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_第1页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_第2页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_第3页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技巧

如果问高考哪科最难背,那必须是历史。很多同学学习历史时都是背了又

忘,忘了又背。辛辛苦苦记了很多,考试时一看到题目还是无话可说,或者答

不到得分点,真是痛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左

送,欢迎大家阅读!

高考历史问答题答题方法

一、问答题的种类

问答题按照题的性质和要求,可分为叙述、综合、分析、比较、评述、材

料式问答题等不同种类。

1.叙述题:将事件、现象或人物活动的原因(或背景)、经过、意义(或性

质、影响、作用、评价)按一定顺序直接叙述出来。

2.综合题:将分散在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

的历史内容系统归纳,贯穿融会,进行表述,并得出适当结论。难度较大。

3.分析题: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现象或内容分解成几个方面:背景、原

因、性质、特点、结果、意义、作用、经验教训等,揭示其本质并得出结论。

如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等等。

4.比较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归纳,找出它们

之间的可比点加以比较,求同析异,以加深对历史事件本质的理解。这是认识

和分析历史问题的常用。

5.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人物的活动,给以综合归纳,概要

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还要

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地评述。可先叙后评或边述边评,夹叙夹议。

6.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

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主观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

形式。

二、问答题的结构及其作用

1.问答题的结构。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问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

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选例并图解如下:

[例题]根据史实说明近、现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

因。中国各种主要势力对两次战争的态度如何?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

因是什么?

高题均由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和求答项构成。但在城文中有时有合理

省略的情况,合理的省略无损于题意。

2.问答题结构的作用。

(1)提示项:限定解答的方式,包括考生答题的方式和表述方式。

(2)限定项:指定解答的已知条件,例如:时间、空间、史实、观点、引语

等。

(3)中心项:规定解答所依据的内容。中心项千变万化,无一相同。它涉及

到政治、经济、制度、人物、国际关系等各种领域。中心项是构题的核心部

分,其他三项都从属于中心项。

(4)求答项:指定解答的“未知”项目。常见的求答词语有原因、经过、结

果、性质、特点、意义、影响、相同点、不同点等。还有“哪些”、“如

何"、“什么”、“怎样”、“为什么”等,既是求答词,又是提示词。这四

项结构共存于题目之中,它们出现的次数不一,先后位置多变。但四者互相依

存,合理统一,共同发挥考查的作用。

3.解问答题的读、审、答

(1)读题:对题目要全读、细读、多读,领会材料题意。

(2)审题是解答问答题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在高考中有许多考生答题情况很

不理想,究其原因,除了知识和上的缺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审明题意

和抓住思路,答题乱了套,甚至答非所问,即使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也起不了作

用,如何审好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考生临试审题是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综合、灵活的运用。考生

能不能很快了解题目要问什么,要你回答什么,能不能对试题进行深入地发

掘,实际_L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审要求。审题首先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要学会分析试题的结构成

分。一道完整的、题意明确的历史问答题在一般情况下由提谴、限定语、主

干语(也叫中心项)、答项语四种成分构成。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成分,就可完

整准确把握题意。

第二,深入发掘题意,突破重点难点。

第三,审题型。审题时还应判定该题属于何种题型。如前所述,历史问答

题大致分为叙述题、综合题、分析题、比较题、评述题、材料式问答题五种题

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特殊要求,答题形式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

此,判定题型对加强答题的针对性是有帮助的。另外,一道试题如有几问,那

就要注意这几问是否属于同一题型。因为一道有几问的试题,不同问属于不同

题型的情况并不鲜见。

第四,审求答重点。试题的问法,提问的方式、角度不同,答题的重点也

就不同。确定答题的重点,有利于详略得当地组织材料,科学分配答题时间。

(3)答案规范化。

第一,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是解答问题最基本的要

求。“史”是指具体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论”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观点。史论结合,就是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的评价或结论,做到材料(史实)和观点相统一。叙述

史实是答题的基础,好比“画龙”;简要的分析、评论是答题的灵魂(即考生的

立场和政治方向),犹如“点晴”。答题既要反对缺乏分析的材料堆砌,也要反

对缺乏史实的泛泛空论。

第二,叙事有序,论证有力:历史问答题各种类型题虽然各有其特征和能

力考查的侧重点,但解答时都离不开史实的叙述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评论、

论证。叙述史实要有序,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逻辑顺序,切忌

杂乱无章,颠三倒四。分析史实,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论证某种观点正

确与否,要抓住要点、切中要害,要言之成理、论证有力。

第三,详略得当,要点全面:试题要求的重点,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

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繁中求简,杂中取精。这就

是要答题“要点化”。当试题涉及到很多时,答案的每个要点就要简明扼要;试

题要求的内容较少,答案则应相对比较详细具体。

第四,文字准确,条理清楚:有些考生答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语无伦

次,词不达意,不会概括,罗罗嗦嗦写了一大篇,不得要领,看不懂他究竟说

什么。有些考生采用“多答战术”,不管与题意有关无关,让阅卷去“拣破烂

儿”。这都是不可取的。好的答案在表达上应力求文字准确、简炼。这就要学

会提炼和概括。另外,在答案编写形式上,要根据题意和答案内容分段高中政

治,每段之中的每个要点前面必须有数码序号,做到“段落化、要点化、条理

化、序号化”,以求层次清楚,使人一目了然。

例1: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

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

社会阶级构成以及、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间界定和要求回答的内容。时间是近代前

期,内容是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的构成及教直、科技五个方面。据

此分析,这一时期的变化体现在:从政治制度方面看,表现为封建君主专制被

推翻,建立起共和政体。从生产方式来看,从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过渡;从阶级结构来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

级产生。从教育来看,教育内容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集中体现为新式学堂的

出现。科技方面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参考答案:

(1)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2)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3)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4)出现了新式学堂。

(5)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例2:中国近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对中

国近代化演进层次的论述,史学界有多种观点。一位著名史学家认为:中国近

代化先后经历战争后的“观念转变”、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革”、19世纪

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三个时期,并沿着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根据所学

知识,结合以上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观念转变”“器物变革”“制度变革”分别指什么?

(2)以上变革对中国社会各产生了什么重要的积极影响?

解析:本题从近代化的层次性立意,考查分析理解问题却对史实的运用能

力,解题时首先理解近代化的三个层次,其关键在于利用时间限制筛选事件,

“战争后”的“观念转变”,应指新思想的萌发:19世纪中后期的“器物变

革”,指洋务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制度变革”涉及的事件较多,要考

虑全面。第二问答题比较简单,注意语言要简炼,条理要清楚。

参考答案:

(1)“向西方”的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

(2)影响:①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

第一步。②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外国经济的扩张。③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