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克和千克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质量单位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理解质量单位和运用其进行物体质量的估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课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所学重量概念的巩固,也为后续学习吨、毫克等更高级或更低级单位打下坚实基础。
(1)作用与地位
本节课内容处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计量单位的学习阶段,是学生从具体操作到抽象理解的重要转折点。《克和千克》这一章节通过具体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质量单位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量化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物体质量的估测;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克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能够运用克和千克对常见物体进行质量的估测;
-熟练进行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量化思维和合作意识;
-借助教具和生活实例,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运用克和千克对物体质量进行估测。
(2)教学难点
-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并能够灵活进行克与千克的换算;
-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质量问题。
四、说教法
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课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突出我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
1.启发法
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我会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如何称量物体,那么我们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回顾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亮点:在启发过程中,我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回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问答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检验学生对克和千克概念的理解。例如,在介绍1千克等于1000克时,我会提问:“如果我有1000克苹果,那它等于多少千克?”通过这种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亮点:我的问答法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单一答案的机械回应。
3.实践活动法
我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使用天平和秤来称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克和千克的实际意义。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增强对质量单位的直观感知。
亮点:实践活动的设计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他们感兴趣的物品进行称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对比教学法
亮点:在对比教学中,我会创造性地使用不同颜色和符号来区分克和千克,使板书清晰、有层次,便于学生记忆。
5.小组合作法
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如何使用克和千克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小组间进行分享。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亮点:在小组合作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倾听,学会从同伴那里获取信息,提高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说学法
在制定学法时,我首先分析了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小学生在这个阶段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以下是针对学生特点设计的学习方法:
1.阅读法
学生通过预习教材,初步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细读教材中的关键信息,如单位换算、物体质量的估测方法等,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亮点: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标注疑问,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和问题意识。
2.练习法
-亮点:练习题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还包含了开放性问题和实际情境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游戏法
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我设计了一些数学游戏,如“质量猜猜看”、“克与千克的接力赛”等,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质量单位,提高他们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亮点:游戏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竞争和合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运用。
4.生活联系法
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质量单位使用,如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识、超市的秤重等,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亮点:通过生活联系法,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5.小组讨论法
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中的难点和问题,通过同伴互助,共同解决问题。
-亮点:小组讨论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克和千克》一课的详细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苹果、书包、饮料瓶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物体的重量。
-提问:“我们之前学习了如何称量物体,那么我们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重量呢?”
-通过学生回答,自然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克和千克。
2.基本概念学习(10分钟)
-通过PPT展示,介绍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解释1千克等于1000克的关系。
-利用实物展示,如1千克的大米和1000克的糖果,让学生直观感受两者之间的关系。
-配合板书,清晰展示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3.实践活动(10分钟)
-将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天平和一些物体,如书本、文具等。
-学生通过实践称量,体验克和千克的使用,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疑问。
4.知识应用(10分钟)
-设计一些应用题,如“小明买了500克的苹果,如果他想买1千克的苹果,需要再买多少?”
-让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指出正确和错误的地方,并解释原因。
5.小组讨论与分享(10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学习中的收获和遇到的困难。
-每个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
6.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克与千克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布置作业,包括基础练习和开放性问题,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和千克,并记录下来。
七、我为什么要这样设置此课
我之所以这样设置《克和千克》这一课的教学,是基于以下几个亮点和考虑:
1.生活化教学
我将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样的设置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亲近感和实用性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亮点:生活化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2.实践性学习
我强调实践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亲自操作天平和秤,进行物体的称量。这种实践性学习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亮点:实践活动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提高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小组合作与交流
-亮点: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4.多元化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启发法、问答法、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银行行内培训课程
- 培训师自我评价
- 陕西省扶风县扶风高中2024-2025学年度高二物理上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 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题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南湖初级中学八年级(上)第一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T-YNRZ 024-2024 黑老虎种植技术规程
-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联盟校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出版社
- Windows Server网络管理项目教程(Windows Server 2022)(微课版)4.4 任务3 资源记录
- 语法填空专题复习练习及答案
- 粉尘爆炸风险评估记录-危险源辨识与评价表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天津
- 余华读书分享+名著导读《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 烟花爆竹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防控培训
- 《读书的重要性》课件
-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
- 混凝土采购组织供应、运输、售后服务方案
- 《心房颤动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
- KROHNE 质量流量计产品介绍2022
- 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文化差异
- 立法学 第五版 课件 第1-8章 绪论-立法准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