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十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十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十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十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与现代气候研究的依据是大量的气象监测数据不同,在古气候研究中,对气候参照物的分析研究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文字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文字记载中的古气候;第二,考古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古生物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第三,地质资料——主要是研究分析某些特殊的岩石、沉积物判断古气候的变化。

而大型计算机出现之后,人们将各种古气候资料汇集成数据库,根据气候形成理论及统计规律,建立了气候的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使得古气候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

这些年来,气候科学发展进步,古气候研究成果丰硕,使得我们对古气候的变化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能够对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勾画出一个大体清晰的粗线条轮廓。

地球诞生时呈现熔融状态,温度非常之高。随着地球表面温度的降低,岩石冷却固化,大约在40~38亿年前形成了最初的地壳,地球的地质年代由冥古宙进入太古宙。太古宙已经有了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并孕育了生命。太古宙的气候温暖潮湿,但后期逐渐变冷,出现第一次冰川活动。元古宙藻类植物繁盛,大气中含氧量增加,气候延续温暖潮湿,但有较广泛的数次冰川活动。元古宙的震旦纪出现全球性的剧烈降温,导致了“雪球事件”。寒武纪气候温暖,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气候分带明显,早期温暖,末期冰川活动活跃。志留纪早期延续寒冷,中、晚期转暖。泥盆纪是相对温暖和干旱的时期。石炭纪气候潮湿、多雨,植被茂盛,末期进入冰川期。二叠纪气候由冷转暖。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气候都十分温暖,几乎找不到冰川活动痕迹。第三纪气候有波动,但延续了温暖,南方古猿出现在第三纪末期。第四纪气候转为寒冷,出现了第四纪冰川期,非洲的晚期智人被迫离开家园,走向了世界各地,直至全新世气候才逐渐转暖。

从全新世开始,人类逐步进入了农业社会,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全新世气候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增暖、中期温暖、晚期转冷。从全新世气候转暖起始,中华大地先后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孕育了灿烂的古文明;夏商周处于大暖期的后期,中华文明得到延续,诞生了最初的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由温暖转温凉,战国出现了大规模的战争杀戮;秦至东汉晚期气候相对温暖,开创并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进入寒冷期,这是一个极糟糕的战乱不已的时代;隋唐气候总体温暖,一度展现盛唐气象;唐中叶并延至五代时期气候转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的时期;宋至元中叶为气候温暖期,宋朝经济繁荣曾经举世无双;明清气候相对寒冷,明末农民大起义与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都与当时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有一定关系。

(摘编自徐鸣《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变迁》)

材料二:

我国古代的气候变化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地理学者关注的问题。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关于《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的研究表明,按百年尺度而论,在唐朝300多年的历史中,气候可划分成冷暖两个时期,其中以8世纪中叶(公元750年左右)为转折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教授满志敏在《唐代气候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中也认为唐代气候以8世纪中叶为转折点,分为两个时期:从7世纪初至8世纪中叶,气候冷暖特征与当代相近;而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则气候转寒,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祯在其晚年的著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通过对梅树、柑橘物候和农作物生长期的对比研究,认为唐代是一个温暖湿润的时代,同时又用一万年挪威雪线、格陵兰(位于北美洲)冰块反映的气候特征做了印证。有关专家根据物候和柑橘分布的研究也表明,唐代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出1℃。据历史记载,唐代发生的水灾比较多,由此可知,唐代长安气候温和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温暖湿润,这一时期农牧业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可供农作物的生长期增长,复种指数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提高,水利建设也成效显著。由于国力强盛,南方地区的开发有了保证,气候的温暖湿润为唐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各类寒冷事件频繁发生,秋季冷空气南进的时间提前,春季则推迟。相应的,霜冻与降雪出现的最早、最晚时间都有提早或推迟,无霜期变短。从对河湖海冰冻现象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气候带要比现代南退一个纬度。这种相对寒冷的时期从安史之乱前后一直延续到五代时期。

(摘编自谢爱民《气候变化与盛唐转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气候与现代气候的研究依据有所不同,前者一般通过文字资料、考古资料和地质资料展开,而不能依靠数据。

B.地球诞生后,生命衍化乃至人的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从全新世开始气候逐渐转暖,人类便逐步进入农业社会。

C.气候变迁对农业生产活动影响重大,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朝代的盛与衰大体伴随着气候的暖与冷,规律较为清晰。

D.大量研究表明中国唐代的气候在8世纪中叶开始趋冷,这为气候变化影响了唐代盛衰的认识提供了科学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四段中“宙”“纪"世”都是地质年代分期单位,三者中“世"的层级最小。

B.在历史上不止一个时代气温偏高,说明了全球变暖未必源于温室气体排放。

C.人类在全新世步入农业社会,因此后来的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不属全新世。

D.竺可桢通过格陵兰冰块印证了唐代气候温暖,说明同时期北美气温也偏高。

3.下列关于古代气候的研究,方法不当的一项是()

A.通过《竹书纪年》中周孝王时汉江结冰等史料,佐证该时期中国偏冷。

B.通过考古资料证明,汉武帝时期一些亚热带植物生长北界远超过当代。

C.通过对岩溶石笋开展研究,揭示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中自然因素的作用。

D.通过统计明清两代咏雪诗词的各自数量,来对比两个时代的气候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两幅图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图1说明,气温高时,雪山的雪线就高;气温低时,雪线也会相应变低。

B.中国气温与挪威雪线的高低并非完全一致,说明气温在时空上有复杂性。

C.图2显示,中国气温在唐代整体上偏高,与材料中的相关描述基本吻合。

D.从图2来看,在历史上,挪威雪线与中国气温高低的整体走势并不一致。

5.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材料二中唐朝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教训,给我国长远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讲故事的人[注](节选)

莫言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①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②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③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母亲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的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派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④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会改变故事的结局。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

⑤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放牛羊。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边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边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着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⑥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两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⑦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大部分文学价值不高。

⑧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⑨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就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了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⑩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污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

(有删改)

[注]此文摘编自莫言2012年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表获奖演讲时,“我”最怀念的人是母亲,因为“我"的小说都是为她而写的,她却无法分享“我”获奖的荣光。

B.母亲认为说书人油嘴滑舌、不务正业,认为我讲故事也是“耍贫嘴”,说明她没有认识到讲故事价值,为我的未来担忧。

C.听到的许多鬼神故事、逸闻传奇让“我”有强烈的现实感,其原因与元杂剧《窦娥冤》虽情节传奇却充满现实感的原因不尽相同。

D.作者用“炫耀"文学价值不高”“阅读并不认真"等词语描述自己及自己的早期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真诚、坦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中四个“有时候”领起一组句子,将“我"在荒草滩上放牧牛羊的孤寂感外化为具体场景,让孤寂变得鲜活可感。

B.第⑧段“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作者以“农民"自比,以“土地”喻小说《秋水》,精妙贴切,充满乡土气息。

C.第⑧段“颐指气使"和“独断专行”两个成语一般作贬义使用,用在这里形象生动地说明作家创作时应当充满自信,自由书写。

D.第⑩段中,作者用“那个得奖人"他”来称呼作为“争议对象"的自己,凸显了他跳出当事人身份冷静面对争议的态度。

8.莫言说:“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其实也可以说,我是一个观察人、研究人,包括研究我自己、观察我自己的人。”作者研究、观察“自己”,获得了哪些认识?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9.这篇演讲为什么要以“讲故事人”为标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欲征伐,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法曰:“无所不用间也。"周①将韦叔裕,字孝宽,以德行守镇玉壁。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②者,皆为尽力。亦有齐人得孝宽金货者,遥通书疏。故齐动静,朝廷皆知之。齐相斛律光,字明月,贤而有勇,孝宽深忌之。参军曲严颇知卜筮,谓孝宽曰:“来年东朝③必大杀戮。”孝宽因令严作谣歌曰:“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百升,斛也。又言:“高山不推自崩,槲木不扶自立。”令谍者多赍此文,遗之于邺。祖孝征与光有隙,既闻更润色之。明月卒以此诛。周武帝闻光死,赦其境内,后大举兵,遂灭齐。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宋史》云:张齐贤知代州,契丹入寇,齐贤遣使期潘美以并师来会战,使为契丹所执。俄而美使至,云:“师出至柏井得密诏,不许出战,已还州矣。"齐贤曰:“敌知美之来而不知美之退。”乃夜发兵二百,持一帜,负一束刍,距州西南三十里,列成燃刍。契丹兵遥见火光中有旗帜,意谓并师至,骇而北走。齐贤先伏卒二千于土镫砦,掩击,大破之。《通鉴·宋纪》云:韩世忠驻镇江,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图进取。会遣魏良臣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出境,而上马令军中皆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至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金人闻世忠退,喜甚。达孛也引千骑过五阵东,伏兵四起,遂擒达孛也等。

(节选自《间书》,有删改)

[注]①周:指北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都城为长安。②齐:指北齐,因皇室姓氏为高氏,故又称高齐,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政权之一,都城为邺城。③东朝:指北齐,北齐位于北周东面。④魏良臣:南宋大臣,属亲金派人物。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于是A引军至B大仪C勒五阵D设伏二十E余所F约G闻鼓H即起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意思是因此、于是,与《庖丁解牛》中“因其固然”的“因"意思不同。

B.赍,文中指携带,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赍"意思相同。

C.有隙,指有嫌隙,与《鸿门宴》中“令将军与臣有郤”的“有郤"意思相同。

D.刍,指“草”。束刍,有“祭品"成束的草”等义,文中就是指“成束的草"。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派间谍侦察敌情,是进攻敌人前的必做功课。通过间谍的侦察,可以探明敌人的兵员、力量、动静等情况,这样做对取胜有所帮助。

B.韦孝宽通过派间谍进入北齐以及收买北齐人为间谍等手段,可及时掌握北齐的情况,为其后北周出兵灭亡北齐,扫清了障碍。

C.宋朝张齐贤利用契丹只知道潘美率军前来而不知其已奉命撤军的认知,派出奇兵,大造声势,使契丹军队自乱方寸,从而大败敌军。

D.宋朝韩世忠随机应变,让军中撤除柴灶,利用派往金国的使者魏良臣传递假情报,然后设伏兵大破金兵,活捉其将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宽善于抚御,能得人心,所遣间谍入齐者,皆为尽力。

(2)齐贤遣使期潘美以并师来会战,使为契丹所执。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14.韦孝宽令人“作谣歌”,想传递什么信息?目的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①

白居易

闻停岁仗轸②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

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

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

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注】①元和十二年春江州作。岁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接受四方朝贺。②轸:忧虑。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

B.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

C.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乱的决心。

D.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不同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中难得的变奏。

16.本诗题中的“率尔"与《论语·侍坐章》子路“率尔而对”的“率尔"相比,有哪些异同?请结合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表示自己与其他人为政的才能不同的句子是“_”;孔子点评冉有志向,指出治国与国家大小无关的句子是“_"。

(2)“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登岳阳楼》中“_"与“_”对比,阔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_"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_”,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为丰富同学们校园生活,学校决定在高一年级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假如你是学校学生会的负责人,请组织学生会成员积极策划此项活动,并完成其中的三项任务。

任务一:

“非遗"社团拟在校报上刊载一则关于“戏出年画”的介绍文字,但搜集到的部分文段在遣词造句方面有需要斟酌之处,请组织大家讨论并提出你的建议。

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传统年画中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题材的作品,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会绞尽脑汁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它的掌舵者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搬到画面中。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A。戏出年画相当于把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舞台演出转化为可长久欣赏的平面艺术,寻常百姓将之张贴于家中,睹其形如闻其声,B便可时时欣赏戏曲之精妙。

①戏出年画中要数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精彩。②流传下来的杨柳青戏出画样多达数百种以上,③涵盖了文戏、武戏等多种戏曲演出形式,④内容都是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⑤清末武打戏广泛流行,保留了大量精彩的武戏题材,如脍炙人口的三国戏、隋唐戏、公案戏等,⑥一些经典的画样每年再版重印,C。⑦这类武打戏出善于突出角色的功架姿势,抓住不同行当的角色特点加以刻画和表现,⑧深受广大劳动人民所喜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言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任务二:

学校话剧社计划在艺术节汇演时表演课本剧《雷雨》。在排练阶段有些问题需要讨论,请为话剧的排练给出你的意见。

20.比较下面的话剧选段与戏曲唱段,请简析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

曹禺话剧《雷雨》片段: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鲁侍萍(低头)哦。

周朴园你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根据原著改编的评剧《雷雨》中的唱段:

这家具一件件南北辗转,亲手搬亲自摆一如从前。

留梅厅三字匾为你题签,挂门楣似见你形影流连。

这玉照记下你当年娇艳,置案头常抚摸盼你回还。

世间有铁石人无情无念,周朴园绝非是负心儿男。

任务三:

文化艺术节汇演定于下周五在学校礼堂举行。预热在即,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参与本次活动,校团委老师拟邀请你参与文化艺术节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的讨论。

21.与会之前需要提交一份宣传草案,请选用两种媒介,结合示例予以完善。

文化艺术节跨媒介宣传策划草案媒介一:校园海报宣传思路:以排演时的趣图为底本制作主题鲜明海报,张贴于教学楼各个楼层。媒介二:_______宣传思路:__________。媒介三:_______________宣传思路: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德拉蒙德说:“不愿说理是固执,不会说理是傻瓜,不敢说理是奴隶。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1~5题答案】

【答案】1.A2.C

3.D4.D

5.①不断提高长期气候变化研究和预报水平,对不利影响防患于未然。②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告别“靠天吃饭”。③守住基本农田数量红线,以抵御各种天灾带来的粮食减产风险。④加强赈灾、抗灾、救灾体系建设,确保大灾面前农业和社会稳定。⑤加强国家层面粮食储备,避免潜在的气候风险对农业发展的冲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A7.B

8.①认识到曾经的农村生活是一笔财富,“高密东北乡"是自己文学经验的滋生地;

②认识到作家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作家在创作时要有“颐指气使”“独断专行"的气魄;

③认识到自己受到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是源于灵魂深处与他们相似,更清醒地认识到要离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④认识到面对争议时应跳脱出来,保持冷静,坚守作家的本分和职责,坚信写作的价值。

9.①全文围绕“讲故事的人”展开叙述。文章讲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成为“讲故事的人"的过程;其中又杂以议论,说明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