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1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2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3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4页
2025年统编版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鱼我所欲也》三年中考试题+模拟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三年中考真题+模拟题(解析版)

【2024•吉林长春•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2)故患有所不睇也()

2.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体会原文的表达效果。

原文改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

我而为之。为之。

3.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

生取义”呢?

【答案】

1.做,干通“避”,躲避

2.原文作者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辞严、理直

气壮,强调了主人公坚定的立场和崇高的品质。

3.示例:舍生取义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舍生”更多的是说我们面

对人生抉择时,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取义”也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只

有让舍生取义的精神牢牢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为:做,干;

(2)句意为: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根据“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可知,这三句话构成排比,强调了主人公在面对生死和诱惑时的坚定立

场和态度,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其内心的挣扎和抉择。通过反复强调“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

为……”的对比,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原则、在诱惑面前毫不动摇的形象,使读者对

主人公的崇敬和同情之情油然而生。原文的排比句式还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辞严、理直气壮。每句话

都以“乡为身死而不受”开头,强调了主人公的坚定立场和崇高品格;而“今为……”则揭示了主人

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妥协。这种对比鲜明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和其面临的困境。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文意理解。

根据文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其意思是: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

生命而选取道义了。可见,“舍生取义”意思是: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结合当今的情况进行阐述

理解即可。

示例:在今天,舍生取义仍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它不仅仅是指在生死关头做出抉择,更多的是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各种诱惑和挑战时,坚守道德原则、捍卫正义和真理。舍生取义意味着在困难面

前不屈不挠,为了更高尚的目标和更远大的理想,愿意付出个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这种精神在现代社

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我们坚守道德底线,不为私利所动摇,积极投身于为社会、为人民谋

福利的事业中去。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

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

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

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

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

生存的,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躲避祸患的,

什么(坏事)不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

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

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

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

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先

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

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

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2024•甘肃临夏•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懋第©衰经②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③于旅所,哭而

奠之。即以是月二十有八日遣还出都。弘范乃请身赴江南招诸将刘泽清等降附,而留懋第等勿遣。于

是自沧州追还懋第,改馆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闻南京失守,恸哭。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

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遏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

司务陈用极,游击④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降诛。

(节选自《明史•左懋第传》,有改动)

【注释】①懋(加。)第:指左懋第,字萝石,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富有民族气节,宁死不肯降

清,被誉为“明末文天祥”,专谥“忠贞”。②衰经(culdie):名词用作动词,穿孝服。③太牢:

祭品。④游击:武职官名。

4.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

(3)来谒懋第

(4)俱以不降诛

5.翻译下列句子。

(1)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懋第曰:“此非吾弟也。”叱出之。

6.【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是如何坚守“本心”的?同样面对选择,【乙】文中的左懋第

表现出了哪些可贵品质?

【答案】

4.益处;通“向”,从前;拜见因为

5.(1)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懋第说:“这不是我的弟弟啊!”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

6.【甲】文中"不受嗟来之食”的穷人坚守“本心”的方式体现在他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侮辱性的

施舍。他坚守了自己的尊严和原则,不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

【乙】文中的左懋第表现出的可贵品质有:坚守忠贞不渝的品格、勇敢无畏的精神、正直不阿的品格。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力口:好处,益处;

(2)句意为: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乡:通“向”,表示“以前,先前”;

(3)句意为:(懋泰)来拜见懋第。谒:拜见;

(4)句意为: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以:因为。

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1)蹴:用脚踢;而:表修饰;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此:这;非:不是;叱:斥责。

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可知,一碗饭,一碗汤对于穷人

来说吃了就能活下去,没有吃到就会饿死。但是即便这样,如果别人没有礼貌吆喝着给他或者用脚踢

给他吃,他是不会接受的。他宁愿选择饿死,也不愿意接受别人的侮辱性施舍。这表明他对于自己的

尊严有着极高的追求和维护,不愿意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的尊严。不为了短暂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道

德和信仰。这种坚守“本心”的精神,体现了穷人的高尚品质和道德境界。

根据乙文“懋第衰经入都门,至则馆之鸿胪寺。请祭告诸陵及改葬先帝,不可,则陈太牢于旅所,哭

而奠之”可知,左懋第在国难之际,依然坚守对故国的忠诚,即便在被敌军俘虏、身处绝境之时,也

没有改变他对大明王朝的忠诚。他在请求祭告先帝陵墓以及哭奠的行为中,体现了对先帝的尊敬和忠

诚,足见其忠诚不渝;

根据乙文“其从弟懋泰先为吏部员外郎,降贼,后归本朝授官矣,来谒懋第。懋第曰:'此非吾弟也。'

叱出之”可知,左懋第在面对自己的从弟懋泰投敌降清的行为时,能够坚守自己的道德和原则,没有

因为私情而妥协。他叱责懋泰,并与其断绝关系,这体现了他正直不阿、坚守原则、不为私情所动的

品质;

根据乙文“至闰月十二日,与从行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良佐、刘统、王廷佐俱以不

降诛”可知,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左懋第没有选择逃避或投降,而是勇敢地选择了面对死亡。他与其

他不肯投降的官员一同被杀,这种勇敢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参考译文】:

【甲】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

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

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

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

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左懋第身穿孝服进入都城,到达后被安排在鸿胪寺居住。他请求去祭告各陵及改葬先帝,

但不允许,于是就在住宿的地方陈设祭品,哭着祭奠。就在这个月的二十八日,他被遣送回都城之外。

弘范于是请求亲自去江南招降各将领刘泽清等人,并留下左懋第等人不要遣送。于是又从沧州把左懋

第追回,改住在太医院。顺治二年六月,听说南京失守,(左懋第)恸哭。他的堂弟左懋泰先前担任

吏部员外郎,投降了敌人,后来归附本朝被授官,(这时)来拜见左懋第。左懋第说:“这不是我的

弟弟。”然后斥责他并让他离开。到闰六月十二日,和随行的兵部司务陈用极,游击王一斌,都司张

良佐、刘统、王廷佐都因为不肯投降而被杀。

[2024•北京丰台・一模】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乙】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己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7.下列加点字与“不可以已乎”中“已”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南方已定B.目而夕阳在山C.木弓成舟D.死而后已

8.对上面两段文字中的画线句理解有•退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句子总结前文阐述,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B.乙文中的句子引出了孟子对“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评判。

C.这两句话语气都极其坚决,态度鲜明地表达出自身立场。

9.根据《孟子》节选和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①曰:“孔

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②无愧。”

(取材于《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赞)古代一种文体,常用于抒情或议论,情调激扬、语言精练。②(匠几)但愿,希望。

材料二

齐朝①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日:“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

通解巴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使④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

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注】:①〔齐朝)指北齐。北齐朝中的显贵多为鲜卑族、因而当时能说鲜卑语、善弹琵琶者易受重

用。②[稍欲通解]逐渐地也将要通晓了。③(伏事〕即“服事”。在其属下任职,听命。④“兔(窕))

同“俯”,低头。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有志之士都有所坚守。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之心。只不过可能被

物欲、人情蒙蔽;文天祥秉持取义成仁之心,其“赞”中的“",昭示着“威武不能屈”的

“大丈夫”精神;颜之推不认同那位齐朝士大夫的教子方式一一,因为这样的做法易导致

“失其本心”。

【答案】

7.D

8.B

9.舍生取义(或:仁义/羞恶)惟其义尽,所以仁至以技艺博取功名利禄(或:以技艺讨

好上位者)

【解析】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是亦不可以已乎(句意):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已:停止。

A.句意: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已:已经。

B.句意:不久,太阳下山了。B:已经。

C.句意:树已经长成,可以合抱了。已:已经。

D.句意:为国家竭尽忠诚,到死方休。已:停止。

故选Do

8.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和分析。

B.乙文中的句子“此之谓失其本心”并没有直接引出孟子对“所识穷乏者得我”的评判,而是对前面

所描述的“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行为进行了评判,指出这样做是“失其本心”。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Bo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第一空,根据《鱼我所欲也》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

知,孟子认为,人人都应该有舍生取义的心。

第二空,根据材料一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可知,文天祥认为孔子所说的

“成仁”和孟子所说的“取义”,都是要将道义做到极点。故此空填“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第三空,根据材料二“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若由此业,自

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可知,颜之推对那位士大夫教自己孩子鲜卑语和弹奏琵琶,以凭借这些技

艺去讨好别人的行为不赞同。因为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使孩子过于追求物质和名利,而失去了内心的道

德坚守和本真。这种做法与孟子所强调的“不失其本心”背道而驰,因此颜之推不认同。

【参考译文】:

【甲】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

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

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

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但是,如果你吆喝着给人吃,就是在

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可是有的人

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

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

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

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

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材料一】:文天祥面对行刑时表现得非常从容,他对吏卒说:“我的事情已经完成了。”然后

朝南拜了拜,便死了,终年四十七岁。在他的衣带中有一首赞词写道:“孔子说要‘成仁',孟子说

要‘取义',只要将道义做到了极点,那么仁爱也就做到了极致。我们读圣贤之人的著作,所学的是

什么呢?从今往后,我或许可以无愧于心了。”

【材料二】:在齐朝时期,有一位士大夫曾经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非常擅

长读写。我教他学习鲜卑语和弹奏琵琶,他也逐渐能够理解和掌握了。凭借这些技能去侍奉公卿,他

们都非常宠爱他,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我当时低头没有回答他。真是奇怪啊,这个人教育儿子

的方式!如果通过这种技能,能够自己做到卿相的高位,我也不希望你们这样做。

【2024•广东东莞•模拟预测】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

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北冥有鱼,其名为鲸。鲸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

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有怪

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矣。

【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辞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惟吾德萼馨:

(2)志怪者也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丁】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

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

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为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日仁

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选自《孟子》)

【注释】①膜:饱,满足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故周有所不辟也/又第无硕师名人与游B.所恶有甚于死者/受任于败军之际

C.何以利吾国/何以战D.万黍之国/比至陈,车六七百零

13.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4.结合【丙】【丁】选文内容,请简要说明孟子在文中的主要主张。

【答案】

10.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记载同“辨”,辨别

11.(1)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

(2)当它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3)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12.D

1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庵/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4.丙文孟子认为:道义重于生命,当生命和道义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丁文孟子认为:不能先利后义,如果人人“利”字当头,大家就会互相坑害国家也会危险;只有实行

仁义之道,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解析】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

美好。

(2)句意: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志,记载。

(3)句意:(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辩,同“辨”,辨别。

1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⑴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2)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起翅膀。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3)独,仅。是心,这种心。丧,丧失。

1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祸患、灾难/担心,忧虑;

B.比、比较/在;

C.用/凭借;

D.都是车,战车;

故选Do

13.本题考查断句。

本句句意: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

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苟为后义而先利”和“不夺不庵”是假设关系复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与“未有义而后其君

者也”为并列关系,中间停顿;

故断句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楂/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1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丙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意思是生命,也

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

命而选取道义了)"可知,孟子在甲文中主张的观点是:舍生取义;

根据丁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

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其意思是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

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其意思是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

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分析,孟子在乙文中运用

排比的方式论述了君主、大夫、士人平民都追求“利”的危害,从而阐明了“王亦曰仁义而已矣”的

观点,即对百姓施行仁政。

【参考译文】:

【甲】: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

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人竹帘,

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

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

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鳏。鲸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鲸变化为鸟,它的名字

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

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

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

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

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丙】: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

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

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

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

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

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

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

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

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

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

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

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

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

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

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

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丁】: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

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

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

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

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

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

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2024•山西大同•三模】

在班级举办的“修身•修心"交流会上,启智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文。

【甲】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乙】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1)曲法而枕之=----(2)蹒尔而与之二

16.一词多义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瓢依供水思源B.万钟于我何加焉变本加厉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妙手偶得D.是亦不可以弓乎壮心不弓

17.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翻译:,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翻译:!

18.“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中“本心”的具体内涵。

【答案】

15.gongCU

16.D

17.(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2)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

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8.示例:甲文中“本心”是指安贫乐道、坚守仁义之心,即使身处陋巷,吃喝简单,但内心有自己

坚守的仁义,便能自得其乐;乙文中“本心”是指坚守羞恶之心,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便

是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心。

【解析】

15.本题考查注音。

(1)曲肱而枕之(gong):弯着胳膊当枕头。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2)蹴尔而与之(c£i):用脚踩踏过给他。蹴:踩踏。

1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冷水/喝;

B.益处/更加;

C.同“德”,感恩、感激/得到;

D.停止/停止;

故选Do

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不义:不正当的手段;富且贵:荣华富贵。

(2)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受之:接受它;于:对;何加:有什么益处。

18.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

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

甲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表达的观点是:即使生活条件艰苦,只要坚守仁义,内心便有所乐。由此可知,这里的

“本心”指的是安贫乐道、坚守仁义之心。

乙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

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

之谓失其本心”通过分析丧失仁义而贪求富贵的人来阐释“本心”,在这里具体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

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那些不顾礼义而贪求富贵的人,便是丧失了他们固有的本心,而“贤

者能勿丧耳”。

【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

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

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乙】: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

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

接受了,那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

我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

在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

之心。

[2024•江苏淮安•三模】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牛山①之木攀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巴雨露之所润,

非无萌篥@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6P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

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用以放回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

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外梏

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

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

其乡®。”惟心之谓与?

【注释】①牛山:位于齐国国都临淄(在今山东淄博)之南。②息:滋生,生长。③萌窠(nie):

新的枝条。篥,旁出的芽。④濯濯:形容光秃秃的样子。⑤放:丧失。⑥平旦:清晨。⑦旦

昼:明天,第二天。⑧有梏亡之矣:又因受束缚而消亡。有,同“又”。⑨乡:同“向”。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

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19.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画一处)

此岂山之性也哉

20.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牛山之木学美矣②其所以放其良心者

③舍则*④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

2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2.甲、乙两文所论述的观点有何异同?

23.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

19.此/岂山之性也哉

20.曾经……的原因舍弃,丢弃同“避”,躲避

21.①人们看见他像禽兽一样(的行为),认为他不曾有过善良的品质,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

②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22.相同: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甲文认为人性本善。乙文认为人皆有义(人皆有本心)。不同:

甲文观点侧重于人本性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丢失,所以我们要去养仁义善心(核心词语‘'养善”)。

乙文观点侧重于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要舍生取义,固守本心。(核心词语“守义”或“舍生取

义”)

23.都运用比喻论证(巧妙类比)。甲文开头写牛山草木茂盛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类比,生动形

象地论证了人本性善良(有仁义),但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左右而丢失。既生动论述“人仁义善心丧

失"的原因,又引出并论证了“人要存养仁义善心”的观点。乙文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生动形

象地引出并证明要舍生取义的论点。

【解析】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

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从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来看,“此”是

主语,“岂山之性也哉”是谓语部分,谓语部分内部,“岂”是状语,修饰整个谓语,“山之性”是

宾语,“也哉"是语气助词。因此,在划分朗读停顿时,我们应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划分,即“此/岂

山之性也哉”。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①句意:牛山的树木曾经非常茂盛美丽;尝:曾经。

②句意:他们之所以会丧失良心;所以:……的原因。

③句意:如果舍弃它(指仁义之心),它就会消亡;舍:舍弃,丢弃。

④句意: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

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

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

(1)禽兽:像禽兽一样的行为;以为:认为;未尝:不曾;岂:难道。

(2)如使:假如,假使;甚:超过;得生:得到生命,或指生存。

2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相同点:甲文中提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明确指出了人性

本善的观点。而乙文中也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这表明每个人都有义的本心,也即

人性中包含着向善、向义的本质。根据两文的论述,可以看出两者都认为人性本来是好的。

不同点:根据甲文“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以及“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

养,无物不消”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甲文强调了保持和养护人性中善的重要性,即“养善”。通过

比喻“斧斤之于木”来形象地说明,如果不加养护,人性中的善就会像树木一样被砍伐而失去。由此

可知,甲文侧重于人性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丢失善性。

根据乙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以及“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表述,我

们可以看出乙文在强调,当生命与道义不能两全时,应毫不犹豫地选择道义,即“守义”或“舍生取

义”。这体现了乙文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坚守道义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乙文则侧重

于在面临选择时,应如何坚守自己的本心。

23.本题考查写作方法。本题要求分析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首先,需要分别理

解两文开篇的内容及其运用的说理方式。其次,对比两者在引入话题、提出论点或论据等方面的相似

之处。最后,结合具体文本内容,指出两者在说理方法上的共同特点。

根据【甲】文中"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可知,孟子通过牛山

草木茂盛却因砍伐放牧而变得光秃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人性本善但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

的道理。这种比喻论证的方式,不仅生动地阐述了“人仁义善心丧失”的原因,同时也为后文引出并

论证“人要存养仁义善心”的观点做了铺垫。

根据【乙】文中"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可知,孟

子用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在面临生和义的抉择时,人们应当如何取舍。这种比

喻论证的方式,不仅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巧妙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论点,为后文的论证奠

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甲、乙两文开篇在说理方法上的相同之处,都是运用了比喻论证(巧妙类比)的方式,通

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引出并论证文章的主要观点。这种论证方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又使得文章

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参考译文】:

【甲】:牛山的树木曾经是很茂盛的,但是由于它在大都的郊外,经常遭到人们用斧子去砍伐,

还有够保持茂盛吗?当然,山上的树木日日夜夜都在生长,雨水露珠也在滋润着,并非没有清枝嫩芽

长出来,但随即又有人赶着牛羊去放牧,所以也就像这样光秃秃的了。人们看见它光秃秃的,便以为

牛山从来也不曾有过高大的树木,这难道是这山的本性吗?

即使在一些人身上也是如此,难道他们就没有仁义之心吗?但人们之所以会丧失良心,也就像那

斧头砍伐树木一样。如果每天都去砍伐它,树木怎么可能还保持茂盛呢?人日夜都在呼吸,清晨的气

息,其中所含的善良与邪恶跟人的本性相近的,其实是非常少的;但是,人们白天所做的事情,却常

常会使这些本性丧失。如果反复地伤害它,那么晚上得到的清明之气就不足以存留下来;晚上得到的

清明之气不足以存留下来,那么离禽兽也就不远了。人们看到他们的行为像禽兽一样,就认为他们从

来没有过善良的本性,这难道真是人的本性吗?

所以,假如得到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生长;假如失去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消亡。孔子说过:

‘把握住就存在,放弃就失去;进出没有一定的时候,也不知道它去向何方。'这就是指人心而言的

吧?”

【乙】:鱼和熊掌,都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宁愿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

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宁愿牺牲生命也要选择正义。

虽然生命是我所渴望的,但有些东西的价值却超过了生命,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虽然死亡是我所厌

恶的,但有些事情却比死亡更让我厌恶,所以有时候我会面临祸患而不去逃避。如果人们心中最想要

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命的手段,哪一样他们不会采用呢?如果人们心中最厌

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的行为,哪一样他们不会去做呢?然而,人们

有时为了正义而选择放弃生命,有时为了正义而选择不逃避祸患。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比生命更宝

贵的东西,也有着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这并不是只有贤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