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知识梳理学案2_第1页
《说“木叶”》知识梳理学案2_第2页
《说“木叶”》知识梳理学案2_第3页
《说“木叶”》知识梳理学案2_第4页
《说“木叶”》知识梳理学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0《说“木叶”》学案在古代诗词中,有一些事物拥有美好而丰富的意蕴,比如:“柳”写留恋,“月”寄相思,“云”象征着游子,“梅”体现着傲骨。那么,在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木叶”又是怎样一个意象呢?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一文,就探究了“木叶”这一意象的形成及其负载的特定意蕴。学习本文,首先要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以及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可作为“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指出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本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对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体味到“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特点和鉴赏诗歌语言的方法获得实感。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诗人、文学史家,原籍福建闽侯。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诗集及《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1.注字音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陆厥王褒橘徕服兮亭皋寒砧涔阳迢远柳恽尽尽量泊漂泊一言难尽湖泊宁宁愿绿碧绿宁静绿林2.写汉字词语易错字词语易错字征shù不落言quán戊xūquán愈róng马quán释昏juécuī促一jué不振cuī眉折腰猖juécuǐ璨3.解词义寒砧: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以描写秋景的冷落萧条。砧,捣衣石。冉冉:①(毛、枝条等)柔软下垂。②慢慢地。窸窣: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万应锭:万能药。锭,锭药。相去无几:相互间存在的差距不大。4.辨用法(1)不落言筌不落窠臼①庄子以其超人的智慧,化难以言说的哲理为机智隽永的故事,生动自然,______。②《奢香夫人》登陆央视,为荧屏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该剧______、独辟蹊径,成功塑造了一个杰出的彝族女性形象。两者都有“从固定的程式中摆脱出来”的意思,但使用的对象不同。“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形容语言自然而又有创新。“不落窠臼”,比喻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多指形式或风格。(2)迥然不同截然不同①本次艺术展将一中一西______的艺术风格作品并置,试图探讨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代西方艺术的并置、交流、结合。②一个旷日持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因为股权争议引来了同一法院的两次______的判决,五位法学专家联名质疑其中的法律漏洞。两者都有“不相同、不一样”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迥然,形容差别很大。“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一样。表达的意思比“迥然不同”重。5.积名句(1)__________,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2)九月寒砧催木叶,__________。(沈佺期《古意》)(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杜甫《登高》)(4)秋月照层岭,__________。(吴均《答柳恽》)(5)高树多悲风,__________。(曹植《野田黄雀行》)(6)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__________,__________。(曹植《美女篇》)(7)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__________,__________。(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答案:1.juéláizhēntiáojǐnjìnnìngníngbāogāocényùnbópōlǜlù2.戍戌戎厥蹶獗筌痊诠催摧璀4.(1)不落言筌不落窠臼(2)迥然不同截然不同5.(1)秋风吹木叶(2)十年征戍忆辽阳(3)不尽长江滚滚来(4)寒风扫高木(5)海水扬其波(6)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7)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点评:①文章以屈原《九歌》中的语句开头,避免了一般评论先摆论点的僵硬,营造了诗意盎然的气氛,并顺势点出“木叶”,引出下文。②“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指出了“木叶”一词在古典诗歌中的地位和影响,也说明了探究“木叶”这一意象的必要性。③“从这里得到了启发”,“这里”指这两句诗营造的意境,“秋风”“洞庭波”与“木叶”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木叶”和“秋风”有什么关系?这都为下文设置了悬念。2.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点评:①对于“树”“木”这两个着实难以区分的意象,林庚先生用简明扼要的几个字,就区分得清楚明白:“树”是饱满的,因为它“没有落叶的形象”,故而诗人说“高树多悲风”;“木”是空阔的,“木”表达了树叶凋零的感觉,故而诗人说“寒风扫高木”。②在这里,“树”和“木”都表示“树木”,这是相同的地方;但“树”和“木”给人的感觉并不一样,一个是“饱满”的,一个是“空阔”的,这是两个基于同一物象而负载了不同意蕴的意象之间的细微区别。3.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点评:①“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是典型的深秋景象,实际上,本文引用的含有“木叶”“落木”的诗句,其意象都没有离开一个“秋”字。②我们知道,一到秋天,一年就快过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过完了。③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面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而读者看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4.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点评:①这个“距离”是:“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因此也有飘零之意,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是“木”与“叶”的统一。②“落木”则比“木叶”更显空阔,洗净了“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可以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用“无边”修饰看出其“空阔”。③“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木叶”给人的一种感觉,“木”疏朗,“叶”绵密。这是秋风中微黄而又没有完全飘落的树叶的形象,它给人的感觉是飘零但不是干枯,是依恋而非洒脱,所以作者说它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1.在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这些意象,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各蕴涵着怎样的意味?提示: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而润泽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有什么独特的审美意味?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一意味的?提示:①“木叶”是秋风中飘零的透些微黄颜色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②课文采用了举例说明、比较说明的方式: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飘零的黄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结构严谨分析透辟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文章题目为“说‘木叶’”,正文也是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文章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例如,第1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交代“木叶”的来源。第2段“‘木叶’是什么呢”,以设问开头,引出用“木叶”与“树叶”的诗歌,运用分析指出“木叶”即“树叶”,这是诗人大胆的艺术创造。以下几段也是这样,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另外,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使理论分析透彻到位。本文是一篇阐述诗歌理论的文章,旨在探讨诗歌形象与概念之间的异同,寻找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分析诗歌领域的形象问题,势必引用大量诗句,如何透过诗句表面认识内部规律,需要敏锐的艺术眼光和严谨的思维逻辑。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亲切自然,让“木叶”的艺术魅力跃然纸上。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了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习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一、语基落实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袅袅(niǎo) 照浦(bǔ) 褒贬(bāo) B.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àn)C.涔阳(chén) 言筌(quán) 万应锭(dìng)D.窸窣(sū) 迢远(tiáo) 翩翩(piā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秋风袅袅广为传颂明月皎洁文字洗炼B.熟能生巧落叶萧萧丰富多彩千古留传C.不假思索一言难尽一盖而论枝繁叶茂D.蒙蒙细雨浮想联翩相去无几无人问津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4.对下面这段文字的关键词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诗人从生活中和大自然中捕捉灵感,将语言文字剪裁成诗,知音的理解和回响,可使诗的意象和隐蔽其中的思想感情浮现出来。天地一沙鸥,海上生明月,悠然见南山,经由后人的吟诵品味,其意象才更为深化;巴山夜雨,易水悲歌,汉关秦月,江山风光和人物诗文相互烘托,转化为跨时空的文化符号,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精神面貌。A.诗知音 意象 B.自然 灵感 文化C.生活 感情 品味 D.文学 符号 精神二、阅读理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5.根据上下文的有关内容,解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的过程中“木”字的关键作用。6.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7.“寒风扫高木”的“高木”与“高树多悲风”的“高树”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8.下列有关选段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答案:1.D思路解析:A项,“浦”应读“pǔ”;B项,“砧”应读“zhēn”;C项,“涔”应读“cén”。2.D思路解析:A项,“文字洗炼”应为“文字洗练”;B项,“千古留传”应为“千古流传”;C项,“一盖而论”应为“一概而论”。3.B思路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4.B思路解析:注意提问方式“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此处的“关键词”指最能代表文段重点、脉络的词。比较四个选项,从深度、内涵来说,最后一个词肯定是“文化”或“精神”。从脉络来说,诗人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并通过文化影响一代代的人。因此本题选B项。5.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分析,体会诗人炼字的妙处。参考答案:“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6.思路解析: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木叶”和“落木”的不同,引出下文探究“木”字的来历。参考答案: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7.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结合文中作者的观点,可以发现二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参考答案:不一样。“寒风扫高木”是一个落木千山的画面,使人感觉到的是“空阔”。“高树多悲风”给人一种饱满感,使人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8.B思路解析:B项,“落叶”在古诗中常见,只是一般的形象。从《说“木叶”》一文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学诗歌的熟稔程度,很多诗句信手拈来,对每句诗的分析都细致入微,对其中任何一点情感的体会都细腻深刻,充分展现出林庚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然而,林庚先生的初衷并不在文学上,是偶然的兴趣使他走向了诗歌的创作之路。如果以“兴趣”“(科学)艺术的魅力”“坚持与转变”为中心立意,请积累下面的作文素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记忆力极好,10岁时已能将《三国演义》倒背如流。他的叔父是著名国学大师钱穆。而他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时,也取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