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09T 1275-2024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_第1页
DB3209T 1275-2024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_第2页
DB3209T 1275-2024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_第3页
DB3209T 1275-2024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_第4页
DB3209T 1275-2024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209Constructionspecificationforcoastal(near)ze 6.4(近)零碳建筑系统 6.6(近)零碳生产系统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改革委员会、北京中科标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远景科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李克宁、吴祈诺、刘静、薛乾龙、孙浩、丁爽、罗子伟、王进强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建设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沿海(近)零碳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的建设GB/T11918.5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第5部分:低压岸电连接系统(LVSC系统)用插头座、船用连接器和船用输入插座的尺寸兼容性和GB17167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及使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GB24789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GB/T24915合同能源管理技术GB/T29456能源管理体系实施GB/T31088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管理GB/T32150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GB/T32151(所有部分)温室气体排放核算GB/T33567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GB/T33749工业企业水效对标GB/T34149合同节水管理技术GB/T34340燃煤烟气脱硝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技术GB/T34605燃煤烟气脱硫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技术GB/T34607钢铁烧结烟气脱硫除尘装备运行效果评价技术要求GB/T35626室外照明干扰光限制GB37483污水处理用旋转曝气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37485污水处理用潜水推流式搅拌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GB/T38692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技术GB/T38966可持续水管理评价GB/T39091工业余热梯级综合利用GB40879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GB/T40994智慧城市智慧多功能杆服务功能与运行管理规范GB/T51350近零能耗建筑技术GB/T51366建筑碳排放计算GB55015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DB32/T3751公共建筑能源审计DB32/T4549绿色港口评价指标3.13.2在具备某种设施或条件的环境中,所有实际使用该设施的对象在所有能够使用该设施的对象中的4建设原则b)切合实际,突出特色,从园区实际需求入手,因地制宜开展建设工作;5基本要求5.1园区的建设和运营应符合有关强制性标准要求。5.2近三年(含成立不足三年)未发生严重安全环保事故,完成国家或地方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碳5.3园区及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应符合国家和地方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不应使用国家列入淘5.5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纳入园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5.6建立园区能碳智慧管理平台,每年调查各类碳排放源的主体、类型、碳排放量等,明确园区年度a)(近)零碳能源系统;b)(近)零碳交通物流系统:包括园区边界范围内的交通系统和物流系统;d)(近)零碳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环保设施、供排水设施、照明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e)(近)零碳生产系统:包括园区内的全部生产过f)生态系统:包括园区边界范围内的全6.2(近)零碳能源系统6.2.1应制定和优化园区能源规划,提升在用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6.2.3推进园区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调节性电源转型,园区煤炭消费占比应低于52%6.2.4应优先考虑区域内(通常为本市范围内)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以海上风电为主的就近、就低汇通过园区能碳智慧管理平台统一管理发、用6.2.6建设电力生产、配送、使用和储能协调发展、集成互补的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以海上风电、消纳等设施设备的配备,调节园区内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6.2.7鼓励园区企业自建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电站,利用峰谷电价差和参与需求响应降低用电成本,减6.2.8缺乏充足绿色电力自发自用条件,或缺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建设条件的园区,应优先通过园区所在区域内的电力交易市场对绿色电力进行采购,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消纳。6.2.9应推进园区生物质能、光热能、地热能、空气热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的非电化利用。优先采用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具有生物质能可具有地热源可利用的园区,宜采用水源或地源热泵供6.3(近)零碳交通物流系统6.3.1优化园区综合交通系统规划,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和运输线路,重视园区各板块间公共交通的便捷度,推动园区不同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提高通行和物流运转效率。6.3.2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公路、航道、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全过程,6.3.3加快淘汰园区内老旧高能耗营运车辆、船舶、港作机械、施工机械等,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动力条件的园区可加大对氢能和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6.3.4在园区内设置新能源车辆停车位与充电桩,推进加注(气)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及光储充一6.3.5引导和督促船舶靠港后按规定使用岸电,提高港口岸电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用电量。对于靠港使岸电设施升级改造。在园区辖区港口建设智能岸电设施,并通6.3.7完善园区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微循环公交等公共交通基础设6.3.9规划建设相对独立、完整的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行道等园区慢行系统,积极宣传倡导利用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共交通等绿色低碳出行方式。6.3.10大力发展园区共享交通,推动汽车、自行车等租赁业网络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6.4(近)零碳建筑系统6.4.1新建建筑选址应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环境因素,优化空间布局,充分利用有利自然条件,营建有利的区域生态条件,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严格控制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合理配置办公用房资6.4.2加强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大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园区装配式建筑占同期6.4.3采用绿色建造方式,优先选用可循环材料、可再利用材料及利废建材、绿色低碳建材等。部新建建筑按照GB/T51350的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要求持续改进。6.4.5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建筑屋顶和外墙进行保温、隔热改造,更新建筑门窗,提高建筑外6.4.6提升既有建筑用能效率。推进空调系统节能改造,运用自然冷源、新风热回收等技术合理设置6.4.7充分利用建筑屋顶、玻璃幕墙、车棚顶面等适宜场地空间,安装高效光伏发电设6.4.8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提高建筑终端电气6.4.9推广可再生能源使用,加强太阳能热水、太阳能和生物质能供暖、地(水)源热泵空调等技术6.4.11园区应对各建筑物内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进行在线监测与分析,按照GB/T51366及相关标准要求,开展建筑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记录6.5(近)零碳基础设施系统以上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设施及产品,并参照GB/T3装备评价工作。按照GB/T34340、GB/T34605、级及以上的水污染治理设备设施及产品,并参照GB/T38220开展高效能水污染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鼓励园区建设污水处理绿色低推动园区内钢铁、建材、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废水的分类收集和分质处理,鼓励推动园区内固体废弃物的分类收宜对园区内危险废物暂存区域实现在线温度监控和视频监控全覆盖,通过园区能碳智慧管理水处理、固废处置等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组织开展运营服务应建立园区环境监控系统,对园区内重点企业厂界及周边敏感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在线监应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园区用水管理制度,控制园区用水总量,统筹规划和优化水循环基础设施,应采用国家或地方鼓励发展的高效节水设备和技术,降低用水能建设工业用水重复利用和中水回用设施,实行水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废水集中处理回用,根雨水排水系统应与污水、废水排水系统分离。园区内公共照明宜采用分区集中控制,照明设施全部使用节能型光源或太阳能照明,照明设园区内的景观照明应采用节能型设备、设施和产品,宜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地热应对园区内照明设施的能耗和碳排放进行在线监测,并将相关数据记录上传至园区能碳管控优化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能耗监测和指标统筹,提高园区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水平。建立数据中心能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推动既有新型基础设施低碳6.6(近)零碳生产系统6.6.2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应符合相应6.6.6企业应按照GB/T15316定期开展节能监促进园区企业的节能改造和绿色低碳转型。宜参照GB/T40016.6.13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宜避免或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避免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高的物料的使用,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和温室气体排放应符合国家有6.6.15企业应按照国家及相关行业标准要求6.6.18企业应按照GB/T36132及相关行业标准要求建设或改造绿色工厂,宜参照GB/T33636.6.19企业应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6.6.21纳入国家环境信息披露管理规定的披露主体应按要求披露企业环境信息,未纳入的披露主体6.7生态系统6.7.1在园区开发建设过程中,优先保护和修复自然植被、自然林地、湿地等原有自然生态景观,保6.7.2采用建筑屋顶和墙面、道路两侧、天桥等公共空间,开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树围绿化、护6.7.3鼓励园区开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实践,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壤碳储存能力来增加碳汇。7.1.1成立跨部门协同的园区(近)零碳建设管理团队,加强对园区(近)零碳建设的工作指导、政协调解决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园区(近)零碳建设管理团队的职责包括但不限工作机构和人员配备,细化任务分工,推动各项建设任务c)定期公布园区建设进展情况,加强对建f)加强(近)零碳发展的宣传、交流和7.1.2应建立园区级碳排放管理体系,明确7.1.4园区应定期宣传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及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等,促进企业对用,提升园区品牌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低7.1.7园区应积极推进绿色采购,鼓励企业优先根据政府采购清单,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7.2智慧化管理7.2.1推进园区级的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升级及配套管网建设,实现园区所有设施自动站点、在线监7.2.2通过园区能碳智慧管理平台对园区内所有关键排放主体的能耗与碳排放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处7.2.3集中园区内各企业的危险废物产生、暂存、转移、资源化利用、安全处理和委托处置等信息,化简化低环境风险单位管理要求,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7.2.4通过园区能碳智慧管理平台的应急管理模块处置与本园区相关的自然灾害、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对过程信息进行数字化7.3.1按照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行业准入条件和园区项目准入标准实行低碳化招商,推进7.3.2制定具有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准入标准,宜制定严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产业能耗准入制7.3.3以有利于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设立(近)零碳项目准入清单。对拟7.3.4完善园区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将能效指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