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手册_第1页
三农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手册_第2页
三农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手册_第3页
三农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手册_第4页
三农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手册TOC\o"1-2"\h\u3299第1章生态农业概述 330131.1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 3178841.1.1概念 360931.1.2特点 3297091.2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25531.2.1发展现状 4279181.2.2发展趋势 426495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457262.1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292052.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474612.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 515307第3章生态农业种植技术 5125543.1品种选择与布局 529833.1.1品种选择原则 57603.1.2品种布局 694663.2生态施肥技术 637773.2.1有机肥施用 6273803.2.2生物肥料应用 6120203.2.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 6106493.3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6134223.3.1农业防治 6306103.3.2生物防治 6182843.3.3物理防治 6326363.3.4化学防治 617956第4章生态农业养殖技术 7134614.1生态养殖模式选择 7136174.1.1粮食作物与养殖结合模式 7220184.1.2林下养殖模式 7144214.1.3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7319934.1.4休闲观光养殖模式 7323554.2饲料及饲养管理 755294.2.1饲料选择 785184.2.2饲养管理 7243844.3疫病防控与废弃物处理 8172864.3.1疫病防控 8144694.3.2废弃物处理 816063第5章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 8236435.1农业水资源现状分析 848245.2节水灌溉技术 884145.3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91031第6章农业生物质能源利用 935346.1农业生物质能源概述 915066.2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 940566.2.1直接燃烧技术 9174246.2.2生物化学转化技术 10304806.2.3热化学转化技术 10238866.2.4物理化学转化技术 1087766.3生物质能源项目推广与效益分析 10194386.3.1生物质能源项目推广 1015846.3.2生物质能源项目效益分析 103832第7章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 11303077.1生态农业产业链概念与类型 113977.1.1概念 1119827.1.2类型 11313047.2产业链优化与整合 11242647.2.1优化方向 12232047.2.2整合措施 1245857.3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12140147.3.1合同联结:通过签订合同,明确产业链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12181137.3.2股权联结:产业链各方以股权为纽带,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产业链发展。 12163577.3.3产业联盟:产业链各方共同组建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市场共建。 12109817.3.4服务平台:建立产业链服务平台,为各方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1212494第8章生态农业品牌建设与营销 13112058.1生态农业品牌策划与定位 13124078.1.1品牌理念与核心价值 13119208.1.2品牌视觉识别系统 1322878.1.3品牌传播策略 13205468.2生态农业产品营销策略 13147578.2.1产品差异化策略 13141648.2.2价格策略 13268638.2.3渠道拓展策略 1329708.3电商平台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1358488.3.1电商平台选择 1436638.3.2电商运营策略 14172898.3.3电商营销推广 14234038.3.4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 143522第9章生态农业政策与法规 14262899.1国家生态农业政策概述 14128579.1.1《关于加快构建生态农业体系的指导意见》 1466769.1.2《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 14232619.1.3《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 14267269.2地方生态农业政策分析 14259359.2.1省级生态农业政策 15323739.2.2市县级生态农业政策 15169169.3生态农业项目申报与政策支持 15199589.3.1生态农业项目申报 15231079.3.2生态农业政策支持 1518678第10章生态农业案例分析与发展前景 15607910.1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案例分析 15656910.1.1国内案例 151952810.1.2国外案例 161684210.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与挑战 162197310.2.1发展前景 16971010.2.2挑战 16489910.3生态农业创新发展策略与建议 162776510.3.1政策层面 16444510.3.2技术层面 17537310.3.3产业层面 172566210.3.4市场层面 17525910.3.5教育培训层面 17第1章生态农业概述1.1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1.1.1概念生态农业是一种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高效、持续、稳定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1.2特点(1)循环性:生态农业强调物质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2)多样性:生态农业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3)持续性:生态农业追求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4)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1.2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2.1发展现状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生态农业技术不断创新,生态农业产业逐步壮大。生态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日益广泛。1.2.2发展趋势(1)标准化生产:生态农业将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规范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保证产品质量。(2)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推广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产业链延伸:生态农业将向产前、产后延伸,实现产业链的整合,提高农业附加值。(4)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将拓展多种经营模式,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5)国际合作:生态农业将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合作,引进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第2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2.1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的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总和。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1)耕地质量下降:长期过度开发和不当利用,导致耕地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结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2)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农业用水效率低,水资源分布不均,水体污染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3)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生物种类和遗传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4)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化肥、农膜等废弃物污染环境。(5)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等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2.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农业生态环境现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1)加强耕地保护: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2)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管理,治理水体污染。(3)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4)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膜回收率。(5)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2.3农业生态修复技术农业生态修复技术旨在恢复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土壤修复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治理土壤污染,提高土壤质量。(2)水资源修复技术:通过湿地建设、水体净化等手段,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3)植被恢复技术:采用植物种植、草地建设等措施,恢复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生物质能源等,减少环境污染。(5)生态农业技术:集成应用生态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第3章生态农业种植技术3.1品种选择与布局3.1.1品种选择原则在选择作物品种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适应性强、抗逆性好、品质优良、产量稳定、生育期适中。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3.1.2品种布局合理布局作物品种,有利于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应根据作物生态习性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轮作、间作、套作等多样化种植,优化作物品种布局。3.2生态施肥技术3.2.1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是生态农业种植的基础,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生长等作用。应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保证作物生长所需营养。3.2.2生物肥料应用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减少化肥使用量等功能。应根据作物品种和生育期,选择适宜的生物肥料,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2.3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施用量,降低环境污染。3.3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3.3.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通过优化作物布局、调整播种期、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同时利用作物抗性品种、抗病品种等,减少化学农药使用。3.3.2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等特点,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3.3.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诱杀、阻隔、捕捞等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利用性诱剂、色板、灯光诱杀等,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3.3.4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在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标准进行防治。同时推广精准施药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污染。第4章生态农业养殖技术4.1生态养殖模式选择生态养殖是三农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模式选择。应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和农民技术水平,选择适宜的生态养殖模式。常见的生态养殖模式有:4.1.1粮食作物与养殖结合模式该模式以粮食作物种植为基础,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结合,形成良性循环。例如,稻渔共生、麦田养鸡等。4.1.2林下养殖模式利用林下空间进行养殖,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如林下养鸡、养羊等。4.1.3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构建生态循环系统,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如鱼菜共生、猪沼果等。4.1.4休闲观光养殖模式结合休闲农业发展,开展观赏性养殖,提高农业附加值。如观赏鱼、孔雀等。4.2饲料及饲养管理4.2.1饲料选择选用绿色、环保、无公害的饲料,减少化学添加剂的使用,提高饲料利用率。可利用当地资源,开发饲料资源,降低养殖成本。4.2.2饲养管理根据不同养殖对象,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措施,保证动物福利,提高养殖效益。(1)合理密度:根据养殖品种、生长阶段、养殖场地等因素,确定合适的养殖密度。(2)分群饲养:根据动物的生长速度、性别、年龄等,进行合理分群饲养。(3)环境调控: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干燥、通风,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4)疫病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加强疫病监测,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4.3疫病防控与废弃物处理4.3.1疫病防控(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病原体传入。(2)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制度,提高动物免疫力。(3)定期进行疫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4)发觉疫情,及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4.3.2废弃物处理(1)养殖废弃物分类处理,如粪便、病死动物等。(2)采用生物发酵、堆肥等方法,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4)遵循环保法规,严格执行废弃物排放标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第5章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5.1农业水资源现状分析农业是我国用水量最大的行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水资源面临以下现状:(1)农业水资源总量不足,人均占有量低。我国农业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仅为400立方米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2)农业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但耕地面积较少;北方地区耕地面积较大,但水资源短缺。(3)农业用水效率较低。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5左右,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4)农业水资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以及农业废弃物的不当处理,导致农业水资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5.2节水灌溉技术为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1)喷灌技术: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在作物表面,具有节水、省工、适应性强等优点。(2)滴灌技术:将水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具有节水、节肥、提高产量、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3)微灌技术:介于喷灌和滴灌之间,适用于花卉、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4)涌流灌溉技术:通过管道将水输送到田间,再通过涌流器将水均匀地分配到作物行间,具有节水、节能、适应性强等优点。(5)波涌灌溉技术:利用波涌原理,使水在土壤中形成波动,提高灌溉均匀度和水分利用效率。5.3水资源保护与治理为保护农业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分配政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3)加强农业水资源监测,建立健全农业水资源监测体系。(4)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业废弃物处理水平。(5)加强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严厉打击非法取水、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6)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形成全民节水的社会氛围。第6章农业生物质能源利用6.1农业生物质能源概述农业生物质能源是指以农业作物、农业废弃物、林业剩余物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转换成的可再生能源。它具有可再生、环保、低碳、广泛分布等特点,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化石能源依赖、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本节主要介绍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6.2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农业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燃烧、生物化学转化、热化学转化和物理化学转化等技术。以下分别对这些技术进行详细介绍。6.2.1直接燃烧技术直接燃烧技术是将生物质原料直接作为燃料进行燃烧,产生热能的一种方式。该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颗粒燃料、生物质成型燃料和生物质锅炉等。直接燃烧技术的优点是设备简单、投资小、易于推广;缺点是燃烧效率较低、环境污染严重。6.2.2生物化学转化技术生物化学转化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酶等生物催化剂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和化工产品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厌氧消化、生物质发酵、生物质酶解等技术。这些技术具有较高的能源转换效率和环保优势,但设备投资较大、运行成本较高。6.2.3热化学转化技术热化学转化技术是通过高温热解、气化、催化等手段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气和燃料油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热解、生物质气化和生物质催化等技术。热化学转化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易于储存和运输等优点,但技术复杂、投资成本高。6.2.4物理化学转化技术物理化学转化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如压缩、吸附等)和化学方法(如酯化、加氢等)将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吸附、生物质酯化和生物质加氢等技术。这些技术具有较高能量转换效率和环保功能,但研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6.3生物质能源项目推广与效益分析6.3.1生物质能源项目推广我国高度重视生物质能源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进生物质能源项目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立生物质能源研发和推广专项资金;(2)对生物质能源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3)制定生物质能源行业标准,加强项目监管;(4)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5)开展生物质能源培训,提高农民对生物质能源的认识和应用能力。6.3.2生物质能源项目效益分析生物质能源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经济效益:生物质能源项目能够降低农村能源消费成本,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2)社会效益:推广生物质能源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环境效益:利用生物质能源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污染,有利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和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在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生物质能源项目推广和效益分析,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第7章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7.1生态农业产业链概念与类型生态农业产业链是依托农业生态系统,以生态循环为基础,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及与其他产业间的有机联系,形成的具有产业链条完整、资源循环利用、能量高效传递的产业链。本章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概念与类型。7.1.1概念生态农业产业链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生态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链系统。7.1.2类型根据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构成和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生产型产业链:以农业生产为核心,包括种养业、设施农业等,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加工型产业链: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包括食品加工、饲料加工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3)服务型产业链:以农业服务业为核心,包括农业旅游、农业科研等,为农业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4)综合型产业链:融合生产、加工、服务等多个环节,实现产业链的多元化发展。7.2产业链优化与整合为实现生态农业产业链的高效运行,需要对产业链进行优化与整合,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7.2.1优化方向(1)结构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2)技术优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产业链的技术水平。(3)管理优化:完善管理体系,提高产业链的组织协调能力。(4)市场优化:拓展市场渠道,提高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7.2.2整合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产业链整合。(2)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3)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4)提升产业链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手段,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7.3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生态农业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是保证产业链各方参与者共享产业链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利益联结机制:7.3.1合同联结:通过签订合同,明确产业链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7.3.2股权联结:产业链各方以股权为纽带,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产业链发展。7.3.3产业联盟:产业链各方共同组建产业联盟,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市场共建。7.3.4服务平台:建立产业链服务平台,为各方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通过以上利益联结机制,有助于实现生态农业产业链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第8章生态农业品牌建设与营销8.1生态农业品牌策划与定位生态农业品牌策划与定位是生态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节将从生态农业品牌策划与定位的角度,阐述其关键环节和策略。8.1.1品牌理念与核心价值生态农业品牌应围绕绿色、环保、健康、可持续等核心理念,提炼出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通过深入挖掘企业资源、产品特色、地域文化等优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形象。8.1.2品牌视觉识别系统构建生态农业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品牌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辅助图形等元素。通过统一、规范的视觉传达,提升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8.1.3品牌传播策略运用多元化传播渠道,如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社交媒体等,结合线上线下活动,扩大品牌知名度。同时注重与消费者互动,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8.2生态农业产品营销策略生态农业产品营销策略旨在通过创新、差异化的手段,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盈利目标。8.2.1产品差异化策略以生态农业产品的独特性为基础,突出产品品质、产地、工艺等特点,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8.2.2价格策略结合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竞争态势等因素,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满足消费者对生态农业产品的需求。8.2.3渠道拓展策略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如电商平台、实体店铺、社区团购等,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8.3电商平台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电商平台为生态农业提供了新的销售渠道和营销手段,本节将探讨电商平台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8.3.1电商平台选择根据企业产品特点、目标市场、运营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8.3.2电商运营策略制定电商运营策略,包括产品上架、页面设计、促销活动、客户服务等环节,提高转化率和销售额。8.3.3电商营销推广运用电商平台提供的营销工具,如直通车、钻展、拼团等,开展针对性营销推广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销售额。8.3.4物流配送与售后服务优化物流配送体系,保证产品新鲜、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加强售后服务,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第9章生态农业政策与法规9.1国家生态农业政策概述我国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推动生态农业的建设和推广。国家生态农业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下是国家生态农业政策的主要内容:9.1.1《关于加快构建生态农业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明确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等政策措施。9.1.2《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该规划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布局和重点任务,强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9.1.3《生态农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该计划明确了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重大工程和政策措施,旨在推动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农村环境保护。9.2地方生态农业政策分析各地区根据国家生态农业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政策。9.2.1省级生态农业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国家生态农业政策,制定本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如《某省生态农业发展实施方案》等。9.2.2市县级生态农业政策市县级在省级生态农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政策措施,如制定生态农业产业扶持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定等。9.3生态农业项目申报与政策支持为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国家和地方提供了丰富的项目申报和政策支持。9.3.1生态农业项目申报生态农业项目申报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申报过程中,需关注项目申报指南、申报条件、支持方向和政策要求。9.3.2生态农业政策支持(1)财政支持:国家和地方通过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