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四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得非常地闲静高远。“独怜幽草涧边生”,这个青草跟这个山涧真的可以说是可爱,而且还可以听到“上有黄鹂深树鸣”,可是一般的大众所追逐的都是声色犬马和功名利禄,不会注重到这样自然的美好的景色,“春潮带雨晚来急”,春潮带着雨声,晚上你听到雨声加上湖水,在山石上流过的声音是很急的,“急”,是雨的急,水流的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那个没有人注意的山野之间的一个渡口的码头,有一只小船,因为今天下大雨所以那个渡船上没有人,于是小船自己就横在涧边了。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属于感官的感受,我们看见的外界景物就是一种感官上的感受。感官的感受表现的常常是一种情趣,觉得这个景物很美,很有意思,这是人类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第二个层次是感情的感动,就是你有非常真诚的一种感情,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感动。第三个层次,我以为就是感发的联想。这一类诗是超于写实、超于具体的情事以上,它使你不只是感动,感动以后给你兴发,就是给你一个引申和引发。那么韦应物的这首《滁州西涧》从外表上看起来,他所写的是写实的景物,可是他没有停止在写实的景物之间,这首诗是很妙的,就是说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就是说他会透过耳目的感受给你某一种心灵上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是很强烈也不是很具体,这正是韦应物诗的一个特色。(摘编自叶嘉莹《说中晚唐诗》)材料二:就韦诗的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自是一大特色,但若以此论《滁州西涧》,则犹嫌未足。《滁州西涧》语言堪称简淡,意趣则非闲雅所能尽括。那是貌似闲雅简淡,实则满怀忧愤的格调。韦应物早已送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写《滁州西涧》时,人世的不平,社会的险恶,宦海的浮沉,理想、抱负、失望、苦闷,一齐兜上心头。他不再慷慨疾呼、切直倾吐了。他将涌动于心的一切,都用那枝生花妙笔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那里跳动着的其实是一颗并不自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苏东坡说韦诗“寄至味于淡泊”,《滁州西涧》亦然。历来人们好将韦应物比陶渊明,但注重陶韦诗风相似者多,而深究二人气节相近者少。如陶渊明辞彭泽令千古传为美谈,那韦应物辞栎阳令也是该享令誉的。韦应物自有其不“等陶”处。建中二年,他被任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接到任命,他立即“摄衣辞田里”,那“华簪耀颓颜”一语,于感慨之中溢露欣喜之色,便是明证。那一段“投迹在田中,日出照茅屋”“时伐南涧竹,夜还沣水东”的闲居岁月,他并不特别留恋难舍。而这,始终是成年后韦应物思想的主流。(摘编自应德民《伤心人别有怀抱—韦应物〈滁州西涧〉解读》)材料三:站在当代文艺理论建设的立场重新审视“诗言志”理念,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首先,今天我们更注重从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层面来看待“诗言志”。“诗言志”作为贯穿我国长期文艺发展实践的基础命题,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内涵,即它的核心在于指明为什么进行创作以及文艺创作主要传达什么的问题。不论“言志”曾经有着怎样的宗教仪式背景和政治伦理背景,这些都只是我们用来丰富“诗言志”理论的参照。我们当然不能忽略“诗言志”在先秦时期的历史意义,但我们今天需要的不是一个文献上的“诗言志”观念,而是仍然充满理论活力且具有很强实践指引意义的“诗言志”理念,而这必然是与当下的文艺创作活动密切相关的。其次,要注意到“诗言志”理念的丰富内涵。我们认为,“诗言志”理念要在相关概念群中才能更好地理解,性、情、志在“诗言志”中都具有重要意义,三者统一于“诗言志”的理论框架之下。其中,“性”既是情志的产生根源,也是情志活动的底层逻辑,具有根本性,而“情”面对的是当下,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具有现实性。“志”是主体对客体以及自身的超越,“志”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志”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意义,如果没有“志”,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人永远束缚于当下的局限性中。“志”,给予了人类孤独面对浩瀚宇宙的勇气,概而言之,对于文艺创作而言,可以说是出于“性”、显于“情”、成于“志”,三者缺一不可。最后,“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志”是文艺创作的源动力,是文艺创作的主导,也是实现文艺价值的关键。“志”体现的是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深度体认,包含着自觉的价值判断,指向的是未来的路径,它是主体意识最强烈的显现。“志”一旦形成,便有强烈的表达倾向与行动倾向。所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核心在于主体在困顿之中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人生追求,进而借创作来表达内心之志、实现内心之志,“言志”是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而“情”本身是散乱的,只有在某种“志”的引领下,才能汇聚成可以被表达、被抒发的“情感之流”,才能进入文艺作品之中。今天,我们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强调“志”所代表的政治伦理观念,但“志”所传递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样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承载的重要使命。文艺作品不是仅仅吐露创作者内心之“志”,还要试图提高“志”的层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文艺活动都要“言志”,但“言志”至少应该是具有“诗性”追求的文艺作品的核心目标。(摘编自罗家湘、林天泉《“诗言志”的理论内涵与当代意义》)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相较于五言诗,韦应物的七言诗写得更好,如他的七言绝句《滁州西涧》闲静高远,写景给人一种言外的感受。B.材料二借用苏东坡“寄至味于淡泊”的说法,认为韦应物将自己不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C.韦应物与陶渊明二人在气节上有一定的相近之处,例如韦应物曾辞栎阳令,而陶渊明曾辞彭泽令。D.性、情、志在文艺创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情”具有现实性,面对的是当下,是眼前所见所闻所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材料一中,作者借助于阅读《滁州西涧》的丰富感受,证明诗的第三个层次不只使读者感动,感动之后还给读者一种言外的感受。B.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滁州西涧》表面上写的是闲雅简淡的实景,深层次上满怀忧愤的格调,这与材料一的作者的观点有所不同。C.材料三的作者通过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事例,论证了传统意义的“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的观点。D.用材料三中的观点审视韦应物的诗,可以说,《滁州西涧》表达了一种面向身心之外、指向高远之处、具有超越性的“志”。3.下列诗句所言之“志”不符合积极用世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是()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D.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小学的学生正在学《滁州西涧》,假如你是班级的语文老师,你会提供哪些学习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雪地猎狍梁晓声当年我是知青,在一师一团,地处最北边陲。鄂伦春族猎人常经过我们连,冬季上山,春季下山。连里的老职工、老战士,向鄂伦春族学习,成为出色猎人的不少。北大荒的野生动物中,野雉多,狍子也多。所以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雉飞到饭锅里”的夸张说法。狍天生就是那种反应不够灵敏的动物,故人们叫它们“傻狍子”。人如觉得别人傻,在当地会这么说:“瞧他吧,傻狍子似的。”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一辆汽车在公路或山路上开着,而一只狍要过路。车灯照住狍,狍就站在路中央不动了。它似乎想弄明白怎么回事,为什么那么亮的光会照住它?司机一提速,狍被撞死了。我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六年间,每年都听说汽车撞死狍的事。不但汽车撞死过狍,而且连拖拉机也撞死过狍。当年,团里有一批“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即使挂到最高挡的5挡,又能快到哪儿去呢?但架不住傻狍子愣是站在灯光中不跑啊。狍的样子其实一点儿都不傻,长得还很秀气。狍的耳朵比鹿长一些,眼睛比鹿的眼睛还大。公狍也生角,却不会长到鹿角那么高,也不会分出鹿角那么多的叉儿,一般只分两个叉儿。狍不会碎步跑,只会奔跃,但绝不会像鹿奔跑得那么快,也不会像鹿跃得那么远。狍虽是野生动物,但又显然太缺乏“野外运动”的锻炼。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我在连队当小学老师的两年,小学的校长是转业兵,姓魏,待我如亲兄弟。他是连队出色的猎手之一。冬季的一天,我随他进山打猎。我们在雪地上发现了两行狍的蹄印。他俯身仔细看了片刻,很有把握地说,肯定是一大一小。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傻狍毕竟斗不过好猎手。终于,它们被我们逼上了山顶,旁边是悬崖,它们无路可逃了。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他说罢,举枪瞄准。狍不像鹿或其他动物,它们被迫到绝处,并不自杀,相反,那时它们或目不转睛地望着猎人,或凝视枪口,一副从容就义的样子。那种从容,简直没法细说。那时它们的眼神,就像参加奥运会的体操选手,连出差池,遭到淘汰已成定局,厄运如此,只好听天由命。某些运动员在那种情况下,目光不是也要望向记分牌吗?那是运动员显示最后自尊的意识本能。狍凝视枪口的眼神,似乎是要向人证明——它们虽是动物,被人叫作傻狍子,却可以死得如人一样有自尊,甚至比人死得还要有自尊。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他说:“它们不是一大一小,而是夫妻啊。”我不知说什么好。他又说:“看,我们以为是小狍的那一只,其实并不算小,它是公的。看出来没有?那只母的怀孕了,所以显得大………”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鄂伦春人不向怀孕的母兽开枪是有道理的。看它们的眼睛,人在这种情况下打死它们,是要遭天谴的呀!”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那一刻,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漫上山头,将雪地染得像罩了红纱,两只狍在悬崖边相依相偎,身体紧贴着身体,眷眷情深,根本不理睬我们两个人的存在。(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了“我”的视角。这是因为“我”亲历了狩猎的过程,近距离地观察过两只狍和魏校长,用心感知过这一切,“我”最方便把读者带进故事。B.作者在介绍狍子和写被逼上悬崖面对死亡的两只狍子时,都很细致入微地描写它们的眼神,这是因为狍子的眼神让“我”体察到了此刻它们的内心。C.小说中最重要的两个形象是公狍和老魏。长期以来,人们对狍子的认知就是“傻”,而老魏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他对狍子有了新的认知。D.小说通过对一次雪地里穷追两只狍而最终在稳操胜券时放弃的经历的描写,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和与动物共享地球这个家园的美好愿望。7.关于文中的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不知说什么好”“我仍不知该怎么表态”,是因为“我”面对此情景以及魏校长的正确分析,内心深感震憾,不知道如何回应。B.“魏校长说着,干脆将枪背在肩上。”这个动作,说明魏校长内心很坚定,他彻底放弃了猎杀狍子的打算。C.魏校长坐在雪地里,吸着烟,望着狍子,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坐着陪着他吸烟看狍子,因为“我”也太累了。D.夕阳橘红色的余晖染红了雪地,雪地上坐着放下了猎枪的“我们”,悬崖边有眷眷相依的狍子,小说的结尾洋溢着浓浓的暖意。8.魏校长对狍子从穷追到放弃,是因为随着事态的发展,他对狍子的认知和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种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作者在这次”猎狍的经过之前,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絮谈狍子的“傻”,谈到它常常因为“凝视”而被射杀被撞死,揭示它“傻死”的根源在于“戒心不足”,这部分絮谈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王长文,字德俊。父颙,字伯元,犍为太守。长文天姿聪警,高畅敏识,治五经,博综群籍。弱冠,州三辟书佐。丁时兴衰,托疾归家,察孝廉,不就,遂阳愚。尝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郡守初至,诣门修敬。至闾,走出。请,终不还。刺史胡黑辟从事祭酒,长文阳发狂疾,步担走出门。黑累遣教请还终不顾还家养母独讲学。著《无名子》十二篇,依则《论语》。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著《春秋三传》十三篇。又撰《约礼记》,除烦举要,凡十篇,皆行于时。长文才鉴清妙,泛爱广纳,放荡阔达,不以细宜廉介为意,亦不好臧否人物。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察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元康初,试守江原令。县收得盗马贼及发冢贼,长文引见诱慰。时适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群吏惶遽,争请,不许。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将丧去官,民思其政,时人爱而敬之。大将军梁王彤及诸府并辟,长文曰:“吾从其先命者。”遂应彤招,为从事中郎。诸王公卿慕其名,咸与之交。愍怀太子死于许下,博士、中书论虞祔之礼①。长文议:“虞祭宜还东宫,以继太子者为主;配食②于颍川府君。”皆施行。除洛阳令,长文见彤曰:“主者不庶几③,奏长文为洛阳令。”形笑答曰:“卿乃不庶几,非主者也。”固辞不拜。益州乱,拜蜀郡太守,暴疾卒。时年六十四。(节选自《华阳国志》)【注】①虞祔之礼:虞祭与祔祭,虞为葬后之祭,谢为合于先祖庙之祭。②配食:有功于国家的人,附祀于庙。③庶几:三国及晋时称贤人为庶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黑A累B遣教请还C终不顾D还E家F养母G独讲学。1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这五部儒家经典。B.“皆行于时”与“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两句中的“行”字意思相同。C.“时人爱而敬之”与“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爱”字意思不同。D.“固辞不拜”与“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意思不同。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长文多次拒绝接受征辟,为了逃避做官,他甚至不惜托病和装傻。B.王长文博爱众人,心胸宽广,不拘小节,性格开朗,不好评论人物。C.王长文认为传和经不同,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D.愍怀太子去世后,朝廷采纳并施行了王长文提出的虞祔之礼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尝牵猪过市中乞,人与语,伪不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寻有赦令,所宥人无不感恩,辍不为恶,曰:“不敢负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王长文对百姓进行礼法教化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南征①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的春江美景:春水方生,桃花夹岸;云帆一比、极目四望,枫树成林。B.颔联“偷生”“适远”的沾襟泪水把首联中明朗欢快的气息抹洗得干干净净,有先扬后抑的效果。C.颈联“南征日”对“北望心”,为流水对,且两句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D.尾联“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两句正是诗人在晚年对自己一生的思想以及悲剧命运的总结。16.尾联说“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请简要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来概括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2)《无衣》中“?”两句,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贴身的衣服。(3)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己忧愤不平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①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的《石头记索隐》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②1921年,小蔡元培25岁的胡适撰写了《红楼梦考证》,③与蔡元培研究《红楼梦》的观点大同小异。④他毫不客气地把矛头对准了蔡元培,⑤说蔡元培的索隐是牵强附会,⑥认为蔡校长的研究走错了路。⑦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为目的,⑧曾到处搜查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后来为他借到了此书。这次,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胡适____,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蔡元培不但没有严词反驳,而且____,蔡元培这种举动无异于“长别人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却又恰恰彰显出他的雅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语言文字运用Ⅱ我站在旗津岛的海水浴场,看汪洋大海,宽阔无边的波涛,一排又一排地奔袭冲撞而来也像是一座座山峦奔涌到你面前,崩塌溅落成美丽的水珠。极目远眺,恣肆沸腾的海水,没有尽头,没有边际线,真的是白茫茫水天一色。多么壮丽雄奇的大海!看,那海水是任何大江大湖都不能比拟的,它气势雄壮令人惊骇,它碧蓝得深不可测,它美丽魅惑使你晕眩。旗津岛像一把长长的利剑,又像一条长长的门闩,横卧在港湾前,守卫迎送来来往往的船只。从旗津岛看港湾沿岸码头停泊的轮船,一排排列队整齐,高举的起重机杆似乎显得遥远渺小,可见港湾是多么开阔水深,又有多少巨轮可以自由轻松驶入驶出。这不,说话间,一艘庞然大物快速驶来。漆黑的船身、大红的轮底,旁若无人地长驱直入,像是急着回家赶路那样轻快。“你爷爷原来就是在这样的轮船上服务,对工作很尽责。”我对儿子说。20.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的“一排又一排”和“一排排”语意相近,亦有不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中逗号的表现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写出文中两个加点的“对”字的语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在人生的大风浪中,我们常常学船长的样子,在狂风暴雨之下把笨重的货物扔掉,以减轻船的重量。——巴尔扎克材料二: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约翰生上述材料能够给追求卓越的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的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A2.C3.D4.①首先对《滁州西涧》的好处加以分析;②然后阐释诗的三个层次;③最后,点明这首诗属于第三层次。5.①抓关键字词,读懂诗歌,如“怜”“急”等字的理解;②从诗的三个层次入手,读出诗歌的景物美以及言外的感受;③知人论世,体会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背后作者忧愤不平的心;④把握风格,就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是韦诗的一大特色;⑤比较阅读,与风格相近的陶诗作比较阅读;⑥观照当下,读活诗歌,用古人的“志”激励自己,提升思想境界。【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看内容上是否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等,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重点是看有无混淆未然已然、强加因果等逻辑错误,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文名句的意思及相关观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诗文名句,最后做出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行文思路的分析和把握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相关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A.“韦应物的七言诗写得更好”的说法错误。原文说的事是“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也就是他的这两类诗都好,旗鼓相当,但没有说那一样“更好”。
故答案为:A。2.C.“论证了传统意义的‘诗言志’依然是当今文艺实践的根本追求的观点”的说法错误,其实通过文王、仲尼、屈原、左丘明等事例的作用是有力地论证了“言志”是明确人生追求的创作主体一种自发自觉的行为。
故答案为:C。3.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胸怀天下的阔达胸襟。
B.“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出自李白的《行路难》,诗句引用典故,表现了对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体现了报效国家的抱负。
D.“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不符合积极用世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
故答案为:D。4.行文思路上,首先思路清晰地“说”,以“韦应物的五言诗写得好,可是七言绝句《滁州西涧》其实也写得很好”引出对《滁州西涧》的好处的分析——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写得却是非常地闲静高远;然后,以“一般说起来诗分成几个层次”引出并阐释诗的三个层次;最后,点明这首诗在景物之间有一种不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还有一种言外的感受,有一种情致,表明韦应物诗歌会给读者一种心灵上感受。
故答案为:①首先对《滁州西涧》的好处加以分析;②然后阐释诗的三个层次;③最后,点明这首诗属于第三层次。5.①由材料一第一段对《滁州西涧》的好处的分析可知,应抓关键字词,读懂诗歌,如“怜”“急”等字的理解;
②由材料一第二段对诗的三个层次的阐释可知,应从诗的三个层次入手,读出诗歌的景物美以及言外的感受;
③由材料二原文“就韦诗的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自是一大特色,但若以此论《滁州西涧》,则犹嫌未足。《滁州西涧》语言堪称简淡,意趣则非闲雅所能尽括。那是貌似闲雅简淡,实则满怀忧愤的格调。韦应物早已送走了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代,在写《滁州西涧》时,人世的不平,社会的险恶,宦海的浮沉,理想、抱负、失望、苦闷,一齐兜上心头。他不再慷慨疾呼、切直倾吐了。他将涌动于心的一切,都用那枝生花妙笔隐含于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那里跳动着的其实是一颗并不自甘寂寞而渴求用世的心”可知,应知人论世,体会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背后作者忧愤不平的心;
④由材料二原文“就韦诗的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自是一大特色”可知,应把握风格,就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是韦诗的一大特色;
⑤由材料二原文“历来人们好将韦应物比陶渊明,但注重陶韦诗风相似者多,而深究二人气节相近者少。如陶渊明辞彭泽令千古传为美谈,那韦应物辞栎阳令也是该享令誉的”可知,应比较阅读,与风格相近的陶诗作比较阅读;
⑥由材料三原文“今天,我们不像先秦时期那样强调‘志’所代表的政治伦理观念,但‘志’所传递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同样是文艺作品必须要承载的重要使命。文艺作品不是仅仅吐露创作者内心之‘志’,还要试图提高‘志’的层次”可知,应观照当下,读活诗歌,用古人的“志”激励自己,提升思想境界。
故答案为:①抓关键字词,读懂诗歌,如“怜”“急”等字的理解;②从诗的三个层次入手,读出诗歌的景物美以及言外的感受;③知人论世,体会平淡简古的自然景物背后作者忧愤不平的心;④把握风格,就整体风格而言,闲雅简淡是韦诗的一大特色;⑤比较阅读,与风格相近的陶诗作比较阅读;⑥观照当下,读活诗歌,用古人的“志”激励自己,提升思想境界。【答案】6.D7.C8.①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②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③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猎枪,他被感动了。9.①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②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③与下文公狍即使面对死亡也要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使人肃然起敬。【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心理认知和情感变化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并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情节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该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加以分析。6.D.“表达了人类对弱小者的惋惜”错误。文中写两只狍子被追杀时互相掩护救助的表现引发了魏校长和我的怜悯同情,应是“怜惜”,此外小说不只是表达了对动物的怜惜,更揭示了动物生命中的爱和自尊,表达了对弱小者生命的敬意。
故答案为:D。7.C.“因为他太累了”“‘我’也太累了”错。原文“后来,他盘腿坐在雪地上,吸着烟,望着两只狍。我也盘腿坐下,陪他吸烟,陪他望着那两只狍。我和魏校长在山林中追赶了三个多小时,魏校长可以易如反掌地射杀它们,甚至可以来个‘串糖葫芦’,一枪击倒两只,但他决定不那样做了”,可看出“我们”坐在雪地上抽烟,默默地望着狍子,主要还是因为被它们感动了。
故答案为:C。8.①原文“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魏校长生气地说:‘我的目标明明不在它身上,可它怎么偏偏想找死呢’”,据此看出,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
②原文“在距离它们只有十几步远处,魏校长站住了,激动地说:‘我本来只想打那只大的,这下,两只都别想活了。回去时,我扛大的,你扛小的’”,据此看出,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
③原文“悬崖边上,两只狍一前一后,身体贴着身体,体型小些的在前,体型大些的在后。在前的分明想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子弹,眼神中有一种无悔的义不容辞的意味,似乎还有一种侥幸——或许猎人的枪里只剩一颗子弹呢!它们的腹部都因刚才的奔逃而剧烈起伏。它们的头都高昂着,眼睛无比镇定地望着我们。体型小些的狍终于不望我们,将头转向大狍,仰望大狍。大狍则俯下头,用自己的头亲昵地蹭对方的背和颈,接着,两只狍的脸偎在一起。我心中顿生恻隐,正奇怪魏校长为什么还没开枪,向他瞥去,却见他不知何时已将枪放下了”,据此看出,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猎枪,他被感动了。
故答案为:①当魏校长向母狍开枪时,公狍撞开母狍,在母狍前跑来跑去,魏校长很疑惑,以为它找死,很生气;②当两只狍子被逼上山顶,无路可逃时,魏校长很激动,决心把两只一起射杀;③当公狍用身体挡住母狍,两只狍子互相凝视,互相偎依,从容就死时,魏校长放下了猎枪,他被感动了。9.①原文“狍的确傻。可再傻,它见了人还能不跑吗?当然也跑。但它没跑出去多远,就会站住,还会扭头望望,仿佛在想——我跑个什么劲儿呢,那人不一定打算伤害我吧?往往就在它望着人发愣之际,猎枪响了……狍真的很傻,很少见那么傻的野生动物”,据此看出,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
②原文“狍,傻在它那一双大眼睛。狍的眼中,尤其母狍的眼中,总有那么一种犹犹豫豫、懵懂不知所措的意味。我这里将狍的眼神比作仿佛到了该论婚嫁的年龄,但仍然缺乏待人接物的经验,因而每每陷于窘状的大姑娘的眼神。这样的大姑娘从前是很有一些的,但现在不多了。狍发现了人,并不立即逃跑,而是引颈昂头,凝视着人。也许凝视几秒钟,也许凝视半分钟甚至一分钟之久。要看它在什么情况下发现了人以及什么样的人,人在干什么。狍对老人、小孩儿和女人,戒心尤其不足”,据此看出,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
③原文“我们循踪追去,果然看到一大一小两只狍。体型小些的狍,在我们的追赶下显得格外灵巧。它分明是想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到自己身上。雪深,人追不快,狍也跑不快。看那只大狍跑不动了,我们也终于追到猎枪的射程以内,魏校长的猎枪也举平瞄准了。那体型小些的狍,便用身体将大狍撞开,然后,它在大狍的身体前跑来跑去,使魏老师的猎枪无法瞄准大狍,连开了三枪也没击中”,据此看出,与下文公狍至死也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它使人肃然起敬。
故答案为:①让我们透过狍子的神情,初窥它们的内心,它们常常因为低估人类的威胁而送命,这使我们对它们充满了怜悯和痛惜;②对狍的眼神和凝视的细腻描写是对后文狍将遭射杀时视人和对视的铺垫,使后文更真实更感人;③与下文公狍即使面对死亡也要设法保全母狍形成对照,它多么勇敢、淡定、智慧,使人肃然起敬。【答案】10.CDG11.B12.C13.①王长文曾经牵着猪到集市中乞讨,别人与他说话,他假装听不到。②不久有了减免罪刑的命令,被宽恕的人没有不心怀感恩的,都停止作恶,说:“不能辜负了王长文。”14.①将孝子树立为榜样,来表彰他,以弘扬孝道。②佳节时释放囚犯归家相聚,使其改过自新。【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适当增删调补换,从而翻译得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10.句意:胡罴多次派人请他回来,最终也没回来。回到家中奉养母亲,一心研习学问。
“累遣教请还”是主谓句,主语是“黑”,其后C处断开;
“终不顾"的主语是“王长文”,“终不顾'是“累遣教请还”的结果,其后D处断句;
“还家”“养母'是连动短语,联系紧密,其后G处断句。
故在CDG三处断句。
故答案为:CDG。11.A.正确。
B.错误。“行”,流行遵行。句意:都在当时流行。/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
C.正确。“爱”,爱戴吝惜。句意:当时的人都爱戴并敬重他。/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
D.正确。“固”,坚决顽固。句意:王长文坚决辞谢不接受。/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
故答案为:B。12.C.“每有学生遭遇诉讼,就根据经传明辨是非”错误,原文以为《春秋》三传,传经不同,每生讼议,乃据经摭传意思是“认为《春秋》有三传,且传和经是不同的,每当有相互矛盾的地方就依据经书,指摘传文”,“生“意思是“产生”“出现”,“讼议"是“争议矛盾的地方”,“据经摭传"是“依据经书,指摘传文”。
故答案为:C。13.①“过市中",到集市中;“语”,说话;“人与语”,省略句,应为“人与(之)语”;“伪”,假装。
②“寻”,不久;“宥”,被宽恕;“辍不为恶",停止作恶;“负”,负。
故答案为:①王长文曾经牵着猪到集市中乞讨,别人与他说话,他假装听不到。②不久有了减免罪刑的命令,被宽恕的人没有不心怀感恩的,都停止作恶,说:“不能辜负了王长文。”14.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王长文对百姓进行礼法教化的具体内容,并进行概括。结合“有孝子罗偶,事亲至孝,郡察孝廉,长文立表以旌之”可知,对于事亲至孝的孝子罗偶,王长文为其立表进行表彰,以此弘扬孝道。
结合“县收得盗马贱及发冢贱,长文引见诱慰。时适腊晦,皆遣归家。狱先有系囚,亦遣之,谓曰:‘教化不厚,使汝等如此,长吏之过也。腊节庆祈,归就汝上下,善相欢乐,过节来还。’”可知,对于这些盗贼,王长文佳节之时放他们归家,让他们节后再回来,以此对他们进行教化,让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故答案为:①将孝子树立为榜样,来表彰他,以弘扬孝道。②佳节时释放囚犯归家相聚,使其改过自新。【答案】15.C16.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苦无知音:多年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按照情感、手法、原因等角度思考作答。15.C.“更衬托出诗人对国家的失望”错,颈联第一句写了诗人年老多病向南行进,但“君恩北望心”意为一颗向北的心永念皇恩,可见诗人报效朝廷的热忱未减、一心报国的情怀。
故答案为:C。16.如本题“‘百年歌自苦’,诗人在诗中写出了哪些‘苦’”,从诗歌中提取出与“苦”有关的句子,加以翻译,分析出原因和内容即可。从诗歌标题和注释来看,诗人南征离开家乡;“偷生”两句写了诗人为了活命经常到异地去避难,如今又漂泊远方一路上泪洒衣襟,足以表现诗人晚年躲避战乱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于是概括其羁旅悲愁之苦。由“老病南征日”和注释“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我们可知诗人已近垂暮,疾病缠身,这一“苦”可概括为垂老多病之苦。尾联诗人发出了“我苦苦地写了一辈子诗歌,可叹至今还没有遇到一个知音”的感叹,可见其孤苦伶仃,为没有知音而神伤之苦。
故答案为: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苦无知音:多年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17.【答案】(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解析】【分析】本题需要重点识记和正确书写的字词有:喻、泽、欢谑。
故答案为:(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3)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掌握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勤于积累,反复巩固,不多写,不漏写,也不要写错别字。【答案】18.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还主动帮胡适找证据19.③“大同小异”修改为“截然不同”;⑦删去“为目的”(或将“为了”修改为“以”);⑧“搜查”修改为“寻找”(或“搜寻”)。【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18.A.由前文“胡适'得来全不费功夫’了”可知,胡适得到了《四松堂集》这本书;结合后文“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可知,胡适是根据《四松堂集》里记载的史料充分证明了自己的“《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故可填写“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之类的句子。
B.此处应是填写蔡元培对“胡适驳斥蔡元培的学术观点”的反应,再结合前文就在胡适踏破铁鞋无觅处’之时,蔡元培也帮助胡适四处寻找此书”,这里可填写“主动帮胡适找证据”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还主动帮胡适找证据。19.③用词不当,根据文意可知蔡元培与胡适两个人对《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小说所持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大同小异”的意思是“大部分相同,只有小部分不同”,故大同小异”一词使用不当,可修改为“截然不同”;
⑦句式杂糅;“为为目的“两个句式杂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届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安徽省长丰县朱巷中学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物理高三上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22中学2025届物理高二上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宁夏回族自治区长庆高级中学物理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南昌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能力评测(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手术室护理工作》课件
- 恒大地产文案分析课件
- 急性胰腺炎个案护理课件
- 急性职业中毒诊知识护理课件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副省级)真题及答案解析
- 全国导游考试(面试)200问及面试内容(附答案)
- 数独题目高级50题(后附答案)【最新】
- (完整word版)上海博物馆文物术语中英文对照
- 问题线索办理呈批表
- 调度自动化及通信技术监督实施细则
- 学、练、评一体化课堂模式下赛的两个问题与对策
- 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 磁悬浮列车(课堂PPT)
- 常见药品配伍表
- 克劳斯玛菲注塑机说明书(精华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