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提分初中语文8年级暑假 第12讲-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教师版)_第1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8年级暑假 第12讲-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教师版)_第2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8年级暑假 第12讲-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教师版)_第3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8年级暑假 第12讲-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教师版)_第4页
爱提分初中语文8年级暑假 第12讲-古诗词鉴赏之表现手法(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辅导讲义[教师版]课前小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清溪行①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①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对比亦可)【解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试题分析:首联写清溪水和其余水不一样,颔联却写新安江之水,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点评:鉴赏诗歌中部分诗句的表达技巧,首先答出表现手法,如果每一联或每一句表现手法各不相同,要分别答出,据此并结合诗句展开赏析,然后再答出表达效果和诗人感情。课程目标1.了解和明确古诗词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2.掌握古诗词赏析中表现手法类考查题型的答题步骤和解题技巧等。3.能够结合表现手法赏析古典诗歌,提升品位鉴赏能力。知识图谱课堂引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中,古诗词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也像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温暖而博大。学会鉴赏古诗的表现手法,犹如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典诗歌中表现手法所涉及到的具体知识点和鉴赏技巧吧!表现手法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概述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诗文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诗文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反衬、对比等。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区别: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诗文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诗文中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诗文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诗文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诗文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表现手法则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二)表现手法分类表现手法定义例句分析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例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直截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分析: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分析: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例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分析: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哪是“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抱负和志趣。这类诗写的是“物”,言的却是“志”,“物”与“志”是有机统一的。例句: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分析:此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借古讽今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今的人、事和时代。例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分析:作者借写南朝佛教盛行,来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虚实结合“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分析: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景。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动静结合指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在艺术创作中,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例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分析: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写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前三句的“静”对比鲜明,这里是以动衬静,更见其静。抑扬结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否定或肯定,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其作用是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例句: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分析:欲抑先扬,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后两句却道出,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其实也就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分析:“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分析: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细节描写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例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分析: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用渲染烘托。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的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川》)分析: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写喜乐的景物与欢快的氛围,往往反衬出男女主人公不合于时,寂寞失落的情绪。例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分析: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看见繁花烂漫,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强烈表达了诗人忧国忧家之情。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例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分析:整首诗作者以石灰为喻,托物言志,表面看句句写石灰,实际是借助石灰象征自己为报效祖国,甘愿经受苦难和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例句: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欧阳修《画眉鸟》)分析: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物或事物去作陪衬,以宾衬主,以彼衬此。这种手法就叫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类。例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分析:作者以“人闲”的静谧气氛,来衬托“落花”的飘摇风致,以鸟鸣来衬托夜间春山的空寂。通感通过联想,调动起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以易于对抽象的香、味、声、情的感知。运用新颖别致的通感,能形象地具体地去感知某些抽象陌生的事物。例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分析:将无以言说的“闲愁”用可视可感的三样景物来烘托,透露出“闲愁”之多。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于艺术创作,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分析:前两句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分析: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想象是一种形象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和浪漫色彩,想象虽然也是由具体事物引起的,但设想(假想)出来的内容比较丰富,一般都有具体的形象化的情景描写,而这些形象化的情景是眼前看不到却又合情合理的。例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雨夜寄北》)分析:运用想象手法;诗人想象未来团聚时刻的情景;反衬出今夜的苦,增添了重聚时的欢乐,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用典用典有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典故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等等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讽今)。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例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分析:末句运用了南朝陈后主所作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的典故。例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分析:此句出自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先用别的事物发端,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例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分析: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二、方法点拨(一)设题方式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怎样的效果?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二)答题步骤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表现了描写对象什么特点。3.这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三)答题格式: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例1:赏析“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答:(步骤一)运用典故手法;(步骤二)诗人借用向秀怀念旧友来表达自己对已死的友人的怀念;借用王质误入仙境,回到人间已过百年的故事;(步骤三)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整句含蓄地表达了对长期贬谪的不满。例2:阅读《约客》这首诗,说说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答:(步骤一)对比手法;(步骤二)前两句写户外的“家家雨”“处处蛙”,喧聒盈耳。后两句写户内一灯如豆,枯坐敲棋,闲静无聊,恰与前文形成鲜明对照;(步骤三)更深刻的表现了一个孤寂者深夜约客不至的落寞失望的心情。例3:指出《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表现手法并赏析。答:(步骤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步骤二)诗人借落花化作春泥育出更多新花,(步骤三)形象、贴切地展示自己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三点剖析考点:辨识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重难点:准确辨别常考的表现手法,并能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表达效果。易错点:混淆了古诗词中某些难度较大的表现手法,如衬托与渲染、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直接赏析手法例题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题目。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早行[宋]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①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②偏知:才知。③驼褐:用兽毛制成的上衣。(1)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请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月夜》通过描写虫声初起,穿过纱窗传进屋内的情境,衬托出春夜的恬静;《早行》写诗人睡意朦胧中经过寂静的小桥,稻田深处传来草虫的鸣叫声。静中有动,寂中有声,衬托出清晨的寂静。【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赏析,需要对两首诗词进行认真阅读,找出“以动衬静”手法在文章的具体使用,联合诗句内容进行回答。【赏析】《月夜》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记叙作者对初春月夜气候转暖的独特感受。诗的前二句写景,记叙星月西斜,夜深人静。诗的后二句记所闻、所感,因虫声透过窗纱传来,感到已到春暖时节。诗中描绘了一种优美宁静而富有生机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变化,又是静美的。《早行》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的是诗人在天还没亮时孤身一人在道上行走的感受,意境高远。诗人通过感觉、视觉和听觉的交替与综合,描绘了一幅独特的“早行”图,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新晴野望[唐]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1)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劳动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解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题干中点出是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解答时先结合具体词句去分析该手法的运用,然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新晴野望》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农民抓紧了雨过天晴的有利时机而突击耕种的情形。使新晴景象与农民劳作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景色优美且又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眷恋田园的情怀。随练1、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1)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意思对即可)【解析】此题考查诗句赏析。尾联两句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随练2、阅读下面诗词,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这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之情。【答案】托物言志;表现了词人初贬黄州时的彷徨痛苦的心情,以及那种宁愿寂寞也不愿与世俗合污的心态。【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掌握。本首词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鸿与人同写,表达了作者初贬黄州时的彷徨痛苦的心情,以及那种宁愿寂寞也不愿与世俗合污的心态。判断并赏析手法例题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题目。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古讽今(或用典)。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答题的一般模式为运用了××表现手法,抒发了××的感情。【赏析】《泊秦淮》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例题2、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题目。赤壁[清]袁枚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荻纷纷。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乌鹊寒声静夜闻”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借景抒情和反衬(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乌鹊凄寒的叫声反衬夜的寂静,营造了一个凄凉伤感的意境,作者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抒发了苍凉幽远的怀古之情。【解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题干明确要求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赏析,解答时先指出运用了何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词句去分析该手法的运用,最后再分析其表达效果。【赏析】《赤壁》是清朝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浸透了时间流逝的沧桑之感。前四句用艺术化的笔墨,刻画了赤壁之战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明确指出诗人慕名登临的赤壁,就是当年曹操的百万雄师被击溃的地方。“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两句,诗人站在拥刘贬曹的立场上,对火烧赤壁予以高度褒扬。但是诗人描写百万大军厮杀的场面之后,却感叹一切英雄和历史都消逝了,都湮没在山川当中,只剩下默默的东流水、渔船中昏暗的灯火和纷飞的荻花,诗人感慨往事消散如烟、时间流逝如梦。“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则表明心中陡生无限感慨,伴着秋日缓缓东流的“江水”和静谧夜空中的“乌鹊寒声”在静静地升腾。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倾注着鲜明的个人意识,袁枚作诗论诗崇尚“性灵”,而“性灵”的审美价值的核心是彰显独特的个性,即“有人无我,是傀儡也”,在诗歌中体现有“我”的境界是他创作的基本风格,此诗中的“我来不共吹箫客”正是体现了浓厚的个性色彩。随练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金陵三迁有感①【宋】梁栋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注】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1)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诗借景抒情,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名句。注意从手法技巧、语言运用、内容三个角度进行思考。本题从手法技巧上考虑,可得出借景抒情、对比等;从内容上考虑,以“蜂蝶黄花老”写出秋色愁人,转而写在“明月”照临下,“园林”的景色充满春意,透露生机,从而形成对比,表明作者身处逆境仍然满怀希望的积极人生态度。兴趣延伸古典诗歌的排名“第一”1.唐诗七绝第一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明亮的月光仍和秦汉时一样照耀着关塞,多少人万里远征未曾回过家乡。只要飞将军李广还在,绝不会让敌军翻越阴山。全诗雄浑豁达,气势流畅,一气呵成。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这首诗备受后世称赞,明代诗人李攀龙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2.古今七律第一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3.宋词第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磅礴,雄浑豪放,大开大阖,场面恢弘,堪称历代咏史怀古诗词之绝唱,被后人誉为“千古绝唱”,并开创后世豪放派的先河。课堂小结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够阅读浅显的古诗词,学会鉴赏古诗,了解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常见的表现手法等,可以说确实是个难点,但只要找对古诗词鉴赏的方法,就可以化难为易,取得实效。拓展1、阅读诗歌,完成第(1)—(2)题。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久别重逢的)惊喜。(2)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之久;“征路此相逢”是说久别后相见,由此可体会到诗人久别重逢时的愉悦心情。(2)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赏析,要求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解答这题,要注意“景”和“情”的融合,同时“情”包含“与友人又别”和“对前途迷茫”两层情感。【赏析】《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是唐代诗人权德舆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全诗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别离陆龟蒙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仗剑对尊①酒,耻为游子颜②。蝮蛇③一螫手,壮士即解腕④。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注]①尊:同“樽”盛酒的杯子。②游子颜:游子往往因去国怀乡而心情欠佳,面带愁容。③蝮蛇:一种小型毒蛇。④解腕:斩断手腕,以保全性命。(1)请指出诗歌颔联所运用的手法,并分析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在表达情感上的相似点,并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一是:直抒胸臆;抒写了壮士持剑壮别奔赴战场,不愿做游子那样满脸离愁,表达了作者对壮士情怀的赞美。二是:反衬手法;用离愁满面的游子之态,衬托持剑豪饮赴战场的壮士,突出壮士的立志报国的豪迈之情。或是:对比手法;将游子与壮士进行对比,表达出壮士应当持剑而去建功立业,不应该做一个浪荡游子而无为,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壮士的赞美。(2)“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尾联两句,总束前文,点明壮士怀抱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为达此目的,甚至不惜“解腕”。那么,眼前的离别在他的心目中自然不算一回事了,根本不值得叹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感情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首诗则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解析】(1)本题考查了理解和鉴赏诗词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颔联的一般性规律(即必须用对仗)入手分析其修辞手法,然后再从其他方面(如抒情方式、对比、反衬等)展开分析。(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这首诗,叙离别而全无依依不舍的离愁别怨,写得慷慨激昂,议论滔滔,形象丰满,别具一格。“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