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题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土地是承载万物的媒介。《礼记》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材于地,取法于天。”因为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的依恋也成为人类的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心理情结。尽管“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也都有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现象,但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恋土情结”却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在费孝通先生看来,传统中国就是乡土社会,如《乡土中国》一书所描述的:“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乡土”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可以说,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作为一种物质和元素,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共识和集体记忆。早在先秦流行的中国传统“五行”观念中,土就是居中的,最为尊贵也最为重要。中国人不仅把土地看作是一切生命的母体,也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和依恋在汉语和汉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乡土”“风土人情”“土生土长”等词语都体现了对土地的依恋。中国古代常常用“社稷”来代表国家,“社”,即土地神,“稷”则是谷神。在中国文化中,土地及其所生的谷物成为“国家”的代表,这当中体现的即是农业民族的土地崇拜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几乎每个村落都有土地庙,里面伺奉着“土地公公”或“土地奶奶”。在乡民的眼里,土地神是一方乡土的保护神。“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土地的崇拜观念和祭祀仪式,日复一日,这方土地上的人们就形成了一个共同体“社会”。可以说,中国文化饱含了对土地的历史记忆,从神话传说到民间信仰再到我们的语言词汇,处处可见“恋土情结”的印记。对土地的依恋和崇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并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不论游子、战士还是商人或移民,他们都会带一包家乡的泥土在身边。“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在传统中国人的观念中,土地既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财富,也是一种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土地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是财富,也是一种安全感和稳定感。正是千百年来对土地的辛勤耕耘,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到了士人的价值观,“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向是中国圣贤先哲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也造就了另一个文化基因,那就是平和。固守土地使中国人变得十分,温和,乐天知命,安土重迁,这样的民族本能地反对暴力和侵略,追求和平。“安土敦乎仁,故能爱。”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更是把“安土”和“修身”联系在一起,如《礼记》中所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土地与“乡土”情结也影响着中国人的交往观念。远亲不如近邻,中国人的社交圈子往往局限在他们生长的那块土地上,“乡土情谊”在中国人的交往观念中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的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立足新时代,只有深刻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地建立“文化自信”,并在社会层面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发展。(摘编自潘祥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恋土情结”及其扬弃》)材料二: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文化体制的高度集中,也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因而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这是由我们的历史文化决定的。余光中经历了“双重放逐”,先是到因政治因素与大陆相隔的宝岛台湾,后来又赴美留学,在另一个不同文化的海外生活,他先是接受台湾另一种政治形态的熏陶,后又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也曾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但是思维中固存的“落叶归根”的想法让多愁善感的诗人的乡土情结尤为浓重,以致后来他意识到他的西化是苍白和空虚的,然后清醒地回归并坚定传统文化的路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一种乡愁情结中对传统文化的皈依和坚守。余光中对于乡愁的看法是:“所谓乡愁,原有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层次,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一镇。地理当然不能搬家,民族何曾可以改种,文化同样换不了心,历史同样整不了容。乡愁并不限于地理,他应该是立体的,还包含时间。一个人的乡愁如果一乡一镇就可以解,那恐怕只停留在同乡会的层次。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段话映射出他认为乡愁中应包含的“文化回归”和对中华民族血脉的认同。“真正的华夏之子潜意识深处耿耿不灭的,仍然是汉魄唐魂,乡愁则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而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这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投射于他的诗中,更是表现出余光中对故园的渴念以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摘编自傅天虹《诗国的游子—论余光中诗歌的原乡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恋土情结”普遍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民族,但在中国文化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最为持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B.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在语言文字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用“社稷”来代表国家,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观念。C.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造成了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高度集中,表现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自觉性非常强烈,余光中的经历生动地体现这一点。D.余光中认为乡愁不是系于某人出生地的具体的那个乡镇,而是立体多层次的,弥漫于历史与文化的直经横纬,与整个民族祸福共承,荣辱同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多处引经据典,不仅分析了“恋土情结”在中国文化中的表征,同时也阐释了其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的影响,论证精当有力。B.在中国传统社会,人在死后也会选择“风水宝地”作为归宿,这既体现了中国人把土地看作是死亡和灵魂的归宿的理念,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C.中国古代有“春祈秋报”的祭祀仪式,即春耕前举行祭祀,祈祷土地神保佑丰收,秋收后举行仪式报答土地神的恩德,这是“恋土情结”的一种体现。D.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如能对其中的“恋土情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必然会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积极作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一项是(3分)()A.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宋)陆游《寓叹》B.三轮世界犹灰劫,四大形骸强首丘。——(宋)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C.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D.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恋土情结”对中国文化及国民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5.为建设好“美丽乡村”,某地拟“乡情为骨,乡韵为魂”为主题的座谈活动,请根据上述材料为他们提两点建议。(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我的第一个上级马烽去年夏天,我到县防汛指挥部工作,农建局田副局长是我的领导。他走起路来总是低着头,背着手,慢慢地迈着八字步;讲起话来总是少气无力;处理问题总是没紧没慢拖拖拉拉,好像什么事都不能使他激动。我来的第九天夜里,山洪暴发了。接到电话,我一口气跑到农建局,撞开老田房门喊道:“老田,快起,永安河发洪水!安乐庄决口了!”他一只手撑着床,支起半个身子问道:“安乐庄什么地方决口了?”我告他说在汽车路东。谁知他听完,反而躺下了,平平淡淡地说:“没甚要紧。”当时我又急又气地说道:“你知道有多么大流量?一百多个!”他不紧不慢地说:“那更没办法!”正在这时,小秦慌慌急急跑进来大声说:“三岔河也发洪了!”话音刚落,老田就像中了电似地“呼”一下坐了起来,睁大眼睛急问道:“多大流量?”小秦说水已经漫到龙王庙背后了。老田说:“那至少有九十个。”他一面急忙穿衣服,一面说:“赶快通知海门村、田家庄,全体上堤。快!”我刚打完电话,老田就大踏步跑进来,抓起电话:“听着,把三支渠的闸拨开一孔……什么?已经全拔开了?我就怕你们来这么一手,马上闸住两孔……”他放下这个电话,马上又抓起另一个,详细地指示:要防守哪段河堤,开哪个支渠闸,闭哪个支渠闸……我忙把河流渠道图铺在他面前的桌子上。他根本没看一眼,继续讲他的。老田打完电话,回头对我说:“咱俩到海门去,恐怕那里南堤要出问题。”在车上,我问他,两条河都发了洪水,安乐庄还决了口,一点都不着急;而三岔河只有九十多个流量,为什么就急成那个样子?他说:“永安河坡度大,洪水来源少。别看来势猛,顶多四个钟头水就退干了;再说,汽车路东种的都是高杆作物,过一下水也淹不死。而三岔河愈往下游坡度愈小,水量大,泄洪慢,这不要命?”下了车,老田走得飞快,我气喘吁吁地奔跑着才能追得上。爬上南堤的时候,河里的水已经漫到平台上来了。人们看到老田都站起来,乱纷纷地喊道:“知道你要来的!”“你可来了……”到了防汛指挥所,老田满屋子扫了一眼说:“怎么老姜头没来?”“刚才觉得不要紧,就没叫他。”老田生气地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你马上去把他请来。”过了不多一会儿,有人扶着个老汉进来了,正是堵决口的行家老姜头。没过多久,堤坝决口了。出险的地方,人声嘈杂,人们奔跑着,喊叫着,来来往往运送沙袋。老姜头指点人们打桩,老田领着人填沙袋,决口慢慢在缩小。夜里三点多钟,眼看就可合龙闭气。可是,这时候水也更猛更急。木桩刚打下去一半,就被冲走了,就连打桩的小伙子带老姜头,一下子都冲到水里去,幸好没冲走多远,就被众人七手八脚的拉上岸来。一爬上岸,老姜头就说:“堵不住啦!我是没有这个本事了!”大家慌了,议论纷纷。这时老田像只猛虎一样转脸对老姜头吼道:“非堵住不可!你再胡说八道惑乱人心,我先把你填到水里!”他转身向众人喊道:“会水的,跟着我来!”只听人群中说:“老田下水了!咱们还愣着干嘛?”马上就有五六个壮小伙子跑到他身边,接着又跑出来几个……老田领着头下水了,拉着长长的队伍往前走,湍急的河水冲得人们东倒西歪,但人们仍然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对面翟书记也挽着一串人下到河里了,挣扎着往这边移动。他们一次又一次想靠拢拉起手来,但一次又一次被巨浪打开了。老姜头向堤上的人喊道:“快!抬一根长电线杆来!”老田和瞿书记靠着电线杆,终于挽到一起了。水里的人也都一个个紧挨着,靠在了电线杆上。这时,堤上又有很多人呼喊着手挽着手下到水里。转眼间,决口上就排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结成了一条冲不断的堤。大股的洪水终于被拦住了。可是风浪也更加凶猛。一个巨浪接着一个巨浪,照他们劈头盖顶反扑。当巨浪扑上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被吞没了;当巨浪退下去的时候,无数的头才又露出水面……岸上的人们继续打桩,填沙袋。决口逐渐在缩小,沙袋堤逐渐在增高……黎明时候,决口终于合拢了。人们都欢呼起来,水里的人也叫喊着爬上堤岸。大家七手八脚把老田拉上堤岸。他两条腿弯曲得像两张弓,鼻子里只有一点微弱的气息。老姜头含着两眶热泪,脱下自己的夹袄,轻轻地盖在老田身上。过了半个多小时,老田渐渐缓过气来了,他断断续续地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老姜头趴在他耳边大声呼唤。老田慢慢睁开眼看了看说道:“大叔,我骂你了,我……”两个月后,老田出院了,我看见他还是那个样子:驼着背,低着头,背着手,迈着八字步。只是步子迈得更慢了,背更驼了。后来我才知道,老田有关节炎,腿常年疼得要命。那还是一九五四年秋天,雨多洪大,老田淋着雨渡着水指挥各村防汛排涝,一连在水里泡了七天七夜,从此落下了这病。我远远地望着他走过来,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这就是我的第一个上级!(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给各村打电话安排抗洪工作时,老田一眼都没看铺在桌上的河流渠道图,是因为他对当地河流渠道的情况了如指掌。B.到了南堤防汛指挥所,老田发现老姜头没有在场,对老姜头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于是立即派人去找老姜头。C.人们不顾生命危险纷纷跳下水用身体去堵决口,既是被老田领头下水的行为所感动,也是出于大家对老田一贯的信任。D.对于老田的责骂,老姜头并没有生气,而是全力帮助老田指挥群众一起堵住决口,可见他也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我”为中心人物,“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者,还是故事的参与者,同时“我”还起到了衬托老田形象的作用。B.本文后半部分关于风浪场景的描写,写出了当时洪水凶猛的危急情形,侧面表现了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抗洪抢险的决心和勇气。C.文中画线部分补叙了老田患关节炎的情况,交代了他走路“总是……慢慢地迈着八字步”的原因,是对情节的必要补充。D.本文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特点,如“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突出了老田作为老干部意志坚定、勇于献身的形象。8.小说以“我的第一个上级”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9.本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任意三处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喑;上无闻,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具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廪;合疏缕之纬,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入者哉?”(节选自《说苑·正谏》)材料二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诗》云:‘丧乱蔑资,曾不惠我师。’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者也。又曰:‘乱离痪矣,奚其适归。’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岂同乎哉?”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戇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晏子,可为至矣。敢问二大夫之所为,夫子之所以与之者。”孔子曰:“夫子产于民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君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荆A之地B广而都C狭D民有离E心F莫安G其居H故曰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以满仓廪”与《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中的“以”词义不同。B.恶,指哪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词义不同。C.悦,指使……悦,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的“悦”词义和用法相同。D.度,指揣度、估计,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关于君主应该如何朝居,晏子认为,君主朝居时若太威严,这会导致大臣不敢说话,就像哑巴一样,而君主则变成了聋子,这不利于国家治理。B.晏子以微小的菽粟和疏缕的纬线为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从而向景公阐述了国家储备物资应该重视积少成多的道理。C.孔子认为,忠臣向君主进言有谲谏、戆谏、降谏、直谏和风谏五种方法,孔子主张向君主进谏要讲究策略,他倾向于风谏这种委婉的方法。D.子贡说孔子对子产和晏子两人推崇备至,针对子贡的疑问,孔子说,子产学问广博又给民众带来恩惠,晏子行为谦恭聪敏又对国君忠诚不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4分)(2)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4分)14.材料二中,孔子是如何系统地回答子贡“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这一问题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题刘朝英进斋杨万里灯火三更雨,诗书一古琴。唯愁脚力软,未必圣门深。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不应将一第,用破半生心。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白描手法,既描摹了刘朝英在书斋中刻苦夜读的情景,又写出了有古琴作陪的雅趣。B.颔联指出圣门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但让人忧愁的是求道者脚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学问功夫,意在表达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C.尾联告诫刘朝英,要以圣道为心,不要因沉迷功名而虚耗人生,可谓推心置腹、语重心长。D.杨诗造语力求平易浅近,如本诗中的“莫笑”“不应”,近于口语,如话家常。16.杨万里的诗注重以事显理,本诗颈联饱含哲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客至》“______,______”两句,着意描画,使人仿佛看到作者迎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2)有一位学者,化用陶渊明诗文中的“______,______”,将自己狭小的书斋命名为“容安斋”。(3)“物尤如此,人何以堪”,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列举鸟雀反哺的事例来恳请皇帝答应自己将祖母奉养至终的句子:“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如果说,最近有什么审美风格席卷了我们的生活,那一定是“新中式”。中式夹袄搭配牛仔裤、盘扣皮衣叠穿帽衫、针织毛衫配马面裙……很多年轻人穿着如此搭配的“新中式”出游、逛街。从写意水墨到梅兰竹菊,从旗袍、中山装到马面裙,“新中式”服装设计元素多样,款式类型丰富,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①?新在既保留传统特色,又时尚实用。比如,一些“新中式”服装中的花鸟、山水暗纹融入得十分巧妙,这些精致的图案在阳光下(a),低调典雅,既能穿上出游,也能穿着上班。让人意外的是,与其他(b)的流行不同,这股潮流并没有随着时间而淡去,反而走向了世界。②?其实,这都得益于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厚积淀。不管是旗袍、马褂、曲裾,都有其独特魅力,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独具特色的气韵。细看这些服饰,从纹样到配色,从纽扣到针脚,无不散发着传统文化(c)的美。新中式的“火”,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敏锐的商家嗅到了这场商机,借着这场新中式的“东风”开始加码营销。人们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矿,与现代时尚设计相融合,创意表达东方美学。“新中式”的走红,既是消费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③。它“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白晓晴认为,不仅“新中式”风潮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性元素,也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大众的审美意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文中四处引号的作用,不同于其他三处的一项是(3分)()A.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融入“日用而不觉”的日常穿搭中。B.新中式的“火”,已经从服饰延伸到了家居、美妆、餐饮等多个领域。C.敏锐的商家嗅到了这场商机,借着这场新中式的“东风”开始加码营销。D.它“点燃”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2.根据材料内容,筛选、整合相关信息,给“新中式”下定义。不超过50个字。(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的同学们回信:“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习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自找苦吃”,给我们当代青年以深刻的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D【解析】“不是系于某人出生的具体的那一个乡镇”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不必形而下地系于一乡——镇”,是“不必”,不是“不是”。(3分)2.B【解析】“也体现了迷信落后的一面”于文无据,原文“在中国传统社会,‘入土为安’也是一种重要的死亡和丧葬观念。选择一方‘风水宝地’,不仅能够护佑自己,也可以护佑整个家族。中国人信仰的‘风水观念’也与土地密切相关”并没有体现这是迷信落后的依据。(3分)3.C【解析】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抱负,不能体现中国人“安土重迁”。(3分)4.【解析】①沉淀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特别重视故乡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②形塑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③造就了中国人“平和”的文化基因;④影响了中国人“乡土情谊”的交往观念。(6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3点即可给6分。意思接近即可。)5.答案示例:①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②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③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对土地的依恋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基因,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逻辑”可知,宣传好“乡土情结”,留住本地人建设家乡;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乡谊网络’同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江温州人就用‘一人带一人去,一家带一家去’的方法,把很多同乡和产业带到了世界各地。‘乡土文化资本’‘乡谊关系’成为华人交往实践和交往理念的重要特色”可知,利用好“乡谊网络”吸引在外地发展成功的老乡回乡投资;根据“中国文化主张‘天、地、人’的和谐共处,这种观念无疑是一种中国智慧,对于今天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而言,也极富启示价值”可知,挖掘好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建设“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环境,吸引人才回归。(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B【解析】“对老姜头缺乏责任心的行为感到非常生气”错误。老田生气的原因是防汛指挥所领导没有叫老姜头来。(3分)7.A【解析】“小说以‘我’为中心人物”错误。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塑造了工作经验丰富、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老田的形象,所以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老田。(3分)8.要点:①浅层寓意:直接交代老田和“我”上下级的工作关系。②深层寓意:强调“第一个”,暗示老田作为“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领路人,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了榜样。(共4分。答对1个要点给2分,意思接近即可酌情给分。)【解析】老田领导有方,经验丰富,是“我”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个领路人。老田面对危险时的冷静,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为人民服务的高贵精神,使“我”深受感动。老田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心中,为我今后的人生树立了榜样。9.参考示例:①开头写老田走路慢,讲话少气无力,做事拖拖拉拉,与他在抗洪抢险中果断坚决,沉着冷静、身先士卒的表现形成对比,使得老田的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②“我”对老田的前后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我”对老田认识的转变和深入,突出了领导干部应有的精神品质,深化了主题。③文章开头叙事舒缓,南堤决口后节奏紧凑,解决了险情后叙事又归于舒缓,节奏上的变化张弛有度,对比鲜明,使小说情节曲折多变,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共6分,每点2分,以上供评卷参考,若有其他答案,分析准确也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10.DFH(3分)(3分,选对1个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0分。)【解析】句意:楚国国土广阔而都城狭小,民众想离开那里,不安心在此居住,所以说。“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描述楚国国土和都城情形,结构完整,“民”是下一句的主语,故在“狭”后断开;“民有离心”是以“民”为主语的结构完整的句子,主谓宾俱全,故在宾语“心”后断开;“莫安其居”是省略了主语“民”的句子,结构相对完整,“故”是表示结果的关联词,放在句首,故在“居”后断开。11.C(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用来)堆满仓库。/我以这样微贱的身份,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B.正确。哪里。/奸邪。句意:哪有拒绝人家而不接受意见的呢?/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C.“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的‘悦’词义和用法相同”错误,“悦亲戚之情话”中“悦”的意思是“以……为悦”,是意动用法,不是使动用法。句意: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前来依附。/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D.正确。句意:揣度君主的心意来采用。/请(你)估计我已经回到了军中,你再进去(拜见项王)。12.B(3分)【解析】“从而向景公阐述了国家储备物资应该重视积少成多的道理”错误,晏子以菽粟和疏缕的纬线为例,形象地阐述君主应该注重听取臣下的意见,而不是“国家储备物资应该重视积少成多的道理”。13.(1)高大的泰山不是一块石头(堆起来的),而是从低处一块块堆积然后才变得高大的。(“太山之高”,定语后置,“高太山”;“累”,堆叠、积累;“卑”,地势低;“累(于)卑”省略句兼有状语后置;各1分,共4分)(2)在朝廷内相互勾结愚弄国君,在朝廷外拒绝诸侯国的宾客,遮盖君主明察的目光。(“比周”,相互勾结;“愚”,愚弄;“距”,通“拒”,拒绝;“蔽”,遮蔽,遮盖;各1分,共4分)14.①孔子先表明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国家的观点,②再阐述齐、鲁、楚三国不同的国情,③最后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以之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共3分,每点1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解析】①“各因其事也”,孔子先表明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国家的观点。②“齐君为国……故曰……鲁君……故曰……夫荆……故曰……此三者所以为政殊矣”,再阐述齐、鲁、楚三国不同的国情。③“《诗》云……又曰……又曰……”,最后引用《诗经》中的句子,以之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参考译文】材料一晏子又对景公说:“处理朝政威严吗?”景公说:“处理朝政威严对治理国家有什么坏处吗?”晏子回答说:“处理朝政威严,在下的臣子就不敢说话;在下的臣子不敢说话,那么在上的君王就会有很多事情听不到。在下的人不说话叫作哑巴,那在上的人听不到事情叫作聋子。聋和哑不是妨害治理国家又是什么呢?集合微小的豆子和小米能够堆满仓库,汇合那稀疏的丝缕做纬线能够织成帷幕。高大的泰山不是一块石头堆起来的,而是从低处堆积然后才变得高大的。至于治理天下的人,不只是用一个人的建议,当然也有接受了暂时不用的情况,但哪有拒绝人家而不接受意见的呢?”材料二子贡问孔子说:“从前齐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节省财力。’鲁国国君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了解大臣。’叶公向您询问如何治理国家,您说:‘治理国家在于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前来依附。’三个人的问题是一样的,而您的回答却不同,这样说来治国有不同的方法吗?”孔子说:“按照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治理。齐国君主治理国家,建造很多楼台水榭,修筑很多园林宫殿,声色享乐无休无止,有时一天就赏赐三个家族各一千辆战车,所以说:为政在于节财。鲁国国君有三个大臣,在朝廷内相互勾结愚弄国君,在朝廷外拒绝诸侯国的宾客,遮盖君主明察的目光,所以说:为政在于了解大臣。楚国国土广阔而都城狭小,民众想离开那里,不安心在此居住,所以说:为政在于让近处的人高兴,让远方的人来依附。这三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所以施政方针也不同。《诗经》上说:‘国家混乱国库空,从不救济我百姓。’这是哀叹奢侈浪费不节约资财而导致国家动乱啊。又说:‘臣子不忠于职守,使国君担忧。’这是哀叹奸臣蒙蔽国君而导致国家动乱啊。又说:‘兵荒马乱心忧苦,何处才是我归宿。’这是哀叹民众四处离散而导致国家动乱啊。考察这三种情况,根据政治的需要,方法难道能相同吗?”孔子说:“忠臣规劝君主,有五种方法:一是委婉而郑重地规劝,二是刚直地规劝,三是低声下气地规劝,四是直截痛快地规劝,五是用婉言隐语来规劝。这些方法需要揣度君主的心意来采用,我愿意采用婉言隐语法来规劝啊。”子贡问孔子说:“您对子产和晏子,可以说推崇到极点了。请问两位大夫的所作所为,以及您赞赏他们的原因。”孔子说:“子产对于民众来说是仁爱的治理者,学问广博。晏子对于国君来说是位忠心的臣子,行为谦恭聪敏。所以我都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侍奉他们,而且愈来愈喜爱和尊敬。”(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意在表达诗人对刘朝英的担忧”错误,诗人是为了表达对刘朝英的鞭策和激励”。(3分)16.【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①颈联“莫笑云端树,初如涧底针”意为“那些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刚开始时都是娇嫩的幼苗,就像深涧里的针一样渺小,不可轻视嘲笑”。②诗人用“涧底针”变成“云端树”比喻学习的过程,寓意着学习的过程是积少成多的,应逐步积累而有所成。③鼓励刘朝英要踏实求学,持之以恒,才能由“涧底针”成为“云端树”,最终取得卓越的成就。(共6分,每点2分,意思接近即可给分。)[诗意疏通]灯火亮到三更,外面下着小雨,室内伴着诗书和古琴。只担心自己的足力不够,并不一定是圣门之路特别的幽深。千万不要嘲笑那高耸入云的大树,它开始的时候也只是涧底的一根小针一样的苗苗。不要将参加科举考试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那会耗费半生的心血。(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1)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2)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乌鸟私情愿乞终养(6分,每句1分,错一字不得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a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隐隐约约b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稍纵即逝c独树一帜/别具一格(3分,答对一个一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是说中一些“新中式”服装中花鸟、山水暗纹这些精致的图案融入得十分巧妙,在阳光下隐约模糊,看不清楚,故选用“若隐若现/若有若无/时隐时现/隐隐约约”。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很难分清。若有若无: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时隐时现:一会儿隐没,一会儿出现。形容忽明忽暗,时有时无的景象。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很不清楚,感觉很不明显。第二处,语境强调流行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故选用“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稍纵即逝”。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转瞬即逝:转眼之间就很快消失。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消失。第三处,语境是说旗袍、马褂、曲裾这些服饰从纹样到配色,从纽扣到针脚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故选用“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别具一格: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19.①“新中式”新在哪里②“新中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