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及解析_第1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及解析_第2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及解析_第3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及解析_第4页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模拟卷十三

一、单选题

1、下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B.1925年

C.1926年D.1927年

2、声音的存储和播放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许多领域,成为宣传报道、科技研究和艺术

创作的重要手段。下列人物中,最早制造商用留声机的是()。

A.贝尔B.瑞利C.爱迪生D.浦耳生

3、验钞机上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电视机的遥控器发出的光可控制电视机。

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发出的都是红外线

B.它们发出的都是紫外线

C.验钞机发出的是红外线,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紫外线

D.验钞机发出的是紫外线,电视机遥控器发出的是红外线

4、宋代朱或在《萍洲可谈》中记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该记载表明,指南针在宋代已经用于()

A.地理研究B.天文观测

C.迷信活动D.航海

5、实现了几何和代数的结合的是()。

A.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学B.牛顿建立的微积分学

C.莱布尼茨建立的微积分学D.哥白尼创立的太阳中心说

6、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史批评、翻译等多个领域都有贡献,并有相关作品结集

流传后世。下列属于其小说集的是()。

A.《准风月谈》B.《故事新编》

C.《朝花夕拾》D.《花边文学》

7、下列哪位不是元曲四大家?()

A.马致远B.王实甫

C.郑光祖D.白朴

8、南宋时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其中陆游声名最著。下列各诗句不是陆游所做的是()。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折腰曾愧五斗米,负郭元无三顷田

D.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9、俄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是()。

A.普希金B.高尔基

C.托尔斯泰D.奥斯特洛夫斯基

10、完成于元代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是()。

A.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B.顾闵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C.韩滉的《五牛图》D.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二、材料分析题

1、一个人的目光发自他的内心世界。目光的颜色表征了一个人的信仰与观点,而它与自然光

的偏离程度则衡量着他的阅世是否成熟。目光的视野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胸怀。目光的温度,

流露出一个人的情感。目光的光压显示了一个人的勇气、决心与意志。一束怯懦的目光,光

压几乎接近于零。目光的高低常与一个人地位的尊卑相联系。目光的深浅则透着一个人的容

智、聪慧与文化修养。而目光的真伪完全是一个人是否诚实的标志。

目光还反映出一个人的综合气质。如他的人格品位,机智程度,灵气天分,城府心机,

阅历深浅,胸襟气度,风范操守,文化素养,行为习惯……从一个人的目光里,你可以读出

他的心灵,看到他更为深层次的内涵。怪不得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不过,眼睛确

实是一个人最有神韵的地方。

有的人相信名片上的官街,有的人甚至妄言,服装是一个人的“第二名片"。实际上,这两

者都是最容易伪造的。而一个人的目光才是高度“防伪”的。一个人可以很容易改变他的服装,

但却难以改变他的目光。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曹操接见句奴使臣,他自以为形

陋不足以向远方强,俘之国显示天威,特叫崔季洼代他充当大王角色,自己则握刀立旁充做侍

从。事后有人问使臣:"魏王如何?"句奴使臣回答

说:"魏王形态仪表倒也不凡,但是旁座那位炯炯有神的握刀人才是真英雄。

善良的人们,要把握住自己的目光,去辨真伪,发现美,择良善,并发出自己纯净善良

的目光。我们每一个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的各种光照之下,同时也生活在社会的众人目光之中。

这个世界若是更多些真、善、美的目光,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摘编自詹克明《目光》)

问题:

(1)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目光所反映的一个人的特性。

(2)文章用"真假魏王"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请简要分析。

2、世界各国文化都包含无形和有形两个层面,这二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称为"道"和"艺"。

各种具体的学问,可称为“艺”;万物共通的道理,可称为"道"。

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之间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并着重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

"求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

“道”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被称为“道文

化"也不为过,它以传道、明道、行道为指归,以求道、悟道、振道为根本,以载道为内涵,

以达道为究竟。儒家将其表述为“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有心悟",下学"人伦日用",上达"天

道性命”,就是说要从具体的“艺"上升到"道",用"道"来指导"艺"。

“艺''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孔子在《礼记》中多次提到要以"六艺”来教育青

少年。"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指各种礼仪规范、唱歌、跳舞等,属于文艺范

畴;射御包括射箭、骑马等体育运动,属于武艺范畴;书数指书法、算数、天文地理等知识,

属于技艺范畴。因此,“艺"包含文艺、武艺、技艺等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朱熹

《大学章句•序》中提道:“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可

见,古人从小就要学习诸多"艺"层面的知识,这对于提高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举例来说,武艺

中的"射"在古代是相当被重视的活动,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运动,通过这项活动还可以培

养心性:射箭时必须身体端正,精力集中,心无旁鹫,若射不中也当反躬自问,而非怨天尤

人。古人通过简单的"射"提炼出了丰富的“道"的内涵。

古代多数老百姓不识字,却懂得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观念就是从说唱、戏曲中学得的。

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高台教化〃,其中的正邪虽然过于脸谱化,但恰恰是这些让人们懂得了善恶

之分。艺术的呈现和发展,一定要遵从"由艺臻道,以道统艺”的传统精神,努力恢复艺术陶冶

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本来功能,不要让艺术异化为拼比技巧、追逐名利、

刺激感官、煽动人欲、腐蚀心灵、污染社会的玩物。

天地万物,道通为一。《中庸》中讲"道不远人",但不是人人都能感受到"道",的存在。

"道"类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气",它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精神、能量,跟具体操作层

面的气功没有关系,而是一种无法用语言传达的精神力量。而各种门类的"艺"都是可见、可听、

可感的,必须通过视、闻、摸,去体会内部所包含的道理,通过外在的形象,达到对其内在

理念、观点的体悟与认同,得到更高层次的智慧。

中国古典文化极其注重对"道"的领悟和把握,将这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视为文化之魂魄,我

们可以从提倡、宣扬古典文化中门类丰富的"艺"入手,进而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以达

到恢复、增进、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道与艺》)

问题:

(1)文章认为中国文化中的"道"和"艺"分别有何特点?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2)文章为什么说中国文化中的“道”和"艺"是统一不可分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3、今日所讲,专为现在有职业及现在正做职业上预备的人-学生-说法,告诉他们对于自己现

有的职业应采取何种态度。

敬业。对于“敬"字唯有南宋教育家朱熹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

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鹫,便是敬。业有

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

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财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

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

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

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当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

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作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其如此,所以

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

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

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

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病楼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凡做一

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栖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

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捅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

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

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

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衰读职业之神圣;从事实

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

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

业,不外这些道理。

(摘编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问题:

(1)文中所说的“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如何理解?

(2)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

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也有人引用拿破

仑名言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请谈谈你的看法。

4、乡间读书过个年

一近年关,苍茫的岁末时分总是格外地撩动着城里游子的心境。一时间周围总像有声音

在急不可待地催促我踏上归家的行程。收拾好行李,常常丢三落四地忘却家人嘱咐携带的东

西,却总忘不了整理好几册自己要读的书。说真的,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

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

在祥和氤氤的冬日乡间,我有机会独自面对着收割后一派深沉平静的田野,感受着漂浮

在乡间晨曦里那种白露未曦的独特气息。村舍间红色的桃符、响亮的鞭炮交织起洋洋的喜气,

院落里农事已毕的乡亲们围炉沽酒,在微微醉意中品味着日常生活小满足中的大幸福。在乡

间读书总是让人有着太多的感动与联想,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纯粹

中国式的生活感受,都在这样一个极其中国化的时节中凸显出来,让你远离尘嚣,亲近风土,

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到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

走进异地城里读书已经多年,读出那份困惑与浮躁却是始料未及的。今天读书人的心灵

早已失却了往昔的宁静与纯粹。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但也喧闹不堪,一切让人目不暇接,但

心灵似乎更加苍白贫血。物欲横行代替了文雅从容的涵泳,膨胀的功利之心侵吞了悠游的读

书之乐。在城市钢筋水泥丛林里的读书人忙碌于排行榜、传媒、畅梢书和不着边际的研讨会,

这种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身在香港繁华之地的董桥先

生刻闲章一枚说:“我是个村郎,只适合守篷窗、茅屋、梅花帐。”

年头岁尾偶尔从生活的漩涡里平静下来,惊心岁月,又流年暗换,蓦然发觉生命里又有

一些日子远去了。对一个读书人来说,过年时回乡间读书,在心灵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

才能真的留住岁月,留住自我。

问题:

(1)结合材料,分析作者为什么说“再也没有比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

了”。

(2)文段中"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读书”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5、路灯下的守望

没有晚风吹笛,没有月光煮酒,一盏盏灯火点亮孤独的城市。我匆匆吃过母亲中午走时

预留的晚餐,躺坐沙发,开始用遥控器点播欢愉。荧屏里刀光剑影,红颜如玉,上演着绚烂

的青春与江湖,我陶醉其中,几乎忘却了母亲单车远骑,在现实里沉重呼吸。

不去管它,时间尚早,节目大好,快乐总是将忧愁代替。墙上挂钟嘀嗒嘀嗒,一圈圈地

轮回,楼梯幽暗寂静,始终听不见母亲踏响的脚步。我开始坐立不住,披衣,下楼,伫立在

路灯下守望。一拨拨人影来去,没有熟悉的步履。夜风清寒,也不忍搅醒满街的浅梦。我在

路灯下来回地张望踱步,以此驱赶着浓浓的睡意。原来这守望,并没有臆想的雅趣,而是桩

焦虑烦躁的苦事。

母亲去的地方,我没有去过,只听妹妹讲起过。据说是个破旧的厂房,里面堆积着如山

的啤酒瓶子。母亲戴了手套,坐在池边,机械枯燥地挥舞着一把钢丝刷子,将一堆的“瓶山”,

清洗干净,转移到另一堆去。

从学校毕业之后,我一身娇气被现实碰撞得狼藉,蜗居家里,闭门不出,就如一只受伤

的鞋子,被生活丢弃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只有母亲心急,她要把鞋子扶正,让它端端正正

地上路。

这活儿,本是为我揽下的,一来解解寂寞,二来赚点收入,我不去,母亲就顶了急。瘦

弱的身躯不停歇地运作,自然吃力,况且路远,又得单车载步,风来,吹乱鬓发,雨来,淋

湿单衣,担心越来越盛,守望越来越长,我劝母亲别去了,母亲抹去额上汗水,说再坚持下,

干够一月吧,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呀。

母亲说到做到,一日日继续下去。我不明白她的执着,暗笑她的迂,可是每当深夜又不

免担忧,于是这守望,也便在路灯下一夜夜继续下去。

当母亲干满一月回家时,我如释重负般吁口长气,我知道,我的守望终于结束了。我挺

直腰身,只顾在青春的风中前行,根本就没在意身后的母亲,她悄悄接住我丢弃的守望,街

在深情的眸子里,望穿我一生。

那段日子,也许真是太过年轻了吧,根本不懂得也不愿意守望,把自己藏在荧屏里,藏

在梦境里,悠闲了自己,辛苦了母亲,以致现在行走街上时总不能仰望路灯,总感觉那柔和

的灯光是灼眼的。每每回首来时路,就觉得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灰暗的。

问题:

(1)结合文段谈谈“守望”的两层含义。

(2)文末作者为什么说"每每回首来时路,就觉得这青春一半是明亮的,而另一半,分明是

灰暗的“?

三、写作题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博览群书总还是要的,读书人喜欢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仔细想想,在人身上真正起作

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了的那几部书。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本。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的,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他的时

候突然来访。"

培根说:"外在的偶然因素经常影响人的命运,但人的命运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13参考解答

一、单选题

1、【教育专家解析】B。解析:民国元年是1912年,民国十四年即为1925年。

2、【教育专家解析】Co解析:留声机是由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的。1878

年4月24日,爱迪生留声机公司在纽约百老汇大街成立,并开始销售业务。

3、【教育专家解析】Do解析:所有家用的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对人体无害的红外线。而验

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紫外线可让荧光物质感光,用来防伪。

4、【教育专家解析】Do解析:从材料信息"舟师识地理""阴晦则观指南针"可知,这一时期指

南针已经用于航海。

5、【教育专家解析】A。解析: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改变了自古希腊以来代数和几何分

离的趋向,把相互对立着的"数"与"形"统一了起来,使几何曲线与代数方程相结合。

6、【教育专家解析】Bo解析:《准风月谈》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故事新编》是鲁迅先

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

散文集。《花边文学》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

7、【教育专家解析】B。解析:元曲四大家分别是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8、【教育专家解析】Co解析:C项出自辛弃疾《和赵直中提干韵》。

9、【教育专家解析】Ao解析: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也是现代俄

国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10、【教育专家解析】D。解析:王希孟生活于北宋,顾阂中生活于五代,韩混生活于唐代。

黄公望是元代画家。

二、材料分析题

1、【教育专家解析】

(1)目光反映的一个人的特性有:内心世界,如信仰观点、是否成熟、勇气意志、情感

和修养;综合气质,如人格品位、机智程度、灵气天分、城府心机、风范操守、行为习惯。

(2)文章举"真假魏王"的例子,旨在说明一个人的服装等外在容易改变,但目光是无法

改变的。曹操使崔季挂假装魏王,自己扮成侍卫来面对句奴使臣,二人交换了衣服,但句奴

使臣还是从目光中看出,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说明即使一个人的服装改变了,他的目光也

不会改变。

2、【教育专家解析】

(1)"道"是指万物共通的道理,是无形的,在中国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艺”是

指具体的学问,是有形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丰富,包括文艺、武艺、技艺等日常生活

中方方面面的知识和技能。

(2)在中国文化中,“道"和"艺"是统一不可分的关系,强调“由艺臻道,以道统艺","求

道",被作为一切“艺”的根本指归。中国文化的“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具体的“艺"要上升

至U"道",用"道"来指导"艺"。古人从小要通过学习诸多"艺"层面的知识,来领悟其中丰富的“道"

的内涵,这对于提高个人修养非常重要。古代多数老百姓不识字,但能从说唱、戏曲中懂得

做人的道理,说明中国传统艺术具有陶冶性情、净化人心、提升人生、和谐社会的功能。中

国古典文化极其注重对"道"的领悟和把握,将这种更高层次的智慧视为文化之魂魄,但主张通

过古典文化中门类丰富的"艺"入手,进而理解并体会更高层次的“道"。因此,中国文化的"道"

和“艺”是统一不可分的。

3、【教育专家解析】

(1)"人生合理的生活”是指敬业。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

认定一件事情去做,并忠于这件事,实实在在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圆满地劳作。这便

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2)"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

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任何职业从价值角

度看都是平等的,劳动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意思是职位有

高低之分,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奋斗。这两句话不存在矛盾。从事一项职业,

必须具有敬业精神,实实在在把它做好;只要把职业做好了就可以得到更高的职位,就能获

得进步,更上一层楼。

【解析】

第一题,本文围绕“敬业”主题展开论述。因此,“人生合理的生活"与"敬业"休戚相关。通

读文章,提炼要点,可知尊重劳动、忠于职业,把一件事情做好就是人生的合理生活。

第二题,题干包含两种观点:一种是学理上剖析,职业的价值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

另一种是职位有高下之分,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要为之努力奋斗。因此,这两个观

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结合全文的理解,首先是分别指出这两句话的含义,其次找出两种

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可。

4、【教育专家解析】

(1)因为在乡间读书能够让作者感受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走进

民间与历史的深处,刻骨铭心地触摸到在庄稼与方言间流淌的中国灵魂与东方血脉,在心灵

宁静与平和的无穷感悟中,留住岁月,留住自我。

(2)表达了作者认为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及人们的功利之心,侵吞了读书人感悟心灵宁

静与平和的读书之乐。

【解析】

第一题,文段开篇作者强调自己回乡过年时总是不忘带几册自己想看的书,“再也没有比

过年时到乡间,更能唤起我读中国古书的情怀了",一个"再〃字和一个"更"字,就准确地表达

出作者对“在乡间读书"的喜爱之情。文中第二段详细陈述了作者在乡间读书的感受、体会,这

些感悟正是作者喜爱在乡间读书的理由,即感受乡土、家园、传统、朴素生命里的浮世悲欢,

走进民间与历史的深处,感悟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第二题,文段倒数第二段指出现代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物欲横行,人们很难沉下心读

书,寻求内心的平静,这也就是作者说“现代人的读书生活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正的

读书”之意。

5、【教育专家解析】

(1)一是我满怀担忧、焦灼地在路灯下等待单车远骑、做工深夜不回的母亲;二是母亲

对我的深切关怀,守望我一生。

(2)"青春一半是明亮的"源于母亲对我的呵护,守望我一生,让我不至于被生活丢弃;"另

一半分明是灰暗的",是指我的年轻、任性,辛苦了母亲,我对母亲深怀愧疚。

【解析】

第一题,文章以“路灯下的守望”为题,全文前半部分陈述我在路灯下守望做工深夜晚归的

母亲时的焦灼、烦躁,正是为了映衬后文母亲"守望我一生"无怨无悔的伟大。前者是字面意思,

后者是字里行间的深意,二者结合突出我的年轻不懂事,更是在表现母爱的伟大。

第二题,文中母亲之所以单车远骑,深夜晚归,是因为我的任性,不去做本属于我的活,

母亲才去顶了急,我悠闲了自己,却辛苦了母亲。作者将青春评价为一半明亮,一半灰暗,

一方面是在表现作者对伟大母爱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在表现作者对自己不懂事的深深自责。

三、写作题

1、【教育专家解析】

注重阅读方法增加知识储备

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是和高尚的人在交谈。人需

要博览群书,但是真正在人身上起作用的,一定是真正读懂、读通、读化的那几部书。对一

个教师而言,更需要好读书、读好书,在掌握阅读方法基拙上,不断增加知识储备。

教师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阅读书籍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过多的阅读反而抓不住重

点,教师需要明确自己阅读的重点和掌握一定的方法。毛泽东在读书的时候非常反对只图快

而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对于一些文集,他都仔细钻研,反复诵读和咏唱。这种读书方法也

可以指导教师日常的阅读,在书籍中抓重点,努力吸取其精华。如果一味地贪多贪快,不要

说能够全部吸收,可能连读得懂和读得通都难以达到。

教师需增加知识储备,丰富阅读内容。一直以来人们头脑中都有误区,认为语文老师只

需要仔细研读语文书本;物理老师只需要关注物理教科书;生物老师只需要专注生物教材。

殊不知不同学科的老师跨学科阅读,增长不同学科的学科知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如果各

个学科老师的专业知识过于单一,不仅造成思维局限,而且授课内容过于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