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总分评分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7分。阅读《劝学》(节选)和《师说》(节选),完成下面小题。(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1.下列加点的字词理解错误的一项()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在这里B.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C.其闻道也亦固先乎吾固:本来D.君子生非异也生:习惯2.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含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蚓无爪牙之利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⑦蟹六跪而二螯⑧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A.①③④/②/⑤⑦/⑥⑧ B.①③⑤/②④/⑥/⑦/⑧C.③/①④/⑧②/⑤⑥/⑦ D.②③/①④/⑤/⑥/⑦⑧4.从句式特征看,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耻学于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对下列关于《劝学》《师说》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祖籍,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B.韩愈和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C.《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之一。D.“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唐乾符①中,有豪士承籍勋荫,极口腹之欲。谓门僧圣刚曰:“凡炭炊饭,先烧熟方可入爨,不然犹有烟气。”及寇陷洛阳,财产剽尽,与圣刚同伏山中,不食三日。贼退,徒步小店,买脱粟饭,于土坯中食,美于粱肉。僧笑曰:“此非炼炭所炊。”惭腼无对。金溪胡九韶家甚贫,课儿力耕,仅给衣食。每日晚焚香,谢天赐一日清福。其妻笑之曰:“一日三餐菜粥,何名清福?”答曰:“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观前一事,处富者可以自警;观后一事,居贫者可以自宽。(取材于明代孙能传《剡溪漫笔》)【注释】①乾符,唐僖宗李儇的年号。爨:灶7.对下列句中加点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豪士承籍勋荫借着祖上的福荫B.先烧熟方可入爨把炭烧透C.课儿力耕教儿子(读书)D.此非炼炭所炊烧熟的碳8.下面对本篇文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文中“烧熟”与后文所说“炼炭”相关。B.“脱粟饭”指的是经过精细煮制的饭食。C.胡妻认为“一日三餐菜粥”并非清福。D.两段文字中的故事,形成了鲜明对比。9.用/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B.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C.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D.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10.结合文意,解释文章结尾“警”“宽”的具体内容。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1.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词题,与内容有关。B.“故垒”的意思是旧城墙。“人道”意思是“人们(都)说”。C.“遥想”是一个总领词,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D.“酹江月”意思是以酒祭奠江水中那一轮永恒不变的月亮。12.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由奔腾的江水联想时光的流逝,慨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都已随时光流逝而消失。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是“江山如画”的写照,与豪杰的丰功伟业匹配。C.作者在赤壁所“怀”之“古”,内容丰富,涉及周瑜、小乔以及诸葛亮等众多英雄人物。D.本词名为“怀古”,实则“伤今”,对自己“早生华发”的悲催命运流露出无奈与慨叹。13.“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樯橹”代指战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不属于“借代”的一项是()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D.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1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两句是作者说应笑自己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C.“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借代和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15.词中“惊涛拍岸”,有版本作“惊涛裂岸”。你认为哪一版本好?写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阁夜①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注释】①此诗是公元766年作者在四川夔州西阁夜中所作。此时作者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从去年十月到这年八月四川混战也暂告一个段落。②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此处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③漫:随它去。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催短景”“景”字是“日光”的意思。B.第四句说霜雪停后天空澄澈,仰视银河群星,星斗摇动,照射着三峡。C.第五句意思是说,因长久征战,百姓的哭声传彻四野,暗示战事惨烈。D.第六句“夷歌”指少数民族歌谣,作者多处听到渔夫樵子唱的“夷歌”。“夷歌”对应首联的“天涯”。17.诗中“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下列诗句中“天涯”用意不同的一项是()A.故乡何处天涯远,黄粱梦断行云断。(唐·无名氏《木兰花·春日述怀》)B.天涯流落岁将残,望断故园心眼。(唐·无名氏《西江月·登城晚望》)C.宜富贵,逞奢华。一团和气遍天涯。(唐·无名氏《鹧鸪天》)D.江上昔年同出处,天涯今日共风尘。(唐·灵一《送明素上人归楚觐省》)18.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问候、探望B.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苦:苦难D.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爱:同“薆”,隐藏五、(共20分)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问君能有几多愁?。(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3)两情若是久长时,。(4)鹰击长空,,。(5),使我不得开心颜!(6),百年多病独登台。(7)匪女之为美,。(8)自牧归荑,。(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是而已。(10),。但为君故,沉吟至今。(11)青,取之于蓝,;(12)云青青兮欲雨,。(1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可怪也欤!(14),不尽长江滚滚来。(15)故木受绳则直,。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蒋勋说《寒食帖》①假日无事,便取苏轼的《寒食帖》来看。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②“……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感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书法却稚拙天真,猛一看,仿佛有点像初学书的孩子所为,一洗甜熟灵巧的刻画之美,而以拙涩的面目出现。饱经生死忧患,四十六岁的苏轼,忽然从美的刻意坚持中了悟通达了——原来艺术上的刻意经营造作,只是为了有一日,在生死的分际上可以一起勘破,了无牵挂;而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③苏轼一生多次遭迁谪流放,以后的流放,都比黄州更苦,远至瘴蛮的岭南、海南岛。黄州的贬斥,只是这一生流放的诗人之旅的起程而已,对苏轼而言,却有着不凡的意义。④黄州的被贬,肇因于小人的诬陷,发动文字狱,以苏轼诗文对朝政、皇帝多所嘲讽,要置他一个“谤讪君上”的死罪。苏轼自元丰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捕,押解入京,经过四个多月的囚禁勘问,诗文逐字逐句加以究诘,牵连附会,威吓诟辱交加,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在狱中密托狱卒带《绝命诗》给兄弟苏辙,其中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这样惋恻动人的句子。⑤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死而后生,他一生最好的诗文、书法皆完成于此时。初到黄州便写了那首有名的《卜算子》:“……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甫定的惊魂,犹带着不可言说的伤痛,但是,“拣尽寒枝不肯栖”,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⑥黄州在大江岸边,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日日除草种麦,畜养牛羊,把一片荒地开垦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东坡”。有名的《江城子》写于此时:“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是在狭小的争执上看到了生命无谓的浪费,而真正人类的文明,如大江东去,何尝止息?苏轼听江声不断,原来这里也曾有过战争,有过英雄与美人,有过智谋机巧,也有过情爱的缱绻……真是江山如画啊,这饱历忧患的苏东坡,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大江东去,浪淘尽……”时年四十七岁。⑦苏轼的《赤壁赋》也写在这段时间。《前赤壁赋》原迹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末尚附有小注:“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被诬陷之后苏轼也知道小人的可怕,知道这件文学名著的背景,再读东坡这几句委婉含蓄之词,真是要觉得啼笑皆非啊!⑧在黄州这段时间,东坡常说“多难畏事”或“多难畏人”这样的话。他的“乌台诗案”不仅个人几罹死罪,也牵连了家人亲友的被搜捕贬谪。他的“多难畏人”,一方面是说小人的诬陷,另一方面,连那深爱的家人亲友学生也宁愿远远避开,以免连累他人。与李端叔的一封信说得特别好:“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则自喜渐不为人识。”⑨穿着草鞋,与渔民樵夫混杂,被醉汉推骂,从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无人认识的世间凡夫俗子,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以“自喜渐不为人识”吧。⑩《寒食帖》写得平白自在,无一点做态,也正是这纷华去尽,返璞归真的结果吧。卷后有苏轼学生黄庭坚的跋,对《寒食帖》赞誉备至。黄庭坚是宋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仅次于苏轼的一人,书法挺拔峻峭,但是他对《寒食帖》叹为观止,正是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⑪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①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但是,谈何容易呢?(取材于蒋勋散文集《大度‧山》)【注释】①我执: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太过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做法,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开篇以偶览苏轼《寒食帖》而引发对其书法的评价,认为字迹粗拙而不经意,但精于书法的人认为是苏书最好的。B.《寒食诗》饱含着苏轼生活的凄苦,心境的苍凉感伤;而其书法则稚拙天真,无甜熟灵巧的刻划之美。C.第⑧段“与李端叔信”,一方面说明了苏轼的处境;同时也说明了苏轼“从名满天下”到“凡夫俗子”的蜕变。D.黄庭坚在跋中对《寒食帖》赞誉备至,是因为此时苏轼的书法既挺拔峻峭,又超越了形式技巧,平淡自然。E.这篇文艺随感,作者在娓娓的怀人叙事中兼有抒情言志,既论文,也议人,又言志,三者结合得巧妙、自然。21.作者在第④段、第⑥段引用了苏轼《绝命诗》《江城子》,请分别说出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章第③段说,流放黄州,对苏轼有着“不凡的意义”。结合文意,概括这意义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文章结尾,作者从苏轼的经历中获得了怎样的艺术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名著《乡土本色》(节选),完成下面小题。乡土本色费孝通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最近我遇着一位到内蒙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他很奇怪的问我:你们中原去的人,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依旧锄地播种,一家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种植起来;真像是向土里一钻,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一处住在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来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须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的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Tonnies的话说:前者是Gemeinschaft,后者是Gesellschaft,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我以后还要详细分析这两种社会的不同。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象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24.文中列举了很多事例,下列选项中,对事例在文中表达内容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从内蒙古旅行回来的美国朋友所讲事例。——中国人离不开泥土。B.作者老师史国禄先生所讲西伯利亚中国人生活的事例。——中国人钟情于土地。C.初次出国时奶妈送给作者一包灶上的泥土。——中国人重视乡土。D.张北一带语言均未受蒙古语影响。——自然灾害和战乱对农民影响极大。25.下面对“礼俗社会”“法理社会”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礼俗社会的前提是以村落形式定居生活状态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熟悉。B.礼俗社会也源于农民生产的场所、合作及生活的安全、继承的需要。C.法理社会属于“机械的团结”,重视契约,讲究信用。D.礼俗社会属于“任务团结”,重视规矩,可靠性低。26.链接材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桃花源记》(陶渊明)结合链接材料,联系文本,谈谈“桃花源”体现了“乡土社会”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作文,共50分。27.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在变化之中,春秋代序、阴晴变幻、人事更迭……请以“变”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可以写自己的感悟、认识,也可以编写故事……总之,不限内容,不拘形式,只要切合题意即可。要求:自拟题目,书写工整,不少于7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A3.C4.C5.D6.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解析】【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⑵本题考查理本题考查常见古今异义词的含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词。要了解古今异义词的词义扩大、缩小和词义的转移等知识,平时对课本出现的知识点应多梳理积累。做题时需要逐项加以分析、排查。
⑶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语气表达等来理解判断。
⑷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然后结合这些特点分析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倒装句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⑸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⑹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附参考译文】(一)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二)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学习了小的方面却丢了大的方面。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之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正确。句意: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
B.正确。句意: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C.正确。句意: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D.“生:习惯”错误。“生”通“性”,资质秉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
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句意: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②所以: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句意: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③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义务教育的一个阶段。句意:学习了小的方面却丢了大的方面,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⑤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句意: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⑥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以上词语古义和今义全不相同。
故答案为: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而,连词,表转折。②句意: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而,连词,表修饰。③句意: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而,连词,表转折。④句意: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而,连词,表修饰。⑤句意: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而,连词,表转折。⑥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而,连词,表递进。⑦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而,表并列。⑧句意: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而,连词,表结果。①③⑤解释相同,②④解释相同,⑥⑦⑧各不相同。
故答案为:B。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状语后置句。“于蓝”作“取之”“青”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蓝取之”“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A.判断句。以“也”为标志。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B.宾语前置句。“句读”是“不知”的宾语,前置了,“惑”是“不解”的宾语,前置了,正确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句意: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
C.状语后置句。“于师”为“耻学”的状语后置了。正确顺序是“于师耻学”,句意: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D.定语后置句。“利”是“爪牙”的定语后置了,“强”是“筋骨”的定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利的爪牙”“强的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
故答案为:C。5.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BC无误。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后者”错。此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故答案为:D。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式;“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一”,专一。【答案】7.A8.B9.B10.“警”的具体内容:富者应戒除掉奢侈逸乐。“宽”的具体内容:贫困者应因为国家安定、不愁吃穿,家中床上无病人、没人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欣慰,应享受清福。(意思对即可)【解析】【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⑵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⑶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⑷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筛选文中信息类题型,首先要回顾文本,将试题提供的例句结合上下文逐句进行分析,同时注意题干中要求的关键词语,最后找出符合要求的句子。【附参考译文】唐僖宗乾符年间,洛阳有大官僚的子弟,凭借先世的功业做官,想尽办法满足口腹的欲望。对门下僧人圣刚说:“凡是用炭烧饭,必须先将炭烧熟才能用来烧饭。不这样的话,烧出来的饭会有炭烟气的。”到黄巢率领军队攻占了洛阳。(大官僚的)家财被抢掠一空。那大官僚的子弟和圣刚一同潜藏在深山中,有三天没吃到一点东西。等到黄巢的部队渐渐远去,他们步行去一家小饭店,买只脱去皮壳的糙米饭,盛在一只土钵中吃,觉得过去吃过的美味佳肴都没有它好吃。圣刚笑着问:“这糙米饭不是用炼炭烧的。”(他们)只是羞愧地低下了头,再也没话回答。住在浙东嵊县金溪的胡九韶,家境十分贫苦,一边教儿子读书一边耕种,勉强维持温饱。他每天晚上,还焚香感谢上天又给他享受了一天清福。他的妻子笑他,说:“一日三餐全是菜粥,这叫什么清福呀?”胡九韶回答说:“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又幸运的是一家大小有吃的有穿的,没有饥寒。又幸运的是家中没有人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看前面那件事,身处富贵的人可以用来自我警醒;看后面那件事,身处贫困的人可以用来自我宽慰。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CD无误。
A.“勋荫”指子孙凭借先辈功业而得到官爵。“承籍勋荫”,凭借先世的功业做官。句意:洛阳有大官僚的子弟,凭借先世的功业做官。
故答案为:A。8.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CD无误。
B.“‘脱粟饭’指的是经过精细煮制的饭食”说法错误,是指只脱去皮壳的糙米饭。结合“此非炼炭所炊”也可知道并不是经过精细煮制的饭食。
故答案为:B。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我们有幸生活在太平之世,没有战乱。又幸运的是一家大小有吃的有穿的,没有饥寒。又幸运的是家中没有人病在床上,也没有人被关在监狱里,这不是清福又是什么呢?“又幸一家饱暖”是与前句“吾幸生太平之世”对应的结构,“又幸”使之另外一件幸运的事情,应合在一起,两字之间不能断开,排除C;
两字也不能与后面内容断开,后面是“又幸”的具体内容,句意紧密,排除AD。
故答案为:B。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警”的具体内容结合“有豪士承籍勋荫,极口腹之欲”“买脱粟饭,于土坯中食,美于粱肉。僧笑曰:‘此非炼炭所炊。’惭腼无对”可知富者应戒除掉奢侈逸乐。“宽”的具体内容结合“吾幸生太平之世无兵祸又幸一家饱暖无饥寒又幸榻无病人狱无囚人非清福而何”可知贫困者应因为国家安定、不愁吃穿,家中床上无病人、没人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而欣慰,应享受清福。【答案】11.C12.C13.D14.D15.“拍”字更好。“拍”:拍打、击打之意,给人正在进行时的现场画面感,侧重听觉。“拍岸”使用比拟修辞,增强亲切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富有感染力。而“裂岸”只突出结果、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感染力。【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例句和选项句的修辞手法,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文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对比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BD无误。
C.“所领的范围直至‘早生华发’一句”错误,“遥想”总领的范围直至“樯橹灰飞烟灭”一句。
故答案为:C。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思想情感的能力。
ABD无误。
C.“涉及周瑜、小乔以及诸葛亮等众多英雄人物”错误,作者在赤壁所“怀”之人主要是周瑜,至于文中涉及的“小乔”,只是陪衬性的人物,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也没有塑造诸葛亮的形象。
故答案为:C。1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杜康”代指“酒”;
B.“孤帆”代指“船”;
C.“烽火”代指“战争”;
D.把“官场生涯”比作“樊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故答案为:D。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BC无误。
D.“武将”错误,“羽扇”“纶巾”都是古代儒将的装束。
故答案为: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惊涛拍岸”中,“拍”是拍打、击打的意思,此处运用“拍”字,给人一种正在进行时的强烈的现场感,画面形象极强,侧重的是听觉。“拍岸”一词使用拟人的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波涛拍打江岸的场景,增强亲切感,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非常富有感染力,此处与前文视听结合,描写了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而“裂岸”一词只突出结果以及带给人的视觉感受,缺少诗情画意和感染力,效果不如“拍”字好。【答案】16.B17.C18.C【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词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可以结合句意进行具体辨析。平时课内的实词要注意多多积累。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情感的能力。
ACD无误。
B.“仰视银河群星”错误,第四句的大意是,雪后天气放晴,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处不是仰视,而是俯视。
故答案为:B。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A.结合“故乡何处”“星云”分析,此处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
B.结合“故园”分析,此处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
C.结合“一团和气”分析,此处天涯是意为在天的边缘处,喻距离很远。
D.结合“昔年”“共风尘”分析,此处天涯含有沦落天涯之意。
故答案为:C。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BD无误。
C.苦:极。句意:历尽了艰难极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故答案为:C。19.【答案】(1)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又岂在朝朝暮暮(4)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6)万里悲秋常作客(7)美人之贻(8)洵美且异(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11)而青于蓝(12)水澹澹兮生烟(13)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4)无边落木萧萧下(15)金就砺则利【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暧、墟、翔、竞、摧、作、贻、洵、衿、澹、齿、萧、砺。故答案为: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⑵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⑶又岂在朝朝暮暮
⑷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⑹万里悲秋常作客
(7)美人之贻
(8)洵美且异
(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11)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2)水澹澹兮生烟
(13)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4)无边落木萧萧下
(15)金就砺则利【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答案】20.A;D21.引用《绝命诗》,体现了苏轼被贬后的惊悚与恐惧、绝望;《江城子》则体现了超越了不平与牢骚之后的轻松、愉快。22.这次流放,让苏轼经历了①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②豁然开朗,了悟了生命真谛,懂得了哪些是该坚守的,哪些是该放下的,从而返璞归真,③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23.在浮躁的现实中,艺术家绝不能自我意识太强,一定要摒弃自我,回归自然,把自己看做平民,这样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这是一道语句作用题,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这里主要突出其内容上的作用,通过引用其诗句来表明其思想情感。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散文卒章显志的特点,可以通过重点解读文章的结尾部分来分析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认为字迹粗拙而不经意”错误,原文是说“似乎粗拙而不经意”,运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D.“苏轼的书法既挺拔峻峭”张冠李戴,“书法挺拔峻峭”说的是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故答案为:AD。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这名满天下的诗人,自称‘魂惊汤火命如鸡’,以为所欠惟有一死”可知,引用《绝命诗》,体现了苏轼被贬后的惊悚与恐惧、绝望;结合“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苏轼有罪被责不能签署公事,他倒落得自在”可知,引用《江城子》则体现了超越了不平与牢骚之后的轻松、愉快。
故答案为:引用《绝命诗》,体现了苏轼被贬后的惊悚与恐惧、绝望;《江城子》则体现了超越了不平与牢骚之后的轻松、愉快。2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这应当死去而竟未死去的生命,在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这生命,在威吓侮辱之中,犹不可妥协,犹有所坚持,可以怀抱磊落,不肯与世俯仰,随波逐流”“在诟辱之后,没有酸腐的自怨自艾,没有做态的自怜,没有了不平与牢骚,在历史的大江之边,他高声唱出了惊动千古的歌声”“东坡的脱胎换骨,正在他的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可知,这次流放,让苏轼经历了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豁然开朗,了悟了生命真谛,懂得了哪些是该坚守的,哪些是该放下的,从而返璞归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故答案为:这次流放,让苏轼经历了①惊惧、贪恋、诟辱、威吓之后,②豁然开朗,了悟了生命真谛,懂得了哪些是该坚守的,哪些是该放下的,从而返璞归真,③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2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结合“黄州的东坡竟可以连美也不坚持,从形式技巧的刻意中解放出来,美的极境不过是‘与渔樵杂处’的平淡自然而已吧”“在拥挤秽杂的市集里,被醉汉推骂而犹能‘自喜’,也许‘我执’太强的艺术家都必须过这一关,才能入于美的堂奥”可知,在浮躁的现实中,艺术家绝不能自我意识太强,一定要摒弃自我,回归自然,把自己看做平民,这样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
故答案为:在浮躁的现实中,艺术家绝不能自我意识太强,一定要摒弃自我,回归自然,把自己看做平民,这样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答案】24.D25.D26.①以农业为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聚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③熟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④不流动。“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等要求。这从文中基本概念、重要语句中获取信息,结合选项进行准确解读。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2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BC无误。
D.“自然灾害和战乱对农民影响极大”说法错误,结合原文“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可知作者举张北一带语言均未受蒙古语影响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乡村里人口流动性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标准)转让合同协议书符合税务
- (标准)水果摊位转让合同协议书
- (标准)新房屋转让合同协议书
- (标准)转让手表合同协议书
- (标准)培训协议书转让合同范本
- (标准)商铺三方转让合同协议书
-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新生儿家庭护理
- (标准)债权转让合同协议书
- 心外科护理课程内容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青秀区第二中学2025届数学八下期末联考试题含解析
- 基于数字孪生的商业地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案例分析
- 国内驾驶考试试题及答案
- 货车驾驶员劳动合同
- 通风空调系统消声计算书及说明
-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 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探讨
- 2025高中地理教师课标考试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三套)
- 2025榆林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473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员工如何做到降本增效培训
- JJF 2216-2025电磁流量计在线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