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9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2023·重庆沙坪坝区高二期中)公元前后,“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存在着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两个强有力的大国”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武力征服 宗教传播经贸交流 官方往来2.(2023·河南新乡高二期中)唐朝时,胡商遍布长安东西二市;北宋首都东京城的商业空间较长安大为扩展,而胡商的身影却大为减少。这一变化折射出()商品经济规模萎缩 传统陆上商路受阻市坊分离制度解体 外交政策趋向保守3.(2023·广东韶关高二测试)17世纪,晋商开辟了从福建武夷山向北出发,穿过蒙古地带,经由西伯利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万里茶道。茶道沿线的码头、镖局、客栈、饭庄、货场、会馆、票号等蓬勃发展。这说明,万里茶道的开通()导致了晋商对万里茶道的垄断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推动了跨国贸易产业链的发展见证了与俄国友好交往的历史4.(2023·河南天一高二测试)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荒漠中,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占有非比寻常之位,这里出土了西夏时期《番汉合时掌中珠》、彩绘双头佛和元代纸币等文物。这一遗址可用来说明我国()宋代朝廷重视北方边疆贸易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壮举成吉思汗征服西夏王朝史实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繁荣5.(2024·江苏南通一模)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的途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佛教遗物。其中,在巴蜀地区的乐山、彭山一带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而这些造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尚未发现。这一研究成果可以用来说明()西南商路便利文化交流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佛教在东汉盛行于四川北方佛教渐趋本土化6.(2023·广西北海高二下期末)两汉时期,通过西南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的杂技有罗马人的吞刀、种瓜、植树、屠人、杀马之类,以及缅甸人的竿技和印度人的弄蛇等。中国的艺人从中学到了许多新鲜东西,增添了不少新的表演节目,“鱼龙曼延”大型幻术表演,便是一个例子。这反映了当时()边境贸易频繁 文化交流互鉴民族关系和谐 艺人技艺高超7.(2023·广东肇庆高二下期末)骆驼作为土贡、商品以及战利品源源不断地进入唐朝境内,回鹘、吐蕃、突骑施都向唐朝贡献过骆驼。骆驼由牧监管理,每个驼群牧长负责管理70头骆驼,政府和私人都雇佣了大量驯驼人和赶驼人。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海上丝绸之路还没有开通骆驼是唐朝重要的肉食来源唐朝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唐朝官方垄断骆驼相关贸易8.(2023·广东东莞高二期末)蚕丝和丝绸传入西域后,该地区把丝绸纺织和原来的毛、麻纺织结合起来,生产出质地优良的纺织品,并传入内地。新罗的朝霞绸染色技术比较突出,它传播到中国东北,对契丹朝霞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宋元以降,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这体现了()中国丝绸文化不断外传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回流欧亚大陆商路众多9.(2024·浙江A9协作体暑期联考)辽代墓葬出土的器物上常出现一些使用联珠纹的纹饰,这种纹饰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常用的样式,这些西方纹饰通过漠北草原进入辽国腹地,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又将其不断地发展、创新,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据此可知()少数民族汉化趋势愈发明显辽代政府大力支持外交活动丝绸之路利于中外文化交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10.(2023·河南郑州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从出现伊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作者意在强调丝绸之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促进东西方科技的交流带来社会制度文化碰撞加强亚欧之间文明联系11.(2023·山东名校联盟高二质检)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前往西域,在此基础上,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商业通道——丝绸之路,得以开拓。汉王朝在派遣使节通往西域时,赠礼一般都很丰厚。汉使所需食物及牛马等,全部用币帛购买,并不采取无偿征派的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汉朝()与西域各国实行朝贡贸易经营西域重在政治目的生产力水平远高于西域经济繁荣国家财政充盈12.(2024·湖南衡阳三校联考)公元7—10世纪,途经中国新疆的商路主要有三条:南路主要通往天竺(印度)等国,中路由疏勒经波斯(伊朗)通往地中海沿岸,北路“自庭州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通向里海沿岸。这些商路()扩大了中华文化圈范围因蒙古西征而被迫中断主要由阿拉伯帝国开辟是亚欧贸易的重要纽带13.(2023·广东云浮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丝路贸易的主要商品丝绸、茶叶都出自中原,丝路沿线都是干旱、半干旱的游牧区,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材。因此,茶叶在丝路沿线的需求是刚性的,价格稳定。如果说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那么茶叶则是需求弹性极小的商品。”该学者意在强调()丝路商品组合提升了贸易稳定性地理环境阻碍了丝路贸易的扩大丝绸之路促进中原生活方式传播丝路贸易助推游牧民族汉化进程14.(2023·广东珠海高二期末)“丝绸之路”以丝绸贸易而得名。北京大学荣新江教授提出了“丝绸之路也是一条‘写本之路’”的论断。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又称抄本。这些写本文献的存在()重现了丝路贸易的兴盛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变迁得益于纸张的发明普及可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二、非选择题:共13分。15.(2024·江西名校高三测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古代丝绸之路上下三千年,陆海五道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东及东北亚,南至东南亚、南亚,西贯中亚、西亚、东欧,远达西欧、东北非海岸,几乎是古代整个文明世界,沟通古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这四大文明以及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三大文化圈。古代丝绸之路主要是商贸物资流通的通道,物物交换、货物交易是主要形式,既有民间商人交易,也有宗藩之间的朝贡贸易;既有威尼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元朝“斡脱”商人等这样的地跨亚欧的国际商团,也有宋元沿海舶商、明朝郑和船队等这样的远航商贸船队。通过出口、过境、转口等商贸交易方式,丝绸、瓷器、茶叶等为大宗的中国特色物产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西域、南洋等地的香药、珠宝奇珍等域外物产,作为“舶货”大量进口。同时,古代丝绸之路也是东西方或中外人文交流互鉴的桥梁,人员往来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等的交流和传播相随而至,不仅为各自的本土文化增添了新鲜血液和生机活力,而且也促进了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国际文化多元化。——摘编自鲍志成《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概论》(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作用。(9分) 参考答案1.C[根据材料“公元前后……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存在着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欧亚大陆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指的是中国汉朝和罗马帝国,汉朝与罗马帝国的联系方式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经济贸易往来,C项正确;双方没有军事接触,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宗教传播,客观上有思想的交流,但非主要联系方式,排除B项;官方往来,非主要联系方式,只是小范围的接触,排除D项。故选C项。]2.B[据材料可知,唐朝时,长安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也是国际大都市,因而有大量胡商;北宋时,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交往范围较唐朝有所发展,胡商多聚居于泉州、广州等海港城市,故选B项。“商业空间较长安大为扩展”说明商品经济规模扩大,而非萎缩,排除A项;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坊分离制度逐步解体,国内商业进一步繁荣,不能解释胡商数量减少,排除C项;宋代海外贸易外交的情况盛况空前,继承唐朝的出使传统,继续与西方保持友好平等的关系,“保守”说法错误,排除D项。]3.C4.D[“河西走廊通往漠北……枢纽”说明黑城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经之路和交通枢纽,而从漠北草原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番汉合时掌中珠》……文物”说明此地曾是一个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即这一遗址可用来说明我国古代“草原丝绸之路”繁荣,故选D项。]5.A[据材料“在成都至昆明出缅甸达印度的途中”并结合所学可知,此路线是西南丝绸之路;再据材料“有着东汉时期的佛教造像,印度风格较浓厚”,可得商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文化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以后,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只涉及四川部分地区出现佛教遗物,不能据此得出佛教盛行于四川,C项以偏概全,排除;材料提及的是佛教在西南地区(南方)的传播概况,且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主要是在唐朝时期完成的,排除D项。]6.B[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汉时期,许多外国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结合丝绸之路的史实可知这反映了文化交流互鉴,故选B项;材料强调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大量外国的文化技艺传入中国,并非边境贸易频繁,排除A项;材料并无关于民族关系的信息,强调的是中外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并无技艺对比的信息,不能得出“技艺高超”的结论,排除D项。]7.C[据材料可知,骆驼通过朝贡贸易、商品交易等源源不断进入唐朝境内,且骆驼作为“沙漠之舟”有承担陆上运输的作用,且国家重视骆驼的饲养和管理,侧面体现了当时中原与西域往来频繁,也表明唐朝发展对外贸易需要骆驼,故选C项。]8.C[据材料“并传入内地”“它传播到中国东北”“西方丝绸多从海路来到中国”可知中国养蚕缫丝技术传到外地,这些地区进行改良后的丝织品又重新传回了中国,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化回流,而不是外传,排除A项;“新罗”不属于西方的范畴,排除B项;海外丝织品回流到中国主要以丝绸之路为主要通道,所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商路中的商品,而不是商路本身,排除D项。]9.C[据题干可知,联珠纹的纹饰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常用的样式,通过漠北草原进入辽国,成为其墓葬出土器物的常见纹饰,据此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故选C项。]10.A[据材料“亚欧文明……相互融合”可知,该学者认为丝绸之路加强了沿途的亚欧文明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故选A项;B、C、D三项仅是材料的一层意思,不能完整解释材料,排除。]11.B[据材料可知,汉代对西域地区的国家赠礼丰厚,不采取有偿征派的做法,体现出其不以经济掠夺为目的,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在于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即使在打败匈奴之后,维护西域地区的政治稳定也是汉朝经营西域的主要目的,故选B项。]12.D[据材料可知,中国新疆地理位置特殊,南、中、北三条商路连通着亚欧两洲,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中华文化圈”不合题意,中华文化圈包括中国、越南、日本、朝鲜、韩国、东南亚部分地区,未经新疆向西扩展,排除A项;蒙古西征发生于公元13世纪,且这些商路并未因西征而中断,反而因西征变得更加畅通,排除B项;“主要由”不合史实,材料提及的商路即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贯通了丝绸之路,排除C项。]13.A[据材料可知,丝路贸易中茶叶的需求是“刚性的,价格稳定”,丝绸是“需求弹性高的商品”,这一组合适应了丝路沿线地区的不同需求,利于贸易的稳定,故选A项;“地理环境阻碍了”不合题意,与材料“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材”相悖,排除B项;“中原生活方式传播”不合史实,与材料中“茶是牧民不可或缺的食材”,即喝茶是牧民的生活方式相悖,排除C项;“游牧民族汉化进程”不合史实,历史上并非所有游牧民族都希望实现汉化,排除D项。]14.D[丝绸之路也是“写本之路”,而写本是指书写在简牍、纸张等载体上的文献,这些文献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交流,可以作为中西交往的凭证,故选D项;文献只是记载,不一定能够完全再现丝路贸易的兴盛,排除A项;写本文献本身是否具有书法价值尚不能确认,材料未体现长时段的动态变化,不一定能够体现出书法艺术的变迁,排除B项;简牍与纸张无关,排除C项。]15.(1)特征:持续时间长;联通范围广(联通古代文明区);主要是商贸物资流通通道;东西方人文交流互鉴的桥梁。(2)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作用:传播了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产生了中国化佛教的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