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脾胃科特色科室建设方案资料5篇
脾胃科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方案(一)
脾胃科是我院的一个重点科室,为把我科建设成一个技术精湛、
服务优良、设备完善、管理规范,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特色优势重点
专科,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规定及指南,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
中医专科特色,充分认识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在中医药事业发
展中的战略地位,以提高脾胃专科学术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为核心,
加强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强
化专科规范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专科骨干培养,促进中医医院内
涵建设和中医学术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
医疗保健中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建设服务。
二、基本情况
**区中医院脾胃科成立于2002年,现有医护人员20名,医生7
名,护士13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4
人;副主任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9名。编制床位25张,实际
开放床位29张。年门诊人次,出院人次。开展的主要项目有:中西
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肝病及风湿性疾病、胃肠息肉切除经内镜
高频电刀及瀛气刀治疗、小肠疾病诊断、食管支架置入、经胃镜胃肠
营养管置入、经内镜镜下止血(注射药物或止血夹)、食管静脉曲张
套扎治疗。
三、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中医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努力形成医疗、科研、教
学、管理密切切合并互进的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使我科成为基本
设施和医疗设备先进,医疗技术领先、中医特色突出、治疗方法独特、
专科优势明显、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医疗市场竞争,并通过和相关科
室合作,带动全院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实施方案
1、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陈思芸(副主任中医师)
副组长:蔡明建(主治中医师)张绍勇(主治中医师)、李传
群(副主任护师)
成员:王勇(住院医师)、刘剑芳(住院医师)、张艳妮(住
院医师)、李娟(护师)
2、实施办法:
1、基础设施建设
1)依托医院现有的基础设施及场所,进一步加强科室医疗环境
建设,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为患者提供舒适、安全、温馨
的住院条件。
2)通过与医院积极协商沟通,逐步开设脾胃科专病门诊及肝病
门诊,并设置内镜室。
3)通过积极申报论证,改善及更新科室现有设备。积极与相关
功能检查室及康复科、针灸科沟通合作,运用其针灸设备、理疗仪、
中药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各种诊疗设
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人员队伍建设
1)脾胃病科医师必须接受中医脾胃病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
脾胃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应熟练掌握本科常
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
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
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2)内窥镜医师在脾胃病内科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接受过不少
于3个月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能够掌握内窥镜管理
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发症的处理原则及方法。
3)通过医院“师带徒”形式培养中医脾胃病学术继承人。充分
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
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医脾
胃病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4)积极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
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
术经验。
5)通过医院“西学中”的形式及科室培训学习的方式让护理人
员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I,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
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80学时。通过培训学习后熟悉中医药诊疗
常见脾胃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脾胃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
识和方法,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
程,能为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6)积极派遣科室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培养专科医生
及专科护士,打造脾胃科专业团队。
3、服务技术建设
1)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
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制定本科室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诊
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实施情况
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中医临
床疗效。
2)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脾胃病中医诊疗技术。
3)在具备脾胃病的常规诊疗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脾胃病科
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提高内镜常规检查的准确率,掌握常规
诊疗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技术。
4)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
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开展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
灸、耳穴治疗、穴位贴敷、艾灸疗法、中药封包、穴位注射等中医特
色服务项目。积极与康复科及针灸科等相关科室合作,提高中医临床
疗效。
5)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行三级医
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准确、理
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治的指导作用;及
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3、实施时间:
1)2014年1月成立专科建设领导小组。
专科建设领导小组协调与各级领导的关系,争取给予政策和资金
等各方面的支持,协调院内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科室实际困难和问题。
定期组织召开科室会议;把任务层层分解、明确任务目标、责任到人。
定期做好专科建设工作总结,充分研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
定优化措施,并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和充实。
2)2014年2月——2014年3月科室环境形象改善
大力改善就医环境,突出中医氛围,重新制作科室宣传栏、中医
脾胃病相关知识展览牌、脾胃病科相关管理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
程等。积极与医院相关领导及总务设备科等相关科室沟通,逐步更换
老旧病床、电视、空调等。
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对内镜室重新布局,充分开展利用现有设
备。
3)2014年4月——2014年5月制定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及临床
路径诊疗方案,形成地区特色的诊疗方案,并具体实施。
4)2014年6月一一2014年9月通过医院设备论证及招标购买
富士1000肠镜系统。
5)2014年9月——2014年10月购置中医治疗专用病床及多功
能病床。
6)2014年10月一一2015年4月派遣1名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
学习消化疾病的最新诊治方法及内镜下治疗技术。
7)2015年1月一一2016年1月通过医院设备论证购买奥林巴
斯290内镜系统、超声胃镜。
8)2015年派遣1名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专科护士。
9)2016年4月——2016年10月派遣1名医生到上级医院进修
学习肝病的最新诊疗技术。
10)2016年10月派遣1名医生、1名护士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o
11)2014年1月——2016年12月开展脾胃病、肝病、风湿性
疾病的中西医治疗,在三年内对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肝硬化、胃
食管反流病等疾病形成医院内规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形成一套
行之有效、价廉的综合治疗手段。定期对本科室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
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案,提
高中医临床疗效
12)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争取科研立项1项。
13)2016年12月积极与“治未病科”合作,大力推广中医在
脾胃科保健、康复上的作用,在全县县乡村全面铺开,开展此项工作。
附件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常用方剂目录1.八珍汤(《正体类要》)2.八
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3.白头翁汤(《伤寒论》)4.半夏白
术天麻汤(《医学心悟》)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半夏
泻心汤(《伤寒论》)7.保和丸(《丹溪心法》)8.补阳还五汤(《医
林改错》)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10.参苓白术散(《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11.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12.川苜茶调散(《太
平惠民和剂局方》)13.大柴胡汤(《伤寒论》)14.大承气汤(《伤
寒论》)15.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16.大建中汤(《金匮要
略》)17.丹参饮(《时方歌括》)18.丹桅逍遥散(《内科摘要》)19.当
归四逆散(《伤寒论》)20.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1.调胃承
气汤(《伤寒论》)22.丁香散(《三因极一病症方论》)23.二陈
汤(《和剂局方》)24.甘草泻心汤(《伤寒论》)25.葛根苓连汤(《伤
寒论》)26.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27.归脾汤(《校注妇人良
方》)28.桂枝汤(《伤寒论》)29.化肝煎(《景岳全书》)30.化
积丸(《类证治裁》)31.黄英建中汤(《金匮要略》)32.黄黄汤(《金
匮翼》)33.黄土汤(《金匮要略》)34.蕾香正气散(《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35.济川煎(《景岳全书》)36.金匮肾气丸(《金匮要
略》)37.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38.理中汤(《伤寒
论》)39.良附丸(《良方集腋》)40.苓桂术甘汤(《伤寒论》)41.六
磨汤(《证治准绳》)4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43.龙胆
泻肝汤(《医宗金鉴》)44.麻黄汤(《伤寒论》)45.麻杏石甘汤(《伤
寒论》)46.麻子仁丸(《伤寒论》)47.木香顺气散(《沈氏尊生
书》)48.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49.启膈散(《医学心悟》)
50.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51.清金化痰丸(《统旨方》)52.清
营汤(《温病条辨》)53.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54.润肠丸(《沈
氏尊生书》)55.三仁汤(《温病条辨》)56.沙参麦冬汤(《温病条
辨》)57.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58.少腹逐瘀汤(《医
林改错》)59.十灰散(《十药新书》)60.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61.十枣汤(《伤寒论》)6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
剂局方》)63.四磨汤(《重订严氏济生方》)64.四逆散(《伤
寒论》)65.四神丸(《内科摘要》)6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
局方》)67.酸枣仁汤(《金匮要略》)68.天王补心丹(《摄生秘
剖》)69.通幽汤(《脾胃论》)70.痛泻要方(《景岳全书》)71.胃
苓汤(《丹溪心法》)72.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73.乌梅丸(《伤
寒论》)74.吴茱萸汤(《伤寒论》)75.五苓散(《伤寒论》)76.五
皮饮(《华氏中藏经》)77.五仁丸(《世医得效方》)78.犀角地黄
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79.香砂六君子汤(《时方歌括》)80.香
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1.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小
柴胡汤(《伤寒论》)83.小承气汤(《伤寒论》)84.小建中汤(《伤
寒论》)85.旋覆代赭汤(《伤寒论》)86.血腑逐瘀汤(《医林改
错》)8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88.益胃汤(《温病条辨》)
89.茵陈蒿汤(《伤寒论》)90.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91.茵
陈五苓散(《金匮要略》)92.银翘散(《温病条辨》)93.右归丸(《景
岳全书》)94.玉屏风散(《丹溪心法》)95.越鞠丸(《丹溪心法》)
96.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7.枳实导滞丸(《内外伤
辨惑论》)98.猪苓汤(《伤寒论》)99.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
100.左归丸(《景岳全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二)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
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
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脾胃病科管理者加强脾胃
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在脾胃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
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脾胃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
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
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指导
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脾胃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
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
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
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脾胃病
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脾胃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
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
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设置
内窥镜室、胃肠动力室;有条件者可设置专业B超室、逆行胰胆管造
影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观察室、检查室和中医
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针灸、火罐、理疗、
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
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
电子内窥镜(胃镜、肠镜)、胃(肠)电图,以及针灸设备、足浴器、
理疗仪、中药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设
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
医院可配备动态食管与胃酸测定仪、食管及肛门直肠压力测定仪、13c
(或14C)幽门螺杆菌检测设备、超声诊断仪、专业X线胃肠机、介
入治疗设备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
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
质量和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
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
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
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医师应接受中医脾胃病专业系统培
训,掌握中医脾胃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
(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
剂(见附件),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部分
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
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脾胃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
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
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
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
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脾胃病科管理者加强脾胃
病科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
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在脾胃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
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脾胃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
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
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指导
和管理,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脾胃病科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保持发挥
中医药特色优势,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
应的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以保证本科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可开设专病门诊。三
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开设病房及脾胃病
重症监护病房,具备提供脾胃病急诊诊疗服务的能力。
第八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
治疗室(含中医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
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设置
内窥镜室、胃肠动力室;有条件者可设置专业B超室、逆行胰胆管造
影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病房应设置普通病房、观察室、检查室和中医
治疗室,并符合相关规定。中医治疗室能够开展针灸、火罐、理疗、
中药外治疗法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
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
电子内窥镜(胃镜、肠镜)、胃(肠)电图,以及针灸设备、足浴器、
理疗仪、中药超声导入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疗效的诊疗设备。设
备和相关功能检查室应全院共享。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
医院可配备动态食管与胃酸测定仪、食管及肛门直肠压力测定仪、13c
(或14C)幽门螺杆菌检测设备、超声诊断仪、专业X线胃肠机、介
入治疗设备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
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各种诊疗设备的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
质量和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
师)占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经过中医专
业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
第十二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具有支撑科室可持续
发展的人才梯队。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医师应接受中医脾胃病专业系统培
训,掌握中医脾胃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中医类别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
(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
临床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
剂(见附件),掌握脾胃病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对部分
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
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具备常见脾胃病科急危重症处理能
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的基
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危
重和疑难脾胃病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
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内窥镜室或胃肠动力室医师应在脾胃病内科医师基本要求基础
上,接受过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能够
掌握内窥镜或胃肠动力管理制度、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并发症的处
理原则及方法。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
转科培训后,在脾胃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脾胃病的诊
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
诊疗技能、脾胃病中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进修、跟师学习、参加学习班等
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
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了解脾胃病防治新进展,明确个人专业发展
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脾胃病专病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
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危重及疑难脾胃病的中医诊疗
技术方法,掌握脾胃病防治新进展。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应由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工作
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
的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并具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者担任。二级中医医
院脾胃病科主任应具备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和中
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应具备从
事中医脾胃病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
格。
第十六条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从事中医脾胃病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应在专业领域有
一定学术地位。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
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七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脾胃病
专业8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学术继承人应具备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学术继承人
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
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老专家学
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中医脾胃病防治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
验继承工作,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
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
能培训I,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3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
100学时。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诊疗常见脾胃病
的基本知识,掌握脾胃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
掌握本科疾病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患者
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护理服务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士长是脾胃病科护理质量的第
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
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脾胃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
院脾胃病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
2年以上脾胃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要积极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
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
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比例、急危重症中医
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
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创新脾胃病中医
诊疗技术。
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脾胃病诊治的
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开展胃痛、痞满、吐酸、嘈杂、呕吐、呃
逆、泄泻、腹痛、痢疾、鼓胀、噎嗝、便秘等脾胃病的常规诊疗能力。
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具备开展脾胃病科
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能够开展胃肠镜常规检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
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
医院中药制剂。开展中药外敷、中药灌肠、针灸、耳穴治疗、穴位贴
敷、拔罐、足浴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穴位注射、
穴位埋线、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提高
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发
布的相关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
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定期对本科室诊疗
方案的实施情况及疗效水平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不断优化诊疗方
案,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第二十七条强化中医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执
行三级医师查房制度,查房内容要体现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做到辨证
准确、理法方药一致,充分发挥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中医诊治的指导
作用;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急危重症、疑难病的中医诊治水平。
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根据本科室发展方向和建设规
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
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
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优势。
第三十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
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
饰、展板布置等形式,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科普知识,介绍
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防治脾胃病的特色
和优势,突出在中医治未病中调理脾胃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中医药
文化氛围。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使用中医
病名和中医术语,并依据病种的变化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
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脾胃病专业历史
人物和本科室名医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
络、宣传折页等宣传形式。
六、附则
第三十三条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
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
床科室以脾胃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便秘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
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0
以排便困难、粪便干结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便秘"的范畴。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肠易激综合
征诊断和治疗的共识意见(2007年,长沙)》(中华消化杂志,2008;1:38-41)。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包括: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至少有3
天出现症状,合并以下2条或多条:①排便后症状改善;②发作时伴有排便
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
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
(二)证候诊断
1.肠道气滞证:大便干结,腹痛腹胀,每于情志不畅时便秘加重,胸闷不舒,
喜善太息,暧气频作,心情不畅,脉弦。
2.肠道热结证:大便硬结难下,舌红,苔黄燥,少津,少腹疼痛,按之胀痛,
口干口臭,脉数。
3.肺脾气虚证: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神疲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4.脾肾阳虚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脉沉迟,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小
便清长,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5.津亏血少证:大便干结,便如羊粪,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口干少津,眩晕
耳鸣,腰膝酸软,心悸怔忡,两额红,脉弱。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道气滞证
治法:顺气导滞。
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木香、乌药、沉香、枳实、槟榔、大黄、龙胆草等。
中成药:木香槟榔丸、枳实导滞丸、四磨汤口服液等。
2.肠道热结证
治法:清热润肠。
推荐方药:麻子仁丸加减。火麻仁、杏仁、白芍、大黄、厚朴、枳实等。
中成药:麻仁润肠丸、黄连上清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益气润肠。
推荐方药:黄芭汤加减。炙黄黄、麻子仁、陈皮、白蜜、枳实、生白术、莱藤子
等。
中成药:芭蓉润肠口服液等。
4.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润通便。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当归、牛膝、肉收蓉、泽泻、升麻、枳壳等。
中成药:便秘通、菽蓉通便口服液等。
5.津亏血少证
治法:养血通便。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当归、生地、火麻仁、桃仁、枳壳、肉放蓉等。
中成药:五仁润肠丸等。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多选用大肠俞、天枢、支沟等穴,实秘用泻法;虚秘用补法。肠
道实热可加针刺合谷、曲池;肠道气滞可加刺中脏、行间;脾气虚弱加针脾俞、
胃俞;脾肾阳虚可艾灸神阙、气海。
2.耳针疗法:常用胃、大肠、小肠、直肠、交感、皮质下、三焦等穴位,一次
取3〜4个穴位,中等刺激,每日1次,2耳交替进行,每天按压10次,每次
3mino
(三)推拿治疗
辨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调节脾胃功能。按摩手法常用摩、揉法等。
(四)外治法
1.灌肠疗法:常用药物:番泻叶30g水煎成150〜200mL,或大黄10g加沸水
150〜200mL,浸泡lOmin后,加玄明粉搅拌至完全溶解,去渣,药液温度控制
在40℃灌肠。患者取左侧卧位,暴露臀部,将肛管插入10〜15cm后徐徐注入
药液,保留20min后,排出大便,如无效,间隔3〜4h重复灌肠,适用于腹痛、
腹胀等便秘急症,有硬便嵌塞肠道,数日不下的患者。
2.敷贴疗法:辨证选用药物敷贴。如实证多用大黄粉、甘遂末、芒硝等,虚寒
证多用附子、丁香、胡椒等。
3.生物反馈疗法:在模拟排便的情况下将气囊塞入直肠并充气,再试图将其排
出,同时观察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压力和肌电活动,让患者了解哪些指标不正常,
然后通过增加腹压,用力排便,协调肛门内外括约肌运动等训练,观察上述指标
的变化,并不断调整训练,学会有意识地控制收缩的障碍肛门矛盾收缩或肛门
不恰当的松弛,从而达到调整机体,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出口梗阻型便秘。
(五)其他疗法
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心理治疗、中药离
子导入疗法、中频电疗等。
(六)护理调摄
包括生活调理、心理调节、锻炼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
痊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消失。
显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
有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改善1级者。
无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4级:
无症状。
轻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轻微,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工作和学习。
中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尚能够忍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重度: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明显,难以忍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2.中医证候评价: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
脾胃病分会制定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
25(7):1062-1065)>《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北京中医药,2011;
30(1):3-7)o
临床痊愈:便秘、腹部不适等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295%。
显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270%。
有效:便秘、腹部不适症状均有好转,疗效指数230%。
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其中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00%。
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无症状(0分);轻度(1分):症状轻微,只有关注
时才能感觉到,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度(2分):症状尚能够忍
受,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重度(3分):症状明显,难以忍
受,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评价方法
1.门诊当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2.门诊2〜7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3.门诊8〜14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4.门诊15〜21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5.门诊22〜28天:进行主要单项症状、中医证候评价。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上的单个或多个赘生物。以腹痛或腹部胀
满不适,大便滤泻或粘液便,或便血、便秘等为临床表现。
2.西医诊断:参照《胃肠病学(第三版)》(郑芝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腹痛、腹泻及粘液便或便秘、便血等症状或局部压痛体征。也可无症状
及体征。
(2)X线钢剂检查:根据病史、症状作X线领剂灌肠检查,可检出息肉,气钢
双重造影更清晰。
(3)内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息肉诊断最佳方法。根据病史、症状作结肠
镜检查,可检出息肉。同时进行黏膜活检,有助于与其他赘生物鉴别和了解息肉
的组织学类型。
(二)证候诊断
1.湿瘀阻滞证:大便澹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
胀,或腹部不适,脱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脉弦或涩。
2.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澹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
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弦
滑或滑数。
3.气滞血瘀证:脱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澹烂,或有痞块,
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4.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滤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
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脉虚或细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瘀阻滞证
治法:行气化湿,活血止痛。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地榆散加减。苍术、陈皮、地榆、槐花、茯苓、蕙段仁、莪
术、丹参、赤芍、槟榔等。
2.肠道湿热证
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推荐方药: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地榆、槐花、枳壳、槟榔、当归、赤芍、黄苓、
茯苓、蒲公英、慧仅仁、防风等。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
茸、牛膝、慈或仁、槐花、地榆、桔梗、甘草等。
4.脾虚夹瘀证
治法: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四君子汤和化积丸加减。党参、白术、茯苓、意饮仁、莪术、煨瓦楞
子、丹参、三七、槟榔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针刺治疗
主穴: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血海。
配穴:湿瘀阻滞证配阴陵泉、丰隆;肠道湿热证配合谷、内庭、阴陵泉;
气滞血瘀证配太冲、阳陵泉;脾虚夹瘀证配脾俞、足三里、关元。
操作方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使用0.40x50mm毫针,取主、配穴进行治疗,
根据穴位部位不同选择进针角度及深度,根据病情使用补、泻手法,留针30分
钟。
疗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4个疗程。
2.艾灸治疗
穴位选择:关元、天枢、大肠俞。
灸法:艾条灸30分钟,艾罐灸30分钟。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cm左右处进行熏
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处灸30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疗程:每天1次,每次2个部位。10天为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四)中药肠道水疗
术后5日后可进行中药肠道水疗。
证候偏于湿热者,治宜清热除湿,导滞止痛。
推荐方药:白头翁汤合香连丸加减。白头翁、秦皮、黄连、木香、地榆、槐花、
赤芍、苍术、延胡索、冰片等。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
个疗程。
证候偏于湿瘀者,治宜除湿导滞,清热活血。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香连丸加减。苍术、陈皮、黄连、木香、茯苓、槐花、丹参、
地榆、赤芍、冰片等。
使用结肠途径治疗仪进行水疗或保留灌肠,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1〜2
个疗程。
(五)外治法
1.穴位注射疗法
主穴:大肠俞、天枢、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
配穴:湿瘀阻滞证配血海、丰隆;肠道湿热证配下巨虚;气滞血瘀证配太冲、膈
俞;脾虚夹瘀证配脾俞、血海。
药物:黄黄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选择上述药液其中一种,吸取4ml。
刺入穴内,探得针感后,回抽无血,缓慢注入药液,每穴注射1ml。主、配穴可
轮换搭配使用。
脾胃科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肠结病(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急诊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
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
液平面。
具备2个主症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术后、年老体弱者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
出版社,2008年)。
(1)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减少或停止。
(2)体征:腹部改变为主,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可有压痛,或可触及包块;
叩诊鼓音;听诊肠鸣音活跃、有气过水声或金属音,或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平片或腹部CT扫描可见小肠、结肠充气扩张,可见
液平面。
(二)证候诊断
1.气机壅滞证:腹胀如鼓,腹中转气,腹痛时作时止,痛无定处,恶心,呕吐,
无矢气,便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实热内结证:腹胀,腹痛拒按,口干口臭,大便秘结,或有身热,烦渴引饮,
小便短赤。舌红,舌苔黄腻或燥,脉滑数。
3.脉络瘀阻证:发病突然,腹痛拒按,痛无休止,痛位不移,腹胀如鼓,腹中
转气停止,无矢气,便闭。舌红有瘀斑,苔黄,脉弦涩。
4.气阴两虚证:腹部胀满,疼痛,忽急忽缓,喜温喜按,恶心呕吐,大便不通,
乏力,面白无华,或有潮热盗汗,舌淡或红,苔白,脉细弱或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或胃管注入)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气机壅滞证
治法:行气导滞,理气通便。
推荐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减。选用厚朴、生大黄、炒枳实、炒莱瓶子、砂仁、川
楝子、炙甘草等。
中成药:四磨汤口服液等。
2.实热内结证
治法:泻热导滞,通里攻下。
推荐方药:大承气汤加减。选用生大黄、炒枳实、芒硝、厚朴、黄苓、延胡索、
白芍、甘草等。
中成药:莫家清宁丸等。
3.脉络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便。
推荐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选用桃仁、丹参、当归、生大黄、炒枳实、厚朴、
延胡索、白芍、炙甘草等。
4.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新加黄龙汤加减。选用麻子仁、苦杏仁、生大黄、枳实、厚朴、太子
参、生地、麦冬、当归、黄芭、甘草等。
中成药:麻仁滋脾丸等。
中药胃管注入:禁食患者,可按上述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每剂熬煎
150ml,冷却至适宜温度,经胃管内注入,每次50mL,闭管保留2〜3小时,3
次/天,直至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大便通畅。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大横、大肠俞、内关、气海、天枢。
寒凝者,可加关元、中脱,或灸气海、神阙。
热结者,可加曲池、合谷、支沟。
食积者,可加梁门、内庭。
虫积者,可加阳陵泉、四缝。
气滞者,可加中脱、行间。
脉络瘀阻者,可加血海等
气阴两虚者,加脾俞、肾俞。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肢体穴位垂直进针1.5寸,腹部穴位与腹平面呈45
度角斜向下进针1.5〜2寸。每隔5〜10分钟重复手法1次,留针30分钟。诸穴
均施捻转提插,酌情采取泻法或补法。
2.电针:取足三里、天枢穴。腹穴接阴极,下肢穴接阳极,施术3min后接中频
刺激,留针20〜30分钟。可酌情重复施术,1〜2次/天,年老体弱者不适宜。
3.耳针:取交感、大肠、小肠穴,耳穴埋针固定,或用王不留行子固定在穴位
上,间断指压。
(三)其他疗法
1.中药灌肠
功效:将中药直达患处,起到缓解腹痛、行气通便的作用。
方药:生大黄、炒枳实、厚朴、桃仁。
用法:一剂煎水200ml,制成灌肠液,以100ml作灌肠,保留30分钟,每日2
次。
2.中药外敷
可选用中药单味(如生大黄、芒硝、吴茱萸、生姜、葱白等)或复方(可参考上
述中药方剂)研末,调以鸡蛋清或蜂蜜,装入棉布袋内,封闭后平铺于患者上腹
部(中院)、脐部(神阙穴、天枢)紧贴皮肤,进行热敷,30min/次,每日1〜
2次,共5天。(实热内结者不适用)
3.肛管排气。
4.胃肠动力治疗仪:可酌情选用。
(四)内科基础治疗
各种类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参考《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
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外科学》(卫生部"十
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主要包括:常规抑酸,营
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治疗,必要时抗炎治疗。
(五)护理调摄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变化;记录24小时出入液体
量;记录呕吐次数、量、性状与颜色的改变;记录胃液的量与性状的改变;注意
观察腹痛发作的次数与间隔时间;记录有无排气及排便。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
施护、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1.总体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版,第3辑)
肠梗阻的疗效标准制定: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排气排便,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常。
显效:腹痛消失,腹胀减轻,恢复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恢复正
堂
rpo
有效:腹痛腹胀减轻,有排气排便,无恶心呕吐,腹部X线影像有所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腹部X线无改善,甚或加重者。
2.症状疗效评价
按计分法算出相应的比率和总有效率。
(1)症状分级表
参照《诊断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
《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外科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症状m级(+++)口级(++)I级(+)0级(-)计分
腹痛腹痛腹痛
腹痛无腹痛
不能忍受能忍受较轻
腹胀满腹胀腹胀
腹胀无腹胀
辗转不安能忍受较轻
进食吐,可进食少许
呕吐不进食也呕吐无
不进食不吐流食,不吐。
不排便,排便、排气能排便
排便排气无排便排气
有少许排气不爽排气
明显减弱少于正常正常
消失
每分钟每分钟每分钟
3~5分钟未听到
低于1次1-3次4-5次
活跃
肠鸣音亢进
音调不特别高亢次数多正常
次数多且声音
无高调金属音每分钟每分钟
高亢,甚至有高
每分钟6〜10次4-5次
调金属音
10次以上
总积分
(2)疗效指数按每级3分计,即I级3分、□级6分、DI级9分
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总分-治疗后症状分数)/治疗前症状总
分xlOO%
疗效指数<40%为无效;41%〜60%为有效;61%〜80%为显效;80%以上为临床
治愈。
(二)评价方法
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1〜2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
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
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按照“评价标准",从症状、体征、理化检查方面
进行评价。
胃院痛(胃癌前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三)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
胃病分会,2010年)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疾病部分)》(中华
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
主要症状:胃腕部疼痛、胀满、痞闷。
次要症状:暧气、吐酸、纳呆、胁痛、腹胀、疲乏、消瘦等。
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根治难度大。
具备1个主症、2个次症,参考病史,结合组织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6
年)、消化道上皮性肿瘤新国际分类(维也纳分类)(1998年)。
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或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内镜检查,确诊需经活检病理组织学证实。
(1)内镜诊断
肠上皮化生:根据肉眼形态学特征将肠上皮化生分为四类(普通内镜,亦可结合
放大内镜:淡黄色结节型:单发或多发的2〜3mm大小淡黄色结节,略呈扁平
状突出于胃黏膜,表面呈绒毛状或细颗粒状;瓷白色小结节型:孤立或多发的细
小结节,瓷白色半透明状,表面光滑,柔软,镜下反光较正常胃黏膜强;鱼鳞型:
胃小区呈条状扩大,排列呈鱼鳞状,一般呈条片状或弥漫性分布;弥漫型:黏膜
弥漫不规则颗粒状不平,略呈灰白色。
异型增生:异型增生病变在放大内镜下有以下三种直接征象:①轻度凹陷伴细
微结构消失或呈不规则的细微小凹,病变较大时在普通内镜下形似糜烂;②轻
度隆起伴细微结构消失或呈不规则的细微小凹,病变较大时在普通内镜下形似息
肉或结节样的轻度隆起;③平坦而细微结构消失或粗糙紊乱,这种表现在普通
内镜下难以识别。间接征象为病变周围呈现中重度IM的D,E型黏膜。异型增
生病变经0.5%美蓝染色后常不着色或着色浅淡。
(2)病理诊断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胃癌前病变的主要手段。因此,应按照《中国慢性胃炎共
识意见》进行常规活检,提高胃癌前病变检出率,同时,对于经胃镜观察怀疑有
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部分应重点活检。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肠上皮化是指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在病理情况下转变为肠黏
膜上皮及肠腺上皮。肠上皮化生表面上皮或/和腺体占黏膜1/3以下的为轻度、
1/3-2/3的为中度,2/3以上为重度。
异型增生:国际胃癌研究组将细胞的不典型性、组织结构的紊乱和细胞分化异常
三项指标作为诊断标准,采用3级分类,即轻度、中度、重度。轻度:腺管轻度
增多,形状稍不规则,核杆状,略增大、深染,部分由基底上移,出现假复层;
分泌空泡略减少。
中度:腺管结构紊乱较明显,大小形状不规则、密集、分支状;核增大、粗杆状、
深染、密集呈假复层,排列较乱,参差不齐,核分裂象增多,但主要见于基底部;
分泌明显减少或消失。
重度:腺管密集,大小形状、排列甚不规则,紊乱,甚至背靠背、共壁;核增大,
变椭圆或圆形,染色质增多,核浆比值增大,核密集且多达细胞顶部,假复层明
显,排列紊乱,顶部亦见核分裂象;分泌消失。
(二)证候诊断
L肝胃气滞证:胃脱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暧
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胃郁热证:胃脱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
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3.脾胃湿热证:脱腹痞满,食少纳呆,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恶心
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
4.脾胃气虚证:胃脱胀满或胃痛隐隐,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
纳呆,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清薄。舌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
沉弱。
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
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澹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6.胃阴不足证:胃脱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
结。舌红少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央戏剧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师范学院《机器翻译与译后编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硕士论文答辩报告模板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作业(十四)(有答案)
- 重大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含听力原文无听力音频)
- 河北省衡水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 宿州航空职业学院《俄语媒体读译》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年超薄型混凝土运输合同标准范本2篇
- 苏州小升初择校英语试卷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教育管理学课件-管理、教育管理和教育管理学之概述
- 2025年广西事业单位联考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真需求-打开商业世界的万能钥匙
- 2025年中储粮储运限公司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考研英语一阅读理解80篇试题及答案
- 风筝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
- 酒店住宿投标书
- 2024年京东商家入驻协议模板
- 监理从业水平培训课件
-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