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目标解读1.了解秦国统一的背景,认识到统一是大势所趋;2.了解秦朝疆域以及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业绩,认识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意义;3.了解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建立,认识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4.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5.通过认识秦朝文化专制对思想文化的破坏性,树立文化多元、互通的基本观念。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陵地宫模拟复原图为什么兵马俑都一致面朝东方呢?【导入】『秦始皇陵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地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是对什么观念的模拟和呈现?一、通“天下”之志——统一之势『天时』厌战《孟子》记载了孟子见梁襄王的一段对话:“‘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吕氏春秋》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人心思定,大势所趋『“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大禹谟》』长平之战遗址永录1号战国尸骨坑概括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现象?结合材料三、四分析该现象对秦统一产生的影响。《孟子·离娄上》中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秦赵长平之战,赵军先后死亡达45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史学家吕思勉大师在其《吕思勉读史札记》中推断秦军的伤亡至少高达到25万人。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思定『地利』“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班固《汉书•地理志》秦国地型图(公元前270年左右)雄据崤函,坐拥雍州一、通“天下”之志——统一之势物质基础雄厚都江堰(李冰父子修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司马迁《史记》地理位置优越战国七雄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均在第三级阶梯上,惟有秦国国土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这种地理分布上之地貌形势之格局,就使得东方六国面对秦国有翘首仰视之感,而秦国面对东方六国则呈君临俯视之态。加上秦国东部边界,或有江河峡谷限隔,或有高山雄关控扼,使其更具有了易守难攻的气势。所以统观战国时期之战争史,可以看到东方六国的军队,极少攻入秦国国境之内,几次组织的多国联军,也仅是到达函谷关前叩关而还;反倒是秦国的军队频频东进南下,进攻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甚至远攻齐国、燕国,而且屡屡取胜,多有斩获。——朱士光《秦国富强卒并诸侯之地理环境条件探析》拥雍州之地据崤函之固秦国土核心地带『人和』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公元前450年—前400年诸侯国实力排名:1.魏国2.楚国3.齐国4.赵国

5.秦国公元前400年—前350年诸侯国实力排名:1.魏国2.齐国3.楚国

4.秦国

5.韩国公元前350年—前300年诸侯国实力排名:1.齐国

2.秦国

3.楚国4.赵国5.魏国公元前300年—前250年诸侯国实力排名:1.秦国

2.赵国3.燕国4.楚国5.魏国一、通“天下”之志——统一之势

历史的垂青与神情并不是一时偶然的冲动,在这时,秦国已经经营了六世之久,中经商鞅变法的伟大革新,经济发达,军事强大。到秦赢政时期,已经鹤立鸡群,傲视中原了。于是,当秦王赢政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他广泛地招揽人才择贤选能时,当他具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后,机遇必然地降临到他的身上,让他担负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厚夫《漫步秦直道》广纳贤才,励精图治战国时期秦国实力的变化李斯上《谏逐客书》公元前250年—前221年诸侯国实力排名:1.秦国

2.楚国

3.齐国

4.赵国

5.燕国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变法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二、成“天下”之务——统一之路“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BC230年—BC221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材料中作者关于秦统一的观点是什么?材料

或许可以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天下初定”,兼并六国,实现了统一的第一层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天下已定”,征服北河和南海,实现了统一的第二层次。秦统一史上这两个关键点之间的七年,秦人其实经历了艰苦的战争进程。

——王子今《秦统一局面的再认识》二、成“天下”之务——统一之路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东临东海南濒南海西到陇西北抵长城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土,他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呢?1.制度创新(1)皇帝制度的建立阅读材料并归纳皇帝制度有什么特征?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令‘制’,令为‘诏’,自称曰‘朕’……自今以来,除谥法。”——《资治通鉴》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定“天下”之业——统一之策1.制度创新(2)秦朝的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1)“三公”之间是什么关系?其与皇帝又是什么关系?(2)你认为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什么?该制度

在实际政治运行过程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阳陵(陕西咸阳市东)虎符“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三、定“天下”之业——统一之策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1.制度创新(3)秦朝的地方官制

——郡县制三、定“天下”之业——统一之策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

——《史记·秦始皇本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材料:……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使早期的部族国家转化为疆域国家;二是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结合秦朝地方治理结构示意图和上述材料分析秦朝实行郡县制的意义?谭嗣同:“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三、定“天下”之业——统一之策2.同文共轨驰道简要说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秦修直道、驰道的意义?制定法令,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整顿社会风俗三、定“天下”之业——统一之策3.社会治理《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云梦秦简提供了自秦孝公至秦始皇时期陆续修成的秦律的部分内容,其中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释,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还有案例和关于治狱的法律文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令男子申报年龄,叫做“书年”。据云梦秦简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载明户籍,以给公家徭役,叫做“傅籍”。书年、傅籍,是国家征发力役的依据。

迁徙六国贵族豪强(迁徙豪富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脱离乡土,破坏其原有的社会基础,削弱其经济实力,以防止他们东山再起)三、定“天下”之业——统一之策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简要说明根据材料并结合秦统一的业绩,说说秦统一的影响有哪些?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公元前221年,时年39岁的秦王嬴政在历经了10年的兼并战争后,终于迎来天下一统,正所谓“六王毕,四海一”。志得意满的嬴政自觉功盖三皇五帝,遂自创“皇帝”称号,称始皇帝,希望江山社稷传之万世。公元前207年,被废去帝号的始皇帝之孙子婴头系绳索、身穿素服、手捧玉玺在咸阳街头向刘邦投降。一个对后世影响如此深远的朝代,一个梦想着代代相传直至万世的帝国,为什么仅存在了15年就二世而亡了呢?是什么原因断送了始皇帝的梦想?1.秦的暴政(1)赋税沉重徭役繁多

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秦帝国的“四大工程”董仲舒批评秦王朝:屯戍一岁,加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其中成年男丁大约450万。为完成“四大工程”,每年征调服徭役的男丁不下三百万。1.秦的暴政(2)法律严苛吏治败坏刑者相伴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史记•李斯列传》官吏作为秦朝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和赋役和催征者,被百姓看作国家的化身和反抗的对象,再加上秦朝法律本就细密严酷,吏治逐渐败坏,使得官吏可以借法欺民,进一步增强苛法的破坏作用,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

“(秦)始皇为人……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上(始皇)乐以刑杀为威。”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从《秦律》中得知,秦的刑法体系中有罪名近200种,有死刑、肉刑、耐刑、笞刑等多种残酷的刑法。一人犯法,裙带家人;一家获罪,殃及邻里。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1.秦的暴政(3)焚书坑儒钳制思想焚书坑[唐]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焚书坑儒”标志着秦王朝在文化政策上由“兼”“融”向专制、禁锢转化,亦是秦始皇本人求仙受挫后偏激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政策上的反映。“焚书坑儒”昭示秦帝国文化政策的取向是以“力”制文,实质是文化专制。——李禹阶《秦始皇“焚书坑儒”新论——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冲突与演变论》忽视文化对统一的功用,用相对落后的秦文化来兼并和统一先进的六国文化,终为其所累专制的火只能烧毁专制本身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1.秦的暴政(4)二世篡位昏庸无道秦二世篡位后,密织刑网,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始皇)至平原津而病……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棺载辒凉车中……百官奏事如故……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公子扶苏、蒙恬,数以罪,其赐死……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2.反秦起义公元前209年,在陈胜、吴广领导下,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课堂探究】根据下列材料分析为什么陈胜号为“张楚”?材料二:陈胜一呼而楚境震动,关东沸腾,张楚所具有的号召力量,其他关东五国都无法比拟。——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材料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一:《史记》注:“欲张大楚国,故称张楚也。”汉楚3.楚汉之争材料一:刘邦率军进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秦人大喜,民心安定。

——《史记·高祖本纪》材料二:(项羽引兵入咸阳后)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请结合刘邦、项羽入咸阳后的做法谈谈你的认识?秦亡后,刘邦和项羽展开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4.秦亡之思材料二: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探究一】秦朝是否因暴政而亡?材料一: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了和他同时代的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观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观点也为后世所普遍接受。材料三:秦始皇时,范喜良被强征去修万里长城。丈夫被征走后长期没有音信,孟姜女思念丈夫心切,到长城工地为丈夫送寒衣。不料丈夫范喜良早已被繁重的劳役折磨致死。孟姜女悲痛欲绝,在长城边痛哭,一下子把长城哭到了。就在倒塌的长城废墟下,孟姜女发现了丈夫的尸骸。万分悲痛的孟姜女也投海自杀了。——据民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整理材料一中司马迁和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对于材料二中文学作品和材料三中民间传说的记载,你有什么看法?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4.秦亡之思【探究二】秦朝仅仅因暴政而亡吗?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彼可取而代也。”刘邦项羽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则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舌尖上的中国2·第5集相逢》【简要说明】反秦起义者们的志向反映了当时社会一种怎样的心态?

这种社会心态与秦的暴政有必然的关联吗?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4.秦亡之思材料一:秦兼并六国后,李斯之所以固守法家传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法家思想曾给秦国带来莫大的“便利”,即所谓“秦四海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直至秦最后统一天下。也就是说,历史实践证明,法家思想是成功的。因此,在李斯看来,法家思想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秦帝国的指导思想,而用不着半点疑虑。这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惯性。这样,即使李斯意识到必须对秦帝国的意识形态加以调整、更新,却也不能随意抛弃法家传统这一思想包袱。——李英华《秦汉之际国家意识形态通论——关于“以吏为师”“黄老无为”与“独尊儒术”的比较研究》材料二:秦之“法律令”与关东文化存在距离,特别是与楚“俗”之间存在较大距离……由文化差异与冲突引起的楚人对秦政的反感,及齐、赵等地人民对楚人反秦战争的同情,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探究二】秦朝仅仅因暴政而亡吗?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斯之所以固守法家传统”的原因及其对秦帝国的消极影响。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既然秦朝灭亡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那为什么从古到今,无论是政治家,还是文人墨客,抑或普通百姓都将秦亡的原因仅仅归于暴政?这说明了什么?四、失“天下”之殇——统一之思4.秦亡之思秦始皇开创了统一中国的万世伟业,但其去世不久,秦朝就迅速灭亡。可见,在秦朝强大表面的背后,隐藏着众多的社会矛盾。统治者的暴政和人民隐忍的韧度,东方六国和秦国积累的仇恨,长期的战争和发展经济的背离,刑罚和道德的不同功用,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不同文化鸿沟的抚平等,这些矛盾都需要如履薄冰地处理。但当胜利的喜悦冲昏头脑,当理智被欲望所代替,当反抗力量汇聚成洪流,衰亡就会成为历史的必然。易中天:“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帝国的背影中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关于——国家权力的制约…社会治理的高效…民本思想的回归…文化多元的尊重…治国思想的解读…制度建设的反思…家国一体的认同…民族政策的宽容………☆本课小结☆统一之势天时:人心思定,大势所趋地利:雄据崤函,坐拥雍州人和:广纳贤才,励精图治统一之路秦灭六国,初定天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越族,控西南夷统一之策制度创新,中央集权同文共轨,巩固统一法治户籍,强化治理统一之思秦的暴政反秦起义楚汉之争秦亡之思商鞅变法,富国强兵课后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创材料一:“大一统”观念萌生于三代,丰富于春秋战国,至秦汉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大一统”思想核心是疆土一统和以治权及法令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一统,同时也涉及思想一统和文化认同。

——张子侠《“大一统”思想的萌生及其发展》,载《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4期

材料二:秦朝为华夏与四夷的交流提供两大基础:其一谓物质基础,包括建设首都,建立郡县和修治驰道。秦吞并诸侯便将诸侯宫室仿造于咸阳,成为国家象征,起到多民族国家统一精神之作用……秦始皇五次巡狩全国,修筑驰道,将四夷生活的区域与中原联系起来。其二谓制度基础,包括创立法制和设置机构。云梦秦简有属邦律专门调整归属秦朝的少数民族社会关系……在机构设置上,中央设典客官职,位列九卿,掌管异族归附事务,民族地方设道,“县有蛮夷曰道”。中国多民族国家进入崭新发展时期,“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一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