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1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2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3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4页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评分一、(27分)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溯源(suò)通衢(qú)窘态毕露(lù)松驰淬炼如履薄冰B.踱步(duó)佣金(yōng)蒙蒙细雨(méng)座落夯实排涝泄洪C.罹难(lí)诨名(hùn)痛剧创深(chuāng)制伏邋遢衣衫褴褛D.复辟(pì)脱坯(pī)沉疴积弊(kē)布署咬啮兵荒马乱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三年前焦裕禄倡导____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已经变成了现实。②因为米考伯夫妇的一些亲戚朋友,已经出面来帮助他们____难关了,因而他们在监狱里的生活反倒比在外面时更舒服些。③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____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④回望疫情____之初,迅速上升的数字令人揪心,正常生产生活骤然“停摆”。⑤现在我懂得米考伯太太的意思了,就求她尽管____我,做什么都行。A.制订度过侦察爆发支使B.制定度过侦查爆发指使C.制订渡过侦察暴发支使D.制定渡过侦查暴发指使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也许是由于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寒噤。②疫情,以一种残酷的方式,分外真切地警示我们:人类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③艰难困苦,相濡以沫。全国人民心手相牵,亿万颗心同频共振,中国力量如钢似铁、坚不可摧。④这次把那股反动民团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案叫绝,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⑤米考伯太太也同样宁折不屈。我曾见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⑥每隔半小时镇上便响起同一乐曲的欢快和弦,一到正午更是蔚为壮观,所有时钟分秒不差地同时奏响整曲华尔兹,A.③④⑥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③⑥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有相同的一项是()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知止而后有定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B.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②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③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C.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D.①故攻异国以利其国②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③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5.下列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自见者不明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当察乱何自起D.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朝闻道,夕死可矣②其坚不能自举也③与越人水战④譬如平地⑤在明明德⑥先齐其家⑦其未兆易谋⑧我树之成而实五石⑨见贤思齐焉⑩故亏父而自利A.①③/②④⑤/⑥⑧/⑦⑩/⑨B.①④⑤/②③/⑥⑧/⑦⑨/⑩C.①③/②⑨/④⑤/⑥⑩/⑦⑧D.①④⑤/②③/⑥⑩/⑦⑧/⑨7.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③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④当察乱何自起⑤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⑥为之于未有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⑧以盛水浆⑨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⑩请买其方百金⑪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⑫自贼者也A.①②④⑩/③⑥⑦/⑤⑪/⑧/⑨⑩B.①①/②③④⑥/⑤⑦⑫/⑧⑩/⑨C.①③⑪/②⑥⑦/④⑤/⑧⑩/⑨⑫D.①①/②③⑥⑦/④⑤⑫/⑧⑩/⑨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是历代儒家学子首要研学之书。B.孟子首倡“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是非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羞恶之心,智之端”。C.“大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穷理、正心、修已、治人等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等的“小学”相对。D.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墨家在先素时与儒家并称“显学”。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材料一:在人类文化中,道德(善)与审美(美)分属不同的领域。然而,人类内在的对真善美统一的渴望,总是希冀在提升道德人格的同时满足审美需求。那么,道德与审美的统一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呢?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最普遍看法是,二者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即道德是内容,审美是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因此,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柏拉图是这种观点的坚决倡导者。他认为,那些以审美为目的的文学艺术使人丧失理性,屈从于感性,对教育理想国的公民毫无益处;那些“颂神和赞美好人”的诗歌有利于培养和教化理想国的公民,因为它们服从于道德目的。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法国新古典主义到启蒙主义,很多思想家都把审美或艺术作为实现道德目的的手段。确实,审美和艺术具有以情动人的力量,用来引导人们修养道德,比纯粹的道德说教具有更好的效果。但是,道德本身具有历史局限性。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道德的进化往往发生于社会变革之后,而审美和艺术却由于其创造性特征总是能够作为新思想和新社会的先行者。因此,仅将审美作为道德的工具无疑限制了审美的创造力。康德和席勒赋予道德与审美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系:“美是道德的象征”,把审美与道德看作一种类比关系。康德进一步阐述说,美是道德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经常说大厦是庄严的和雄伟的,说田野是欢笑的和快活的,说颜色是纯洁的和温柔的。这些都是因为在审美感觉中包含有类似道德判断的因素。席勒认为,人的发展要经过自然阶段、审美阶段和道德阶段。感性的人不可能直接成为理性的人,中间必须经过审美阶段,审美是对事物的外观进行观赏或反思,它既没有脱离感性世界,同时又不受感性事物实际存在的功利性限制。也就是说,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而审美中所包含的理性和自由使它能够直接通达道德。确实,崇高的审美风格很容易激发人们道德上的崇高感,品读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逐渐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这些都意味着审美与道德可以通过类比实现统一。然而,从本质上看,这种统一不过是前一种统一的深入而已。审美与道德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统一,即确立一种人生美学使道德融于审美。在尼采看来,人不仅是艺术的创造者,人自身也是艺术品,人永不停歇地创造着自身,正是这种创造性把现实的苦难化作了审美的欢乐,人生的意义才由此产生。福柯继承了尼采人生美学的理想,他用古希腊人的生存艺术来阐释审美与道德的关系他认为,古希腊人之所以会主动选择道德行为,是因为他们积极地实践生存艺术,即“使自己的生活变成个具有美学价值、符合某种风格准则的艺术品”。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生存模式,个体要经过自我省察、自我节制、自我理解和自我改造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塑造自己的生活。福柯强调,当成为主体的主动实践时,道德就成为一种真正的自由。福柯所倡导的古希腊人的生存艺术与儒家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君子人格不谋而合。“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既符合道德规范,又具有审美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能真正做到“自由而不逾矩”。而这种人格要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实践过程才能获得。也就是说,美好的人生、理想的人格要经由语言的教化和道德的内化,才能在审美中最终实现。(摘编自《促进道德与审美的统一》)材料二:虽然审美教育的概念出现较晚,但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总体来看,审美教育具有寓教于乐、怡情养性、潜移默化等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象,他们一旦被艺术作品所表现也就成为艺术形象。审美教育可以通过这些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陶。(摘编自《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仅将审美作为道德工具限制了审美的创造力,因为道德的进化往往晚于社会变革,而审美却总成为新思想和新社会的先行者。B.从本质上看,康德和席勒把审美与道德看作一种类比关系,这要比柏拉图把审美与道德看作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更深一层次。C.我国审美教育的概念出现较晚,孔子最早提出并使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和“书”进行审美教育。D.审美教育可以通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英雄模范人物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模范的内在动力。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记》中有“乐以象德”和“乐通伦理”的说法,这意味着审美与道德可以通过类比实现统一。B.儒家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与福柯所倡导的古希腊人生存艺术不谋而合,既符合道德规范,又具有审美价值。C.学校举行“道德模范宣讲团进校园”“榜样就在身边”等活动,说明审美教育能有效推动学生道德建设。D.福柯认为只要经过自我省察、自我节制、自我理解、自我改变等一系列的主体的实践活动,就可以实现理想的生存模式。1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审美与道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实现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齐桓公时,有处士曰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于是五往乃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谓之仁义。故伊尹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曰萌。今小臣在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而已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忧天下之害忧:为……忧虑B.趋一国之患患:担心C.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遁:躲避D.吾庸敢骜霸王乎庸:怎么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处士,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也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B.执禽,我国古代有朝见君主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C.万乘,在古代既可指代天子,也可指代有兵车万辆的大国,这里指后者。D.举,文中为“列举”之意,与“其坚不能自举”中的“举”,意义并不相同。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B.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C.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D.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应心怀仁义礼贤下士,于是五次拜访小臣稷;韩非子对此做法并不赞同。B.韩非子认为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并非百里奚、伊尹这样的仁义之士。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隐匿不为,都应该受到惩处。D.有道的士人,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君主贤明会礼贤下士,招揽人才,终会使天下人归附。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吾闻布衣之士不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士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17分)古代诗歌阅读。献池州牧杜荀鹤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献给池州牧的千谒诗,作者没有着意强调自己的才华抱负,而重在表达对池州牧工作的高度评价。B.颔联、颈联写出了池阳凶年和战争之后的安定美好生活,以及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的兴盛场景。C.颈联“惊断莺声”与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均以动衬静,意境相同,呈现出一幅和谐宁静的画面。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其内容重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18.儒家主张“仁政”,这首诗体现了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见贤思齐焉,(2)质胜文则野,。(3),当其无,有器之用。(4)自伐者无功,。(5)曾子在《论语·泰伯》中说:“。”对此,朱熹《四书集注》解释为“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6)《大学之道》中的“”,说明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7)“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令人警醒,这与《<老子>四章》中倡导人们做事情要”才能避免功败垂成有异曲同工之妙。五、(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滚烫的冰雕王筠在部队当兵的小儿子又快半年没有消息了。一天晚上,母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有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坡,她的小儿子和战友们在山坡上睡着了,怎么也喊不醒。山上山下一片冰雪的世界,而他们所躺的这一片山坡却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这个白雪皑皑的山坡在地图上被标定为1071.1高地,位于朝鲜半岛长津湖地区的最南端。在东线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重创的美陆战1师终于等到了南撤命令,1071.1高地成为陆战1师南撤的最后一道屏障。1071.1高地上银装素襄,一片冰封雪冻的景象。欧阳云逸和他的部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磨难。刀削斧砍一样的寒风从阵地上掠过,刺穿了战士们单薄的衣裤,使他们饥寒交迫的身体慢慢变得麻木僵硬。士兵都蹲在堑壕里,蹲在深深的雪窝子中,他们的头上雪花席卷,狂风飞舞,漆黑如墨般的苍穹笼罩着冰冻的大地。没有一个人要去躲避冰雪寒风,他们在等待着美国人的到来。极度的严寒摧残着大家的身体和意志,更折磨着他们饥饿的神经。部队没有一点可以果腹、可以提供热量的食物,饥饿和寒冷把他们推到了承受力的极限。“都找……找吃的东……西,看看还……有没……有。”欧阳云逸僵硬的喊声在凄厉的风雪中回荡着,一瞬间就飘散而去,消失得无影无踪。战士们抓起身边的积雪往嘴里送,吞咽积雪也能让他们饥饿的神经得到暂时的满足。欧阳云逸再一次翻了翻自己的帆布挎包。挎包里装着他的洗脸毛巾、牙刷、牙膏、本子、笔、喝水的缸子,还有一个手绢包裹着的包包,那是鸭绿江中国一侧的江土,是他过江的时候带上的。挎包里没有任何可以充饥或是能够提供热量的食物,欧阳云逸知道这一点。但是他冻僵了的手还是在里面摸索着,他摸索了半天,最后拿出了那管牙膏。牙膏还有大半管,欧阳云逸一直用得很节省。他的手指头已经完全僵硬了,他不得不用牙齿咬掉牙膏的盖子。牙膏也冻住了,好不容易挤出了一截,欧阳云逸把这一截牙膏吃进了嘴里。牙膏已经有些干硬,但并没有完全冻结,欧阳云逸慢慢嚼着,一股辛辣的味道充满了他的口腔。他把这管牙膏递给身旁的战士,战士咬了一截,然后又把它传给了下面的战士。一个传一个,半管牙膏被大家吃光了,每个人都吧嗒着嘴巴,每个人的嘴巴里都散发着浓重的辛辣的味道。雪下得好像小了些,刺骨的寒风却更加猛烈。欧阳云逸害怕战士睡着了,他知道在这样严寒的夜晚,一旦睡着就再也起不来了。他喊叫着:“坚持……同志们,坚持住,我们要像钢钉一样钉在这个阵地上,绝不让美国鬼子从山下跑掉!坚持啊,同志们,天……就要亮了……”他声嘶力竭的声音响在每一个战士的耳边,伴随着一阵阵猛烈的寒风传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一个小战士挤在欧阳云逸的身旁,暗夜中他的脸上是一片神往的表情:“说来说去还是我们江南好,没有这么……冷。”欧阳云逸紧紧接着他的肩膀:“打走了美国……鬼子就……回去,回到我们的……江南。我们……江南,油菜黄,稻花香,八月桂花遍地开……”他们的目光极力望向前方的黑暗,透过寒风呼啸雪花飞舞的黑漆漆的夜幕,仿佛看到了自已的江南,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黄得耀眼,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头,而桂花的芬芳漫天弥漫着,从他们山清水秀的江南一直飘散到脚下的长津湖畔,飘到了他们的身旁。他们都张大了鼻孔和嘴巴,深深地、贪婪地呼吸着……高地上静悄悄的,寒冷的阳光洒在雪原上。没有枪声,没有喊声,也没有黄蜂般飞舞的手榴弹弹雨。这种安静过于反常,让美军师长史密斯有点莫名其妙。美国人终于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山头。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积雪覆盖的堑壕之中是一具具中国军人僵硬的身体,百十号人一个挨着一个趴在自己的战斗位置上,枪口全都指向下面的道路,那是陆战1师将要经过的地方。这些中国人的衣着都非常单薄,没有大衣,多数人还戴着单帽、穿着单鞋。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冷风吹过,铮铮有声。他们就那样趴卧着,每个人的武器都已冻结在手中,而每个人脸上又是那样的神态端详。“让他们待在这里吧,不要打扰他们。”史密斯对着静静趴卧在阵地上的中国人行了个庄重的军礼。(节选自2021年10月19日《解放军报》,有删改)文本二;(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执行任务时,未能按时到达照川,延误战机,遭到彭德怀怒斥。)梁兴初:“我想准备准备,准备结实了再打。我想尽量减少伤亡。我们牺牲的人太多了,太多了……战士们仗都已经打到看见新中国了,看见好日子了……”彭德怀:“你我生在这个时代,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你不付,儿子付,孙子付……我们这辈人,一身血,两脚泥,还是我们付吧!”(节选自2023年10月《志愿军:雄兵出击》电影台词,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滚烫”与“冰雕”看似矛盾,实则意蕴丰富,志愿军战士同仇敌忾的坚定信念和保家卫国的赤胆忠心天地可鉴。B.在极度饥饿的状态下,半管牙膏“一个传一个”,每人只“咬了一截”,展现出战士们同甘共苦、团结友爱的精神品格。C.虽然冻成“冰雕”,战士们依然保持着战斗姿态,枪口方向一致,可以看出志愿军军纪严明,他们非凡的意志力令人震撼。D.史密斯向牺牲的志愿军行军礼,表明志愿军以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血性铁骨赢得敌人的尊敬,在精神上击垮了敌人。2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品中人物个性鲜明,欧阳云逸与战友们同生共死的坚韧果敢令人动容,梁兴初的软弱退缩与彭德怀的英勇无畏形成反差,使人物更加血肉丰满。B.小说细节传神,使作品更具张力,例如欧阳云逸挎包里用手绢包裹的那一包江土,藏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眷恋,铮铮铁骨,亦有柔情。C.小说环境描写出色,用语洗练,文本一多处关于风雪、暗夜的描写既突出了志愿军所处阵地自然环境的恶劣,也为下文战士们冻成冰雕做了铺垫。D.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如“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的细小的冰凌,冷风吹过,铮铮有声”,以视听结合的手法增强真实性,极富现场感。21.作者写小战士和欧阳云逸在饥寒交迫中想起江南,有何用意?请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战场上每一颗子弹射向的都是一位母亲的胸膛”,有人认为文本一第一段耐人寻味,不能删除;也有人认为这一段突兀赘余,可以删除。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用各种美食的滋味诱惑了中国人的味蕾;也有人说,万般滋味,皆是生活。围绕“滋味”,请结合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性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溯源sù,窘态毕露,松弛;

B.佣金yòng,坐落;

D.复辟bì,布置

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关于字音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关于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①制订:创制拟定。制定:定出(法律、规程政策等)。②度过:生活了一段时间。渡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如"渡过黄河"“渡过难关"“渡过困难时期"。③侦查: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强制措施。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④暴发: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突然发作。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进出;突然发作,(事变)突然发生。⑤指使:出主意叫别人去做某事。支使命令人做事。

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理解最合乎语境的词语。3.【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情不自禁: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此处应用“不由自主”。②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使用正确。③相濡以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使用正确④拍案叫绝: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此处应用“拍手称快”。⑤宁折不屈:宁可被折磨而死,也不屈服。此处应用“宁死不屈”。⑥蔚为壮观:形容盛大壮丽的景象。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4.【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顺承;③连词,表转折。

B.①代词,代指“一言”,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助词,的。

C.①介词,引出对象;②介词,在;③介词,和。

D.①②③均为连词,因此)

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A知:通“智”,智慧。恶:通“乌”乌鸦。

B脆:通“脆”,脆弱。见:通“现”,出现。

C累:通“蒙”,盛士的工具。乱:通“乱”,战乱。

D龟:通“皱”,皮肤冻裂。亡:通“无”,没有。

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6.【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①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②坚,形容词作名词,坚硬的程度,

③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

④平,形容词作动词,平整,

⑤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⑥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⑦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⑧树,名词作动词,种植:

⑨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⑩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有如下类型——名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状语③使动用法④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①作名词②使动用法③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①作名词②作动词③意动用法④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①作动词②作名词③作形容词。7.【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①判断句“也”表判断。②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欲于天下明明德者”。③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非所以于乡党朋友要誉也”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⑤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胜人者有力,胜自者强”。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合抱之木于毫末生”。⑧省略句,“以”后省略“之”。⑨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者”⑩省略句“请买其方(以)百金”。⑪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⑫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自贼也”。

故答案为:D。【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高中阶段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子,总结并掌握各种特殊文言句式的特点。8.【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应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答案】9.C10.D11.①审美是道德教化的工具。(或审美是道德目的的手段。)②审美可以直接通达道德。(或可以通过类比实现统一。)③道德是审美人生的实践力量。(或确立一种人生美学让道德融于美学。)【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这是信息性阅读的重要考查点,解答此类题目,要精读深析,确定检索区间,然后分类整合,即按照一定标准对信息进行提取、压缩、合并或者删减、替换,保证信息的全面、准确、简练。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9.C项“孔子最早提出并使用‘六艺’……进行审美教育”分析错误,原文没有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只是说“我国古代曾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并没说是不是“最早提出并使用”。

故答案为:C10.D项“福柯认为只要……,就可以”说法错误,过于绝对,与原文不符。材料一原文说的是“为了实现这种理想的生存模式,个体要经过自我省察、自我节制、自我理解和自我改造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塑造自己的生活。福柯强调,当成为主体的主动实践时,道德就成为一种真正的自由”。

故答案为:D11.本题需要回归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

①由材料一“关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最普遍看法是,二者为内容与形式之关系,即道德是内容,审美是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因此,审美是实现道德教化的工具”可知,审美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②由材料一“也就是说,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而审美中所包含的理性和自由使它能够直接通达道德”可知,审美可以直接通达道德。

③由材料一“从本质上看,这种统一不过是前一种统一的深入而已。审美与道德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统一,即确立一种人生美学使道德融于审美”可知,可以确立一种人生美学让道德融于美学

故答案为:①审美是道德教化的工具。(或审美是道德目的的手段。)②审美可以直接通达道德。(或可以通过类比实现统一。)③道德是审美人生的实践力量。(或确立一种人生美学让道德融于美学。)【答案】12.B13.D14.B15.C16.①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②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那些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2)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4)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附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桓公时期,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名叫小臣稷,齐桓公去了三次也没能见到他。齐桓公说:“我听说普通的士人不看轻爵位俸禄,就没有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大国君主不爱好仁义,也就没有谦卑地对待普通士人的肚量。”于是去了五次才见到小臣稷。有人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所谓仁义,就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微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这才是仁义。所以伊尹因为中原地区出现动乱,通过做厨师向商汤献策得到任用;百里奚因为秦国出现动乱,通过傲俘虏(进入秦国)向秦穆公献策得到任用。他们都是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不顾及个人身处卑贱的地位和受到屈辱的待遇,所以称作仁义。现在齐桓公谦恭地去见一个普通的读书人,是在为齐国的政事忧虑,但小臣稷却不愿出来做官,可见小臣稷忘记了民众。忘记民众的行为不能称作仁义。仁义的人,不会失掉作为臣子的礼节,不会破坏君臣之间的尊卑秩序。因此四境之内,拿着鸟兽作为礼物朝见君主的称作臣;臣子的下属官吏按不同的职务管理政事的称作萌。现在小臣稷在民萌之列,却违背君主的意愿,所以不能称作仁义。仁义已经不在小臣稷那儿了,齐桓公却按照仁义之士的规格礼遇他。如果小臣稷确有智慧才能却躲避齐桓公,这是想隐匿起来不为君主做事,应当对他施以刑罚;如果小臣稷没有智慧才能却虚伪地在齐桓公面前骄傲自满、自我夸耀,这就是故意欺骗,应当把他杀掉。小臣稷的行为,不是该处罚就是该杀。齐桓公不能整治(摆正)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去礼遇一个该罚该杀的人,这是齐桓公在用轻视和侮慢君主的风气教化齐国臣民,不是用来作为治国之道的办法。所以说:齐桓公不懂得仁义。材料二:有道的士人,本来就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贤明的君主就不是这样。(有道的)士人虽然以傲慢的姿态对待自己,而自己却越发以礼对待他们,这样,士人怎么会不归附呢?士人归附了,天下的人就会跟着他们归附。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朝见过的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有七十个。(这件事,)周文王开了头而没有做到,周武王做了而没有完成,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才真正完成。这不正说明周成王亲自礼贤下士吗?齐桓公去见小臣稷,一天去三次都没能见到。跟随的人说:“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对。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纵使先生他看轻俸禄爵位,我怎么敢看轻王霸之业呢“于是齐桓公见到了小臣稷,随从没能阻止他。世人大多指责齐桓公私居时的品行,他私居时的品行虽然不好,但称霸还是可以的。如果真的按上述原则去做,而且私居时的品行又好,就是称王恐怕还不止呢。12.B.译文: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患”,祸患。

故答案为:B。13.D.有误,“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大意是“世人大多指责齐柜公私居时的品行”,“举”解释为“指责”而非“列举”,“其坚不能自举”大意是“它的坚硬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举”解释为“承受。

故答案为:D。14.“见”的对象是“布衣之士”,要连在一起排除AC;“一日三至”是说一天去了三天,要连在一起,排除D。译文:大国的君主去见一个普通的士人,一天去了三次都没能见到,就可以停止了。

故答案为:B。15.C.“有才能而骄傲自夸,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说法错误,材料一原文为“使小臣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应是“有才能而隐匿不为还是无才能而骄傲自夸”

故答案为:C16.①布衣之士:普通的士人,易:轻视。译工时车冰轻视大国君主的资本

②看轻,固:本来,轻:轻视。译文:看轻俸禄爵位的士人,本来就轻视君主,那些看轻王霸之业的君主,也会轻视士人。【答案】17.C18.①重视生产。描写商贾往来不绝,百货畅行无阻,新麦得以收割,嫩桑得以采摘,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②以民为本。想象背井离乡的流民,闻说家乡变化,不久远道还乡,安居乐业,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③为官仁爱。这首诗献给当地官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钦敬和赞美,也是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④反对战争。直接抒发对“小康”的祈愿,叙述水路交通安全,郡城不见戎装,表达对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解析】【点评】

(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17.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项,“意境相同”错。惊断莺声”写采摘嫩桑的劳动场景,表现劳动人民的勤于劳作;“月出惊山鸟”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二者意境并不相同。

故答案为:C。18.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前四句意思是池阳像渔阳一样,一扫以往年成不好的气象,成了社会安定,人民安乐的小康社会。水路交通顺畅,郡城安定,不见戎装,“绝我装”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反对,也抒发了对“小康”的祈愿以及人民安乐的政治诉求

“江路静来通客货”“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作者描写的视角一个是商业贸易,一个是农业生产,水路交通顺畅,贸易往来繁荣老百姓辛勤收割小麦、采摘嫩桑,绘出一幅百业兴盛、百姓勤劳的画卷,表明作者重视生产

“纵有通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作者由眼前的国泰民安的景象联想到背井离乡的流民,也许他们听说家乡的仁政,不久就会回到家乡,说明作者以民为本,心系百姓,也暗含诗人对幸福生活、美好未来的憧憬。

由题目“献池外牧”可知这首诗是献给当地官员的。“大变凶年作小康”“那城安后绝我装”“江路静来通客货”“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营声摘嫩桑管丰达了对当地宣昌工作的软敬和选羊“纵有浦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也表达了对他们想民生疾苦、同百姓忧乐的期待和劝勉。说明作者为官仁爱。19.【答案】(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文胜质则史(3)埏埴以为器(4)自矜者不长(5)士不可以不弘毅(6)物格而后知至(7)慎终如始【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省”“埏”“矜”“慎”的书写。

故答案为:(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文胜质则史

(3)埏埴以为器

(4)自矜者不长

(5)士不可以不弘毅

(6)物格而后知至

(7)慎终如始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20.A21.①深化主题,通过战士想象家乡美景、丰收在望的描写,表达了战士们对家乡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和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②与现在前线高地的苦寒天气形成对比,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③增强感染力,唤起读者对英雄的感佩和对战争的痛恨。④拓展叙事空间,舒缓叙事节奏,为下文战士们壮烈牺牲的高潮蓄势。22.示例一:不能删除。①情节上,母亲在梦中喊不醒儿子与下文战士牺牲前后呼应,从梦中的山坡引出前线阵地,自然过渡,使情节更加完整紧凑。②人物上,儿行千里母担忧,战场上的英雄也是亲人眼中的孩子,铁骨柔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主题上,“牺牲是我们一定要付出的代价”,战士们正是为了后方亲人和后代子孙生活安宁才将生死置之度外,深化了小说的主题。④表达效果上,梦境与现实交相呼应,拓宽了叙述空间,使小说更具内在张力。示例二:可以删除。①情节上,下文集中写前线故事,第一段却从母亲的梦境写起,使前后情节不够紧凑。②人物上,母亲梦到儿子和战友睡着了隐喻战士们的牺牲,冲淡了战场上紧张的气氛,弱化了志愿军英勇无畏的形象。③主题上,梦境的虚幻淡化了战争的现实残酷性,不利于主题的深化。④表达效果上,从母亲的梦境写起,拉开了时空距离,易使读者游离于主体故事。【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