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保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考试时间:2024年7月13日07:30~10:00】2024年春季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一篇文章能否流传后世,关键是它的艺术水平如何。此外,还有很多因素起作用。《兰亭集序》一文中对兰亭一带的描绘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②从西汉中叶至东汉中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按照儒家学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人生本身,而在于践履“仁义”的道德原则,承担起修齐治平的社会使命。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人们意识到儒家倡导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在当时是虚幻的,是靠不住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主要在人生本身。如果说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先秦两汉时代人们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认识,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类总体属性的理性自觉,那么汉末魏晋时期人们的这种生命主体意识,就标志着中华民族对人的反思,已经从人类的自觉发展到了个性的自觉。③人们开始认真关注人生本身时,才深刻意识到人生原来是如此渺小和短暂。与之形成巨大反差或对比的,是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这首先是因为,山水是人类生存必须依赖的环境,人类与山水之间本有一种天然联系。当人们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也开始关注山水,仿佛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其次,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相比,山水是巨大的、永恒的,草木是生生不息的,因此山川草木是最容易使人们感受到人生渺小和短暂的事物,也成为人们借以感悟和表达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最佳载体。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由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在寥寥几笔勾勒兰亭一带的山水景色之后,作者的视野扩展到整个天地之间,接着又上升到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的观照和思考。在这一深广背景下俯瞰人生,作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人生虽然渺小,但通过不同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实现自己的心愿,“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过这种情形不可能经常遇到,一旦事过情迁,这种快乐就不复存在,剩下的就只有“感慨”了;更让人“兴怀”伤感的是,连作为勾起人们对往日欢乐之回忆的种种场景也“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然而最残酷的事实,还在于人生短暂,每个人都“终期于尽”,这就不能不引起人莫大的忧生之“痛”了。由“信可乐”到“感慨”,再到“兴怀”,层层递进,最后触及人类最深的生命隐痛和悲哀。在意识到这一切都不可改变,而且古往今来人们已无数次体验过同样的悲痛之后,作者对所谓“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给予了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摘编自廖可斌《时空感、山水癖与生命意识——〈兰亭集序〉赏析》,有删改)材料二:①杜甫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首登临诗都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②《登高》写于秋风送爽之时,杜甫拖着病躯登上高处,目之所及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天地之大,何处安身?又逢佳节,何以为家!啸猿飞鸟与颠沛流离的诗人相互映衬,面前是落木无边,浩渺苍茫;长江不尽,波涛滚滚,何其壮阔伟丽!然而落木也好,长江也罢,吟到深处不免沉痛哀伤:秋来叶落,生命不再;木叶凋零,我亦凋零;万木凋零,不可阻拦;落木事业已尽,我却志向未伸;江流不息而万木凋零,生命何其短暂、脆弱;江流不尽,我生如寄;江流有力,而我年老衰朽;长江扬名而我生卑微。人在暮年,背井离乡,在壮丽景色的衬托下更显出生命之短暂、渺小、脆弱、无奈。人生之悲凉,内心的愁如落叶与江水,驱赶不绝。③“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开篇一扫《登高》中满目的萧条,写尽向往已久最后实现夙愿的无限欣喜之情。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只见“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出洞庭湖之浩渺无涯、水势浩荡壮阔。然而生活困顿流离,抱病登台的杜甫,绝不仅仅惊叹山川河流、天地万物的浩大与宏伟。浩浩汤汤的洞庭水,似乎有一股神秘不可撼动的力量,乾坤乃天地,同样被这股浩瀚强大的力量所支配。由眼前浩瀚的大自然联想到人世的无奈,使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对抗日渐衰老的自然规律、改变自身遭遇的不幸、改变沦落中的国家。诗人笔下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登临高台、视野开阔才能看到的壮阔之景。登临带来高旷的气象,却唤醒内心的孤寂,诗人的情感又在登临高处的氛围中推向高潮,显现出了且悲且壮的人生况味:万物永恒,生命渺小短暂。(摘编自雷丽丽《从两首登临诗看杜甫的生命意识》,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之所以能流传后世,成为脍炙人口的诗文,其原因离不开作者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思索和追寻。B.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这时,人们深刻意识到了人生如此渺小和短暂。C.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深广的时空背景下俯瞰人生,抒发情感层层递进,表达出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时真切的生命本体意识。D.王羲之虽否定“一死生,齐彭殇”的说法,但他的生命意识也包含着巨大的悲痛,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们普遍的消极生命观是契合的。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的两首登临诗中的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诗人对意象的描摹和对客观现实的诉说。B.因为坎坷波折的人生际遇和困顿流离的生活境况,杜甫的生命意识比其他人的更深沉厚重。C.杜甫的生命意识包含着忧患意识,有对自身理想落空的忧虑,又有对国家时局动荡的担忧。D.《登高》一诗写实之中又有诗人的主观感受在,正所谓“以我之境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3.下列关于两则材料论证方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本论是递进式,从儒家思想主导到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再谈到王羲之的生命意识,逐层推进。B.材料二按“总一分”结构行文,段②和段③论证了两首登临诗中的生命意识,二者并重,脉络清晰。C.两则材料都使用了道理论据,增强了说服力和文采,给人无可辩驳之感的同时又具有神秘浪漫的气息。D.两则材料都谈生命意识,但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同,材料一由现象引出观点,材料二开门见山亮明观点。4.材料一第③段在论证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生命意识是由外物感发而引起内心的触动,产生对时间、自然、生命的感悟与思考。”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涉三篇古诗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论断的,请从中选择两篇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答案】1.D2.B3.C4.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人们关注人生本身的论述,转入对宇宙意识、山水意识觉醒的阐述;②内容上为下文分析《兰亭集序》的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提供了依据。5.①《兰亭集序》中兰亭集会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触发作者想到人生渺小、快乐易逝、生命短暂;②《登高》中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让作者想到自己沦落漂泊、残年衰朽、壮志未伸;③《登岳阳楼》中洞庭湖的浩渺无涯、水势浩荡以及水边的孤舟唤醒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不幸的遭遇,国家的沦落。【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与当时文人士大夫们普遍的消极生命观是契合的”错误。原文信息是“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可见原文论说的是“当时文人士大夫们”“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不是“消极生命观”;“‘一死生,齐彭殇’也是生命本体意识觉醒后的取向之一,但与它相比,王羲之的取向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更真诚,更贴近人情,更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更容易引起后世人的共鸣”,可见王羲之“表达出了当时人们的生命本体意识”,也不是“消极生命观”,选项无中生有。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因为坎坷波折的人生际遇和困顿流离的生活境况”错误。原文信息是“由眼前浩瀚的大自然联想到人世的无奈,使诗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无力对抗日渐衰老的自然规律、改变自身遭遇的不幸、改变沦落中的国家”,可见杜甫的生命意识不仅有对自身的忧虑:无力对抗的衰老,自身遭遇的不幸,还有对国家的考虑,这才是他生命意识比其他人的更深沉厚重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态度并分析论证结构和方法的能力。C.“又具有神秘浪漫的气息”错误。材料一道理论证的句子有“从汉末到魏晋,政治腐败,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材料二道理论证的句子有“杜甫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首登临诗都流露出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人在暮年,背井离乡,在壮丽景色的衬托下更显出生命之短暂、渺小、脆弱、无奈。人生之悲凉,内心的愁如落叶与江水,驱赶不绝”,这些采用道理论证的句子给人以典雅庄重之感,而不是“神秘浪漫”,选项理解概括错误。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指出东晋士大夫阶层醉心山水,并不仅仅是为自然景色所吸引,而且其中蕴藏着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思索追寻;第二段,指出魏晋时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这种思索和追寻的重心也从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社会理想转移到人生本身,于是生命本体意识迅速觉醒并蔓延开来;第三段,指出人们在关注人生本身时,自然而然注意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和空间问题,因此伴随汉末魏晋时期生命本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合称宇宙意识)也觉醒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山水意识也觉醒了;第四段,指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反映的正是当时士大夫观赏山水进而感悟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思维理路;故第三段在论证上的作用为:①承接上文汉末魏晋时期关注人生本身的论述,转入对宇宙意识、山水意识觉醒的阐述;②为下文赏析《兰亭集序》的生命本体意识和宇宙意识提供理论依据。【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兰亭集序》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抒发集会时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由此可以概括出《兰亭集序》中兰亭集会以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触发作者想到人生渺小、快乐易逝、生命短暂。《登高》前两联写景,写登高见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秋日天高气爽,猎猎秋风,高猿长啸,江水洲渚,水清沙白,鸟群回旋,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长江汹涌之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后两联抒情,写登高所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两字写得沉痛,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壮志未酬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由此可以概括出《登高》中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让作者想到自己沦落漂泊、残年衰朽、壮志未伸。《登岳阳楼》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诗人望见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仿佛大地裂开了,联想到整个乾坤,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这些象征性地暗示了国势的动荡不安。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诗人看到孤舟,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由此可以概括出《登岳阳楼》中洞庭湖的浩渺无涯、水势浩荡以及水边的孤舟唤醒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不幸的遭遇,国家的沦落。(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四世同堂(节选)老舍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忽然听到太太或小顺儿的声音,他吓了一跳似的,从世界大势的阴云中跳回来;他知道中日的战争必定会使世界的地理与历史改观,可是摆在他面前的却是这一家老少的安全与吃穿。祖父已经七十多岁,不能再去出力挣钱。父亲挣钱有限,而且也是五十好几的人。母亲有病,禁不起惊慌。二爷的收入将将够他们夫妇俩花的,而老三还正在读书的时候。天下太平,他们都可以不愁吃穿,过一份无灾无难的日子。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小顺儿吓愣了,忙跑到祖母屋里去。祖母微弱的声音叫着:“老三!老三!”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晴,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坛社,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突然的都让给了敌人!“大哥!”老三叫了声。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牵了。“大哥!”“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走?上哪儿?”……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撒了嘴?”“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没了华北,还有北平?”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瑞宣叹了口气。“哼!你……我永远走不了!”“大哥,咱们一同走!”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地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脸上剥得光光的,看起来还很精神。他很会说话,遇到住户们打架摔嘴,他能一面挖苦,一面恫吓,而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小羊圈一带的人们都怕他的利口,而敬重他的好心。……“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铁啦?”“铁啦!”“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第四章,有删改)【注】1937年7月,在“七七事变”的第22天后,北平彻底沦陷。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平陷落后,瑞宣万分焦急,十分想要为国尽力,却陷入“尽孝”和“尽忠”的两难境地,终未成行。B.老二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却扬言要“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观念。C.文中多次提到了天气晴朗,强调了北平的自然环境的美好,是为了突显瑞宣等人对北平城的喜爱之情。D.文中画线句子突出了北平城底蕴深厚,北平人淳朴温和,其中也暗含着北平被敌人占领后的痛惜之感。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处使用反复手法,如“不能!不能!”加强了语势和情感,能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B.小说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形象特征。C.小说叙事讲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老三后来毅然走上革命道路的结局在文中早有多处伏笔。D.小说表现的是“宏大主题”,老舍对文章的叙事内容作了宏观化的处理,收到了艺术化的效果。8.老舍被称作语言大师,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9.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之一是感时忧国,这一时期作家目光更多地凝聚在国家命运和人民悲欢上。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6.C7.D8.①整体上通俗易懂,小说描绘市井生活,用语自然质朴。②富有地域特色。比如“将将”“轱辘石头”“叼住”“合算”“四大爷”等词语颇具京味。③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比如“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一句话刻画出了老三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一句刻画了瑞宣的矛盾心理。9.①关注现实,创作的背景是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彻底沦陷,写战争爆发之后的中国社会。②关注人民悲欢,小说写小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境况、弱小无力,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③关心国家命运,小说蕴含着作者鲜明的态度,作者笔下的小人物在国难之际表现出坚定的信念,作者以此传达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C.“是为了突显瑞宣等人对北平城的喜爱之情”理解不正确,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既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又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反映了北平沦陷后大家内心的惨淡。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D.“老舍对文章的叙事内容作了宏观化的处理”分析不当,小说表现的是宏大主题,但在文中作者透过小人物看战争,没有写战争的场面,而是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来反映主题,是微观化的处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特色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小说所展现的整体语言风格,如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典雅庄重等;还可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思考;如果是小说中人物语言还要注意考虑其个性化,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整体风格:小说描绘的是北平陷落大背景下的市井生活,他用质朴简练的语言摹写人生,勾画情节,表现内涵,传达思想。文中很多语句平实通俗,如“北平陷落了,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语言的地域特色:老舍成功地将‌北京方言融入小说中,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特色。比如“将将”“轱辘石头”“叼住”“合算”“四大爷”等词语颇具京味。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地方色彩,也使得人物对话更加贴近生活,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个性化特点:小说中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比如老三,他当时在上大学,是一个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年轻人,有勇敢尝试的拼搏精神,这也让他对于当时国家的现状激动,“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这样的语言能体现出老三的典型性格,表现他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而老大祁瑞宣需要担任起四世的生活压力与责任,深知自己对于祁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所以他的一举一动也必须经过细致的考虑,隐忍沉稳。“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这些内容刻画了瑞宣的矛盾心理。【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关注题干中的重点词语“感时忧国”“国家命运”“人民悲欢”,要从文本筛选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事件和情节进行分析。“感时忧国”,主要体现在小说的背景设定,“北平陷落了”“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小说的创作背景是七七事变之后北平彻底沦陷的中国社会,真实描摹了日寇蹄下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说明作者关注当时的社会背景,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悲欢,小说描写的人物,均是社会中的小人物。有面对北平陷落,“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的敢于反抗的老三,有面对在敌人脚底下是否作亡国奴,走与不走,需要考虑责任与困难的瑞宣,恨日本鬼子的李四爷等。小说写小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存境况、弱小无力,写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关心国家命运,作者笔下的小人物在国难之际表现出坚定信念,如老三的勇敢,“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瑞全面对“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的日子时,“他不能受!不能受!”的内心,人物的态度和选择,其实是作者的态度,作者以这些小人物在国难之际表现出坚定信念,传达的是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节选自《荀子·宥坐》)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人言作天子则得自尊崇,无所畏惧,朕则以为正合自守谦恭,常怀畏惧。昔舜诫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天高听卑,何得不畏?群公卿士,皆见瞻仰,何得不惧?以此思之,但知常谦常惧,犹恐不称天心及百姓意也。”魏征曰:“古人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惟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故《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陵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太宗曰:“(易》云,‘劳谦,君子有终,吉。’诚如卿言。”诏赐物二百段。(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愿陛下A守此B常谦常惧之道C日慎D一日E则宗社F永固G无倾H覆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顾,指回头,与《促织》中“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意思相同。B.被,指延及、广及,与成语“被发徒跣”中的“被”意思不同。C.矜,指骄傲、夸耀,与《老子》中“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思相同。D.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古人将其视为太平盛世。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看到有一只倾斜的器皿,于是向守庙人询问那是什么器皿。B.孔子让弟子往倾斜的空器皿里注水,注入一半器皿就端正了,注满后器皿却翻倒了。C.为了指出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喜好谦逊,魏征引用了《易经》中的话来告诫唐太宗。D.唐太宗为人处事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能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善于听取大臣们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2)己之才艺虽多,犹病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14.两则材料中孔子和唐太宗的观点分别是什么?魏征又有怎样的建议?【答案】10.CEG11.A12.C13.(1)勇气力量盖世,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用谦虚来保持它。(2)自己即使多才多艺,还是担心懂得太少,仍旧接近才艺少的人进一步求得更多的知识。14.①孔子的观点:用谦退来保持盈满。②唐太宗的观点:天子更应该谦逊恭谨,经常心怀畏惧。③魏征的建议:希望君主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国家则可太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宗庙社稷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陛下守……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故C处断开;“日慎一日”中前一个“日”作状语,“慎”是谓语动词,承前省略主语,结构完整,并且后面“则”是下一个句子的开始,故E处断开;“宗社永固”一句中,“宗社”作主语,“永固”是谓语,结构完整;后文“无倾覆矣”是承前省略主语“宗社”,故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一词多义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意思相同”错误。回头/只是。句意:孔子就回头对弟子说。/只是考虑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B.正确。延及、广及/披散、散开。句意:功劳惠及天下。/披散着头发,赤着脚。C.正确。都是指骄傲、夸耀。句意:你只要不骄傲。/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D.正确。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魏征引用了《易经》中的话来告诫唐太宗”错,由材料二第一段“又(易》曰:‘人道恶盈而好谦。’凡为天子,若惟自尊崇,不守谦恭者,在身倘有不是之事,谁肯犯颜谏奏?朕每思出一言,行一事,必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可知,是唐太宗自己提到《易经》中的话。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抚世”,治理社会;“守”,保持;“以”,用。(2)“虽”,即使;“病”,担心,忧虑;“益”,益处,好处。【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由材料一中子路的问题“敢问持满有道乎”以及孔子的回答“守之以谦”可知,孔子认为保持盈满,就要用谦虚的态度。由材料二中太宗对大臣的话“自守谦恭,常怀畏惧”“上畏皇天,下惧群臣”可知,唐太宗认为皇帝要谦虚,常怀敬畏之心。由材料二中魏征对唐太宗的劝谏“愿陛下守此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可知,魏征认为太宗如果做到坚持谦虚,有敬畏之心,就可以像尧舜一样把天下治理得太平。参考翻译:

材料一:

孔子参观鲁桓公的庙,看到那里有一只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守庙人说:“这大概是君主放在座位右边来警戒自己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不注水的时候就会倾斜,倒入一半水时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翻倒。”孔子就回头对弟子说:“注水吧!”弟子取了水注入到里面。注入一半的时候就端正了,注满后就翻倒了,空了就又恢复倾斜了。孔子因深有感慨而叹息说:“唉!哪有满了不翻倒的呢?”子路说:“我想问一下有保持盈满的方法吗?”孔子说:“聪明圣智,就要用笨拙来保持它;功劳惠及天下,就要用谦让来保持它;勇敢盖世,就要用怯懦来保持它;富有天下,就要用谦虚来保持它。这就是所谓的谦退并减损自己的方法啊。” 材料二: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人们说是天子就可以认为自己尊贵崇高,无所畏惧了,我却认为天子更应该自己保有谦逊恭谨之德,经常心怀畏惧。从前舜告诫禹说:‘你只要不骄傲,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能;你只要不自夸,天下就没有人和你争功。’而且《易经》上说:‘君子的准则是厌恶自满而喜欢谦逊。’凡是做了天子,如果只认为自己尊贵崇高,不保持谦逊恭谨的态度,倘若自己有做的不对的事情,谁还会冒犯尊颜向他提意见呢?我常常在想,帝王每讲一句话,每做一件事,必定要向上畏皇天,对下惧群臣。天帝虽高高在上,却能听到下面人世间的言语,而察知其善恶,怎能不畏惧天呢?公卿百官,都在下面注视着我,这怎能不让人畏惧呢?由此深思,帝王即使常怀谦逊恐惧之心,恐怕还是不能称上天之心和百姓之意啊。”魏征说:“古人讲:‘做事情无不有个开始,但很少有人能够坚持到结束。’希望陛下保持常谦常惧的准则,一天比一天更谨慎,那么宗庙社稷就会永远巩固,不会倾覆。唐尧、虞舜之世之所以天下太平,实际上就是用的这个方法。”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说:“《论语》说,‘有能力的人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知识丰富的人向知识匮乏的人请教,有学问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像空无所有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呢?”孔颖达回答说:“圣人实施教化,是希望人们谦逊退让。自己虽然有能力,却不骄傲自大,仍然向没有能力的人请教他不知道的事情。自己的才艺即使很多,还是担心认为自己懂得太少,仍然接近才艺寡少的人进一步求得更多的知识。自己虽然有知识,其外在表现却好像没有知识,自己虽然内心充实,其容貌却好像空虚无物。不只是平民百姓,帝王的德行,也应当如此。帝王内心蕴藏着神明,外表必须沉默,使人感到高深莫测,因此《周易》称‘要表现得蒙昧无知来自养正道,用韬晦来治理民众’。如果帝王身居最尊贵的高位,炫耀自己的聪明,凭借才能欺凌别人,掩饰过错,拒绝劝谏,那么上下之间的情感就会被隔断,君臣之间的原则就会被违背,自古以来国家灭亡,没有不是由于这个原因的。”太宗说:“《周易》说,‘勤劳谦逊,君子有好的结果,吉祥’。确实如你所说啊。”下诏赏赐孔颖达绢帛二百段。(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暗香姜夔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①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②。江国③,正寂寂,叹寄与路遥④,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注】①何逊:南朝梁诗人,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②瑶席:丰盛美好的宴席。③江国:指江南。④叹寄与路遥:借陆凯折梅赠友的典故,表达对伊人的无限怀念。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前五句描写词人昔日对梅吹笛以及与“玉人”不顾清冷寒瑟在月下摘梅的回忆。B.“但怪得”两句写竹林外梅花的幽香散入到宴席中,打扰了宴饮的兴致,表达了词人的埋怨之情。C.词的下阕选取“酒”这一意象,借酒浇愁,面对盈盈翠盏,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无法排遣。D.整首词以梅花为线索,看似咏梅而并非咏梅,非咏梅而又与梅密切相关,意境清空骚雅。16.张炎在《词源》中评价这首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的原因。【答案】15.B16.①虚实结合。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写盛景,是对往事的回忆,是虚写,“而今渐老”句是实写。②对比。把“不管清寒与攀摘”和“何逊而今渐老”,“长忆曾携手处”和“叹寄与路遥”进行今与昔、盛与衰的对比。③用典。“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句,化用南朝梁诗人何逊的典故;“叹寄与路遥”句,借用陆凯折梅赠友的典故。④情景交融。句句不离梅花,用梅花寄托忧国怀人情思。【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埋怨”的说法错误,虽然词人再难有当年的创作激情,但是令人惊异的是,竹林外稀疏的梅花,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词人稍感安慰。可见此句应包含欣喜、意外的心理感受。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体现在手法新奇,文字优美,笔致婉丽,赋予梅花以新意。(1)虚实结合。开篇至“不管清寒与攀摘”五句,从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是虚写。那时,作者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境界幽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何逊而今渐老”两句是实写,作者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词人通过回忆往昔的赏梅经历,抒发词人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2)对比“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过去同美人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如今提起笔来却难有佳句,昔日与佳人赏梅折梅雅趣与如今忘记词采与文笔的衰老之状形成对比;“长忆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当年携手共游,何等惬意;而今“叹寄与路遥”,想折梅投赠,却又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昔日携手赏游梅林的喜悦与如今折梅相送而不得的伤感形成对比。(3)用典“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根据注释①可知,这是用何逊的典故。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树彷徨终日。作者借此典故表达年华已逝,诗情锐减,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词笔了,抒发词人对时光逝去的感叹。“叹寄与路遥”,根据注释③可知,南朝时陆凯与范友善,自江南寄梅花与范晔。这是用陆凯与范晔的典故来寄托词人的相思情意: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4)情景交融“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美好的情景只在回忆之中;如今是“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竹林外梅花稀疏,只有冷香入瑶席;当年曾与玉人赏梅,如今“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此刻梅花被风吹落,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盛开?词人惋惜片片落梅,暗含不知何日重逢故人之意。词人句句不离梅花,借梅花怀人。梅花“片片吹尽”,“竹外疏花”不得见,“玉人”“攀摘”更无可能,盛景中寄寓个人身世飘零和昔盛今衰的慨叹,借梅花抒发了沉痛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不同方法写鸟叫,写鹘是先点鸟名,再写其惊飞,最后才写其叫声“________”;写鹳鹤则是先用比喻写其声音“________________”,然后交代是鹳鹤在叫。(2)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凄婉迷离。(3)古诗词中常常用“空”营造氛围,或写独守的孤寂,或写苍凉的环境,或写英雄的失意等,例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磔磔云霄间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③.沧海月明珠有泪④.蓝田日暖玉生烟⑤.空山新雨后⑥.天气晚来秋(示例二: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示例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示例四: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示例五: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示例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磔、沧、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学专家建议,应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力度,探索多元化社会投入模式,不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以降低人才流失率。除了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外,依托数字化技术整合医疗资源,为村卫生室搭建“远程诊疗”服务平台,也是有效发挥村卫生室作用的一条“捷径”,但医师协会理事潘萍认为这并非是易事。在政策支持下,各地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好“数字医疗”平台,打通基层医疗信息的交互壁垒,让基层医务人员连线专家不再遥不可及,有效促进专家的丰富经验“辐射”到乡村。此外,还应加快推进以“数字医疗”为核心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医疗服务。这样,打通医疗惠民通道才有可能实现。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条件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答案】18.依托数字化技术整合医疗资源,为村卫生室搭建“远程诊疗”服务平台,也是一条有效发挥村卫生室作用的“捷径”,但医师协会理事潘萍认为这并非易事。19.只有搭建好“数字医疗”平台,打通基层医疗信息的交互壁垒,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才有可能打通医疗惠民通道。【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有效发挥村卫生室作用的一条‘捷径’”多重定语语序不当,将数量词“一条”调到“有效”前面;第二处,“并非是”重复,改为“并非”或“并不是”。【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二段主要内容为“如何打通医疗惠民通道”,从本段中找出相关的措施或者方法,再用表示条件的关联词“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等串联句子即可。原文“各地应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好‘数字医疗’平台,打通基层医疗信息的交互壁垒,让基层医务人员连线专家不再遥不可及,有效促进专家的丰富经验‘辐射’到乡村”可知,打通医疗惠民通道需要搭建好“数字医疗”平台。原文“此外,还应加快推进以‘数字医疗’为核心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可知,打通惠民通道需要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故概括为:只有搭建好“数字医疗”平台,打通基层医疗信息的交互壁垒,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才有可能打通医疗惠民通道。(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云南剑川,只要提到姜来安,人们都(a),称呼她为①“女强人”。93岁的姜来安是一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人。说平凡,____A____,平日里热衷针线活,做些养鸡、种菜的农活。说不平凡,是因为这名党龄68年的老党员曾当选州人大代表、省党代表,亦是②“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的获得者。元宵节那天,记者登门拜访姜来安,在她居住的农家小院中,听她讲述她的人生经历。姜来安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1956年1月入党。在基层工作的近40年间,她设身处地为民着想。③“一人幸福,不能代表全村幸福;一家平安,并不等于全村平安。”姜来安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始终将关爱弱者、服务群众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哪怕全家人省吃俭用,____B____。姜来安和丈夫育有4个子女,她始终坚持④“做人与做事并重”,一直教育子女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凭良心,待人接物要诚实,对待工作要热心。____C____,4个子女各有成就,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如今,孩子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小家庭(b),大家庭和谐美好。20.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语言文字运用Ⅱ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关于相关引号的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序号①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准确地概括了老党员姜来安的个人能力和她深厚的群众基础。B.序号②处的“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三八红旗手”中间应该加一个顿号,表示并列。C.序号③处的引文不独立、引号表示部分引用,所以应该把引文内的句号调换到引号外面。D.序号④处的引号表示强调,着重突出老党员姜来安一直坚持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引起重视。【答案】20.a赞不绝口b其乐融融21.A是因为她与普通农家妇女一样B也要想方设法帮助有困难的人C在她的教育下/在她的影响下22.A【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力。根据语境“在云南剑川,只要提到姜来安”“人们称呼她为‘女强人’”可知,人们对姜来安极为称赞,可填写“赞不绝口”。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根据语境“大家庭和谐美好”可知,他们一家幸福美满和谐,强调他们和睦的氛围,可填写“其乐融融”。其乐融融:形容快乐和谐的景象,强调欢乐和睦的氛围。【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根据语境“平日里热衷针线活,做些养鸡、种菜的农活”可知,她和普通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以及后文“说不平凡,是因为……”,所填写语句可为:是因为她与普通农家妇女一样。根据语境“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始终将关爱弱者、服务群众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可知,她会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所填写语句可为:也要想方设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根据语境“她始终坚持‘做人与做事并重’,一直教育子女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凭良心,待人接物要诚实,对待工作要热心”以及后文子女都各有成就可知,家庭氛围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所填写语句可为:在她的教育下/在她的影响下。【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B.“中间应该加一个顿号”错误引号并列成分不加顿号。C.“所以应该把引文内的句号调换到引号外面”错误。属于完全引用,句号放在引号内。D.“序号④处的引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