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_第1页
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_第2页
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_第3页
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_第4页
统编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全单元教学设计

目录

古诗词诵读

《登岳阳楼》

《桂枝香・金陵怀古》

《念奴娇•过洞庭》

《游园(皂罗袍)》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本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

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

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疑难字词,读懂诗句。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诗句的分析,理解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

其痛切的心情。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

宏气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体会诗人的情

感。

教学难点:明白江山壮阔与诗人胸襟之博大互为表里,理解杜甫心系

天下的胸怀。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

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肃宗时,官

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

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成就: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

多首,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

史时期,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

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

的社会生活画面,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因而被誉

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艺术风格:杜诗的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

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2、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

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

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

称〃巴南朝宋元嘉三年(426),中书侍郎、大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

《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之句,

〃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

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3、写作背景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

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

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公元768年),

杜甫离开夔州(今重庆奉节)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

(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

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

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二、初读一一读懂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词义: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

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

游览胜地。

句义: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词义:圻(che):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句义: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

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词义: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句义: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义: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i)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句义: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三、细读——赏析

1、整首诗风格特色: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

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开篇虽只是平平交代,却蕴含着强烈的今

昔对比之感。接下来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

宏的气象。后四句转写孤舟老病之身世,看似悲戚,可对国家安危、

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由此可见作者心胸之博大。诵读这首诗,

要留意诗人困顿的处境,感受他痛切的心情,更要理解他心系天下的

胸怀。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

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

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

也。”

2、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

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

用。

明确: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圻、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

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拆”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

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

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

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四、比较阅读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①潭面:指湖面。②镜: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

(1).杜甫《登岳阳楼》和刘禹锡《望洞庭》两诗描写的都是洞庭湖

的景象,同中有异,请自选角度简要分析。

明确:

同: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景色宏伟壮丽。

异:①从景物特点上看,杜诗中的洞庭湖气势磅礴,意境阔大;而刘诗

中的湖面平和静美,清澈明净。②从语言上看,杜诗显得雄浑豪放,

而刘诗则显得清新优美。③从手法上看,杜诗虚实(实景与想象)结合,

而刘诗设喻巧妙。或:杜诗支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洞

庭湖的壮阔,而刘诗则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2).同样是远眺洞庭,二位诗人有怎样不同的心境?

明确:《登岳阳楼》表现了诗人孤独、悲伤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望洞庭》表现了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

《桂枝香・金陵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读懂诗歌,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并背诵。

思维发展和提升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发掘作品中所

蕴含的情感。

审美鉴赏和创造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

情感美。

文化传承和理解理解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入世

的人文情怀。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之美,品味诗人之情;掌握作者借

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蕴含于词中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围绕“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四个关键

词展开教学。

一、王安石

1.导入:展示一块石碑图:位于广西桂林龙隐岩的宋代摩崖石刻

“元祐党籍碑”上为什么会有王安石的名字?

元佑党籍碑,宋代摩崖石刻,现存二块,均在广西。一在今广

西桂林市东七星山瑶光峰下的龙隐岩。北宋徽宗时蔡京专权,把元佑、

元符间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三百零九人列为奸党,

将姓名刻石颁布天下,后徽宗下诏毁其碑。现存碑刻为南宋庆元四年

(1198)梁律据家藏旧本重刻。碑距地丈余,额有蔡京手书“元佑党籍”

四字。久经风雨侵蚀,文字已模糊不清,但尚可辨认。另一块在广西

融水苗族自治县真仙岩,宋嘉定四年(1211)沈瞳重刻。

原来石碑是新旧党争的结果。新旧党争是北宋宋神宗熙宁二年

(1069年),围绕在王安石变法新政的执行上所引发的一场党争。新

党支持新政,旧党反对新政。新政虽切中时弊,然朝中守旧大臣极力

反对,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人物,如韩琦、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

王安石唯有引用吕惠卿、曾布、章惇及韩绛等新人。新旧党争前后凡

五十余年,对北宋的政治产生颇大影响。由于新、旧两党更迭执政,

王安石曾两度退职,新政时行时废,臣民无所适从。

2.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

晚号半山,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曾给皇

帝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

国强兵的政策,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

事,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前后两度为相。因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

并没有取得真正的胜利。晚年退居金陵,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逻

辑严密,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奇崛峭拔。

二、桂枝香

1.词牌名“桂枝香”

桂枝香,词牌名,又名“疏帘淡月”“桂枝香慢”。此调为北宋新

声,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为创调之作。据毛先舒《填词名解》

记载:《桂枝香》这个词牌名出自唐朝人裴思谦,裴到长安参加殿试

后,和同伴们到风月场所的平康里花天酒地纸醉金迷时,有黄门来报

喜说他高中状元,他欣喜作诗,诗歌里有“夜来新惹桂枝香”的句子。

这一词牌的词作的代表作有刘辰翁《桂枝香・吹箫人去》等。

2.王安石《桂枝香》的地位

杨温《古今词话》记载: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者三

十余家,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3.写作背景

该词写于王安石熙宁变法失败后,被罢相做江宁知府时。廿年仕

宦生涯,作者对宋朝君臣不思自强、上下偷安的政治局面和社会弊端

有了深刻的了解,对国家的前途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

4.整体感知

王安石《桂枝香》为什么会如此有名?让我们进入诗歌。

⑴播放视频朗读。

回正音:澄江(chCng)如簇(cfi)去棹(zhdo)

斜矗(ch(i)鹭起(l£i)漫嗟(jie)

团教师范读,在听的过程中,请学生注意读音与节奏。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

/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

/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

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

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团解释重要词语:

簇:聚积。

故国:旧都城。

征帆去棹:来往船只。

彩舟:华美的船。

星河:倒映着星空的长江。

回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

登上高楼纵目远眺,故都金陵正值晚秋时节,天气正变得清朗肃

爽。

长江奔流千里澄净如白绢一般,青翠的山峰攒聚在一处。

斜阳里船只来来去去,西风吹着斜立的酒旗飞舞。

天际的彩船如在云里,白鹭纷纷似从天河飞起,如此胜景丹青也难以

画出。

想当年这里一片繁华竞相追逐。可叹有人兵临城下有人醉饮楼头,

六朝旧事悲恨相续不断。

千百年后登临时,对此空自嗟叹昔日的盛衰荣辱。

六朝旧事已随流水逝去,只剩下寒烟衰草凝成一片绿色。

到如今歌女还不知亡国之恨,时时唱着那只《后庭花》的曲子。

团读这首词,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概括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词的上阕写词人登临送目所见的金陵秋景。词人通过对长江、翠

峰、船只、残阳、酒旗、彩舟、白鹭等意象的描绘,为我们展示了一

幅壮丽山河图。

词的下阕怀古、抒情。借凭吊六朝遗迹,讽喻当朝统治者不知吸

取历史教训,表达了词人的忧国之情。

回你认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

“叹: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通过描写金陵壮丽的景色,而

引发词人怀古伤今之情。

三、金陵

1.描写金陵景色的内容在哪里?(上阙)请女同学齐读词的上阙。

2.作者登高远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长江(橙江似练)、翠峰、船只(征帆去悼)、残阳、酒旗(酒家)、

彩舟、星河(长江)、白鹭。

3.开篇的“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与众不同,应如

何理解?

在充满六朝兴衰悲剧气息的金陵故都城头,在伤感情绪十足的晚

秋季节,词人登临送目,所感到的不是满地肃杀之气,而是一派生机

勃勃;不是一片萧瑟衰败,而是高远明丽。这里没有一丝的颓废印象,

有的只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词人笔下的暮秋景象所以异于一般,

正是词人精神与众不同的表现。

4.“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一句情景是怎样结合的?

这一句景物的核心是残阳和西风。落日和秋风向来是悲哀的景色,

但是词人却在悲哀的景色中写出不悲哀的词意。“征帆”“残阳”,字

面的重点是征帆,感情的重点是残阳。这里把残阳和征帆联系起来,

残阳送征帆,征帆引残阳。大自然即将消逝的美景,人生即将开始的

征途,落日的余晖,征帆的远影,笼罩着一层蓬勃不息、斗志方酣的

气氛,没有一丝暮气的伤感颓废的哀愁。

5.“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写出了长

江山水的什么特点?

此句写出了长江水的清澈,山的青翠、峭拔。化用谢眺《晚登三

山还望京邑》中“澄江静如练”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千里长江明

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山峦耸翠,似在亲密地簇拥着。运用以

静写动、以动写静的方法,词人先写远景,巧妙利用了由远观而造成

的错觉,在动与不动之间,给人以新奇、真切感,且又气势宏大,和

下片的追古遥相呼应,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

6.小结:上阙写景,色彩鲜明、动静结合,通过水陆空三景,绘

出一幅壮丽雄浑的金陵秋景图。

四、怀古

1.过渡:在如此的美景中,有其他的感觉吗?

有冷清的感觉。在这一幅秀丽的图画中,隐隐有着冷落、萧条的感觉。

“晚秋、残阳、西风”自古中国文人都有悲秋的习惯。如“秋风萧瑟

天气凉”、“倚窗愁对秋空”、“萧索清秋珠泪坠”等诗句都是悲秋之作。

在这首词中“晚秋、残阳、西风”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的场景。而我们的作者王安石真的是断肠之人吗?让我们接

着看词的下阙。

2.请男同学齐读词的下阙。

3.你认为本词是如何从写景转入到抒情的?

以“念往昔”句作为过渡,紧扣上阙的秀丽江山美景,词人回忆

过往,“繁华竞逐”把六朝统治者因穷奢极欲而亡国这一根本原因揭

示了出来。

4.下片以念往昔总起,首先作者为我们列举了一个典故:当敌国

大将已攻到宫门之外,陈后主还在醉生梦死,与宠妃们寻欢作乐。陈

后主不过是一个典型例子,因荒淫而亡国者又何止陈后主一人!这种

悲恨相继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表面是是贪恋女色、不理国事,实则是“繁华竞逐”,正是这种穷

奢极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作法才造成了国破家残,败亡相续的

后果!

5.谈谈你对“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中历史兴衰之感的理解。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借用了杜牧《泊秦淮》

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还要强调“至今”和“时

时”这两个时间副词,告诉我们,杜牧生活的唐末到王安石所生活的

宋初如此长的一段时间,这种繁华竞逐的生活依然不变,在这里之所

以要强调“至今”和“时时”,就是为了让统治者对这种导致六朝覆

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有所改变,让悲剧不再重演!”

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希望只是对历史空空的感叹,而

是要从政治上加以改革。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

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

对于秦亡的教训,杜牧曾言“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

哀后人也。”文人骚客登临山川只知慨叹朝代更迭,不能抛开荣辱,

便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得出历史的教训I。千百年来人们登高凭吊,

不过都是空发兴亡感慨。

词人通过对六朝相继覆灭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怀和批判,对当朝

统治者提出了严正的警诫。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

教训,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6.下阙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主要手法:用典(化用)。

门外楼头: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指

南朝陈亡国惨剧。

最后三句化用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诗意。

(补充:上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也是化用,化用了谢

跳《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一句。)

7.总结:本词上阕写登高远望之景,虽为深秋,但色彩绚丽,气

势恢宏;下阕追古思今,叙议结合,运用典故,借六朝的衰亡表达词

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8.结合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诗

词,总结怀古诗的特点。

怀古: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

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特点:怀古实为伤今;多将当时的国事身世写入;上片多为写景,

下片多为抒情议论;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现实;风格多为雄

浑豪放悲壮。

9.背诵诗歌。

《念奴娇・过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重点字词,体会古代诗词语言凝练而又意

蕴丰富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本词物境与心境高度融合、自然美与人格

美浑然一体的艺术特色。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朗读的体验中,感受词中描绘的洞庭湖的美

景;体会词中表现出的自然美与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词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胸怀和超

脱的人生观;感受作者的豪放词风。

教学重点感受词的意蕴丰富之美。

教学难点体会“物我合一”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读

1.导入

出示洞庭平湖秋月的美图,播放背景音乐《八百里洞庭我的家》。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

在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

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

张孝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倾听作者的心情。

2.作者及写作背景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他

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

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

颇近苏轼。张孝祥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

代表人物之一。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

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笔而作《念

奴娇•过洞庭》。

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

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

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不过其实此刻,另一场美好的相遇正在悄

然发生。大家知道吗?时隔近千年之后,在2020年的秋天,我们与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相遇了。

二、诵读

L范读:老师配乐范读,配乐为《秋湖月夜》。

2.读音;三万顷qing细斟zhCn扣舷xidn扁舟piGn

3.重点字词:

风色:风势。琼:美玉。着:附着。

扁舟:小船。素月:洁白的月亮。明河:天河。表里:里里外外。

此处指天上月亮和银河的光辉映入湖中,上下一片澄明。岭海:岭外,

即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作者此前为官广西。孤光:指月光。冰雪:

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萧骚:稀疏。

襟袖冷:形容衣衫单薄。沧浪:青苍色的水。挹:舀。万象:万

物。扣:敲击。

4.译读:同桌搭档,其中一名同学朗读,另一名同学翻译。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

无边,在这中秋将至的时节,更是没有一点风势。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

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

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

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

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而此刻的我,身着单薄衣衫,

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

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

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

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5.听读:播放示范朗诵视频。

6.诵读:指名朗诵,其他同学评议。

7.齐读:女生朗读词的上片,男生朗读词的下片。

三、赏读

1.讨论探究:读《念奴娇•过洞庭》后,你最欣赏那一句?并简

要说说你的感受。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几句表现秋高气爽、

玉宇澄清的景色,是纵目洞庭总的印象。特别是“风色”二字用得好,

“更无一点风色”,表现洞庭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读之冷然、

洒然,令人向往不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

明净光洁。“三万顷”,说明湖面的广阔。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

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有力地衬托出诗人

的豪迈气概。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

晶莹。“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

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明河共影”,是说天上的银

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素月分辉,明

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

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所以接下来说:“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

全词的主旨所在,点明洞庭秋色美就美在“澄澈”上。这里表里如一

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表里俱澄澈”这五

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

没有一丝儿污浊。这已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这五个字标示

了一种极其高尚的思想境界,诸如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等。当张孝祥泛舟洞庭之际,一边欣赏着自然景色,同时也

在大自然中寄托着他的美学理想。他笔下的美好风光,处处让我们感

觉到有他自己的人格在里面。诗人的美学理想高尚,心地纯洁,他的

笔墨才能这样干净。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

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这难

说的妙处应当是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

诉诸言语的。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结合他被谗免职的

经历来看,还有表示自己问心无愧的意思。在岭南的那段时间里,自

问是光明磊落,肝胆照人,恰如那三万顷玉鉴琼田在素月之下表里澄

澈。在诗人的这番表白里,所包含的愤慨是很容易体会的。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这两句又转回来写当前。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

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

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儿分萧条与冷落。

但诗人的气概却丝毫不减:“稳泛沧溟空阔”。不管处境如何,自己是

拿得稳的,自己安稳地泛舟于浩淼的洞庭之上,心神没有一点动摇。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

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万象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

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

个什么日子了。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

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

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2.重点探究一: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

经过洞庭湖时写下了这首词。结合词的内容,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

怎样的人?

肝胆皆冰雪

---澄澈

稳泛沧浪空阔。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心胸开阔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

-—平静

细斟北斗

---心静

3.重点探究二: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

⑴景色美,体验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难以诉诸言语。此种

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⑵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a.孤光自照一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吸尽西江,细斟北斗。一一借酒来“销万古愁二

c.万象为宾客。一一以自然之物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

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这是无人理解的孤

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

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

得志。

4.你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

“澄澈”。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景物的澄澈。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5.总结: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这

种思想感情的?

思想感情:词人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洒脱。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全词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

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的肝胆也是透明的,他

觉得自己与大自然已经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

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四、拓读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

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明确: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

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

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

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

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

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2.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

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

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

明确: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

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二苏轼面对“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

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

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

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

外的思想。

3.背诵全词。

《游园・皂罗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品味戏曲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关注戏曲中的人物

个性,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在诵读中体会戏曲语言

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体会戏曲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

鉴赏曲词中的画面美、情感美、音韵美。

教学难点

从语言中揣摩人物性格和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

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娓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

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

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

耳时一,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

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

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

的滋味。

林黛玉听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中第十出《游园》。

其中《皂罗袍》一曲文词优美,婉转典雅,意味深长,情景交融,是

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伤春佳作。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

心理。封建时代的青年女子大多都有与杜丽娘同样的感受,因此这支

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

二、积累

1.关于作者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

川人,明代戏曲作家。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

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与被封建正统派视为洪水猛兽的进步思想

家李贽、与以禅宗来反对程朱理学的达观禅师交往密切,追求个性解

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戏

剧创作上他反对拘于律声,提倡灵性,是明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旗

手之一。

2.关于作品《牡丹亭》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

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

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

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

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

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3.《游园》在整部作品中的地位

《牡丹亭》全剧共五十五出(场),《游园》是第十出《惊梦》中

的前半部分,由六支曲子组成,主要是刻画杜丽娘的内心世界。在她

走出深闺之前,她不知道"春色如许",当她来到园中,领略了"娓紫

嫣红〃的春色,也就象征着她的青春的觉醒。本文选择的是《牡丹亭》

中最有名的一支曲子-【皂罗袍】。

三、诵读

1.指名朗读

正音:垣yu旨n乐I巨轩xu台n忒tuf/tCi

2.播放温玉娟老师的示范朗诵。

朗读指导:读时不急不缓,心事娓娓道来。

3.请一名女生同学朗读,注意表情,其他同学点评。

四、探究

L问题:这支曲子富有画面美、情感美、音韵美,试进行探究。

其中第一组探究画面美,第二组探究情感美,第三组探究音韵美,先

在组内探究,然后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

2.探究示例:

画面美:这支曲子描绘了一幅姓紫嫣红、景色宜人的春景图,富

于诗情画意。断井颓垣、春花开遍、娓紫嫣红,还有多情而又年轻美

貌的少女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

片,烟波画船",这十六字里,我们仿佛看到了雕梁画栋、飞阁流丹,

看到了云蒸霞蔚、碧瓦亭台,和煦的春风夹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

的春水中浮动着美丽的游艇……这是多么迷人而又略带怅惘色彩的春

景啊!

情感美:这支曲子,写了娓紫嫣红的春光在杜丽娘心中引起的震

颤。由娓紫嫣红的春光,联想到了自己青春的生命,都交付给了这断

井残垣般的清冷拘束的生活环境。曲文感情色彩浓厚,表达了杜丽娘

的感叹和惋惜。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说"天下良辰、美

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作者化用至此,又用"奈何天"、"谁家

院",倾诉了杜丽娘对命运的感伤。面对良辰美景,而无赏心乐事,

只有寂寞苦闷、无限哀怨。后面几句是丽娘和春香的合唱,虚虚实实

地展现了一副春天的景象:雕楔画栋,飞阁流丹;云燕霞蔚,碧瓦亭

台,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朝云

暮雨,烟波浩渺,更反衬了杜丽娘深闺的寂寞和怅惘。"锦屏人忒看

的这韶光贱",只有深闺中的人才会辜负了美好春光。

音韵美:整支曲子压ian/uan韵,一韵到底,宛如一泓清泉流动,

鸣响着泠冷的韵凋,给人以明快的美的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