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雁峰区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请注意: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论是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还是韩愈的“不平则鸣”都未能得到宋人的呼应,因为这两个命题都含有发牢骚之意,与宋人的中和诗论相左。但导源于这两个命题的“诗穷而后工"之说,却得到宋人的广泛认同。

这一命题见于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中的一段话:“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它不仅揭示出古代诗人创作的规律,即真正优秀的作品总是出现于诗人屡经生活的磨难之后,而且总结出个人的阅历遭遇(“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与诗歌的情感内涵(“忧思感愤之郁积”)之间的因果关系。欧阳修所说的“穷"是指一种政治处境,而非“穷饿其身”的经济状况,因此,“忧思感愤之郁积"往往表现为深沉的忧患意识,而非穷酸的牢骚不平。

更多的宋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来理解“诗穷而后工”。他们普遍认为,命运的不幸使得诗人有可能更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扩大观察的视野,并更深刻地体验到现实人生的底蕴。一方面,“穷于世者"往往将压抑的情绪全部寄寓于诗歌之上,以诗歌作为痛苦人生的镇痛剂,因而能在诗艺上精益求精;另一方面,“穷于世者”相对退到社会的下层,对人生世相有更深刻的体察,对天地事物有更透彻的认识,从而写出符合人情物理,引起读者共鸣的优秀作品。真正伟大的作品,很难产生于高坐庙堂或养尊处优的生活。命运之“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向诗人伸出了幸运之手,使之流芳百世。

宋代还有人从天命角度解释“穷而后工”现象,把“穷"看成是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或惩罚。前者是对欧阳修观点的引申,视不幸的遭遇为上天的恩赐,如苏轼在评论杜甫时所说的“诗人例穷苦,天意遣奔逃”“巨笔屠龙手,微官似马曹"等语便是此意,以为上天有意安排诗人经历人间难免之不幸,使他发之于诗,传之万年。这种说法或许带有宋人调侃的意味,即将人生的缺憾化解为艺术的慰藉。后者是对欧阳修原意的误读,“穷而后工”被倒置为“工而后穷”,比如南宋诗人赵蕃的理解和发挥:“少陵流落白也窜,郊岛摧埋终不起。是知造物恶镌鑱(刻画,描写),故遣饥寒被其体。”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欧氏观点的延伸,不如说是宋祁之论的嗣响。欧阳修强调“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笔者怀疑这就是针对同时代的宋祁而发的。宋祁认为,诗蕴藏于天地之间,有才之人可以获得,“然上天吝之,其(指有才之人)取之无限,则辄穷踬其命,而怫戾所为”,此即“诗能穷人"。这种说法倘若不是激愤或戏谑的反语的话,那么未免带有太多的神秘和宿命的色彩,而且犯了倒因为果的常识错误。

对生活与创作关系的深刻揭示,正是“穷而后工”之说最有价值之处。

(摘编自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

材料二:

“穷而后工"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穷而后工”的“穷”,不是指“贫穷”,它与“达"相对,是指诗人坎坷的生活遭际,以及与此遭际相联系的人生的痛苦、焦虑等情感体验。所以欧阳修所说的“穷”,用现代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人的缺失和缺失性体验。人的体验有两种:一种是丰富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成功、生活的美满等所引起的愉快、满足的情感体验;一种是缺失性体验,即由于事业的失败、生活的不幸等所引起的病苦、焦虑的情感体验。诗人之“穷”,诗人的这种缺失性体验,乃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并映现出真正的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人的需要是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的。人的需要无穷无尽,所以人永远处于缺失之中,痛苦与焦虑一类缺失性体验也就永远伴随着人生。我们不必把人的缺失、痛苦、焦虑和忧伤完全看成是消极的。诚然,缺失、痛苦、焦虑等也许是人生的苦难,它折磨人、摧残人。但一定程度的缺失、痛苦、焦虑,对人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没有大气的压力,我们的身体就要爆炸,人若是一切都美满、得意,没有丝毫的艰难、不幸,生命就可能因无限膨胀而走向灭亡。感情深笃、精神敏感的诗人,最深刻细微地体验到这一切,甚至把这种缺失视为独特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为什么东奔西跑,浪迹天涯而不知疲倦?为什么承受了那么多的忧伤、痛苦、焦虑、不安而不改初衷?乃是出于真正诗人对“穷”这种生存和生活方式深刻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诗人要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这种忧患伴随终生的“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呢?

“穷”是诗歌创作的发动力。“穷"作为诗人遭受的内部和外部的挫折,使他的缺性体验达到某种极限,这样就必然导致他的心理能量蓄积到饱和的状态,而产生心理失衡。如何释放饱和的心理能量,以恢复心理平衡呢?这有多种多样的途径,而诗歌创作作为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就是释放、宣泄人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降低紧张水平,恢复人的心理平衡的一条途径。所以诗人之“穷”,不是诗人之不幸,从创作角度看,恰恰是他的大幸,因为他由此获得了一种不能不写的创作驱动力。这种情形就像时钟上紧了发条,它不能不开始走了。欧阳修所说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正是上述心理规律的古典表达。诗人之“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诗人之“富"。正是在“穷”中,诗人蓄积了最为深刻、饱满、独特的情感,正是这种带着眼泪的情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诗人推上了创作之路。

(摘编自童庆炳《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穷者而后工"说的心理学内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提出的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命题,揭示了古代诗人的创作规律,构成了宋代中和诗论的组成部分,得到宋人广泛认同。

B.宋代有很多诗人从社会阅历的角度理解“诗穷而后工"的命题,涉及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精心锤炼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

C.对一个人而言,适当的缺失性体验不可缺少,它有利于生命的健康发展,让人感情深厚、精神敏锐,避免生命因膨胀而灭亡。

D.对于“穷”的内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阐释并不相同,前者阐释为诗人不幸的处境遭遇,后者阐释为诗人的缺失性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穷而后工"的阐述可知,若一位诗人在迁谪中以诗抒发忧国之情,这种情感会被欧阳修赞赏。

B.以下内容不适合作为材料一第三段的论据:李白年轻时漫游各地,雄奇秀美的自然山水助他妙笔生花,留下大量佳作。

C.材料二中欧阳修的“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等话语揭示了诗歌创作的心理规律,其中的“郁积"即为心理能量的蓄积。

D.对于“穷而后工”之说,材料二重在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这比材料一从诗人处境的角度所作的论述更为深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提出“诗穷而后工"的命题,然后从不同方面阐述这一命题,最后总结了它的价值所在。

B.材料一认为宋代有人将“穷”视为上天对优秀诗人的奖赏,所引用的苏轼的诗句便可以证明这一点。

C.材料二第一段通过分析两种体验对人生的影响,论证了该段的中心论点:适当的缺失性体验对人而言不可缺少。

D.材料二以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为喻,形象地阐明了缺失性体验所导致的心理失衡推动诗人进行创作的情形。

4.材料一作者怀疑,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看法是针对宋祁而发的。作者这样怀疑的理由可能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江淹,南朝梁文学家。少孤而家贫,爱好文学。刘宋时入仕,辗转于诸王幕府,郁郁不得志。齐时受到赏识,逐渐显达。至梁,官运亨通,官职显赫,深居庙堂,安享尊荣。江淹早年以辞赋著名于世,晚年仕梁后才思减退,再未有佳篇传世。

为什么江淹晚年再未有佳篇传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探究。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等父亲拴好马走进帐房时,炉火已经生起,①一个边沿满是豁牙的陶锅坐在上面。桑杰的妻子是个又瘦又小的女人,看到父亲后迅速低头弯腰。父亲说:“大嫂啦,你好。”吓得她转身,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躲。桑杰说:“多放点酥油的要哩。"噢呀(好的、是的)。”妻子赛毛答应着,腰弯得更低了。等招待父亲喝了酥油茶吃了糌粑,搬家就开始了。桑杰在家中小小的享堂前跪拜祈祷。拆卸帐房时,父亲要帮忙,桑杰不让,一个劲说着“贵人不沾手"之类的话。父亲又要帮忙,还是被桑杰拦住了:“强巴科长啦,要是你嫌搬家动作慢,就请用鞭子抽我们。”父亲说:“怎么会嫌弃呢?就是不好意思闲着。"桑杰说:“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父亲只好站在一边,看他们忙活。家什没有多少,很快就妥当了。

太阳正在西斜,桑杰一家赶着牲畜朝着沁多草原南部的野马滩走去。正是夏花盛放的季节,蕊红瓣白的点地梅左一片右一摊,像铺满了不规则的花地毯。而在通往远处雪山的高地上,金灿灿的九星花漫作了河,开阔的河面上飞翔着四五只鹰,可以想见那儿的花海草浪里正在蹦跳着旱獭和野兔、雪貂和马鸡。②一行人赶着牲畜在如诗如画的景色里跋涉,走到天黑就歇下了。搭建帐房,生火做饭,睡了一夜,第二天再走,再歇。搬家的路虽然漫长,却给父亲提供了观察牧家并和桑杰一家聊天的机会。他发现赛毛喜欢唱歌,只要唱起来,似乎骨子里有一种力量。

父亲和桑杰一家走到第四天下午,才看到野马雪山。从沟沟壑壑里流出一条河叫野马河。滩头和水湾以及两河相交形成的三角带,便是一望无际的野马滩。桑杰选了一块高地打算安顿帐房。父亲问:“为什么不去离水近的地方?"桑杰说:“地势低的水里住着黑龙,地势高的地方住着白龙,黑龙脾气大,白龙性情柔。”他把帐房和家什从牦牛背上卸下,挑出享堂在草墩子上摆好,磕了一个头:“雪山大地保佑,请不要让黑龙发怒。"父亲发现享堂里供的是一个塔形的糌粑食子,问:“阿尼琼贡的供物数不清,他怎么就给你一个硬邦邦的糌粑团呢?”桑杰顿时显得十分恐慌:“不是糌粑团,是雪山大地的宝贝阿尼玛卿雪山。"然后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虔诚地念起了祈福真言。父亲知道说错了话,赶紧改口:“真的是阿尼玛卿雪山吗?那我也得拜一拜啦。”说着朝享堂跪下,学着牧人的样子磕了一个头。桑杰愣了片刻,惊讶地说:“公家人磕头,我是头一回看见。"③说罢就笑了。

等赛毛背水回来时,帐房差不多已经搭好。这次桑杰没有拒绝父亲的帮忙,父亲意外极了:仅仅对着享堂磕了一个也许只是做做样子的头,就带来了如此大的变化。

来到野马滩,父亲想走访牧民,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况。然而第二天,桑杰去找野马滩上的牧民,被当地人打了,还被人家强行借走了马。父亲说:“我去跟他们论理,正好会会他们。”他策马朝低洼地走去。桑杰和赛毛追过来,忧急地喊道:“强巴科长啦,回来,回来。"父亲不听,打马跑起来。赛毛扯开嗓子唱起来:

送一团糌粑给走的人,路途遥远要小心,祈求雪山大地保佑你,一路高兴一路顺,前路上的坡坎低下来,开出一扇安康门,④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吹来一阵清凉风。

父亲找遍了低洼地也没有找到人,新鲜的马粪告诉他,那些人沿着野马河走向了源头。他跟了过去,可越走越高。阳光渐渐有了寒意,风变得凉飕飕的,地上的绿很快就没了,地面裸露着赭红的岩石。他听到阵阵轰鸣随风而来,走到悬崖边一看:啊嘘,野马河的水突然翻腾起了推石拉土的波浪,一路汹涌,狂泻而下。发大水了,父亲不禁打了寒战。他硬着头皮拉马往下走,终于远远望到低洼地,还好,没有洪水泛滥的迹象。天就要黑了,父亲骑上了马,马也看到了低洼地的平静,步子轻快起来。

但是父亲还是太大意了,似乎第一浪洪水正等着他,一见他进入低洼地,就轰然漫过河床喧喧嚷嚷奔腾而来。马惊慌得嘶鸣着,在浪峰前奔跑。父亲喊着:“快啊快啊!”然而马蹄转眼浸在了水里。水位迅速升高,马很快跑不动了,停下来,不时地叫一声,恐惧绝望的哀鸣里饱含着对生的留恋。突然传来一阵喊声:“强巴科长啦,强巴科长啦。"父亲回答着,从马背上溜下来,蹬着齐腰深的水往前走。前面黑黝黝的,像是一座荒丘,赛毛站在丘顶不停地喊。父亲拉马吃力地走着,很慢,等来到荒丘跟前时,水已经没过了脖子。他不会水,沉浮在水面上挣扎着,眼看要够着荒丘了,又让顺流而下的马拽进了激浪。赛毛站在水边,解下腰带甩了过来,喊着:“强巴科长啦,抓住,抓住。”父亲伸手抓了几次才抓住。“强巴科长啦,把缰绳给我。"她踩进水里,弯腰伸出一只手。父亲把缰绳使劲朝她扔去。赛毛一手用腰带拽着父亲,一手用缰绳拽着马,又瘦又小的身子骨不知哪来那么大力气,父亲和马都被她拽上了荒丘。但父亲和马都还没来得及站稳,水浪就追随而来,翻卷得又高又大,就像魔鬼派来的使者,一手撕住了马,一手撕住了父亲。又瘦又小的赛毛再也支撑不住了,一头栽向水里。其实她只要松手就安然了,但她没有,没有松开连接着父亲的腰带,也没有松开连接着马的缰绳。父亲灌了几口水,被急流冲向了马,马在拼命泅水,拦住了父亲。父亲使劲蹬着马,再次靠近荒丘,扳住岩石的缝隙,爬了上去。等他稳住自己,再回头看时,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

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注:文中的“父亲”是汉族干部,他到沁多草原调查走访牧民的境况,被安排住在藏民桑杰帐房中。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就请用鞭子抽我们"一句,见出桑杰卑微、曾被奴役的命运,反映了其在新社会里思想意识还没有彻底改变。

B.第二段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了途中所见之景:沁多草原夏花盛放,雄鹰飞翔,动物蹦跳。画面富有生机,充满诗情画意。

C.小说透过对洪水奔腾、父亲着急中开始念佛号、马儿由惊慌到绝望的哀鸣等一系列状貌的精准描写,紧迫感扑面而来。

D.小说没有直接写赛毛遇难,但“赛毛已经不见了,马也不见了,只有大水浩浩而来,荡荡而去”,暗示了赛毛的结局。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边沿满是豁牙"陶锅”等短短几个词句,形象地勾勒出桑杰家贫苦的境况。

B.句子②中“跋涉"一般是艰苦的,与“如诗如画的景色”形成强烈反差,句子极具张力。

C.句子③中的“笑"字,通过神态描写表明了桑杰对身为公家人的父亲态度的隔膜和敬畏。

D.句子④中“前路上的河流别挡道”呼应了后文父亲遭遇洪水险境的相关内容,非常巧妙。

8.《雪山大地》的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读书小组要求根据此文撰写语言鉴赏札记,请分条列出你的鉴赏要点和依据。

9.杨志军说:“《雪山大地》是一部关于爱的诠释。"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谈者悲文信公之忠,而惜其才之不称也,余以为不然。夫信公非无才者也。当咸淳之末,天下之事已去,而信公以一远郡守,募万余乌合之众,率以勤王,而众不溃,此非有驾驭之术不能也。丹徒之役能以智窜免,间关万死,而后至闽,复能合其众,以收已失之郡邑。而所遣张汴、邹李恒悉败,既再散而再合矣;而举军皆大疫,死者过半,五坡之役,复遇张弘范以败。凡天祥之所用将,皆非恒、范敌也。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宋自朱仙①之后未有能抽一矢、发一骑而北驰者。元举太山之势以压宋卵,而信公欲以单辞羁身鼓舞其病妇弱息,以与贲、育②之徒抗,盖未接刃而魄先夺矣,虽有韩、白,未易支也。故信公之数败而能数起,吾以是知其才。其数起而数败,吾不谓其才之不称也。

(节选自《王世贞文选·文天祥论》)

材料二:

论曰: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尔。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就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宋三百余年,取士之科,莫盛于进士,进士莫盛于伦魁。自天祥死,世之好为高论者,谓科目不足以得伟人,岂其然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朱仙:朱仙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相传岳飞在此大战金兵。②责、育:古代勇士名。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观其从容A伏质B就死C如归D是其所欲E有甚F于生者G可不谓之H仁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关万死”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中“间关”词义不同。

B.“皆非恒、范敌也"与《过秦论》“秦人开关延敌”中“敌"词义相同。

C.“不期而会者”与《氓》“匪我愆期"中“期”词义不同。

D.“兵败身执"中“执”与《离骚》“謇朝谇而夕替"中“替”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末年,文天祥面对宋朝衰败的危局,挺身而出,招募万余士兵率领他们救援朝廷。

B.文天祥虽然势单力薄,但仍能数败数起,勇于抗击元军,保家卫国的决心坚定不移。

C.元世祖被文天祥的气节和才能折服,扣留文天祥多年并试图招降他,最终没有成功。

D.这两则材料分别批驳了当时针对文天祥的不当言论,都充分论证了文天祥的才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起朔漠,以力雄海内外,灭国四十,歼夷女真以至宋。

(2)自古志士,欲信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

14.请结合材料一相关内容,简要概括文天祥数次失败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尽

韩偓①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注】①韩偓:晚唐大臣、诗人。本诗写于朱全忠篡唐、诗人南逃寓居福建南安之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因春尽而连日醉酒,首联抓住醉酒这一行为反复渲染,突出了“惜春”之情。

B.颔联写景,落花归别涧,云雨入孤村。“别"孤”用词精炼,暗含伤春悲己之情。

C.颈联抒情。人处悠闲,易萌春逝之憾。身在闽南,难以滋生自古人臣的忧国之心。

D.这首诗扣住“春尽"抒述情怀,语言流畅优美,格律工整,融情入景,沉挚动人。

16.周邦彦《苏幕遮》的“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句同样用拟人手法描写了鸟儿的形象,请问本诗尾联在鸟儿特点及作用上与《苏幕遮》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典入诗词,别有意趣。正如刘克庄在《贺新郎》中化用李正封、韩愈的典故表白从军报国的志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亦如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化用岑参诗句展现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瑰丽画面的“__________”。

(2)“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多有体现,如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比,表达了他愿为君王效忠的爱国之情。

(3)《蜀道难》中,作者多次借“水"突出蜀道的艰险,其中“__________”写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声势浩大;“__________"写江水在山谷中汹涌激荡,冲击回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州亚运会火炬“薪火”寓意中华文明_A_,吉祥物“江南忆"齐聚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会徽“潮涌”象征勇立潮头的奋进精神,奖牌“湖山"呼应西湖山水。……穿梭于亚运村文化小屋,打卡遍布全城的“亚运人文体验点”,典雅精致的江南美学与非遗文化_B_,不断增加人们对杭州亚运会的参与度与获得感,让全省群众和八方来客以亚运为媒,与浙江文化来一场深度邂逅。

简约亚运,传承惜物养德的中华智慧,致广大而尽精微,让大型赛事呈现出_C_后的质朴成色。①场馆“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设备“能租不买、能借不租”,56个竞赛场馆中有44个是改建或临建,仅有12个新建场馆。②如击剑项目比赛场馆设备设施“以改代采”,5000个“17岁”的老旧座椅洗刷一新,节省资金约2000万元;杭州上城体育中心体育场“修旧如新”,节省顶部太阳膜和座椅资金近800万元……③大部分场馆在亚运开幕前就已制定下一步具体利用计划。④杭州亚运会积极打造大型赛事“无废模式”,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提高可回收物利用率,传递的不仅是一种办赛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与"与文中加点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在党内民主生活会上,领导们进行了批评与自我批评。

B.与人方便是一种修养,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C.岁不我与,攻坚克难的科技工作者把时间看得很宝贵。

D.越是全球经济下行,我们越要顶住压力与困难作斗争。

20.“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两句古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五好友围坐火炉旁煮茶,茶香氤氲;再搭配上现烤的红薯、桔子、板栗,氛围感十足。围炉煮茶本是美事一桩,但如在封闭的室内进行,极易引发安全问题。

在室内使用炭火围炉煮茶,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轻度一氧化碳中毒表现为剧烈头痛、头晕、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嗜睡……①,会危及生命。②,氧气含量会不断下降,积聚二氧化碳。当室内含氧量低至10%以下时,也可能危及生命。

而围炉煮茶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相关套餐价格在电商、团购平台上出售从几十元左右到一两百元不等。点燃的炭炉时有火星溅出,炭烧时间过长、炉子外表面温度过高,都可能引起周边可燃物燃烧。“才烧了两次,底盘就烧出一个洞来,桌子都烫坏了。”在一名买家晒出的照片中,铸铁炭火烤炉底部的洞清晰可见。

此外,一些经营围炉煮茶的商家默认顾客了解围炉煮茶的程序,③,顾客想怎么操作就怎么操作,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岸"与“海”一直是两个相对立的意象。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上岸"这个词语的使用几乎被泛化到生活的各类领域。考研成功叫上岸,考公务员成功叫上岸,考上重点初高中是上岸……,有人认为,“上岸”引申自“脱离苦海”,也有人开玩笑说,没“上岸”,就意味着一直泡在“水"里。

而90年代曾出现一个热词——“下海”。“下海"原指渔民到海上捕鱼;改革开放之初,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职位,转而到新的领域创业经商、谋求发展,也被称为“下海”。

将“上岸"与“下海”联系在一起,或许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请结合材料,联系社会人生,谈谈

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简要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B2.D

3.C4.①宋祁认为诗歌让诗人处于困厄之中,而欧阳修认为是困厄处境让诗人写出好诗,这与宋祁的看法针锋相对,可视为对宋祁观点的反拨;

②欧阳修先说“然则非诗之能穷人”,然后指出应该是“穷而后工”,这种表述方式可视为针对宋祁“诗能穷人"观点的反驳。

5.①江淹晚年官运亨通,仕途圆满,不再有早年的压抑和痛苦,不需要以文学创作来纾解痛苦,不必在写作上精益求精;

②江淹晚年高居庙堂,生活面狭小,导致他对人生世相、天地事物无法有更透彻的认识,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

③江淹晚年沉湎于富贵尊荣,满足性体验过于丰裕,缺失性体验严重不足,缺少文学创作的驱动力。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B7.C

8.①方言口语、藏族谚语。文化风味,生动独特。如“啦”“要哩"呈现了藏族牧民朴实心态。如“天上没有牦母牛,下的不是奶子;贵人没有无底靴,怎么会不好意思”草原味浓厚,生动地反映了牧民生活、心理、人际关系以及生存状态等信息。(举一个例子即可。)②富有诗意歌曲深情诠释了草原藏族“会说话就会唱歌"的特质。如文中赛毛的歌唱,在诗意的歌声中表达对雪山大地的虔诚,体现人性的善良。③神话色彩突出,彰显草原牧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如“黑龙”“白龙"的神话故事体现的神性、神力等。

9.①“爱”是藏族人民对雪山大地的信仰。“雪山大地"是藏族人民最原始的自然崇拜,最坚定、超然的信念。在藏族人心底,再艰难的处境,只要有了雪山大地的眷顾,就会有奇迹的出现。②“爱”是援藏干部“父亲"的人民情怀。作为蹲点的汉族干部,住在桑杰家,不摆架子,融入藏民生活,尊重藏族文化;不顾危险,要为受到欺负的桑杰论理,同时也是为寻找野马滩的牧民,搞好查访,为民服务。③“爱”是藏民桑杰、赛毛的善良人性。桑杰没有怨言地给父亲提供食宿;赛毛凭着善良的情感,担心父亲的安危,天黑后独自去寻找,急流中勇救父亲,自己却被激浪卷走,彰显出人间大爱。④“爱"是藏汉一家亲的民族大团结。援藏干部心系牧民,藏族民众尊重援藏干部,积极配合工作,甚至牺牲生命勇救汉族干部,体现了汉藏人民的骨肉相连的大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BDG11.B12.D

13.(1)元朝从北方大漠兴起,凭借武力在海内外称雄,灭掉四十个国家,歼灭女真,直至宋朝。

(2)自古以来有志之士,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不因成功、失败、顺利、困难动摇他们的决心,君子称之为“仁”。

14.①宋朝的大势已去,元朝气势正盛;②军队战斗力不强(将弱士散);③遭遇天灾(瘟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C16.特点:本诗的流莺多情,善解人意,仿佛懂人心事,殷勤飞来安慰宽解诗人愁思。

《苏幕遮》的“鸟雀"热闹欢快,活泼可爱,似乎在为雨后新晴而欢呼庆祝。

作用:本诗中流莺相顾,表面上略解愁思,实际上更加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的孤寂落寞,使结尾更加耐人寻味。

《苏幕遮》中檐下鸟雀呼晴欢语,心情由此转好,目光由此从室内转到室外,自然过渡到下文对荷花描写(为下面写荷花的美丽做感情上的铺垫)。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①.少时棋柝曾联句②.东风夜放花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