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氯及其化合物第1课时氯气的性质课后训练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下列关于氯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易液化B.氯气有毒,吸入过多会使人中毒死亡C.相同状况下氯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D.氯气易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氯水无色答案:D解析:氯气能溶于水,溶于水的氯气只有一部分与水反应,氯水中仍然有氯气分子,所以氯水为浅黄绿色。2.由图中a处通入Cl2,当关闭b阀时,c处的湿润的红布条没有明显变化;当打开b阀时,c处的湿润红布条逐渐褪色,则d瓶中盛装的溶液可能是()。A.浓硫酸 B.NaOH溶液C.水 D.NaCl溶液答案:B解析:A项,若d瓶中是浓硫酸,关闭b阀时,氯气被干燥,但是干燥的氯气遇c处湿润的红布条,红布条褪色,不符合题意;B项,若d瓶中是NaOH溶液,当关闭b阀时,c处湿润的红布条没有明显变化,当打开b阀时,c处的湿润红布条逐渐褪色,符合题意;C项,若d瓶中是水,当关闭b阀时,c处湿润的红布条逐渐褪色,不符合题意;D项,若d瓶中为食盐水,当关闭b阀时,c处湿润的红布条逐渐褪色,不符合题意。3.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配制下列溶液时,会使配制的溶液变质的是()。①NaOH②AgNO3③Na2CO3④FeCl2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用氯气消毒的自来水仍含有余氯,氯气能与NaOH反应,能将FeCl2氧化;氯气溶于水中,产生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AgCl沉淀,与Na2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4.在氯水中存在多种分子和离子,它们在不同的反应中表现出各自的性质。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正确的是()。A.加入有色布条,一会儿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溶液中有Cl2存在B.溶液呈浅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说明有Cl2存在C.加入盐酸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氯水中有Cl存在D.加入NaOH溶液,氯水浅黄绿色消失,说明有HClO分子存在答案:B解析: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次氯酸,不是氯气,A项错误;溶液呈浅黄绿色,说明有氯气存在,B项正确;加入盐酸,引入了氯离子,不能说明溶液中有氯离子存在,C项错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氯水浅黄绿色消失,是因为氯气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说明次氯酸分子存在,D项错误。5.合乎实际并可用于工业生产的是()。A.用金属钠与氯气反应制取氯化钠B.氢气与氯气混合后经强光照射制取氯化氢C.利用氯气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制取漂白粉D.利用氯气与NaOH溶液反应制备漂白液答案:D解析:氯化钠可从海水中得到,成本低,而用金属钠制取氯化钠成本高,且不便于操作,安全性低,A项错误;氢气与氯气混合后经强光照射可能发生爆炸,且不便于操作,B项错误;澄清石灰水中Ca(OH)2浓度太低,不利于获得漂白粉,C项错误。6.现有X、Y、Z三种元素,已知:①X、Y、Z的单质在常温下均为气体。②X的单质在Z的单质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产物XZ的水溶液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③由X、Y组成的化合物X2Y常温下为液体。④Z的单质溶于X2Y中,所得溶液具有漂白性。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元素符号:X,Y,Z。
(2)写出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中氧化剂是。
(3)写出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
答案:(1)HOCl(2)H2+Cl22HClCl2(3)Cl2+H2OHCl+HClOHClO解析:抓住特征现象和特征性质进行推断。根据苍白色可推出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HCl水溶液呈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常温下的液体X2Y应为H2O,Cl2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能力提升1.下面关于氯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气可使有色鲜花褪色,说明氯气具有漂白性B.氯气没有漂白性,但通入石蕊溶液中,最终石蕊溶液会褪色C.常温下不可用钢瓶储存液氯D.闻氯气的气味时要将集气瓶放在鼻孔下轻轻吸气答案:B解析:氯气没有漂白性,起漂白作用的是氯气与鲜花中的水反应生成的HClO,A项错误;氯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铁反应,常温下干燥氯气不与铁反应,可以用钢瓶储存液氯,C项错误;氯气有毒,应用手在瓶口处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氯气飘进鼻孔,D项错误。2.用漂白粉溶液浸泡过的有色布条,如果晾置在空气中,过了一段时间,其漂白效果会更好的原因可能是()。A.漂白粉被氧化了B.有色布条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了C.漂白粉与空气中的CO2反应充分,生成了较多量的HClOD.漂白粉溶液蒸发掉部分水,其浓度增大答案:C解析: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Ca(ClO)2有漂白作用是因为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生成具有漂白性的HClO:Ca(ClO)2+CO2+H2OCaCO3↓+2HClO,HClO的浓度增大,漂白效果更好。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Cl2以液态形式存在时可称作氯水或液氯B.红热的铜丝在Cl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固体CuCl2C.Cl2与变价金属反应时,通常生成高价金属氯化物D.钠在Cl2中燃烧产生白烟答案:A解析:Cl2以液态形式存在时称作液氯,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液氯是纯净物,氯水是混合物,A项错误。铜丝在Cl2中燃烧,生成棕黄色固体CuCl2,B项正确。Cl2与金属Fe反应生成FeCl3,与金属Cu反应生成CuCl2,C项正确。钠在Cl2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Cl,呈现白烟,D项正确。4.漂白粉是过去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可通过将Cl2通入冷的石灰乳中制成: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1)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填化学式)。
(2)上述反应中,化合价有变化的元素是(填元素名称)。
(3)漂白粉在潮湿的空气中放置会慢慢失效,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加稀盐酸后产生的气体是(填字母代号)。
A.O2B.Cl2C.CO2D.HClO(5)新型自来水消毒剂ClO2可由如下反应制取:Cl2+2X2NaCl+2ClO2,则X的化学式为。
答案:(1)Ca(ClO)2(2)氯元素(3)Ca(ClO)2+H2O+CO2CaCO3↓+2HClO,2HClO2HCl+O2↑(4)C(5)NaClO2解析:(1)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2)从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中只有氯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3)漂白粉中的Ca(ClO)2易与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HClO,HClO不稳定,见光分解,生成的物质没有漂白性,从而导致漂白粉失效。(4)长期露置于空气中的漂白粉,主要成分为CaCl2和CaCO3,加稀盐酸后产生CO2气体。(5)化学方程式为Cl2+2X2NaCl+2ClO2,反应物中除2X外,有2个Cl原子,生成物中有2个Na原子、4个Cl原子、4个O原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可知,2X中有2个Na原子、2个Cl原子、4个氧原子,因此X的化学式是NaClO2。5.小王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发现:把新制氯水逐滴加到含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当加到最后一滴时溶液的红色突然消失。(1)知识储备:将氯气通入水中的化学方程式为;氯水中具有强氧化性的分子有、。
(2)探究“溶液的红色突然消失”的原因。①猜想:a.是氯水中的盐酸中和了NaOH,使酚酞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b.是
。
②设计实验:向已褪色的溶液中连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若现象为,则证明“猜想a”正确;若现象为,则“猜想b”正确。
答案:(1)Cl2+H2OHCl+HClOCl2HClO(2)①b.氯水中的HClO的强氧化性(或漂白性)将酚酞氧化而使溶液褪色②红色重新出现红色不再出现解析:(1)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H2OHCl+HClO,氯水中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西南宁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专题练习(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关于学期工作计划模板集锦9篇
- 《专利权的客体》课件
-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课件
- 2024年技术转让合同:知识产权许可
- 2024乙方为甲方提供物业安全服务的合同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四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炖煲系列批发合同书(3篇)
- 2024年房产过户离婚责任书
- 涉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方案
- 幼儿园擦伤处理培训ppt
- 2023版押品考试题库必考点含答案
- 山东2023年青岛银行总行部门社会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广东电力市场交易基本规则
- 零售业财务管理制度实用文档
- Unit3Whatcolouristhisballoon颜色单词演练
- 【本田轿车灯光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8200字(论文)】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瑞倍宁)的临床应用
- 博物馆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