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
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鬃野马
陈应松
我们喝茶。这是最后一次用火垄里的火煨茶。最后一次抽烟。最后一次,坐在苦楝树椅子上说话。他起身,后来坐到门槛上。后来,他揉了揉眼睛,说:“棠娃,这把椅子就留在这儿。”
我愣着看父亲。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看到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是呀,我们的椅子就放在这里。"父亲转身瞅瞅搬空的屋子,“这椅子别背走了。”
他又看看火垄屋窗台上的那个酒瓶,里面插了两枝打破碗花花。我们要走了,要离开冷杉坳。一连三天,我们将家什搬到清风岩的公路上,等待农用车拖走。我一个人背一口立柜,几次都差点要晃下悬崖。柜子磕磕碰碰,树枝或者头上的悬石要将我牴下万丈深渊。
老人都不会走,他们属于老屋。但他们终是要走,与我们一起。走就是离开,不再回来。野马河的声音像是啜泣。父亲蹲在屋檐下,他再也不会蹲在搁着他棺材的屋檐下了,他要走了,去山下享福。我们坐在磨损得凹下去的门槛上,那是很结实的枸骨冬青木,它被一次次踏过的鞋,磨成一块狗啃过的骨头。房子搬空了,房子也是一块骨头,是骨架,它被时间掏空了。
父亲抽着烟,他走了一天的山路,他也一趟趟地背,他的背篓不比我小。他背上的汗渍缀在一块蓝色的补丁上,这还是多年前母亲给他缝补的,他舍不得扔掉。背篓的篾绳费衣服,总是先把肩膀磨破。他再也不会背背篓了,不会背这么重的背篓,这么重的东西。
门前的野马河在歌唱送别,令人烦乱。一只乌鸫站在屋场前的冷杉上,俯身张望。一阵风,把屋顶上的落叶吹下来,恍似在撵我们。
还有红薯,我从角落里扒出来几个,把它们壅进火垄里。我们将会打开门,让野兽进来,从大门进来,从窗户进来,从墙缝进来,从即将破溃的屋顶进来。人一旦离开,房子会迅速朽烂,房子是靠人撑着的,人撑住,房子才不会倒。怠倦,无力。父亲坐在那里,原是准备一直坐到生命的尽头,但现在他生命的尽头在山下,在一个叫月亮湖的移民新村。
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天空晶蓝,糖分布满山坳。秋色在山里隐秘而盛大,它从河中发红的苔藓开始。蜂巢盛满了蜜,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树叶也是精灵。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没有凋敝之意,不用赞美它自美。呼啸的风吹不完树上的叶子,雪也埋不了炊烟。
我们开始在鸟儿的归巢声中怀念我们经历的一切。“爹,还来么,您?"我在黄昏的光线里问。
“嗯。”他说。
“有时间的,会有的,我们是要给动物让路了。"我安慰他。
他很老了,也许不算太老。他有皱纹,掉了几颗牙齿,两腮峭寒,颈上挂着枯壳松的皮。他双手宽大,那只丢失的脚趾是被石头偷去的。他曾经手握撬棍,一个人挖平屋后的山,修建了厨房,引来了山泉水。
“是的,我们会回来的。”我说。
椅子。窗台上行将枯萎的花朵。我们回来的那天,花会枯萎,椅子会坍塌,被白蚁蛀空,葛藤缠上靠背,而坐过的地方会长苔,并生出一朵朵菌子。
河流发出嗡嗡的湍鸣声,这是我的梦。
如果放一把椅子,一朵花,在群山间游荡的红鬃野马就会到来,但是我们已经永远离开了这儿。我们会忘记一切吗?甚至会忘记埋在茶树下的父亲的脚趾。当我们离去后,这个脚趾会在这里四处走动,在堂屋,在卧房,在火垄屋,在厨房,在牛栏、羊圈、猪窝,在山上的挂坡地,在溪水中走动,在母亲的坟前走动。噢,脚趾是不会离去的,它填充着这儿人去楼空的荒寂,它是老屋最后的见证者,它将与这儿的空虚交锋,抵御残酷的遗忘。
屋檐下晾着的旧衣,将永远晾晒下去。破鞋,还有挂在墙上的生虫的苞谷、露出箬叶的斗笠、曾经挂过腊肉的吊钩,都不要了。让这些零落的旧物,带着曾经逝去的烟火味儿,让苔藓和野草攻击它们,但是我们活过。磨刀石还在,那石头上曾经发出过刀刃沙沙的出锋声。磨锄,磨镰,磨猎叉,磨月光。
篱笆短墙上,依然爬着绿叶肥厚的南瓜藤。父亲把南瓜种在母亲的坟上,让南瓜藤疯狂地奔跑。南瓜的藤叶覆盖了母亲的坟包。他会摘下一个南瓜,他会摘下一堆南瓜。每摘一个,就等于是去那儿看望了一次母亲。他什么也不说,他去那儿转悠,去见我很久就离去的母亲。
我踅回屋里,看到了门旮旯里一个铁砧。铁砧上凸出的“罗记铁铺"四个字,这是铸造之初就有的。这是祖父的遗物,他是一个铁匠。在这条曾经繁华的川鄂古盐道上,他锻打过农人与猎人各种各样的器具,也打过刀剑,打过铁锅、锅铲、剪刀和猪毛刮刀,打过拴狗的铁链。在墙角,它不会生出锈渣,它太结实了。
“那边也有南瓜,还有。”他指指后山。他用摘南瓜的暗示,让我最后去看母亲,向她告别。我不想再去打扰母亲,让她在那里沉睡。她在家里看家。她属于冷杉坳永远的居民,直到墓碑倒塌。傍晚有稀落的鸟声,还没有找到栖枝。在渐渐长满了雷公菌和刺架的小道上,在荒草漫上以后,这里没有了时间的年轮,没有了“以后"。
当鸟声偃息,我们惊异地把头抬起来,周围的树,早就像饥饿的凶兽向我们逼近,它们要吞噬这座屋子,要把我们挤出山坳。
可是我们赖在这里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撵走我们。只要我们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敞着咸味的胸脯喘气,鸟声、水声和风声会把我们的生活乖乖留给我们,把抚慰抛给我们,让我们相信活到明天是值得的。
懒洋洋的夕光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红宝石搁在山峦上,五骏峰被一把抹红了。我递给父亲一个红薯,拍打着上面热噜噜的灰。我添了最后一次柴,我们吃最后的烤红薯,它喷出的香味瞬间弥漫了房屋,好像我们又回到了过去。
(选自《芳草》2024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崖”“悬石"深渊”等以及搬家什艰难,表明冷杉坳出行不便,生活条件较艰苦。
B.“老人都不会走"但他们终是要走”体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冷杉坳老人的生存困境。
C.祖父锻打过的各种器具和物件,既表现了祖父的能干,也反映了冷杉坳往昔生活的兴盛。
D.母亲缝补的旧衣、父亲种南瓜摘南瓜等生活细节,体现了父母间质朴、深沉的感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父亲脚趾四处走的叙述具有神秘色彩,又符合父亲的日常,想象与现实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
B.秋风恍似在撵我们,树要把我们挤出山坳,以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
C.文本灵活运用全知和限知视角,叙述了搬离冷杉坳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景、情、事、理于一炉。
D.文本以烧火煨茶开始,以添最后一次柴,吃最后的烤红薯结束,首尾呼应,蕴含着离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8.本文的语言表达富于艺术性,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锤炼之功。请选择两个角度,对画线部分的句子进行赏析。
9.小说开头、中间、结尾三处写到椅子,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纥,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德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肆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成语“厚德载物”中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14.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5.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16.有人评价这首诗的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却能做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这离不开外物的帮助,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______,______"。
(2)小刚暑假到湖南岳阳游玩,登临岳阳楼,眼前浩瀚磅礴的洞庭湖水使他不禁吟诵起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也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①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1),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曹操破荆州后特意寻访梁鹄,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2)之余细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相依相伴。
古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②传说有人磨墨写字,(3),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大家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③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好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就摘芭焦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
④书法展现了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道地的中国传统文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和原文“笔冢”中双引号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光大”。
B.苏东坡蓄墨成癖,曾自言“余蓄墨数百锭,暇日辄出品试之"
C.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D.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20.“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睡眠是一段恒定不变的时期,身体和大脑只有很少的活动。直到1952年,研究者记录了睡眠中人的脑电波,①。
一个晚上,你可以多次进入一个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你的脑电波看起来很像醒着的时候,②,只有眼动肌会动。这个时候你会做一些生动而详细的梦。对于这个阶段,一个形象的说法是:一个瘫痪的躯体里有一个活跃的脑。
相应的,其余的睡眠时间你则处于一种叫做“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状态。这个阶段一般不会产生复杂的梦,但你的身体是可以活动的。这个阶段可以被描述成:③。
俗话说,解决一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睡一觉。历史上有很多传奇故事似乎证明了这句话。比如著名化学家凯库勒通过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旋转的环状的梦想通了苯分子的环状结构。那么,梦中真的可以“解题"吗?从研究者目前积累的大量资料来看,睡眠确实有助于学习和记忆的巩固。当然,睡眠不是万能的灵药,白天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也是必需的。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把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子原意。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所先后”出自《大学之道》,可理解为做人做事知道什么为先,什么为后。这句话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启迪。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晋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入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
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B2.D
3.D4.C
5.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
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
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
B.“《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错误。由原文“《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可知,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的是“《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而不是“《二十四诗品》”,属于偷换概念。
C.“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文章第⑦段阐述了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内涵和美学价值,但是并没有和西方美学“崇高"进行比较,谁更胜一筹,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周邦彦的这句词写到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营造出一种自然清丽之美。不能体现“刚健”之美。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④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所以,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
由原文“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由原文“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所以,二者的内容不同。
由原文“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可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由原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可知,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所以,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鬃野马
陈应松
我们喝茶。这是最后一次用火垄里的火煨茶。最后一次抽烟。最后一次,坐在苦楝树椅子上说话。他起身,后来坐到门槛上。后来,他揉了揉眼睛,说:“棠娃,这把椅子就留在这儿。”
我愣着看父亲。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看到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是呀,我们的椅子就放在这里。"父亲转身瞅瞅搬空的屋子,“这椅子别背走了。”
他又看看火垄屋窗台上的那个酒瓶,里面插了两枝打破碗花花。我们要走了,要离开冷杉坳。一连三天,我们将家什搬到清风岩的公路上,等待农用车拖走。我一个人背一口立柜,几次都差点要晃下悬崖。柜子磕磕碰碰,树枝或者头上的悬石要将我牴下万丈深渊。
老人都不会走,他们属于老屋。但他们终是要走,与我们一起。走就是离开,不再回来。野马河的声音像是啜泣。父亲蹲在屋檐下,他再也不会蹲在搁着他棺材的屋檐下了,他要走了,去山下享福。我们坐在磨损得凹下去的门槛上,那是很结实的枸骨冬青木,它被一次次踏过的鞋,磨成一块狗啃过的骨头。房子搬空了,房子也是一块骨头,是骨架,它被时间掏空了。
父亲抽着烟,他走了一天的山路,他也一趟趟地背,他的背篓不比我小。他背上的汗渍缀在一块蓝色的补丁上,这还是多年前母亲给他缝补的,他舍不得扔掉。背篓的篾绳费衣服,总是先把肩膀磨破。他再也不会背背篓了,不会背这么重的背篓,这么重的东西。
门前的野马河在歌唱送别,令人烦乱。一只乌鸫站在屋场前的冷杉上,俯身张望。一阵风,把屋顶上的落叶吹下来,恍似在撵我们。
还有红薯,我从角落里扒出来几个,把它们壅进火垄里。我们将会打开门,让野兽进来,从大门进来,从窗户进来,从墙缝进来,从即将破溃的屋顶进来。人一旦离开,房子会迅速朽烂,房子是靠人撑着的,人撑住,房子才不会倒。怠倦,无力。父亲坐在那里,原是准备一直坐到生命的尽头,但现在他生命的尽头在山下,在一个叫月亮湖的移民新村。
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天空晶蓝,糖分布满山坳。秋色在山里隐秘而盛大,它从河中发红的苔藓开始。蜂巢盛满了蜜,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树叶也是精灵。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没有凋敝之意,不用赞美它自美。呼啸的风吹不完树上的叶子,雪也埋不了炊烟。
我们开始在鸟儿的归巢声中怀念我们经历的一切。“爹,还来么,您?"我在黄昏的光线里问。
“嗯。”他说。
“有时间的,会有的,我们是要给动物让路了。"我安慰他。
他很老了,也许不算太老。他有皱纹,掉了几颗牙齿,两腮峭寒,颈上挂着枯壳松的皮。他双手宽大,那只丢失的脚趾是被石头偷去的。他曾经手握撬棍,一个人挖平屋后的山,修建了厨房,引来了山泉水。
“是的,我们会回来的。”我说。
椅子。窗台上行将枯萎的花朵。我们回来的那天,花会枯萎,椅子会坍塌,被白蚁蛀空,葛藤缠上靠背,而坐过的地方会长苔,并生出一朵朵菌子。
河流发出嗡嗡的湍鸣声,这是我的梦。
如果放一把椅子,一朵花,在群山间游荡的红鬃野马就会到来,但是我们已经永远离开了这儿。我们会忘记一切吗?甚至会忘记埋在茶树下的父亲的脚趾。当我们离去后,这个脚趾会在这里四处走动,在堂屋,在卧房,在火垄屋,在厨房,在牛栏、羊圈、猪窝,在山上的挂坡地,在溪水中走动,在母亲的坟前走动。噢,脚趾是不会离去的,它填充着这儿人去楼空的荒寂,它是老屋最后的见证者,它将与这儿的空虚交锋,抵御残酷的遗忘。
屋檐下晾着的旧衣,将永远晾晒下去。破鞋,还有挂在墙上的生虫的苞谷、露出箬叶的斗笠、曾经挂过腊肉的吊钩,都不要了。让这些零落的旧物,带着曾经逝去的烟火味儿,让苔藓和野草攻击它们,但是我们活过。磨刀石还在,那石头上曾经发出过刀刃沙沙的出锋声。磨锄,磨镰,磨猎叉,磨月光。
篱笆短墙上,依然爬着绿叶肥厚的南瓜藤。父亲把南瓜种在母亲的坟上,让南瓜藤疯狂地奔跑。南瓜的藤叶覆盖了母亲的坟包。他会摘下一个南瓜,他会摘下一堆南瓜。每摘一个,就等于是去那儿看望了一次母亲。他什么也不说,他去那儿转悠,去见我很久就离去的母亲。
我踅回屋里,看到了门旮旯里一个铁砧。铁砧上凸出的“罗记铁铺"四个字,这是铸造之初就有的。这是祖父的遗物,他是一个铁匠。在这条曾经繁华的川鄂古盐道上,他锻打过农人与猎人各种各样的器具,也打过刀剑,打过铁锅、锅铲、剪刀和猪毛刮刀,打过拴狗的铁链。在墙角,它不会生出锈渣,它太结实了。
“那边也有南瓜,还有。”他指指后山。他用摘南瓜的暗示,让我最后去看母亲,向她告别。我不想再去打扰母亲,让她在那里沉睡。她在家里看家。她属于冷杉坳永远的居民,直到墓碑倒塌。傍晚有稀落的鸟声,还没有找到栖枝。在渐渐长满了雷公菌和刺架的小道上,在荒草漫上以后,这里没有了时间的年轮,没有了“以后"。
当鸟声偃息,我们惊异地把头抬起来,周围的树,早就像饥饿的凶兽向我们逼近,它们要吞噬这座屋子,要把我们挤出山坳。
可是我们赖在这里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撵走我们。只要我们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敞着咸味的胸脯喘气,鸟声、水声和风声会把我们的生活乖乖留给我们,把抚慰抛给我们,让我们相信活到明天是值得的。
懒洋洋的夕光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红宝石搁在山峦上,五骏峰被一把抹红了。我递给父亲一个红薯,拍打着上面热噜噜的灰。我添了最后一次柴,我们吃最后的烤红薯,它喷出的香味瞬间弥漫了房屋,好像我们又回到了过去。
(选自《芳草》2024年第1期,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悬崖”“悬石"深渊”等以及搬家什艰难,表明冷杉坳出行不便,生活条件较艰苦。
B.“老人都不会走"但他们终是要走”体现了现代文明冲击下冷杉坳老人的生存困境。
C.祖父锻打过的各种器具和物件,既表现了祖父的能干,也反映了冷杉坳往昔生活的兴盛。
D.母亲缝补的旧衣、父亲种南瓜摘南瓜等生活细节,体现了父母间质朴、深沉的感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父亲脚趾四处走的叙述具有神秘色彩,又符合父亲的日常,想象与现实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魅力。
B.秋风恍似在撵我们,树要把我们挤出山坳,以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
C.文本灵活运用全知和限知视角,叙述了搬离冷杉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景、情、事、理于一炉。
D.文本以烧火煨茶开始,以添最后一次柴,吃最后的烤红薯结束,首尾呼应,蕴含着离别的感伤和对新生活的憧憬。
8.本文的语言表达富于艺术性,体现了作者的语言锤炼之功。请选择两个角度,对画线部分的句子进行赏析。
9.小说开头、中间、结尾三处写到椅子,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6.B7.A
8.①在词语的使用上,作者用词生动鲜明,活泼灵动。如“全面攻占"疯狂”“炽热"夯实”等词准确地写出冷杉坳的秋天旺盛的生命活力,形象地表达了“不用赞美它自美"的热爱之情。
②在句式上,整散结合,富有韵律节奏美。“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吹不完"埋不了”等句式整饬,间有散句,错落有致,有助于抒发对冷杉坳秋天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③在修辞上,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疯狂的炽热"将秋天人格化,“糖分布满山坳”将味觉化为视觉,形象可感,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和秋天的美好。
④在情理表达方面,作者在盛赞秋天的冷杉坳自然之美时,兼有哲性之思。以“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天上的星、地上的人、树上的叶皆如此,表达了死亡与萎落亦是生命的一部分的思考。
9.①父亲把“椅子”留下,希望“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我们的椅子还在这里”,椅子代表的是父亲对家园的不舍和眷恋。
②“我"想象到离开后椅子将会坍塌,会被植物占领,既表达了对家园行将荒芜的感伤,也有对自然生命力量的敬畏。
③“我”回忆过去劳作后坐在椅子上休息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铭记,以及对自然的包容和赐予的感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生存困境"理解错误。搬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作品中“老人不会走,他们属于老屋”“终是要走"表现的是老人们对故土的卷恋,对离别的不舍。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以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侧面表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错误,“秋风似在撵我们"树要把我们挤出山坳”是作者即将离开冷杉坳的主观感受,并非“自然对人类的驱逐”,也没有侧面表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侵害。
C.“全知”错误,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限知视角。
D.“对新生活的憧憬”错误,由文中“回到过去"可知,蕴含的是对过去生活的眷恋,不是“对新生活的憧憬”。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在词语的使用上。“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中,作者用词生动鲜明,活泼灵动。如“全面攻占”“疯狂"炽热”“夯实"等词准确地写出冷杉坳的秋天旺盛的生命活力,秋无处不在,从颜色到果实到种子,它都要关照,形象地表达了“不用赞美它自美”的热爱之情。
在句式上。“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吹不完”“埋不了"为整句,句式整饬;其他为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有韵律节奏美。有助于抒发对冷杉坳秋天的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在修辞上。运用比喻、通感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疯狂的炽热”摹写秋天,赋予其人的特点;“糖分布满山坳"以味觉写视觉,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可感,展现了自然的生机和秋天的美好。
在情理表达方面。“秋天是红色和黄色全面攻占的季节,天空晶蓝,糖分布满山坳。秋色在山里隐秘而盛大,它从河中发红的苔藓开始。蜂巢盛满了蜜,山林用疯狂的炽热成熟果实”,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盛赞秋天的冷杉坳自然之美;而“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树叶也是精灵。天上的一颗星,地上的一个人,树上的一片叶。秋天正在夯实每一粒种子,没有凋敝之意,不用赞美它自美"则富有哲性之思,以“植物要有一次死去和坠落的机会完成自己的一生”,天上的星、地上的人、树上的叶皆如此,表达了死亡与萎落亦是生命的一部分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物象意蕴的能力。
物象“椅子"蕴含的思想感情,就是相关人物的思想感情,找到物象和人物的关系,进行分析鉴赏即可。
“‘等我们再回来的时候,看到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是呀,我们的椅子就放在这里。’父亲转身瞅瞅搬空的屋子,‘这椅子别背走了。’”父亲要把“椅子"留在空屋里,希望“有把椅子还在这里”“我们的椅子还在这里”,想到椅子就能想到劳务,椅子代表的是父亲对家园的不舍和眷恋。
“椅子。窗台上行将枯萎的花朵。我们回来的那天,花会枯萎,椅子会坍塌,被白蚁蛀空,葛藤缠上靠背,而坐过的地方会长苔,并生出一朵朵菌子”,“我"想象到离开后椅子将会坍塌,会被白蚁蛀空,被植物占领。人不在了,自会有自然界的其他生命接替,既表达了对家园行将荒芜的感伤,也有对自然生命力量的敬畏。
“只要我们稳稳地坐在那把椅子上,敞着咸味的胸脯喘气,鸟声、水声和风声会把我们的生活乖乖留给我们,把抚慰抛给我们,让我们相信活到明天是值得的”,我们曾坐在椅子上休息,听天籁之音,接受大自然的抚慰。“我"回忆过去劳作后坐在椅子上休息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往生活的铭记,以及对自然的包容和赐予的感恩。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孙子曰:“上兵伐谋。”又曰:“士卒熟练。"又曰:“亲而离之。”
(选自《孙子兵法》,有删改)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抱玉从弟也,沈虑而断。仆固怀恩反于汾州,陷焉,挺身归京师。代宗以怀恩倚回纥,所将朔方兵精,忧之,召抱真问状,因奏曰:“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德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既而怀恩败,奔遁,如抱真策。迁陈郑泽潞节度留后。既谢,因言:“百姓劳逸在牧守,愿得一州以自试。”更授泽州刺史,兼怀泽潞观察留后。徙怀州。仍为怀泽潞观察留后,凡八年。抱真密揣山东有变,上党且当兵冲。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比三年,皆为精兵,举所部得成卒二万,既不廪于官,而府库实。抱真缮甲淬兵,遂雄山东,天下称招义军步兵冠诸军。德宗嗣位。初,田悦反,围邢及临洺。诏抱真与河东马燧策兵救之,斩其将杨朝光,遂解临洺、邢之围。复与悦战洹水,走之。进围魏,悦战城下,大败。会朱滔、王武俊反,救悦,抱真退保魏。于时,李希烈陷汴,李纳反郓,李怀光相次反河中,抱真独以数州孑然横绝溃叛中,离沮其奸,为群盗所惮。兴元初,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悉幽蓟兵与回纥围贝州。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天子下罪己诏,并赦群盗。抱真乃遣客贾林以大义说武俊,使人从击滔。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仆今日此举,系天下安危。仆死不还,领军事以听朝命,亦唯子;奋励士马,东向雪仆之耻,亦唯子。"又曰:“希烈窃帝号,滔攻贝州,此其志皆欲自肆于天下。足下既不能与竞长雄,舍九叶天子而臣反虏乎?且诏书罪己,禹、汤之心也。方上暴露播越,公能自安乎?”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进检校司空。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至与语无可采者渐退之。晚年好方士,贞元十年因饵丹卒,时年六十二。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卷十》,有删改)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小善A皆卑B辞厚币C数千里D邀致之E至与语F无可G采者H渐退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熟练,意为勤于练习,与现代汉语所说的“熟练”意思不同。
B.德,意为感恩戴德,与成语“厚德载物"中的“德”意思不同。
C.牧守,州郡长官,州官称牧,郡官称守,意为守护治理某地的地方官。
D.肆,意为延伸、扩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又欲肆其西封"的“肆”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抱真亲自征兵训练,不到三年,缮甲淬兵,称雄于山东,练成了二万“冠诸军"的精兵。
B.李抱真大败田悦后,又独自以数州之力抗拒李希烈、李纳、李怀光的反叛,被众贼忌惮。
C.李抱真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以坦诚打动了他,共破反贼。
D.李抱真听闻当世有才之人,就一定要与他交往,晚年却迷信方士,最后因服用丹药而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时,乘战伐后,赋重人困,无以养军士。
(2)希烈既窃名号,则欲臣制诸叛,众稍离。
14.李抱真的哪些事迹体现了材料一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答案】10.AEH
11.D12.A
13.(1)这时,正值战争之后,赋税繁重,百姓贫困,没有办法供养军士。
(2)李希烈窃取帝号后,就企图使各地叛贼臣服于他,(使)众人逐渐背离了他
14.①李抱真请皇帝起用郭子仪,挫败仆固怀恩的阴谋,从而不战而胜;②李抱真让士兵在农闲时勤于训练,年底举行检测;③在王武俊与朱滔合谋叛乱时,李抱真离间王武俊,与之合力大败朱滔。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有一小点优点,也要用谦卑的礼节优厚的礼物,到几千里之外的地方请他们来。至于那些与他们交谈后没有什么可采纳的人,逐渐让他们返回。
“虽小善”是假设的情况,后面“皆……"是假设情况的做法,A处断开;
“卑辞厚币数千里”都是“邀致之"的状语,中间不断开,应在宾语“之”后E处断开;
“至"表示另提一种情况,“与语无可采者”是偏正结构,作句子的主语,“者"后H处断开。
故选A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能力。
A.正确。勤于练习;指对技术精通而有经验;熟知并做来顺手。句意:军队要勤于练习。
B.正确。感恩戴德;道德。句意:人们多感念他。/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C.正确。
D.错误。都是“扩张”。句意:他们的志向都是想在天下延伸和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
A.“不到三年"错误,根据材料二“比三年,皆为精兵”,“比"意为“等到”,即李抱真修缮铠甲,磨砺兵器,称雄于山东,练成了“冠诸军"的精兵,是用时三年,而不是“不到三年”。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乘”,正值;“困”,贫困;“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2)“臣”,使……臣服;“稍”,逐渐;“离”,背离。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观点有“上兵伐谋"。材料二皇帝担忧仆固怀恩依靠回纥且兵马强壮,抱真说:“郭子仪尝领朔方军,人多德之。怀恩欺其下曰:‘子仪为鱼朝恩所杀。’今起而用,是伐其谋,兵可不战解也。”李抱真请皇帝起用郭子仪,挫败仆固怀恩的阴谋,从而不战而胜;
②材料一观点“士卒熟练"。材料二“乃籍户三丁择一,蠲其徭租,给弓矢,令闲月得习射,岁终大校,亲按籍第能否赏责”,李抱真让士兵在农闲时勤于训练,年底举行检测;
③材料一观点“亲而离之"。材料二“武俊许诺,而内犹豫。抱真自造其壁,曰……因持武俊,涕下交颐,武俊亦感泣,左右皆泣。武俊感之不疑,待之益恭,指心誓天曰:‘此身已许公死敌矣!’约为昆弟而别。旦日合战,大破滔经城”。在王武俊与朱滔合谋叛乱时,李抱真离间王武俊,与之合力大败朱滔。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孙子说:“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取胜。"又说:“军队要勤于练习。”又说:“敌人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他。"
材料二:
李抱真,字太元,是李抱玉的堂弟,为人沉稳有谋而果断。仆固怀恩在汾州反叛,攻陷了汾州,李抱真勉强支撑身体回到了京城。唐代宗因仆固怀恩倚仗回纥,所带领的朔方军又强大,非常担心,(于是)召见李抱真问仆固怀恩的情况,李抱真于是上奏说:“郭子仪曾经统率朔方军队,人们多感念他。仆固怀恩欺骗他的下属说:‘郭子仪被鱼朝恩杀死了。’(如果)现在恢复郭子仪的官职,这就会挫败仆固怀恩的阴谋,朔方军就可以不战而被瓦解了。”不久仆固怀恩败战,奔逃,正像李抱真所说的计谋一样。李抱真升任陈郑泽潞节度留后。他谢恩后,趁机说:“百姓辛苦或安逸全在刺史,(我)希望得到一州之职来考验自己。"朝廷改授他为泽州刺史,兼任怀泽潞观察留后。后来(他)改任怀州,仍然担任怀泽潞观察留后,总共八年。李抱真私下揣度山东会有变乱,况且上党正处于军事要地。这时,正值战争之后,赋税繁重,百姓贫困,没有办法供养军士。(他)就登记每户的男丁,三人中选一个(有才能有力气的),免除他们的徭役租税,发给他们弓箭,命令他们在农闲时练习射击,在年底举行考试检测,亲自按名册根据成绩优劣给予奖赏或惩罚。等到三年后,(他们)都成了精兵,从统率的人中选拔得到两万训练有素的士卒,既然没有从官府中获得补给,就使府库更加充实了。李抱真修整铠甲磨砺兵器,于是在崤山以东称雄,天下人称赞招义军的步兵是各军中最好的。德宗即位。一开始,田悦谋反,围困邢和临洺。(朝廷)下诏命李抱真和河东节度使马燧领兵救援,(他们)斩杀了叛军将领杨朝光,于是解了临洺、邢之围。(他们)又和田悦在洹水交战,使田悦逃跑。(他们)前往围困魏,(与田悦)在城下作战,大败(田悦)。正赶上朱滔、王武俊谋反,援救田悦,李抱真退守保卫魏。在这时,李希烈攻陷汴州,李纳在郓城谋反,李怀光相继在河中谋反,李抱真独自率领数州孤身阻挡众叛贼,离间挫败他们的阴谋,为众贼所忌惮。兴元初年,(李抱真)担任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朱滔率全部幽蓟军队和回纥兵围攻贝州。李希烈窃取帝号后,就企图使各地叛贼臣服于他,(使)众人逐渐背离了他。天子颁布罪己诏,并赦免了众贼。李抱真于是派遣门客贾林用大义劝说王武俊,派人联合攻打朱滔。王武俊答应了,但内心犹豫不决。李抱真就亲自造访王武俊的军营,说:“我今天的举动,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我如果死了不能回来,管理军队听从皇帝的命令,也靠你;指挥军队,到东边为我报仇,也靠你。”他还说:“李希烈窃取帝号,朱滔攻陷贝州,他们的志向都是想在天下延伸和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您既然不能和他们争雄,难道要舍弃九世天子而向叛贼称臣吗?况且皇帝(已经)颁布罪己诏,这是禹、汤的心胸啊!如今皇帝流亡不定,您能独自安乐吗?"于是(他)拉起王武俊,泪流满面,王武俊也感动哭泣,身边的人都哭了。王武俊对他不猜疑自己而感动,对他更加恭敬,指着心对天发誓说:“我这条命已答应您誓死杀敌了!”两人结为兄弟后才分手。第二天会战,在经城打败了朱滔。他因功晋封为检校司空。抱真喜欢与士人(结交),听说有当世贤能的人,一定要和他交往。即使有一小点优点,也要用谦卑的礼节优厚的礼物,到几千里之外的地方请他们来。至于那些与他们交谈后没有什么可采纳的人,逐渐让他们返回。(李抱真)晚年喜好方士,贞元十年因服用金丹而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南池
[宋]陈丕
杂树疏阴覆小亭,池塘流水自泠泠。
残荷犹结高秋绿,深柳遍含斜日清。
宇内谁堪千古在,眼中吾已二毛①侵。
旧时游侣晨星似,墙角啼蛋②不可听。
【注】①二毛:斑白的头发。②蛋:蟋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景视听结合,以声衬静,绿树掩映小亭,水声清越,写出了环境的清幽。
B.颈联上句议论,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下句叙述,流露出韶华已逝的感慨。
C.尾联上句运用比喻,“晨星"写出旧友日见稀少,与颈联的“二毛侵”相呼应。
D.尾联下句“不可听”,是因为秋天墙角蟋蟀的鸣叫声凄切,容易引发哀伤之情。
16.有人评价这首诗颔联“衰而不败,哀而不伤”,请试作分析。
【答案】15.B16.①景物衰而不败:池塘中的荷虽大部分枯萎,但仍留有碧绿挺拔的枝叶;繁茂的柳树虽在秋日的斜阳中,仍不减清俊之姿。②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处于人生之秋,却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达对宇宙永恒的思考”错误。颈联上句意思是,在这个世界上,有谁的生命能够千古长存呢?表达的是对生命短暂的思考。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情感的能力。
景物衰而不败。矗立在秋水中的荷叶,虽然有部分枯黄,但是仍旧保持着大部分的绿色,和向着高空的姿态,绿得格外深沉。而一向被解读为晚秋衰柳的柳树,也不是别人说的那么萎靡,而是依旧在夕阳里,展示一种向上的清俊之姿。
情感哀而不伤。从“衰而不败"的秋景中,可以看出诗人处于时序之秋,却没有悲秋的伤感,笔下秋景依旧有生机。这实际上是用秋天向上的景色,来回应人生暮年应有的心态,处于人生之秋,而没有颓唐悲愁的心境,还要积极向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却能做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这离不开外物的帮助,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______,______”。
(2)小刚暑假到湖南岳阳游玩,登临岳阳楼,眼前浩瀚磅礴的洞庭湖水使他不禁吟诵起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也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如“______,______”。
【答案】①.君子生非异也②.善假于物也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⑥.奔流到海不复回(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非、坼、乾坤。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书法在古代的影响是超越社会藩篱的。①师宜官在酒店墙上写字,写完还得亲自把字铲去,把墙壁弄得(1),但店主和酒保并不在意,他们也知书法,他们也在惊叹。曹操破荆州后特意寻访梁鹄,把他的字悬挂在营帐中,(2)之余细心观赏。在这里,甚至连政治军事大业也与书法相依相伴。
古人苦练书法,也就是在修炼着自己的生命形象,就像现代西方女子终身不懈地进行着健美训练,不计时间和辛劳。由此,一系列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奇迹也随之产生。②传说有人磨墨写字,(3),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大家洗砚,把一个池塘的水都洗黑了;有人边走路边在衣衫上用手指划字,把衣衫都划破了。③唐代书法家怀素练字,用坏的笔堆成了一座小丘,他索性挖好一个坑来掩埋,起名曰“笔冢"。没有那么多的纸供他写字,就摘芭焦叶代纸,据说,近旁的上万株芭蕉都被他摘得光秃秃。
④书法展现了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非人磨墨墨磨人”,是啊,磨来磨去,磨出了一个个很道地的中国传统文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句子中的双引号和原文“笔冢"中双引号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光大"。
B.苏东坡蓄墨成癖,曾自言“余蓄墨数百锭,暇日辄出品试之”。
C.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D.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20.“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答案】18.(1)一塌糊涂(伤痕累累);(2)运筹帷幄(戎马倥偬);(3)日复一日(长年累月)
19.C20.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语境是在墙上写字,写完还要铲去,墙壁肯定有很多伤痕,可填“一塌糊涂(伤痕累累)”。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伤痕累累:一般指全身是伤。后又比喻人在感情上受到伤害心里有很多伤痕。
(2)语境是曹操在作战间隙欣赏书法,与“之余"搭配,应是处理繁忙的军务或者拟定作战计划等之外,可填“运筹帷幄(戎马倥偬)”。运筹帷幄:指在帐幕中谋划军机,拟定作战策略。后因以称在后方决定作战策略,也泛指筹划决策。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
(3)语境是“磨墨写字"把贮在屋檐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这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可填“日复一日(长年累月)"。日复一日: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长年累月:形容经过了很多年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是特定称谓,指的是书法家将用完的笔集中填埋的地方。
A.是反语、讽刺。
B.是直接引用。
C.和例句相同,“天窗”是乡下人给这种窗户取的特定称谓。
D.是特殊含义。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出自赵孟頫的诗,意思是:古墨轻轻地磨出来香味飘满整个桌几,新起用的砚台盛着那墨汁熠熠生光。传达出一种喜悦之感,放在④处,与“书法展现了一种生命状态的喜悦”表达的意思一致。
故选D。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过去,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睡眠是一段恒定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