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历史上的病疫与医学成就+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14课+历史上的病疫与医学成就+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14课+历史上的病疫与医学成就+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14课+历史上的病疫与医学成就+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14课+历史上的病疫与医学成就+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历史上的病疫与医学成就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第一课,医疗与公共卫生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疫病的流行让人类饱受痛苦,不仅致使人类死亡与社会混乱,而且给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但人们也在防治疫病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中医在实践中建立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教材以“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为起点,延伸到人类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发展,两课内容在时间上呈先后关系,逻辑上呈递进关系。本课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历史上的疫病”是历史环境,主要阐述疫病的肆虐,危害人类健康,改变历史进程,刺激人们进行抗争。明确疫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但人们在疫病的防治上也积累了大量经验。第二子目“中医药的成就”,主要讲述中国古人在与疫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构建中医理论。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三子目“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讲述西医以科学手段为依托,逐步传入中国,并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西医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三个子目存在先后逻辑关系。从时间上看,疫病产生、古代中医成就、近代西医发展一脉相承。从内容上看,疫病重大灾害、中医药应对、西医带来的发展有递进关系。本课重点为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危害,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难点为了解疫病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导入新课电影《大明劫》讲述了崇祯十五年(1642年)瘟疫横行,李自成攻打开封,明朝江山内忧外患,名将孙传庭与吴又可分别誓死抗击闯军与瘟疫的故事。通过观看本片的视频简介,结合我们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的亲身经历,大家觉得明末名将孙传庭与吴又可抗击瘟疫的措施有哪些地方是可取的,哪些地方是错误的?学生根据病人病症不同程度,分别进行隔离,这有利于防止疫病进一步传播。学生名将孙传庭将所有的患病士兵全部杀戮,严重违背了人道主义原则。学生吴又可要求所有的病患都以面纱蒙口,避免飞沫传播,积极使用中医药进行治疗,是可取的措施。设计意图以2013年上映的电影《大明劫》,引出疫病以及疫病防治的内容,同时引出教材导言框中出现的吴有性(字又可),培养学生的悲悯之心和家国情怀。精彩课堂教师影片最后,孙传庭率领军队迎战闯军,战败身死,但是攻破了北京城的李闯王也没有躲过这场疫病的影响,大批士兵死于疫病,被迫退出北京城,最终兵败九宫山。一、历史上的疫病什么叫疫病,它和疾病有什么区别?学生疫病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面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疾病的一种。教师大家在日常生活与书籍阅读中,都知道哪此疫病?学生新冠、天花、鼠疫、霍乱等。中国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疫者,民皆病也。这一解释突出了“疫病”的什么特性?学生传染性极强。设计意图基于概念解读,便于学生理解疫病的定义,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疫病和疾病的区别,以及疫病的特点。过渡:如果说人类发展史是一部为生存而奋斗的史诗,那么除了要克服无法避免的“天灾”,以及争夺生存空间的“人祸”外,还避免不了与疫病对抗的悲壮篇章。教师通过预习,以小组为单位回答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疫病。学生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流域;公元前5世纪,雅典爆发鼠疫;6世纪,地中海沿岸爆发鼠疫;14-17世纪,欧洲鼠疫大流行(“黑死病”);17世纪爆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18世纪欧洲天花肆虐;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在全球大爆发;中国清朝一度天花肆虐;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教师通过对历史上重大疫病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的疫病的影响范围相对而言比较小。新航路开辟后,疫病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造成的影响力与破坏力增大。教师结合材料和我们日常所学的知识,分析疫病发生与传播的原因。(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农业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维持了高得多的人口密度-平均要高10-100倍。······如果说农业的出现就这样使我们的病菌交了好运,那么城市的出现则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幸运,因为在甚至更糟的卫生条件下,更加拥挤的稠密人口使情况恶化了。······当我们驯养牛和猪这类群居动物时,他们已经受到了一些流行病的折磨,只不过在等待着转移给我们罢了。材料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与包括病毒在内的各种微生物之间尽管总能维持某种均衡,但这种均衡非常脆弱。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密度的增大、商贸活动的往来、大规模的军事活动、交通方式的便捷等,都有可能导致这种均衡迅速被打破。人类文明的大幅进步,很多时候无不是以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而这恰给传染病的造访大开方便之门。-以上均摘编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学生原因:①人口密集;②灾荒及不良旧俗,公共卫生条件较差;③人口流动促使疫病流行;④破坏自然环境;⑤政府腐败,战争频繁,社会动荡;⑥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防疫措施不健全;⑦气候导致的灾害。教师结合材料得出结论,开展小组学习,以鼠疫(黑死病)为例探究疫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三:在《鼠疫》这本书中,法国作者加缪细致地描述了病人的濒死状态;昏睡、衰竭、腹股沟肿大、体内有撕裂感······脉搏变得细弱,身子稍微一动就突然断了气。最让人恐惧的是,得了这种病后,病人的皮肤会因为皮下出血而变黑,看上去就像大片大片的黑斑,而“黑色”也非常恰当地描述了这场瘟疫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阴影,所以这种怪病被称作“黑死病”。教师据记载,英国约克郡有近一半的教士死于黑死病。人们错愕地发现,那些往常称自己受到上帝特别庇护的牧师和教士们也难逃黑死病的魔爪,大批大批的死亡。与此同时,教会和教父们仍在利用人的对瘾疫的恐惧大肆敛財。由此,人们对教会的不满加剧。学生新教改革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这一切都为后来欧洲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个人主义在欧洲发展的一种推动力。材料四:伯罗奔尼服战争是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一场战争。公元前404年,雅典突如其来的相线至少使1/3-2/3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著名的将军伯里克利,最终斯巴达获得胜利。雒典民主政治也就此衰荐。-摘编自《全球通史》学生政治影响:影响政治格局,导致国家衰落或王朝更替。教师.历史上死于疫情的名人还有哪些?学生亚历山大、古埃及拉美西斯五世、路易十五、彼得二世等。教师结合前面的梳理和材料,我们发现疫病和战争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学生战争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一旦尸体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水源和食物,造成疫情的发生,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同时战争期间,人员大规模流动,原有社会秩序受到严重破坏,导致防疫和抗疫的难度大幅度增加,会造成疫情的加剧。材料五:城市中的无技能劳动者也因死亡而变得短缺,因此他们索要比瘟疫前高得多的工青。有些人来自其他城镇,但许多来自周边农村,任由田地庄稼荒芜。这是遍布欧洲,从都柏林到诺夫哥罗德的城乡移民潮的一部分。当然这伤害了地主,他们的田地和庄稼无人打理。-摘编自约瑟夫·伯恩《黑死病》教师由此可知,黑死病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学生经济影响:农业生产停滞,劳动力紧缺,发生饥荒。材料六:这场瘟疫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使教会失去了精神上的权威,失去了人们的支持。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中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一些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得以酝酿和传播,促使中世纪向近现代社会发展。-摘编自李荷《灾难中的转变:黑死病对欧洲文化的影响》学生思想影响:冲击了旧的思想秩序,促进了新思想的萌芽。教师欧洲哪一个思想解放运动和疫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艺复兴。教师在文艺复兴抗击瘟疫的过程中,人们质疑教会权威和传统思想,随着理性的觉醒,开始采取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如隔离措施和卫生措施。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当时的威尼斯建立了多个站点,对从远方归来者进行40天隔离,并控制移民。为了减少感染风险,人们不再严格按照以前教会规定的方式举行葬礼,而是一切从简、从速。同时,政府对死者埋葬的地点和深度也有明确规定。这些理性的抗疫措施不仅在抗击黑死病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理性思维本身也对欧洲的文化、教育和科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为欧洲步入现代社会做好了准备。材料七:人口学家对染病的广大地区的全面估计,欧洲人口8000万中死亡2400-2500万,即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幸存的普通民众也在绝望中转向了狂饮暴食和恣意纵欲。毁坏劳动成果,谋财害命、欺骗、盗窃,已成通常之事。-摘编自张绪山《14世纪欧洲的黑死病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学生社会层面: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混乱。材料八:经历黑死病的洗礼,医疗体系同样受到很大的冲击,开始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医院的药物发生了变化,公共卫生和健康开始发展,这些公共机构报告流行病的情况,负责实施隔离,出现了专门对付瘟疫的医生。-摘编自赵立行《1348年黑死病与理性意识的觉醒》医学层面:客观上促进了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偶有所得箇千记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总结,历史上疫病产生的影响。学生]①政治上:影响政治格局,导致国家衰落或王朝更替;②经济上:农业生产停滞,劳动力紧缺,发生饥荒;③思想上:冲击了旧的思想秩序,促进了新思想的萌芽;④社会上: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秩序混乱;⑤医学上:客观上促进了医学与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设计意图以黑死病为例,说明疫病的快速蔓延引发了宗教、文化、思想、教育、科技、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促使欧洲人开始更多地追求现世快乐和个人自由。这些都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出现做好了铺垫,推动欧洲逐渐步入现代社会。教师请同学们归纳整理古人有关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的措施。(1)重视公共卫生-古罗马、古代中国①古罗马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②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2)采取防治方法(药物治疗、免疫疗法)①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②中国古人为了防治天花,发明了人痘接种。人痘接种法在明朝中期已经广泛使用,后来传到欧洲。(3)建立救治机构;隔离传染源①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②隋唐时期,寺庙病坊也收治病人。③古罗马时期的医院也收治疫病患者。教师到了近代,西欧的科学家在与疫病的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医学成就。请大家阅读教材后,列举具体成就。学生①18世纪晚期,英国医生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使天花的发病率大大降低。②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创立的巴氏消毒法,被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③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改变了人类对细菌传染束手无策的状态。教师我们今天喝的牛奶大多是采取巴斯德创立的巴氏灭菌法进行灭菌的,这种牛奶有时简称为“巴氏奶”。材料九: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组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摘编自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教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卫生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欧洲的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建立,有利于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保证市民身体健康。过渡:疫病的防治,离不开医药的施治,尤其是人类在大量防治疫病上积累的经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受到疫病的困扰,因此也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二、中医药的成就教师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不仅有着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临床诊断治疗经验丰富。小组合作学习,梳理中国古代医学、药学著作与成就。(课件展示图片和材料)教师药方反映中医学的哪些特点?学生药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联系、平衡、养生观念。(课件展示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医药理论,不论是寒、是热、是湿、还是燥······其词义是比较模糊的。受古代的客观条件所限制,我们的先人是无法判断所感染的病原体为何物的,因而中医药主要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材料二:“研读“伤寒”“金匮',见其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材料三:《黄帝内经》认为,外在气候反常,内在情志刺激,皆致病之源。气候反常谓之“六淫”,情志刺激谓之“七情”。这些因素同样要分阴阳,如风雨寒署邪从外入,属阳;起居失节病由内生,属阴。抗病之力谓之“正气”,致病之因谓之“邪气”,等等。故疾病表现虽千变万化,其因不外正邪消长,阴阳平衡等数端而已。-摘编自江晓原《中国古代技术文化》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医药的特点。学生①受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影响(如天人合一);②重视技术积累和临床经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理论体系博大精深。③整体观念、辨证施治、药食同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④留下了大量的中医典籍;形成了独特的医学遗产,如针灸、推拿、食疗。教师结合教材与材料,吴有性诊治途中可能会看到哪些抗疫措施?材料四:祁先生实心干事任也······遇饥者,先与之粥。病者,与之药,因与之米、麦、银、钱有差,死者为棺。-摘编自《杨园先生全集》卷三十一材料五:凡患瘟疫之家,将初病人衣于甑(蒸东西的器具)上蒸过,则一家不染。-摘编自《万病验方》材料六:延名医十人,每日二人诣局(抗疫中设置的医药局)授方······以便付药。-摘编自《遠山堂文稿》包括:①施粥掩骼(及时掩埋尸体);②施药救治(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③切断传播途径;④建立专门机构;⑤采取高温消毒。教师中医药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学生①利于人民健康,具有医疗价值;②中医产业现代化,具有经济价值;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文化价值;④发掘和创新中医资源,具有科技价值;⑤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医在实践中建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积累了大量的诊断防治经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为中国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明末清初名医吴有性的药方以及治疗手段,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了解中医药的特点,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三、西医的近代化及其传播1.西医的含义与取得的成就教师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西医”的生理现象与病理现象的过程中,所发展出来的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含义:它是近代西方学者在否定并且摒弃了古希腊医学之后,以还原论观点来研究人体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偶有所得随手记教师]西医形成的近代化背景是什么?学生近代以来,西医以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实验科学为依托,借助精密仪器及数据分析,在解剖学、诊断学、药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近代西方医学的进步,是17世纪科学革命的产物。教师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梳理一下西医近代化所取得的成就。学生①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著成《心血运动论》,揭示了血液循环的规律。②17-18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通过手工磨制的显微镜,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进行了细致观察。③19世纪,人们将生理与临床结合起来,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了实验药理学。2.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课件展示材料)材料:19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诊所和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西医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之后,不少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的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东渐”的途径与反响》教师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西医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学生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打开中国国门;西学东渐,西方文明传入中国;②外国教会、传教士的推动;③洋务运动的推动,政府的支持;④回国留学生的贡献,受到日本的影响;⑤中医人士的主动学习;⑥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⑦西医在实验医学及医学分科上的优势。过渡:其实早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传教士就把西方近代医学带入中国,但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西医追随殖民者而来,加速在中国传播。教师梳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都取得了哪些成就?①西式医院的建立: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医生凭借医疗设备进行诊断、治疗,广受欢迎。②西医技术的引进: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等。③西医院校的建立:西医院校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近代西医成就陆续被引入中国。④西方公卫措施的引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推广自来水、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处理垃圾与粪便等,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教师中国近代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有哪些?学生①医疗卫生体系逐渐近代化;②具有渐进性、复杂性、理性化的趋势;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④深受政治运动的影响;⑤出现中西医并存的新格局;⑥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3.西医传播的影响(课件展示材料)教师]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学生]①推动了中国医学事业的近代化(建立教会医院,培养医学人才,确立现代医学制度等)。②促进西方先进思想传入,启迪民智,促进国人思想解放。③推动了中国公共卫生观念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④革除陋习,推动社会生活发生变化。⑤动摇了中医的地位,促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