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李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桃李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谓传奇小说及传奇叙事传统。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传奇叙事常带有理想色彩和夸张的成分。
就中国小说叙事的发生而言,自唐以来所形成的传奇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传奇叙事基本要素就是情节的奇幻与人物的特异。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角度看,自唐传奇小说开始,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的“诗的"史诗的”或“神话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以幻想的姿态填补着社会发展的个人实现感,孕育了个人与社会错落有致的风韵,但始终与中国古代的传奇叙事模式“异构同质”。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其后在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叙事理念及模式确立的过程中,尽管表现出一种向西方小说学习的、反传统的整体态势,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传统,传奇叙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焕发出更为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
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以革命的历史与英雄的传奇契合而成的“现代革命传奇”和当代的“红色经典传奇”,采用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讲述。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
在当前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西方话语常常都具有主导甚至霸权的意味。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
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
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中国文学对本土经验的探寻》)
材料二: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采用英雄叙事模式写英雄小说时,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表现内容,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自唐传奇小说后逐渐流行并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
C.梳理中国传奇叙事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今天有着自己可以探寻和借鉴的本土经验。
D.掌握新的英雄叙事模式,正确处理英雄叙事与英雄主义的关系,有利于英雄人物的精神构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容易被大众接受,它一直得到小说家们的青睐。
B.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
C.“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体现了情节奇幻与人物特异的特点,是《水浒传》采用传奇叙事模式的典例。
D.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
B.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
D.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爱默生)
4.材料一结尾说“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请简要说明得出这个结论的说理步骤。
5.学校拟开展“如何讲好新时代英雄故事"主题研讨活动,你作为学生代表作典型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渔佬儿
李杭育
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
太阳落山的当儿,福奎想起该去收一趟滚钓了。收钓归来,他拎着刚钓上来的一条鲥鱼和一堆小鲳条子走上了东溪的堤坡。
福奎的船棚搭在堤岸下一条小水沟上,远远望去像座坟墓。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
堤坡上,福奎碰上了村里的阿七。寡居多年后,阿七准备嫁给对江的官法。
“我走了,公社味精厂就缺一个打杂的。我跟队长说了,他答应让你顶我的缺,只要你自己再找大贵求个情,这事情就成了。到厂里做,生活轻松,又有固定收入,比在这连根毛儿都不见的江里打鱼牢靠多了。福奎!人老了,总得有个靠头。”
大贵是社管会委员,也是福奎的表外甥。
福奎不言语。他加快步子回家收拾鲥鱼。鲥鱼最好清蒸,光搁几片葱叶就成。
福奎坐在水缸旁的一块大橡树桩上,剖开鱼腹,挖出肚肠……
外边忽然响起手扶拖拉机的突突声,越来越近,最后在他家门外停住了。
来者是大贵,他的表外甥,一进门便像个大喇叭似地哇啦起来:“好哇,二舅,听阿七说你今日钓上一条鲥鱼。我那塘子里养不活鲥鱼。今日借你的光,来尝尝。"
“鱼蒸上了么?”大贵坐到床上,朝灶间那边使劲抽了抽鼻子。
“不急……先做饭。"福奎咕噜了一句,走进灶间,呆呆地盯着那条搁在大盘子里的鲥鱼。
他不是小气鬼,换作任何一个村里乡亲来跟他分享今日的口福,他都乐意,而偏偏对大贵,他一百个不情愿。
不过渔家从没有轰客人出门的道理。福奎揭开锅盖,为难地瞅着那条上面撒着些葱叶的鲥鱼。
一只黑猫跳上锅台,战战兢兢地凑近鱼碗。
“啥!你也想尝鲜?”他抓起老猫,想从窗口把它扔出去;可转念一想,反倒把鱼扔给了它。
今日能帮他打发走大贵的,看来只有这畜生了。这倒也爽快!他宁肯自己也不尝。
黑猫大口大口地撕咬着鲥鱼。
他走进隔壁屋里。大贵问道:“鱼蒸上了吧,二舅?"
“叫猫叼去了。”
“啥?"大贵像个爆仗似地蹦了起来,忽地冲进灶间,差点踩着饕餮而食的老猫。
“哎呀呀,该死的畜生!”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
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
福奎望着大贵的手扶拖拉机蹦蹦跳跳地开上了大桥,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不过他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
晚上九点多钟,他晃过神来。今晚还得去江里收一趟滚钓。匆匆吃下凉饭,提着马灯出了家门。
从家往江边去,要经过阿七的小屋。尽管夜里很黑,她还是老远便认出了他的像头公牛的身影。
“大贵他没去你家?"她问。
“嘻嘻……去是去了,没尝着!”
阿七疑惑地盯着福奎这副孩子气的兴奋的面孔,听他有声有色地说完刚才怎么捉弄大贵的详情细节。
“你真糊涂!"她正要开口大骂,忽又心里一软,可怜起他来。她今天是存心安排大贵去福奎那儿“尝鲜”的,为的是让福奎借此机会跟大贵提提去味精厂顶她缺的事。
“福奎,"她还抱着一线希望问道,“你跟大贵提过顶缺的事情吧?”
“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福奎没把她的好心当回事儿,“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
他说的是实话。葛川江上打鱼,老大的天地,自由自在,他从十四五岁起就干这门营生了。
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
阿七是个明白人,知道让一条狗去啃草或者让一头牛改吃荤腥,都是徒劳的。她眼巴巴地望着福奎朝江边走去,去碰他的运气……
他来到江边,点起马灯,把小船划出了船棚。岸上那片草虫咕咕的叫声越来越远,渐渐被扑通扑通的水声盖住了。这声音是一群小鸡毛鱼搅起来的,它们团团围着小船,跟随着他的灯光,一同往江心游去,仿佛虾兵蟹将簇拥着龙王。每天夜里,他要是照准它们撒一网的话,他如今的日子不会弄得这么寒酸。城里人嘴馋,鱼苗苗也照样买了吃。哪怕他每天只撒一网,他也能挣些钱的。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
他划到了江心,顺着滚钓划了个来回。整串滚钓上一无所有。那些浮标全都懒洋洋地漂在水面上,一动不动。
福奎也懒洋洋地躺下身来,乱蓬蓬的脑袋枕着船尾的坐板,一双光着的大脚插进船头的板空里。他想,要是死的时候也能这么安安稳稳地躺着,那就好了。他情愿死在船上,死在这条像个娇媚的女子似迷住了他的大江里。死在岸上,他会很丢脸的,因为他不能像别的死鬼那样住进那种开着窗户让死鬼透气的小屋子;他会被埋到地底下去,埋他的人会用铁锹把坟堆上的土拍得很结实,叫他透不上气来。而死在江里,他没啥可抱屈的了。
那群小鱼依然尾随着他的小船,好像还越聚越多了。
福奎搬过那只甏子,一把把地往江里撒着蚯蚓……
从前,“喂鱼"这个词是渔佬儿的耻辱,不过,从前的好多规矩眼下都不管用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七准备离开家乡,嫁给对江的官法,想让福奎顶替自己在味精厂的工作,福奎听后不言语,体现了福奎内心的矜持与自傲。
B.在对待大贵的态度上,福奎没有现代人的圆滑,又不愿意坏了渔家不轰客人出门的老规矩,这实际上是传统的道德观念在起作用。
C.在大贵沮丧地走后,福奎“快活得哼起小曲儿来”“哼得不成调儿,倒更像哞哞的牛叫”,这体现了福奎巧妙骗走大贵后的开心。
D.福奎渴望死在船上、死在江里,不仅因为从十四岁就开始出没于江中打渔,更因为他“仿佛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江里灵魂才能安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精当的选材、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和对葛川江风土人情的描绘,塑造了福奎这个最后一个渔佬儿的形象。
B.小说开头福奎在“太阳落山的当儿"去江上,小说结尾福奎又在昏暗的灯光中荡舟江中,开头结尾环境类似,形成照应。
C.福奎、鲥鱼、滚钓,这些人、物都可能是葛川江的最后一个,选择这些人、物使小说具有怀恋、凄凉的审美特征。
D.小说结尾写福奎在江面上独自躺在小船里,一群鱼围着他。渺小的人与博大自然的对比,造成一种孤独感与苍凉感。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福奎的人物形象。
9.小说标题“最后一个渔佬儿”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甘茂之亡秦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惧而遁逃,无所容迹。臣闻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贫人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原君以余光振之。”苏代许诺。遂致使于秦。
(节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B.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C.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D.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常先至"的“至”指到达,与《大学之道》中“在止于至善"的“至”不同。
B.足下,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代多用以尊称君主,文中为后者之意。
C.“自崤塞、谿谷"的“崤”指崤山,与《过秦论》中“崤函之固"的“崤”含义相同。
D.“而得一斯便焉"的“斯”和《论语》中“请事斯语矣"的“斯”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在准备逃往齐国的路上,恰好遇到了苏代,他抓住机会,通过给苏代讲故事表达了自己希望依附苏代的愿望,并由此摆脱了人生困境。
B.苏代决定帮助处于人生低谷的甘茂,他先后去了秦国与齐国,分别对秦王和齐王进行了游说,最终使齐国重视甘茂,使其获得上卿职位。
C.苏代游说秦王与齐王,分别用了不同的策略:一个是直言甘茂贤能,极力推荐;另一个施以心理恐吓,极力威胁,最终成功说服了两位国君。
D.尽管秦王悬以重礼厚禄和上卿的高位,并派苏代拿着相印前往齐国迎聘甘茂,甘茂自然不受诱惑,拒绝回到秦国,最终他留在齐国任上卿。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
②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
14.两个文本都提到“贫家女"的故事,甘茂讲此故事的目的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出送别的地点及其周围的环境,“沙际”点明送客的地点在水边,接着写竹林、溪流环绕田舍,自然环境清新可喜。
B.颔联描写送别时的景象,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写出了秋季时令特征和生活趣味。
C.颈联中作者的观察视角聚焦在送别环境,突出田野中富有生机的一面。本联围绕题目中的“秋日"选择意象,营造了送客将别时的意境。
D.尾联明确点出此次送别地点在潜水驿,作者写驿楼、宫树和马鸣,借物抒情,以驿马疲惫再三嘶鸣,渲染依依惜别之情。
16.请从写景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17.(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用“,”两句劝诫人不要刚愎自用,自以为是。
(2)《诗经》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说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3)虽然政治上很不得意,但李白在《将进酒》中用“___,___"两句表达了他心中充沛的自信。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彰、善、寡、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的文创商店里,____的红色文创产品吸引观众驻足挑选;北京鲁迅博物馆旁的鲁博书屋内,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帆布袋、笔记本、徽章等让年轻人____;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北侧的“一大文创"商店中,馆方与沪上老字号品牌联名推出的食品,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首选……如今,打卡红色地标____,与之相关的红色文创也日益受到大家欢迎。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近年来,红色场馆的网络文创商店数量迅速增加,人们____便可以购入心仪的红色文创产品。消费场景的转变,也折射出红色文创产品从旅游纪念品到日用品、艺术品和收藏品的转型。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不同的红色元素,在设计师的创意表达中,关联红色故事,让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琳琅满目爱毛反裘靡然成风足不出户
B.五花八门爱不释手靡然成风足不履影
C.五花八门爱毛反裘蔚然成风足不履影
D.琳琅满目爱不释手蔚然成风足不出户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B.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我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C.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D.自一批文创设计师充分利用和发掘红色资源之后,深入理解红色精神内涵,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的对接点,力求以红色文创传承红色基因。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万山红遍、霜叶似火的时节,冬天踏着飘零遍地的黄叶悄然而至。代表冬天开始的节气便是立冬。在古代,____,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举行这些祭祀仪式,自然离不开美酒。尤其是一些文人骚客们温上一壶新酿的美酒,约上至交好友,围炉而坐,把酒叙谈,迎接冬天的到来。
(),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群臣,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郊迎回来后,皇帝还要赐群臣冬衣,褒奖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慰问抚恤其活着的亲属和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
天子有迎冬之礼,____。忙碌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____,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上天赐来岁再是丰年。作为一家之主,也要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仪式感是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的
B.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C.天子在古代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D.迎冬时的古代天子更重视仪式感
2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C
3.A
4.①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②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③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5.①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②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③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论点、论证方法;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先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再组织语言,先回答文本的结构,再具体解释文本的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张冠李戴,原文为“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可知是指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而不是中国现代小说。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最为流行的叙事模式"范围扩大,原文为“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注意是“之一"。
B.“鲁迅、张爱玲等中国小说家们致力于采用传奇叙事模式写作,从而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强加因果。原文为“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可知并没有说鲁迅、张爱玲等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转型,文中举鲁迅、张爱玲的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
D.“只有做好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才能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曲解文意。原文为“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不是“解决英雄叙事对英雄的戏剧性虚构问题”,而是解决“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等问题。
故答案为: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强调的是我们要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
A.“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强调了立足民族的观点,可以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B.“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说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大同”的思想与材料一注重民族文化的观点不符合。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也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克服民族性是文化的胜利”强调克服民族性,与材料一立足民族性观点相反,不符合。
故答案为: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材料一第二段“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可知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
由材料一第三段“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第五段“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可知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
由材料一最后三段“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可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故答案为:①首先提出“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观点。②接着以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为例,论述中国文学始终都传承发扬着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③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在新时代正确认识中国文学叙事传统作为本土经验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可知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
由材料二第一段“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可知我们应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
由材料二第二段“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出现的问题可知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故答案为:①借鉴古代及现当代传奇叙事的优秀经验,利用传统叙事的影响力,获得听众认可。②注意运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适当加入想象,更要注重生活真实,不避碎片化生活细节,以深入英雄的心灵世界。③要选择英雄最震撼人心的事迹,传达时代主流思想,体察和关照生命存在。
【答案】6.A
7.A
8.①朴实、固执:他迷恋传统的、古朴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贫穷也不愿意改变自己;②追求自由:不愿意进厂上班,喜欢无拘无束;③狡猾:为不让大贵吃鱼,把鱼喂给猫吃。
9.①“最后一个渔佬儿”指福奎的生产方式、心理状态、道德观念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②“最后一个渔佬儿"是福奎固守的古朴的生存状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艰难处境的写照;③“最后一个渔佬儿”启示人们思考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我们如何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A.“体现了福奎内心的矜持与自傲"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提个啥!我可不想到工厂去受罪”可知,福奎不言语是他不愿意受上班的束缚,想过自由自在的打渔生活。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精雕细刻的工笔描绘"分析错误,应为细致冷静的白描手法。
故答案为: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1)依据原文“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和“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可知,他有传统的道德观念,朴实无华,比较固执,不愿意打破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即使贫困也不接受新的观念。
(2)依据原文“照着钟点上班下班,螺蛳壳里做道场,哪比得上打鱼自由自在?那憋气生活我做得来么?”可知,福奎不愿意受上班的束缚,想过自由自在的打渔生活,追求自由。
(3)依据原文“他刚抬腿,那猫便倏地溜了,那鱼都被它撕烂了。无论如何,鱼是吃不成了。大贵没精打采地跟福奎闲扯了几句,败兴地走了"可知,福奎不让大贵吃鱼,把鱼喂给猫吃,巧妙骗走了大贵,体现了他狡猾的一面。
故答案为:①朴实、固执:他迷恋传统的、古朴的生产方式、生存状态,贫穷也不愿意改变自己;②追求自由:不愿意进厂上班,喜欢无拘无束;③狡猾:为不让大贵吃鱼,把鱼喂给猫吃。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1)依据原文“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和“叫一个老头改变他几十年的生活方式,他一定很不情愿。对这生活,他习惯了,习惯得仿佛他天生就是个渔佬儿,在娘肚子里就学会撒网、放钓了"可知,题目“最后一个渔佬儿”说明了主人公有传统的道德观念,不愿意打破自己现有的生活状态,即使贫困也不接受新的观念的心态。
(2)依据原文“这两年,因为葛川江里打不到鱼,小柴村的渔佬儿全都转业了,只剩下福奎一个"和“福奎的船棚是茅草苫的。他穷得恐怕死后也住不上考究的屋子,只配缩在草窝里升天”可知,“最后一个渔佬儿"体现了两种生活方式的冲击,一是以福奎为代表的固守古朴的生存状态,一是以大贵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生活状态,不难看出,前者处境是艰难的。
(3)依据原文“可是他绝对不肯撒网捕小鱼。他想得很美:既然他是这条江上的最后一个渔佬儿,那么,江里的鱼就全都是他的,他要等这些鱼长大了再捕。到那时候,从前的运道就会再来,从前的日子还会”可知,“最后一个渔佬儿"从某些角度也在提示我们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保持自然平衡和人类共生,这也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故答案为:①“最后一个渔佬儿”指福奎的生产方式、心理状态、道德观念具有浓厚的传统色彩;②“最后一个渔佬儿"是福奎固守的古朴的生存状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的艰难处境的写照;③“最后一个渔佬儿”启示人们思考在现代文明冲击下我们如何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答案】10.D
11.B
12.C
13.①大王您如今用什么来礼遇他呢?如果不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
②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素国并且掌握大权。
14.①相同:都是用贫家女分得其他女子烛光的故事来类比,希望在困境中的自己获得苏代的帮助。
②不同:材料一是希望苏代帮助自己,材料二是希望苏代接济自己的妻子儿女。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称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甘茂从秦国逃出将要到齐国去,出了函谷关,遇见苏代,说:“您听说过江上女子的故事吗?”苏代说:“没听说过。"甘茂说:“在江上的众多女子中,有一个家贫无烛的女子。女子们在一起商量,要把家贫无烛的女子赶走。家贫无烛的女子准备离去了,她对女子们说:‘我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先到,打扫屋子,铺席子,你们何必吝惜照在四壁上的那一点余光呢?如果赐一点余光给我,对你们又有什么妨碍呢?我自认为对你们还是有用的,为什么一定要赶我走呢?’女子们商量以后,认为她说得对,就把她留下来了。现在我由于没有才德,被秦国赶出了函谷关,愿意为您打扫屋子,铺席子,希望不要把我赶走。”苏代说:“好,我将设法让齐国重用您。"于是苏代向西入关中游说秦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并不是一般人;他住在秦国,受到几朝重用,从崤山直至谿谷,秦国的险阻要冲,他都了如指掌。万一他通过齐国联合韩、魏,反过来图谋秦国,这就对秦国十分不利。”秦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让他终身不得离开,天下诸侯又怎么能图谋秦国呢?”秦王说:“好。"于是,给甘茂以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到齐国去迎接他。甘茂推辞不去。苏代此时又到齐国,对齐王说:“甘茂是个贤能的人。眼下秦王给他上卿的高位,拿了相印去迎接他,但甘茂却因为感激您齐王的恩德而不去秦国,愿意做大王的臣子。大王您如今用什么来礼遇他呢?如果不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以甘茂之才能,如果让他统帅强秦的军队,秦国对齐国来说可就难以对付了!”齐王说:“好。"于是,赐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材料二: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路上碰上了苏代。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甘茂说:“我在秦国获罪,惧怕遭祸便逃了出来,现在还没有容身之地。我听说贫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线,贫家女说:‘我没有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幸好有剩余,您可以分给我一点剩余的光亮,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烛光的方便。’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秦国并且掌握大权。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秦国,希望您拿点余光救济他们。”苏代应承下来。于是出使到达秦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代说:“您不如多备厚礼,以高位重金聘其回国。他要来了,把他软禁在槐谷,让他终身不得离开,天下诸侯又怎么能图谋秦国呢?"
“何从图秦”的主语应是“天下”,应在“天下”前断开,排除AC;
“重其贽"厚其禄”为对举结构,应在“贽"后断开,排除BC。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两个句子中的“至”的含义分别是“到达"和“最”。“至"含义不同。句意:所以常常先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文中为后者之意”错,文中是一般敬辞;
C.两个句子中的“崤"都指崤山。“崤”含义相同。句意:从崤山直至谿谷/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D.两个句子中的“斯"的含义都是“这”。“斯"字含义相同。句意: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这烛光的方便/请让我实践这句话。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分别用了不同的策略”错,苏代游说秦王与齐王,基本上用了相同的策略。另外,“恐吓,极力威胁"也言过其实。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何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以何”,用什么;“礼”,名词作动词,礼遇;“若”,如果;“德”,感激。
(2)“困”,形容词作动词,处于困境;“方”,正;“当路”,掌握大权。
故答案为:①大王您如今用什么来礼遇他呢?如果不挽留他,他一定不会再感激大王。
②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素国并且掌握大权。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材料二“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原君以余光振之"可知,两则材料中用贫家女的故事都是起类比作用,把苏代类比为富家女,甘茂自己和家人类比为贫家女,希望苏代能够帮助处于困境中的自己;
只是不同点在于,材料一“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希望苏代帮助的人是甘茂自己;材料二“茂之妻子在焉,原君以余光振之”,希望苏代帮助的是自己的“妻子(妻子儿女)”。
故答案为:①相同:都是用贫家女分得其他女子烛光的故事来类比,希望在困境中的自己获得苏代的帮助。
②不同:材料一是希望苏代帮助自己,材料二是希望苏代接济自己的妻子儿女。
【答案】15.B
16.①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以蝶飞之动景衬托秋草之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蝶飞、秋草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鹊噪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从题干看,赏析的是颈联,要求从写景的角度赏析。赏析的思路是,先点出写景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艺术效果。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项,“营造了静谧安详的氛围"错误,秋日中午,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有鼓声,有鸡鸣,不能说是静谧。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所写的景物有喜鹊、禾地、蝴蝶、秋草哇等,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有噪、飞等。其中,鹊噪、蝶飞是动景,禾地、草畦是静景,鹊噪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其他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由此可考虑以动衬静、视听结合等手法。从位置关系看,“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远近结合。全诗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紧紧围绕潜水驿,写其周围村庄、田野秋天社日的风光景色,采用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的手法写景,从村内写到村外,从人类写到虫鸟花草,描绘出一片祥和之景,烘托渲染出依依惜别之情。
故答案为:①以动衬静:以鹊噪衬托禾地之静,以蝶飞之动景衬托秋草之静景。②视听结合:晚禾、蝶飞、秋草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鹊噪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③远近结合:“鹊噪晚禾地"是远景,“蝶飞秋草畦”是近景。
17.【答案】(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彰、善、寡、材。
故答案为:(1)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答案】18.D
19.C
20.画横线句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作“沃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创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表达了对红色精神的景仰之情。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五花八门”,原指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根据语境“红色文创产品”,第一空应填“琳琅满目"。
第二空:“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手。“爱毛反裘”,古人以毛朝外为正。意思是为了爱惜毛而将皮衣反过来穿。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贪小失大。根据语境“以‘新青年’为主题设计的帆布袋,笔记本、徽章等让年轻人”喜爱,第二空应填“爱不释手"。
第三空:“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靡然成风”,相互跟风,群起效尤而成风气,贬义词,多指不好的风气。根据语境“打卡红色地标”盛行,第三空应填“蔚然成风"。
第四空:“足不出户”,脚不跨出家门,形容不与外界接触。“足不履影”,比喻循规蹈矩。根据语境“网络文创商店”,人们不用出门就可以购买心仪的文创产品,第四空应填“足不出户"。
故答案为: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波浪线句子共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应为先“发掘”后“利用";
二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成分),在“寻找红色文化与大众需求之间”后加上宾语中心语“的对接点"。
只有C项修改正确。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为暗喻词,“沃土"是喻体。
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作“滋养红色文创设计的沃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红色文创设计的滋养培育作用。
“滋养”,指供给养分;“沃土”指肥沃的土壤。表达了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肯定、景仰之情。
故答案为:画横线句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作“沃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红色文创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表达了对红色精神的景仰之情。
【答案】21.B
22.立冬是个重要的节日;百姓有贺冬之俗;要在立冬这天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后文“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群臣,身着黑衣,所乘车禁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可知,主语应是天子,排除A;
“古代”是修饰“天子"的,排除C;
语境强调的是古代天子迎冬比其他人更重视仪式感,没和其他时候比较,排除D。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后文“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可知,此处应该表达的是立冬这个节日的重要,所以,该空应该填写“立冬是个重要的节日"之类的句子。
第二空:其文说“天子有迎冬之礼”,结合后文内容,特别是文末“往来庆贺"可知,该空自然就要说“百姓有贺冬之俗”。
第三空:依据后文所列的“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等活动内容可知,这些活动都是在立冬这一天举行的,所以该空应填写“要在立冬这天”之类的句子。
故答案为:立冬是个重要的节日;百姓有贺冬之俗;要在立冬这天
23.【答案】范文:
以世界为窗,成自知之明
大千纷繁世界,因不了解自己和世界而造成的悲剧比比皆是:不了解自己的优秀,却将人生希望寄托在男友身上的女孩;不了解自己能力只身探险未知,最后被困险境的少年;甚至那些不了解自己的需求盲目跟潮买网红同款的年轻人……他们对自己和世界的懵懂造成的后果让我们哀叹。值得反思的是,快节奏生活中,我们或许还没来得及好好认识自己和世界就被卷入时代的浪潮之中。若想纵浪大化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自知的镜子和世界的窗户缺一不可。
自知是一面明镜,深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不像因见识局限恃才放旷的井底之蛙和迷失在众说纷纭中丧失自我的过河小马,我们只有通过清楚地把握好自己的站位,才能够从不同的视角洞察这个世界。邹忌自知美貌不如徐公,才能清醒地观察周遭;汉高祖自知能力不及项羽,才能更好地广揽世界人杰;樊锦诗作为“敦煌女儿”自知宿命,才能发掘一个瑰丽文博的匠心世界……他们都通过对自我的不断探索,拨开外界的重重疑雾,破浪前行。对于我们当代的青年也是一样,知进退,懂不足,取长短,方能过出一个清醒而独特的人生。
世界是一扇窗户,拓宽我们的自知。世界透过思想筑建起我们的人生,让我们结合当下把握前进方向。陈藩少年目睹东汉乱政,定下大志扫除天下,“以仁心为己任,故道远而弥厉"是他对自己今后的笃定把握;成长在“夕日欲颓国将不国”的年代的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对自己铮铮誓言;亲历兰考人民穷苦生活的焦裕禄,带领兰考一步步走向全面小康的富足社会是他对自己生命的深刻认知。由此,践行自知,绝不仅仅是探索自己便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还需要与世界建立起双向联系,为未来的人生乃至世界增添砖瓦。
运用好自知的镜子和外界的窗户,善良的女孩可以看到自己的潜力,不被禁锢在他人的光环之下,而能成就一个闪亮的自己;勇敢的少年可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外界的风险,把握更多探险未知的机会;冲动的消费者可以正确定位自己的需求,不被外界的推销所诱惑,有针对性地买需要的产品。以世界为窗,成自知之明,我们方能以清醒的自知看世界风起云涌、波云诡谲,展少年之盛气,迎无限之朝阳!
【知识点】漫画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为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题干分析】
这幅漫画展示了一个人站在一扇开着的窗户和一面镜子前的画面。卡通提示只是简单解释了窗户和镜子的实际功能,并没有肯定或否定。
窗户的作用是“看外面的世界”,它是人们与他人、社会、自然交流的渠道,是连接人与外界的桥梁。“外部世界"可以包括人际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通过“窗口”,人们认识他人,观察社会,亲近自然,接触外界的事物、景象、事物、感情、道理,从而超越自我,拥有广阔的视野(知识视野、精神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走出个人狭隘的世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理解和境界的提升。“镜子"的作用是“看”人,是一个人由表及里认识自己的工具。他不仅能通过镜子审视自己的外表美丑,还能进一步观察、认识、反思、审视、分析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而敢于改进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一个人面对外界时需要的是一扇窗;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需要的是一面镜子。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世界的光明,透过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污点。
考生要注意题目中“当代青年追求自身发展"的身份意识,要讲当前时代背景下年轻人的独特思维。因此,考生可以从“窗”和“镜"两个方面来把握,谈及当代青年既要有“窗”,又要有“镜”,既要看到外面的世界,又要正确认识和反思自己;也可以说,当代青年应该有“窗户”而不是只有“镜子”,多了解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只看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也可以说,当代青年不应该只看到“窗户”而忽视“镜子”,不应该只看到和相信外部世界,而忽视自己,缺乏自我意识和关注。
如选择将“敞开‘窗户’,观览世界”作为论点,可以先从正面肯定重视自我、善于省身的积极意义;再进一步论述于此基础上更应重视拓展视野、开阔心胸、观览世界;接下来从反面论述假如一个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不肯通过多种渠道接收外界信息、不了解外部世界的变化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然后结合材料,联系当下实际,谈当代青年应如何才能保持开放接纳的心态;最后强调观点,总结全文。
【立意提取】
1.通晓世界,审视自我。
2.善于内省,不断反思。
3.开拓视野,努力探索。
4.眼界决定高度,自省丈量长度。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懂得漫画的讽刺意义,现实指向以及寓言的微言大义,小故事藏有大道理。要有意识地由物到人,由物性到人性,思考漫画的社会价值与教育意义,联系现实,勾连古今,参照中外,让文章从浅显走向深刻,由单薄写出丰富。观点要明确,最好不要持中立态度。
1/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桃李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5高三上·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外文学史上都有所谓传奇小说及传奇叙事传统。传奇小说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传奇叙事常带有理想色彩和夸张的成分。
就中国小说叙事的发生而言,自唐以来所形成的传奇叙事模式,是中国小说发展达到成熟阶段的一个基本标志。传奇叙事基本要素就是情节的奇幻与人物的特异。从中国小说史发展的角度看,自唐传奇小说开始,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章回体小说,传奇叙事逐渐成为中国小说发展中最为流行、最易接受的叙事模式之一。因此说,传奇叙事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
西方小说的“诗的"史诗的”或“神话的"传奇叙事作为一种叙事传统,以幻想的姿态填补着社会发展的个人实现感,孕育了个人与社会错落有致的风韵,但始终与中国古代的传奇叙事模式“异构同质”。所以,无论是最初中国现代小说的发端,还是直至今日中国小说的发展,受西方传奇叙事的影响很少,始终都呈现着一种对中国“传奇叙事"经验与传统进行承袭、转型和创新发展的轨迹与样貌。
在以清末民初“新小说”为肇始的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依据社会改良与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中国小说在开始真正走出封建文学传统主题规范与形式束缚的同时,又因“传奇"的故事化叙事、大众化接受以及民间化发展的特殊价值,表现出一种对传奇叙事的特殊选择。其后在中国“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叙事理念及模式确立的过程中,尽管表现出一种向西方小说学习的、反传统的整体态势,但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学传统,传奇叙事非但没有消失,反而不断焕发出更为巨大的新生力和影响力。
整体梳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中国的传奇叙事呈现出不同的样貌。鲁迅《故事新编》借传奇叙事之形,以悬置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情节和人物来叙事,以传达观照现实人生的良苦用意;张爱玲以普通人为原型的“新传奇小说”,则是以新都市文化景观与现代都市大众阅读背景下所生成的另类与特异的都市书写,以传奇叙事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之间、雅与俗之间的对立共构;以革命的历史与英雄的传奇契合而成的“现代革命传奇”和当代的“红色经典传奇”,采用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叙事结构,让不同人物从各自角度对同一件事物进行讲述。实际上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革命文学”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与八十年代的小说,都呈现着典型的传奇叙事样貌;九十年代以后的小说更加以最具有流行品格的传奇叙事模式,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获得大众阅读的最大可能性。
在当前的文学与文化环境当中,各种各样的西方话语常常都具有主导甚至霸权的意味。如果我们今天仍旧将“叙事”作为一种舶来品,依然看不到承袭中国文学传奇叙事传统之“中国经验"的内容,看不到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以来的小说叙事中富有的文学精神意味,那么,不仅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中国文学本土经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传承,同时也会使中国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向世界、走进世界的追求与实践中,始终都缺少甚至是放弃了一种自我的、自主的精神依托和现实资源。
传统与发展、民族与世界始终是一种对立共构关系,全球化时代对中国文学自身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建构的认识,既离不开对悠久的传奇叙事传统的确认和梳理,也离不开对其他中国经验的发现和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上。
因此,要立足中国经验,在当下新时代意义上探寻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路径。
(摘编自张文东《传奇:中国文学对本土经验的探寻》)
材料二:
作为传奇叙事模式中极具代表性的英雄叙事,在今天对其重新审视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21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英雄叙事模式与英雄主义间存在裂隙。英雄叙事模式是一种个性化、戏剧化的想象性存在,而英雄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性的建构,指向的是崇高的理想追求与高贵的人格尊严。英雄叙事模式当然可以满足大众对英雄主义的想象性期待,并为作家预留了巨大的创造空间;但文学毕竟不能远离生活真实,艺术地还原现实生活始终是检验作品成色的重要尺度。和平年代,庸常且碎片化的生活如何把握?军人的心灵世界和精神图景如何建构?英雄的价值意义怎样表达?这些瓶颈问题终究无法经由对传奇英雄的戏剧性虚构而绕过,而只能在对时代主潮的把握和对英雄叙事模式的重建中寻求突破。
在采用英雄叙事模式写英雄小说时,有的作家虽然写的是现实题材,但缺乏穿透事象直达本质的锐利目光,导致作品所关注的并非当下现实生活中最震撼人心、最带有趋向性的景观,传达的思想和观念并非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流;有的作家缺少对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心灵世界的生动描摹,缺少对人性的深度探索与掘进,缺少对生命存在的体察和关照。今天,我们要讲好中国英雄故事,应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表现内容,用新的英雄叙事模式体现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摘编自傅强《讲好中国英雄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奇叙事是中国小说的传统叙事模式,自唐传奇小说后逐渐流行并促进了中国小说的发展。
B.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转型中,传奇叙事在脱离了封建传统文学的束缚后被中国现代小说接纳。
C.梳理中国传奇叙事的发展轨迹,会发现中国文学在今天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公司债务抵房协议
- 肉品销售合同范本2024年
- 兄弟分家协议书模板
- 二手私房买卖合同范本2024年
- 标准工地承包合同格式示例
- 设备及场地租赁合同范本2024年
-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探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700字
- 校园安全接送协议书模板
- 广告公司股东权益协议范本
- 2024年动迁房买卖合同模板
-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卷
- 浙江省杭州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英语试题 含答案
- 2025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原电池 化学电源(第一课时)课件
- 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泵站机组预调试运行方案
-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路径例析
- 2024年软装公司合同模板
- 2024-2030年智慧环保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形势与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记一次游戏》精美课件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作文审题强化训练(6)(客观题+主观题)
- 2024-2025学年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