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1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2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3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4页
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新高考语文备考复习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断句方法

1.掌握大意,高屋建甑

2,抓住标志,沿波讨源

⑴虚词标志法:

句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

向使、虽…

句中虚词:于、以、而、者……

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与(欤)...

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

顿语气词,等等。

(2)实词标志载:

①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

②一般动词作标志

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

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宾语。

③人名、物名作标志。

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

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

⑶修辞标志法:

①以“顶真”确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

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

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②以“排偶”确定句读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③以“反聂”确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

方法。

⑷句式结构标志法:

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

断句的切入点。

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

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

等。

二、文言文翻译方法

突破点一I文言文翻译“4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时,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只有步步落到

实处,才能翻译精准、稳拿高分。翻译时可采用以下4步:

1.审读画线语句,定采分点。通读所给文言语句根据三大采分点的要求圈定

出重点实词、关键虚词和文言句式。

2.以词为单位,切分语句。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往往要翻泽成现代汉语的双音

词,这是切分时要特别注意的。另外,一些专有名词不能随意切分。

3.依切分内容,译准词语。翻译时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确实需要意译的,

要仔细揣摩,避免误解。词语翻译是关键点,也是采分点,不得遗漏重要实词。

4.依语法习惯,连缀成句。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语序,将句中词语逐一

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级成句。译好后要做检查,保证句意通顺C

突破点二I文言文翻译“6字诀”

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变

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⑴在现代汉语中仍

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

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

可以保留不译;(2)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

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保留不译。

2.换

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在翻译文言语句时,替

换法的运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1)有些文言词语应换成现代词语,有些单音节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独立使

用应以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例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可译为“我曾经整天地

思考〃,其中〃思〃就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思考〃替换了。

(2)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可译为“把

守住函谷关,让诸侯进来〃,其中的“距〃就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

(3)古今异义词和偏义复词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沛公居山东时〃可

译为“沛公居住在靖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就换成了“蜡山以东〃。

(4)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例如严吾从而师之”可译

为〃我跟从他以他为师〃,〃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师〃。

(5)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也〃为判断句,应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3删

“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语句中有些词,如句首语

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

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翻译时需要删去。

4.补

"补”'增补〃,就是补充省略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1)省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是〃(公)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

谢)

(2)省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是“将军战(于)

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

南作战〃。

(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判断句,应

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5.调

“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以下几种情

况可以使用调序法:

⑴主谓倒装句

例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应译为〃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⑵宾语前置句

例如:"大王来何操〃可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

⑶定语后置句

例如: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可译为〃大凡长安城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

卖果的富豪人〃。

⑷状语后置句例如:“为国以礼”可译为〃用礼来治理国家”

6.变

〃变〃是为了让翻译后的语句变得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

还要力求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风格。具体而言,应注意三个方面:

(1)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

体即可。例如:"何故怀瑾握瑜〃可译为: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高洁的美好的志

向节操。

(2)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借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

(3)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

来就可以了。

突破点三I文言文翻译“3大赋分点”

【文言翻译赋分点】

a.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

b.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c.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

系)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

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

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若有省

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

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实词虚词,随文释义,

敏化语感,因句而异。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尽量直译,

字字落实;直译不通,再思意译;句子流畅,查无语病,再行搁笔。

(三)文言文归纳要点概括文意

L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

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

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

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

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

答案。

2、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阅读是基础。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

的问题思考:

(1)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一些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

(3)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

(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

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

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

高屋建甑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

3、抓中心句、找关键句。

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

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

《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

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

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

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分

析的方法可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按地点的转移归纳,可按时空结合归纳,可按

材料性质或类别归纳。这些方法视具体的文章而定。

4、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

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的正确与否。要

注意细节中是否存在着诸如人物的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事件杂糅、层次

混乱、强加因果、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

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常见错误。

5、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

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6、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

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

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

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

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必备知识

【备考知识一•实词】

(一)五类常考实词

L通假字(复习金太阳常记常看小分册p45〃常见通假字释义84例)

2.一词多义:包含120个实词及其他常考高频实词(具体见金太阳常记常看小

分册,早读卡,120个实词小故事学案)

一词多义的产生:

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

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

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

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120个文言实词】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3.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

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同意扩大、诃意缩小、诃意转移、诃

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金太阳常记常看小分册p40〃常见古今异义词98

例)

4.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

语素上,另外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出入〃,翻译的时候词义偏在〃入

5.常见双音节词(金太阳常记常看小分册p47〃常见双音节词100例)

6.词类活用: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

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

的意义。

(1)名词的活用

a.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谒于邑人”中“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的意思。

b.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军”是名词作动词,“驻扎、驻军”的意思。

c.名词的使动用法:“既东封郑”中“封”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

境”的意思。

d.名词的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中“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把……作为

边境”的意思。

(2)动词的活用

a.动词活用为名词:“盖失强援”中“援”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援助者”的意

思。

b.动词的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中“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活”

c.动词的为动用法:”等死,死国可乎”中“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

死”的意思。

(3)形容词的活用:

a.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美具,二难并”中“美”和“难”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美

好的事物”和“难得的贤主和嘉宾”。

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中“明”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的意思。

c.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变绿”的意思。

d.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美”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认为……美丽”的意思。

(4)数词的活用:

a.数词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中“一”为数词活用为名词,“一匹狼”

的意思。

b.数词活用为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贰”为数词活用为动词,

“从属二主”的意思。

c.数词活用为形容词:“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中“一”为数词活用为

形容词,“全、满”的意思。

7.补充高频词汇

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二人称(之

其彼渠厥)

b.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c.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d.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藩篱、失路、秋毫、金城千里、丹青、桑梓、

万钟、丝竹、朱门、三尺、有事、会猎、一

【规律总结】

一、文言实词“推断7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

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推知字的意义。如“天〃与五谷有关,

"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且有关,"系"与捆绑有关,丝〃与丝织晶有关。

2.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文言

实词的含义。

联想推断法

3很多.遍的意义都能在所学课文中找到印证。因此,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所学实

词的含义,排断试题中的实词含义。

4.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也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断

词义握供了依据。主语、宾语一般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

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5.语境推断法

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实词的含义,这是最主的推断方法。

6.结构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

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

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7.通假推断法

当到一个句了•中某字的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便可以从通假字角度考。然后

根据通字与本字大多音同音近、字形也相近的特点推知本字(

【备考知识二•虚词】

一.常见文言虚词18个。(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的词。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象声词、代词七类。

18个文言虚词为: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贝I」、而、且、

乃、之、乎、者、也。(具体释义见金太阳考案P130)

二、文言虚词〃推断7法〃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因此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

利用文意解题。

2.语法推断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句子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

语的词性和用法。

3.标志推断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

示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

4.句位推断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今者项庄

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其李将军之谓也);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秦王恐其破壁);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

表期望、祈使语气(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对称推断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

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赤壁赋》)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并列的连词,

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并列的连词。

6.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一句的大意是“堆积上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

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7.词性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及其所之既

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两句,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

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通过词性即可推断二者不一样。

【备考知识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伊I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

《师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

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

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乂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

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表被动。

例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

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这

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

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三)省略句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

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日:'(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日:

'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

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电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夫战,

勇也气。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

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

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如:1.“赐之(以)彘肩。”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

战(于)河北。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1.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

等否定词表示。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2.忌不自信.3.古之人不余欺

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

动词的前面。

如: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3)介词宾语提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如:1.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

状语来理解。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

4.主语后置(主谓倒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