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_第1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_第2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_第3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_第4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1记念刘和珍君【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把握烈士的高大形象,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语句来理清思路。3.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析文章关键词句的深刻含义。【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掌握语句的抑扬顿挫。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领会本文的写作目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悲愤交加的复杂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接受鲁迅地思想感情的陶冶,接受鲁迅先生嫉恶如仇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等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历史是公正的,只为一己私利而活着的人,会被历史的大浪冲走;那些活着是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的人,将在人民心中永生。年仅22岁的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高尚精神,永远刻在了人民心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二)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阴风在呼号,血衣在飘荡,青年的血迹还没有干透,执政府却发表通电说请愿学生是暴徒,更有甚的是一些执政府的走狗、帮凶文人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白来送死的。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不能容忍的!更何况是鲁迅先生,他把这一腔悲愤之情诉诸笔端,既是对反动政府的控诉,也是对牺牲青年的纪念。(三)题目解说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今天的“纪念”。“君”是对人的尊称。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遇害时年仅22岁。“记念”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死难的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赞扬其英勇的壮举;二是对反动派的无比痛恨,揭露反动派虚伪、残酷的本性。“记念刘和珍君”的目的是以“记念刘和珍”为切入点,对“三一八”惨案做总结评述。(四)课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七节:第一节:介绍写作缘由,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控诉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节:表达自己的无限愤慨,再一次说明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第三节:回忆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表达自己对刘和珍的由衷敬意。第四节:写听到噩耗时的愤慨之情,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鄙。第五节:记叙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第六节:阐述刘和珍等人死难的经验教训。第七节:阐述刘和珍等人遇难的意义,表现她们为国捐躯的崇高伟大。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读完第一、二节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段文字?“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战士;“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指反动政府制造凶杀的这种黑暗现实。因此,第一句话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者是敢于正视这种黑暗的现实的。这两句话的含义可理解为:真正的革命战士,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3.第三段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连呼吸都有困难,又怎能说出话?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能在“痛定之后”,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4.“我平素想,……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三句话中,指出了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并猜想她“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是,鲁迅用“总该”一词,强调出乎意料。“她却常常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两次写到“微笑”与“态度温和”,这样,到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①深入刻画刘和珍的性格和形象,与反动派的阴险毒辣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突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②再次指出刘和珍人物形象:她是一个不为势利所屈,勇于反抗和斗争。“微笑”和“态度温和”则透出了她的善良与纯真,她的“虑及”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里阐明出刘和珍的形象之后与反动派的险毒构成艺术上的反差,是对反动派的强烈批判。5.第四节第5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其中,“无话可说”是因为什么呢?这里的“无话可说”和第一部分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了什么关系?表达效果是否相同?“缘由”一词又作何解?这里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对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言使人震惊,愤怒得说不出话。这与前文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对应,递进的关系。前文中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和所住的并非人间”使鲁迅“艰于呼吸视听”,找不到锋利的言语来控诉段政府的罪行却只能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以此来哀悼死难者。所以,“无话可说”。同样都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缘由”一词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①反动派的残酷镇压。②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这里暗含了既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最后,号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由此,鲁迅发出沉重的呐喊。6.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段话的深刻含义?第五节第二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一是表现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二是揭露执政府的屠杀凶残暴虐。第二段思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句接三个女子一方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表现互相救助,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概括了她们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友爱,确实令人震撼。接下来又从执政府一面说“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罚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什么“武功”,所以说“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反语。7.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个并列复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8.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是全文思路的收束。“此”的内容:涉及对烈士的崇敬、对其牺牲精神的评价、对其斗争方式的总结、对反动军阀的愤怒声讨、对所谓学者文人的揭露、鞭笞,对庸人警醒的期盼,以及作者奋然前行的决心,等等。再次强调“我说不出话”,表达无尽的悲愤和深深的歉疚之情。品读课文,加深感悟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本文以痛斥反动派、悼念烈士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英勇斗争的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的阴险无耻,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教训,鼓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同时告诫爱国青年们要总结血的教训,改变斗争方式,并号召人们起来战斗,不做庸人。2.本文有哪些写作特点?①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如课文第四节,开头先叙述听到噩耗,接着夹叙夹议,指出噩耗出人意料,然后又以死者的留有棍棒伤痕的尸骸作证,揭露当局者和流言家制造的谎言,最后作者又以极大的愤慨,抒发了自已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恨和对死难者的无比悲痛的感情。②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如作者在表达对徒手请愿的看法时以煤的形成为喻。第五节中用“伟绩”“武功”等词,以反语的修辞手法揭露并讽刺中外反动派的罪恶行径。第二节“真的猛士”与“庸人”对比,批判了“庸人”的容易忘却,赞颂了真正的革命志士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③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揭露真相。如对刘和珍“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描写,表现她的善良、有责任感。“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如特写镜头,记录下反动派的暴行,是揭露谣言,更是控诉罪行!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实际上是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评述“三一八”惨案。在文中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非常鲜明。一方面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了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另一方面又无比沉痛地悼念了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表达了对烈士的悲哀与尊敬,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方式,鼓励人们要“愤然前行”努力创造一个新世界。学习本文就应透过作者的语言,深入领悟其“悲”“愤”之情。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1.完成课后训练2.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沉痛纪念的刘和珍、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又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呢?假如他们其中的一位要参与“中国的脊梁”评选活动,你会选谁?请为他(她)写一段推荐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200字左右。6.2为了忘却的记念【学习目标】1.了解这篇文章的特点是: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情文并茂。2.学习运用课文主次勾连、前后照应等写作手法,把零碎的材料结构成篇,使文章自然熨帖,紧密严谨。3.学习革命先烈的高贵品格和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感情与坚持对敌斗争、坚信革命必胜的精神。【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厘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白莽、柔石等人的性格特征,把握其人物形象。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以白莽为代表的青年烈士的哀悼之情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难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王富仁先生在自己的新著中提出,鲁迅先生是一个醒着的人,一个以良心作为双眼呐喊着的“守夜人”。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清醒、执着、孤独而又坚强的战士,他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笔作武器,激励革命志士。1931年2月,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对此鲁迅无比愤恨,当即写下文章以示抗议。1933年2月,在五烈士遇害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先生又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现在我们一起走近这篇文章,透过先生那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一个“守夜人”的爱与恨,体悟一个战士的清醒与执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代表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二)写作背景1930年3月,“左联”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而此时正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但他丝毫不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1933年2月7-8日,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写下此文。(三)题目解说“忘却”,实际上是“搁置”的意思,因为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以及战友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土最有价值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四)课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第二部分: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第三部分: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第四部分: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如何理解第14段“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句话?“旧道德”指旧有的,在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道德;“新道德”指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损己利人”指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利益。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是作者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2.第16段中作者连用三个“疑心”,分别指的是什么?第一个“疑心”是指作者对冯铿的印象;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到冯铿的影响,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否定;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偷懒”来反衬柔石的“斩钉截铁”,突出了柔石不畏艰难的精神。3.文章第三部分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内容上:简叙白莽和柔石是“左联”的成员,表明作者和他们的密切关系。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对烈士被捕前情况的介绍转到对烈士被捕遇难的记叙。4.如何理解第21段结尾处的“逃走”一词?鲁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的是中国的脊梁。可是面对残酷的现实,他只有“逃走”,才能得以继续奔走、呼告,这足以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5.鲁迅先生为什么给《北斗》选送珂勒惠支夫人的木刻?①柔石之母的遭遇与该版画的内容相似。②作者无法明确地表达对烈士的悼念,只好用含蓄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控诉了当时无言论自由的社会。6.请简要分析文中柔石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柔石单纯、善良、忠厚,为人随和,对社会的黑暗、人心的险恶尚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体现了他性格中的“迂”;他对革命工作热心执着,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又体现了他性格中的“硬气”。所以柔石是一个天真单纯、勤勉执着、坚毅刚强、才华横溢、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作家。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是因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所敬仰和赞颂;同时,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这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和控诉。7.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作者把“忘却”与“记念”这两个意义相反的词联系在一起,放在一个标题里,看似矛盾,实际上作者在这一标题里寄寓着深刻的意义。首先我们看课文中的相关语句。文章开头就写道:“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结尾又写道:“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从这两部分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谓的“忘却”,实际上就是“摆脱”“搁置”的意思,也就是将“战友”的牺牲而带来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使思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脱离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纪念死者。8.怎样理解作者引用三个典故的用意?①作者在叙述柔石的“硬气”和“迁”的特点时运用了明代方孝孺的典故。作者用这一典故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气”与“迁”。方孝孺坚决不肯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不仅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还连累了宗族亲友,实在是“迂”,但他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几百年来一直被后人敬仰和称颂。作者将其与柔石相比,突出了柔石的“硬气”与“迂”,同时也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反动派杀害革命青年的罪行,是对反动派暴行的深刻揭露与控诉。②作者在写柔石被捕、自己逃走时运用了《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作者用这个典故暗示反动派的滥杀无辜与秦桧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没什么两样,更为深刻的是,作者对道悦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并不像道悦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③作者由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而想到向子期的《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逸事。作者用这一典故,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和向子期相比,以揭露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一样,政治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偶有不慎,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没有写处”的。品读课文,加深感悟1.请概括本文中心思想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2.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鲁迅没有一般地、浮泛地讲对反动派的恨和对革命者的爱。他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②结构完整,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鲁迅把他和五位青年作家的交往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对柔石和白莽,又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这两位革命青年思想风貌的细节或“小事”来写。【资料拓展】左联“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由进步青年组成的文学组织。组织反抗国民党政府“文化围剿”政策、建设马克思文艺理论、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为“左联”成员。五、课堂小结,回顾收获本文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五位烈士的片段性的回忆,对五位烈士的为人以及被反动派杀害的事实的记述,高度赞扬了烈士们执着、坚忍、善良的优秀品格,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无辜的愤恨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六、布置作业,及时巩固1.完成课后训练2.鲁迅在本文中说“没有写处”“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在《记念刘和珍君》中也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至于原因是否相同,各人看法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看法。【课后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新时代中国青年拥有的最亮丽青春底色是爱国,青年对国家发展信心强烈,青年勇于挺身而出__________国家利益。新时代青年是当代中国伟大发展成就的____________见证者,在成长过程中,使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敌对势力的所作所为,不仅没有“演变”中国青年的中国心,()。青年是时代的__________,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代代青年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进入新时代,“实力爱国”的中国青年一定是中华民族生气勃发、__________的排头兵,一定是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目标的蓬勃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一定会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伟大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拥护全方位晴雨表引吭高歌B.拥护全天候气压表高歌猛进C.维护全天候气压表引吭高歌D.维护全方位晴雨表高歌猛进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B.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也目睹了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C.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境外势力否定排斥、污蔑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D.他们也目睹了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境外势力污蔑、否定、排斥中国的一系列卑劣行径。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反而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B.中国青年反而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C.而且激发出中国青年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D.中国青年而且激发出更高涨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