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1.1~1.2我们常用的工具与打开盖子的工具
教学目标:1、能说出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工具。
2、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3、知道对工具的爱护和工具使用中的安全。
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常用工具。
教学难点:能根据生活的需要正确地使用相关工具。
教学用具:日常生活上常用的工具、启瓶器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一没开盖的汽水瓶问:老师想请同学们尝尝这汽水的味道,但瓶盖好紧用手拧不
开,谁能帮老师打开?
生:用牙齿。
生:用启瓶器。
师:你们说的方法都不错,如果我们使用工具那会更方便。在生活上有很多的地方必
须借助工具才能帮我们解决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与打开盖子的工
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1、生活中常常需要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说•说我们曾经使用过哪些工具,
用它们做了些什么事情?
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2、我们是怎样使作这些工具的?
学生自由描述再当众表述
3、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哪些事情?
分组记录:(表一)
工具名称使用方法可心以完成的工作
二、试用工具
1、试一试,要将一颗铁钉和一颗螺丝钉从木头起出来,选择什么工具会更加方便省力?
(学生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并解决问题,再分组表述及演示)
要求:用不同的工具来做这件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发现了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
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1、打开油漆桶
2、打开一瓶饮料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它能帮助我们工作。杠杆都有三个点。杠杆上用力的点
叫力点;承受重物的点叫重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支点)
3、通过观察着重让学让认识这几个点并形成印像。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3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1、会做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2、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
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教学用具:杠杆尺、钩码、标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杠杆能在生活中产生这样大的作用,为什么杠杆能省力?它工作的秘密在哪里?今天
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秘密。
二、杠杆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1、出示杠杆尺,认识杠杆尺的结构。
2、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杠杆能省力吗?
1、杠杆尺是研究杠杆的好材料。
(我们把挂在杠杆尺左边的钩码看作重物,当杠杆尺平衡时,挂在杠杆尺右边的钩码的重
量就是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2、如何将使用杠杆尺。
(将杠杆尺调平: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当在杠杆尺右边的第1、
第2、第3、第4孔上也挂上两个钩码时,杠杆尺会处于什么状态?)
3、对杠杆尺在不同时候的状态作好记录。(P6)
4、实验:(1)分别改变挂在杠杆尺左边和右边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
改变?
(2)把那些有较少的钩码能够使较多的钩码翘起来的情况都找出来,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
点,从中我们能发现什么规律?(P7)
5、分组分析统计数据。
省力杠杆
不省力杠杆
四、思考问题:
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们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杆?
五、课堂小结
通过我们的学习,请同学们把学到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要求进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
用的是省力杠杆,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杆?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4螺丝刀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到使用螺丝刀工作比较省力。
2、通过实验,能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也可以省力。
3、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能够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实验、分析和调查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的原理在哪里。
教学难点:认识螺丝刀的力臂。
教学用具:螺丝刀、钩码、铁架台、水龙头、滑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分别用一大一小两把螺丝刀拧出木板上的两颗螺丝钉,问:你们在拧螺丝钉时
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过程:
1、观察螺丝刀的构造,看看能有什么发现。
2、实验:把儿个钩码紧系在螺丝刀的刀杆上吊起来,用手转动刀柄。再将这儿个钩码紧系
在螺丝刀的刀柄上吊起来,用手转动刀杆。
3、哪种方法用的力少一些?(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试一试)
4、游戏。
(1)做“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选一名力气小的学生握螺丝刀的刀柄旋转,力
气大的学生握住螺丝刀的刀杆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旋转,看谁能取得胜利。
(2)各组尝试游戏。
三、轮轴的研究。
1、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
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
2、扩展练习。
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
它给我们的生活也生产带来了哪些方便?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还和到很多利用轮轴来帮助我们生活与学习的。你可以把你今天
学习的内容告诉你的爸爸,妈妈让他和你一起想•想生活中运用到轮轴的地方。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5动滑轮和定滑轮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进行对比分析,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滑轮、钩码、线、定滑轮和动滑轮、重物(钩码)、橡筋、测力计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升旗片段或出示有关图片资料。
问:为什么向下一拉绳子,旗帜就升上去了?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轮子
1、引导学生观察国旗台的旗杆顶(或回忆升旗仪式),想一想为什么轻轻一拉绳,旗帜就
能长那么高。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旗杆顶有一个轮子)
2、结合导入新课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的问题逐渐清晰。
并通过引导学生把思考的焦点凝到了那个轮子上。
3、认识定滑轮的定义。P10
4、实验操作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1)试试,当我们向下拉动绳子时,挂有旗子的那部分绳子会怎样运动?
(2)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5、仔细体会利用定滑轮后有什么不同?
(指名学生发言,把探讨内容引到省力上)
2、可以用挂秤实际测试。
三、会移动的轮子。
1、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2、讨论动滑轮在生活中主要在那些地方得到使用。
3、比较动、定滑轮有什么不同。
四、拓展训练
如果说定滑轮也是一处杠杆,能找到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吗?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6起重机
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实验,认识滑轮组的作用。
2、能够解释起重机能吊起重物的原理。
3、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知道定、动滑轮是如何工作的。
教学难点:认识其工作的原理。
教学用具: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
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
“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提示:要注意安全)
二、探究过程:
1、滑轮组的作用。
(1)观察结构图P12
(2)实验探讨滑轮的作用。
•试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下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吊起•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
的力?
请学生猜想(结合图)
•增加滑轮的数量,试试吊起同样的重物需要的力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
2、拟定实验计划交老师检查后实行。
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2、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3
并将游戏结果用表格作好记录。
3、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1.7~1.8在斜坡上和自行车
教学目标:
1、能用科学实验的证据来说明斜面的省力原理。
2、能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来研究斜面。
3、积极参与科学实验,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斜面是如如何省力的。
教学难点: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生活中去。
教学用具: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塔斜面的材料、重物、测力计、一块木头上钉上一颗铁
钉和一颗螺丝钉、螺丝刀、铁锤等。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导入新课。
你走过盘山公路吗?
谁来描述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还有哪些接触斜坡的经历?
二、探究过程:
1、斜面有什么作用
•认识斜面。
像人行天桥的斜坡一样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交流自己知道的斜面。
•怎样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
(要建造一个斜面;要研究不同物体在同一斜面上提升的情况;要研究同一物体在不
同斜面上的提升情况。)
•分组研究斜面是否能够省力。
斜面的状况ABCDE
使用力的大小
对研究结果作出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
2、试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反映斜面可以省力。
(如:沿着公路的斜坡把自行车推上去比你把自行车扛上去要轻松些)
3、找一找,要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
(结合我们的生活说一说:如我们的盘山公路为什么会修成“S”型。)
4、我的自行车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
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
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
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
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5、本章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怎确
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2.1抵抗弯曲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用推理和实验认识
横梁立着安放的道理。
2、培养和巩固学生的探究技能:识别与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或与同学的合作中发现问题。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各种矩形梁的图片;纸、回形针、尺子、钉子、木板
教学过程:
一、置疑导入新课:
在三年级时,我们研究过纸承受拉伸和弯曲的性能。谁来说说纸承受拉伸的能
力如何?承受弯曲的能力如何?(师演示)薄的纸承受拉伸的能力比较强,但是它
连自身重量都不能承受就弯曲了。
纸要是厚一些,抵抗弯曲的能力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纸抗弯
曲的能力与什么有关。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二、探究过程:
1、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1)谈话并演示:
出示卡纸条,这是一张厚点的纸条,把它放在两本书中间,看来它不容易弯曲
了。给它压上垫圈会怎样?以弯曲程度看它能承重多少个垫圈?
(2)推测:
如果增加卡纸的厚度,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猜想一下,厚度增加一倍,抗
弯曲能力是多少?厚度增加两倍、三倍呢?怎样检验我们的假设?
(3)研讨:
•实验改变的是哪个条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
•弯曲程度怎样保持一样?
•怎样表示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纸的厚度
抗弯曲预测
能力的
实测
大小
(4)根据所得数据制成曲线图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本课时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得
要培养)
我们最多使用了多少个垫圈?图中竖行一格表示几个垫圈合适?我们用的最
厚的纸是儿张?一张纸厚用横行儿个表示合适?
(5)小组汇报,全班小结。
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6)谈话:
人们在建造房屋时,除了用柱子外,还用了横梁,横梁厚度很大,在重压下不
容易弯曲。
2、研究横梁的安放方法
(1)观察:
观察教室顶上的梁,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它是平放的,还是立着放的?
(2)提问:
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呢?
怎样用实验来证明你的观点?
(3)请同学们用手折一折自己的尺子,看怎样折尺子不容易弯曲。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2.2增强抗变曲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发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
2、了解条形建筑材料常见的形状结构(“工”字型、槽型、型、直角型等),知道
它们做成这种形状的好处;
3、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通过怎样的原理来抵抗弯曲。
教学难点:知道抵抗弯曲的原理。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瓦楞纸、小刀、如图画纸厚,大小相同的纸、铁垫圈、线、测试记
录表。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
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探究过程
1、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
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觉瓦楞纸板的研究:
同学们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可以
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解剖观察结构: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
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把各层纸撕开或用小刀剥离。
•一共有几层?每层的厚薄、软硬如何?形状如何?
(3)交流:
通过观察研究瓦楞纸板的结构,你有什么问题和想法?
(瓦楞纸板的结构有什么特点?你猜想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
什么?)
(4)谈话:
同学们都进行了思考,谈了自己的想法,集中起来,是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的关系问题。改变形状可以改变抗弯曲能力吗?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
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
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三、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
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2.3拱形的力量
教这目标:
1、认识拱形结构和拱形受力的特点,了解拱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
2、能够边实验边思考,逐步深入地研究一个问题。根据拱形结构的形变,分析受
力的状况;
3、通过赵州桥了解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成就,增强自豪感。
教学重点:认识拱形能够增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难点:拱形如何加强抗弯曲的能力。
教学用具:纸板、铁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学生看一些拱桥的图片。问为什么桥要做成拱形,特别是在古代,
材料还不是很多,强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学们愿意和
老师一起来解开这个千古之吗?
二、探究过程:
1、拱形承受压力的测试。
(1)实验:做一个纸拱,试试它能承受压力吗?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做好分工与记录)
(3)要求:测试纸拱能承受多大压力。
观察纸拱随着压力的增强,形状有什么变化。
2、分组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1)实验三:
多用儿本书抵挡住拱形,测试它的承重能力,汇报实验结果。
(2)研讨:
与横梁相比较,拱形结构承受压力性能怎样?为什么拱形能承受那
么大的压力?
(3)阅读教材上的资料。
4、了解赵州桥及其他拱形建筑
你们知道哪些拱形建筑?它们用的什么材料?
关于赵州桥,你们知道些什么?
阅读课本中关于赵州桥的介绍。
通过资料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上丰富多彩和发达的造桥工艺。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2.4找拱形
教学目标:
1、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生物结构中存在的拱形结构,加深对生物体构造的认识;
3、培养学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能用已有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4、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能用已有知识解读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教学难点: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出合理的解释,制作科学模型并进行测试。
教学准备:完整的和剖成对半的乒乓球若干个,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瓶若干个。
塑料安全帽、贝壳或蚌壳以及类似的物品、相关的图片。若干根相同的拱形条
(供演示多个拱形可以拼成圆顶形和球形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周围有许多圆弧形的东西。它们和拱形有没有关系呢?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圆顶形、球形,研究它们承受压力的特点。
(1)观察:
观察课本中圆顶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图,或观察教师提供的图片建
这些物体的形状可以叫做什么形状?
(2)演示:
圆顶形与拱形有联系吗?
演示儿个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个半圆形。
(3)提问:
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为什么做成圆顶形?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
(4)观察、实验、分析:
观察剖成两半的乒乓球,看球壳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软硬。
你们估计一下,把半个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压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现在
我们在三个这样的半个乒乓球上摞多少本?(实验)
你们认为圆顶形承受压力的能力如何?试着解释一下,为什么半个乒乓球能承受
这么重的书?
(适时提示:拱形的拱脚是要用力抵住的,圆顶形为什么不需要抵住?想一想,
如果几个人牵手围成一个圆,每个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开吗?为什么?)
(5)师:
两个半球可以组合一个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个拱形的组合(演示),球形
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个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匀地分散开
来,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状都更坚固。巨大的贮油罐做成球形就是这个道理。电灯泡为
了更透光,玻璃壳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较坚固了。
2、塑料瓶形状的分析
(1)谈话:
在我们周围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强度的例子很多。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瓶形状
的研究报告”。你们可以先观察塑料瓶各部分的形状,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与剖
开的塑料瓶对比,试一试强度上的差别,写出发现。
(2)小组研究,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3、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结构
(1)谈话:
我们研究了人工设计的物体。我们自己身体中存在着拱形结构吗?人的肋骨是
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头骨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好处?人的脚骨也是拱形构
造的(看插图或出示图片),它使人的脚能承受更大的重量而且有弹性。
(2)提问:
观察龟壳、贝壳、蛋壳,说说这些形状对自身有什么意义?
4、小结:
研究了拱形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2.5框架结构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际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
2、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掌握用三角形加强框架的方法。了解斜杆的“拉”和“推”的作
用;
3、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优点
教学难点:认识框架结构的作用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用具:一次性木筷、橡筋、剪刀、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课本插图,你们认识这些是什么建筑吗?(介绍埃菲尔铁塔、翻滚列车
支架)这些建筑在构造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种骨架构造叫框架结构。今天我
们就来研究框架结构。
二、探究过程
1、认识框架的特点
(1)谈话:
你们还知道哪些框架结构的物体?它们为什么都做成框架式的?(如果改成
实体的结构会怎样?)
框架结构能支撑起物体,花费的材料又很少,所以在很多地方都用到了框架
结构,特别是很高的建筑物。
(2)提问:
观察框架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
2、研究简单框架
(1)制作:
用吸管和橡皮筋捆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示范橡皮筋的用法。
(2)观察:
观察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3)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4)讨论:
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起到“拉”“推”的作用,使框架不变形。)
为什么巨大的框架中都有三角形?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形框架
(1)请同学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
们的长短一样吗?
(4)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5)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在我们的正方体框架上一本一本地放书,它能承载多少本?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2.6塔的研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不容易倒。认识框架铁塔的结构特点是上
小下大、上轻下重;
2、培养较独立的探究能力,强调把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到塔的优点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塔的结构是怎样发挥它的优点的。
教学用具:学生实验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塑料瓶和大小不同的塑料瓶,砂,杯子和水,吸
管,铁垫圈,线,胶带。
教师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关于塔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塔的神奇与生活中的具大作用。
师: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它们是什么结构的?
今天我们要对框架铁塔进行一些研究。
二、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1)提出问题:
这些框架铁塔都建造得很高,除了要利用三角形加固它们本身外,还要从整
体上考虑在各种情况下都要稳定不倒。怎样才能使它们不容易倾倒?
(2)分析、猜想:
师:“为什么这样想?这些塔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观察这些铁塔,在整体形
状上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把你们的猜想写在纸上。
2、研究物体不容易倾倒的秘密。
(1)实验证明
•给材料,提要求:
利用塑料瓶怎样放最容易倾倒?塑料瓶怎样放最不容易倾倒?怎样做,使
塑料瓶最不容易倾倒?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小组讨论:
要想使物体不容易倾倒,可以用些什么方法?
•谈话:
今天就不汇报讨论结果了,希望在下面制作活动中用上你们的方法。
3、制作不容易倒的高塔
(1)给材料,提要求:
利用老师要求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高塔”,并尽量使它不容易倾倒。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用倾斜的方法测试哪组的塔最不容易倒。
(4)汇报讨论:
你们采用了哪些方法使塔不容易倒?
如果这是一座真正的高塔,它抵抗大风的能力与框架铁塔比,哪个好?
4、关于铁塔形状和结构的再思考。
(1)对猜想进行反思:
把我们研究的结果与先前的猜想比较一下,哪些猜想得到证实,哪些猜想
证明是不对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2)归纳发现:
框架铁塔结构上哪些特点使它不容易倾倒?(底面大,下面重,风阻小)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2.7桥的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一些现代的桥梁,巩固学过的形状结构知识;
2、提高观察、比较、分类、描述和评价的能力;
3、体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感受桥梁的美,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熏陶。
教学重点:知道拱桥的特点是什么。
教学难点:拱桥产生力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用:吸管或竹片,粗线,木板或瓦楞纸板,绳子。
教师用:桥的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遍而又最特殊的
建筑物。”桥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种建筑,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
高技术的现代桥梁你们了解吗?
二、探究过程:
1、认识现代拱桥。
(1)观察:
观察课本上拱桥。简要介绍重庆万州长江大桥。(跨度420米,一孔跨过长
江,没有水下桥墩,水上船只通行无阻。其他三幅是国外的拱桥。)
(2)讨论:
出示图片、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适时提示:从结构和材料、整体和局部、桥面和桥拱位置多方面比较。)
为什么人们把拱桥称作美丽的彩虹?
(3)制作并实验:
实验:用木棍做一个拱,然后两个做对比,看是那一个面的受力更大。
(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
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2、认识现代拉索桥
(1)谈话:
很早以前,人们从缠绕在大树间的藤蔓得到启示,用藤蔓做成了吊桥,后
来又建造出了铁索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已用岗索建造出了跨度达千米以
上的拉索桥。
(2)讲解并观察:
拉索桥分为斜拉桥和悬索桥。江阴大桥跨度长达1385米,课本右上图夷陵
长江大桥是斜拉桥,在湖北宜昌市,全长3246米,主桥上有三个塔,钢索成扇
面状拉住桥面。右下图是美国密执安州麦基那克海峡大桥,总跨度2626米。
观察这些桥的结构是怎样的?
(提示: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钢索起什么作用?桥塔起什么作用?)
小结:拉索桥通常由钢缆、桥塔、桥面组成。钢缆是桥的主要承重构件,
桥塔是支承钢缆的主要构件。
(3)模拟拉索桥:
用木板或瓦楞纸板做“桥面”,用绳子做“钢绳”,用椅子背做“桥塔”做
一个拉索桥。在纸板上放书包,不同程度拉紧绳子,感觉用力的方向和大小。
(4)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研究了现代桥梁,你们有什么感想?
我们家乡最大的桥是哪座?对这座桥,你们了解什么?
三、课后调查
桥的结构明显,很容易观察研究它,观察我们家乡的桥,写一篇观察日记
或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2.8设计建造我们的桥
教学目的:
1、巩固已学过的设计程序,能制定设计方案,会画设计草图;
2、培养动手能力,发展表述和评价能力;
3、实际运用形状和结构的知识,能发现设计和制作中的问题及时改进;
4、培养乐于动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设计桥。
教学难点:在制作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纸、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谈话:
(展示一座教师做的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了桥,我制作了一座自己喜爱的桥,
你们喜欢吗?你们愿意做一座自己喜欢的桥吗?
2、提出制作要求:
主要用纸和塑料吸管,不用需要复杂加工的材料制作的桥要能承载一定的重量。
二、探究过程
1、设计前的思考
(1)讨论:
制作桥必须先设计桥,设计桥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考虑设计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什么材料,材料有什么性质,
怎样用好这些材料。桥要选用怎样的结构,做成什么形状,小组怎么分工合作等。)
(2)归纳:
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
2、设计制作
(1)讲解桥的设计方案:
说明“桥结构的说明:一栏要写选用哪些结构,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结构。
(2)示范连接吸管的方法。
(3)提出安全要求。
3、介绍评价我们的桥。
(1)展小桥模:
把各组的设计方案和制作的桥摆出来,组织学生有序地观察。
(2)谈话:
下面各组要向全班介绍你们的桥,你们准备怎样介绍?课文给你们提供了一些
介绍的内容,你们选择哪些来介绍呢?
(3)小组讨论准备介绍提纲。
(4)各组介绍自己的桥。
(5)评议各组制作的桥。
三、小结本单元学习情况。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热和燃烧
3.1热起来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题—
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周围事物
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准备:两支温度计、两只瓶子,一定温度的热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当我们的手感觉很冷时,谁有比较简单的方法让手变暖?这是什么原因呢?
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东西、烤火、在太
阳下。
二、探究过程
1、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你们提到的那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空调、取暖机、太阳、温泉——外界物质给予热。
盖被子、穿衣服呢?
(2)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2、研究衣服能否生热的问题。
(1)学生提出推测:
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
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温,阻止热
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提问:早上起床及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这说明什
么?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
想法。
•实验操作:将衣服叠好,里面放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看温度计的读
数是不是上升了。
3、交流新的发现。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样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与我
们的自身,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可以回去思考和查一下
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2哪杯水温高
教学目标:
1、经历混合两杯水,推测哪杯水温度高,再进行验证的活动过程;
2、能从水温及水的质量两个因素来考虑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3、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和认表方法。
教学准备:玻璃杯、温度计、开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桌上有两杯水,它们是同样多的。同学们猜测一下,它们的温度一样吗?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的温度是否相同,对用温度计测出它们的温度。
(对杯分别编号记下两杯水的温度)
二、探究过程
1、研究两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水温的变化。
(1)推测将这两杯水混合后,将会有什么变化?水温将是多少呢?
(请学生猜根据生活经验猜想,并分别写下自己的猜想)
(2)在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3)讨论实验的注意点:①两杯水的体积一样;②不同温度的水;③多测几
次。
(4)实验并记录。
(5)有什么新发现?有什么新想法?
2、研究质量不同的水混合后的水温变化。
(1)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第一杯中的水是第二杯的两倍。如果在两杯水中加
入同样多的凉水,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2)两杯混合后的水水温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3)做出推测,并说说推测理由。
(4)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操作方案。
(5)实验并记录。
(6)结果怎样?有什么新发现?
(7)你们还想研究有什么问题?
3、思考延伸
(1)看书上最一个问题,混合后,哪杯水的温度高?
(2)做出推测,并说理由。
(3)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33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目标:
1、经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关于热递的推测的活动过程;
2、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3、深入思考,乐于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难点:能获得液体、气体及固体不同的热传递方式的认识。
教学准备:红色热水、无色冷水、不锈钢勺、热水、蜡烛油、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一杯冷水与一杯热水混合后,温度会发生变化。什么原因导致了
这种变化呢?
1、想像一下热在冷水和热水之间是怎样传递的?
2、仔细观察冷水沿杯壁倒入红色水中的现象。
3、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说说有什么新的想法。
4、冷与热液体之间是怎样进行热传递的呢?你们还想研究什么?
二、探究过程
1、热在气体中的传递。
(1)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2)学生做出推测,并说说理由。
(3)点燃•根蜡烛,手在哪个位置感觉更热一些。
(4)热在气体中是怎样传递的呢?
2、热在固体中的传递
(1)推测将整个不锈钢勺放入热水中会有什么变化呢?
(2)如果只将不锈钢勺的勺部溉在热水中,勺柄露在外面,过一会儿,勺柄也
会热起来吗?
(3)老师演示实验,请学生上台讲感受。
(4)换一个比这个勺柄更长的钢勺进行实验。
(5)热能传上去吗?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6)我们有没有办法看到或感觉到热在固体中的传递过程?
(7)小组议论方案,实际操作实验,并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3、课外延伸
(1)还有哪些传热的方式?
(2)太阳是怎样把热传递到地球上的呢?
(3)课外阅读资料了解热的其他传递方式。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3.4让水凉得慢一些
教学目标:
1、经历偃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2、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3、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尝试对科学现象人出解释。
教学重点:经历偃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保温杯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研究哪种保温方式保温效果好的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这么多杯子,知道这些杯子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我们一起
来研究杯子的材料。
二、探究过程
1、哪种杯中的水会凉得慢一些
(1)如果在杯中倒入同磁多的,相同温度的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热水会凉得慢
一些?
(2)学生做出推测,并说出理由。
(3)观测实验,交流汇报:用手捂在不同材料杯子的杯壁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觉?什
么原因引起的?
(3)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
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
2、讨论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得慢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
(2)小组讨论:使热水凉得慢的办法。
(3)小组交流,老师板书。
(4)你们认为那种保温办法最好?
(5)学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倒水的时间,水的温度等变量要保持一致。
(6)交流实验结果。
3、做一个保温杯
(1)小组合作制作一只保温杯。
(2)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
(3)评出最佳保温杯。
4、讨论如何才能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
(1)你们有办法让热水始终保持原来的温度吗?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保持热水原来温度的方法。
(4)假如保温杯外的温度比里面水的温度高,热是怎么传递的?
(5)小结:保温杯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而不能保持物体原来的温度不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5着火了
教学目标:
1、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另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2、经厉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或资料得到解释
3、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重点:经厉一个研究物体燃烧与另些因素有关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知道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温度达到燃点有可帮助燃烧的空气。
教学准备:酒精灯、木材、大小相同的蜡烛两支、两只大小不同的杯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要让保温杯里的热水保持原来的温度,我们有什么办法?
二、探究过程
1、加热引起的变化
(1)如果物体不停地加热,会使物体发生什么变化呢?
(2)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将纸、干木材.、酒精等物体同时加热,这些物体会同时燃烧吗?说说你们的想
法。
(4)你们觉得哪种物体最先燃烧?哪种物体最后燃烧?
(5)你们这样想的根据是什么?
(6)这是这几种物体的燃点表,这些数据有示什么意思?你们刚才的推测对吗?
(7)出示一根木材,将木材分成粗细不同的两条。把它们同时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推测:哪一根木条先燃烧?
(8)观察两根木材在酒精灯上加热出现的不同现象。
(9)你们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虽然木材的燃点相同,但是这两根木条有粗有细,粗的木条要达到燃点所需的
时间长,因为热要传导的面积大,热均匀分布需要一定的时间;细的木条热传导的
面积小,热很快就传导到物体表面的各个部分了,所用的时间就少。
2、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一个物体要燃烧,一定要传递给它足够的热,使物体的温度达到燃点才能燃
烧。
(2)这样推测有一定的根据吗?
(3)学生实验:点燃两支蜡烛,一支蜡烛罩上玻璃杯。
(4)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象?
(5)杯子里的空气真的被烧完了吗?怎么检验杯子里是否有空气?
(6)教师演示:检验杯子里还有没有空气。
(7)燃烧究竟需要空气吗?我们怎么研究?
(8)阅读相关材料。
(9)将相同的两支蜡烛点燃后,同时罩在两个大小不同的杯子里,推测:哪只杯
子里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样说?
(10)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怎么解释实验结果?
3、燃烧需要的条件
(1)如果要让一个物体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通过今天的研究你们觉得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6蜡烛能燃烧多久
教学目标:
1、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2、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3、能够设计一些实验解决自己不断产生的疑惑,并且形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经历一个对蜡烛会熄灭与保持蜡烛燃烧的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不断否定与纠正自己的扒测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两个玻璃杯、两支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火柴、棋子若干、塑料吸管、洗耳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如果将点炮灰的蜡烛罩在玻璃里结果会鼾声样?你是鼾声么想的?实际观测
多少时间后玻璃杯里的蜡烛会熄灭。
二、探究过程
1、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1)点燃一高-低两支蜡烛,同时罩上两个大小的玻璃杯,推测:蜡烛能燃烧多
久?哪支先熄灭?
(2)说说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推测?
(3)试一试,实际是怎样的?蜡烛熄灭的次序是怎样的?
(4)假如现在有一支更长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5)假如现在有一支更短的蜡烛,熄灭的时间可能会怎样?
(6)玻璃杯中的氧气燃烧完了吗?你们怎样解释蜡烛熄灭的时间不相同?
(7)不管是长蜡烛还是短是,在石油子里燃烧一段时间后都会熄灭。如果在杯子
的下面垫上棋子,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
(8)怎么解释这个实验现象?
2、保持蜡烛继续燃烧
(1)怎样才能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呢?用桌子上的这些材料我们能进行研究吗?
(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在实验的过程中填写科学实验观察报告。
(实验中,教师要不断提醒学和将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方法及时记录,形成观察实验
报告。)
(3)汇报交流:在研究中,做了哪些实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怎么想的?这
些实验是受到了生活中哪些现象的启发。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7把火熄灭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解释;
2、经历一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3、初步学会使用灭火器。
教学重点:经历个根据燃烧必要条件进行灭火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了解日常生上常见的灭火方式,并且能对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做现一些
解释。
教学准备:酒精灯、纸盒、火柴、汽水、吸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蜡烛在玻璃杯里熄灭了,是什么原因呢?
二、探究过程
1、日常生活中的灭火方法。
•当我们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后是怎样熄灭酒精灯的?
•学生在小组内自己亲身体验。
•当我们盖上灯帽时,那么旺的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平时,我们还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能说说这些灭火方式的原理吗?
2、水的灭火原理
•老师这里有两张纸,一张是湿的,一张是干的,让它们以相同的距离靠
近酒精灯的火焰,哪张纸先燃烧?
•你们推测的根据是什么?
•试一试,结果怎样?
•刚才这两张纸在靠近酒精灯火焰的过程中是怎样变化的?
•你们的推测对了吗?怎么解释这个结果?
•把一个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在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小纸盒会燃烧起来
吗?
•你们为什么觉得小纸盒不会燃烧起来?
•实验:将装满水的小纸盒入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小组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3、做一个二氧化碳来灭火器。
•在一瓶汽水的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插入一支导管。晃动汽水,使气体从
导管中逸出,对准火焰,有什么现象?
•怎样解释这处现象?
•你们是在跛女子些地方看到过用二氧化碳气体来灭火的?
•你们都见过哪些类型的灭火器?
•会使用灭火器吗?老师演示讲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小组讨论:油锅着了火,用什么办法把火熄灭?
・为什么油锅着火了不能用水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方法来灭火?说说你们的
理由。
•油锅着火了用什么办法灭火。
三、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8火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的:
1、了解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知道安全用火的常识;
2、经历一个研究关于人类用火历史的活动过程;
3、能够用已有的关于热的认识解释各个时期用火的原理。
教学重点:理解火的重要性及它为人类做出的贡献。
教学难点:知道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懂得安全用火的常识。
教学准备:打火石两块、打火机、关于人类用火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你们知道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火。
二、探究过程
1、生活中的火
(1)说说你们知道的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2)火除了给人类带来好处外,还给人类带来过哪些灾难?
(3)小组讨论:怎样用火才能避免火灾?制定一个安全用火守则。
(4)汇报交流:怎样安全用火?
•灶上生火人勿离;
•楼道清障保平安;
•电器起火不能用水浇;
•驱蚊也要讲安全;
•烧香燃烛要监护;
•取暖器烘衣服危险多;
•燃放烟花爆竹要当心。
2、回到过去
(1)远古时期人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取火的?
(2)小组讨论:说说我们知道的关于人类取火的方式。
(3)为什么钻木和敲击火石能取火?(钻木取火是利用摩擦生热,使木头达到燃
点。两块石头相互敲击的热如果刚好达到某种物质的燃点,物质就会燃烧。)
(4)打火机是怎样打火的?
(5)火石是怎样取火的?
(6)古代人是怎样用火的?说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火的应用的一些故事。
(7)讨论:用火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8)讨论:假如没有火现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会怎样?
3、小结: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第三单元能量
4.1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目的:
1、认识能量有哪些形式,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的能量。
2、能根据生活经验、资料和实验来认识能量,产生研究能量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教学难点:认识食物、燃料中的能量。
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烧杯、圆底烧瓶、橡皮塞、开水、塑料杯、线、一小截火柴棍。
教师备:图片、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我们会想到什么?
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具有太阳能,食物给了我们身体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同学们
还知道一些其他能量,看来对能量的认识还不少,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能量的世
界里,我们周围到处都存在着能量。在这单元里,我们将深入地研究能量。今天我们
先来认识各种各样的能量。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哪里有能量
(1)谈话:
刚才同学们听到“能量”这个词时,就想到了那些有“力量”的东西,它们能使
物体动起来。风、流水、电、汽油能使什么动起来呢?
它们都有一种“力量”能使物体动起来,我们就说它们具有能量。能量也可以简
称能。风和流水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电具有的能量叫电能。汽油具有的能量叫
化学能,它燃烧时即发生化学变化时,才释放出它的能量。食物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变
化,使人体保持体温、能够运动,食物也具有能量。
(2)讨论:
光、热、声音是能量吗?
(3)根据学生的讨论进程,介绍激光打孔、切割材料的机器,做下面的实验。
•分组做“热能使橡皮塞冲出去”的实验。
•讨论橡皮塞是靠什么能量冲出去的。
•分组做“声音能使水溅起来”的实验。
一次性透明塑杯(底部穿线)实验,证明声音也是能量。(结合生活中对超
声波的应用)
(4)小结:能量有很多种形式,声、光、电、热都是能量的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
物、燃烧中。
2、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1)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2)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
(3)全班交流。
(4)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三、课后调查
我们身边存在的能源种类。
小知识:能量和能源
能量是物质的重要属性之一,它有许多形式,如热能、机械能、光能、电能、核能和化学能等等。
所有这些形式,均可归为动能和位能两种。动能是物质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如机械能、热能等;位能是
系统状态所具有的能量,如化学能、核能和电动势能等。
育旨源是提供能量的物质资源。地球上有各种各样的能源,如按使用状况分类,有常规能源(包括煤、
原油、天然气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活动计划合集九篇
- 三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 护士的个人鉴定(7篇)
- 单位培训总结报告
- 初一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母亲节的演讲稿汇编9篇
- 农资业务员年终总结
- 2022天宫课堂第三课观后感500字11篇
-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 团员自我鉴定(集合15篇)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卷(含答案)
- 信息服务政府采购合同范例
- 2024年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库【典型题】
- 送教上门情况记录表多篇
-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实践 课件 第二章 劳动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支撑
-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三中2024年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数学试题试卷
- 护士四页简历12模版
- 2024年江西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解读(下)
- 器官捐献合作协议书范文模板
- 黑龙江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真题2023年(联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