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解析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现代文阅读(一)(本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碗苏式汤面,浇头数以百计,精工细作汇聚万千风味;一曲吴语《声声慢》轻柔婉转,引得青年男女排起长龙,只为一饱耳福;一方园林浓缩天下山水,白天熙熙攘攘、碧叶红花,夜晚清净优雅依旧光影斑斓……这,是2500多岁的不老古城苏州的城市腔调。

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全国约2%的GDP,作为制造业重镇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地,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十强……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苏州的发展基调。

苏州等城市恰如苏作“双面绣":一城双面,面面精彩。千百年来人文与经济的精巧调和、相得益彰,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绵延发展传奇。如果说人文是城市的腔调,那么经济就是城市发展的基调。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优美乐章的核心所在。

城市的发展基调至为重要,但城市的文化腔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基调。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长久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奠定了城市发展的风格特质。精致、创新、内涵等文化特质,也是苏州等地经济发展的一贯坚持和内在追求。文化影响人的创造,将腔调注入,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调越是醇厚鲜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就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桥流水、丝绸刺绣、戏曲弹唱,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城市精神,更使得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长盛不衰。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为特色的产业聚落,坚韧的城市精神助推创业者深耕产业促成经济繁荣。城市也随之不断提升功能和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强化城市的腔调,稳住发展的基调,我们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深沉的腔调赋能发展,让发展的基调独特而可持续,能让城市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动人的城市之美,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展现。

(摘编自新华网·新华时评《城市的腔调里有发展的基调》)

材料二:

王澍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一个迁居至杭州的“新杭州人”,他与这个城市的过去有着灵魂上的共鸣;作为一个建筑师,他对“建筑”这一概念有着存在主义式的危机感,这与他“冷眼"经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体两面。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前夕,《新周刊》专访了建筑师王澍。

《新周刊》:或许因为文化上的厚重,杭州的城市建设一直很受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王澍:杭州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和一千年前区别不大,变化是80年代才开始的。20世纪初,西湖边的新新饭店只6层楼高,但造起来之后,被全国人民议论。杭州高度的破界是80年代末,西湖边上出现了第一栋50米高的高层建筑。突破这个高度之后,几十栋高楼就陆陆续续建起来了。

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登峰造极的样板,城是一半,湖山是一半,就这样维持了一千年。这个结构对中国城市的影响特别深远。颐和园就是西湖的翻版,而全国还不知道有多少个“西湖”。现在的杭州则是“1比20”,1份湖山,20份城市。但我只在“一半湖山一半城”的结构里活动,出了这个范围,对我来说就相当于出差,去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样的地方。

《新周刊》:对城市的过去您怎么看?挖掘历史身份的做法贯穿了许多城市,大家把城市最辉煌的历史再次装裱,不断强化类似的形象输出。包括杭州,也一直在寻找宋韵。

王澍:一个城市是需要有追求的,不能忘记过去。跟原有的生活历史脱钩之后,你除了抄别人没有出路。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宋朝对中国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巅峰。但真正生命力的所在,并不是简单地拿宋朝来说事儿。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追求的高度。对文化在历史中的变化,要有更高更远的认识;只是单纯地模仿或重现,恐怕很难让一个城市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历史的高峰,物质上特别发达,但难以保证就是文化上的高峰。你需要找自己到达过的最高点去比较。反过来,这个时代也有野心,想找最厉害的高手过招。

这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是不是有可能重现一千年前的美感?但重要的还是当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千年根本就是一刹那;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还是看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对城市的打造,有没有留下点有意味的东西。这点意味,可以给当下的人以温暖,让一座城市成为融化在现实生活里的“精神高地"。

(摘编自《新周刊》2023年第19期“人物专访”《慢下来,西湖才会出现》)

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腔调"是指融合了市民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生活等内容的城市人文风貌。

B.“优美乐章”实际上是指城市人文风貌与经济发展协调共生而带来的良好状态。

C.“冷眼"是指建筑师王澍以一个学者的客观与审慎,冷静地看待杭州的变化。

D.“再次装裱”是说杭州城市现代进程的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杭丰富的文化元素促成了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的繁荣,证明人文因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生发出强大的力量,那么它在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两方面必然有所缺失。

C.建筑家王澍欣赏、推崇杭州原有的“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结构,对于现在的城市结构特点并不认可。

D.王澍对于杭州寻找宋韵的做法做出了客观评价,既认可了这一做法的必然性,也思考了这一做法应具备的文化高度。

3.(3分)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都涉及城市与人文的关系,但前者重在阐述经济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后者重在探讨城市发展的具体做法。

B.材料一以苏州真实的生活画面和具体的发展数字,引出“人文需要与经济协调共生”这一观点,入题方式巧妙生动。

C.材料二中,《新周刊》由杭州的城市建设入手,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这展现出由浅入深的访谈技巧。

D.材料二中,王澍作为访谈的另一方,以更高远的视角审视当下时代的城市建设,这显示了一个优秀建筑师的素养。

4.(4分)好的新闻评论既要能对接生活,又要能引领生活。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5.(4分)《城市愿景》栏目将采访你,希望你谈一谈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期望,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表达你的想法。

【答案】1.D2.B3.C4.(1)对接生活:所使用的论据都源自现实生活,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有效对接生活,如苏杭等地的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概况。(2)引领生活:点明人文因素、经济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下城市如何发展有指导作用。5.(1)城市的经济发展应与独特的人文因素融合,形成强大的城市竞争力、凝聚力、吸引力。(2)城市发展不能忘记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延续城市厚重的历史。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错,《新周刊》说“包括杭州,也一直在寻找宋韵”,建筑家王澍承认“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建筑家王澍和《新周刊》都没有对杭州寻找宋韵做出否定性评价。所以,“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B.“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生发出强大的力量,那么它在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两方面必然有所缺失”逻辑推导出错。秉承人文基因、促成经济良性发展是一个城市生发力量的两个必要条件,但不能由此反推如果城市缺乏力量,这两个条件必然缺失。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错,材料二重点讨论的是城市发展与历史延续的关系。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全国约2%的GDP,作为制造业重镇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地,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十强……”“一碗苏式汤面,浇头数以百计,精工细作汇聚万千风味;一曲吴语《声声慢》轻柔婉转,引得青年男女排起长龙,只为一饱耳福;一方园林浓缩天下山水,白天熙熙攘攘、碧叶红花,夜晚清净优雅依旧光影斑斓……"小桥流水、丝绸刺绣、戏曲弹唱,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城市精神,更使得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长盛不衰”可知,所使用的论据都源自现实生活,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有效对接生活,如苏杭等地的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概况。

(2)根据“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城市精神,更使得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长盛不衰。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为特色的产业聚落,坚韧的城市精神助推创业者深耕产业促成经济繁荣。城市也随之不断提升功能和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长久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奠定了城市发展的风格特质……文化影响人的创造,将腔调注入,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可知,点明人文因素、经济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下城市如何发展有指导作用。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中“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优美乐章的核心所在"城市的文化腔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基调”“强化城市的腔调,稳住发展的基调,我们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深沉的腔调赋能发展,让发展的基调独特而可持续,能让城市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分析,城市的经济发展应与独特的人文因素融合,形成强大的城市竞争力、凝聚力、吸引力。

(2)根据材料二中“一个城市是需要有追求的,不能忘记过去。跟原有的生活历史脱钩之后,你除了抄别人没有出路”分析,城市发展不能忘记过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延续城市厚重的历史。

现代文阅读(二)(本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笺杂记

郑振铎

1我搜求明代雕版画已十余年,间亦以余力,①旁骛清代木刻画籍。然不甚重视之。至于流行的笺纸,则初未加以注意。虽未尝不欣赏《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却视之无殊于诸画谱。

2约在六年前,偶于上海有正书局得诗笺数十幅,颇为之心动。二十年九月,我到北平教书。有一天,偶过清秘阁,选购得笺纸若干种,颇高兴。觉得比在上海所得的,刻工色彩都高明得多了,仍只是作为礼物送人。

3引起我对于诗笺发生更大兴趣的是鲁迅先生。他很早便在搜访笺纸,而尤注意于北平所刻的。今年春天,我们在上海见到了,他以为北平的笺纸是值得搜访而成为专书的,再过几时若遇战争这工作恐怕更不易进行。我答应一到北平,立刻便开始工作。

4第一步自然是搜访笺样。在淳菁阁那里很惊奇的发现了许多清隽绝伦的诗笺,特别是陈师曾氏所作的,虽仅寥寥数笔,而笔触却是那样的潇洒不俗。吴待秋、金拱北诸氏所作和姚茫父氏的《唐画壁砖笺》《西域古迹笔》等,也都使我喜欢。留连到三小时以上,天色渐渐的黑暗下来,朦朦胧胧的有些辨色不清,②黄豆似的灯火,远远近近的次第放射出光芒来,我不能不走。那么一大包笺纸,狼狈不堪的从琉璃厂抱到南池子,又抱到了家,心里是装载着过分的喜悦与满意。那一个黄昏便③消磨在这些诗笺的整理与欣赏上。

5过了五六天,又进城到琉璃厂去。由淳菁阁再往西走,第一家是松华斋。在他们的笺样簿里,又见到了陈师曾所作的八幅花果笺。说它们“清秀"是不够的,“神来之笔”的话也有些空洞。只是赞赏,无心批判。陈半丁、齐白石二氏所作,其笔触和色调,和师曾有些同流,惟较为繁缛燠煖。他们的大胆的涂抹,颇足以代表中国现代文人画的倾向。我很满意的得到不少的收获。

6第三次到琉璃厂,已是九月底;④那一天狂飙怒号,飞沙蔽天,天色是那样的惨淡可怜,顶头的风和尘吹得人连呼吸都透不过来。本想退了回去,为了像这样闲空的时间不可多得,便只得冒风而进了城。这一次是由清秘阁向东走。偏东路北是荣宝斋,这一家是当时最大的笺肆,仿古和新笺,他们都刻了不少。我在那里,见到林琴南的山水笺,齐白石的花果笺,吴待秋的梅花笺,以及齐王诸人合作的壬中笺、癸酉笺等,刻工较清秘为精。仿成亲王的拱花笺,尤为诸肆所见这一类笺的白眉。半个下午,便完全⑤耗在荣宝斋。

7从荣宝斋东行,过厂向的十字路口,便是海王村;过海王村东行,路北有静文斋,也是很大的一家笺肆。静文斋的附近,路南有荣禄堂,规模似很大,却已衰颓不堪,久已不印笺。亦有笺样薄,却零星散乱,尘土封之,似久已无人顾问及之。循样以求笺,十不得一,即得之,亦都暗败色变,盖搁置架上已不知若干年,纸都用舶来之薄而透明的一种,色彩偏重于浓红深绿,似意在迎合光、宣时代市人们的口味。由荣禄堂更东行,近厂东门,路北有宝晋斋。此肆诗笺,都为光、宣时代的旧型,佳者殊鲜,仅选得朱良材作的数笺。出厂东门,折而南,过一尺大街,即入杨梅竹斜街。东行百数步,路北有成兴斋。再东行有彝宝斋,笺样多陈列窗间,并样簿而无之。选得王诏作的花鸟笺十余幅,颇可观,而亦零落不全。

8以上数次的所得,都陆续的寄给鲁迅先生,由他负最后选择的责任。⑥寄去的大约有五百多种,由他选定的是三百三十余幅,就是现在印出来的样式。

9这部《北平笺谱》所以有现在的样式,全都是鲁迅先生的力量——由他倡始,也由他结束了这事。

10说起访笺的经过来,也并不是没有失望与徒劳。有一次,曾从东单牌楼走到东四牌楼,经隆福寺街东口而更往北走,推门而入的南纸店不下十家,大多数都只售洋纸笔墨和八行素笺。最高明的也只卖少数的拱花笺,却是那么的粗陋浮躁,竟不足以当一顾。

11选笺既定,第二步便交涉刷印。荣宝、宝晋、静文诸家,初亦坚执百部不能动工之说,然终亦答应下来。独清秘最为顽强,交涉了好多次,他们不是说百部太少不能印,便是说人工不够没有工夫印;再说下去便给你个不理睬,后再三奉托了刘淑度女士和他们商量,方才肯答应印。

12为了访问画家和刻工的姓氏,也费了很大的工夫。有少数的画家,其姓氏是我所不知道的,访之笺肆,亦多不知者。为访问刻工姓名,也颇遭白眼。宋版书多附刊刻工姓名,明代中叶以后。刻图之工,尤自珍其所作,往往自署其名,然其后则刻工渐被视为贱技,亦鲜有自标姓名者。当此木板雕刻业像晨星似的摇摇欲坠之时,而复有此一番表彰,殆亦雕板史末页上重要的文献。刷印之工,亦为制笺的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不仅拆板不易,即拼板、调色、亦煞费工夫。惜印工太多,不能一一记其姓名。

13对此数册之笺谱,不禁也略略有些悲喜和沧桑之感。自慰幸不辜负搜访的勤劳,故记之。

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北平的笺纸值得搜访并可成专书,但这项工作不易进行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不很太平,可能随时会发生战争。

B.文章采用顺叙、插叙等多种记叙方法写访求笺纸、交涉印刷、访问画家和刻工等的过程,使行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C.作者先写对笺纸“未加以注意"作为礼物送人”,后写刻意访求笺纸,以“先抑后扬"的笔法,使文章有曲折的韵味。

D.写店家只售洋纸笔墨和八行素笺,一方面可借以表达访笺过程中的失望,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笺纸零落的现状。

7.(3分)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和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⑤均为贬词褒用;①形象写出“我”搜求清代木刻画的态度,③⑤充分表达出“我"对笺纸的喜爱和选笺工作的艰辛。

B.②“黄豆似的灯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既形象地写出灯火的形态,又反衬出天色的黑暗,充分表现出作者搜访笺谱的喜悦心情。

C.④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出环境的恶劣,突出“我"访笺的不易,以环境反衬出“我”对访笺工作的热情与坚定的态度。

D.⑥“五百多种"三百余幅”,明确数字但又没将数字具体化,不仅写明笺数量之多,还为下文写专书的样式“全都是鲁迅先生的力量"提供了佐证。

8.(6分)文章题为《访笺杂记》,但文章给人感觉并不“杂”,请结合本文的行文线索谈谈你的理解。

9.(6分)艾先生得知“我"去商谈笺刷印并不顺利后,便去拜访自己的朋友清秘斋老板郭先生,希望能促成刷印合作,但未能得见于是准备给郭先生留一个便条,表明来访目的。请你帮艾先生结合文章主旨给郭先生写一个便条,正文字数100字内。

【答案】6.C7.B8.①文章以“笺”这一事物为线索,虽涉及时间、地点、事件繁多,但都围绕笺而写,行文连贯紧凑。②文章以时间为序,按时间先后安排内容,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③文章兼顾空间变化,叙写访笺过程时,作者多在各大斋行走,虽繁杂,但兼顾了空间变化,使文章行文井然有序,缜密严谨。9.(示例)

郭兄:

今日来访未能得见,深感遗憾。您擅长笺刷印艺术,特来寻您商谈合作事宜。我朋友手中有一批珍贵的笺纸,希望能在您的妙手下焕发新生。盼您拨冗一见,共谋发展。

艾先生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能力。

A.“这项工作不易进行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不很太平,可能随时会发生战争"错。结合第三段“他以为北平的笺纸是值得搜访而成为专书的,再过几时若遇战争这工作恐怕更不易进行”可知,搜访北平笺纸做成专书这件事即使没遇战争也是不易进行的。

B.“采用顺叙、插叙"错。作者采用按时间先后顺序的记叙方法具体、详细地叙写了为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而在北平琉璃厂一带字画店访求笺纸图谱和交涉印刷、访问画家与刻工的过程,并没有插叙。

D.“店家只售洋纸笔墨和八行素笺”“借以表达访笺过程中的失望"错。结合第十段“说起访笺的经过来,也并不是没有失望与徒劳……不下十家,大多数都只售洋纸笔墨和八行素笺。最高明的也只卖少数的拱花笺,却是那么的粗陋浮躁,竟不足以当一顾”可知,应该是这里的店家大多数只售洋纸笔墨和八行素笺,再者作者失望的是这里卖的笺水平不高,不值得看。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形象地写出灯火的形态"错。结合第四段“在淳菁阁那里很惊奇的发现了许多清隽绝伦的诗笺……留连到三小时以上,天色渐渐的黑暗下来,朦朦胧胧的有些辨色不清,黄豆似的灯火,远远近近的次第放射出光芒来,我不能不走”可知,作者在淳菁阁欣赏诗笺时间很长,一直到傍晚天色黑暗,黑暗中诗笺上的字好像发出了光,并非指灯火。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线索的能力。

①本文标题为《访笺杂记》,作者全文都是仅仅围绕这“笺"来行文,具体、详细地叙写了为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而在北平琉璃厂一带字画店访求笺纸图谱和交涉印刷、访问画家与刻工的过程,过程虽然曲折复杂,但是都仅仅围绕着“笺”这一对象展开,因而不杂。

②结合“已十余年"约在六年前”“二十年九月"一到北平,立刻开始工作”可知,作者以时间为线索,先从十余年前搜求明代雕版画写起,后推及于画谱及他书之有插图者谈起,说明自己过去未注意笺纸。后来虽然一度“颇为之心动”,赞赏其刻工的精细,但仍作为礼物送人。以此作为铺垫,引出下文刻意访求笺谱,突出在鲁迅对笺纸远见卓识的影响下,转而刻意访求。时间顺叙使得文章层次清晰,并不杂乱。

③第六、七段作者在叙写第三次到琉璃厂访笺时,采用空间位置为线索,叙写在荣宝斋、静文斋、荣禄堂、宝晋斋、成兴斋、彝宝斋访笺的过程。这样按照一定的空间位置叙写,原本纷繁复杂的过程就变得井然有序,缜密严谨。

9.本题考查学生写作便条的能力。

题干情境为给郭先生留便条,表明自己来找他是为了帮助朋友寻求他的合作,按照便条格式规范表述清楚请求即可。

便条格式规范:①先写看条人的姓名(顶格写)加上冒号;②换一行开头空两格写什么事情或要写的内容;③在右下角写上写条人的姓名(有明确日期还要写上日期)。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宋史》言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艺祖①首褒韩通,次表卫融,以示意向。真、仁之世,田锡、王禹、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荐绅知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呜呼!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为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也。

人君御物之方,莫大乎抑浮止竞。宋自仁宗在位四十余年。虽所用或非其人而风俗醇厚好尚端方论世之士谓之君子道长。

《东轩笔录》:“王荆公秉政,更新天下之务,而宿望旧人议论不协,荆公遂选用新进,待以不次,故一时政事不日皆举,而两禁台阁内外要权莫非新进之士也。及出知江宁府,吕惠卿骤得政柄,有射羿之意。而一时之士见其得君,谓可以倾夺荆公,遂更朋附之,以兴大狱。寻荆公再召,邓绾反攻惠卿,惠卿自知不安,乃条列荆公兄弟之失数事面奏,上封惠卿所言以示荆公。故荆公表有云:‘忠不足以取信,故事事欲其自明;义不足以胜奸,故人人与之立敌。’盖谓是也。既而惠卿出亳州,荆公复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而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当日唯与其子雱机谋,而雱又死,知道之难行也,于是慨然复求罢去,遂以使相再镇金陵,未期纳节。久之,得会灵观使。”其发明荆公情事,至为切当。

材料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而《大戴礼》言:“有人焉,容色辞气其入人甚愉,进退周旋其与人甚巧,其就人甚速,其叛人甚易。”迹荆公昔日之所信用者,不惟变士习、蠹民生,而己亦不飨其利。《书》曰:“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为大臣者,可不以人心风俗为重哉!

(有删改)

注:①艺祖:太祖或高祖的统称,文中指宋太祖。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所用A或非B其人C而风俗D醇厚E好尚端方F论世之士G谓之H君子道长。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荐绅,即缙绅,本是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B.宿望,指有很高威望的人,这里的“宿”是指年老的、有经验的意思。

C.狱,指罪状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监狱"里的“狱”意思并不一样。

D.去,是离开的意思,和“连峰去天不盈尺"句子中的“去”意思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宋朝靖康之变,仁人志士联合起来勤王,不惧牺牲,是因为朝廷(前朝)倡导正直的言论,消除了五代的丑陋风气。

B.《东轩笔录》揭示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破格任用刚提拔的新人,作为执政大臣没有重视人心风俗的转变。

C.王安石复相后,先前变法的亲信不在了,王安石缺乏可以信任的有用之人,只能和自己的儿子王雱商议机密。

D.王安石虽然再次请求罢官,但没有得到皇帝完全同意,仍然保持相位镇抚金陵,后来又担任了其他职务。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御物之方,莫大乎抑浮止竞。

(2)迹荆公昔日之所信用者,不惟变士习、蠹民生,而己亦不飨其利。

14.(3分)王安石复请罢相的具体原因有哪些?

【答案】10.CEF11.D12.B13.(1)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抑制浮华禁止攀比。

(2)我们探究王安石昔日所信任的人,不只是使士风变坏,毁坏了民生,但他自己也没有得到好处。14.①可信之人难当大事;②痛失爱子;③理想难以实现。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虽然所任用的官员有的不恰当,但风俗醇朴,崇尚正直。评论社会的学者称道君子之风正在逐步增长。

“非"是动词,作谓语,“其人”是其宾语,句中“而"连词,表转折,故在“而”前C处停顿;

“风俗醇厚"主谓结构,“好尚端方”动宾结构,独立成句,故两者之间E处停顿;

“论世之士"偏正结构短语作主语,故在其前F处停顿。

故停顿为CEF

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但是有很高威望的人,商议讨论此事意见和王安石不同。

C.正确。罪状;监禁犯人的地方。句意:网罗罪状来陷害王安石。/监禁犯人的地方。

D.错误。离开;距离。句意:于是悲愤地要求罢官离开。/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破格任用刚提拔的新人,作为执政大臣没有重视人心风俗的转变”失败原因表述不准确。原文“而宿望旧人议论不协,荆公遂选用新进,待以不次,故一时政事不日皆举,而两禁台阁内外要权莫非新进之士也。及出知江宁府,吕惠卿骤得政柄,有射羿之意。而一时之士见其得君,谓可以倾夺荆公,遂更朋附之,以兴大狱”,可见主要原因是吕惠卿等人对王安石的构陷,破坏了风气,最后造成“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的后果,最终“慨然复求罢去”,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物”,指百姓;““抑浮”,抑制浮华;“止竞”,禁止攀比。

(2)“迹”,探究;“蠹”,毁坏;“飨”,享有,得到。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依据原文相关语句“荆公复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而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当日唯与其子雱机谋,而雱又死,知道之难行也,于是慨然复求罢去”,可知首先是“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即可信之人难当大事;第二是“唯与其子雱机谋,而雱又死”,即痛失爱子;第三“知道之难行也”,即认识到理想难以实现。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宋史》上说,当官的忠诚和豪义的气概,到了五代的时候,都改变得差不多了。宋朝刚建立时,范质、王溥仍有遗憾。赵匡胤最褒奖韩通,接下来就是卫融了,用来表达他的意愿。宋真宗、宋仁宗的时候,田锡、王禹偁、范仲淹、欧阳修、唐介众位贤能的人才,在朝廷倡导正直的言论。从此之后,朝廷内外的缙绅,知道用高尚的名节、正直而知耻崇尚对方,完全消除了五代的丑陋的风气。因此靖康之变时,有志之士奋发而起义为皇帝献身,面临危难也不屈服,所在的各地都有这样的人。等到宋朝灭亡,忠义有气节的人士互相指望扶持。啊!我看西汉哀帝和平帝可以被王莽所灭并定都东京,五代可以灭亡变为宋朝,就知道了世上没有不可以改变的风俗了。

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抑制浮华禁止攀比。宋代自仁宗即位,四十多年中,虽然所任用的官员有的不恰当,但风俗醇朴,崇尚正直。评论社会的学者称道君子之风正在逐步增长。

《东轩笔录》:“王荆公安石执政,挑起变更革新天下的大任,但是有很高威望的人,商议讨论此事意见和王安石不同。王安石就只有选举任用刚刚参政的人,对待他们不以常规次序升迁,因此,一时之间,国家变革大政方针没多久就建立起来了。中书、门下及其它政府部门内廷外朝的机要之权,全都掌握在刚刚提拔的新士人手中。等到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吕惠卿突然执政,便有射杀后羿之意,而当时的士人看到他得到皇帝的信任,这些人说能够打倒王安石,于是就争相勾结攀附他,网罗罪状来陷害王安石。不久王安石再被召回执政,邓绾(立即)反对并攻击吕惠卿。吕惠卿自知违背了王安石,心里不安,就罗列王安石兄弟的许多过失直接面奏皇帝。皇帝密封了吕惠卿的弹劾词,(用来)交给王安石看。因此王安石上《乞解机务第三表》说:‘忠诚不足以取得信任,因此事事都需要自己证明自己;正义不足以战胜奸邪,因此人人都和他为敌。’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不久吕惠卿从京城到亳州任职,王荆公恢复了相位,承续新旧党人党争之后,先前的阻碍之力都去掉了,而对荆公自己的追随者已经不可信任,可以信任的人才能又不足以担当重任,先前只有与其子王雱商量机密谋略,但王雱又死去了。王安石明白大道难以实行,于是悲愤地要求罢官离开。皇帝就授以节度使并保持相位再去镇抚金陵,未满一年便辞去了节度使一职,过了很久就担任了会灵观使。”这本小说公开揭示了王安石情形事迹,极为贴切恰当。

材料二:

孔子说:“君子以做事为易,而以言论为难。"但《大戴礼记》说:“有的人,面容言辞一团和气,他和人交流容易使人愉快,在进与退的周旋之间,他和人交往十分乖巧,他能很快与人处得融洽,他也十分容易背叛别人。”我们探究王安石昔日所信任的人,不只是使士风变坏,毁坏了民生,但他自己也没有得到好处。《尚书》说:“(成汤)的后代为王的,没有能有好下场的,丞相也没有有好下场的。"作为执政大臣的人,能不把人心风俗作为重要的治理方面的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答圣思讲论语长句

黄庭坚

簿领文书千笔秃,公庭嚚讼百虫鸣。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

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任叶县县尉时。②嚚(yín)讼:奸诈而好争讼。③退食:这里指公余休息。

15.(3分)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诗人担任县尉时的繁忙,画面形象生动。

B.颔联描绘诗人休息时偶遇邻家书生的场景,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

C.本诗选取了公堂上调节纠纷、公余休息挑灯夜读等生活细节,文字质朴动人。

D.本诗与《劝学》都谈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子追求学问精进具有启发意义。

16.(6分)黄庭坚爱书,一日不读便觉庸俗,甚至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本诗是如何体现黄庭坚爱读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

②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

③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B.“书生讽刺了好争讼者的无礼之举”错误。“讽诵"意为“朗读、诵读”,通过“喜"也可判断此句并无讽刺之义。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①颔联“时从退食须臾顷,喜听邻家讽诵声”,“退食”,指诗人公余休息之时;“讽诵声”,指邻家学子刻苦读书的朗诵声。诗人听到邻家传来的读书声,为遇到勤奋刻苦的学子而感到欣喜,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②颈联“观海诸君知浩渺,学山他日看崇成”,大海广阔需要不断积累,山势崇高定当不断攀登。诗人鼓励晚辈学海无涯当积极上进,联想到自己也需要不断积累,勇攀知识高峰,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③尾联“暮堂吏退张灯火,抱取鲁论来讲评”,“暮堂吏退”,到了傍晚诗人问案完毕,退出公堂;“张灯火”“抱取鲁论”,指结束公务后,诗人点起灯火,品读《论语》以修身求道,体现了黄庭坚爱读书。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表现李密在奉诏做官与孝顺祖母之间进退两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项脊轩志》,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庭中的枇杷树,“_____________,"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3)《归去来兮辞》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出归程的轻松愉悦,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答案】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驰"笃”“亭"飏”。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语言文字运用(一)(本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古代中国,戏曲演出常在广场、寺庙、草台或院坝。成千上万的观众聚拢,如潮的人声夹杂着摊肆的嘈杂,艺人们为了不让戏剧淹没在这喧嚣之中,不得不①地寻求突破自己存在和影响的有效手段,从而摸索出以远离生活之法来表现生活的艺术规则。

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使表演者无论在化妆服饰还是动作语言上都颇有“矫情镇物,装腔作势"之感,高亢悠扬的唱腔配以敲击有力的铜锣,镶金绣银的戏衣衬着勾红抹绿的脸谱……为此,中国戏剧艺术家长期揣摩说白、咏歌、舞蹈(身段)、武打的表现技巧和功能,乐此不疲。在戏曲表演过程中,②的人间生活铺展于小小的舞台,使平素过得单调枯燥日子的百姓在观剧时感受到种种意想不到的精神刺激。

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而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从而做到③。脸谱、水袖、兰花指以及奇奇怪怪的道具等,都凝固为程式的东西,共同增加的戏曲表演的艺术魅力,造成的赏心悦目、勾魂摄魄的审美效应。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3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音乐和舞蹈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B.外在就表现出来了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形式,决定于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这一特点

C.而音乐和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戏曲的外在形式表现为远离生活、变异生活

D.外在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远离生活、变异生活的,戏曲音乐和舞蹈本身决定了这一特点

20.(3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B.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C.中国戏剧家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外形和神韵的原因,是因为其对生活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D.中国戏剧家之所以能精确又微妙地刻画人物的外形和神韵,是因为其对生活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

【答案】18.①苦心孤诣(煞费苦心)

②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③形神兼备19.C20.A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指艺人费尽心思钻研,应填“苦心孤诣”,或者“煞费苦心"。“苦心孤诣”,指刻苦用心地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界。也指为了寻求解决某一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煞费苦心”,形容费尽了心思。

第二空,根据下文“人间生活”可知,此处语境是指丰富多彩的生活,应用“五光十色”,或者“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丰富多彩”,指内容充实,品种繁多,形式多样。

第三空,此处的语境是指从而做到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应用“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根据前文说的是“戏曲的对话是音乐性的,动作是舞蹈性的”,从话题一致的角度,应先说“音乐和舞蹈”,排除BD;

再根据陈述角度的一致性,排除A。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句式杂糅,“之所以……的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

二是语序不当,“既精于提炼,又勤于观察"语序不当,改为“既勤于观察,又精于提炼”。

故选A。

语言文字运用(二)(本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食物是跨越地域文化的亲善大使。①,但人们依然拥有跨越语言的纽带——食物,以及对美食文化共同的热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能够发现法国蓝纹奶酪与绍兴发酵食物的共通之处,他们对故乡的食物怀有深厚情感,看到家人倾注满满爱意准备的饭菜,也都能体会其中的温暖。

每个人的舌尖就是一个故乡。作为创作者,②,来向陌生的人展现那些陌生的地方,呈现当地人对故乡和食物的热爱。美食是世界的故乡,通过唤醒人们对食物的理解,人类依附其间的情感发生共鸣,美食纪录片就能在海外架起人与人沟通对话的桥梁。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片的一炮走红,缘于国家的鼓励支持,缘于观众日益多样的需求,缘于纪录片人的不断创新和深耕探索。③: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在“不变"与“变”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在坚持自身创作理念与目标的同时如何求新求变?如何实现食物的美味、营养、审美等更多属性的视听觉呈现?

21.(6分)请在上文横线处分别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5分)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①尽管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②希望用自己对故乡的深情;③美食纪录片的成功促人思考。22.食物的纽带作用不可忽视;美食纪录片让人无法忘怀故乡;美食纪录片的发展不能满足现状。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但人们……"可知句式上可以采用“尽管……”了;内容上结合后文“跨越语言的纽带"美食文化共同的热爱”可知这里应该是承认各地域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事实,可以填:尽管语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

第二空结合前文“每个人的舌尖就是一个故乡"以及后文“美食是世界的故乡”可知讲的是故乡与食物的关系。结合“通过唤醒人们对食物的理解,人类依附其间的情感发生共鸣"创作者在介绍美食时,可以调动自己对故乡的深情,所以这里可以填:希望用自己对故乡的深情。

第三空前面“《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片的一炮走红……”分析了美食纪录片的成功原因,后面“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在“不变"与“变”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在坚持自身创作理念与目标的同时如何求新求变?如何实现食物的美味、营养、审美等更多属性的视听觉呈现"提出了一连串的思考,这里是对下文的总括性的句子,所以可以填:美食纪录片的成功促人思考。

22.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注意要求用否定句概括文本各段的主要意思。

第一段“食物是跨越地域文化的亲善大使。……但人们依然拥有跨越语言的纽带——食物”,强调了食物的纽带作用,否定句可以表述为:食物的纽带作用不可忽视。

第二段“每个人的舌尖就是一个故乡"美食是世界的故乡,通过唤醒人们对食物的理解,人类依附其间的情感发生共鸣,美食纪录片就能在海外架起人与人沟通对话的桥梁”,写美食纪录片能在海外架起人与人沟通对话的桥梁主要是激发了人们对故乡的情感共鸣,否定句可以表述为:美食纪录片让人无法忘怀故乡。

第三段“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在“不变"与“变”之间如何保持平衡?在坚持自身创作理念与目标的同时如何求新求变?如何实现食物的美味、营养、审美等更多属性的视听觉呈现”,写一系列的思考告诉我们美食纪录片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否定句可以表述为:美食纪录片的发展不能满足现状。

四、作文(共60分)

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方向对了,停下来,就是退步;还没辨明方向,停下来,就是明智;走下去,有可能就是谬误。人生就是这样,有着无数的方向选择和停下来考验,更有着无数的进步与退步。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把握人生方向以启示,请结合你对人生方向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把握人生方向,赢得精彩人生

把握人生方向,赢得精彩人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前进方向。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用勤奋和拼搏去把握人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有目标,生活才会有意义。”不错,我们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鲁迅弃医从文,拾起文笔作匕首,最终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史铁生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一篇《我与地坛》令千万人泪湿衣襟,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找准了人生的前进方向;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最终选择了文学,最终在文学上做出了成就,是因为他找准了人生的前进方向。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找对方向,你会像蛟龙掠过浅滩游弋到浩瀚海洋里击水三千,你会像大鹏飞越低空在苍茫天宇中扶摇直上。方向对了,停下来,就是退步;方向对了,努力拼搏,定能赢得精彩人生。没有人注定一生平庸,我们只要找对人生的方向,并矢志不渝地为了目标不懈奋斗,就能在属于自己的天地间绽放人生的光彩。

找准方向,人生才会有意义。正如罗斯金说的:“生活没有方向,就犹如航海没有罗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理想的分类越来越多,以至于许多人不能正确地寻找前进的方向,不能顺利地实现人生的理想,创造人生的辉煌。有的人找不到人生的坐标,碌碌无为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这样的人生是遗憾的。

翱翔蓝天的雄鹰自恃有坚硬的翅膀,有穿越天空的经验,不需方向就能飞到目的地,结果在天上绕行无数圈后回到出发的地方,精疲力竭而死;穿越原始森林的金钱豹自恃为长跑能手,以为随便朝哪个方向奔跑都能跑到要去的地方,结果摔下深谷而亡;穿越沙漠的斑马边走边辨别方向、调整方向,最后走到了水草丰美的绿洲。

无数成功者的事例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对了人生的方向,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的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正如美国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的《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中所道:“每个人都必须当机立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自己知道已经走错了方向,就要及时回头。”

清华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送给了毕业生一句话:“未来的世界,方向比努力重要。"其实方向的确定取决于今天。如果今天不及时修正错误道路,走得越远就错得越深。比如钻探石油,如果没有找对位置,再怎么钻探,也冒不出石油。学习和工作同样如此,再忙也要回头想想当初的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后注意细化定量指标,之后再落实可行方案,以避免在通向终点的路上失去根基。

假如你有了明确的方向,那就不惧困难,风雨兼程;假如你还没有选择好方向,请不要盲目行动,辨清方向再出发;假如你发现方向选错了,那就及时停下来,待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再行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把握人生方向,方能赢得精彩人生。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人生方向和何时停止、何时前进的辩证关系。方向的选择影响人生目标,但是人生很复杂,谁也不能保证每一次选择都是对的,如果方向选对了,走下去就一定能实现目标,即使遇到坎坷也不能放弃;如果发现方向错了,停下来及时止损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味前行反而会背离目标;如果还没辨明方向,先停下来思考,想清楚了再行动,这是智者的做法。总之,何时停止,何时前行,何时转换方向,是每个青年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习得的智慧。

写作时考生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感触最深的角度写,也可以选择不同做法,全面思考。如写“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可以写“南辕北辙"的故事,可以写南唐后主李煜,也可以写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曾经犯过错但是后来停下来反思、改正,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如选择多个角度写,可以写三个分论点,“方向对了,知进”“没辨明方向,知停"方向错了,知止”。

立意:

1.明确前进方向,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2.人生有太多的不确定,知进知停方从容。

3.生无所息,只争朝夕,努力不辍。仪征市精诚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现代文阅读(一)(本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碗苏式汤面,浇头数以百计,精工细作汇聚万千风味;一曲吴语《声声慢》轻柔婉转,引得青年男女排起长龙,只为一饱耳福;一方园林浓缩天下山水,白天熙熙攘攘、碧叶红花,夜晚清净优雅依旧光影斑斓……这,是2500多岁的不老古城苏州的城市腔调。

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全国约2%的GDP,作为制造业重镇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地,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十强……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苏州的发展基调。

苏州等城市恰如苏作“双面绣":一城双面,面面精彩。千百年来人文与经济的精巧调和、相得益彰,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绵延发展传奇。如果说人文是城市的腔调,那么经济就是城市发展的基调。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优美乐章的核心所在。

城市的发展基调至为重要,但城市的文化腔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基调。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长久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奠定了城市发展的风格特质。精致、创新、内涵等文化特质,也是苏州等地经济发展的一贯坚持和内在追求。文化影响人的创造,将腔调注入,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调越是醇厚鲜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就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桥流水、丝绸刺绣、戏曲弹唱,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城市精神,更使得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长盛不衰。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为特色的产业聚落,坚韧的城市精神助推创业者深耕产业促成经济繁荣。城市也随之不断提升功能和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强化城市的腔调,稳住发展的基调,我们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深沉的腔调赋能发展,让发展的基调独特而可持续,能让城市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动人的城市之美,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展现。

(摘编自新华网·新华时评《城市的腔调里有发展的基调》)

材料二:

王澍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其代表作品有: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一个迁居至杭州的“新杭州人”,他与这个城市的过去有着灵魂上的共鸣;作为一个建筑师,他对“建筑”这一概念有着存在主义式的危机感,这与他“冷眼"经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体两面。

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前夕,《新周刊》专访了建筑师王澍。

《新周刊》:或许因为文化上的厚重,杭州的城市建设一直很受公众的关注和热议。

王澍:杭州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和一千年前区别不大,变化是80年代才开始的。20世纪初,西湖边的新新饭店只6层楼高,但造起来之后,被全国人民议论。杭州高度的破界是80年代末,西湖边上出现了第一栋50米高的高层建筑。突破这个高度之后,几十栋高楼就陆陆续续建起来了。

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登峰造极的样板,城是一半,湖山是一半,就这样维持了一千年。这个结构对中国城市的影响特别深远。颐和园就是西湖的翻版,而全国还不知道有多少个“西湖”。现在的杭州则是“1比20”,1份湖山,20份城市。但我只在“一半湖山一半城”的结构里活动,出了这个范围,对我来说就相当于出差,去了一个不知道什么样的地方。

《新周刊》:对城市的过去您怎么看?挖掘历史身份的做法贯穿了许多城市,大家把城市最辉煌的历史再次装裱,不断强化类似的形象输出。包括杭州,也一直在寻找宋韵。

王澍:一个城市是需要有追求的,不能忘记过去。跟原有的生活历史脱钩之后,你除了抄别人没有出路。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宋朝对中国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巅峰。但真正生命力的所在,并不是简单地拿宋朝来说事儿。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追求的高度。对文化在历史中的变化,要有更高更远的认识;只是单纯地模仿或重现,恐怕很难让一个城市获得真正的生命力。我们这个时代不是历史的高峰,物质上特别发达,但难以保证就是文化上的高峰。你需要找自己到达过的最高点去比较。反过来,这个时代也有野心,想找最厉害的高手过招。

这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是不是有可能重现一千年前的美感?但重要的还是当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千年根本就是一刹那;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还是看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对城市的打造,有没有留下点有意味的东西。这点意味,可以给当下的人以温暖,让一座城市成为融化在现实生活里的“精神高地"。

(摘编自《新周刊》2023年第19期“人物专访”《慢下来,西湖才会出现》)

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腔调"是指融合了市民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生活等内容的城市人文风貌。

B.“优美乐章”实际上是指城市人文风貌与经济发展协调共生而带来的良好状态。

C.“冷眼"是指建筑师王澍以一个学者的客观与审慎,冷静地看待杭州的变化。

D.“再次装裱”是说杭州城市现代进程的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

2.(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杭丰富的文化元素促成了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的繁荣,证明人文因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如果一个城市不能生发出强大的力量,那么它在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两方面必然有所缺失。

C.建筑家王澍欣赏、推崇杭州原有的“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结构,对于现在的城市结构特点并不认可。

D.王澍对于杭州寻找宋韵的做法做出了客观评价,既认可了这一做法的必然性,也思考了这一做法应具备的文化高度。

3.(3分)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都涉及城市与人文的关系,但前者重在阐述经济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后者重在探讨城市发展的具体做法。

B.材料一以苏州真实的生活画面和具体的发展数字,引出“人文需要与经济协调共生”这一观点,入题方式巧妙生动。

C.材料二中,《新周刊》由杭州的城市建设入手,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这展现出由浅入深的访谈技巧。

D.材料二中,王澍作为访谈的另一方,以更高远的视角审视当下时代的城市建设,这显示了一个优秀建筑师的素养。

4.(4分)好的新闻评论既要能对接生活,又要能引领生活。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5.(4分)《城市愿景》栏目将采访你,希望你谈一谈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期望,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表达你的想法。

现代文阅读(二)(本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访笺杂记

郑振铎

1我搜求明代雕版画已十余年,间亦以余力,①旁骛清代木刻画籍。然不甚重视之。至于流行的笺纸,则初未加以注意。虽未尝不欣赏《十竹斋笺谱》《萝轩变古笺谱》,却视之无殊于诸画谱。

2约在六年前,偶于上海有正书局得诗笺数十幅,颇为之心动。二十年九月,我到北平教书。有一天,偶过清秘阁,选购得笺纸若干种,颇高兴。觉得比在上海所得的,刻工色彩都高明得多了,仍只是作为礼物送人。

3引起我对于诗笺发生更大兴趣的是鲁迅先生。他很早便在搜访笺纸,而尤注意于北平所刻的。今年春天,我们在上海见到了,他以为北平的笺纸是值得搜访而成为专书的,再过几时若遇战争这工作恐怕更不易进行。我答应一到北平,立刻便开始工作。

4第一步自然是搜访笺样。在淳菁阁那里很惊奇的发现了许多清隽绝伦的诗笺,特别是陈师曾氏所作的,虽仅寥寥数笔,而笔触却是那样的潇洒不俗。吴待秋、金拱北诸氏所作和姚茫父氏的《唐画壁砖笺》《西域古迹笔》等,也都使我喜欢。留连到三小时以上,天色渐渐的黑暗下来,朦朦胧胧的有些辨色不清,②黄豆似的灯火,远远近近的次第放射出光芒来,我不能不走。那么一大包笺纸,狼狈不堪的从琉璃厂抱到南池子,又抱到了家,心里是装载着过分的喜悦与满意。那一个黄昏便③消磨在这些诗笺的整理与欣赏上。

5过了五六天,又进城到琉璃厂去。由淳菁阁再往西走,第一家是松华斋。在他们的笺样簿里,又见到了陈师曾所作的八幅花果笺。说它们“清秀”是不够的,“神来之笔"的话也有些空洞。只是赞赏,无心批判。陈半丁、齐白石二氏所作,其笔触和色调,和师曾有些同流,惟较为繁缛燠煖。他们的大胆的涂抹,颇足以代表中国现代文人画的倾向。我很满意的得到不少的收获。

6第三次到琉璃厂,已是九月底;④那一天狂飙怒号,飞沙蔽天,天色是那样的惨淡可怜,顶头的风和尘吹得人连呼吸都透不过来。本想退了回去,为了像这样闲空的时间不可多得,便只得冒风而进了城。这一次是由清秘阁向东走。偏东路北是荣宝斋,这一家是当时最大的笺肆,仿古和新笺,他们都刻了不少。我在那里,见到林琴南的山水笺,齐白石的花果笺,吴待秋的梅花笺,以及齐王诸人合作的壬中笺、癸酉笺等,刻工较清秘为精。仿成亲王的拱花笺,尤为诸肆所见这一类笺的白眉。半个下午,便完全⑤耗在荣宝斋。

7从荣宝斋东行,过厂向的十字路口,便是海王村;过海王村东行,路北有静文斋,也是很大的一家笺肆。静文斋的附近,路南有荣禄堂,规模似很大,却已衰颓不堪,久已不印笺。亦有笺样薄,却零星散乱,尘土封之,似久已无人顾问及之。循样以求笺,十不得一,即得之,亦都暗败色变,盖搁置架上已不知若干年,纸都用舶来之薄而透明的一种,色彩偏重于浓红深绿,似意在迎合光、宣时代市人们的口味。由荣禄堂更东行,近厂东门,路北有宝晋斋。此肆诗笺,都为光、宣时代的旧型,佳者殊鲜,仅选得朱良材作的数笺。出厂东门,折而南,过一尺大街,即入杨梅竹斜街。东行百数步,路北有成兴斋。再东行有彝宝斋,笺样多陈列窗间,并样簿而无之。选得王诏作的花鸟笺十余幅,颇可观,而亦零落不全。

8以上数次的所得,都陆续的寄给鲁迅先生,由他负最后选择的责任。⑥寄去的大约有五百多种,由他选定的是三百三十余幅,就是现在印出来的样式。

9这部《北平笺谱》所以有现在的样式,全都是鲁迅先生的力量——由他倡始,也由他结束了这事。

10说起访笺的经过来,也并不是没有失望与徒劳。有一次,曾从东单牌楼走到东四牌楼,经隆福寺街东口而更往北走,推门而入的南纸店不下十家,大多数都只售洋纸笔墨和八行素笺。最高明的也只卖少数的拱花笺,却是那么的粗陋浮躁,竟不足以当一顾。

11选笺既定,第二步便交涉刷印。荣宝、宝晋、静文诸家,初亦坚执百部不能动工之说,然终亦答应下来。独清秘最为顽强,交涉了好多次,他们不是说百部太少不能印,便是说人工不够没有工夫印;再说下去便给你个不理睬,后再三奉托了刘淑度女士和他们商量,方才肯答应印。

12为了访问画家和刻工的姓氏,也费了很大的工夫。有少数的画家,其姓氏是我所不知道的,访之笺肆,亦多不知者。为访问刻工姓名,也颇遭白眼。宋版书多附刊刻工姓名,明代中叶以后。刻图之工,尤自珍其所作,往往自署其名,然其后则刻工渐被视为贱技,亦鲜有自标姓名者。当此木板雕刻业像晨星似的摇摇欲坠之时,而复有此一番表彰,殆亦雕板史末页上重要的文献。刷印之工,亦为制笺的重要的一个步骤,因不仅拆板不易,即拼板、调色、亦煞费工夫。惜印工太多,不能一一记其姓名。

13对此数册之笺谱,不禁也略略有些悲喜和沧桑之感。自慰幸不辜负搜访的勤劳,故记之。

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北平的笺纸值得搜访并可成专书,但这项工作不易进行的原因是当时社会不很太平,可能随时会发生战争。

B.文章采用顺叙、插叙等多种记叙方法写访求笺纸、交涉印刷、访问画家和刻工等的过程,使行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C.作者先写对笺纸“未加以注意”“作为礼物送人”,后写刻意访求笺纸,以“先抑后扬”的笔法,使文章有曲折的韵味。

D.写店家只售洋纸笔墨和八行素笺,一方面可借以表达访笺过程中的失望,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笺纸零落的现状。

7.(3分)下列对文中画线的词和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③⑤均为贬词褒用;①形象写出“我"搜求清代木刻画的态度,③⑤充分表达出“我”对笺纸的喜爱和选笺工作的艰辛。

B.②“黄豆似的灯火”,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既形象地写出灯火的形态,又反衬出天色的黑暗,充分表现出作者搜访笺谱的喜悦心情。

C.④运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出环境的恶劣,突出“我”访笺的不易,以环境反衬出“我"对访笺工作的热情与坚定的态度。

D.⑥“五百多种”“三百余幅”,明确数字但又没将数字具体化,不仅写明笺数量之多,还为下文写专书的样式“全都是鲁迅先生的力量”提供了佐证。

8.(6分)文章题为《访笺杂记》,但文章给人感觉并不“杂”,请结合本文的行文线索谈谈你的理解。

9.(6分)艾先生得知“我”去商谈笺刷印并不顺利后,便去拜访自己的朋友清秘斋老板郭先生,希望能促成刷印合作,但未能得见于是准备给郭先生留一个便条,表明来访目的。请你帮艾先生结合文章主旨给郭先生写一个便条,正文字数100字内。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宋史》言士大夫忠义之气,至于五季变化殆尽。宋之初兴,范质、王溥犹有余憾。艺祖①首褒韩通,次表卫融,以示意向。真、仁之世,田锡、王禹、范仲淹、欧阳修、唐介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荐绅知以名节为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故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呜呼!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为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也。

人君御物之方,莫大乎抑浮止竞。宋自仁宗在位四十余年。虽所用或非其人而风俗醇厚好尚端方论世之士谓之君子道长。

《东轩笔录》:“王荆公秉政,更新天下之务,而宿望旧人议论不协,荆公遂选用新进,待以不次,故一时政事不日皆举,而两禁台阁内外要权莫非新进之士也。及出知江宁府,吕惠卿骤得政柄,有射羿之意。而一时之士见其得君,谓可以倾夺荆公,遂更朋附之,以兴大狱。寻荆公再召,邓绾反攻惠卿,惠卿自知不安,乃条列荆公兄弟之失数事面奏,上封惠卿所言以示荆公。故荆公表有云:‘忠不足以取信,故事事欲其自明;义不足以胜奸,故人人与之立敌。’盖谓是也。既而惠卿出亳州,荆公复相,承党人之后,平日肘腋尽去,而在者已不可信,可信者又才不足以任事,当日唯与其子雱机谋,而雱又死,知道之难行也,于是慨然复求罢去,遂以使相再镇金陵,未期纳节。久之,得会灵观使。"其发明荆公情事,至为切当。

材料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而《大戴礼》言:“有人焉,容色辞气其入人甚愉,进退周旋其与人甚巧,其就人甚速,其叛人甚易。"迹荆公昔日之所信用者,不惟变士习、蠹民生,而己亦不飨其利。《书》曰:“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为大臣者,可不以人心风俗为重哉!

(有删改)

注:①艺祖:太祖或高祖的统称,文中指宋太祖。

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所用A或非B其人C而风俗D醇厚E好尚端方F论世之士G谓之H君子道长。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荐绅,即缙绅,本是古代高级官吏的装束,亦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B.宿望,指有很高威望的人,这里的“宿"是指年老的、有经验的意思。

C.狱,指罪状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监狱”里的“狱"意思并不一样。

D.去,是离开的意思,和“连峰去天不盈尺”句子中的“去"意思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