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1页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2页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3页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4页
2025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各省区地理试卷使用情况:全国文综甲卷地区:(地理科目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内蒙古、西藏?、青海、宁夏、陕西、四川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地区:(地理科目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新疆、山西、河南、云南除了内蒙古、四川、陕西、青海、宁夏5个省区全科使用全国甲卷外山西、云南、西藏、新疆4个省区则主科使用新课标Ⅱ卷并且除西藏自主命题外副科均使用新课标综合卷而河南则主科使用了新课标Ⅰ卷副科使用了新课标综合卷省级行政区(34个,除港澳台还有31个),甲卷5省1套,新课标5省1套,自主命题21省20套(黑吉辽1套,浙江2套),共计22套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甘肃、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重庆、贵州、广西、广东、海南1977-1980年

文科考试科目为政治、语文、数学、史地(历史和地理),理科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理化(物理和化学),除非考生要报考外语类专业,否则是不需要加试外语(分为英语、俄语和朝鲜语)的。1981-1993年

1981年,高考科目新增了外语,理工科新增了生物:文科共6门、理科共7门。1994-1998年

1994年开始,广东高考采用“3+2”模式:相对于之前的模式,理科取消了生物、政治,文科取消了地理。文理科都是五科总分计算标准分作为录取参考。1999年

1999年,广东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先行兵,在全国范围内最早实行“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采取语、数、外3门成绩算总分,外加一个“X科”作为录取资格线。2000年

2000年在原来的模式下,推行“3+综合(不分文理)+X”模式,其中语、数、外3门成绩算总分,综合和X科则作为录取资格线。2001-2006年

由于原“3+X”模式下,考生对X科及综合不重视,在2001年,又再次调整为语、数、英、综合、X等5门算总分的办法(术科类考生则计算除术科考试外的四科总分,术科作为资格分)2007-2009年

2007年高考,广东开始采用“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的考试模式,重新恢复了文理科的区别,并且文理科分开划线录取。计分方式从标准分恢复为原始分。2010-2020年

从2010年高考开始,广东实施“3+文/理大综合”模式,并且英语新增听说考试。同时为了解决考生偏科问题,建立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录取挂钩,必须达到各批次的要求才能被对应批次录取。2021年开始

从2021年开始,高考将从“A/B餐”变成“自助餐”。参加本科高校的招生录取的考生,要参加“3+3”的考试模式: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科任选三科作为等级性考试计入高考录取总分,另外三科则需要参加合格性考试。和地理相关的组合物化地物生地物政地史政地史化地史生地物化地专业覆盖率:95.84%科目关联度:地理又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物化地的组合方式背诵内容较少,符合理科学习“少背诵、多理解”的特点,该组合的学习科目之间关联度较高。学科学习难度:综合来说,物化地组合的学习难度并不比物化生的学习难度低,学习难度较大。竞争压力:能够选择物理化学的考生理科学习能力更强,以理科的思维学习地理也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该组合选择人数较多,且理科优等生较多,竞争压力较大。物生地专业覆盖率:87.61%科目关联度:地理和生物的文理界限划定并不是十分的明显,生物学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较高的记忆力,地理也需要一定的理解力,物理就是典型的理科思维,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科目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度。科目学习难度: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和化学相比,地理和生物的难度还是要低一些的,选择此组合的考生基本上是以物理作为专业选择的定向,以地理和生物作为得分的重要方式。竞争压力:从目前各省选科数据来看,生物、地理的选科人数较多,在赋分制的前提下,中等生选择这一组合不占优势,不利于考生在高水平层次竞争。物政地专业覆盖率:82.19%科目关联度:学科之间跨度较大,选择这一组合的考生,要么是喜欢物理但是不喜欢生化,要么就是擅长文科但是想拓宽专业的选择范围,也是两权相害取其轻的选择方式了吧。学习难度:政治地理偏记忆和理解,物理注重逻辑思维基础,整体来说,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取得高分的概率不是很高。竞争压力:这个组合是最具挑战性的,由于学校师资和场地的限制,大部分学校很难单独为人数少的组合设计走班课程时间表,选择这个组合的人数较少,同组合的竞争压力小。史政地专业覆盖率:49.34%科目关联度:历史+地理+政治,该组合是最传统的文科组合,科目关联度密切。科目学习难度:这个组合相对更轻松,注重的是文科思维,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等,这一组合适合不擅长理科的广大考生。竞争压力:从已经试点高考改革的省份看,也是选课人数最多的组合之一,因此,意味着竞争异常激烈。史化地专业覆盖率:50.71%科目关联度:这一组合在科目上没有太大的割裂,知识点注重记忆和理解。科目学习难度:此组合适合记忆力较好、文字表达能力强的考生,学习难度不大。竞争压力:学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维跨度大,竞争非常激烈,地理要和学物理的过招,化学、生物要和学物理的比拼,选择该组合的人要慎重。史生地专业覆盖率:49.86%科目关联度:生物也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偏记忆的知识很多,这一组合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关联性。科目学习难度:这一组合的知识没有太大的开放性,以擅长记忆为主,学习难度不大,但是也因人而异。竞争压力:“历史+地理+生物”这个组合适合物理不擅长、政治不喜欢,或擅长以记忆为主,动手能力强,文字表达好的学生,学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维跨度大,竞争非常激烈。3+1+2的新高考改革,一边学校录取直接物化捆绑录取,变成了3+2+1“院校+专业组”模式里,很多院校的“专业组”设置并不合理,这也导致了某些组内调剂的专业可能会跟你的预期严重不符。比如,如果你是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的考生,要注意“必物不限组”的文科专业,因为完全可能出现你报的是计算机专业,结果调剂到了旅游管理。“非物化”考生,上了本科线、特控线,但在志愿填报时,不得不面临“无志愿可报”的现实尴尬!选科为物化组合的考生,尽量填报高校对物化选科有要求的志愿。物化组合可选择的志愿很多,尽量不挤占对选科“没有限制”的志愿。物理+化学+地理组合专业覆盖面也较广,可报考专业门类多(736个),理科、工科类的热门专业都可以报考,此外经济类、管理类、农学类、医学也在选择之列。必物+必地组(只有一个地理类专业能报)地理类中有四个本科专业,这四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注:地理分成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叫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叫人文地理与城市规划;还有一个叫做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这个专业是偏师范,第四个专业是地信。2024年广东省高考地理卷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考试题育人选材和引导教学功能,试题质量稳中有升。多方位全面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学地理教学回归、注重地理过程和成因机制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体现了对跨学科融合内容的考核。具有教强的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作用。第一个评价点:落实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试题立足于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注重选择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地域特色浓郁的相关素材进行设计,如第1题,第2题,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体现了近年来我国种植业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1984年以来,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产业发展经历了萌发停滞(Ⅰ)、缓慢发展(Ⅱ)、快速发展(Ⅲ)和高速发展(Ⅳ)4个阶段,葡萄种植面积持续增加,葡萄酒生产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且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如图反映4个阶段葡萄种植区自然要素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984年以来,贺兰山东麓地区新增葡萄种植区趋向(

)A.土壤更贫瘠地区 B.黄河两侧平原区C.暖湿化加剧地区 D.贺兰山高海拔区几点思考:广东卷是不是西北卷?全国卷是不是东北卷?贺兰山地理意义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2021年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和浙江卷都不约而同地考到了祁连山。祁连山地理意义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青藏高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线青藏高寒气候区与暖温带的分界线青藏高原、高山气候区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青海省是广东高考地理最热衷的区域,2021年考了三道青海的题(青海湖岸线发育系数、青海逆温、星宿海热融湖)2023年考了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最近几年高考题体现了区域过渡性如2020年全国卷1治沟造地;2020年全国卷2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2020年全国卷三37题毛乌素沙地;2021年甲卷37题祁连山等。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的两大基本特征,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纵观近些年的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高考特别喜欢考区域过渡性明显的区域。过渡性地带的区域环境条件复杂多样,能体现出区域内部差异性显著。人类活动方式多样考查方向: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当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和谐相处(生态农业、梯田生产、聚落选址传统民居等)生物多样性显著考查方向:多考查山地垂直带谱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考查方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成因及其防治措施;湿地和水域等自然保护地区的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地质地貌的成因和演变过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2.驱动该地区葡萄酒生产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大量回流

②政策支持与激励

③肥沃的土地资源多④旺盛的市场需求

⑤适宜的气候条件

⑥企业示范效应显著?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2024广东地理卷1、2题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现状。区位因素是指促使区位地理特性、功能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或条件,根据区位因素本身的性质和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区位形状、地形、地貌、地质、太阳辐射、气候、土壤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民族、宗教、政策、资金、土地价格、市场等;技术因素包括科技水平、化肥、机械等。区位因素是高中地理的常考知识点。有关“地理区位因素分析与评价”的试题属于应用性综合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考查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并尝试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人文地理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主要包括农业区位、工业区位、城市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等。运用这些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广东卷喜欢考葡萄?20种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分布地区和农业区位条件世界上收获面积最大10种作物(收获面积是指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实际收获农产品的面积‌)农业地域类型试题在深化德育、智育考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强美育与劳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提升审美能力与劳动意识,努力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国家栋梁之才。第15题,第16题选择古蜀国时期的金沙遗址为素材,充分彰显了我国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距今约3000年前的金沙遗址(30°41'N,104°01'E)是古蜀国时期的一处大型聚落遗址。在该遗址祭祀区的东部,有一处九柱建筑基址,其9个柱洞呈“田”字形分布。研究发现,这些柱洞分布具有一定的天文属性。左图为九柱建筑的复原示意图;右图示意该建筑柱洞平面分布及当时冬至日的日出方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如果当时祭祀人员站在右图中的D5处,他在夏至日看到的日出方位位于(

)A.D5→D6连线方向 B.D6和D9之间C.D5→D9连线方向 D.D8和D9之间16.已知3000年前的黄赤交角比现今大,与现在遗址地居民相比,则当时金沙先民在(

)A.春分日看到日出时间更早 B.夏至日经历更长的夜长C.秋分日看到日落时间更晚 D.冬至日经历更短的昼长黄赤交角变大后,冬至和夏至时的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大,各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短、夜更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更长、夜更短。假如黄赤交角变为90°?【知识点】黄赤交角、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视运动太阳一天的位置和方向:太阳直射赤道上,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偏北)。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偏南)。2024年山东卷的热带F岛,2020年天津卷海口,都从热带地区太阳视运动入手,正确理解太阳视运动规律。太阳从东北到北再到西北,都没有跨越到偏南方。2024年山东卷的热带F岛8月21日直射纬度12度,2023年天津卷L日4月中旬直射点纬度12度,太阳每月运行8°?2023年山东卷生肖广场,夏半年6点时,太阳不在正东方?!日行迹太阳一年时间内的移动轨迹是呈“8”字型的。当太阳在天空中南北两端偏离最远的时候,即是它出现在这个“8”字曲线上下两个顶点的时刻,分别对应每年的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的这种移动轨迹被称为“日行迹”,即以地球作为观测点,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轨迹。只要在固定时间、方位、角度拍摄记录太阳一年,就能得出太阳的“8”字型路径。不同的记录时间点所得到的轨迹图也不一样,早、晚拍摄记录得出的“8”字是平躺的,中午拍摄记录得到的“8”字是直立的。第二个评价点:注重核心素养考察,服务人才选拔注重地理过程及驱动机制,考查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试题注重地理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着重对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试题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解决真实问题为任务,特别强调了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全方位的测量和评价,为高校人才选拔提供了可靠依据。如第3题,第4题考查了学生,在了解在热带雨林地区特定气基础上,理解与分析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以及有效辐射,对于下垫面和其上大气之间的热量输送关系。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4.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西双版纳地处热带北部边缘,北有哀牢山、无量山为屏障,阻挡了南下的寒流;离海洋不远,夏季受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气流的影响,造成了高温多雨、干湿季分明而四季不明显的气候特点,因而西双版纳气候终年温暖湿润,无四季之分,只有干湿季之别,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知识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植被(含森林)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茂密的地区,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小。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植被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促进水循环,减小河流含沙量,降低径流量的变化幅度。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如大豆可以固氮、亚热带气侯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有机酸含量增加,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植被丰富,可以保持水土。辐射雾、太阳辐射、辐射霜、大气逆辐射、辐射冷却、地表净辐射与地面有效辐射公式:①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反射、散射和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②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变式:地表吸收的短波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③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④地表净辐射=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逆温、逆湿、逆辐射(各种逆?)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水循环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以及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聚落的形成过程: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城市化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和演变。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区位因素(如交通、资源、市场等)的变化如何影响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活动。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人口迁移的规律和原因等。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个点评点:体现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体现学科融合

试题内容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综合性和交叉性的学科特点,对标课程标准,加强学科融合,如第19题第2问,考察学生对一日内不同时段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如何影响硫酸钠可逆反应?的理解,体现了学科融合,表现特征的异同性及其对其驱动机制的正确理解。如第9题,第10题在理解北半球,温带气候,峡湾和极地气候峡湾形成的气候条件基础上,通过在极地地区出现温带气候峡湾这一反常现象,考察了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理解以及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影响,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地理问题认知的正确时空尺度观。峡湾是冰川U形谷后期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槽形谷。极地气候峡湾几乎常被海冰或冰川覆盖。而温带气候峡湾全年几乎没有海冰覆盖。如图示意在北半球发育极地气候峡湾的甲地和发育温带气候峡湾的乙地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与甲地对比,温带气候峡湾在乙地发育的主要原因是乙地A.冬季白昼的时长更长

B.受到了暖流增温影响(洋流?)C.经历了更强的构造运动 D.海平面上升的幅度更大10.研究发现,极地气候峡湾沉积物中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往往较温带气候峡湾低,主要是因为极地气候峡湾区(

)①植被覆盖度更低

②入海的径流更少

③海水的盐度更低

④波浪的动力更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季节变化,但都是暖流冬季在东北季风影响下,索马里洋流自高纬流向低纬,但因地处热带,表面水温都很高,所以冬季的索马里洋流是暖流北半球西风漂流是暖流,南半球是寒流墨西哥湾暖流部分来自南赤道暖流几内亚暖流地中海表层洋流温盐环流(大洋传送带)海盐、湖盐、池盐、井盐、岩盐海水温盐密(温度越高,盐度越大、密度越小?)海水顶托、海水倒灌海底盐池、深海冷泉、海中断崖温跃层峡湾是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数万年前巨大的冰川切割海岸边的大地,形成一道道槽谷,而当冰川消融后,海水倒灌进槽谷,便形成了峡湾。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于是成了峡湾。(过程)在高纬度地区,大陆冰川和岛状冰盖能伸入海洋,冰川谷进入海面以下,继续深掘,拓宽冰床,冰期后海面上升,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受海水影响,形成两侧岸壁平直、陡峭、谷底宽、深度大的海湾,即峡湾。中国唯一没有的地貌景观【知识点】冰川地貌、要素之间的影响冰川地貌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冰川地貌。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侵蚀作用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的搬运作用包括载运和推运两种方式。

冰川运动时,冰川内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会随冰川迁移,犹如传送带传送物体,这种搬运方式叫载运。载运是冰川搬运作用的主要方式。

推运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将冰川前端地面上岩屑向前推进,这种搬运方式只发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进的条件下。

由于冰川是固态物质,冰运物相对位置在搬运途中很少变化,因此冰川搬运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选现象。堆积作用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

冰碛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沉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冰川(包括冰水)堆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蛇形丘、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冰川堆积地貌主要分为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综合思维要求考生能够用地理思维方式思考,按地理学基本逻辑,从分解和综合2个维度分析、解决地理。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基本规律,每年都要考)和要素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考查。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和意义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意义: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过程: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生产功能强弱的地区差异明显: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稳定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意义: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特点: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现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环境变化越来越快,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第四点评点:优化教考衔接,引导地理教学

试题设计既注重考察学生对新课标中必备知识的掌握,考察学生迁移和运用这些必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学地理教学回归、注重地理过程和成因机制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如第17题考察学生对于产业转移与布局和城乡协调等内容的理解,具体涉及市域,村域等不同时空人地关系。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辽宁省大连市的松木岛化工园区距主城区约60km,占地面积35km2,2005年,该园区开始承接大连市的化工企业转移,2016年被纳入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该园区大部分职工通勤于工作地与主城区之间,呈现职住分离现象。紧邻松木岛化工园区的S村,目前户籍人口约3800人,常住人口约2300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渔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及外出务工。如图示意松木岛化工园区及S村地理位置。(1)简述松木岛化工园区承接大连市的化工企业转移的有利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大连瓦房店市西南沿海地区,距主城区近;化工园区位于乡村附近,土地成本低,周边有大面积土地,可保证园区继续拓展;交通运输便捷,靠近高速出入口,位于铁路沿线附近,同时距离港口较近,具备发展临港工业区的天然条件;位于大连附近,相关产业基础好,利于企业间优势互补;位于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扶持政策优越。(气地水土生、市郊劳政技)(2)结合S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提出该园区帮扶该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化工园区建设过程中可利用S村劳动力,建筑建设、园区管理等,可促进该村人口就业;工业园区将相关配套服务业转移至S村,如产品外包装加工、盒饭和餐饮服务、产品的对外运输服务等,带动村落产业发展;依托工业园区的产业外溢效应,积极发展共生产业,改善原有的村落单一产业结构,促进滨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政策)地理实践力要求考生具备地理行动实践能力(建议?措施?)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一具体地理问题时,能够沿着地理视角的引领,遵循地理思维的基本方式,秉持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提出合理建议。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

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4.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5.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6.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7.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8.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合理规划,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3.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提高区域开放程度;4.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6.控制工业污染的排放,实行清洁生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合理开采,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环境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发展生态农业5.控制工业污染,实行清洁生产6.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7.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缺乏水资源的解决措施: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新农村的建设措施: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产业、走专业合作化道路、发展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订单农业(与销售公司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电商农业(通过互联网宣传、销售农产品);观光农业(让旅游者花钱体验农业活动——耕种、收获、采摘(鲜果)、观赏鲜花等)。防干旱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种耐旱的作物,发展节水农业;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等防治洪涝①营造中上游水土保持林;②修建水库;③退耕还湖;④兴建分洪蓄洪工程;⑤加固防洪大堤;⑥疏浚河道;⑦河道裁弯取直等解决能源问题①加强勘探开发;②能源的地区调配或进口;③开发新能源;④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⑤产业结构调整,减少高耗能工业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构建大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流域开发措施从防洪入手,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业;改善环境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区域协调发展措施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区域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答题时应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3)为解决职工的职住分离问题,该园区拟在S村的甲、乙两地建设职工生活区。分析这两地居住环境的优劣。甲地:甲地距离松木岛化工园区更近,通勤距离短;位于松木岛与S村之间,原有基础设施较好;靠近化工园区,受盛行风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相对较差;位于高速出入口附近,交通易拥堵。乙地:位于普兰店湾附近,环境质量较高;靠近普通公路,便于出行;距园区较远,通勤路程更长;远离人口密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比较类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作为题干,要求经过比较指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探究地理事物异同产生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比较内容有: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水系、土壤和植被、经济以及人口与城市等方面的特征。区域特征比较类。解题思路是:先对区域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要求对分析内容有选择性地列举比较。这类试题重在分析,次在比较。区域的综合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的综合分析主要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两方面进行。

【知识点】城镇化问题的形成、表现、措施、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郊区化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城市空心化半城市化、再城市化高考中的“城市发展”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旧城核心地带的某片区,19世纪初期工业繁荣、交通便捷。20世纪30年代开始,该片区工业快速衰落。后经持续更新改造?,该片区现已建成国家剧院、艺术中心和电影院等文化场馆,成为伦敦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创意片区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更新改造初期,选择该片区布局文化场馆的最有利条件是(

)A.失业工人数量多 B.工业闲置用地多C.功能分区较完善 D.生产技术水平高6.更新改造后,泰晤士河该片区河段功能提升最明显的是(

)A.休闲游憩 B.水源供给 C.物流运输 D.生态保育老工业区改造的主要措施: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进行工业厂房改造工程造价管理;制定老旧工业区改造提升行动方案;鼓励旧厂房进行工改工、工改商或工改混项目;完善规划,突出连片改造。【知识点】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产业转型的表现服务业:服务业指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商业性服务业--以营利为目的,如:零售、餐饮、住宿等。非商业性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等。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主要受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集聚、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例如,公立学校、医院的布局主要是根据人口分布来确定的。服务业分为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商业性服务业,如金融、零售、住宿、餐饮、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等,不以营利为目的。

一个服务性企业选择在某个城市布局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该城市能够接受企业服务的规模和范围。(2)服务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偏好,总体消费能力。(3)交通通达度、劳动力成本。(4)不同行业的消费潜力。(5)其他竞争者的数量、规模和质量。(6)区域居民的风俗习惯。等对于大多数服务企业而言,“最佳”区位是市场潜力大,交通便利的地方。一般性消费服务也取向于在交叉路口和其他交通便利的地点集聚。商业服务业商业服务业是指以商品流通及相关服务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产品的行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服务行业,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中心的区位因素: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商业小区的区位:便民最优:建在居民住宅区内,由多种营业点组成商业城市的区位因素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即服务区)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即: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经济腹地广阔而发达、城市经济贸易发达。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表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A.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 B.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C.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D.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8.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A.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 B.兰州都市圈的地域范围扩大C.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D.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增多总体上都市圈功能分工形成的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进而提高了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效率;由于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存在显著优势,因而都市圈功能分工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区域关联性与区域发展、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主体功能区即各地区所具有的、代表该地区的核心功能。各个地区因为核心(主体)功能的不同,相互分工协作,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核心(主体)功能是自身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也是更高层级的区域所赋予的。主体功能不同,区域类型就会有差异。大致可分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现代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城市的土地利用按照自然属性(地形、地质)和社会经济属性(人口、交通、城市发展方向)的差异,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城市用地可以划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绿化用地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城市基本的形态和地域功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城市地域结构。类型:主要有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模式3种。影响因素:主要有经济、社会、历史、行政4个方面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比如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CBD位于城市中心,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城市工业区的合理布置原则要有便利的交通,多沿公路、铁路、通航河流等区位进行布置;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或妇女劳动力多的工业,接近生活居住区。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污染较大和严重的工业尽可能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可能污染空气、水源的工业应当分别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主要体现在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生产要素的外扩,以及为周边地区提供各种商业、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周边地区,基于自身的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优势,可以承接由大城市转移出来的产业。在这个过程中,大城市和周边地区通过扬长避短、资源互补、分工协作,最终实现共赢发展。发育于云南省临沧市某处半山腰的硝洞是一个石灰岩溶洞,洞内有较厚的夹杂石灰岩砾石块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其表层有约2m厚的文化层(含有古人类活动遗留物的沉积层)。左图为硝洞剖面示意图;右图为自洞内望向洞口方向的景观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参与该溶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包括(

)①化学溶蚀

②重力崩塌

③冰川刨蚀

④风力吹蚀

⑤流水侵蚀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12.可推断,该溶洞内的粉砂质黏土沉积物主要源自(

)A.洞顶的滴水化学淀积物 B.人类活动遗留的堆填物C.洞内石灰岩崩塌堆积物 D.地质时期的流水搬运物河流地貌,即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它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河漫滩(平原)、堆积阶地、洪积-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沉积物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地势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低扇面河网密布,呈瓣状分布冲积平原形成:A.堆积物:流水搬运具有分选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不同B.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使得搬运能力下降。C.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溶洞: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层面、节理或裂隙进行溶蚀扩大而成的空洞。在喀斯特溶洞发展过程中,除了以溶蚀作用为主外,还伴有水利、机械等其他的侵蚀作用及生物作用。河流堆积地貌、喀斯特地貌高考地理必须掌握的20种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海底地貌风积地貌、风蚀地貌、河流地貌、冰川地貌冰缘地貌、湖泊地貌、构造地貌、热融地貌冻土地貌、重力地貌、雅丹地貌、人为地貌黄土地貌、嶂石岩地貌、岱崮地貌、张家界地貌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南坡某冰川区暖季上、下气流运动状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若暖季上、下行气流常在图中P地附近交汇,则该地(

)A.大气下沉气流增强 B.冰面的流水作用减弱C.局地降水概率增加 D.下行风焚风效应减弱18座山脉的垂直自然带谱14.近30年来,该地区暖季午间下行气流势力呈现增强趋势,由此可引起P地附近(

)A.年均气温趋于降低 B.冰川消融加快C.年降水量趋于增加 D.湖泊效应?增强22个地理效应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湿岛效应,混浊岛效应大湖效应、冷岛效应、绿道效应、焚风效应、阳伞效应狭管效应、山体效应、高原效应、温室效应、雾岛效应烟囱效应、北极放大效应、城市虹吸效应、森林水文效应、水库水文效应、城市水文效应、海洋沙漠化效应洋面封冻效应?冰川风也称冰河风,是一种下降风,是指在冰川地区沿着高山冰川表面向下吹的风。风速每秒可达3米到10米(7级风左右)。由于冰川表面气温与周围同高度气温相比要低得多,近冰川面的空气冷缩,冷而重的空气团沿着冰雪表面向下坡方向流动,冰缘地区(冰川外围地区)较暖的空气被迫抬升,形成了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冰川风。我国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都有冰川风,其中珠峰北坡冰川风很强势,给登山造成很大威胁。小尺度风(山谷风、峡谷风、焚风、布拉风、冰川风、干热风等)海陆风、湖陆风、重力风、圣安娜风、季风、信风、太阳风、龙卷风、台风、行星风带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针对干旱区煤矿采空区治理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利用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建议。M煤矿矿区位于晋陕蒙交界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下水资源丰富。该煤矿经过多年开采,已形成采空区。调查发现,该采空区水体中含有来自地表的污染物。图示意M煤矿采空区及地层剖面。(1)简述M煤矿矿区地表污染物进入采空区水体的自然地理过程。M矿矿区采矿活动产生的地表污染物,在降雨或地表水流动,被冲刷并携带进入河流、湖泊或地下水系统;煤矿采空区与地下水位和地下水系统相连通;污染物通过地下水系统,沿着岩石和土壤中的裂隙和空隙进入采空区;在某些情况下,地表污水可能直接通过塌陷坑或裂缝进入采空区。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三大岩石形成过程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三角洲形成过程辫状水系形成过程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形成过程花岗岩峰林形成过程石蛋和石环形成过程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过程溶洞形成过程泉水、温泉形成过程爬升沙丘形成过程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太阳视运动过程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盐碱化形成过程河流袭夺过程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河漫滩的形成过程(2)分析在M煤矿采空区建设地下水库的意义。煤矿采空区地下水库的建设,可以有效利用矿井水和雨水等水资源,为矿区提供稳定的水源,缓解矿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可以减少矿井水的直接排放,降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地下水库的储水作用有助于增加矿区的湿度,改善植被生长条件,促进生态恢复;地下水库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水源,降低矿区用水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建设地下水库是一种技术创新和示范,推广和应用这种技术,可以促进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利用的协调发展,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意义类分析自然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时,通常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岩石、土壤、城市、交通、产业等)来组织答案,分析对各要素的有利影响。分析人文地理事物的地理意义应该围绕社会、经济、生态等几个方面来宏观把握,并按照试题的具体要求,或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进行微观深入分析。水循环的类型及其主要环节、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循环是地球上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水量平衡是水循环内在的规律。水量平衡方程式则是水循环的数学表达式,其方程式为: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冲淤平衡”的三个原理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下降。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与堆积往往是“你强我弱”,交替进行;流量大时(汛期),以侵蚀为主;流量小时(枯水期),以堆积为主。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芒硝会脱水产生反硝化。该过程涉及主要化学方程式为:Na2SO4+10H20⇌Na2SO4·10H2O。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下左图示意仁寿牛角寨地质剖面图;右图示意2021年8月份每天等时平均温度、平均湿度对比。(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并据此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甲区域为构造沉降区,易接受沉积;主要为白垩纪和第四纪地层,年代较新;乙区域为构造抬升区,背斜顶部,易受剥蚀;仅有侏罗纪地层,缺失侏罗纪之后的地层,年代较老。乙区域遭受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烈。特征类“简要回答……特征”、“归纳……分布特征”等。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通过对图表或材料的分析、提取加工,论证回答地理事物分布特征、过程特征、变化特征等。地形特征:主要从海拔高低、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分布与组合(多样还是单一,以哪种类型为主,分布方位);地势倾斜状况、高低起伏状况,特殊地貌等角度进行分析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引起地质构造的力主要有压应力、张应力和扭应力三类。构造变动的表现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种类型。背斜、向斜、褶皱、断层、节理、地垒、地堑、地槽、地台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高原板块俯冲、碰撞、张裂,陆地抬升或下沉,洋盆扩张或缩小(2)根据硝化与反硝化的条件,说明I、II、Ⅲ阶段硫酸钠的分别变化。时段Ⅰ: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Ⅱ:前期(约6:00-11:00),气温持续上升(至最高),相对湿度持续减小(至最低),利于芒硝脱水生成无水硫酸钠;后期(约11:00-17:00),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时段Ⅲ:气温持续下降,相对湿度持续增大,利于芒硝生成。(3)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分析裂缝中硫酸钠对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影响。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和湿度变化较为明显;硫酸钠易发生水合或脱水反应,体积胀、缩反复交替发生;长期作用下,导致裂隙不断扩大,对石刻雕像表层岩体产生风化作用,破坏完整性。背斜、向斜的成因与形态、要素之间的影响、某要素对整体的影响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结合重大工程建设、产业活动、人口迁移、城市化等,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命题,常见设问形式有“带来的影响有哪些”“产生什么影响”“试分析××对××的影响”“分析说明××对××的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强化分析能力,从多角度分析,如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对本地区(事物)的影响和对其他地区(事物)的影响,现在的影响和将来的可能影响,2024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多方位考察了学生的地理学核心素养,具有较强价值引领和素养导向作用,对于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广东省中学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具有积极意义。2025年高考命题趋势根据最新的高考改革动向,2025年的高考命题将更加注重基础性知识的考查,避免出现偏题怪题。这意味着,未来的高考将不再是一场对特殊技巧的记忆比拼,而是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尽管考点趋于简化,但题目的呈现方式却呈现出创新的趋势。这种创新并非指引入全新的考点或解题方法,而是通过新颖的问题背景或表达形式,考查学生能否将已有的知识灵活应用于新的情境之中。近年来,高考命题愈发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成为新的命题趋势,旨在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些省份可能会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考察,考生应当结合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新高考题目将广泛覆盖生产生活实践、科学技术前沿、时事政治热点以及社会民生等多元领域,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在科学与科技领域,题目设计将更加贴近当前科研动态和技术应用前沿,信息维度更加丰富多元。各学科考试将加大对图文信息和数据表格的考查力度,其承载的信息广度和深度同步提升,且更多隐含信息需考生自行挖掘。新高考命题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设计新颖独特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运用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而非单纯的知识回忆,来解决具有挑战性的学科问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2025年高考命题将紧密衔接2024年的趋势,进一步强化对考生核心素养、关键技能及基础知识的综合考察,从逻辑、形象、抽象思维等多重视角出发,全面评估学生的总结归纳、演绎推理、批判性思考及辩证思维等能力。未来高考题目将显著提升材料的信息密度,包括图表、数据及实际应用场景的引入,旨在测试考生在阅读理解、知识提炼、信息整合及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着重考察学生以现有信息为基石,运用逻辑推理、模型构建及推理验证等方法,独立且批判性地分析问题,形成正确结论的能力。强调考生对问题情境的深入剖析,利用实证数据探索问题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旨在检验学生综合应用知识,针对多样化情境提出创新解决方案,并具备实施调研、实验或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采用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面对挑战时能够提出新颖观点、独特方法及多样化解题策略。针对跨学科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调动多领域知识,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准确表达。在理科科目中,除了答案的正确性,解题过程的清晰展示、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也将成为重要的评分标准,旨在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的双重提升。科技前沿:考生应密切关注国家力推的科技领域,如航空航天、电子信息、5G、量子计算、新能源、生物科技等,这些不仅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命题的热点,也是展现科技素养的关键。时政与社会:从共同富裕、十四五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世界格局变动,再到二十大报告等重大议题,都是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可能涉及的素材,考生需具备敏锐的时政洞察力。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考命题中的重要元素,特别是在文史类科目中,围绕文化自信构建的问题将日益增多,考生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助力素质教育改革。试题情境鲜活,探究素材丰富、时代感强、卷面活泼,问题呈现和设问较为友好,充分体现了当前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成为助力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回归地理学本质。试题充分体现了中学地理教学需要回归注重地理过程和成因机理这一导向。首次呈现的开放性试题,对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具体过程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中学教学过程中,树立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理念。地理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2024年的试题内容涉及到气象、气候学、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和相关人文社会学科。引导中学在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理念。高考是“服务选才,引导教学”,试题有难度、有梯度、有引领,高考日常备考必须锚定高考,有方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夯实基础,突出主干知识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注重对考生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为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备考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突出强调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落实,引导学生梳理主干知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绘制思维导图,增强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历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命题主要着眼于地理的主干知识(如:大气、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农业、工业等知识模块);除此以外,回归广东卷以后考生们也需要不断完善知识框架,不放过任何一个“偏门”的知识点(如地球自转速度、节能减排等)。提醒考生在现阶段学习当中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法”、“框架重构法”或“图表总结法”等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备考中须在夯实知识的基础上,将思维品质的提升和方法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地理思维方法,掌握地理规律以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学生的体验与领悟,因此,课堂教学要完全摒弃满堂灌,把课堂时间与学习探讨的机会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学习成果、与教导别人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以及提升思维与能力。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2.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规律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5.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6.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7.“副高”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8.世界降水分布规律9.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10.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11.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12.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13.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成因14.世界人口分布规律15.世界工业分布演变规律16.国际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备考中,应依据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探究性内容,以“微专题”的形式导入课堂教学,并突出思维过程的设计,引导学生掌握地理规律与原理,揭示地理事物与现象的本质,探索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链条,让学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地图和各种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识图能力训练,提升图文转换和信息提取能力非常有必要。高考对知识的考查一般都搭载在一定的区域背景上,因此同学们除了要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还需要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差异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从而形成因地制宜的区域可持续开发观念。世上任何地理事物都占有特定的地理位置,这体现为区域性,反映在地理教学内容上,就是要关注和研究地理事物空间的位置、结构、分布,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区别和空间关系,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规律。从空间的角度看问题是地理学科的独特研究方法,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比较、空间叠加、空间转换等,树立空间意识,强化尺度思想。作为地理研究对象的地球,是由各种各样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思维指人们全面、系统、动态的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因此中学地理教学中既要关注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内部的区域综合、也要关注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的要素综合,还要关注各要素、区域的时空综合。近年来,高考考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演化等过程性的试题明显增多,教学中尤其要重视时空综合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切入点。学生能否使用地图来表达地理信息,可以衡量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图表资料的理解和使用,尽量做到图文结合,通过图表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图文转换学习阅读各种图表的基本方法和地理基本原理。教学中要以身作则,遵循读图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读图时要关注图名、图例、坐标等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引导分析图表时,要重视极值、变化、趋势、关联等信息。唯如此,学生获取、分析、加工信息等关键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近几年的地理试题多以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现象为中心,注重考查考生在真实区域、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在高三地理的复习过程中,提醒考生要密切关注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尝试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问题和现象,将书本理论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在高三教学备考时应有意识地将现实生活、生产发展、军事时事中的重大地理现象与地理学科知识联系在一起。课堂上采用热点材料作为情境,学生入情进境,在真实的案例和情境中生成地理知识和能力,避免了机械记忆和刷题,又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建设伟大成就和重大发展战略,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地理高考试题情境大多来自学术刊物,专业性、时效性、前瞻性强,教学之余,适当广泛涉猎,有助于拓宽教学视野,了解前沿科学,如果尝试以论文素材为情境命制试题,则有利于转换视角,以命题者的角度思考教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当然,也可以呈现情境来源,让学生了解高考试题的来龙去脉,消除神秘感,揣摩命题意图,把握备考方向。试题以素养立意为主重视考查中学地理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重视考查考生对地理学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掌握星际物质和行星际物质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常数降水、降雨流量、径流永久性积雪、季节性积雪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矿物、矿床、矿产土壤、土地、土地资源草原、草地、草场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高东南丘陵与江南丘陵地方时、区时、时区、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节气与季节无霜期、积温、生长期、降水变率锋面与气团台风与飓风、气旋与反气旋、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积温与气温工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农业生产结构与农业地域类型重视对地理过程与地理联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重视考查考生地理图表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考查试题重视对地理过程与地理联系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运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逻辑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推理,着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学“尺度-结构-时间-过程-机理”这一逻辑思维脉络的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研究对象格局与过程的发生、时空分布、相互耦合等特性都是尺度依存的地理事物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都存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反映‘时间断面’上地理事物和现象运动或变化过程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的知识,称为‘地理过程’知识”并根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地理过程分为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变化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四类。地理试题围绕学生比较熟悉的主干知识提供材料,情境设置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均为地理学关注的热点概念和原理,缺乏地理知识、常识和思维,是难以在广东卷中取得高分的。(优等生不容易得高分?)广东新高考地理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引导考生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和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同时关注重大时事地理热点事件选择题具备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以设问为主线,在匹配过程当中综合考查多个要点在保证考点覆盖度的基础上,突出考查重心广东新高考地理试题的知识点布局、命题特点等均与全国卷风格较为一致均是在紧密结合学科重难点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能彰显地理学科特色、体现时代精神以及反映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素材与情景,针对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