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9月高二语文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生死交锋吕啸天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两军形成对峙局面。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魏中对呼韩武扬施了个见面礼,一脸媚笑地说道:“告诉元帅一个天大的喜讯,汉军前锋统帅霍去病突染急病,军医医治数日无效,已于天黑时分去世!”“霍去病暴病而死?”呼韩武扬闻言,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狂笑道,“天助我也!”片刻,他又摇了摇头说:“不可能!一位身健体壮的年轻将军,怎么可能染病而死?这分明是一个陷阱!”呼韩武扬令人将魏中看管起来,说若证实霍去病确实染病而亡,就赏赐魏中千两黄金,否则斩其首级!次日晨,呼韩武扬令呼韩元率两万人马来到汉军阵前挑战,以打探虚实。汉军挂起了免战牌,呼韩元的手下用胡语百般辱骂,汉军依然不为所动。呼韩武扬分析说:“汉军士气甚盛,素来每战必应,今次竞挂起了免战牌,莫非主帅霍去病真遭不测?”于是他又调派了两万人马,两军合在一起攻打秃柳营,他率大军随时策应。呼韩元率四万人马来到汉军营前,令弓箭手先放了一轮乱箭之后,擂鼓攻城。忽听三声炮响,秃柳营城门大开,一员虎将率领一路兵马呼啸杀出,威风凛凛,英气逼人。其正是霍去病!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呼韩武扬大怒,将魏中押进帐中怒骂他谎报军情,令人将其推出帐外斩首。魏中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地说:“元帅饶命!霍去病暴病而亡是千真万确的事。汉军营中杀出的这员虎将一定是假的!元帅可令人再探虚实,若消息有假,再杀我不迟!”呼韩武扬余怒未息地说:“你一个情报,今我折损八千多人马,我不杀你难泄我心头怒气!”魏中被兵士推出帐外斩首。当天夜里,心情坏到了极点的呼韩武扬又在帐中喝闷酒,士兵来报,发现汉军连夜撤军。“军队不会无故撤走,莫非是霍去病真的已经暴病而死?”呼韩武扬亲率五万人马前去追击汉军。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又中了霍去病的计了!”呼韩武扬急急下令撤退。这一役,匈奴军又折损了五千人马。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这真真假假的情况令匈奴军难辨真伪。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注】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力七万余人,追击匈奴军直至狼居胥山与姑衍山,分祭天地,临翰海而还。此战使“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战后加拜大司马骠骑将军,与卫青同掌军政。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道,年仅二十四岁。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北下起大雪,枪头发出青光,渲染了悲壮的战争氛围,汉军驻扎在秃柳营,匈奴军驻扎在狼子山,直接交代了两军对峙的情况。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的回忆,插入战争的起因和霍去病令其蒙受奇耻大辱的情节,这样写的目的是制造悬念。C.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前往狼子山向呼韩武扬告密——街去病突染急病去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人物活动作了铺垫。D.“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突然睁大了血红的双眼”,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写,刻画出了呼韩武扬愤恨想复仇的心理活动。2.关于文中汉与匈奴博弈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但结果却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B.呼韩武扬接到魏中的告密,先是狂喜,随后马上怀疑,次日就派兵打探虚实,足见其心思缜密,行动果决。C.汉匈两次交锋,“霍去病”突然出现,都是在敌人在毫无准备或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这样的用兵方略可谓不拘一格。D.小说结尾交代了真相“霍去病确实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了”,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3.霍去病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场,却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形象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4.本篇历史小说的“真实性”和“虚构性”体现在何处?请结合本文简析。【答案】1.B2.A3.霍去病的形象特点:年轻名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①侧面描写。故事的叙述视角出自呼韩武扬,“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足智多谋、年少有为的将领形象。②对比。匈奴进攻,汉军抵御阶段,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匈奴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两军进入对峙阶段。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展现了霍去病骁勇善战,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4.①真实性:小说取材于史料中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经历,以真实历史事件霍去病“抗击匈奴”,“英年早逝”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②虚构性:作者发挥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创作情节细节,塑造了年轻而威震漠北令匈奴军队闻之胆寒的名将霍去病,人物形象生动饱满,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小说采取倒叙的方式,借呼韩武扬帐中饮酒回忆”理解错误,借助呼韩武扬帐中饮酒回忆进行插叙。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匈奴进攻汉,因为汉军主帅是霍去病,匈奴变为退守局面”的情节,对前文情节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照应,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A.“魏中见霍去病死了,为了保全性命,悄悄地溜出营门去向呼韩武扬告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呼韩武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可知,魏中为了保全性命去告密,属于强加因果。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可知,呼韩武扬最初听说霍去病年轻,非常轻敌。小说后文中对霍去病的叙述视角出自呼韩武扬,“!”“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呼韩武扬对霍去病的称赞从侧面体现了霍去病足智多谋、年少有为的将领形象。根据原文“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可知,呼韩武扬带领匈奴进攻,汉军抵御阶段,匈奴军二十万人马对汉军八万,匈奴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两军进入对峙阶段。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展现了霍去病骁勇善战,既勇且谋的名将形象。【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根据小说后面的注解“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二十岁时升任骠骑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霍去病与卫青率军深入漠北,于漠北之战中消灭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七万余人”“元狩六年(前117年),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可知,小说取材于西汉名将霍去病的经历,以真实历史事件霍去病“抗击匈奴”,“英年早逝”为原型,符合生活的真实性。根据原文“都以为霍去病已经暴病身亡的匈奴兵见霍去病突然杀出来,吓得魂飞魄散。他们不顾呼韩元的怒喝,落荒而逃,汉军追击了十余里路才收兵。匈奴兵被弓箭射死,被战马踩死,自己人误杀自己人,共折损了八千余人”“呼韩武扬率领的前锋两万人马追击到秃柳营四十里外的一个地方时,两路伏军从山谷两边杀出,统兵的虎将朗声道:‘呼韩元帅,霍去病在此等候多时了!’话音一落,弓箭直射敌军”“五天之后,呼韩武扬才得到确切的消息:霍去病确是在下大雪的那天晚上病故的。临死之际,他安排好了撤军的战事,并让一员长得跟他极为相似的虎将假扮他来追击匈奴军”“呼韩武扬闻讯暗暗惊叹:我与一名已死去的人对垒,竟然尚不是其对手,霍去病真乃少有的将才呀”可知,作者发挥想象对材料进行艺术加工,通过霍去病临终前对与匈奴战事的缜密安排,以及匈奴军对霍去病的闻风丧胆,塑造了年轻而威震漠北令匈奴军队闻之胆寒的一代名将霍去病,虽然是虚构内容,但故事却合情合理,体现了小说艺术合理的虚构性。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别山侯发山1938年9月。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到了后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被集中起来。小鬼子们站成一排,端起枪,嬉笑着,准备把老百姓当作靶子来射。老年人掩面啼哭,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村里的族长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才知道江老爹想用自己一个人的性命换取全村人的性命。野木次郎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又觉得这样太便宜他了,便指挥鬼子挖个土坑,要活埋了江老爹。土坑很快挖好了,两个鬼子把江老爹推搡到土坑里。接下来,一锨土接一锨土洒落到江老爹身上。江老爹冷冷瞪着野木次郎,满眼的不屑和鄙视。①男女老少都跪向江老爹,呜嗬呜嗬痛哭起来。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②他们之前活捉了一个日本军官,才知道野木次郎进了大别山。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黄连长告诉江老爹,这些山洞,平时可以储粮,战时可以藏身。后来,江老爹的儿子为了打日本人,当兵去了。1947年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③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他不得不留了下来。说实话,黄团长不想留下,他想跟着部队去战斗,但他怕连累了当地的老百姓。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他倒是不怕死,但他担心老百姓因收留自己而遭殃。再说,他的腿被子弹打中,已经感染化脓了,想走也走不了。得知黄团长要留下养伤,老少爷们争抢着收留他。“俺家,俺娘会擀面条。”“住俺家,地方宽敞,住俺家。”“谁也别争了,住我家!”江老爹一句话,大家伙都不吭声了。不是说江老爹是族长,也不是说江老爹的儿子当兵去了,家里有地方,是因为江老爹是个土先儿,对跌打损伤有一套治疗的办法。就这样,黄团长住在了江老爹家。说是住在江老爹家,乡亲们没少来看望他,今天李家送来一张油馍,明天张家拿来两个鸡蛋……江老爹也不劝阻大家,在他看来,都是应该的,怎么感谢都不为过。④江老爹隔三差五上山挖药材,回来炮制后,让黄团长内服或外敷。在江老爹和乡亲们的精心伺候下,不到二十天,黄团长几乎能下地走了。他坚持要住进山洞里,江老爹也就没再勉强他。在那个年月,住在村里确实危险。有一天,村里响起了枪声。黄团长放心不下村里的百姓,就从洞里走了出来,想看个究竟,不想被一群土匪抓个正着。土匪们盘问黄团长,黄团长答非所问,引起了他们的警觉,决定挖坑活埋了黄团长。江老爹和几个乡亲赶到的时候,黄团长已经被埋到腰部那里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吓坏了,点头作揖,给黄团长求情:“他是良民,不是解放军。”其中一个土匪认出了江老爹,因为他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江老爹觉得有戏,忙说:“他是我的外甥,来这里跟我学医。”“腿怎么受伤了?”“上山采药摔伤了。”“真的是你外甥?”“真的。真的。”几个土匪交头接耳,似乎还在犹豫。江老爹说:“若我说的是瞎话,你们可以活埋我。”就这样,土匪们把黄团长放了。……过了好多年,黄师长已经退休,第三次来到大别山时,得知两个噩耗:江老爹的儿子在一次与日本军队的交战中,牺牲了;江老爹已经去世——他因为曾经给土匪治过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迫害致死。让黄师长欣慰的是,没过多久,江老爹的儿子被授予了“革命烈士”的称号,江老爹也给平反了。(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野木次郎心狠手辣,又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B.江老爹用治疗跌打损伤的方法治好了黄团长的腿伤,但也因曾经为土匪治过病而被迫害致死。C.江老爹的两次“求情”(替乡亲求情、替黄团长求情),表现出江老爹为救他人而忘我的崇高精神。D.江老爹之前去过土匪窝,给土匪们治过病,土匪因此放松了警惕,江老爹也因此觉得黄团长有救了。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的“痛哭”既有村民对族长的“痛别”之情,更有对日本鬼子的愤恨之意。B.句子②交代了黄连长在紧急关头“赶到得及时”的原因,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合理。C.句子③中的“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D.句子④不仅说明江老爹医术不错,对黄团长照顾有加,还表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7.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8.阅读兴趣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枪声·八路军·人道;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互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并围绕关键词写一则文学短评。【答案】5.A6.C7.①开头景物描写渲染了宁静祥和安逸的氛围,日本侵略者却肆意破坏这美好氛围,凸显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②与后文“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等描写相呼应,结构严谨。③第一段写“美好”,第二段写日本侵略者破坏“美好”,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颇具艺术张力,这种“张弛艺术”能吸引读者。8.甲组答案示例:①小说第二段描写了“枪声”,打破了宁静,制造了紧张气氛。以鬼子进山,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作为故事的开端。②八路军击毙鬼子,解救百姓,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③日本侵略者伤天害理的行为,灭绝人道(或自然规律),天理不容,必然走向失败与灭亡。乙组答案示例:①文中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军民互救”。鬼子进村“扫荡”,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惨无忍睹;紧要关头,八路军黄连长率部及时赶到,全歼鬼子。②黄团长在被土匪迫害时,江老爹挺身而出,及时挽救了黄团长。③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情节,很好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说明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或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这一道理。【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又富有心计”错,文中看不出来野木次郎富有心计。“他狂笑着举起东洋砍刀威胁江老爹,江老爹便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事情的前后顺序颠倒,根据语境,应该是江老爹“颤巍巍地走出来,给乡亲们求情”,经翻译沟通,野木次郎知道江老爹的用意后,便“狂笑不已,举起东洋砍刀,想一刀劈了江老爹”。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语句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红颜色’具有象征意义”错。文中的“红颜色”只是描述,并无象征意义。“象征着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大别山的解放”错,根据原文“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半个月前,黄团长的部下撤出了大别山”“现在是非常时期,土匪时不时进山抢夺粮食,骚扰百姓”等信息可知,人民革命战争并未胜利,大别山并未解放。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首先,开头的景物描写,作者抓住了深浅不一绿色植被覆盖着大山,红叶、野花点缀其间,一两头黄牛在埋头悠闲地啃着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渲染了宁静、祥和、安逸的氛围;结合下文“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有的烧老百姓的房子,有的抢老百姓家的粮食,有的去抓老百姓的鸡,有的欺负那些妇女和孩子……一时间,村子里鸡飞狗跳,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哭爹叫娘的声音此起彼伏”分析,日本侵略者肆意破坏了这宁静而美好氛围,凸显出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其次,从结构上看,开头的景物描写与后文“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1947年11月,深秋时节。跟十年前相比,景致相差无几,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山上绿色的植被像是被红颜色染了,深深浅浅,有的趋近于黄色……天地间弥漫着冬天的气息”分析,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最后,第一段景色描写“正值秋天,山上的植被高低错落,远看一片绿色,像是给大别山披了一件绿颜色的毯子。近看,那绿色却深浅不一,墨绿、淡绿、嫩绿等,还有一些红叶、野花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偶尔见到一两头黄牛在埋头啃草,那动作像是跟大地亲吻似的,怎么也亲不够;有几只山羊在山岩间跳来跳去……”,突出了景色的美好;第二段“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写日本侵略者破坏这宁静的景色和老百姓美好的生活,前后形成落差,产生波澜,颇具艺术张力,这种“张弛艺术”能吸引读者。【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就作品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首先从两组关键词中选择其中一组,然后围绕关键词写短评思路。如果选择甲组,关键词是:枪声•八路军•人道。结合小说第二段“忽然,‘嘡’地一声,清脆的枪声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和安逸——日本鬼子进山了”‘“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小孩子瑟瑟发抖,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可见,文章先描写了“枪声”打破了宁静,制造了紧张气氛。以鬼子进山,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作为故事的开端。结合“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击毙野木次郎的那一枪就是他打的”“接下来,黄连长和战士们一起帮助老百姓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生产,之后又在山上挖了数个山洞”可见,八路军击毙鬼子,解救百姓,帮助百姓恢复正常生活和生产。结合“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可见,日本侵略者伤天害理的行为,灭绝人道(或自然规律),天理不容,必然走向失败与灭亡。如果选择乙组,关键词是:互救。文中最动人的情节莫过于“军民互救”。结合“日本鬼子进山了。准确地说是一个小队的鬼子,队长唤作野木次郎。‘无恶不作’在小鬼子身上得到了详尽地诠释……有的瞪大着眼睛,呆呆的样子,似乎被吓傻了”可见,鬼子进村“扫荡”,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惨无忍睹;结合“正在这紧要时刻,只听‘啪’地一声枪响,野木次郎倒在地上。紧接着,密集的枪声响起,那些荷枪实弹的鬼子们全部被打翻在地……幸亏他们赶到得及时,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可见,紧要关头,八路军黄连长率部及时赶到,全歼鬼子。江老爹赶到时,黄团长已经被土匪埋到腰部了,见此情形,江老爹忙为黄团长求情,说黄团长不是解放军,是良民,是自己的外甥,来这里是跟自己学医的,江老爹还说若自己说瞎话,让土匪把自己活埋了。土匪们相信了江老爹的话,把黄团长放了,由此可见,黄团长在被土匪迫害时,江老爹挺身而出,及时挽救了黄团长。结合“八路军来了。带队的是黄连长,他一枪击毙野木次郎,救下了江老爹,救下了全村的百姓”可见,惊心动魄的“军民互救”情节,很好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关系,说明了“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或人民群众是人民军队的力量之源)这一道理。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材料二: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士苟欲深明A博察B以垂荣C名D而不好问讯之E道F则是G伐智本H而塞智原也。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B.“匠人斲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2)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13.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9.BDF10.B11.C12.(1)所以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询问,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2)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13.①孟子例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来阐述君主治理国家时应当发挥贤人所学、尊重贤人所学。②建造大房子,工师找到了大的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③充分发挥玉匠的琢玉本领,璞玉经过玉匠的雕琢加工后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贤人充分发挥所学的治国之道,其理亦然。【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意的本源。“士”作主语,“深明博察”作谓语,故应在B处停顿。“垂”作谓语,“荣名”作“垂”宾语,故应在D处停顿。“不好问”作谓语,“讯之道”作其宾语,故应在F处停顿。【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任”,职责/任用。句意:认为工师能够胜任他的职责。/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B.错误。“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小,认为……小。句意: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众山就显得极渺小。C.正确。“女”,第二人称代词,你/女儿。句意: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只听见女儿在叹气的声音。D.正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C.“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错,因果倒置。根据原文“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可知,刘向认为如果人因为他自己偷懒懈怠,无所事事,会使得他丧失做人的根本和名声。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材”,优秀的人才;“学问”,学习和询问;“修”,培养。(2)“崇名”,提高名声;“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仪状”,仪容形状。【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概括:孟子采用例举法,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来阐述君主治理国家时应当发挥贤人所学、尊重贤人所学。(2)根据“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概括:建造大房子,工师找到了大的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工师是称职的;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3)根据“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概括:充分发挥玉匠的琢玉本领,璞玉经过玉匠的雕琢加工后价值就体现出来了,贤人充分发挥所学的治国之道,其理亦然。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拜见齐宣王说:“建造大房子,就一定要叫工师去寻找大的木料。工师找到了大的木料,大王就很高兴,认为工师能够胜任。木匠砍削木料,把木料砍小了,大王就发怒,认为木匠是不称职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了一种本领,长大了想运用它,大王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样行吗?如果现在有块未雕琢加工过的玉在这里,虽然价值万金,也必定要叫玉匠来雕琢加工它。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本领来听我的。’那么,这和非要玉匠(按您的办法)去雕琢玉石,有什么不同呢?”材料二:人在年纪小的时候,没有拜师学习以正根本,是不能立身处世保全天性的。幼小的人当然很愚昧,愚昧的人就会有荒诞的行为,愚昧的人荒诞行事,就不能保全自身。孟子说:“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充饥,却不知道用学习来医治愚昧。”所以优秀的人才在幼小的时候,一定要勤奋地学习和询问,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心性。现在人们如果真的能够磨炼自己的才能,使自己精神集中,细察事物的变化,通晓正道的要领,了解事物从始至终的究竟,游览广阔的境界,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逍遥自在,在尘世之外任意往来,高高地独自屹立,远远地超凡出世,这就是德才最高超的人心神得以自由驰骋的缘故。但是后世的人做不到这一步,避人独居,安静地思索,弹琴读书,追溯远古,结交贤德的大夫,学习、请教、讲解、辩难,每天以此自得其乐,还探寻引证世事,分别辨明利害,谋划得失,观察祸福,设立法度,制定法则,追本穷源,研究事物的真相,死后有留传的事业,生前也有显荣的名声,这些都是人的才能所能达到的。但是也有不能做到这些的,那是因为偷懒懈怠,空闲日子太多而又无所事事的缘故,因此会丢掉根本而丧失名声。学习是提高名声立身处世的根本,仪容形状完全相同,但能修饰容貌的人会更加美好;天资禀性同属一个等级,但好学善问的人会更加聪明。因此用作打磨的磨石、玉石并不是金属,却可以使金属锋利,《诗》《书》上众多的言语虽不是我写的,却可以激励心志。那虚心提问请教的读书人,早起晚睡,磨砺精神,增长见识,以辨别不同的道理,所以立身处世就安全而不危险。读书人如果想要看得深见得广,留下显荣的名声,却又不喜欢提问请教的方法,那么这就是毁坏智慧的根本,堵塞智意的本源,又凭什么来立身呢?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但遇不到伯乐是不能日行千里的;干将虽然锋利,但没有人的力量是不能自己折断东西的;乌号虽然是良弓,但没有排檠,是不能自行校正的;人的才华虽然很高,但不致力于学问,是不能成为圣人的。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李嘉祐一官万里向千溪,水宿山行鱼浦西。日晚长烟高岸近,天寒积雪远峰低。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闻道慈亲倚门待,到时兰叶正萋萋。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为下文写长途跋涉的艰辛蓄势。B.颔联“近”“低”二字不是对景物的客观描写,而是对空间错觉的摹状,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C.颈联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黄芦苦竹”等诗句,但意象虽然相似,感情基调却不相同。D.末句“兰叶正萋萋”以景结情,不仅渲染出美好欢乐的气氛,而且有着丰富的暗示性,耐人寻味。15.诗人展开想象,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汇于笔端,形成鲜明的对照以强化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长烟高岸的近景与远峰积雪的远景相对照,突出山高水远的跋涉之难,表达对堂弟的关切;②游子的离乡远行与父母的倚门等待相对照,表达对堂弟早日归家与父母团聚的叮嘱与期待;③今日万里赴任的艰苦与他日家人团聚的欢喜相对照,表达对堂弟现状的安慰和美好未来的祝愿。【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感情基调却不相同”错,感情基调同为凄苦。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①首句以“万里”状写距离之遥远,以“千溪”表现路途之阻隔;“高岸近”“远峰低”长烟高岸的近景与远峰积雪的远景相对照,突出山高水远的跋涉之难,表达对堂弟的关切;②“芦花渚里鸿相叫,苦竹丛边猿暗啼”写游子的离乡远行、长途跋涉之苦,“闻道慈亲倚门待”写父母的倚门等待,两相对照,表达对堂弟早日归家与父母团聚的叮嘱与期待;③由题目“送从弟永任饶州录事参军”可知今日从弟万里赴任,“到时兰叶正萋萋”想象着他日家人团聚的欢喜,两相对照,表达对堂弟现状的安慰和美好未来的祝愿。四、默写(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3)传统诗词中的“猿啼”经常用来烘托环境的清幽,或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姥连天向天横②.势拔五岳掩赤城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拔、鉴、啸、渚。五、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流行周期,像固定电话,当年也是流行事物,很多人会为家里装上一部电话而自豪;到了“大哥大”时代,固话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再到现在,手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商家无论发布何种新品,人们都不会再把它当作新奇的工具了。技术在变,A,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化的眼光看待技术,B。那么,回到电子书这个问题上,①电子书、有声书、短视频、直播这些东西在广义上都是技术,②而从狭义来说就是媒介,③媒介其实也是技术的一种。④我们同样要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去看待“书籍”这个媒介。⑤书籍是一种流行很久的媒介,⑥我们对以往书籍的认知包括印刷、墨香、翻页的沙沙声、固定的装帧等,⑦而随着技术与渠道的不断变化而变化。⑧现在我们对书的认知已不止于其形式上的变化,⑨从纸张到电子屏,时代给书籍赋予了新的特色。⑩我们进入“读屏时代”,即便印刷书和电子书共享相同的内容,它们却会反映出截然相反的媒介格式。17.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8.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7.A时代的流行趋势也在变B而是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些现象18.(1)语句⑥,可修改为:以往我们对书籍的认知包括印刷、墨香、翻页的沙沙声、固定的装帧等。(2)语句⑨,可修改为:从纸张到电子屏,时代给书籍增加了新的特色。(3)语句⑩,可修改为:我们进入“读屏时代”,即便印刷书和电子书共享相同的内容,它们依然会反映出截然相反的媒介格式。【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结合“当年”“到了‘大哥大’时代”“再到现在”“技术在变”等信息,语境强调时代流行趋势的变化,应填:时代的流行趋势也在变。B处,结合“技术在变”“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化的眼光看待技术”等信息,语境强调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应填:而是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些现象。【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⑥语序不当,可将“以往”移到“我们”之前。注意“以往”与“现在”之间的语境逻辑。语句⑨“赋予……特色”搭配不当,“赋予”指交给重任使命等,使对方有所得,可将“赋予”改为“增加”。“增加”指在原来基础上添加。语句⑩不合逻辑,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将“却”改为“依然”,构成“即便……依然会”这种表假设的复句。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学校,总有学生抱怨该记的东西记不住,好不容易记住了,又很快忘记了。我们先看看记忆是什么,记忆就是我们过去经历或学习过的经验,被人的大脑所保存,一旦在生活或工作学习中需要这种经历或经验时,就能及时呈现出来。譬如:见糖知甜、见盐知咸等。①,即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识记是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组织并储存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是对学习过的事物在脑中保留一段时间;再认是指当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在眼前时,能够识别出来;回忆是指已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然重新回想起来;遗忘是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和回忆原先识记过的内容。在信息的处理上,记忆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据科学家证实,人的记忆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可是每个人的记忆宝库仅挖掘了10%,还有更多地记忆发挥空间。②?这是因为,有些人只关注了记忆的当时效果,却忽视了记忆中的更大的问题,记忆的牢固度问题,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常说的遗忘的规律,即“先快后慢”。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例文横线处“先快后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像他这种“聪明人”,社会上还是越少越好。B.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所学习和称颂。C.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D.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20.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得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答案】19.C20.①.人要记住东西需要几个过程②.可为什么人们总抱怨记不住东西呢【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先快后慢”引号表强调。A.表反语否定。B.表特殊含义C.表强调。D.表特定称谓。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下句“即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和特殊环节遗忘”具体解说记忆的过程,故可填“人要记住东西需要几个过程”。第二空,前文强调“人的记忆能力是十分惊人的”,问号提示这里是提出问题,与上文转折,下文“这是因为”是解释记不住东西的原因,故可填“可为什么人们总抱怨记不住东西呢”。六、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日,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个人微博上讲述了自己最近参加博士生推免面试时的经历,引发了关注。她说,能进入博士生推免面试的基本上都是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所能招到的资质最好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常规问答之外,她问了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即假设十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独立带领实验室的博导,拥有了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那么你最想探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换一种说法就是,你觉得你这辈子解答或突破了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就觉得今生无憾了?最终,她遗憾地表示,二十多位同学的回答中没有一个能让她眼前一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以好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