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一)概述-1_第1页
第十七章(一)概述-1_第2页
第十七章(一)概述-1_第3页
第十七章(一)概述-1_第4页
第十七章(一)概述-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章

传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1

第一节

概述-12

教学目标1.掌握:感染、隐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的定义;传染病的四大基本特征。2.熟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程发展的阶段性。3.了解:传染病的流行历史、现况与危害性。3概述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由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引起的疾病又称寄生虫病。4传染病学传染病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研究传染病菌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与规律,以及研究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促使患者恢复健康,进而控制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的科学。是临床内科学的一部分,具传播特点,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危害人群健康。概述5传染病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属临床护理学,是近代护理学与传染病相结合的一门新护理学,是与传染病医疗相匹配的护理学。它是研究在传染病的领域里如何实行责任制护理和执行护理程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一门学科。概述6为什么要学习传染病学?它是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某些老的传染病消灭,如:天花(smallpox)、人间鼠疫(plague)、新生儿破伤风(tetanusofnewborn)等;或得到控制,如: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流行性脑膜炎(epidemicmeningitis)等。但某些老的传染病却变得突出,如:结核病(tuberculosis)等。新的传染病还在不断出现:AIDS、SARS、禽流感、疯牛病、甲型H1N1型流感

7日寇暴行细菌战:1943年秋鲁西北抗日根据地突然爆发感染力极强、死亡率极高的霍乱大流行,从8月下旬到10月下旬,19个县死亡20多万人。当时,人们以为是天灾。直到1954年,在押的日本战犯主动供认,人们才知道当年霍乱大流行是日寇搞的细菌战。由日寇731细菌战部队执行。他们利用空投和人工撒放,大量布撒霍乱菌。同时掘开堤坝,造成洪水泛滥。一方面霍乱菌借洪水广为扩散,另一方面洪水淹死不少人,迫使人们四处逃难,也使疫区扩大。人体实验:活人做细菌/病毒感染实验、耐寒/耐热实验、活体解剖实验等等(电影《黑太阳731》)。8

感染:人体同病原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病原体是否被清除,或定植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改变,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机能。一、感染和感染过程中的不同表现9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致病机制侵袭力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毒力主要通过病原体分泌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和毒力因子的作用而致病。数量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其入侵的数量呈正比。变异性病原体可因遗传或环境等因素而发生变异,通过抗原变异而逃避机体的特异性免疫,从而引起疾病发生或使疾病慢性化。10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

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清除作用)。

病原体进入人体主动免疫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

11

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变化,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如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脑、甲型肝炎)。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隐性感染在五种感染中最常见感染过程的表现123.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感染过程的表现134.病原体携带状态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按病原体的种类:分为带病毒状态、带菌状态或带虫状态

按发生时期: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健康携带者按持续时间:急性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感染过程的表现14

5.潜伏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与人体的相互斗争暂时保持平衡状态。

其中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比例最小。感染过程的表现15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和临床特点16(一)基本特征

一、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病毒和细菌最常见

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最重要的区别特异性免疫17⒈有病原体各种传染病都有特定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原虫、蠕虫)。

临床上检出病原体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基本特征18病原体艾滋病病毒模型19乙肝病毒模型20

非典的元凶SARS病毒21伤寒杆菌炭疽杆菌22⒉有传染性

是传染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一定途径传染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

传染病患者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它在每一种传染病中相对恒定,可作为隔离患者的依据之一。

基本特征23

⒊有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一定条件下,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蔓延的特性称为流行性。A.散发:在人群中散在发生。B.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类患者,多为同一传染源或传播途径。C.流行:某一地区某病的发病率超过该病常年的发病率。D.大流行: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超出国界、州界。基本特征24(2)季节性:

不少传染病的发病率每年有一定的季节性升高,称为季节性。(3)地方性:

有些传染病或寄生虫病由于中间宿主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气温条件、人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常局限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发生。(4)外来性:

由外来人口或物品从流行区带入。基本特征25

4.有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痊愈或隐性感染后,人体对同一传染病的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在传染病中常见。

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长短和强弱不同

病毒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最长。细菌、螺旋体、原虫性传染病: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较短。蠕虫病:感染后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基本特征26除持续免疫外,临床上可出现下列现象:(1)再感染:指同一疾病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间隙再度感染。(2)重复感染:指疾病在进行中,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又感染,发展成重症的主要原因。

(3)复发:病情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初发的症状再度出现,称为复发。(4)再燃: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发热时,称为再燃。基本特征27(二)临床特点

1.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⑴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为止。数小时(细菌性食物中毒)数日(白喉、猩红热、菌痢)数月(狂犬病)数年(麻风病)

潜伏期往往较恒定,对确定传染病的检疫期提供重要依据。

28⑵

前驱期:从起病至症状明显开始为止的时期。无特征性,通常1~3天,有传染性。⑶

症状明显期:急性传染病患者度过前驱期后,某些传染病(如麻疹、水痘)绝大多数转入症状明显期。传染性较强且极易产生并发症。临床特点29结膜出血皮肤巩膜黄染30⑷

恢复期:当机体的免疫力增强至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称为恢复期。

后遗症:

传染病患者在恢复期结束后,某些机体功能仍长期未能复常者称为后遗症。临床特点31

传染病发展阶段的特点

传染病发展阶段的特点阶段特点潜伏期病原体已侵入,但未出现临床症状前驱期已发病,但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症状明显期病情逐渐加重而达到高峰,出现了某种传染病特有的症状、体征恢复期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症状、体征逐渐消失32临床特点

2.常见症状和体征(1)发热及热型感染性发热是许多传染病所共有的最常见、突出的症状。

热型是鉴别传染病的重要特征之一。

当产热>散热→体温↑发热33

发热的分度低热:37.3~38℃(持续4周以上者为长期低热,40%感染;57%非感染;3%原因不明。)中等度热: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以上34热型及临床意义体温曲线的形

热型fever稽留热:39~40℃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大叶性肺炎伤寒高热3536驰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范围大,24小时内波动幅度可超过1℃,但均在正常水平以上。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风湿热

常见热型3738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可骤降至正常水平,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疟疾常见热型3940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可反复多次。布鲁菌病常见热型414242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回归热

常见热型4344

不规则热:体温曲线无规律可循结核病、风湿热、癌性发热

常见热型4546(2)发疹:许多传染病发热的不同时期可出现皮疹。如水痘、猩红热、麻疹等。皮疹的形态、出现时间、分布部位及出现的先后顺序因病种不同而异,对传染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临床特点47

皮疹的出疹时间水痘、风疹病后1天猩红热病后2天

天花病后3天麻疹病后4天斑疹伤寒病后5天伤寒病后6天48

皮疹的出疹顺序、分布特点

麻疹:耳后颈部→前额、颊部→自上而下蔓延至全身→手心脚底。幼儿急疹则初起于躯干,很快波及全身。水痘:躯干、头部→面部→四肢(向心性)天花:红色的斑疹、丘疹,分布于头面、四肢。(离心性)伤寒:玫瑰疹分布于胸腹部49麻疹皮疹5051

皮疹的常见形态

斑疹:鲜红,压之不退色,不高出皮面,<1cm。丘疹:小片红色丘疹,高出皮面,压之退色。玫瑰疹:类似斑丘疹,但色淡,边界不清。出血疹(瘀点、瘀癍):出血性皮疹,鲜红至暗紫色,压之不退色。疱疹:高出皮面、内含浆液。荨麻疹:急性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等。临床特点52瘀点petechia53疱疹

疱疹是有清澈液体的小水泡,可不规则地散布在皮肤上(水痘),或呈簇状群集分布(如带状疱疹及单纯疱疹)。Herpes545556临床特点(3)毒血症状

高热、头痛、疲乏、全身不适、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意识障碍、谵妄、脑膜刺激征、中毒性脑病、周围循环衰竭、肝肾功能损害等。573.临床类型

病程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病情:轻型、中型、重型、暴发型特征:典型、非典型临床特点581.传染的含义是:A.病原体侵入人体的结果B.传染亦称传染过程,是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C.病原体、人体及环境因素的综合D.病原体借助于传播媒介作用于人体E.宿主与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