语,结合后文“紫外光灼伤了皮肤,引发了皮炎”这一句的主语“紫外光”,可知此句的宾语和“紫外光”相关,而“紫外光灼伤皮肤”说明“紫外光”很多(或很强烈),这种很多的“紫外光”就是“臭氧的减少”所引起的,所以此处填“导致紫外光(的)增多”(或“使紫外光增多”)。句②,此句开头的代词主语“这”,代指前文“到某时间限制含瓶氯烃的电冰箱进入市场”,结合后文“替代物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各种无氟、少氟的电冰箱相继问世”,可知因为“到某时间限制含瓶氯烃的电冰箱进入市场”,就必然去开发(寻找)氟氯烃的替代物,所以此处可填“刺激人们去开发氟氯烃的替代物”。【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③,“清晰地检讨”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可以把“清晰”改为“清醒(理智)”。句⑥,“持续发展”前缺少必要的介词,可以在“持续发展”前加“用”或者“以”。句⑧,“随着……来看”句式杂糅,可修改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四、写作(60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