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新高考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文化交流与传播01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知识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多元起源①无论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②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③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价值①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②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知识点2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融入②影响: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西学东渐: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等方面的新知识,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近代西学传入①19世纪中叶,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②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成立;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了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1868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③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放眼世界,探索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④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十月革命后,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②儒学外传: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③丝绸、瓷器等外传: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考法1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及成因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特点(1)统一性:秦汉时期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2)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3)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5)连续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6)稳定性:中华文化具有稳定性,如中原地区农耕文化模式的稳定性。(7)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8)开放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广泛传播和影响。2.成因(1)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中国疆域广大,民族交融,统一占主流。(3)儒家思想占据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淀、交融、创新。(6)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真题例2[浙江2023年6月·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C【解析】依据材料“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孔子民本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反对苛政,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故选C项。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思想,故排除A项。“相生相胜”是阴阳家邹衍的思想,故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指一种以人人平等相爱为特征的爱人原则,“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排除D项。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考法2以文化交流取得的成就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文化交流中统治者决策的影响(1)历史证明,当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政策、重视对外交往时,将会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也会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将会阻碍中外文化的交流,最终导致本民族文化停滞不前。2.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1)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2)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3)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4)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5)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加强共识,从而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真题例2[海南2023·4]“楚弓楚得”的典故出自《说苑·至公》。欧洲学者在17世纪用拉丁文给《论语》作注时,认为中国人心胸宽广、有君子之德,援引了这一典故,但将其中的“弓”换成了西方骑士惯用的“盾”。这说明 ()A.文献转译曲解原著价值立场B.文明交融推动世界文化繁荣C.文教推广带有个体主观经验D.文化借鉴基于特定历史语境D【解析】据材料可知,欧洲学者在援引“楚弓楚得”时,将“楚弓楚得”译为了“楚盾楚得”,这是因为“盾”为西方骑士所惯用,这样能更好地帮助西方人理解典故的本意,故选D项;由材料可知,欧洲学者在给《论语》作注时正确理解了“楚弓楚得”的价值立场,排除A项;材料旨在强调西方学者将“弓”转译为“盾”的原因,而非文明交融的影响,排除B项;欧洲学者转译时遵循的是欧洲人的群体思维习惯,而非“个体主观经验”,排除C项。考点66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02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3.阿拉伯文化(1)特点:阿拉伯人把古代埃及、西亚、希腊、罗马以及印度的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语,结合阿拉伯人的风俗、语言和传统,创造了阿拉伯文化。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2.中古西欧文化(1)在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2)基督教对西欧的影响①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他们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思维方式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②《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3)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在中古西欧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4)中古西欧文化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3.拜占庭、俄罗斯文化(1)拜占庭文化: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拜占庭帝国的建筑和雕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2)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3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1.古代印度文化(1)宗教发展①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在雅利安人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②公元前6世纪,印度社会矛盾尖锐,提倡“众生平等”和忍耐顺从的佛教产生了,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③4世纪时,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3)影响: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2)日本①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②武士道: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武士道。③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享誉世界文坛;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④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来自中国的制度、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3.美洲印第安文化(1)成就①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宗教上是多神崇拜,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金字塔。②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发明了“玛雅历”,以365天为一年;还知道“零”的概念,创造出20进制。③印加人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④阿兹特克人使用图画文字记录重要事件,能制作精美的陶器、金银首饰等。(2)毁灭:16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后,印第安人遭到屠杀,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毁灭殆尽。考法1古希腊文化的特点及影响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1.特点(1)把探讨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再到认识人自身。(2)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和绝对权威。(3)强调人的价值,崇尚人的理性,追求思想自由。(4)重视知识作用,强调好学深思,发挥人的主体作用。2.古希腊文化对西方的影响(1)古希腊人把人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对象,着重赞美人的伟大和人体的美丽;讲究和谐、庄重和典雅的风格,追求艺术之美和善,对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艺术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都产生深刻的影响。(2)古希腊建筑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建筑风格,古希腊贯穿了整个欧洲两千年的建筑活动,不管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还是在洛可可时期或是集体主义时期,都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影响。(3)古希腊悲剧对后世欧洲悲剧具有深远显著的影响,尤其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悲剧思想。从亚里士多德、新古典主义的高乃依、布瓦洛、德莱顿到启蒙运动的伏尔泰和19世纪的黑格尔,他们的悲剧思想无一不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真题例1[河北2022·1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必须接受8年的初级教育,富家子弟可继续接受约4年的中等教育。公元前5世纪末,年满18岁公民必须接受两年以军事训练为主的教育。学习内容见下表:上述材料表明,当时雅典 ()C【解析】根据材料表格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学习内容丰富,涉及文学、音乐、体育、军事训练、天文学等多个方面,这表明雅典重视对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故选择D。材料内容仅为对雅典公民的男性后代的教育,不能说构建了面向大众的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故排除A。材料涉及内容为雅典城邦对公民的男性后代的教育要求,并不是公民的自主选择,故排除B。材料未涉及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内容,故排除C。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A.构建了完整的公共教育体系B.公民积极追求智慧和健康C.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现状D.重视公民综合素质的培养真题例2[辽宁2021·11]公元前5世纪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希腊地震不断发生,有时还引起海啸。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则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而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A.具有理性精神B.强调了人的个性自由C.集文化之大成D.创立了朴素唯物主义A【解析】题干中信息重点是:针对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现象,时人认为这是神灵的警示,修昔底德认为地震不过是巧合的自然现象,海啸是由地震吸引海水离开海岸,海水回冲后产生的水灾。这体现出修昔底德的理性思辨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修昔底德强调人的个性自由,排除B项;集大成是指集中某类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相当完备的程度,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创立”说法错误,排除D项。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考法2古代印度文化的特点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1.变动性:印度的文化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吸收、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状态中。2.宗教色彩:印度历史上,流行过很多宗教,其中主要的有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而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性宗教,也在印度拥有自己的信徒。3.多样性:在漫长的历史中,先后多个种族到达印度,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又与印度河流域的当地文化交融。4.包容性:印度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印度独特的文化气质。真题例3[浙江2023年6月·10]史诗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最初形式之一。有部史诗主要描写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之间为争夺王位而进行的战争,反映了雅利安人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的社会情况,堪称一部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该史诗产生于 ()A.古代印度B.古代希腊C.古代埃及 D.古巴比伦A【解析】依据材料“婆罗多族”“雅利安人”等可知,这描述的是古印度的史诗,古印度有史诗《摩诃婆罗多》,故选A项。“婆罗多族”“军事民主制向国家过渡时期”与古代希腊的社会特征不符,排除B项;婆罗多族并不属于古埃及,排除C项;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史诗是《吉尔伽美什》,且材料中史诗的描写与古巴比伦不符,排除D项。考点67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03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知识点1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1)起源: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2)迁徙①时间、范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②方式: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3)影响: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形成的族群概况①赫梯人:公元前17世纪,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②波斯人:公元前6世纪,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③希腊人: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④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2)影响①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②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知识点2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1)变化①印第安人数量的锐减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③欧洲人数量激增:很多欧洲人因为各种原因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2)影响①人口结构的变化:出现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②新文化:来自不同地方的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他们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③具体情况: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2.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1)英国的殖民活动①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②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2)大洋洲人口结构变化①变化的原因: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原住民被驱赶和屠杀,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②变化的表现:19世纪中叶,白人已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3.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1)华工与美洲的开发①大量华工到美洲的原因A.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需要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B.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C.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②影响:在美国,华工成为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的开发。(2)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②影响A.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B.留下来的华工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知识点3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1)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3)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①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行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②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知识精英”移民的新趋势。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2.难民的困境和救助(1)产生原因因为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2)分类:分为战争难民、经济难民、自然灾害难民等类型。(3)难民来源的变化及其遭遇①变化:20世纪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②遭遇: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1)移民社会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移民社会存在着本土居民与外来人口的文化认同问题,其中既有交融的趋势,也经历着冲突和调适的过程。(2)代表性的多元移民社会①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吸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文化的美国移民文化。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②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考法1人口迁徙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积极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2)农业社会居民学会了使用马匹和战车。(3)冶铁技术得到传播。(4)主要文化区域逐渐形成。(5)扩大区域贸易,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的交融。2.消极影响(1)对被征服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破坏。(2)造成先进的文明中心暂时停滞甚至出现倒退的局面。真题例2[海南2023·5]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B【解析】据材料琼剧由“明代传入”并“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可知明朝人口迁徙,客观上将其他地区的戏曲腔调和曲牌传入了海南地区,“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说明琼剧随着人口迁徙又向沿海其他地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传播,这体现了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故选B项;琼剧是融合了多种戏曲艺术的产物,而且琼剧在中国沿海地区和东南亚的传播体现的是海南文化对其他地区的影响,不符合“故土情结”的说法,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商路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琼剧形成与传播的历程,而不仅仅是展示了其艺术形态,排除D项。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考法2近代华工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影响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原因(1)世界①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②美国西部开发和铁路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③19世纪初,黑奴贸易废止,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2)中国①历史上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②国内人口压力大。③清政府在经济上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生活困窘。2.影响(1)下南洋: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2)赴美华工: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太平洋铁路交通发展。(3)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5)其后代华侨为近代中国革命事业、家乡事业作出了努力,促进了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真题例2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北京2022·20](12分)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9分)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解析】(1)首先对材料一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主要来自档案馆、报刊、书信以及政府的公文,结合不同类型的序号进行归类即可。(2)根据题目要求,选取材料二中的某一个主题,如华工赴欧的原因。选题的意义从选择这一主题的原因、研究的角度和历史意义方面分析。研究提纲可从一战爆发的国际大背景、中国政府对华工参加一战的态度和华工个人的选择方面展开,结论可从华工对一战的贡献和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角度分析评价。与这一主题密切相关的资料主要是①②③⑤相关的史料。考点68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答案】(1)文献史料档案:①②③⑤报刊:④⑥⑦⑨⑩11121314书信:②⑧公文:①②③13(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9分)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答案】(2)参考答案示例选题:甲华工赴欧的原因选题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提纲: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三、华工个人的选择四、结论参考资料:①②③⑤04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知识点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1)概念: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2)张骞通西域(标志性事件)①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②意义: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3)地位变化: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知识点2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全球贸易网的形成(1)15世纪之前:世界贸易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2)近代以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大大增加,咖啡、烟草、可可等出现在欧洲市场并成为欧洲人喜爱的商品;欧洲的产品也开始在美洲市场销售。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如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法国西印度公司等。③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工业革命后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形成了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②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交通工具输送到世界各地。③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4)两次世界大战:世界贸易的发展受到影响。(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①因冷战的发生,两大阵营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②战后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④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2.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1)原因:国际贸易的开展,买卖双方的接触,商品对文化习俗的传播和影响。考法1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7—9世纪时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顶峰的原因(1)国内原因①唐朝封建经济繁荣发展,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唐朝政策开明,社会安定,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③唐朝西部疆域广阔,先后设机构管辖,保护沿途商旅贸易往来,为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保障。④唐朝文化繁荣,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对很多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2)国际原因①雄踞于地中海东岸及小亚细亚的拜占庭帝国、萨珊王朝及中亚、南亚诸国,与唐朝通过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贸易伙伴,这也使得丝绸之路交往更加频繁。②7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强大起来,后向东扩张,与唐朝西疆交界。阿拉伯商人对从事两国贸易和文化交流有极大的热情。2.古代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影响(1)推动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2)推动东西方思想文化进步,加快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思想、科技、宗教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4)促进了物种与产品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生活。真题例1[重庆2021·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B【解析】罗马工匠制作的搅胎玻璃瓶分别出土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而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至埃及等国,阿富汗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所以罗马搅胎玻璃瓶在三地的出土,可以佐证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哪个政权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只能说明罗马搅胎玻璃瓶沿丝绸之路东传,而不能说明其技术的传播,排除C项;材料无法显示东汉与罗马帝国的官方直接往来,排除D项。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考法2中西贸易下文化交流的特点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文化交流的国际化:国际贸易的发展,伴随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2.文化交流的民族化: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体现自身知识、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的商品进行交流,具有明显的区域化、民族化特点,如中国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音乐、舞蹈等。3.文化交流的渐进性:国际性的文化交流伴随国际化的贸易发展,国际贸易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传播的程度、广度和深度也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国服饰对西方的影响过程。真题例2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江苏2023·1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至少有一个房间是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而当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时,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当时有些欧洲艺术家在接触到中国纺织品后,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
——摘编自刘海翔《欧洲大地的中国风》材料二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规定标准礼服以西服为主,后来各地出现了不少西服店。当时的北京,虽然作为外套的西服并未得到普及,但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认为穿西服是“崇洋媚外”“冒充上等人”。有人在《申报》上发文反驳:“欧化逐渐东开,国人多喜穿西装,取其穿之能有活泼的气象与振作的态度,而且便捷无拖沓。”与孙中山有关的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
——摘编自王建朗《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4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4分)【解析】(1)第一小问基本情况,由材料信息“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人了解”可概括为以丝绸为载体;“凡是略有规模的英国贵族豪宅中……用精美的中国丝绸墙布来装饰的”可概括为上流社会推动;“欧洲工匠开始设计、生产带有中国元素的纺织品,在模仿中国服装款式时通常会融入西方的裁剪和缝制方法”可概括为逐渐出现仿制品;“从中汲取了灵感,开始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可概括为促进思想解放。第二小问历史背景,由材料一“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西方商船来到中国”联系所学可知背景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不断拓展;由“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联系所学可知背景为中国传统纺织业发达;由“来自东方的纺织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联系所学可知背景为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由“自由表达自己的奇思异想”联系所学可知背景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2)特点,由材料二“晚清时期,大量的舶来品进入中国”可概括为与列强入侵中国有关;“西方服饰在沿海商埠随之出现,有些中国人开始穿西服”可概括为最早出现在沿海城市;“民国政府在1912年颁布《服制条例》”可概括为政府推动;“西式衬衣、针织衫、西裤等已逐渐得到推广”可概括为种类多样;“社会上也有反对易服的声音”可概括为反对与推崇并存;“中山装,其设计受到西服的影响,但衣领等部位仍保持民族特色”可概括为中西合璧服饰出现。(3)综合材料可知,从服饰本身而言,中外服饰交流有利于服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结合所学可知,从服饰文化所代表的文明而言,中外服饰交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进而加深相互理解,促进思想解放。考点69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服饰在近代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答案】(1)基本情况:以丝绸为载体;上流社会推动;逐渐出现仿制品;促进思想解放。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与不断拓展;中国传统纺织业发达;清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服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特点。(4分)【答案】(2)特点:与列强入侵中国有关;最早出现在沿海城市;政府推动;种类多样;反对与推崇并存;中西合璧服饰出现。(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服饰交流的意义。(4分)【答案】(3)意义:有利于服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加深相互理解;促进思想解放。05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知识点1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1.亚历山大远征与“希腊化时代”(1)亚历山大远征①过程: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历经10年征战灭亡波斯帝国,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②后果A.给被征服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些地区固有的文化发展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断。B.被征服地区人口遭到奴役、屠杀,城市遭到劫掠、烧毁。(2)“希腊化时代”①“希腊化世界”: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帝国逐渐分裂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三个主要国家,这些区域被统称为“希腊化世界”。②“希腊化时代”A.时间:从亚历山大远征到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间大约300年。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2)结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统治区形成四大汗国,名义上尊元朝为宗主国。(3)影响①给被征服地区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交流。A.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他们撰写的出使报告流传至今。B.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其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航海、探险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C.畏兀儿人列班·扫马经由耶路撒冷到欧洲访问,见到了教皇和英、法国王。②蒙古西征还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A.由东向西迁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军队。14世纪后,他们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B.大批移民自西东迁,进入中国中原地区,被称为“色目人”,大部分后来融入汉族和蒙古族。③蒙古西征还使欧亚内陆的民族分布产生了变化,一些被征服地区的文化面貌有所改变。知识点2近代战争与西方文化的扩张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1)美国文化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2)拉丁美洲文化①西班牙、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在美洲建立殖民统治的国家。到19世纪上半叶,它们控制着美国以南的广大美洲地区。拉丁语族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是这一地区的主要语言。②族群特征:在拉丁美洲,欧洲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种族融合现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级分明的“混血社会”。③文化多元性:在欧洲移民活动的区域内,传统的印第安文化逐渐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作为拉丁文化特色之一的拉丁舞,也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如多神信仰、图腾崇拜等。拉丁美洲的文化多元性非常明显。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2.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1)背景①17—18世纪,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统治之下。②拿破仑通过战争建立庞大帝国,废除封建贵族特权,推行《拿破仑法典》,传播启蒙思想。③在反抗法国征服的斗争中,欧洲各地出现了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2)主要内容:封建、专制成为众矢之的,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3.欧洲殖民者的文化侵略(1)含义:殖民国家向被殖民地区输出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及基督教。(2)目的:改造甚至消灭被殖民地区的文化,淡化其民族意识。(3)结果:被侵略的民族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外来文化,但也努力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使自身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知识点3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民族的命运。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它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2)表现①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③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回应,亚洲大地上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④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3)影响①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②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2.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表现①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②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2)二战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①大战严重削弱了殖民国家的实力,从而大大减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障碍。②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觉醒,在经济、政治、思想、组织乃至军事方面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③在大战中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力量,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坚强后盾。④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⑤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生的联合国,对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起了促进作用。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1)特征: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考法1“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1.“希腊化时代”是西方君主专制时代的开始,独立的城邦开始转向统一的世界性帝国,“世界国家”的概念就植根于“希腊化时代”的文化。2.亚历山大帝国囊括了东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和犹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第一次在政治上统一了地中海东部世界,奠定了希腊化文明多元化特征的基础。3.东西方文明交互渗透,超越种族和国界的观念开始呈现。4.地区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扩大,出现了统一的希腊化世界的经济体系。5.希腊化时期世界主义逐渐取代了过去狭隘的民族主义,在多元文化共存局面下的希腊化世界呈现开放的全球意识。真题例2[广东2023·11]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A.传播了阿拉伯数字B.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C.开启了希腊化时代D.加快了印刷术的西传进程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东征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故选C项。阿拉伯数字由阿拉伯人传播,与亚历山大东征无关,排除A项;罗马对外扩张后采用万民法,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与亚历山大东征无关,排除B项;印刷术西传是在宋元时期,排除D项。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考法2欧洲殖民者文化侵略的主要方式和基本特征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
1.主要方式:殖民者的文化侵略主要是通过教会、学校、书籍、报刊等途径,用传教布道、开办学堂、传播语言等方式进行渗透,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2.基本特征(1)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殖民国家是为了达到殖民目的,所以借由文化改造和思想改造来征服被殖民国家。(2)侵略渠道具有多样性。由于文化涵盖的面极广,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制度、语言、教育、宗教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侵略。(3)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文化侵略不像武力侵略那样明显,它可以在文化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破坏更大。(4)具有广泛性和全球性。西方文化侵略是伴随着其殖民活动进行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真题例2[湖北2021·16]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 ()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A【解析】选择A:根据题干可知,小说情节反映了主人公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由此可见作者对殖民侵略在文化上的渗透表示忧虑不满。排除B:题干批判的不是殖民经济霸权,而是反映殖民侵略在文化上的渗透。排除C:题干不是反映对于国家日渐开放的认同,而是对于殖民侵略在文化上的渗透表示忧虑。排除D:题干没有涉及大国之间的政治对抗。考点70战争与文化交锋06考点71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1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考点71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②近代大学教育A.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B.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C.清华大学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考点71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西方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②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③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3)地位①大学是近代以来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最重要的场所。②在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③在发扬科学、培养人才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印刷书的诞生(1)雏形: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书籍普及的原因: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3)发展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②105年,东汉蔡伦改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电力工程设计咨询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新技术企业承包商担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户外用品促销员活动策划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前台正规雇佣合同范本(含劳动合同变更及续签规则)3篇
- 二零二五版港口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环保工程保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外资企业往来借款税务筹划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财务顾问企业财务管理咨询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安装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钢筋行业购销合同规范范本5篇
-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件 第8讲 阻燃木质材料
- 低空经济的社会接受度与伦理问题分析
- 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20220807013156
- 英语代词专项训练100(附答案)含解析
- GB/T 4732.1-2024压力容器分析设计第1部分:通用要求
- 《采矿工程英语》课件
- NB-T31045-2013风电场运行指标与评价导则
- NB-T+10488-2021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设计规范
- 天津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历史试题
- 微型消防站消防员培训内容
- (完整版)钢筋加工棚验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