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区天元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1页
天元区天元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2页
天元区天元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3页
天元区天元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4页
天元区天元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元区天元中学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天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某同学去了汉字博物馆,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鲜(xiǎn)为人知、鲜(xiān)美。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亵(xiè)渎、拮(jí)据。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哀竭"应为“衰竭”,“调唁"应为“吊唁”。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大庭广众"不要写成“大廷广众”。

2.(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某同学参观完村落后,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①的感觉。这里正举行诗歌朗诵会,会上殷之光先生②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③的掌声。

A.①世外桃源②声情并茂③经久不息

B.①恍若隔世②声泪俱下③长久不衰

C.①世外桃源②声泪俱下③经久不息

D.①恍若隔世②声情并茂③长久不衰

3.(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下面是从部分同学作文中选出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市教育局积极开展了“放眼看世界,我与‘一带一路’"。各校踊跃参加,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B.这次成功演示表明,未来使用高容量、自由空间的量子通讯,创建地基网络和卫星之间的安全通信链接将成为现实已是明证。

C.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改善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

D.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4.(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甚至还有副作用”这句话是从下面介绍“读书"的语段中抽出来的,若还原的话,放哪一处最恰当?()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甲]反映在图书出版领域,就是五花八门的图书充满市场,[乙]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其中有许多书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毋庸讳言,[丙]也有不少书不仅没有多少营养,[丁]读得越多受害越深。因此,我们读书时,要学会选择,择善而读。

A.甲B.乙C.丙D.丁

5.(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同学们对文化常识做了以下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B.我国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天启壬戌"中“壬戌”为干支纪年法。

C.“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代指书信,此外“尺牍"鸿雁”也是书信的别称。

D.《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6.(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依照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读诗文,就是读诗人,读人生。李白《行路难》(其一)中“①___,

___”唱响了诗人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新扬帆远航的强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②___,___"的感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③___,___”流露出了词人的思家与报国矛盾之情。

7.(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综合运用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举国欢庆,学校拟举行“共赴冰雪之约,传承奥运精神"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1)精选名句。班级举行“礼赞冬奥会拼搏精神”的诗歌朗诵比赛,下列句子中适合主题的两句是()(只填序号)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京张联袂共筹谋,点亮天光耀五洲。

④一山环绕冰丝带,百国强争雪片风。

⑤卧薪尝胆竞波澜,笑洒青春挥血汗。

(2)拟写标题。随着冬奥会比赛的进行,假期里,我们也体验了冰雪课程,有同学撰写了下面的新闻稿,请为其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

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人们的冰雪激情,学校也借着冬奥会举办的契机,大力推广冰雪运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了一门有趣的课程。假期里,我们来到滑冰场,体验滑冰课程,滑冰场还推出了基础滑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课程,前来体验的同学络绎不绝,滑冰场也越来越热闹。

二、阅读与理解(共50分)

(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天下之忧而忧___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属予作文以记之

D.而或长烟一空___或异二者之为

9.用现代汉语翻译“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诗词鉴赏

日暮①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释】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写出了日暮时分,羊儿、牛儿行走缓慢悠闲很久才回到村子里,各家各户的柴门都已经关上了,各安其所,这个村子像个准备睡觉的老人一样,让人觉得平安、温暖、安详。

B.颔联写出了夜晚虽然美好,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有无限清景,但诗人于它而言毕竟只是一个过客,深藏着极浓的悲郁。

C.诗的首联用了黄昏中的暖色调,颔联则是用了月光下的冷色调。温馨和凄凉的互相映衬,使得一切都尽在不言中。

D.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渴望得到升迁喜讯传来的心情。

12.“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课外文言文阅读

陈寔,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寔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寔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B.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C.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D.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语句的大意。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15.你是否赞同文中陈寔对待盗贼的做法?为什么?

(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用好节俭传家宝

材料一:

最近,一些地方积极运用科技手段减少餐饮浪费、倡导节约,令人眼前一亮。有的餐厅推出机器人小锅炒菜、“智能光盘套餐”,通过精准定量、科学配比,引导节约用餐;有的单位食堂使用订餐码,鼓励员工线上预订,并根据当日订餐情况精准把控菜品供应量。

餐桌上的新风尚,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俭基因"。无论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勉,还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告诫,有关俭与奢的箴言,沉淀着历史的启迪,牵动着中国人对家风与国运的思考。崇俭戒奢的思想,凝结着中国的哲学智慧。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幸福观,到老子“去甚、去奢、去泰"的思辨,再到墨子对“节用”理念的提倡……有关节俭的表达,寄托着对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期待,也蕴含着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材料二:

励精图治、勤俭建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毛泽东同志睡衣上的73个补丁,周恩来同志“一片菜叶抹碗底"的简朴饮食,刻印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节俭能提振精气神,为攻坚克难提供不竭动力。焦裕禄同志起草的《干部十不准》中,有多条内容都涉及节约粮食粮款。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扎紧“厉行勤俭节约”的制度篱笆,到反“四风"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说“不”,再到“光盘行动"遏

制舌尖上的浪费,节俭之风大兴,成为观察党风、政风和社风的一扇窗口。

节俭文化中的谦逊与珍惜,反映了对劳动成果的敬畏。从一株秧苗到一碗米饭,从一粒黄豆到一瓶酱油,从一颗蓼蓝种子到一匹蓝印花布,都要历经几十道工序。人们羡慕田园生活,本质上则是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对劳动创造的赞叹。品鲈鱼美,勿忘“出没风波里”的艰辛;穿绫罗衣,须记“寒机晓犹织"的辛劳。万物生长,每一分倾注时光与汗水的劳动都不容辜负,而节俭正是尊重劳动的应有姿态。

材料三:

提倡节俭并非抵制消费,而是强调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念,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更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节能家电、共享单车、二手物品售卖平台……近年来,以资源节约为特点的创新,顺应了大众消费趋势,为相关行业拓展了市场空间,催生了许多新业态。新形势下,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有助于激发新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锐意进取的开拓,也需要戒骄戒奢的奋斗。面向未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弃微末,就能让“浪费可耻、节约为荣"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下列说法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A.材料一反映的是餐桌上的新风尚,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俭基因”。

B.提倡节俭就是抵制消费,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更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C.在过去,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有助于激发新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D.有关节俭的表达,寄托着自然对人的良性关系的期待,也蕴含着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17.下列说法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励精图治、勤俭建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

B.“万物生长,每一分倾注时光与汗水的劳动都不容辜负,而节俭正是尊重劳动的应有姿态。”一句中的加点词“应有"可以删掉,不影响句意。

C.材料二中,第二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节俭文化中的谦逊与珍惜,反映了对劳动成果的敬畏”这个分论点。

D.“正如方志敏同志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放在材料二第一段中最合适。

(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文学作品阅读

父亲的自行车

①那次回老家,父亲说自行车丢了。“唉,真倒霉,到菜场买菜,一转头自行车就没了。”“丢就丢了,再买一辆,又不值多少钱。"我对父亲说。父亲没有吭声,只是神情沮丧,仿佛多年前和我赶集走散的光景。

②记忆里,父亲的自行车是在我五六岁时买的。那时,父亲在镇上的供销社上班,母亲在乡下务农。父亲为了方便回家干农活和照看我们,花费半年的工资买了辆凤凰牌自行车。

③有了自行车,我和一起出生的弟弟就有了期盼。日之夕矣,我们坐在门槛上焦急地等待父亲。当我们听到隐隐的铃声,便赛跑一般穿过那打谷场,跨过小桥,朝竹林那边的石子路冲去。我们赛跑的原因只是为了能坐在前面的单杠上按铃铛。自然我总是比弟弟跑得快。等到我兴奋地把铃铛按得叮当直响时,弟弟往往才气喘吁吁地赶到。父亲像先前抱我一样把弟弟抱上后座,乐呵呵地推着我们回家。

④最快乐的等待在节日里,因为父亲的自行车上比往常多了月饼、糖果之类的东西,它们是那时最美味的食品。铃声还没有响,我和弟弟就已经翘首以待。我们一边等待,一边讨论,一边想象自行车满载而归的情形。等待的时光快乐而漫长。或许是单位加班的缘故,或许是我们心情焦急的缘故,父亲在节日里似乎总回来得晚些。太阳快要落山了,父亲尚未归来。“爸爸回不回来呀?”弟弟担心地问。“怎么不回来,你听,铃声。"铃声并没有响,我只是哄他。“好像有。”弟弟侧耳倾听,但很快又失望了。

⑤记忆里,总是在我们略略失望时,铃声乍起。于是,我们又赛跑着上路,不过,这时的我们不是争坐前面,而是争提食品。父亲取下食品,每人手里放一些。我们小心翼翼地往家提,生怕有半点闪失。

⑥记忆里也有不快乐的时光。我和弟弟常常同时生病,而且常常在夜晚。等到忙碌一天的父亲准备休息时,我们便开始发烧。为什么我们的病总在晚上发作?我很不明白。我只记得,父亲把我们一前一后放在车上,急匆匆地往镇卫生院赶,父亲要推六七里路才能到达。有时,月光如水,静静地铺在父亲的背上,扣在自行车的单杠上,显得那么温柔;有时,满天星辰,每一个亮晶晶的星星都在向我们眨眼,似乎是责备我们又惹父亲劳神:有时,夜黑似漆,父亲和自行车在黑暗中一步一步艰难地摸索,而我们常常就在自行车上睡着了。

⑦轮到我们上学,父亲的自行车便成了我、弟弟还有二哥的公交车。父亲便请会木工手艺的二叔在车的后座上加了一块结实的木板。我和二哥坐在后面,弟弟则坐前面。父亲骑得十分费劲,数九寒冬都会累得满头大汗。若逢雨天,他骑得更吃力,汗水和雨水混在一起,分不清哪是汗水哪是雨水。但无论天气如何,父亲都坚持把我们按时送到学校,从未让我们迟到。

⑧父亲黯然的神情,让我想起过去,也许父亲和我一样并不在乎买自行车的钱,在乎的只是逝去的艰难岁月,而我更多了一份对父爱的深深谢意。

18.文章围绕“父亲的自行车"写了哪四个场景?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时段场景

平日里①____________

节日里“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的情形

生病时父亲夜晚送“我"和弟弟治病的情景

上学时②____________

19.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20.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文章的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我们应如何对待父母给我们的爱。

【链接材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选自《背影》)

21.(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问题。

【甲】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

【乙】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

【丙】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

(1)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

(2)鲁迅评价吴敬梓写人能“摄魂勾魄”,结合丙段,谈谈作者的写人之妙。

三、写作(50分)

22.(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根据你对下面这段文字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坚定前行,是青年应有的姿态。疲惫时,咬牙行走,会让你学会坚持;痛苦时,含泪前进,会让你收获坚强;开心时,需要你微笑着继续奔跑;孤独时,需要我们携手一起向前……

写作要求:

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但不要写成诗歌或戏剧,也不要写成书信体。

②不得抄袭,不要套作,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真实姓名、校名等相关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拮据"一词的“拮”字读音应为“ji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恍若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巨大变化的感慨。根据语境可知,第一空应选“世外桃源”,排除B和D: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根据语境可知,第二空应选“声情并茂”,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残缺宾语。在“一带一路"后加"的活动”。

B句式杂糅。去掉“已是明证"。

C正确

D搭配不当。把“是”改为“使我国成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答案】D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通读全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可判断出“甚至还有副作用”是个递进关系的复句,由前面的“不仅没有多少营养"推测后面可填写“甚至还有副作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5.【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A项提到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而是设国子学或国子监。这是正确的。太学作为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元、明、清时期的确被国子学或国子监所替代。

B项描述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包括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并指出“天启壬戌”中的“壬戌"为干支纪年法。这也是准确的。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之一,“壬戌”确实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

C项提到“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代指书信,同时提到“尺牍"和“鸿雁”也是书信的别称。这里存在错误。“案牍"实际上是指官府的公文,而不是书信。而“尺牍”和“鸿雁"确实是书信的别称,这一点是正确的。

D项提到《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且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也是正确的。《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6.【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济、畔、勒。

故答案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答案】(1)④⑤

(2)示例:传递冬奥梦想共赴冰雪之约(或者: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了一门有趣的课程)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分析】(1)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的是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与冬奥会的拼搏精神关系不大。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与冬奥会的冬季和拼搏主题不符。③“京张联袂共筹谋,点亮天光耀五洲。"这句话主要描述了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的盛况,虽然涉及冬奥会,但并没有直接表达拼搏精神。④“一山环绕冰丝带,百国强争雪片风。”这句话描绘的是冬奥会赛场上的激烈竞争,各国选手在冰雪中奋力拼搏的场景,非常符合主题。⑤“卧薪尝胆竞波澜,笑洒青春挥血汗。"这句话表达了选手们为了胜利不懈努力、挥洒汗水的拼搏精神,与冬奥会选手的奋斗精神高度契合。

(2)新闻标题通常需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概括新闻内容,并吸引读者的注意。考虑到给出的新闻稿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标题:冬奥会的影响力:新闻稿提到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人们的冰雪激情,这意味着冬奥会对于推动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激发公众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标题可以围绕“冬奥会”和“冰雪运动"这两个关键词来构建。学校的冰雪课程:新闻稿强调了学校在冬奥会契机下大力推广冰雪运动,将冰雪运动作为一门有趣的课程引入校园。这表明学校在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标题中应包含“学校”和“冰雪课程"等关键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新闻稿描述了学生们假期里来到滑冰场体验滑冰课程的情景,滑冰场还推出了多种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体验。这表明学生们对于冰雪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到冰雪课程中。因此,标题中可以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等要素。

故答案为:⑴④⑤

⑵传递冬奥梦想共赴冰雪之约(或者: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了一门有趣的课程)

【点评】⑴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小标题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写作意图。

⑵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答案】8.B

9.浮动在湖面的月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知识点】分析概括文言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阐述观点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有机的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悟或者观点看法。组织答案必须有理有据,或以情动人,或以理服人。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推行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观赏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然而,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和湘江,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接连许多日子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满眼萧条冷落、极度感伤的情怀。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边的香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月光像跳动的碎金,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哪有穷尽!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快乐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时,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8.A.在第一句中,“而”表示递进关系,意思是“然后”,强调了先天下之忧,再为自己的忧虑。而在第二句中,“而”则表示转折关系,意思是“却”,表示不知道太守的快乐在哪里。因此,A选项中的“而”用法不同。B.在两个句子中,“于"都表示在某种地方或位置上,都用于表示处所。第一句中,“于”用在动词“刻"之后,表示“在上面刻”,第二句中,“于"用在动词“会”之后,表示“在这里聚集"。因此,B选项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

C.在第一句中,“以"表示因为,表示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而在第二句中,“以”表示用来,表示用作文的方式来记录这件事。因此,C选项中的“以"用法不同。

D.在第一句中,“或”表示有时,表示有时湖上会长满烟雾。而在第二句中,“或"表示或许,表示或许和上面两种情感不同。因此,D选项中的“或”用法也不同。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重点词:“浮光跃金"中的“浮光”指水面上反射出来的光,“跃金"指闪烁着的金光(这里用来形容月亮升起的景象)。“静影沉璧”中的“静影"指静静的月影,“沉璧”指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故答案为:浮动在湖面的月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10.首先,这句话反映了作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政治情怀。在古代中国,文人往往将治国安邦视为己任,将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之后。范仲淹在这里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对这种政治情怀的生动表达。他认为,一个真正的政治家或仁人志士,应该时刻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忧国忧民,将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国家和人民的幸福之上。其次,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儒家传统与民同乐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仁爱,提倡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范仲淹在这里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强调与民同乐,更强调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体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人民情怀和忧患意识。最后,这句话展现了作者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在政治实践中,范仲淹确实将这种情怀付诸实践。他一生为官清廉,勤政为民,深受人民爱戴。他的这种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政治生涯中,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象征。故答案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答案】11.D

12.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幽寂的画面: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草叶上凝着一粒一粒的露水,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寄情山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11.ABC.正确

D.“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渴望得到升迁喜讯传来的心情。"

故答案为:D

12.首先,诗句“石泉流暗壁”营造了一种静谧、冷清的氛围。这里的“石泉"指的是从岩石间流淌出的泉水,而“暗壁”则暗示了这是一个光线不足、稍显阴暗的地方。在月光的映照下,岩石的阴影更加凸显,而泉水则沿着石壁静静地流淌,发出清冷的声音。这种描绘不仅使人感到宁静,同时也带有一丝凉意,仿佛可以听到泉水在静夜中流淌的声音,感受到那份孤独与宁静。接着,“草露滴秋根"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凄清和幽寂的氛围。在秋天的夜晚,草叶上的露水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每一颗露珠都在月光下闪耀。而这些露珠并不久留,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这一画面不仅展示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循环与延续,也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寂静和凄美。故答案为: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幽寂的画面:静谧的月光下、岩石的阴影中,泉水沿着石壁潺潺地流着,发出清冷的声音;草叶上凝着一粒一粒的露水,它们顺着叶片渗入地下,滋润着杂草的根部。

【答案】13.B

14.品行不好的人本性不一定是坏的,(坏)习惯会(慢慢使人)形成(不好的)品性,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

15.【示例1】赞同。陈寔对盗贼的宽容教化,最终让整个县没有盗贼,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示例2】反对。陈寔对盗贼盗窃行为的宽容,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即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成文即可。

【参考译文】

陈寔是东汉时期的人,他为人仁爱。当时正值饥荒,百姓们饥饿难熬,于是有人趁着夜色偷偷进入陈寔的家中,藏匿在屋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这个小偷,但他并没有大声喊叫或采取行动,而是站起来整理了衣服,然后叫醒了他的儿孙们,以严肃的态度训诫他们说:“人不能不自我勉励。不良的行为并不一定是由于本性恶劣,而是由于习惯形成的。所以,我们应该时刻警惕,以免陷入这样的境地。”儿孙们问:“你说的是谁啊?"陈寔指着梁上的小偷说:“就是那个梁上君子。”小偷大吃一惊,立刻从梁上跳下来,跪在陈寔面前认罪。陈寔温和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并不像是一个恶人,你应该反省自己,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陈寔知道小偷家境贫困,于是命令家人给他送去了两匹绢。从那以后,整个县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盗窃案件。

13.A选项:“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这个断句将“民馁有盗"和“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分开,使得“民馁有盗"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这在语法上是不合理的,因为“民馁”和“有盗"是因果关系,应该连在一起。B选项:“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这个断句将“时岁饥民馁"作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描述了饥荒和民众饥饿的情况,然后“有盗夜入其室”描述了盗贼的行为,最后“栖于梁上"描述了盗贼的位置。这个断句既符合语法结构,也符合逻辑。

C选项:“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虽然这个断句在语法上是合理的,但是“时岁饥"和“民馁有盗夜入其室”之间的断句使得句子读起来有些生硬,不够流畅。

D选项:“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这个断句将“有盗夜入”和“其室栖于梁上"分开,使得“有盗夜入”成为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语法上不正确。

故答案为:B

1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重点词:善:在这里是指本性、天性。习以成性:指习惯可以形成性格。习,习惯。以,因此,由于。成性,形成性格。遂至于斯: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遂,于是,就。至于,到了。斯,代词,这,指上文所说的不善的结果。

故答案为: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15.首先,赞同陈寔的做法的人可能会认为,他的宽容教化最终让整个县没有盗贼,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这种观点强调了教化的力量,认为通过教育和引导,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陈寔的做法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展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宽容之态。然而,反对陈寔做法的人可能会认为,对盗贼盗窃行为的宽容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这种观点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必要手段。在这种情况下,陈寔的做法被视为对法律的忽视和放纵,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从事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从而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故答案为:赞同。陈寔对盗贼的宽容教化,最终让整个县没有盗贼,说明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反对。陈寔对盗贼盗窃行为的宽容,不利于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6.A

17.D

【知识点】概括说明内容;新闻、材料类文本;分析材料主体特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能力。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应注意:1、细心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看清是“有错误的一项"还是“正确的一项”)。2、提高辨析异同的能力,选项表述的内容往往是经过加工整合的,多数情况下不是原文的机械罗列。做题时应用心比对,做出判断。

(2)本题考查材料探究。多则材料内容的探究:①要概括出每则材料的大意,分条阐述;②分析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中心话题,找出各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同中求异,异中求同;③围绕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

16.A选项说:“材料一反映的是餐桌上的新风尚,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俭基因’。"这个选项与原文的意思相符合。原文中提到了餐桌上的节约行为,并指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节俭精神的一种体现。B选项说:“提倡节俭就是抵制消费,践行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更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个选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原文中并没有提到提倡节俭就是抵制消费,而是强调了节俭与合理消费的关系,以及节俭对于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C选项说:“在过去,用好勤俭节约这个‘传家宝’,有助于激发新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这个选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原文中并没有提到勤俭节约在过去如何激发新的经济价值或创造社会效益,而是强调了节俭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长远意义。

D选项说:“有关节俭的表达,寄托着自然对人的良性关系的期待,也蕴含着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这个选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原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节俭的表达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之间的关系。

故答案为:A

17.A选项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励精图治、勤俭建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经验。"这一选项对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行了概括。然而,在没有提供文章具体内容的情况下,我们无法判断这一概括是否准确。因此,A选项的正确性取决于文章的实际内容。B选项说:“‘万物生长,每一分倾注时光与汗水的劳动都不容辜负,而节俭正是尊重劳动的应有姿态。’一句中的加点词‘应有’可以删掉,不影响句意。”这一选项涉及到句子中词语的使用。从句子本身来看,“应有"一词强调了节俭是尊重劳动的必然态度,去掉后句子的语气和意思都会有所改变。因此,B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

C选项说:“材料二中,第二段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节俭文化中的谦逊与珍惜,反映了对劳动成果的敬畏’这个分论点。”这一选项涉及到论证方法的分析。没有具体材料二的内容,我们无法准确判断第二段是否主要运用道理论证来论证该分论点。因此,C选项的正确性也取决于材料二的实际内容。

D选项说:“‘正如方志敏同志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放在材料二第一段中最合适。"这一选项涉及到引用的使用。一般来说,引用可以用来支持或强调某个观点,或者作为文章的开篇来引起读者的兴趣。由于我们没有材料二的具体内容,无法直接判断这一引用的具体位置是否合适。然而,从引用的内容来看,它强调了清贫和朴素生活的价值,这与节俭文化的主题相符合,因此放在讨论节俭文化的文章中应该是合适的。

故答案为:D

【答案】18.“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父亲风雨无阻送“我们"上学的艰辛之景

19.运用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连贯的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我"与弟弟的喜悦之情。同时写出“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了等待心情之切。

20.标题作用:①构成行文线索,串起父子生活情景的点点滴滴。②寓情于物,再现父亲对孩子的挚爱之情;③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意对即可)

我们应该这样对待父母的爱:示例:理解父母的行为,感恩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与父母沟通交流,为父母分忧,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好好学习,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3)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8.首先,平日里,家里最惬意的时光是晚饭后。那时候,父亲会推出自行车,而“我"和弟弟会赛跑争位,希望坐在车前的横梁上。这一场景(第1空)展现了家庭和睦、兄弟间竞争的欢乐气氛,同时也体现了父亲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他的存在让家庭充满了温馨和欢乐。其次,节日里,父亲的自行车更是家里的重要交通工具。自行车后座上绑着花花绿绿的食品袋,我和弟弟翘首以待,争提食品。这一场景描绘了节日里家庭的喜庆气氛,也体现了父亲对家人的爱和关心,他用自己的方式,让家人感受到节日的喜悦和温暖。再次,生病时,父亲的自行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月光融融的夜晚,父亲会用自行车推着“我”和弟弟去急诊室,父亲脊背上的汗水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一场景展现了父亲对子女的深深关爱和无私付出,他的坚强和毅力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最后,上学时,父亲的自行车成为了“我们"的专车。那时父亲蹬车,母亲给“我们”打理书包。在长长的上学路上,父亲的身影总是那么坚实和可靠,无论风雨无阻,他都会准时送“我们"上学。这一场景(第2空)描绘了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他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感恩父亲的付出和爱护。故答案为:“我”和弟弟赛跑争位的欢快情景;父亲风雨无阻送“我们"上学的艰辛之景

19.动作描写的连贯性:这些动词的连续使用,不仅表现了“我”与弟弟动作的迅速和连贯,还营造了一种紧张而欢乐的氛围。从“穿过"到“跨过”再到“冲去”,这一系列动作流畅而紧凑,仿佛让人看到了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想要占据有利位置的情景。情感表达的准确性:这些动词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动作,还准确地传达了他们的内心情感。“穿过”和“跨过"表现了孩子们对自行车和食品的渴望和期待,而“冲去”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喜悦和兴奋。这些动词的使用,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细节描写的丰富性:除了动词的使用,这句话还通过细节描写来增强表现力。例如,“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了等待心情之切。这一细节不仅丰富了句子的内涵,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故答案为:运用动作描写。“穿过”“跨过"冲去”,连贯的动词生动准确地表现出“我"与弟弟的喜悦之情。同时写出“我”与弟弟反应速度之快,体现了等待心情之切。

20.文章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具有多重作用。首先,它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将父子间的生活情景紧密串联起来。无论是平日里、节日里、生病时还是上学时,父亲的自行车都承载着家庭的爱和关怀,贯穿了文章的始终。其次,自行车这一物品在文章中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是父爱的象征。父亲通过自行车传达着对孩子们的挚爱和关怀,每一次的骑行都蕴含着父亲对家庭的默默付出和奉献。这种寓情于物的手法,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也增强了文章的情感深度。最后,以“父亲的自行车”为题,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自行车见证了父子间的点点滴滴,承载着家庭的历史和回忆。通过这一物品,作者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和敬意,也传达了对父亲的深深思念和怀念。

故答案为:标题作用:①构成行文线索,串起父子生活情景的点点滴滴。②寓情于物,再现父亲对孩子的挚爱之情;③寄托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意蕴丰厚独特。(意对即可)我们应该这样对待父母的爱:理解父母的行为,感恩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与父母沟通交流,为父母分忧,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好好学习,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

21.【答案】(1)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2)语言描写。匡超人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再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艺术特色;《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甲文,根据“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可知,先前,匡超人对父母孝顺,是个善良的人。乙文,根据“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分析,他对妻子态度蛮横,是个冷漠的人。丙文,根据“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分析,他对朋友虚伪。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丙文中,根据“匡超人道."可知运用的是语言描写。匡超人“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的目的,是借潘三的出手豪爽,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匡超人这番话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了,他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匡超人在潘三坐牢后,完全忘记了当初潘三帮助他的事情,避而不见,还说出冠冕堂皇的话,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故答案为:⑴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侩小人。

⑵语言描写。匡超人先借潘三的出手豪爽,当面讽刺景兰江、蒋行房二人不够大方,再明自己的身份不同以往,要依照朝廷赏罚,拒绝与潘三见面。体现出匡超人的虚伪无情,忘恩负义。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⑵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2.【答案】【参考例文】

从未停止

我撩开云雾,想看清前方的路途,没想到云雾的下一层依然是云雾,我看不清方向,像一个迷路的小孩找不到家。不知道前方等着我的有哪些挑战。我迷惘了,把头埋在腿上,暗暗的哭泣……我抬头仰望天空,看见的天很蓝,白色的云仿佛在飘,形成了一幅极美的画卷。我的青春,我的梦,将在这一刻开启。

以前,我或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梦想,总是走一步看一步,使我很迷茫,遇到了问题也总是模模糊糊的应付过去。有的时候我在问自己我的梦想是什么?我说大概不知道吧。很可笑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她有一个很美丽的梦-当芭蕾舞演员。她很努力的练功,每一天都在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努力奋斗。可是天降灾祸,一场地震夺去了她的双腿,她不能实现她的梦想了。女孩变得郁郁寡欢,对生活放弃了希望。

她的母亲看见女儿此时的状态心情也不好,她找了很多残疾人励志的故事,每天念给女儿听。女儿起初对这些都没有什么反应,只是睁着一双没有任何色彩的眼睛,活生生像一个没有灵魂的布娃娃。可是,母亲没有放弃,她依然给女儿读着故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的眼睛闪过一丝光芒,被细心的母亲捕捉到了。母亲燃起了希望,女孩一天天好起来。直到现在,女孩已经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念,她说她想当一名作家,写很多的故事给那些像她当初一样对生活失望的残疾人,鼓励她们好好活下去,这就是她现在的梦想。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为女孩而感到骄傲,她曾有一个很美丽的梦想,虽然她永远实现不了这个梦想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追梦的脚步,而是一直为了这个梦而拼搏着。

我相信或许你现在正在为梦想而奋斗,也或许像我一样在追梦的路途上迷茫着。但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不要放弃自己的梦,不要停下脚步!

后记:

我或许看到了,看到了梦想之灯在为我指引前方的道路,我不会放弃。也不会停止——在这迷雾中,我找寻属于我的前方。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第一,审题。坚定前行,是青年应有的姿态。强调坚定前行,永不言弃的意义,对我们的积极作用。写作时要围绕这点,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坚定前行才能收获成功。永不言弃,方得始终。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自己进入初中以来,语文成绩明显下滑,又着急又困惑,但是我并没有自暴自弃,因为我知道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一定要咬牙坚持住,不能放弃。我平缓情绪,找到自己的薄弱点并进行练习,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我最终提高了成绩。所以面对困难挫折时我们不能松懈,不能放弃,唯有坚持才能有所收获。

第四,结构。写记叙文,通过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坚定前行最终收获成功的故事,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注意在叙述过程中,可以使用细节描写,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对话等描写,表达“我”内心的感受。在材料安排上,注意详略得当。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坚定前行才能收获成功。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1/1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天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某同学去了汉字博物馆,做了以下归纳,请你帮他找出其中有错误的一项()

A.应注意汉字中的一字多音现象,例如:鲜(xiǎn)为人知、鲜(xiān)美。

B.大部分的形声字可根据声旁定读音,例如:亵(xiè)渎、拮(jí)据。

C.应注意区别形近字,例如:“哀竭"应为“衰竭”,“调唁"应为“吊唁”。

D.要注意成语中的一些特殊字形,例如:“大庭广众"不要写成“大廷广众”。

【答案】B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拮据"一词的“拮”字读音应为“jié"。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某同学参观完村落后,写了下面语段,请你帮他选出空格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位于太行山深处。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我们到此,真有点儿置身于①的感觉。这里正举行诗歌朗诵会,会上殷之光先生②的朗诵,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赢得了全场③的掌声。

A.①世外桃源②声情并茂③经久不息

B.①恍若隔世②声泪俱下③长久不衰

C.①世外桃源②声泪俱下③经久不息

D.①恍若隔世②声情并茂③长久不衰

【答案】A

【知识点】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

【解析】【分析】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恍若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巨大变化的感慨。根据语境可知,第一空应选“世外桃源”,排除B和D:声情并茂:(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声泪俱下:边诉说,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根据语境可知,第二空应选“声情并茂”,排除C。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下面是从部分同学作文中选出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市教育局积极开展了“放眼看世界,我与‘一带一路’”。各校踊跃参加,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B.这次成功演示表明,未来使用高容量、自由空间的量子通讯,创建地基网络和卫星之间的安全通信链接将成为现实已是明证。

C.从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改善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

D.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残缺宾语。在“一带一路"后加"的活动"。

B句式杂糅。去掉“已是明证”。

C正确

D搭配不当。把“是"改为“使我国成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4.(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甚至还有副作用"这句话是从下面介绍“读书”的语段中抽出来的,若还原的话,放哪一处最恰当?()

当今已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层出不穷,[甲]反映在图书出版领域,就是五花八门的图书充满市场,[乙]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其中有许多书对我们是有益的,但毋庸讳言,[丙]也有不少书不仅没有多少营养,[丁]读得越多受害越深。因此,我们读书时,要学会选择,择善而读。

A.甲B.乙C.丙D.丁

【答案】D

【知识点】衔接仿写

【解析】【分析】(通读全句,根据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可判断出“甚至还有副作用”是个递进关系的复句,由前面的“不仅没有多少营养"推测后面可填写“甚至还有副作用”。)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5.(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同学们对文化常识做了以下归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设国子学或国子监。

B.我国古代常用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天启壬戌”中“壬戌"为干支纪年法。

C.“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代指书信,此外“尺牍”“鸿雁"也是书信的别称。

D.《小石潭记》《醉翁亭记》均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A项提到太学是我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元、明、清时期不设太学,而是设国子学或国子监。这是正确的。太学作为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元、明、清时期的确被国子学或国子监所替代。

B项描述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包括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并指出“天启壬戌"中的“壬戌”为干支纪年法。这也是准确的。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之一,“壬戌"确实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组合。

C项提到“牍”是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案牍"代指书信,同时提到“尺牍”和“鸿雁"也是书信的别称。这里存在错误。“案牍”实际上是指官府的公文,而不是书信。而“尺牍"和“鸿雁”确实是书信的别称,这一点是正确的。

D项提到《小石潭记》和《醉翁亭记》都是我国古代文学游记类作品的经典之作,且其作者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这也是正确的。《小石潭记》的作者是柳宗元,《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两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6.(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依照你的理解,完成填空。

读诗文,就是读诗人,读人生。李白《行路难》(其一)中“①___,

___”唱响了诗人摆脱歧路彷徨的苦闷、重新扬帆远航的强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发出了“②___,___"的感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③___,___”流露出了词人的思家与报国矛盾之情。

【答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中容易写错的字有:济、畔、勒。

故答案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7.(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综合运用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举国欢庆,学校拟举行“共赴冰雪之约,传承奥运精神"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任务。

(1)精选名句。班级举行“礼赞冬奥会拼搏精神”的诗歌朗诵比赛,下列句子中适合主题的两句是()(只填序号)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③京张联袂共筹谋,点亮天光耀五洲。

④一山环绕冰丝带,百国强争雪片风。

⑤卧薪尝胆竞波澜,笑洒青春挥血汗。

(2)拟写标题。随着冬奥会比赛的进行,假期里,我们也体验了冰雪课程,有同学撰写了下面的新闻稿,请为其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个字)

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人们的冰雪激情,学校也借着冬奥会举办的契机,大力推广冰雪运动,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了一门有趣的课程。假期里,我们来到滑冰场,体验滑冰课程,滑冰场还推出了基础滑冰、花样滑冰、短道速滑等课程,前来体验的同学络绎不绝,滑冰场也越来越热闹。

【答案】(1)④⑤

(2)示例:传递冬奥梦想共赴冰雪之约(或者: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了一门有趣的课程)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分析】(1)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的是对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迎,与冬奥会的拼搏精神关系不大。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话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与冬奥会的冬季和拼搏主题不符。③“京张联袂共筹谋,点亮天光耀五洲。"这句话主要描述了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的盛况,虽然涉及冬奥会,但并没有直接表达拼搏精神。④“一山环绕冰丝带,百国强争雪片风。”这句话描绘的是冬奥会赛场上的激烈竞争,各国选手在冰雪中奋力拼搏的场景,非常符合主题。⑤“卧薪尝胆竞波澜,笑洒青春挥血汗。"这句话表达了选手们为了胜利不懈努力、挥洒汗水的拼搏精神,与冬奥会选手的奋斗精神高度契合。

(2)新闻标题通常需要简洁明了,能够准确概括新闻内容,并吸引读者的注意。考虑到给出的新闻稿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标题:冬奥会的影响力:新闻稿提到北京冬奥会点燃了人们的冰雪激情,这意味着冬奥会对于推动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激发公众兴趣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标题可以围绕“冬奥会”和“冰雪运动"这两个关键词来构建。学校的冰雪课程:新闻稿强调了学校在冬奥会契机下大力推广冰雪运动,将冰雪运动作为一门有趣的课程引入校园。这表明学校在冰雪运动的普及和教育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标题中应包含“学校”和“冰雪课程"等关键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新闻稿描述了学生们假期里来到滑冰场体验滑冰课程的情景,滑冰场还推出了多种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体验。这表明学生们对于冰雪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积极参与到冰雪课程中。因此,标题中可以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等要素。

故答案为:⑴④⑤

⑵传递冬奥梦想共赴冰雪之约(或者:冰雪运动进校园成了一门有趣的课程)

【点评】⑴本题考查小标题的拟写。小标题能吸引读者,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写作意图。

⑵本题考查新闻标题的拟写。新闻标题拟写的要求:1、标题所提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一致。2、标题中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依据。

二、阅读与理解(共50分)

(2024九下·天元开学考)阅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