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层作业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加点词文言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曾益其所不能

A.贫贱不能移B.往之女家

C.管夷吾举于士D.人恒过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一怒而诸侯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亲戚畔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失道寡助(guǎ)富贵不能淫(yín)

B.戒之日(jiè)丈夫之冠也(guàn)

C.亲戚畔之(pàn)舜发于畎亩之中(tiǎn)

D.胶鬲(gé)人则无法家拂士(bì)

5.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③⑤

二、填空题

7.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填空。

(1)孟子,名,时期思想家,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大师,他被尊为“”。

(2)《孟子》是一部记录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与_________并称“四书"。

(3)《富贵不能淫》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表达方式看,文体为,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是___

9.第二段:从攻城方面论证了“”。第三段:从守城方面论证了“"。

10.“君子”在文中的同义词是。

11.文学常识

1.填空题

孟子,名,字。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___等,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四书":《》《》《》《》)

12.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三、语言表达

13.导学二下列是孟子有关”仁政"思想的表述,请从中选择两句进行翻译,并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①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公孙丑上》

②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离娄上》

③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孟子·离娄上》

④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⑤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尽心下》

翻译:____________

我的理解:_________

14.下面材料写的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一段史实。请根据材料内容推测吴越争霸的结果,并简要说明这个结果使你对“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有了怎样更深刻的理解。

[材料]夫差既立为王,以伯豁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馀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①厚币②遗吴太宰豁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③。吴王将许之。伍子胥④甲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⑤。(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注】①种:即文种,越国的重要谋臣。②厚币:厚礼。③委国为臣接:把国政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④伍子胥:吴国重臣,因多次进谏,受谗被赐死。⑤平:讲和。

结果:___

理解: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委而去之委托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阻D.亲戚畔之背叛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7.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准确。论证时擅长蓄势。使用了对举、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18.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B.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C.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D.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9.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___。(不超过8字)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例句中的“曾”同“增”,通假字。A.移,....改变,使动用法。B.“女”同“汝”,通假字。C.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古今异义。D.过,犯错误,名词用作动词。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答案】B

【解析】A.不同,连词,承接关系/连词,并列关系

B.相同,代词,这

C.不同,助词,的/代词,他

D.不同,同“弼”,辅弼,辅佐/动词,违背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

A“环而攻之而不胜"中的“而”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委而去之”中的“而"表顺承,可以不译,意义和用法不同;

B“然而不胜者”中的“者"是“的原因”,“得道者多助"中的“者”是“的人”,意义和用法不同;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中的“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以天下之所顺"中的“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意义和用法相同;

D“寡助之至”中的“之"主谓之间,无意义,“天下顺之”中的“之"是代词,代“它”,意义和用法不同。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养成多记多积累的好习惯,在做笔记时要做好归类整理,一些常见的答题技巧: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应该注重上下文的联系,通过推敲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该词的具体含义;寻找词语的固定搭配:有些词语在文言文中有固定的搭配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了解这些搭配方式来确定该词的意义;根据语法规则判断词性:文言文中的词语有时会因为语法结构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来判断其词性;借助词典或其他资料:如果以上方法无法确定该词的意义,可以查阅相关的词典或其他资料,以获取更准确的解释;总之,在解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问题时,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并注重上下文的理解和分析。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

A注音无误;

B注音无误;

C畎亩(tiǎn)——(quǎn),有误;

D注音无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情况。词语积累包括汉字的拼音、书写、词义等,除此之外,学生还要掌握多音字、形似字、后鼻音、翘舌音等语法知识。

5.【答案】C

【解析】A、前一句的句意是: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池"解释为护城河,后一句中“池”解释为池塘,加点词意义不同;

B、前一句的句意是: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兵"解释为兵器,后一句的句意是: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兵”解释为士兵,加点词意义不同;

C、两个“者"都是代词,解释为“......的人”,加点词意义相同;

D、前一个“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后一个“之”是动词,解释为“去、到”,加点词意义不同;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先分别解释选项中加点词语在两种语境下的意思,然后判断这些意思是否相同,选出意思都相同的一项即可。解释实词意思时,应联系语境,注意词语是否存在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现象。解释虚词意思时,应联系语境,结合虚词的常见用法来进行。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有:①结构助词,译作“的";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音节助词,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无实义;④宾语前置的标志;⑤定语后置的标志;⑥代词,代指人或物,译作“她/他/它”;⑦动词,译作“去/到/往"。虚词“者”的意义和用法:①代词,可译为“......的/......的人/地方/方面/原因"等;②助词,用于判断句中表判断;③助词,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反问语气,译为“呢”。

6.【答案】D

【解析】A、①中“三里"七里”分别指内城、外城,说明防守地域之小,连这么小的地域都难以攻破,更好地论述了“天时不如地利”,所以①错误,排除此项;

B、①中“三里”“七里"分别指内城、外城,说明防守地域之小,所以①错误,排除此项;

C、④中举例子的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以“人和”来治理国家,即:施行仁政,所以④错误,排除此项;

D、②③⑤对课文的理解都正确,选择此项;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给出的五种说法,联系课文原文进行分析,判断出说法错误的句子,对选项进行排除,选出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即可。在判断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如“三里"七里”说的是防守地域之小,又如:“池非不深也"是双重否定表肯定,强调护城河的深。

7.【答案】极点

【解析】寡助之至: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至:极点。

故答案为:极点

本道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意思的理解,考点为一词多义。一般来说,一个文言实词的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8.【答案】(1)轲;战国;儒;亚圣

(2)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根据平常接累的知识,我们知道: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代表作有《孟子》。

(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根据平常接累的知识,我们知道:孟子的思想学说对唐宋之后的中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其中许多命题的哲学思辨以及伦理启示,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著《孟子》一书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在儒家思想与佛教理论交锋融合的过程中,孟子的影响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权”,而非强调伦理原则,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定为“四书”,使之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根据提示“《富贵不能淫》表达中心论点的句子"可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容易写错的字有“淫"贱”“威";

(4)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根据提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揭示中心论点的语句"可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容易写错的字有“患"。

故答案为:(1)轲,战国,儒,亚圣;

(2)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文学家代表人物及作品等文学常识,而且要对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阅读,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之外,加强课外著名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少数名家的作品,平常养成多阅读多积累多做笔记,它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很短一段时间内掌握它,确非易事,这便要求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

(2)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古今中外一些著名文学家代表人物及作品等文学常识,而且要对他们的一些代表作品进行阅读,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之外,加强课外著名文学作品的阅读,特别是少数名家的作品,平常养成多阅读多积累多做笔记,它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很短一段时间内掌握它,确非易事,这便要求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

(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一般记忆默写,相对比较容易,只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对基本篇目完成背诵,特别注意名篇中的名句,然后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就可以,理解默写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写法等方面对重点句子(特别是名句)的深刻含义、蕴含的哲理、表达的心情或情感等领悟透,这种题相对比较容易。

(4)本题考查名句默写。一般记忆默写,相对比较容易,只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对基本篇目完成背诵,特别注意名篇中的名句,然后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就可以,理解默写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写法等方面对重点句子(特别是名句)的深刻含义、蕴含的哲理、表达的心情或情感等领悟透,这种题相对比较容易。

9.【答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析】细读文本可知:第二段:从攻城方面论证了只要占据有利地理位置,比如城墙高,护城河深,就能够比单独的“天时”重要;而第三段:从守城方面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哪怕你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但是没有把众人团结起来,没有拧成一股绳,也是会吃败仗的。

故答案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证方式、方法和论证角度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结合相关语句去分析和把握。

10.【答案】得道者

【解析】文中的君子就是“得道者”,就是懂得仁政治国的人。

故答案为:得道者。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11.【答案】轲;子舆;战国;儒;仁政、性善、民本;亚圣;孔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解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性善、民本等,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主张是“仁政”,孟子的理论集中在《孟子》一书中,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故答案为:轲;子舆;战国;儒;仁政、性善、民本;亚圣;孔孟;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识记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12.【答案】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析】细读文本可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是运用举例论证;而将“得道”和“失道"对举,这是对比论证。

故答案为: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生平时要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等,注意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13.【答案】示例:不仁的人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人却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孟子认为施行仁政能得民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

【解析】

①重点词语:辟,开辟;御,阻挡。句意:国土不需要新开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团聚,如果施行仁政来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

②重点词语:是以,因此。惟,只有。播,传播、散步。句意:因此只有仁人可以处在统治的地位。不仁的人如果处在统治的地位,这就会在民众中散布他的罪恶。

③重点词语:以,依靠、凭借。濯,洗。句意:现今想要无敌于天下却又不依靠仁德,就好比拿着热的东西却不用凉水冲洗。

④重点词语:亲亲,亲爱亲人。仁,仁爱。句意:亲爱亲人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

⑤重点词语: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从来没有过。句意:不仁的人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人却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按照题意,选两句翻译即可。

结合“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知,孟子“仁政”思想以民为本,认为民贵君轻,要重视人民群众的需求。结合“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知,孟子认为施行仁政能得民心,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答案不唯一,意思相近即可。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和根据文言文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翻译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重点词语和文言特殊句式。根据文言文某一内容谈观点,要先明确概括对象;然后在文中定位相关内容,结合关键词句与文章主题、作者情感态度进行理解,注意语言表述简洁、明确。

14.【答案】结果:越国战胜吴国。理解: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伍子胥甲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豁计,与越平"这句话可知吴王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所以会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故答案为:结果:越国战胜吴国。理解:内有贤臣而不任用,外有敌国而不警惕,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在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注意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准确表述自己的阅读感悟。

【答案】15.B

16.①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②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

17.B

乙: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18.B

19.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读懂文言文,理解文言文内容。选择题注意在文言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言文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即可。

【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