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_第1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_第2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_第3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_第4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教师用书考点2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二十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3.发端: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4.形成: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5.影响(1)促进农业的发展。(2)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轻巧识记]两段法认识“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作用1.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巩固了封建统治。2.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压抑了社会经济活动,妨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成长,导致中国远远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二、工商业的管理1.秦王朝统一+++度量衡---,对经济生活进行相当全面和具体的控制。2.汉武帝时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的制度。3.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三、“海禁”政策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沿革①明王朝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朝贡---”贸易体制②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③短暂的“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仍然禁止民间贸易往来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比较辨析]正确理解“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四、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2.产生标志: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3.发展表现:清代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除纺织业外,制瓷业、冶铜业、造纸业等也出现新的生产关系。4.缓慢原因:明清政府压抑工商业和+++闭关锁国---政策。5.发展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甚至中断。[思维导图]资本主义萌芽[通史链接]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经济因素产生,预示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统治者极力加强专制统治,压制了新经济的成长,使中国在近代落伍于世界,思想领域内出现了反映社会需要的反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的早期启蒙思想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闭关锁国文化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答题术语]——————————————————————————————1.重农抑商的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3.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项经济政策,对于保护农业生产、抑制富商大贾势力,以及维持社会相对稳定,起过积极作用。但是,封建社会后期,它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4.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5.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相反,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表明,封建生产关系已开始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考向预测:“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材料反映了()A.汉高祖开始实行盐铁官营 B.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C.汉高祖废除秦朝经济政策 D.抑商导致汉代物价飞涨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盐铁官营”,故A项错误;汉代因势调整商业政策与材料中“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不等于废除秦朝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材料中“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表明投机导致物价飞涨,对此“高祖乃令”抑商,故D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其后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且每一王朝“抑商”措施不同、程度不同。属于较冷考点,海禁政策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全国卷高考对此颇为关注,如2014年全国卷Ⅰ的第27题等,对这一部分内容,在高三复习时也应该注意适当把握。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比较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不同点实施时期战国时期开始实行,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目的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内容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后来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相同点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主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史料一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史料二《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地区时间工程类别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后中唐以后灌溉982923938(1)概括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有利于汉代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提示:条件:密集的水利工程分布,农业灌溉水平高;关中地区开发早,自然环境利于发展农业;汉代都城在长安,政治中心的经济需求;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应用,例如耦犁、代田法等。(2)史料二长江南北灌溉工程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中唐以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1)史料一反映了汉代关中地区水利工程状况。解读图片信息时,注意从图中提取关键信息,如该图中郑国渠、白渠等。(2)史料二反映出长江以南地区中唐以后灌溉工程数量增长迅速。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过程(1)秦汉时期:我国江南地区人口稀少,南方经济不发达。(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和生产技术南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安史之乱至五代十国时期:继续南移。(4)北宋靖康之变至南宋:完成南移。2.影响(1)对城市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人口的迁移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3)对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017·全国卷Ⅲ·26)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选AA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B错: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错: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是否遭到破坏。D错: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2.(2013·全国卷Ⅱ·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析:选D宋代分化了丞相和地方的行政权力,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由此可知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宋代私有制的发展,未涉及到流民问题,B项可以排除。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由此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更为明显,故C项说法错误。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象日益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体现了自耕小农衰退,而地主经济日益发展。3.(2014·全国卷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选A本题关键时间信息是“实施海禁前”,且材料显示“市井贸易”中“外国银钱”很多,说明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赚钱”较多,处于优势地位。B项“资本市场”与D项“冲击清廷统治”均与史实不符;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以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为标志的,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A项。(2015·海南卷·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