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2_第1页
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2_第2页
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2_第3页
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2_第4页
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第二学期钱塘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之一便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含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想要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制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恨、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分的描写。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寰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曰”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关于屈原<离骚>诗题与诗旨的重新解读》)材料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摘自教材选必修下《离骚(节选)》第三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忧”,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作者强烈的人生忧愁。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开忧愁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C.“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3.下列评价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明智之士,可谓妙才者也”。B.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评价屈原:“(屈原)故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楚),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C.朱熹《楚辞集注》中评价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4.教材中《离骚(节选)》第三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抒写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文第三段内容,简要说明。5.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受酷刑喊冤阎罗殿遭欺瞒转世白蹄驴莫言我的故事,从1950年1月1日讲起。在此之前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在阴曹地府里受尽了人间难以想象的酷刑。每次提审,我都会鸣冤叫屈。我身受酷刑而绝不改悔,挣得了一个硬汉子的名声。我知道许多鬼卒对我暗中钦佩,我也知道阎王老子对我不胜厌烦。为了让我认罪服输,他们使出了地狱酷刑中最歹毒的一招,将我扔到沸腾的油锅里,翻来覆去,像炸鸡一样炸了半个时辰,痛苦之状,难以言表。鬼卒还用叉子把我叉起来,高高举着,一步步走上通往大殿的台阶。鬼卒小心翼翼地将我安放在阎罗殿前的青石板上,跪下向阎王报告:“大王,炸好了。”我知道自己已经焦煳酥脆,只要轻轻一击,就会成为碎片。我听到从高高的大堂上,从那高高大堂上的辉煌烛光里,传下来阎王爷几近调侃的问话:“西门闹,你还闹吗?”“冤枉!”我喷吐着腥膻的油星子喊叫:冤枉!想我西门闹,在人世间三十年,热爱劳动,勤俭持家,修桥补路,乐善好施。高密东北乡的每座庙里,都有我捐钱重塑的神像;高密东北乡的每个穷人,都吃过我施舍的善粮。我家粮囤里的每粒粮食上,都沾着我的汗水;我家钱柜里的每个钢板上,都浸透了我的心血。我是靠劳动致富,用智慧发家。我自信平生没有干过亏心事。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像我这样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大好人,竟被他们五花大绑着,推到桥头上,枪毙了!我不服,我冤枉,我请求你们放我回去,让我去当面问问那些人,我到底犯了什么罪?阎王与身边的判官低声交谈几句,然后一拍惊堂木,说:“好了,西门闹,知道你是冤枉的。世界上许多人该死,但却不死;许多人不该死,偏偏死了。这是本殿也无法改变的现实。现在本殿法外开恩,放你生还。”突然降临的大喜事,像一扇沉重的磨盘,几乎粉碎了我的身体。阎王扔下一块朱红色的三角形令牌,用颇不耐烦的腔调说:“牛头马面,送他回去吧!”掖了令牌的那位鬼卒,搡了那个扯我胳膊的鬼卒一把,用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者教训少不更事的毛头小子的口吻说:“你的脑子里灌水了吗?你的眼睛被秃鹫啄瞎了吗?你难道看不见他的身体已经像一根天津卫十八街的大麻花一样酥焦了吗?”在他的教训声中,那个年轻的鬼卒翻着白眼,茫然不知所措。掖令牌的鬼卒道:“还愣着干什么?去取驴血来啊!”那个鬼卒拍了一下脑袋,脸上出现恍然大悟般的表情。他转身跑下大堂,顷刻间便提来一只血污斑斑的木桶。他将木桶沉重地蹾在我的身边,使我的身体都受了震动。我嗅到了一股令人作呕的腥气;一股热烘烘的腥气,仿佛还带着驴的体温。一头被杀死的驴的身体在我脑海里一闪现便消逝了。持令牌的鬼卒从桶里抓起一只用猪的鬃毛捆扎成的刷子,蘸着黏稠的、暗红的血,往我头顶上一刷。那鬼卒如一位技艺高超、动作麻利的油漆匠,一刷子紧接着一刷子,将驴血涂遍了我的全身。到最后,他提起木桶,将其中剩余的,劈头浇下来。我感到生命在体内重新又汹涌澎湃了。我感到力量和勇气又回到了身上。没用他们扶持,我便站了起来。在两位蓝脸鬼卒挟持下,我们穿越了似乎永远都看不到尽头的幽暗隧道。终于走出隧道,然后登上高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伸出白胖细腻与她的年龄很不相称的手,从一只肮脏的铁锅里,用乌黑的木勺子,舀了一勺洋溢着馊臭气味的黑色液体,倒在一只涂满红釉的大碗里,鬼卒端起碗递到我面前,脸上浮现着显然是不怀好意的微笑,对我说:“喝了吧,喝了这碗汤,你就会把所有的痛苦烦恼和仇恨忘记。”我挥手打翻了碗,对鬼卒说:“不,我要把一切痛苦烦恼和仇恨牢记在心,否则我重返人间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我昂然下了高台……我家的大门虚掩着,从门缝里能看到院子里人影绰绰,难道她们知道我要回来吗?我对鬼差说:“二位兄弟,一路辛苦!”我看到鬼差蓝脸上的狡猾笑容,还没来得及思考这笑容的含义,他们就抓着我的胳膊猛力往前一送。我的眼前一片昏黄,就像沉没在水里一样,耳边突然响起了一个人欢快的喊叫声:“生下来了!”我睁开眼睛,看到自己浑身沾着黏液,躺在一头母驴的腚后。天哪!想不到读过私塾、识字解文、堂堂的乡绅西门闹,竟成了一匹四蹄雪白、嘴巴粉嫩的小驴子。选自《生死疲劳》(第一部——驴折腾,第一章)(有删改)文本二:《生死疲劳》借用六道中的畜生道来托化情节结构,由此畜身人心得幻化之形。作者还综合了道教和各种民间传说中的魔幻元素和它们化入百姓认知的民俗意识,使这个故事自身的逻辑编织得天衣无缝,故事外面构成的是一幅民俗漫溢的乡土现实图画。如孟婆汤一说,其源于道教,认为人在投胎前,一旦喝了它,就会忘掉过去的种种。《生死疲劳》正是以冤鬼西门闹大闹阎罗殿开篇,陈冤抗辩不成,被鬼卒拉去投胎转世为驴。投胎前打翻“孟婆汤”,存留前世的记忆,从此开始畜生道的轮回:驴形、驴态、驴习性,以驴的视角开始讲述人世现实,此后相继为牛、猪、狗、猴形皆如此。链接起五十年的是是非非,将前世今生看得个清清楚楚,道得个明明白白,所以畜身人心得为“魔”之形。以旁观者理性清醒的态度观世上常人无法看到的世态人情,同时他的讲述又非零度的客观无情的描绘,而是充满身在其外,而情融于其中,形成多视角、多时间、多空间的立体表达,承魔幻之力而使呈现更加深入全面、阐释更加深刻透彻,展示了普通农民在历史变迁进程中所承受的身心砥砺、人性打磨。摘自齐金花《现实的不同魔幻呈现——以<百年孤独>和<生死疲劳>为例》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阎王知道西门闹清白,但为了让他认罪服输,不惜对他使用残忍的刑罚,但最终也没能成功。B.“可是——我尖厉地嘶叫着——”表现出西门闹因为蒙冤而被毙的冤屈愤懑以及不甘的情绪。C.西门闹为了保留记忆重返人间与家人相聚,于是在走出隧道后,打翻孟婆汤,昂然走下高台。D.西门闹在地府中受尽酷刑,但在与鬼差临别之际,仍旧道一句“辛苦”,可见他的良善礼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言简意赅,开头处“我的故事……难以想象的酷刑”这两句,便交代清楚了人物、时间、地点三要素,并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B.小说大量使用了成语与四字词汇,如“鸣冤叫屈”“暗中钦佩”“不胜厌烦”“乐善好施”等,切合西门闹“识文断字”的乡绅形象。C.小说语言幽默、诙谐、俏皮,化解了故事的沉重感,但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却感受到了“笑中带泪,泪中含笑”的复杂情愫。D.小说同《百年孤独》一样,综合运用魔幻现实主义与象征手法,反映了世事沧桑、社会变迁,带有“满纸荒唐言,全为庄严事”的感受。8.文本一最后才在结尾处点明“西门闹”转世为驴,但前文中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9.莫言的创作深受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而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在吸纳学习的同时,深深扎根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作家孙克艳认为,《生死疲劳》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质的《百年孤独》。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中国特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然。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书为?”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①,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士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归子②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③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选自《震川先生文集》,有删改)[注]①轻儇:轻薄浮滑。②归子:作者自称。③俦人:伴侣,朋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断句处的字母涂黑。输纳[A]无[B]所出[C]每岁[D]终[E]官府催[F]科[G]搒掠[H]无完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紫,古时公卿官服绶带的颜色,青紫绶带借指高官显贵的官服。B.“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两句中的“宁”字含义不同。C.“未尝视人颜色”与“暮去朝来颜色故”两句中的“颜色”一词含义不同。D.“殊不为意”与“虽事殊世异”两句中的“殊”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自新自幼聪明,他背诵古代经书的内容,过目不忘,同时,他不修边幅也遭到嘲笑;他家庭生活困难,母亲想让他中断学业,他没有接受。B.张自新对吴中轻浮讲究穿戴的学生视而不见,他谈论古今,意气慷慨;学官向张自新索要礼金,他拿不出钱来,遭受辱骂,郁郁不乐,不久得病而终。C.本文歌颂了张自新的高尚品格,选取了几个典型事件,其中几个细节很感人,如用灯檠投掷睡着的同窗、涕泣长跪求母亲、为兄代过受责等。D.这篇人物传记,通过作者的描写,一个正气凛然、自信满满的大丈夫形象跃然纸上,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张自新被沉沦埋没的痛惜之情。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2)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14.找出文中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具体表现。(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武侯庙佚名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注]正统:南宋后,三国中奉蜀汉为正统。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歌都将写景怀人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B.“映阶碧草”“隔叶黄鹂”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游览心境。C.《武侯庙》首联写出剑江的春水汹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只剩余影,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D.《蜀相》尾联气势恢宏,荡气回肠,感情深沉悲壮;《武侯庙》颈联情景交融,感情低沉。16.两首诗都是作者游览诸葛庙的所见所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情感的异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蜀道难》中为表现蜀道的高峻无比而摹写行人手摸星辰、屏气不敢呼吸,用手抚胸、长吁短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看似闲适恬静,实则透露出诗人由于内心的惆怅而彻夜难眠。(3)古诗词中常用繁盛的草木来反衬荒凉,借此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间隔年”这一词的含义很广泛,既有中学毕业之后的“间隔年”,指中学毕业之后,延迟一年进入大学学习;也有大学学习期间的“间隔年”,指中途休学一年,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或旅游,或做志愿者,参加公益活动;还有大学毕业之后的“间隔年”,指大学毕业之后不忙着找工作,而是休整一段时间,在漫长的休学生涯和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间,寻求一个“缓冲”。“间隔年”在国外大学并不鲜见。近年来,我国一些学校的学生也“心动”起来。但“间隔年”在我国学校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首先,学校没有完全学分制支持。美国大学学生之所以可以方便地向学校申请到“间隔年”的原因,是因为美国大学普遍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修完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学习没有严格的学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课程和学习的时间。其次,家长也很难支持学生为游历社会而做出的休学,大多会认为孩子不务正业,且担心这一年在社会上“游荡”会耽误孩子的前程。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词语“间隔年”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上”“止”“正”这三字高度概括了国人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B.智能舞台的应用成为一些地方的宣传噱头和引以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