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复习课件(共35张)_第1页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复习课件(共35张)_第2页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复习课件(共35张)_第3页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复习课件(共35张)_第4页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复习课件(共35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复习学习目标:①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③结合案例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④利用人口迁移图分析世界和人口迁移特点。⑤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⑥结合案例,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特别提醒]人口密度相同,人口分布格局不一定相同。

1.人口分布: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2.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通常使用的计量单位有两种:人/平方公里;人/公顷。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3.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总特点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大洲亚洲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国家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城乡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北美洲和非洲纬度集中分布在北纬20°~60°范围内海拔主要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距海距离主要居住在沿海地区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4.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分布规律具体内容原因中、低纬度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20°N~60°N的中低纬度地区,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平原面积广大,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近海岸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200km以内的沿海地区从沿海到内陆,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相继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植被。不同植被带的农业布局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也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少的地方人口稀少,降水多的地方人口密集平原规律世界上海拔500m以下的低平地区,居住着全球80%以上的人口平原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利于农耕。高山、高原地区土壤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力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5.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地理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案例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第三级阶梯上高山和高原土壤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气候气温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降水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降水少,人口稀疏水源干旱地区的人类往往逐水而居,人口稠密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水源充足的绿洲地区土壤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土壤肥力、性状不同,人口分布状况不同我国东北肥沃黑土的分布地区,人口密度较高矿产资源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矿区人口密集形成城市,如攀枝花、克拉玛依、鹤岗等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6.影响人口分布的人文地理因素: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7.我国人口分布(1)特点:地理分布很不平衡。(2)规律: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最显著特点)。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以西以北,人口稀疏。知识要点:1.1人口分布

8.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1)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2)属性(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4)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对比地区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变化原因拉丁美洲由迁入变为迁出随着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化,拉丁美洲国家独立,人口增长较快,但经济发展缓慢,欧美地区经济发达,吸引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欧洲由迁出变为迁入北美洲始终以人口迁入为主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4.我国人口迁移:阶段迁移方向原因古代迁往社会环境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东北、西北等地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发内地、建设边疆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镇,贫困区迁往发达区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力获得解放知识要点:1.2人口迁移

5.人口迁移的影响: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1.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发展历史的总趋势是人口不断增长。(2)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长: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一个区域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2.世界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3.世界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4.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5.环境资源的限制性:资源种类属性人口的影响环境资源的限制土地资源可再生人口急剧增长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用地显著缩小矿产资源不可再生人类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还在减少甚至枯竭水资源可再生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淡水资源短缺森林资源可再生不合理的垦殖毁坏大面积的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6.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7.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思维导图:人口与地理环境

典例探究:

1.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发展,令人关注。而作为疫情最早爆发的中国,疫情却得到有效控制,受到普遍赞誉。在疫情蔓延之初浙江温州,远离中国疫情爆发地湖北,曾经一度排名城市确诊病例人数TOP10。读温州累计确诊人数统计图。温州成为湖北外确诊病例人数较高的地区,原因解释最合理的是()A.地处沿海,对外联系便利,海外输入病例较多B.工商业发达,湖北籍人口流入多,将病例输入C.在鄂温州商人返温,输入病例,在“熟人社会”中传播D.应对不及,防疫物资短缺,防疫设施更新滞后

【解析】温州小商品经济发达,疫情期间,大量在湖北经商的温州商人返回温州,输入病例多,从而引起疫情在温州地区扩散,C正确;该时期海外输入病例并不多,A错;该时期流入温州的人口应主要是温州商人,而不是湖北籍人口,B错;疫情蔓延之初,防疫物资短缺、防疫设施更新滞后等问题是我国各城市均面临的问题,不是温州独有的问题,而浙江温州远离中国疫情爆发地湖北,之所以曾经一度排名城市确诊病例人数TOP10,主要是由于在鄂温州商人返温导致病例输入,D错。故选C。

[答案提示]C。

典例探究:

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980.6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1036万人,首次领跑人口增加最快的城市,成为人口超千万的新一线城市。9月29日,经省政府正式批复,杭州所辖的淳安县设立特别生态功能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关于杭州常住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解释不合理的是()A.杭州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B.“抢人”战略实施,对人才具有强烈吸引力C.上海等核心城市的“挤出”效应D.制造业的发展,比重逐年上升,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

【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杭州制造业的比重应降低,第三产业的比重升高,吸引大量人口迁入,D错,符合题意;杭州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抢人”战略实施及其上海等核心城市生活压力较大,“挤出”效应较强,均使得杭州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故选D。

[答案提示]

D。

典例探究:

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从2018年的980.6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1036万人,首次领跑人口增加最快的城市,成为人口超千万的新一线城市。9月29日,经省政府正式批复,杭州所辖的淳安县设立特别生态功能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设立特别生态功能区后,推动淳安的可持续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全面取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着重保护好生态环境B.推进山海协作、区县协作机制,为生态功能区发展提供空间支持C.实施生态移民,将人口迁往杭州,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向杭州和长三角地区大量出口水资源,让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解析】全面取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考核不现实,且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错;通过设立特别生态功能区,推进山海协作、区县协作机制,为生态功能区发展提供空间支持,B正确;将人口大量迁往至杭州会加重杭州的城市问题,同时也不符合因地制宜发展的原则,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重点,因地制宜地推动绿色发展,增进民生福祉,追求人地协调发展,C错;在淳安设立特别生态功能区,应加大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保护,而不是向杭州和长三角地区大量出口水资源以换得直接的经济效益(“金山银山”),D错。故选B。

[答案提示]

B。

典例探究:

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但并未出现人们预想的“婴儿潮”,2015年至2019年,全国新生儿数量分别为1655万、1846万、1758万、1523万和1465万人,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2019年1月5日发行了己亥年猪年邮票(如图)引发了人们的遐想与议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关于我国新生儿数量呈先升后降趋势的原因解释最准确的是()①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②养老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③受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④“补偿性生育”集中释放⑤养儿育儿压力增大A.②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我国新生儿数量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①错。随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且儿童受教育等方面的支出过大,养儿育儿压力增大,使得人们的生育意愿降低,②⑤对。由于长期计划生育政策,人们的生育需求被压抑,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出现了“补偿性生育”集中释放,使得新生儿数量向升高,④对。而人口政策调整,应当使得新生儿数量单一升高,不会先升后降,③错。故选B。

[答案提示]

B。

典例探究:

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实施,但并未出现人们预想的“婴儿潮”,2015年至2019年,全国新生儿数量分别为1655万、1846万、1758万、1523万和1465万人,总体呈先升后降趋势。2019年1月5日发行了己亥年猪年邮票(如图)引发了人们的遐想与议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应对我国的人口现状,下列对未来实施的措施推测合理的是()A.减少人口的流动,限制人口外流B.适度放宽生育政策,保持政策的弹性C.从国外大量吸引移民,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困境D.改革和完善退休制度,尽快实施提前退休政策【解析】随着我国新生儿数量不断减少,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应适当放宽生育政策,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所以人口生育政策还需要保持适当弹性,B对。减少人口流动不现实,也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A错。从国外大量吸引移民,会对我国环境带来一定压力,C错。应适当改革完善退休制度,适当延迟退休,不是提前退休,D错。故选B。

[答案提示]

B。

典例探究:

人口容量首先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其次还受到科技、生活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6.按照目前情况,浙江省下列地区中单位土地面积人口容量最大的是()A.浙北平原 B.浙南山区 C.浙西盆地 D.沿海岛屿【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在浙北平原、浙南山区、浙西盆地、沿海岛屿中,浙北平原地形平坦,易于耕作,单位土地生物生产量最大,因此,按照目前情况,浙江省单位土地面积人口容量最大的是浙北平原,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答案提示]

A。

典例探究:

人口容量首先受自然资源的影响,其次还受到科技、生活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7.下列活动中,既有助于提高人口容量,又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是()A.沿海地区围海造地 B.浙南山区开山造田C.城市取消落户限制 D.积极发展循环经济【解析】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有利于人们获得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从而可能有助于提高人口容量,但会破坏海洋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浙南山区开山造田,有利于人们短期内获得大量耕地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可能在短期内有助于提高人口容量,但会破坏山区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危害当地生态洋环境,B不符合题意;城市取消落户限制,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对提高人口容量影响不大,但可能会加大城市环境压力,减小乡村环境压力,C不符合题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既有助于提高人口容量,又有利于保护环境,D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提示]

D。

典例探究: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