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讲稿_第1页
城市生态学讲稿_第2页
城市生态学讲稿_第3页
城市生态学讲稿_第4页
城市生态学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绪论

一、城市与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1、城市的概念

绝大多数的城市(city)都是从农村、集镇发展而来的。因此,一般词典都把城市定义为人口集中、工商

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为了更明确区分

城市与农村,科学地把城市定义为:是非农业人口为居民主体,以空间与环境利用为基础,以聚集经济效

益为特点,以人类社会进步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综合体。——人类

社会与地域空间的高度结合。

2、城市生态学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urbanecology)是以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调

控的一门学科,既是一门重要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又是城市科学(urbanscience)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城

市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形态结构以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全

面阐明它的组分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所形成的格局和过

程。城市生态学采用系统思维方式,并试图用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与城市环境(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网络系统,因而使城市体系的

中心问题仍然是生物(人)与环境的问题,因此,从生态学角度又可把城市系统称为城市生态系统。

二、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这就决定了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重点研究城市

居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可归纳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形态与功能、城市人口、

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防范、城市景观生态、城市与区域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等七个方

面。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urbannaturalecology)>城市景观生

态学(urbanlandscapeecology)>城市经济生态学(urbaneconomicecology)和城市社会生态学(urban

socio-ecology)等四个分支学科。

城市自然生态学着重研究城市的人类活动对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地域自然

要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人的城市活动与地域的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城市景观生态学着重从景观尺度研究城市不同生态系统之间代谢过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

利用效率等问题。城市经济生态学着重从经济学角度重点研究城市代谢过程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转化、

利用效率等问题。

城市社会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城市人工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效应及人在建设城市、改造自

然过程中所遇到的城市问题,如人口、交通、能源问题等。城市社会生态学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

美国芝加哥学派及德国学者的城市演替研究。前者着重于城市系统的功能,后者强调城市的影响,目前这

两个学派趋于结合,形成了西方较为流行的结构功能学说。

三、城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科学来自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认识事物客观规律性的总结,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与

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密切相关的。

1.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简述

首先,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态学思想反映在人口、人与土地和人与食物的关系上。公元前390年后商鞅

第一个提出了具有城市生态学思想的认识。主要观点有:①在个地区的土地组成上,城镇道路要占10%;

才较为合理;②上张增加农业人口,提出农业人口与非业人口的比例为100:1,最多不小于10:1,并采

取一系列政策鼓励从事农业,其中还规定了不准开设旅店和不准擅自迁居。随后荀子(公元前238年)则提

出减少工商业人口,国家才能强盛的主张。公元170年,崔姓学者第一个提出人口的合理布局思想,到1885

年,包世臣提出了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比例关系应为5:1,限制非农业人口的发展。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我国城市的发展。

(2)巴黎的改建

自17世纪以来,巴黎一直接着古典美学原则进行建设,把城市的道路和广场构成美丽的图案,推祟

圆广场放射线型的路,讲究轴线、构图。工业革命后,大工业在巴黎郊区发展起来,城市中出现了混乱,

许多自发形成的工人住宅区,道路弯曲、房屋拥挤。从1852年开始进行了巴黎的改建,除了要解决城市

中的混乱外还在于把工人住宅区移出中心地带和美化首都,主要的改建是对城市主道作了重新的规划,在

市中心形成一个大的卜字交叉,东向是繁华的商业街,西向是著名的罗浮官、香榭里舍大街和凡尔赛宫,

南北向为林荫大道。为了解决交通的问题,修建内环线和外环线,再沿塞纳河修一条弧形道以补充两环。

城市中修建了许多笔直的大道,在街道的交会点建广场,如著名的民族广场和明星广场等就是在街道交会

点修建起来的广场。

巴黎的改建使城市的交通有了明显的改善,适应了当时马车快速行驶的要求,以及后来出现的机动车

交通。在改建中,在重点地段加强了街道绿化,建了许多街心花园。井在主要道路两侧,规定了建筑高度,

彻底改变了欧洲封建城堡原来闭塞、狭隘的面貌,造就了开阔、宏伟的城市景观。体现出原初的城市生态

学思想。这对欧洲及世界各国的大城市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成为许多城市仿效的楷模。但是改建并没有很

好地解决工业化所提出的问题,仅着重在形式外表上下功夫,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也反映了当时理论的

局限性和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炫耀财富的心理。

(3)田园城市规划理论

近代城市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的矛盾,城市改建的社会实践,引起了许多人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与探

讨,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他经过广泛和深入的社会调查,认识

到了资本主义城市的种种现象,他认为城市灾难的根本问题是:城市无限制地发展、土地私有和土地投机

买卖等。他提出城市的土地不但要统一管理,而且城市要与乡村相结合,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田园城市设想

方案(图1-1)。他设想,每个城市规模不宜过大,约3.2万人包括周围2000公顷土地的农田和绿地森林,城

市中心是花园,工业区设在城市的边缘,有便利的交通,整个城市像一座大花园,居民生活在安排合理、

优美舒适的环境之中。而建设这样的城市必须统一开发、经营和管理才能达到。在他的倡导下,英国曾有

过试验,如伦敦附近的列契华斯城。但是由于田园城市理论与社会现实距离较大,该理论在实践中并未取

得成功,然而这种城市生态思想却对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后来的卫星城镇就是这种

思想发展的产物。

2.现代城市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1)芝加哥学派与芝加哥城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迅猛发展,使城市问题更加严重。由于资本的垄断,造成了大城市的

畸形发展,中心城市衰落,城市问题尖锐。如巴黎从19世纪的270万人,猛增至850万人;日本东京从

100万人剧增至1000多万人。这些大城市的工业、金融及科技教育占全国很大的比重。资产阶级为了追求

高额利润,不注意环境,造成了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混乱,环境进•步恶化。自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理论后,城市建设和改建的合理化需要更加强烈。1916年,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R.E.PMk)发表

《城市:关于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意见》的著名论文,对城市的调查勺和研究工作提出了纲领

性的结论意见,特别是他将生物群落学的原理和观点用。研究城市社会并取得丁可喜的成果,奠定了城市

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并在后来的社会实践中得到发展。无疑如今美如画,类似花园的芝加哥城的建设深受

其影响。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理论认为城市土地价值变化与植物对空间的竞争相似,土地的利用价值反映了人对

最愿意和有价值地点的竞争。这种竞争作用下导致经济上的分离,按土地价值支付能力分化出不同阶层。

例如,美国许多城市的内城地区通常为少数民族居住区。帕克的追随者还应用植物优势概念解释了有形群

体的发展形式,土地价值决定市民各种活动水平和形式的优势。此外还将类似植物的侵入的演替概念应用

于有形群体,特别是研究特殊的种族及商业活动逐渐进入居住区附近的情况。这些概念促使1925年伯吉

斯提出了城市的同心圆增长理论,认为城市的自然发展将形成5—6个同心圆形式,它是竞争优势及侵入

演替的自然生态的结果。

著名的土地经济学家赫特于1933年根据美国许多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扇形理论。他认为城市从

CBD区沿主要交通于道向外发展形成星形城市,总的仍是圆形,从中心向外形成各种扇形辐射区,各扇形

向外扩展时仍保持了居住区特点,其中有较多住宅出租的扇形区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因为它影响和

吸引整个城市沿着该方向发展。这一理论与美国和加拿大当前许多城市的空间形式较相一致。

以后哈里斯(Harris)和厄曼(Uiman)考虑了汽车的重要影响而提出了多核理论。他们指出许多北美城市

的土地利用形式并不围绕一个中心,而围绕离散的几个中心发展,虽然市区有的核心不明显,有的核心是

在迁移等原因下形成的,这最可能是由于汽车增长,成为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所致。

(2)卫星城与发展新城市

卫星城的出现是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启发,在恶性膨胀的大城市周围,建立一些小城镇,并通过

这些小城镇的合理建设规模、布局等,使之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疏散大城市的人口,缓解大城市的矛盾。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只是附属于大城市的近郊居住城,仅供居住。工作及公共建筑集中在母城,所必也被称为卧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人和法国人分别在伦敦和巴黎周围建了一些。以后又出现了半独立的卫星城。

如住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城周围建立了一批,著名的有威林比等,它有一批工业和服务设施,部分可以就地

工作。进入60年代,产生了完全独立的卫星城,它距母城较远,有自己的工业,有全套的服务设施,可

以不依赖母城而独立存在,再加以行政与财政的鼓励措施,吸引了许多人,达到了真正疏散大城市人口的

目的。

(3)新建的大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政府由于财富集中,有能力建设新城,在建设时吸取了新的理论与技术,

并在建设者中发展了城市生态学理论。较为著名的有印度的昌迪加、巴西的巴西利亚,以及中同南方20

世纪80年代兴建的深圳等。

巴西利亚是巴西的新首都,于1956年在全世界征求方案,丹麦考斯塔中奖,1956年按他的方案实施,

规划人口50万,城市中一条长8公里的纵轴和3公里的横轴构成了像弓箭形的布局。弓的中部,东西交

叉处为全市商业文化中心。其端部为火车站、体育场和旅馆中心。箭头部分为三角形的三权力广场,即立

法、司法和行政大厦。弓背为划成方格的居住区,按邻区单位组织街坊,有宽阔的人工湖,布置大面枳的

城市植被。整个城市交通组织合理,主要道路交叉口全为立体化等。

四、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与城市生态学有关系的学科很多。但最为重要的相关学科有,在城市生态学形成之前发展起来的生态

学,与城市生态学同步发展的人类生态学和城市学,以及后来发展和形成的景观生态学等等。

1.生态学。2.城市学。3.人类生态学。4.环境学

五、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城市的形成(三次社会分工与私有制)。

第一次:畜牧业与农业分离一聚落(城市胚胎);第二次: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一产生聚落中心:第三次:手

工业与商业分离一“市”(集)形成;私有制产生一聚落争斗防卫一“城”(镇)形成;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

大河冲积平原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冲破自然束缚向外扩张拓展。

(二)城市化(urbanization)

通常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其表现为:数量上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非农业人口;质

量上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城市人口增长:(以前)自然一(目前)机械。

(三)城市化的特点

1、人口集中;2、产业集中;3、能源结构改变;4、需水量增加;5、交通便捷;6、信息传递快速;

7、不透水地面增加;8、绿地减少;9、人们相应的生活习惯改变。

(四)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1、城市中的物质流基本是线性的,物流链很短,常常及时资源到产品和废物。

2、城市中的生产、生活等一切活动需要大量的能源。

3、城市中各部门分割,行业间缺乏自觉的相互合作,各自为政,各行其事。

4、城市生产多着眼于局部产品,看重当前的经济效益。

5、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比例常常失调。

6、城市中人口密集,自我驯化,造成人和自然隔绝,人际间关系疏远和紧张。

(五)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八大公害事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

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

1、马斯河谷事件;2、多诺拉事件;3、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4、伦敦烟雾事件;5、四日市哮喘

事件;6、米糠油事件;7、水俣病事件;8、骨痛病事件

六、课时安排

总学时/总学分:32/2理论学时:24实验学时:8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篇基础篇第二章生态学基础(2学时)第三章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思想(2学时)

第二篇原理篇第四章城市人口(2学时)第五章城市植物群落(6学时,含实验4学时。实验一测

树工具的使用实验二叶片水势、叶面积测定)第六章城市非生物环境(8学时,含实验4学时。实验

三温、湿度和光强度测定实验四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第七章城市景观(2学时)第八章城市生态系

统(2学时)

第三篇应用篇第九章城市生态评价(2学时)第十章城市生态规划(2学时)第十一章城市生态

建设(2学时)

复习题

名词解释:城市、城市生态学、城市化

问答题:城市化的特点是什么?

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是什么?

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分为哪四类?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第一节生态学概述

一、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1、生态学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多种定义。生态学(英文氏olocy)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logos,意

为“住所、栖息地”和“论述、学科从字义上讲,生态学是关于居住环境的科学,即研究生物的聚居地或

生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里,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即

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自

创立以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生态学家曾提出过多种定义,马世骏(1980):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

然科学,研究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规律)及其机

理。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基因、细胞和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命系统的六个层次或者水平)和宏观

生态学及其应用。

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个体以上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

间关系的科学。它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形态、生理、遗传等)之一,同时又是唯一将研究对象扩大到生

物体以外的科学。

现代生态学主要以生态系统为研究的基本单位,生态系统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

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稳态和调节功能)上,通过这三大流,生态系统的各个

成员联系成为一个具有统•功能的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已超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层次(或

水平)的范围,向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

使得生态学的边界非常模糊。

(1)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进化生态学(Evolutionary

Ecology)个体生态学(Autecology)或生理生态学(PhysiologicalEcology)>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Ecology)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Ecology,Synecology)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Ecology)、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与全球生态学(GlobalEcology)。

(2)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学类群划分:分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陆地植物生态

学、哺乳动物生态学、昆虫生态学、地衣生态学,以及各个主要物种的生态学。

(3)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根据研究对象的生境类别划分有陆地生态学(TerrestriaEcology).

海洋生态学(MarineEcology)>淡水生态学(FreshwaterEcology)岛屿生态学(IslandEcology或Island

Biogerography)等»

(4)根据研究性质划分:理论生态学:涉及生态学进程、生态关系的数学推理及生态学建模-唐守正。

应用生态学:A、应用于各类农业资源的管理,产生了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家畜生态

学、自然资源生态学等;B、应用于城市建设则形成了城市生态学(Urban氏ology);C、应用于环境

保护与受损资源的恢复则形成了保育生物学、恢复生态学(RestorationEcology)>生态工程学(Engineering

Ecology);D、应用于人类社会,贝(I产生了人类生态学(HumanEcology)、生态伦理学(EcologyEthics)等。E、

还有学科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例如,数量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

二、生态学的形成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第二节种群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定义种群(population)人口学上就是人口,是一定空间中的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

说,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时间内•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

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是一种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有自动调节

大小的能力。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ecology)——研究同种生物个体群数量动态、特性分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种群的基本特征

自然种群有三个基本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数量特征是指单位面积或者单位空间内

的个体数目,即种群密度。空间特征是指种群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和分布形式。遗传特征是指一个种群内

的生物具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一区别与其他种,但并非每个个体都具有种群中所储存的所有信息,这涉

及到种群内的遗传与变异。

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上个体数目或种群生物量。多度:调查样地上个体的数目。

森林中,常采用德鲁捷等级标准,多度和盖度结合起来,划分为七个等级。SOC极多,覆盖度75%以

上;COP3很多,50-75%;COP2多,25-50%;COP1较多,5-25%;SP尚多,植株不多,星散分布,5%;

SOI稀少,偶见一株;Un单株,仅见一株。

2、分布格局(distributionpattern)------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分:均匀分布(unifbrm

distribution)、随机分布(randomdistribution)和集群分布(contagiousdistribution)

3、年龄结构(agestructure)——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种群中个体按其生殖年龄可以

分为三个生态时期:繁殖前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分析年龄结构的方法是用年龄锥形图或称年龄金字塔

图。根据年龄结构划分三种种群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增长型种群(increasingpopulation)——年龄结构成典型金字塔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小,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种群(stablepopulation)——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下降(衰

退)种群(decliningpopulation)——倒金字塔型。种群中幼体减少,老体比例增大,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种群(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本身及其所在群落的发展趋势,是种群及其所在群落

的动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便可分析它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群落的历史,预

测它们的未来.

4、性比(sexration)——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受精卵的3库大致是50:50,这叫第•性比。从幼体出生到性成熟这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

比继续变化,到个体成熟时为正的比例叫第二性比。最后还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性

比对种群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的影响。

5、生命表(lifetable)——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张清单。动态生

命表(dynamiclifetable)——真实记录生物个体存活情况。根据观察一群同时出生的个体死亡或者存活的动

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静态生命表(staticlifetable)—根据某个种群在特定时间内的年龄结构的数

据编制而成。

作用(意义):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系统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研究种群数

量动态必不可少的方法。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种群动态(populationdynamic)包括种群的数量动态、空间动态、种群调节以及种群对环境变化的生

态对策等。本文仅就数量动态,主要是种群的增长做些解释。

种群增长在理论上取决三个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开始增长时的种群大小。Nt=N0+(B-D)

内禀增长率:当环境资源无限制时,在最适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r值)。r=(Nt-

No)/No*100%

(-)种群增长的模型

1、马尔萨斯(Malthus)方程:又称指数增长模型。如果食物空间和资源都不受限制,r为一常数,且

rt

种群的世代是不重叠。这个种群的增长理论上应按下式进行:Nt=Noe指数增长;InN=lnNoe”对数增

长。

2、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growth)模型:是比利时学者Verhulst1838年创立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

(,N/k)rt

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又称阻滞增长。Nt=k/l+e--

(三)种群大小的调节(populationregulation)

种群大小的调节是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调节种群大小的因素:非

密度相关——外界(物理)因素,如降水、温度、土壤状况等。密度相关(密度依赖)——内部的生物因

素。自疏(selfthinning)与-3/2定律:自疏——指同种植物因种群密度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的过

程。-3/2定律——植物种群自疏过程中,其个体平均重量与种群密度成-3/2直线斜率的变化。W=Cd3/2

logw=logc-3/21ogdW〜平均单株重量C~为常数d-种群密度(植物个体重量与密度说:密度降低,

重量增大)

第三节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ecosystem)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形

成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在自然界只要在一定空间内存在生物和非生物两种成分,并能互相作用达到某种功能上的稳定性,这

个整体就可以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因此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至生物圈

(biosphere)或生态圈(ecosphere),海洋,陆地,小至森林,草原、湖泊和小池塘。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生态系统的组成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但是为了分析的

方便,常常又把这两大成分分为:(1)非生物成分(自然环境)(2)生产者(3)消费者(4)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自然环境)包括:能量因素:热能、核能、机械能、风能、潮汐能、海浪能等。物质因素:

无机元素和化合物:C、N、K、CO2,有机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腐殖质:气候因素:温度,

光照、水、空气。

生产者(producers)指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蓝绿

藻和一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消费者(consumers)异养生物,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

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分解者(decomposers或reducers)异养生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

新利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生态系统还可以根据物质和能量的活动性,分为:贮存库(reservoirpool)和交换库(循环库)(exchange

ofcyclingpool)。

贮存库:生态系统中,除运转的物质和能量外,有一部分属于贮存的物质和能量。包括生产者自身的

一部分碳素,经过长期矿化作用形成为泥炭,如化石,珊瑚礁等;有的则转化成为化石燃料,例如石油和

煤等;有的则流入大海形成沉积物,它们都暂时或长期地离开了生态系统的循环而贮存起来。

交换库或循环库:生物体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与贮存库相反,它们

之间的交换是迅速的,但容量小,而且很活跃。

2、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

物质流动是循环式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构成了信息网。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1、食物链(foodchains)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

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foodchains)。举例说明陆地生态系统:绿色植物一食草

动物一一级肉食动物一二级肉食动物一顶级肉食动物。水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一浮游动物一食草性鱼类

f一级食肉性鱼类f二级食肉性鱼类f顶级食肉性鱼类。

2、食物网(foodweb)食物链彼此交错链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

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

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二)食物链的类型在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食物链,捕食食物链(grazingfoodchain)和碎屑食

物链(detritalfoodchain)和寄生食物链。

1、捕食食物链(草牧食链、放牧食物链):牧草一羊、牛一狼。以绿色植物为基础,以草食动物为

开始的食物链。

2、腐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分解食物链):动植物残体一跳虫、线虫、蚯蚓(腐食性动植物)。

以死的有机物质为基础,从腐生物开始的食物链。

3、寄生型食物链:植物一动物一寄生物f更小的寄生物。以活的生物为寄主,夺取寄主的物质和

能量来维持生存。体型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

捕食食物链虽然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但它在陆地生态系统和很多水生生态系统中并不是主要的食物链,

只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中,捕食食物链才会成为能流的主要渠道,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

中,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被取食,而是死后被微生物所分解,因此能流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

(三)食物链的特征

1、食物链的长度通常不超过6个营养级,最常见的4—5个营养级,因为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不断流失。

2、食物链越长,最后营养级位所获得的能量也越少。因为从起点到终点经过的营养级越多,其能量损

耗也就越大。

3、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直接相关。

4、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不仅在进化历史上有改变,在短时间内也会发生变化。

四、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

(-)营养级(trophiclevels)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的

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是指一类生物和处在不同营养层次上另一类生

物之间的关系。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即食物链的第一环节,它们构成

了第一个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个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

第三个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个营养级(即二级肉食动物营

养级)和第五个营养级等。由于食物链的环节数目是受到限制的,所以营养级的数目也不可能很多,•般限

于3〜5个。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就越少,当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就不可能再维持另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的生存了。

(二)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pyramids)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

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利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

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生物的个体数量表示每一营养级。生物量金字塔以生物组织的

干重表示每一个营养级中生物的总重量。能量金字塔是利用各营养级所固定的总能量值的多少来构成的生

态金字塔。

五、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ecologicalefficiencies)是指各种能流参数中的任何一个参数在营养级之间或营养级内部的

比值关系。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值为林德曼效率。

*****[4J-

多个生态系统中,林德曼效率似乎是一个常数,即10%,生态学家通常把10%的林德曼效率看成是一

条重要的生态学规律,但近来对海洋食物链的研究表明,在有些情况下,林德曼效率可以大于30%。对自

然水域生态系统的研究表明,在从初级生产量到次级生产量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林德曼效率大约为15~

20%;就利用效率来看,从第一营养级往后可能会略有提高,但一般说来都处于20〜25%的范围之内。这

就是说,每个营养级的净生产量将会有75〜80%通向碎屑食物链。

六、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及其调节

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

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生态平衡

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在数量上保持平衡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对于外界的干扰,在结构和功能上产生--系列对策,一保护其内部结构的稳定。它包括以下

四个基本原则:物质保护原则、生产保护原则、结构保护原则和关系保护原则。

生态平衡的调节主要通过系统的抵抗力、恢复力、自治力和内稳机制来实现。

(1)抵抗力(resistance):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功能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resilience):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3)自治力(autonomy):指生态系统对于发生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4)稳态机制(homeostasis):指内部组织(internalorganization)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二)生态平衡失调与生态危机

当外界干扰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出其自我调节能力限度即生态阈限时,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随

之丧失。此时,系统结构遭到破坏,功能受阻,整个系统受到严重伤害乃至崩溃,此即生态平衡失调。

严重的生态平衡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称为生态危机一由于人类盲目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

导致的局部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调。

复习题:

名词解释:种群、种群动态、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失调、生态危机

问答题:

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2、种群中个体的三种空间分布格局是什么?

3、种群个体按生殖年龄划分的三个生态时期是什么?

4、根据年龄结构划分的三种种群类型是什么?

5、生态平衡调节的四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6、生态平衡调节的四种机制是什么?

第三章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与思想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基本原理

一、城市生态位原理

1.生态位(niche)的概念

“生态位”(niche)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

关系与作用。一般说,生态位的宽度依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2.生态位理论的基本要点

(1)生态位宽度(广度)(nichebreadth,nichewidth):一个有机体单位(物种)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

资源的综合的幅度。

(2)生态位重叠(nicheoverlap):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或是说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对资

源位和资源状态共同利用。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绝对条件,而决定于资源状态。

(3)生态位分离(nichesepartion)定义:两个物种在资源系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又称竞争排斥

原理(competiveexclusionpriciple)或高斯(Gause,1934)原理:如果许多物种占据一个特定的环境,他

们要共同生活下去,必然要存在某种生态学差别(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它们不能在相同的生态位内

永久地共存。

(4)生态位移动(nichedrift):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这是环境胁迫或者竞争的结果。

3.用生态位理论解释自然生物群落

(1)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2)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

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3)群

落是•个相互起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利用方面,以

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大家配合共同生活,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

源,从而保证了群落在一个较长时间有较高的生长力,具有更大的稳定性。(4)竞争可以导致多样性而不

是灭绝,竞争在塑造生物群落的物种构成中发挥着主要作用。竞争排斥在自然开放系统中,很可能是例外

而不是规律,因为,物种常常能够转换它们的功能生态位去避免竞争的有害效应。

4.城市生态位(urhanniche)

城市生态位(urhanniche)是个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所提供的生态位,是城市提供给人们的或可被人们

利用的各种生态因子(如水、食物、能源、土地、气候、建筑、交通等)和生态关系(如牛产力水平、环境容

量、生活质量、与外部系统的关系等)的集合。它反映了一个城市(或者其他人类生境)的现状对于人类各种

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反映了个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

势,从而决定了它对不同类型的经济以及不同职业、年龄人群的吸引力和离心力。

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一类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

位,简称生活生态位。其中生产条件生态位,简称生产生态位,包括了城市的经济水平(物质和信息生产及

流通水平)、资源丰盛度(如水、能源、原材料、资金、智力、土地、基础设施等);生活生态位包括社会环

境(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及社会服务水平等)及自然环境(物理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景观适宜度等)。

总之,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一个城市既有整体意义

上的生态位,如一个城市相对于其外部地域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也有城市空间各组成部分因质量层次不同

所体现的生态位的差异。如有学者认为,城市市中心的生态位在城市各个空间组成部分是最优越的(在特定

的条件下和特定的城市发展阶段)。对城市居民个体而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找良好的生态位是人

们生理和心理的本能。人们向往生态位高的城市地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与客观

规律之。

二、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大量事实证明,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

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

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

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以由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

了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只

是所需的时间,要比受较轻微干扰的生态系统长。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人力资源及多种性质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各种城市用

地具有的多种属性(自然的或人工整地形成的)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多种城市功能的复合作用与多

种交通方式使城市具有远比单一功能与单一交通方式的城市大得多的吸引力与辐射力;城市各部门行业和

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了城市经济的稳定性和整体性的城市经济效益高等,这都是多样性导致稳

定性原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和体现。

三、食物链(网)原理

在普通生态学里,食物链(foodchain)指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网(food

web)则指一个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广义的食物链(网)原理应用于城市生态系统中时,首先是指以产品或废料、下脚料为轴线,以利润为

动力将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企业相互联系在一起。城市各企业之间的生产原料,是互相提供的。

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之间反

复发生密切的联系,因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

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即“减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

高的产品,即“加链”。其次,城市食物链(网)原理反映了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的这特点,即:城市的各个组

分、各个元素、各个部分之间既有着直接、显性的联系,也有着间接、隐性的联系。各组分之间是互相依

赖、互相制约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外,城市生态学的食物链(网)原理还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

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

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四、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各个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影响了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同时,各子系统功能的状态也取决于系统整体功

能的状态;城市各个子系统具有自身的目标与发展趋势,作为个体存在,它们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

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所以,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而是呈现出相

生与相克的联系状态。因此,理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

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功能和效益。

五、环境承载力原理

1.定义:所谓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loadcapacity)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

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其三者的限制,是环

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2.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一定环境状态下其环境承载力是

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把握的;主观性表现在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及其数值将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的不

同而不同,而且人类可以通过自身行为,特别是社会经济行为来改变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控制其变化方向。

环境承载力的另一特点是具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或时间范围不同,环境承载力也可以不同。

3.环境承载力包括:(1)资源承载力:含自然资源条件如淡水、土地、矿藏、生物等,也包含社会资源

条件,如劳动力资源、交通工具与道路系统、市场因子、经济发展实力等。从资源发挥作用的程度来划分,

资源承载力又可分为现实的和潜在的两种类型。现实的: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一区域范围内的资源承载

能力;潜在的:指技术进步,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或外部条件改善促进经济腹地资源输人,从而提高本区的

资源承载力。(2)技术承载力:主要指劳动力素质、文化程度与技术水平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强度,它

同样也包括现实的与潜在的两种类型。(3)污染承载力:是反映本地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大小的指标。

4.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I)环境承载力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

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演

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向结构复杂、能量

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

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

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则相反。

第二节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系统的概念

系统(system)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而体现这种整体性和相互联系性

的思想,就是系统思想。

系统思想要求:全面地、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连贯地、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灵活地、而不是呆板

地看问题。系统思想作为一种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辩征思维工具,在城市生态学学习和研究中,必须始终用

系统思想作指导,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二、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系统是由许多元素按一定方式组台起来的,这些元素虽然各具不同的性能,但

它们是根据逻辑统性的要求构成的整体。•部电视机有103个元件,一架喷气式飞机有105个零件,一个

城市有108个单位。(2)关联性: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3)

目的性: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达到定的目的。(4)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处在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系统与环境不断进行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系统必须适应它的环境。(5)反馈机制:所有的系统都是

信息反馈系统,系统内部都有反馈机制。

三、系统的研究思路

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系统边界确定以后,所有跨越边界进入系统的流动,都是系统输入;跨

越边界离开系统的流动都是系统的输出。人们在认识系统的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系统。其中有

的系统,人们对其输入与输出比较容易了解,而对其内部组分及组分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认识,则存

在不同程度的困难。相反,人们对有的系统的内部组分及其组分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比较容易了解,

而对其输出与输入则难以确定。因此,对于不同的系统,应采取币同的研究思路。我们把各种研究系统的

思路,统称为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1)黑箱研究思路: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

化特性和反应特征的系统研究思路。一般来说,当人们由于技术原因对系统内部难以了解,或研究者仅对

系统整体功能感兴趣时,都会采用黑箱这种研究思路。中医通过“望、闻、听、问、切脉”进行疾病诊断就

是典型的例子。黑箱研究思路除了可以了解系统的转换功能外,有时还可以对系统的内部结构作出相当准

确的推断。

(2)白箱研究思路: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

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系统输入与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例如生物的形态解剖研究、各种

电器设计等常采用白箱研究思路。

(3)灰箱研究思路:灰箱研究思路是同时兼用黑箱和白箱的研究思路而派生出来的一种系统分析思路。

在认识系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即研究者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

余部分则是未知的。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灰箱研究思路来认识分析系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

如,许多有关生物行为、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大多采用“灰箱”研究思路展开。有的系统其内部结构、

参数、特征是确知的,明白的。有许多非技术系统,例如人类的大脑,其内部结构、参数与特征是一无所

知的,只能从系统外部表象来研究,我们把这种系统的内部称作黑箱。也有介于黑与白之间的情况,系统

内部的情况不甚了解,也不全知。邓聚龙教授任1982年首创“灰色系统”理论,将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

未知的系统定义为灰色系统。

当然在城市生态学研究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问题将采用小同的思路和方法来

解决。系统思路是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复习题:

什么是城市生态位原理?

什么叫环境承载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城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系统研究的思路是什么?

第四章城市人口

第一节城市人口的规模和构成

一、城市人口的规模

城市人口的规模表现为数量和分布密度。不仅能反映城市规模,也可表明城市生态系统得人口负荷程

度。

1.城市人口数量。

2.城市人口密度。

城市人U密度是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要素,一般指城市用地范围内(城市区域内)单位而积上居

住的人口数,常用人/平方公里或人/公顷等来表示。有两种含义:①指城市行政区内单位面积上的人口

数;②指城市规划区域建设区范围内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常用的城市人口密度通常是后者。城市人U密

度反映一个城市乃至城市内某一区域居住人口的疏密程度。其指标常作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人口迁移

等计划的参考依据。

适当的人口密度可以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促使生活丰富多彩,节省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社会

效益。但城市对人口的负荷力是有限的,城市人口过密化是造成城市交通捆挤、住宅紧张、环境恶化、犯

罪率上升等一系列现代城市问题。相反,过低的人口密度也不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如城乡人口居住

分散,分布稀疏而难以享受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中国从1950年起,就以发达国家大城市存在的各种城市问题以及人口和产业向大城市外围地区扩散

的现象为依据,制定了“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发展方针,并于1989年在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提出

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政策。对此,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约争论,

赞成和反对的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在中国坚持控制大城市发展方针的几十年中,大城市用地规模受到相当

程度的限制。而由于人口增长惯性,大城市人口规模却越来越大。长期以来,大城市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

用地发展速度,导致中国大城市人口过密化,在一定程度加剧大城市的城市问题。

二、城市人口的构成

城市人口的构成包括结构和组成两方面,不仅能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功能状况,也可表明城市的发展潜

力。

1.城市人口的结构

城市人口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等。也可以按照自然结构和社会结

构来划分。自然结构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人口增长速度等,它反映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可能性和趋

势;社会结构主要包括人口的知识结构、职业结构、民族结构和所有制等,它们反映城市人口在社会经济

系统中的特征和作用。

(1)人口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是否均衡,决定着城市内部人口再生产过程的变动方向。年龄结构:

部分地决定着城市人口群体再生产的速度,决定着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劳动力数量,影响着对社会生活消费

物品的需求量。质量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先天素质情况,如发育属于正常还是畸形,有否残疾,比例多少

等。例:北京市1990,1982和1964年人口普查结果分析:1、不满周岁的乳儿、学龄前儿童和少年儿童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1990年<1982年<1964年,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果。2、青年、兵源和育龄妇女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82年>1964年,分别增长9.03%,3.95%和8.1%:50's和60's生育高峰的结果。3、1990

年<1982年,分别回落5.43%,0.64%和1.53%,人口已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4、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

比重:1982年〉1964年,较有大幅度的增长(高出17%),1990年〉1982年,比重达到66.3%,显示出男女劳

动力资源非常富足。5、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90年>1982年>1964年,反映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医

疗保健事业发展,人口寿命有所延长;同时也提示我们,北京市人口开始出现老龄化迹象。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结构,与该地区人口负荷量的变化、劳动力资源余缺程度、被抚养人口的增减等

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指标,也是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规划各类(针对

不同年龄人口的)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医院、养老院等)的重要依据。

(2)人口的社会构成。包括人口的社会分布、职业构成、民族组成等。

2.城市人口的组成城亦称人口分类,一般有以下四类。

(1)基本人口:指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其他不同地方行政、财政、文教单位工作的人口。基

本人口对城市规模起确定性作用。

(2)服务人口:指为当地服务的企业、行政机关、文教卫生、商业服务机构中的人口,服务人口的多少

随城市规模大小而定。

(3)被扶养的人口:指未成年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以及没有参加劳动的人,包括老弱病残、儿童、学生

以及无业人口,它一般是随就业人数而变动的。

(4)流动人口:指在本市无固定户口的人口。一般又分为常住流动人口和临时流动人口;前者指临时工、

季节工、借调人员、支援人员等。后者指因多种活动过程而在短时间内滞留的人员。流动人口的比例直接

牵涉到城市交通、商业、服务等行业的服务效果及社会生活质量。流动人口随城市性质和季节而异。一些

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城市流动人口比例较高。据1997年的调查统计,上海有外来流动人口约370

万,约占全市户籍人口数的1/4。

城市规划部门一般将人口比例控制在:基本人口30-40%,服务人口12-20%;被扶养人口45-50%。

城市各类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即为人口构成,亦即劳动构成。分析劳动构成的现状是估算人口发展

规模的重要标志之一。城市性质和规模不同,劳动构成也不同。一般说来,城市越大,服务人员比重越高。

目前我国规定的特大城市服务人口的比重为20%—24%、低于美国特大城市的27%—31.4%的比重,只

相当于它们中小城市的水平。上海市1996年服务人口比重约为38%。

第二节城市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一、城市环境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影响。1.城市拥挤;2.住房紧张;3.城市基础设施滞后;4.环境污染。

二、城市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环境污染引起中毒。2.环境污染致癌。3.环境污染引起突变和畸变。

三、城市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1.城市拥挤对人的心理影响。2.环境污染对人的心理影响(噪音污染、

空气污染、水污染等)

第三节城市人口环境容量观

一、城市人口容量概念

城市人口容量概念是指一个城市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人口

容量含义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包括:

1.生物生理的人口容量,就是把人类的人均消费水平压缩到最低水平,即在只能满足人类的生理基本

要求所必须的水平上估算的最大人口抚养数。

2.环境人U容量即资源承载力,它是指一个特定城市生态系统中资源可供养的人口。

3.经济人口容量强调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过程的协调与统一,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一个特定

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资料所能容纳的劳动力数量。

4.现实条件的人口容量,根据城市居民的现实消费水平,参照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